2007年1月5日 星期五

帯職事奉基督徒的呼召與功能

tentmaker.jpg
引言
自宗教改革以來,「信徒皆祭司」的觀念普遍為教會接納。人數眾多的平信徒成為支持教會各項事工的主要人力來源。雖然大家都知道鼓勵平信徒服事的重要,現今教會仍存在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平信徒對教會事工的參與普遍不足。
信徒中不乏在各行各業中表現優異的專業人士,但來到了教會卻成了一群坐在教堂被動聽道的旁觀者。這與神期待教會善用恩賜「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四:12)的心意相距尚遠。「信徒皆祭司」的教導也還未能在教會具體實現。本文的主旨是分析當今教會中平信徒對事工參與不足的原因。從聖經的教導看平信徒在神國的地位、鼓勵平信徒接受神的呼召,以帶職事奉的角色委身於教會的服事。

在進入主題以前,必須先暸解事奉的意義。事奉神可以說是每個人被造最基本的目的。廣義的事奉包括生活中的一切言行舉止、動作存留,無不為了代表神管理這個世界,為的是彰顯神的榮耀。本文所討論的事奉乃限於與教會設立的宗旨相合,直接與福音有關的事工。進一步應暸解帶職事奉的意義。帶職事奉者又稱「織帳棚者」(Tentmaker)源自新約中使徒保羅以織帳棚為業供應生活所需。同時並努力傳道,完成福音使命。相對於全職傳道者不以世俗的職業養生,完全靠教會供給所需,帶職事奉者一般都有一份維生的職業。他一面透過他的工作間接服事神,一面運用工作之餘的時間直接參與教會事工。換個說法,廣義的「帶職事奉者」指一群未領受聖職但在不同程度實際參與事奉的「平信徒」(Laity),不管他們是否有一份職業。「全職傳道者」與傳統的「聖職人員」(Clergy)也是相同的意義。不單是被教會或福音機構所設立而任職,而且全心全意以直接在教會的服事為唯一的職業。教會是由全職傳道者與帶職事奉者所組成的,其中絕大部分的信徒是帶職事奉者。如此廣大的服事力量潛藏在眾多的帶職事奉者中間。如果能被充分發掘出來,福音事工將會推展得何等迅速。

以下幾個問題是本文想探討的:
為什麼舉帶職信徒對事奉不願參與?
帶職事奉信徒在教會中的角色是什麼?
明白並接受神的呼召對帶職信徒參與事奉的影響為何?
帶職事奉者能在什麼樣的事工上發揮功能?

以下的段落將用分析法分別探討這四個問題。首先提出帶職信徒服事的難處在哪裏。第二段從「信徒皆祭司」的教義看平信徒的角色。第三段看神對人的呼召在導引信徒進入事奉所有的影響。最後以實用的角度看帶職信徒在教會及社會中究竟能為神做些什麼。

帶職信徒對事奉參與不足的原因
當今教會的領袖感到最困難的問題是,教牧事工重得讓人疲於奔命。而無論如何動員,弟兄姊妹總是熱不起來。根據蓋洛普調查發現,美國的教會當中,只有百分之十的會友積極投入某種教會的事工,有百分之五十的會友無意服事任何事工(華理克,1997)。如果一部汽車只有百分之十的部分發揮功能,其餘的組件處於休息的狀態,成為需要推動的重擔,可以預見的就是不要多久引擎就要損耗報廢了。有許多基督徒樂於游移在教會的外圍,不認識其他的會友,也不承諾任何的服事,禮拜天就來坐著聽道,聚會結束馬上就走。缺乏肢體生活的外圍的基督徒往往也是最容易流失的部分。

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會友總是提不起勁服事呢?按筆者觀察有以下幾種常見的原因:就是不知道為何要服事(Why),不知如何服事(How),找不出時間服事(When),及不知道什麼事工是應該做的(What)。
不知道為何要服事:有些信徒對服事的意義認識不清,誤以為服事是牧師、長老、或執事同工的專利。中世紀教會流行的聖俗階級觀念更加深平信徒對教牧領導的疏離。總認為教會的事工不干自己的事,也不願插足。如果這個錯誤的觀念沒有被糾正的話,教會總是會存在一大群抱著消費心態的信徒,他們進入教會是要滿足自已的需要,若無法滿足就在一旁閒言閒語,或乾脆轉到其它教會。這樣的人不認為教會的事自己也有一份責任,對服事也提不起與趣。
不知如何服事:有的人並非不願服事,而是對自已參與事工的能力缺乏信心。看到教會中服事的人樣樣都比自己強。總覺得自己插手,不但幫不了忙,反而容易礙事。事實上每一個信徒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總會從神那裏領受恩賜。沒有一個人樣樣恩賜都有,也沒有一個人連一樣恩賜也沒有。恩賜是從操練中發掘出來。若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恩賜在那裏,應該開始多方面嘗試。躊躇不前是永遠找不到自已的恩賜的。
找不出時間服事:這是許多帶職信徒共同的難處。職場及家庭的壓力佔據了大部分的時間,既使有心參與教會事工也當感到無力。根據「直奔標竿」一書的記載,在1987年一般夫婦皆上班的家庭,一個人每週工作之餘能夠自由運用的時間平均約16.6小時(華理克,1997)。到了經濟較不景氣的現在,自由的時間相信更少。而這些時間極容易被兒女教育、社交活動、或休閒娛樂所佔滿。這些活動不是不重要。而是在忙碌這些事的同時,有沒有想到我們對教會的事工也同樣有一份責任。在教會承擔領導責任的同工也都是相當忙碌的人,他們也是在每日工作之餘、盡完家庭責任之後,硬排出幾個小時奉獻給教會的事工。只看我們有沒有心如此做。
不知道什麼事工是應該做的:有相當比例的信徒願意服事、也有時間和能力,但缺乏膽量毛遂自薦,需要一個帶頭的人邀請他進入事工。這主要靠教會領袖清楚傳遞異象,並發掘有心帶領各樣事工的負責人。再由負責人廣泛的從會友中邀請同工加入服事。許多人不敢冒然投入服事,是因為不知道自己在那些事上對神國有貢獻。一旦發現了可以發揮恩賜的工作,就不再需要任何的強迫,他也能自動做好。

帯職事奉者在教會中的角色

服事神是每一個基督徒的職責
服事神是每一個基督徒的本分,這不是憑個人意願隨意選擇的。這是神創造、救贖我們的目的。祂呼召每一位基督徒學習耶穌僕人的樣式服事眾人,並在普天之下宣揚衪的美德。直奔標竿一書中提到人人事奉的聖經基礎。這也是馬鞍峰教會對每一位會友的教導(華理克,1997):

每位基督徒的被造是為了服事(弗二:10),被拯救來服事(提後一:9),被呼召進入服事(彼前二:9-10),恩賜是為了服事(彼前四:10),授權服事(太廿八:18-20),受裝備為要服事(弗四:11-12),被命令去服事(太廿:26-28),被需要來服事(林前十二:27),有義務服事,並且根據個人的服事得獎賞(西三:23-24)。

「信徒皆祭司」的教義
自從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時提出信徒皆祭司的觀念,強調每一位信徒都被神呼召來服事祂。聖俗階級嚴格二分的習慣才漸漸被新教所拋棄。信徒皆祭司的教義本源於聖經。彼得前書二章十節記載:「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這教訓強調每一位信徒在神面前都有祭司的身分。我們既然蒙神揀選,被耶穌的寶血洗淨,就都領受神所交付我們宣揚祂福音的使命。沒有一個基督徒應置身於祭司的使命之外。什麼是祭司的工作呢?在舊約裏,祭司是神從以色列民中特別分別出來服事獻祭工作的利未人。祭司站在人與神之間,協助人獻上認罪悔改的祭,為人向神祈求赦免,並宣佈神的赦罪之恩。在西乃之約中,神讓摩西吩咐以色列人:「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十九:6)。要求以色列民身為神的選民,就當從世界敗壞的風俗中分別出來,在神的面前成為祭司,帶領萬民歸向神。這原屬以色列民的祭司職分,在新約時代轉移到基督徒身上。不單教會整體繼承舊約以色列民成為祭司的國度,這祭司的呼召也臨到每一位蒙恩得救的基督徒身上。事實上基督徒祭司的職份也是因耶穌基督而來。大祭司耶穌基督為我們獻上自己生命為贖罪祭,使我們藉信靠祂而罪得赦免,才能坦然無懼的來到父神面前。基督「從死裏復活,現今在神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羅八:34)「凡是靠著祂進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因為祂是長遠活著替他們祈求。」(來七:25)神呼召每一個基督徒,無論是全職或帶職事奉者都承擔祭司的責任,都能直接來到神的面前獻祭。今天我們不再需要像舊約時代一樣獻上祭牲,神所喜悅的祭是我們自己。「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著那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彼前二:5)羅馬書中也說:「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羅十二:1)除獻祭之外,祭司另一個重要的工作是代求。他必須先為自己的罪求赦免,再為他人的需要代求。神「藉著基督使我與祂和好,又將勸人與祂和好的職份賜給我們」(林後五:18)。我們成為祭司在某種意義上是分擔主耶穌所託付為人代求的工作(李廣生,1994),因此我們有責任「彼此認罪、互相代求」(雅五:16)。其他的工作包括傳講聖道、教牧輔導、帶領敬拜、宣告赦罪、差派宣道、甚至聖禮的執行,過去唯有按立的神職人員才有權做的事,今天也不再有這樣的限制。聖俗二元的藩籬已被除去,全職與帶職事奉者的工作內容被拉近,對祭司聖潔的要求也同時加在兩者的身上。強調信徒皆祭司教義所產生的影響是平信徒參與事奉的熱誠增加了,對教會事工的動員造成正面的影響。

帯職與全職事奉的分別
既然服事神是所有基督徒共同承擔的職責,為何今天教會仍分成全職傳道人與帶職事奉者呢?今日教會中的牧者大部分是全職事奉,這當然有傳統聖職制度的影響,然而更有維持教牧工作有效率運作的考量。在專業分工細密的現代社會,教會的事工也越來越繁雜,要牧養眾多會友,又要管理教會大小事工,由帶職者利用有限的時間兼任牧者的工作,有實際的困難。所以大部分的教會一旦成長到某種程度,就會聘請全職傳道人來牧養教會。有的教會標榜不聘請全職牧者,但教會事工增加之後,實際擔任牧養工作的領袖,不管是否由教會支薪,他花費在教牧工作上的時間精力已大過在教會外的工作,實際上的功能已與一個全職牧者沒有差別。那帶職事奉者如何對待全職牧者呢?有的人誤以為既然大家的身分都是祭司,牧者做的平信徒也可以做,造成教會中不尊重屬靈權柄的現象(李保羅,1999)。為了避免這種因不成熟的認知而混亂教會秩序的現象,有人提出把祭司分成兩種等次的想法。平信徒相當於一般的祭司,全職傳道人則是更高一等的祭司。這概念無法在聖經中找到支持,而且把聖職制度的觀念摻雜在信徒皆祭司的教義中,沒有必要。那如何解決平信徒參與事奉後可能不重視牧者權柄的弊病呢?與其將祭司分為兩等,不如從按恩賜分工,與神揀選長老成為教會領袖的地位來看待全職傳道人(楊永慶,1997)。今天教會的全職牧者相當於初代教會的長老或監督,他們需具備的恩賜是:治理(提前三:4-5)、教導(提前五:17)、牧養(彼前五:2)、護教(多一:9)。並不是每位信徒都有這些恩賜,所以不適合讓不具備此等恩賜的信徒擔任牧養事工。既使有信徒具備此等恩賜,教會領袖也是神經過嚴格的標準挑選,他個人也順服神的呼召,經教會承認印證,才能承擔帶領群羊的重任,並非任何人可隨意自封的。所以雖然信徒都有祭司的職分,尊重教會中屬靈權柄依然是必要的。

帯職與全職事奉者配搭的原則
教會中帶職與全職事奉者不存在階級的高低,每個人從神領受的恩賜不同,只要順服神的呼召,善加發揮自已的恩賜與同工彼此配搭服事,必能同心建造神的教會。全職帶職兩者在教會事奉的關係乃是按恩賜配搭、分工合作的原則。但彼此合作的模式仍存在不同的想法:其中一種典型的想法是全職與帶職者應專注於各自的身分,全職事奉者專心扮演祭司的角色,提供會友異象;帶職者專心於專業工作的表現,以財力支持聖工。這想法以郝大衛的「君王與祭司」一書所載為代表(郝大衛,2000)。另一種概念是帶職信徒應當積極承擔教會各樣的事工,包括牧養、教導、管理,看重教會的服事如同本身正式的職業一樣。代表的文章是楊文慶的「帶職與全職事奉」(楊永慶,1997)。以下將兩種想法表列出來比較:

文章: 君王與祭司
作者背景 : 本文的作者郝大衛在全時間傳道牧會十四年后,離開牧職進入商業界。
全職傳道人的責任: 作祭司從神那裡領受異向,並向信徒傳遞異向
帯職事奉信徒的責任: 作君王摧毀神的敵人,供給神國的需要。不鼓勵信徒參與牧者的工作
全職與帯職者關係: 彼此成為伙伴關係,責任分明,互不干涉
信徒不事奉的原因: 牧者不尊重帯職者的能力,使帯職者自覺為二等公民。故對服事冷淡,全力在教會外求表現
對帯職信徒奉獻全職傳道的態度: 牧者不宜鼓勵
文章結論: 鼓勵帯職者在工作場合全力表現以財力支持推動神國的擴展

文章: 帯職與全職事奉
作者背景 : 本文的作者楊永慶為一有二十多年工作經驗的材料工程專家,他在一份全職工作之外,並承擔牧養小組教會責任十多年。
全職傳道人的責任: 牧者是神百姓的領袖,以看顧餵養帶領為主要的責任
帯職事奉信徒的責任: 以信徒皆祭司的原則,按恩賜參與各樣牧養的服事
全職與帯職者關係: 按個人恩賜結合成事奉團隊鼓勵帶職者承擔牧養責任
信徒不事奉的原因: 聖俗二元的區分使信徒以為服事為全職牧者的責任,而自外於教會的事功
對帯職信徒奉獻全職傳道的態度:有牧養恩賜又得到印証者,在無法兼顧雙職下,應投入全職事奉
文章結論: 神呼召所有的信徒獻上己身成為活祭每一個人都有祭司的職分應全力服事

雖然帶職事奉本身就存在著多樣的面貌,依信徒的恩賜、呼召不同,可以在專業或教會事工投入心力。在此不想評論各人服事方向的選擇。就帶職事奉者服事的模式來說,筆者認為楊文所提出的想法較能激勵帶職者投入服事。郝文的想法本是鼓勵帶職者在自己專業力求表現,以代替神管理世界為對神的事奉。然而教會的會友結構已經是專業人士佔大多數,大部分也於各自專業的工作力求表現。不管他們是否意識到自己正以工作來服事神,強調此點對教會事工缺乏同工的現況沒有任何改變。如果把教會事工也看作另一種專業,需要以更多的奉獻請全職傳道人來推動,這與以教會為神的家、信徒互為肢體的信念背道而馳。如果有恩賜在專業上表現,難道無法在屬靈的家中有所付出?聖職專業化的結果是信徒更加不尊重傳道人,因為自已沒有把精神投入,只盡到了奉獻的責任,就以為有權把教會事工的成敗全放在全職人員的身上,自然形成雇主與雇工的張力。這是教會中全職與帶職事奉者衝突常見的原因。楊文的構想是儘量讓帶職者承擔教會的責任,當然工作與家庭生活必然會有一些犧牲,例如可能無法加班,或必須選擇不耗費大量精神、時間的工作。家事、或教育兒童上可能無法十分周到,或許配偶必須多費心。然而產生的影響是,能被動員投入事奉的帶職信徒增加。當親身參與服事後,瞭解事工的甘苦,對牧者就更能有體諒的心。而且弟兄姊妹同工之後培養的肢體之情是教會最大的凝聚力。因此筆者認為事工參與面開放得越廣、組織級層越不明顯的做法越能鼓勵平信徒參與聖工。

帯職事奉者的呼召

帯職事奉是神對信徒普遍的呼召
一般我們對「呼召」的瞭解常與基督徒被神揀選,獻身成為全時間傳道人連在一起。我們常聽到傳道人的蒙召經歷,卻沒有聽說平信徒述說他的蒙召見證。新約聖經中呼召(call)這個字絕大多數用在神呼召人脫離罪惡、進入神的救恩之中,如「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弗四:1)。另一種是神對信徒在事奉方面的呼召,如「耶穌基督的僕人保羅、奉召為使徒。」(羅一:1) 然而事奉的呼召是否單應用在教會中特別的職分,如牧師、長老,或者可以廣泛應用在帶職事奉者身上?一種看法贊成視全職傳道人的呼召與帶職事奉者的呼召有等級的不同。認為若把呼召應用在所有信徒身上會減低神對牧者呼召的神聖性,也會讓平信徒不再重視牧者的職分(李保羅,1996)。筆者首先承認任何人成為教會領袖的事奉是個嚴肅的決定,決不可輕率視之,若不明白呼召的神聖性,把牧職視為糊口的職業,是虧損了神的榮耀。但從前面的討論中我們知道每個基督徒都有祭司的職分,不分全職帶職;同樣的事奉的呼召也該普遍的應用在所有事奉者身上。其中全職與帶職沒有等級的差別,只有方向的不同。若擔心廣泛的應用減低全職者呼召的神聖性,實為多慮。何不換一個角度視所有信徒事奉的呼召都是神聖的。當每個信徒都暸解自已對神的服事是神聖而嚴肅的,應不至於輕率看待全職事奉者的地位。

呼召成為委身服事的動力和目標
若服事是出於責任,心裏不願意卻勉強為之,不但不造就自己,也不討神喜悅。若知道服事是神對人的呼召,出於對神的感恩而甘心樂意獻上自己,則絲毫不需要外外界的勉強。順服神的呼召是服事最大趨動的力量。「一生的聖召」一書中說明呼召的意義:「呼召就是神毅然決然地呼喚我們就近祂,以至於我們對全人所做的每一件事,以及擁有的每樣事物,都投注一種特殊的忠誠及活力,在生活中回應祂的召喚並事奉。」(葛尼斯,2004)明白自己的呼召讓人面對阻礙,仍然義無反顧。主耶穌在受難前向神禱告:「父阿、救我脫離這時候,但我原是為這時候來的。」(約十二:27)他清楚知道父神差他來就是要完成捨身為人贖罪的使命,既使心裏憂愁也不逃避。使徒保羅在書信中強調自己蒙召的異象,經歷各樣的患難與逼迫他都沒有喪膽。當他被鎖鏈綑綁,在亞基帕王面前答辯時說:「故此我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徒廿六:19)。這個「異象」就是神給他的呼召(徒九:3-6)。他認定他的事奉的是神所呼召的,他就至死忠心、滿有膽量的去面對一切。他的蒙召經歷成了他事奉上的指引、支持和力量(李保羅,1996)。呼召不但成為一生奮鬥的目標,也賦與生命意義。當我們走到生命終點時,回顧走過的路,能說出:「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提後四:7)持守神的召命到底,讓我們一生無怨無悔。一個有使命感、明白他所蒙的呼召的意義、又能順服呼召去事奉的人,必能夠成為被神重用的器皿。

帯職事奉者的功能

什麼是帶職事奉者能夠貢獻的事工呢。無論在教會內外凡是與我們的信仰相合,與福音的目標一致的都是我們可以做的。有種對服事太寬廣的解釋,認為屬神的人所做的任事都自然是服事神。或認為既然信徒皆祭司,無論做什麼都是祭司的工作。其實做的事情的性質不是考慮的重點,關鍵在於事奉神的人是否認清是神呼召他做這些事、他是否把自己所做的一切貢獻給神(吳鯤生)。如果每日照例上班,對神的呼召既不尋求、對神交付的使命也毫無自覺,就誤以為自己已經在服事神了。這樣的目標空泛的服事觀,對教會的幫助不大,也不值得教會鼓勵。本文限於討論教會內推動的事工,及教會外與福音有關的文化使命。由於帶職事奉者眾多的人口、多樣的專業、及廣泛接觸各界,他們的事奉也有者獨特的一面。以下分別討論在教會事工上及文化使命上帶職事奉者可以發揮的功能:

在教會事工上的貢獻
1. 帯職事奉者分擔牧養管理與領導的責任:牧養教會是項繁重的工作,帶職信徒中具牧養、管理恩賜者,可以擔任長老或執事分擔全職事奉者重擔。
2. 帯職事奉者是教會事工主要的執行者:全職牧者主要功能是以傳講聖道及掌握教會屬靈的方向。若事必躬親必然虧損祈禱、傳道等更重要的事。全職牧者應扮演領導角色,由帶職事奉者實際執行。
3. 帯職事奉者是教會經濟的供應者:教會事工的推動少不了財力的支援。宣教及慈惠的事工尤其需要長期穩定的支持。帶職者忠心的奉獻是不可或缺的。
4. 帯職事奉者是接觸未信者的橋樑:帶職者分佈社會各階層,與社區內的福音對象直接交往,是福音工作的第一線。也是邀請慕道友進入教會的橋樑。
5. 帯職事奉者藉著專業投入宣道工場:回教、佛教、及共產世界是今日未得之民最多的地方,也是宣道士最難進入之地。但他們卻觀迎能夠協助當地教育或經濟發展的專業人士。值得帶著大使命的專業人才投身此帶職宣教事工。
6. 帯職基督徒領袖是信徒事奉的榜樣:平信徒事奉不僅需要牧者鼓勵,也要其他帶職事奉者成為學習的榜樣。出於同儕的規勸較不易造成彼此關係緊張。
7. 帯職事奉是將來進入全職事奉的準備:當教會事工加重需要聘請全職傳道人時,最好的人選是已經長期投入、又對本教會有深刻負擔的帶職事奉者。帶職事奉是將來獻身成為全職傳道最好的在職訓練。

在文化使命上的貢獻
1. 教會的事工不限於教堂的四面牆內,整個社會都是宣教的工場(熊璩,2002)。基督徒對文化的影響是使人看見信仰的具體呈現,是宣教的預工。文化使命應在教會的統合下進行,以福音為最終目標。與其個人單打獨鬥、力量分散,信徒應該在教會中,或眾教會之間,整合肢體力量、形成共識,作有組織的推動。
2. 帯職事奉者是信仰對社會的見證:整個社會對神的認識,並非從教義研究或聖經閱讀而來,而是從觀察周圍基督徒的表現而來。基督徒在社會上活出基督的生命比單用口傳講更能說服人。
3. 帯職事奉者能應用聖經的原則管理世界:神的國度是神的權柄可以臨到的地方。它的範圍不限於教會之內。廣大的基督徒分佈在社會的各個崗位。以神國的原則待人處事,相當於把神國的影響擴展到世界裏去。
4. 帯職事奉者能對文化的更新發揮影響:有時我們憂心這世界文化的敗壞,對文化採取隔離或逃避的態度。卻忘了基督徒身為社會的一份子,對挽回敗壞的風俗也有一份責任。當信徒同心對惡俗發出批判的聲音,必能成為社的良心,產生振聾啟瞶的作用。
5. 運用在職的力量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錯誤的公共改策對社會的傷害比個別的罪行更加嚴重。在社會各界位居要津、掌握大小權力的基督徒,若能對政策的制定、或媒體的言論,發揮集體的影響力。使合乎信仰原則的法案獲得通過,是信仰明顯的見證。

結論
今日宣教的工作存在眾多機會,整個宣教工場對教會所提供服事的期徒也相當大。教會需要培養一群忠心又有見識的工人,投入廣大宣教的禾田。神國的人才儲備在深具潛力的帶職事奉者中。這群生力軍隱藏在教會的各個角落,等待恩賜被發掘。教會應該鼓勵更多的信徒接受神的呼召,在帯職事奉中裝備自己,聽侯神的差遣,承擔神國重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