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1日 星期日
初代幾次教會大公會議解決的問題
1. 尼西亞會議(325):解決耶穌與天父關係理解上的分歧:耶穌是否與天父同質還是類似。駁斥亞流為異端。
2. 君士坦丁堡會議(381)駁斥幻影說、亞波里拿留主義,通過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
3.以弗所會議(431):駁斥聶斯托留派,他們認為耶穌的神性與人性分開,如同兩位格一樣。
4.迦克墩會議(451):駁斥猶提乾主義,他們用基督一性論宣稱基督只有一個位格,卻只有一個神性,因基督的人性已被神性蓋過。
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神的愛包括所有人嗎?
我們都很熟悉約翰福音三章16節這節經文:「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約3:16)
當同性戀議題正在被世人熱烈討論的時候,有人從這節經文得出一個理論:『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世人,就包含每一個人,包含同志朋友。 』這個說法對嗎?
對於這個問題有正反兩種看法,反對者認為:「神愛世人甚至即將獨生子賜給他們,目的是要讓信神兒子的人得永生。所以世人應該是指是一切信祂的,不是所有世人,而是世上各種的人,包括同性戀和各種各樣的罪人。」
我則有不同的看法,神愛世人,單純直接的理解應該就是神愛世上的所有人,包括所有罪人。怎麼說神愛他們呢?神愛罪人表現在賜下他的獨生子,預備救恩,並命令將福音傳向普世,呼召世人悔改。不需要把神所愛對象的範圍限制在信他的人上面。
若否定神愛每一個人,而把神愛的對像說成世人中各類的群體,並非個別的罪人。這想法也不妥當。個體屬於團體,當我們說神愛各種團體的時候,是否排除團體中的個人?就好像以弗所書1:4中說:「就如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裡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有人覺得預定個人不公平,就把它解釋成預定教會整體。能這麼說嗎?當我們進入這個整體中了後,我們就知道自己是蒙揀選的對象了,是不是?所以揀選有整體的意義,也有個體的意義。神愛世人,豈不更是如此嗎?祂愛一個一個族群,也愛在族群裡的個人。
那我們怎麼理解神的愛?
神對世人的愛顯明在神給人悔改的機會,為他們預備福音,福音正是為所有人預備的,並警告所有世人悔改。這就是愛的表現,除非我們否認傳福音,呼召悔改也是神的愛。羅馬書5:8說: 「唯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當然我們可以說,這我們是指後來悔改的罪人。然而,在未信主之前,我與每一位不信者是一樣的,如果福音傳給我是表明主對我的愛。那福音傳給那些最後不信的人,難道不是神的愛?神對人的愛與不愛,竟讓要從祂的預知後來得救與否來分別,那是很難接受的理論?我認為,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直接地接受神愛所有人,這與最終他得不得救,是不同的事,要分別看待。不當把神的預知、預定,與祂無私的愛掛鉤在一起。因祂預知了某人不信所以不愛,這理論連講都講不通的。
又有人從神揀選屬祂的百姓這觀點看神的愛,認為神對世人普遍的愛,與神揀選拯救到底的愛是不同的。對於這個論點,我沒有異議,確實神對蒙揀選者的愛,與普遍的愛有別。我的論點是約翰福音第3章16節,更為合適的解釋是神對世人普遍的愛,為他們預備了救恩,即使他們不信,仍差遣使者向他們傳福音。而不是把揀選的觀念加進來,認為神愛世人,只愛蒙揀選的人。
我的論點又遇到了挑戰,有人不同意神把得救的機會給所有人,提出問題「如果神為世人預備救恩,他們包含古今中外的人。但是,並沒有所有的人都有機會聽到福音呀,怎麼能說得救的機會是給所有人,耶穌的寶血是為所有人流?」似乎對於古代沒有聽到福音的人,神並不為他們預備福音,怎麼能說耶穌是為他們而死,神也愛他們?
沒聽福音的人怎麼有悔改的機會?
我的回答如下:古代的猶太人是怎麼得救的?是不是靠著信靠天父上帝?那時基督尚未道成肉身,然而道已經先存,執行創造、護持世界運行,並與父神同在。舊約時代的人是靠什麼得救?還是靠信心,信的內容或許與新約時代不完全一樣,但是對像是一樣的,新約是靠對基督的信心,舊約是對尚未來臨的救贖主。所有的人只要效法亞伯拉罕的信心,都能得救。即使外邦人約伯,憑著信心信靠耶和華,獨一真神,仍然得救。這對獨一真神存在的認知,即使不完全清楚,也是人無可推諉說不知道神的存在,所以不信。神存在的普遍啟示不是得救的途徑,然而卻是不能當作推諉不知神存在的藉口。約伯是否靠基督的血得贖?當然是。有沒有像約伯一樣的人,我不知道。如果有的話,一樣是靠耶穌的血得救的。所以,舊約時代,不能狹隘地把救恩限制在聽到福音的人,而是把所有效法亞伯拉罕信心的,效法約伯信心的。都算作是靠基督的血救贖得救的人。基督的血是為誰流?如果按照預備十字架救贖的恩典,預備福音讓人能夠接受,那是廣義地為普世萬民。就連舊約神也向人呼召悔改,就連外邦人也是一樣。
亞伯拉罕是舊約時代的人物信心的榜樣,未聽過福音的人,神沒有排除任何人不能效法亞伯拉罕的信心。就連福音未曾傳到的外邦人約伯,一樣有對神的信心,是神主動向他傳達的。如果外邦人中有人也效法約伯的信心,一樣能得救。也就是說不管猶太人、外邦人,聽聞福音與否,若有人效法亞伯拉罕與約伯的信心,他們也是因信得救。得救的原因必然也是靠著基督預備的贖罪寶血。所以,按照預備得救的機會而言,確實為著普世萬民。因為是對著萬民發出的普遍呼召。然而贖罪的果效,只有在最終信靠基督的人身上才有效,所以,按照贖罪果效而言,則是對特定揀選的人。兩者不衝突。不能因為贖罪的果效是特定的,就把基督預備福音的對像也給縮限了,那是過分強調某個教義,蓋過經文原本的意思了。
舊約時代神是否也拯救世人?當然是的,因為舊約時代神也責備外邦人的罪,呼召外邦人悔改,悔改的呼召本是面向萬民。就像福音是面向萬民一樣。能不能說沒聽到福音的人,就說福音不是為他預備,基督不為他死?這是很奇怪的說法。基督救恩的福音預備好了,大使命也交付了,是傳給萬民的,怎麼能從結果來判斷神預備傳福音的對象?舊約時代,神命令以色列人為萬民的祭司,也就是引領外邦人歸向神,這就是神呼召外邦人歸向祂的計劃,怎麼能說以色列人沒有盡到祭司的責任,就說神不計劃拯救外邦人?神願意拯救人的心意與最終的結果是不一樣的。不能用結果來斷定神拯救的心意。如果可以的話,神計劃讓人管理全地,結果人偏離神的旨意,我們不能說神的原意就是計劃讓人偏離祂的旨意。
有人一直糾結在有人沒聽到福音而不信,所以福音不是為所有人預備的。神愛的對像不能包括沒聽到福音的人。這已經超過我們理智能夠觸及的範圍了,為何有人沒有機會聽到福音?那是人沒有辦法解釋的事情,答案在神那裡。可不可以解釋為神不愛他們?不讓福音傳給他們。不可以,因為讓人知道神存在的本能,神賜給了人,所以人無可推諉說不知道神存在。況且大使命早已吩咐使徒,面向萬民。人的能力有限無法把福音傳到地極,不能說神不想讓他們聽福音而信。神願意世人蒙慈愛的心意,與最終事情發生的結果不同,不能歸咎神不愛人,不讓他們聽福音,只能說這些事在神的主權底下,非我們能探究。
如果都用結果,來判定神是否愛他、預備福音給他,那是用結果來猜測神旨意。如此,所有的惡果都要歸咎神了。亞當犯罪說神讓他犯罪,猶大賣耶穌說神讓他賣耶穌。這是不合理的想法。神造人美善的心意,與人類最終的墮落必然不同,卻不可說神的旨意就是讓世人墮落。
基督的寶血為不信的人流,豈不無效了
另一個問題又被提出來:「我們並不知道誰未曾被揀選,有些人是有機會聽到福音,但他們不信;而有些人是跟本連聽到的機會都沒有。」所以他們就認為:「耶穌的寶血不是為他們所流的,單單為被神在亙古以前就揀選的人而流。而如果耶穌的寶血也是為這些不被揀選的人所流。那麼耶穌的寶血的效益不就打了折扣了嗎? 因為這些人不會得救呀。」
我的回答如下:我已經在一開始的時候聲明,揀選與寶血救贖的功效連在一起。無私的愛與福音面向萬民連在一起。但是不要把愛縮陷成,未蒙揀選,愛就浪費了,向他們傳福音也是白費的。那是基督的吩咐,福音是面向萬民,也就是每一個人都是我們傳福音的對象。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神無私的愛,我們會說基督的血不是為那些不信的人流嗎?為他預備了福音不正是愛的表現嗎?至於福音傳到某個人,或傳不到。是門徒執行大使命能力有限的缺憾。我們不會因此而推論,因為福音沒有傳給某人,神不預備福音給他,基督寶血不是為他流,流了也是浪費,流血本身就是愛的表現,不接受基督的愛,本身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沒有一點浪費。沒有聽聞福音,也要為不聽良心的責備、不領受神放在每個人心中知道神存在的本能,自我負責。流寶血本身就是一個向世人顯明愛的表現,讓犯罪不悔改者沒有藉口,在愛世人的這個層面,與預定揀選不需要掛鉤。
舉個例子,基督在十字架上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他們指誰?猶太公會那些高喊釘死耶穌的人,釘死耶穌的羅馬兵丁,在旁嘲笑耶穌的猶太人,甚至連彼拉多也可以算。耶穌為他們求赦免,是不是愛這些仇敵的表現?他們都信了嗎?公會的祭司、彼拉多、羅馬兵丁,可以說除了少數猶太人、與祭司外,幾乎沒有一個後來信的。耶穌對他們的愛是否白費?求赦免是否白求?絕對不是。那神愛世人,甚至那些不信的人也愛,是否白愛?答案是不用說也可以明白的。
結論
總歸一句話,神愛世人表現在,神主動為世人預備救恩的計劃,在人類歷史上不斷向人發出悔改的呼召,又差遣僕人往普世向萬民傳揚福音。這些都是無私的愛的表現,即使對於最後不信的人,仍然吩咐傳福音給他,給他們得救的機會。甚至沒聽聞福音的人,也賜下神存在的普遍啟示,也將責備人犯罪的良心放在世人心中,這都是神願世人悔改的愛的表現。不需要把神的愛僅僅縮小在最終得救的人裡面,好像最終他們不得救,神的愛就給錯對象了,完全不需要如此想,神的愛長闊高深,無窮無盡,連罪人也愛、連仇敵也愛。難道在知道某人最後不信,還把愛收回來不給他們嗎?那是以太狹隘的眼光來看「神愛世人」這句經文了。
貼出後得到風之色彩弟兄回應如下:
主耶穌在約3:14-15節說:“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當年的銅蛇,是上帝給當時所有犯罪悖逆的以色列民(包括預定死亡之人)預備的,叫一切仰望銅蛇的,都得以存活,反之則立刻死亡。隨後16節主耶穌便說“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主耶穌稱銅蛇是自己十字架捨命救贖的預表。結合上下經文我們看到:上帝曾經叫一切仰望銅蛇的都得存活,不仰望者死亡。而現在叫一切相信仰望主耶穌都得永生,反之滅亡。所以這裡的世人是廣義的,也包括預定滅亡者。另外,如果16節的‘世人’單單指信徒,不包括不信之人,那上帝就不必說‘叫一切信他的得永生’這句話了。
來2:9稱“基督為人人嚐了死味。”彼2:1說基督也為假先知,假師傅而死,稱他們“連買他們的主他們也不承認,自取速速的滅亡。”還有提前4:10稱“上帝是萬人的救主,更是信徒的救主。”此處的'萬人'明顯指非信徒。另外約翰福音5章記載,主耶穌對那些不信的猶太人講論了很多救恩真理,然而他們還是不信他。可主卻對他們說:“......我 說 這 些 話,為 要 叫 你 們 得 救。”又說:“然 而 你 們 不 肯 到 我 這 裡 來 得 生 命。”(約5:34,40)
結論:因為上帝(耶穌基督)是無限者,所以十字架的救贖就有無限的功效,足以拯救所有的人。但從救恩(特殊恩典)或從上帝的預定揀選來說,基督卻只為蒙上帝揀選的人而死,只把他們從罪惡死亡中拯救出來,為要成就上帝永遠(預定)的旨意。從福音為萬民所預備(普遍恩典)的方面來說,基督又是為普天下人而死,為救一切相信的人。這就是說,耶穌基督實際上只為蒙揀選的人而死,但卻同時又潛在的為所有人而死,在此意義下,耶穌基督也是上帝賜給全人類的唯一救主。
“上帝為全人類安排了靈性的供應。提摩太前書四章10節說,基督是「眾人的救主,也是信徒的救主」。這節經文不像普救主義(universalism)所提出的,但它卻指出靈性的供應是給所有的人的。如果基督是上帝,那他的死就有無限的價值。他本質上是所有人的救主,而實際上是信的人的救主。神的普通恩典也伸展到所有的人,而這是透過基督的死給所有的人的。 ” —引自:殷保羅著<慕迪神學手冊>
但我們不能說基督為不信者死,而他們又滅亡,就推論說基督的救贖不完全。因為按上帝揀選的旨意,他們不在上帝預定得救的範圍之內。上帝定意要作的事,即他所預定的旨意——使蒙揀選的人,一個也不會少的都得救,他必會成就,絕無失敗!就如當年的猶太人不接受主耶穌,就是上帝應許賜給他們的彌賽亞一樣,非蒙揀選的人拒絕接受救恩,拒絕承認主基督是他們唯一的救主。便更加顯明了人類的罪惡與全然敗壞,於是在上帝審判的日子,他們就更加無可推諉了。是的,主基督的救贖有著無限的功效,足以拯救所有的人。然而《聖經》又清楚啟示,人得救是唯獨因信稱義的真理。非蒙揀選者連上帝賜給他們的獨一救主,都不相信,不接受;連耶穌基督為他們捨命的大愛,都拒絕。又怎能逃脫地獄的刑罰呢?然而在上帝揀選之外的人,因著人性的全然敗壞,是無力也是不能接受救恩的。所以在蒙揀選的人身上,就更加顯出上帝的榮耀與白白的恩典。蒙揀選的人並不比任何人更好,而是上帝的救恩臨到了他們,是上帝在還未創世以先就已經預定要揀選他們,也就是說這一切都是在上帝永遠(預定)的旨意裡。
限定救贖就是說,耶穌基督受死的贖價,只在一切信他的人身上發生功效。救贖的範圍只限一切蒙上帝特殊揀選(內在恩召)的人。而唯有蒙上帝特殊揀選的人,上帝才賜給他信心,使他迴轉接受基督的救恩,得蒙赦罪與稱義。所以僅在此意義下,耶穌基督不是為預定滅亡之人捨命,卻只為屬他的人捨命。然而太陽不會因你看不見它,他就不是太陽;主耶穌不會因以色列人不信他是彌賽亞,他就不是他們的彌賽亞;基督不會因你不信他為你而死,他就不是為你而死。其實限定(有限)救贖,與基督(從普遍恩典來說)也為不信者死,本身並無矛盾。 《聖經》啟示限定救贖的真理是那樣的清晰和明確。然而很多人卻以人墮落理性,做了並無《聖經》依據的邏輯推論,把此真理再次復雜化和遮蔽了。
我再回覆如下:
是的,我同意你的意思,與我的想法沒有不同。我這篇原來是回答比較極端的限定救贖派的想法,他們以為神的愛只給予信他的人。
限定的救贖我也接受,但是神愛世人這句經文的意思,不能用限定救贖給限制住。那不是解經,是用神學來改蓋經文原意了。我們都接受加爾文的神學,請看加爾文寫的解經書:
這是加爾文的約翰福音解經節錄出來的:
“For he intended expressly to state [in John 3:16] that, though we appear to have been born to death, undoubted deliverance is offered to us by the faith of Christ ; and, therefore, that we ought not to fear death, which otherwise hangs over us. And he has employed the universal term whosoever, both to invite all indiscriminately to partake of life, and to cut off every excuse from unbelievers. Such is also the import of the term World, which he formerly used; for though nothing will be found in the world that is worthy of the favor of God, yet he shows himself to be reconciled to the whole world, when he invites all men without exception to faith in Christ, which is nothing else than an entrance into life.”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of John)
翻譯如下:
「所以他(使徒約翰)在約翰福音3:16 特意明白地陳述,雖然我們看來是已經在罪中死亡的人,真確無疑的拯救透過對基督的信心賜給了我們。他使用了一個包含廣泛的用詞「凡」,這字既有無分別地邀請所有人分享生命的意義,又阻斷了不信的人有任何的藉口。另一個字「世人」也同樣有重要的意義,這是他正式使用的字;因為普世之下沒有一個人能配得到神的憐愛,然而祂卻顯出祂與所有世人和好的心,藉著無差別地邀請所有人藉著信進入基督裡,這意義無非就是進入生命。 」
所以我們在應用教義的時候千萬不要太過,教義需要承認,然而經文原來的意思,如果有直接明確的意義,不能用教義去否認它,或曲解它。連加爾文都承認神的愛是普及世人的,我們怎麼要用限定救贖,把神的愛給限制範圍了?
謝謝交流分享。
2016年1月17日 星期日
化解教會管理的難題
「那時,門徒增多,有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
我們都期待尋找一個完美的教會,找來找去都覺得不滿意,似乎完美的教會不存在,確實如此。如果真的有一個完美的教會,你一加入就使它不完美了。「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問題。」當時的教會門徒增多,自然問題就多。在這段經文中,教會出現的難題有:
(1)背景文化隔閡:經文中提到了兩種文化差異的造成的杆格,一種是「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另一種是「希伯來人」,也就是受希伯來文化影響,說亞蘭文的猶太人。這與我們今日的處境非常相似,海外來的老移民、新移民,還有本地出生的第二代華裔。對傳統華人文化認同感不同造成文化差異。我們活在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常常有機會接觸的不同族裔的人。但是總是在同族裔的環境中感覺較適應。在美國有85%以上的教會牧師認為,教會應該接納多種族裔人士;但實際上教會中真正存在多種族裔,非單一族裔主導的比例只有15%。我們可以看到理想與現實存在巨大的差異。事實上多元文化會眾的教會比單一文化教會更難牧養,因為要兼顧各種文化群體不同的需要。他們對福音接受方式,以及期待得到牧養的方式都不一樣。文化背景差異造成的衝突是很難解決的問題,然而會眾中不同文化背景已經存在了,條件還沒有成熟到,能夠各自成立小教會。文化隔閡的問題就必須在帶領教會策略的層面,統籌處理。不是不聞不問、任憑事態惡化。
(2)資源分配不均:這兩批人存在什麽問題呢?說希臘語的猶太人抱怨了,他們中的寡婦在天天飲食上的需要,沒有得到公平的分配。當時教會是凡物公用,飲食也是統一分配。男丁五千人以上的教會,要分配食物是非常不容易的事。難免一些較為弱勢的團體沒有得到當有的照顧,例如寡婦。可能不是那麼積極爭取當得得的食物,以至於分配的人就忽略了。孔子曾經在論語中對國家分配的需要,曾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怕資源少,就怕分配不平均。又有一句成語叫「不平則鳴」,意思就是受到委曲和壓迫就要發出不滿和反抗的呼聲。教會中一樣對於分配不平均的事會有不滿的意見。我在擔任廚房同工的時候,就發現如果午餐食物不夠,一人打少一點,大家沒話講。如果一部分的人吃得飽,一部分的人沒飯吃,那事情就不好辦了。有的人會不高興而離開,對辦事的人很有意見。
(3)感受不被尊重:人的存在是有尊嚴的,即使他是個老人、窮人、殘疾人、病弱者,我們也當按照他有神的形象來尊重他。寡婦在世上屬於沒人護衛的弱勢群體,常會受人欺負,心中很容易感受到委屈。飲食上分配不均,可能不是出於故意,然而對於寡婦心中的傷害卻很重。她會覺得就是因為自己沒丈夫了,別人不重視她。所以在教會中,對於弱勢團體的需要,需要更加關心注意。不要因為忽略、或態度上的輕慢,而傷害人的自尊心。我曾經在接送教會年長弟兄姊妹時忽略這方面的問題,曾讓人受到傷害。他們沒有車,無法自己來教會聚會,當我接到請求接送的電話時,會盡量幫助,即使有困難,也會幫忙想辦法。如果一開始就拒絕,會讓求助的人感到不受尊重,以後連要求幫助的請求也不敢了。一個人內心感受到被尊重,比實際需要得到滿足更重要。這是我們在服事有需要的弟兄姊妹時特別該留意的。
從初代教會存在的以上三種問題,我們看到,管理教會不是容易的事。我們所面對的是一群人,而且是受罪的牽引、不完全的人。在服事的過程,我們會得罪人,也會被人得罪。教會中存在問題是無法避免的,人與人之間的桿格、磨擦都會發生。然而,教會應當作的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讓教會在克服種種困難之下,仍然能夠繼續成長,這就是一個健康的教會。求主給我們智慧、與承擔責任的擔當,努力化解教會的疑難問題。下一段我們來看初代教會如何處理這問題。
恩賜配搭分工合作
「2十二使徒叫眾門徒來,對他們說:我們撇下 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3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4但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
(1)使徒出面處理:使徒身為教會的帶領者,沒有逃避這個問題。他們承擔起負責解決的任務。按照他們當時所有的屬靈權柄,他們的命令無人敢不從。亞拿尼亞與撒非拉的鑑戒,讓大家記憶猶新。仗著大家對他們的尊敬,他們大可以責怪抱怨者:「你們亂發怨言,難道不記得可拉黨,向摩西抱怨的故事嗎?你們難道不知道向使徒抱怨,就是不信神的表現嗎?」他們並沒有這麼說,反而誠懇地出面解決問題。表示會眾的抱怨不見得都是對神的信心不足,有的怨言確實反映出了教會的缺失,讓我們知道怎麼修正錯誤,化解危機。他們解決的方式必然是先經過使徒內部的協議,再以十二使徒的共同的名義招聚眾門徒一起來商量。這很類似今日的執事會,或會員大會。如果教會是一言堂,也不會使用開會的方式解決問題。如果使徒都不管教會中的事,那教會就是一盤散沙,個人隨心所欲,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如果教會沒有組織,這樣的會議就不可能進行。教會是在使徒的招聚之下來開這場會議,表示教會是有組織的,使徒實際領導這教會,他們有權柄召開會議,決定教會的方向與策略。今天的教會的帶領人也當像使徒一樣,願意針對問題,負起解解決的責任。
(2)讓會眾參與事工討論:開會的目的不是宣達決議,而是讓會眾參與在教會決策的過程中,使徒藉著會議向眾門徒溝通,讓大家同心支持新的做法。今天的教會也是如此,為何要設立長老團、設立執事會,也就是把管理教會的責任,讓符合成為長老、與執事資格人來分擔。他們站在決策、管理的位置,經常性地推動教會事工。這樣的組織不是世俗的精英領導,而是讓管理更加的有效率。而不是所有芝麻蒜皮的小事都要開一場會員大會來解決。長老、執事是會眾印證而推舉出來的,具有屬靈權柄,同時也是領受了會眾的託付,代表教會整體會眾,施行管理、護教、紀律的工作。這裡使徒在遇到問題時,願意出面召集會議,代表教會重大的決策,需要有眾人的支持與參與,藉著會議來達到溝通的目的。
(3)按恩賜分派責任:使徒向眾門徒傳遞新的管理作法:「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建議揀選同工專們負責事務性的工作。過去使徒是兼管傳道與分派飯食的工作,這兩種性質的事工,差異頗大。祈禱、傳道需要安靜預備,管理飯食則要牽掛著眾人的需要。身兼二職,不但容易分心,結果是兩邊都做不好。不如把屬靈的帶領、與事務性的工作分開,分別找同工專門負責。一來傳道同工可以專心祈禱、傳道,不致蠟燭兩頭燒、疲於奔命。另外把事務性工作交給由管理恩賜的人,這樣的同工一般都與人相處的關係良好、行政能力強、辦事有效率。傳道同工不見得都有這等恩賜。分派教會的工作原則就是,按照恩賜分工。屬靈帶領、與行政管理,需要各自找到有恩賜的同工分擔,不是全壓在傳道同工身上。
(4)揀選同工條件:雖然是推舉管理教會事務的同工,然而屬靈身量、必須與管理的智慧兼顧。
這裡提出的三個條件是:「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首先,「有好名聲」就是人際關係融洽,管理事務最重要的就是規劃事工推動的作法,召集更多的人參與服事。因此與人相處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其次, 「被聖靈充滿」就是要有與神親近的關係,並對屬靈真理有正確的領會。做事能力與屬靈追求不是互相排斥的,同工需要才德兼具,有才無德的人,也就是能力強卻生命不成熟的人,常會按照血氣做事,不但得罪人,最後神的榮耀受到虧損,反而得不償失。最後才提到「智慧充足」,畢竟處理事情還是要有能力的人,這裡的智慧不是屬世的才幹,而是屬靈智慧。怎麽同樣才能解決難題,化解人際糾紛,疏導反對的力量,這些無一不需要屬靈的智慧。教會管理的工作不是好做的,管理的人才,有時本身也是屬靈上非常追求的,如後來選出的司提反,他接受管理飯食的託付,但是本身卻是聖靈充滿的人,甚至能夠在逼迫的環境下,護衛真道、反駁偏差的教導。可見管理事務的同工,需要在屬靈上也有成熟的身量。求神賜給我們教會這樣才德兼具的同工。
從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了使徒解決教會問題的方法,首先帶領者坦然面對問題,負起解決的責任。其次,召開會議,讓眾人參與。第三,不把重擔集中於少數傳道同工,而是按照恩賜,專門委任,分層負責。最後,所有同工需要考慮一定的條件,也就是必須兼備屬靈身量、與辦事能力。從使徒選出管理飯食同工的過程,我們看到了教會解決問題的模式,值得我們今天的教會學習。
揀選出同工的結果
「5大眾都喜悅這話,就揀選了司提反,乃是大有信心、聖靈充滿的人,又揀選腓利、伯羅哥羅、尼迦挪、提門、巴米拿,並進猶太教的安提阿人尼哥拉,6叫他們站在使徒面前。使徒禱告了,就按手在他們頭上。7神的道興旺起來;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
(1)公開揀選:當使徒公開了揀選同工的標準後,會眾歡喜使徒所說的話,這代表他們同意所說出的提議。就選出七位符合條件的同工來。我們很好奇是誰選出?按照前後文脈絡,行動的主體都是使徒,召集會眾、宣布條件、按立、禱告,都是使徒帶頭做的,沒有特別理由揀選同工這項行動的主詞換了人,應該還是使徒做的。當時會眾都在一起,所以是公開遴選的。揀選如何進行呢?較不可能是今日的民主投票。很可能的情況是使徒提名,會眾同意。這也是符合會眾整體參與選舉過程的原則。
(2)考慮同工適切性:七個人的名字都有希臘背景,應該是懂得希臘話的同工,其中頭一位是司提反。他是個被聖靈充滿的人,也就是滿有聖靈同在,屬靈上與神十分親近的人。最後一位是歸化猶太教的安提阿人,表示即使是歸化猶太教的外邦人,也在第一個教會中被選拔出來擔任同工。揀選的條件除了注重同工的屬靈、與恩賜之外,同時也考慮了他們與講希臘話門徒溝通的能力。既然問題出在文化隔閡生出的分配不公,就選出能夠理解當事人所關切的問題,並有效處理事情的人。
(3)禱告按立:同工選出來了,使徒召集他們站在使徒面前,有使徒按手在他們身上,為他們禱告。這是在眾人面前承認他們的職分,賦予他們屬靈的權柄。今日教會按立儀式的起源於此。按立通常是由權柄高者按立權柄低者。它的意義不是藉著按立交付權柄,那像世俗的封立職位。而是教會公開接受同工的職分、確認他符合行使職權的資格。教會中通常會按立牧師、長老、執事、宣教士、或其他的聖職,不管是全職或是兼職的職分。
(4)門徒增多:當合適的同工被選出來了,教會的問題得到解決,原本因分配不公生出的危機得到化解。結果是:「神的道興旺起來;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的甚多。」教會增長的敘述在使徒行傳前面經文中另外出現兩次。第一次是教會中各樣事工迅速推展,教導、團契、禱告、福音積極進行,結果是:「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2:47b)另外是在聖靈管教臨到,潔淨教會罪惡之後,使徒實行許多神蹟奇事,見證耶穌復活的大能。弟兄姊妹都同心合意地禱告。結果是:「信而歸主的人越發增添,連男帶女很多。」(徒5:14)本次的增長的原因則是教會選出合適的同工,讓使徒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讓有恩賜的同工處理教會事務性的問題。
結論
每次的教會增長都是因為使徒順服神的帶領,作出正確的決策。我們今日尋求教會增長的作法是什麽?不是單單仿效一些大教會的方法,而是從聖經中學習原則,明顯的從使徒行傳前六章,我們就學到了三點:(1)有系統的推動佈道、牧養、團契的各樣事工,(2)按聖經的原則實行教會紀律,(3)推舉忠心、良善、又有見識的同工,各司其職、化解疑難。這些原則對我們期待增長、又面臨諸多困難的今日教會,仍然是十分有效的作法。願我們都能從初代教會學經驗,願神祝福我們教會。
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教會面臨的內憂與外患
在五旬節聖靈降臨之後,教會開始建立,使徒佈道充滿能力,人數快速增加。此時,撒旦魔鬼的破壞也臨到教會。猶太領袖的逼迫,拘捕、下監、恐嚇、甚至毆打、密謀殺害,各種手段想要消滅初創的教會。聖靈卻運行在教會中,保護教會,讓他們同心合意,彼此相愛,並領受行神蹟的大能、醫治疾病,讓人看見教會的見證,人數繼續成長。此刻,魔鬼再使用詭計,讓教會內部產生腐敗,讓人心被私慾誘惑生出貪婪,破壞教會的聖潔,想要瓦解教會。魔鬼的詭計能得逞嗎?聖靈的管教會怎麼臨到?讓我們一起來看使徒行傳第五章。
聖靈對貪婪虛偽的管教
「有一個人,名叫亞拿尼亞,同他的妻子撒非喇賣了田產,2把價銀私自留下幾分,他的妻子也知道,其餘的幾分拿來放在使徒腳前。3彼得說:「亞拿尼亞!為甚麼撒但充滿了你的心,叫你欺哄聖靈,把田地的價銀私自留下幾分呢?4田地還沒有賣,不是你自己的嗎?既賣了,價銀不是你作主嗎?你怎麼心裡起這意念呢?你不是欺哄人,是欺哄 神了。」5亞拿尼亞聽見這話,就仆倒,斷了氣;聽見的人都甚懼怕。6有些少年人起來,把他包裹,抬出去埋葬了。7約過了三小時,他的妻子進來,還不知道這事。8彼得對她說:「你告訴我,你們賣田地的價銀就是這些嗎?」她說:「就是這些。」9彼得說:「你們為甚麼同心試探主的靈呢?埋葬你丈夫之人的腳已到門口,他們也要把你抬出去。」10婦人立刻仆倒在彼得腳前,斷了氣。那些少年人進來,見她已經死了,就抬出去,埋在她丈夫旁邊。11全教會和聽見這事的人都甚懼怕。」(徒5:1-11)
當彼得被官長審問,放出來了之後,回到弟兄姊妹中間。教會弟兄姊妹被聖靈充滿,得到激勵積極傳道、興旺福音。第四章最後一段寫出教會被聖靈充滿後的結果: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願意把自己的財物與缺乏的人分享。同時,使徒傳道充滿能力,勇敢見證基督復活,眾人因此大大蒙恩。本段話所用的動詞都是未完成式,表示當時這些行動是經常發生的,同心合意、不存私心、分享財物、行神蹟奇事、見證主復活。
他們當時愛人如己所表現的方式是分享財物。因為教會中存在缺乏的人,有田產的弟兄姊妹就樂意變賣田產,將財物與窮乏的人分享,「沒有一人說他的東西有一樣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這是生命被主改變而流露出來無私的愛心。肢體在需要上彼此相顧的結果就是:「內中也沒有一個缺乏的。」可見人類中貧窮的問題並非無法解決,主要是富裕的人不願意把多餘的資源的與窮乏的人分享。貧富懸殊、分配不均,造成窮人幾乎活不下去。在功利主義盛行的今日,與人分享財物的風氣更是有重要的意義。
誰來主持這個分配所需的工作呢?教會中必須要有值得信任、又具有權柄的人來分配財物。當時的做法就是,富有的肢體將田產變賣,把所金錢交給使徒,讓使徒按照窮乏人所需要的,分派給各人。凡物公用的制度是為了針對教會設立初期大量窮乏人的需要而設立,不是一個廣泛應用、持續到永恆的規矩。我們今日應用這聖經教訓的原則是,當教會中存在窮乏者得不到維生所需時,富裕者當有憐憫的心,願意將自己足夠的財富與窮乏人分享。
教會在聖靈同在的故勵之下,肢體間充滿了愛心互助的風氣,彼此更加同心合意興旺福音。然而,教會內部卻存在著破口,也就是貪愛名譽的虛偽之風。有一對夫婦,他們也變買了田產,把一部分奉獻在使徒腳前,私下卻為自己留下部分。奉獻本來不是強迫的,田產變買與否、金錢要不要奉獻,他們自己可以決定。他們的問題不是沒有全然奉獻,而是欺騙。明明有貪婪之心,卻表面上宣稱自己無私無偽,這是用作假的方式沽名釣譽。神賜彼得能力,讓他能洞察人心,看出這隱藏的罪惡,於是當場責備亞拿尼亞:「為甚麼撒但充滿了你的心,叫你欺哄聖靈。......你不是欺哄人,是欺哄神了。」欺騙聖靈就是欺騙神,聖靈就是三一神的第三位格,與父神有同樣的地位。這是很嚴厲的責備。表面上只是為了貪心的緣故欺騙使徒而已,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然而,在這個教會剛剛建立的時機,正經歷外在的逼迫,卻得到聖靈的保護才站立得住。聖靈與教會同在,充滿他們,讓他們勇於傳道、見證福音。教會中財物彼此分享、愛心互助的作法,也是在聖靈引導下設立的。使徒站在神所設立的位置,帶領教會,具有代表神管理教會的權柄。教會在這聖靈緊密同在的時刻,對聖潔的要求特別強烈,欺騙使徒的行為是對教會聖潔嚴重破壞。如果任憑這種虛假的歪風蔓延,則整個教會都會被敗壞的風氣侵蝕,對初創的教會將有致命的打擊。神對此罪惡相當憤怒,因此施行的責罰也相當嚴厲,「亞拿尼亞聽見這話,就仆倒,斷了氣。」他不是被彼得下令刑罰,而是被神擊殺。這處置對整個教會產生的影響就是「聽見的人都甚懼怕」。
亞拿尼亞的妻子撒非拉不知丈夫已死。在彼得詢問她,是否變賣田產的所有金錢就是這些奉獻的,她與她丈夫一樣欺騙使徒。彼得譴責:「你們為甚麼同心試探主的靈呢?」撒非拉與她丈夫商量好了共同欺騙使徒。當彼得詢問他讓她有悔改機會,誠實說出實情,她卻繼續欺騙。這是試探主的靈的行為。她同樣被神的靈擊殺,仆倒、斷氣。夫婦兩人同謀欺騙,是對聖靈的試探,如同以色列民在曠野中試探神一樣。他們低估了神公義的屬性,以為可以在故意犯罪來試探神的底線,看看神到底可以容忍到什麼程度。在聖靈運行的初代教會,神對聖潔公義的要求是很嚴厲的,因為不能容許敗壞蔓延,摧毀剛建立的教會。正如同在西乃山面前,神剛頒布十誡之時,以色列民對神聖潔的屬性還不太清楚,神嚴厲降罰拜偶像的以色列民,在民中產生了警惕的作用。又如約書亞進攻艾城的時候,被敵人擊敗,原因是軍隊中有人偷取不該拿的戰利品。奉耶和華神的名進攻應許之地的公義之師,竟然存在貪婪的敗壞行為。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聖經留下許多教訓,在完成神工作的非常的時刻,對聖潔的要求是特別嚴格的,如果對神輕忽,結果是神子民整體被毀滅。撒旦明白這點,用虛名與財利誘惑亞拿尼亞、撒非拉,他們所犯的罪主要是:虛榮、貪婪、作假見證、輕慢神、故意試探神、不肯悔改。神對教會潔淨的工作,是對犯罪者的管教,讓弟兄姊妹知道神公義的屬性,不敢輕慢、試探神。
這事對教會的衝擊是:「全教會和聽見這事的人都甚懼怕。」我們期待聖靈同在,常是希望得到傳福音的能力,好達到教會擴展的目的。然而,聖靈同在卻不是我們可以輕忽的事,因為祂不單賜我們能力,同時也在教會當中彰顯神聖潔的屬性,讓我們敬畏而順服。這教訓提醒我們神是輕慢不得的,不能用虛為的手段掩飾貪婪,這是欺騙神的作為,會讓假冒偽善之風在教會蔓延。這讓我們今日的教會得到警惕,我們追求聖靈的能力,不能離開對聖潔的追求。
在劇列逼迫下繼續見證主名
「12主藉使徒的手在民間行了許多神蹟奇事;他們(或譯:信的人)都同心合意地在所羅門的廊下。13其餘的人沒有一個敢貼近他們,百姓卻尊重他們。14信而歸主的人越發增添,連男帶女很多。15甚至有人將病人抬到街上,放在床上或褥子上,指望彼得過來的時候,或者得他的影兒照在甚麼人身上。16還有許多人帶著病人和被污鬼纏磨的,從耶路撒冷四圍的城邑來,全都得了醫治。17大祭司和他的一切同人,就是撒都該教門的人,都起來,滿心忌恨,18就下手拿住使徒,收在外監。19但主的使者夜間開了監門,領他們出來,20說:「你們去站在殿裡,把這生命的道都講給百姓聽。」21使徒聽了這話,天將亮的時候就進殿裡去教訓人。大祭司和他的同人來了,叫齊公會的人和以色列族的眾長老,就差人到監裡去,要把使徒提出來。22但差役到了,不見他們在監裡,就回來稟報說:23「我們看見監牢關得極妥當,看守的人也站在門外;及至開了門,裡面一個人都不見。」24守殿官和祭司長聽見這話,心裡犯難,不知這事將來如何。25有一個人來稟報說:「你們收在監裡的人,現在站在殿裡教訓百姓。」26於是守殿官和差役去帶使徒來,並沒有用強暴,因為怕百姓用石頭打他們。27帶到了,便叫使徒站在公會前;大祭司問他們說:28「我們不是嚴嚴地禁止你們,不可奉這名教訓人嗎?你們倒把你們的道理充滿了耶路撒冷,想要叫這人的血歸到我們身上!」29彼得和眾使徒回答說:「順從 神,不順從人,是應當的。30你們掛在木頭上殺害的耶穌,我們祖宗的 神已經叫他復活。31 神且用右手將他高舉(或譯:他就是 神高舉在自己的右邊),叫他作君王,作救主,將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賜給以色列人。32我們為這事作見證;神賜給順從之人的聖靈也為這事作見證。」33公會的人聽見就極其惱怒,想要殺他們。」(徒5:12-33)
敘述教會人數增長的句子在使徒行傳中出現好幾次,每次都是在聖靈介入教會,導致重大改變之後。初次是在五旬節,聖靈降臨在使徒身上,他們大大讚揚神的大作為,彼得放膽傳主耶穌復活之道,讓聽到的人扎心。第一個教會成立,教導、團契、禱告、福音,各樣事工迅速推展,得到的結果是:「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2:47b)第二次是在聖靈管教臨到,潔淨教會罪惡之後,使徒實行許多神蹟奇事,見證耶穌復活的大能。弟兄姊妹都同心合意地禱告。結果是:「信而歸主的人越發增添,連男帶女很多。」(徒5:14)這樣的描述還在接下來的經文出現許多次。我們可以歸納出,每當教會同心合意順服神的命令,突破現存軟弱的狀況,勇敢見證主名的時候,主就讓神蹟奇事與使徒同在,使教會充滿聖靈的能力,結果是教會得救的人數不斷增加。神蹟奇事表現在病得醫治、污鬼被趕出所帶出的記號,證明使徒有神來的權柄,而願意信從福音。這正是上次提到彼得被官長恐嚇之後,門徒聚集同心禱告的內容:「現在求主鑒察,一面叫你僕人大放膽量講你的道,一面伸出你的手來醫治疾病,並且使神蹟奇事因著你聖僕耶穌的名行出來。」(徒4:29-30)主確實聽了他們的禱告,賜使徒神蹟奇事的能力,讓他們更有效地見證福音。福音不只在耶路撒冷傳揚開來,也傳到附近的城邑,眾人聽聞這消息,而聚集過來。
剛解決掉了教會內部腐敗的問題,撒旦魔鬼並沒有休息,馬上又興起了外部的逼迫來打擊教會。
福音廣傳的果效引起了祭司、官長、撒督該人的忌恨,不久前他們才警告過使徒,不可奉耶穌的名傳道,結果傳得更積極。接下來的逼迫也是迅速而激烈的,使徒被抓起來,關在監牢裡。這裡「使徒」這字是複數,表示除了彼得外,還有眾使徒,官長對教會逮捕的行動擴大了。短短的時間之內使徒再一次入監,這卻不能阻止福音工作的前進。神用神蹟介入保護使徒。主的使者也就是天使,夜間向使徒顯現,打開了監門,領他們出來,命令他們:「你們去站在殿裡,把這生命的道都講給百姓聽。」聖殿一大早就會有很多來禱告、獻祭的人,彼得和其他使徒出了監獄,第一件事就是順服命令,到聖殿去傳福音,完全不怕嚴重的後果,他們的心專注在順服主命令,大膽傳道上面。
當官長要去監裡提審使徒的時候,發現關使徒的牢房空無一人。他們接獲消息,失踪的使徒全在聖殿裡傳道。這讓祭司長、撒督該人極為氣憤。將他們再度抓拿回來,嚴厲地審問他們:「我們不是嚴嚴地禁止你們,不可奉這名教訓人嗎?你們倒把你們的道理充滿了耶路撒冷,想要叫這人的血歸到我們身上!」彼得在上一次被官長警告時,早已經回答他們:「聽從你們,不聽從神,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們自己酌量吧!」雖然是要官長自己酌量,意思就是神的權柄高過人的權柄,不能聽人的命令而違背神。這次彼得直接拒絕禁止傳福音的要求:「順從神,不順從人,是應當的。」世間的掌權者如果背離了神交付秉公行義的責任,它就失去了讓眾人順服的權柄。
這群官長與撒督該人就是陷害耶穌,指控祂褻瀆神、並押解他到彼拉多手中處決的一群人。如今彼得傳揚,被他們殺害的基督復活了,證明祂是神差來的彌賽亞。這等於是向眾人宣告,這群官長、撒督該人是悖逆神的人,竟然把神差來施行拯救的基督給殺死了。讓耶穌流的血歸到他們身上。他們可能忘記了不久以前,在彼拉多審判耶穌,判刑之前,聽到彼拉多不敢負責:「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他們高聲喊叫:「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太27:25)如今卻想推卸殺害耶穌的責任,不敢承認錯誤。彼得沒有向他們討罪,反而是向他們傳福音,要他們為自己的罪認罪悔改。這是再一次彼得向猶太官長傳講悔改之道:「你們掛在木頭上殺害的耶穌,我們祖宗的 神已經叫他復活。神且用右手將他高舉,叫他作君王,作救主,將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賜給以色列人。」這非常簡短的信息,總括了五旬節、與美門前向猶太人傳道的精華:基督雖然被以色列人殺害,神卻讓他從死裡復活,顯明他是神所差來的君王、與救主,就是以色列民引頸盼望的彌賽亞。雖然人因無知而背叛神,神還是願意施恩憐憫人,給罪人悔改的機會。基督從死裡復活得高升,目的就是神要藉此要向我們傳遞福音的信息,向我們發出悔改的呼召。這句話讓我們知道:「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是神所願意賜下給人的。我們常認為悔改是我自己做的決定,然而此處卻說是神賜給我們的,我們如何會對自己的罪悔改?原是神以慈悲向我們發出悔改的呼召,並讓聖靈在我們心中光照、扎我們的心。我們才覺察了自己的罪,願意回應神的呼召。這悔改的心正是神所賜的。
彼得解釋了自己為何傳福音,正是為耶穌基督作見證:「我們為這事作見證;神賜給順從之人的聖靈也為這事作見證。」聖靈也與他們一同為基督的福音作見證。他們是無知小民,然而聖靈卻向他們啟示神救恩的奧秘;他們膽祛、沒有口才,聖靈卻讓他們放膽傳道;他們無金也無銀、無權也無勢,聖靈卻賜下大能讓他們醫治疾病、趕逐污鬼。傳福音的能力是聖靈賜下的,人聽聞福音的轉變是聖靈動工作成的,若沒有聖靈與使徒同在,福音不可能廣傳,教會也不可能建立。今日福音能傳到普世萬民,全部都是聖靈激勵門徒勇往直前、並賜下能力膽量,見證基督的名。使徒行傳可以說是聖靈大能彰顯在教會發展史裡的記錄。我們今日仍在基督升天前頒布的福音大使命中。仍在繼續使徒行傳中傳福音到地極的工作。今日福音所遭遇的反對不比當日小,聖靈的能力仍然同在,我們千萬不能喪志,偏離了當年主耶穌吩咐的使命。
使徒得釋放後不住傳道
「34但有一個法利賽人,名叫迦瑪列,是眾百姓所敬重的教法師,在公會中站起來,吩咐人把使徒暫且帶到外面去,35就對眾人說:「以色列人哪,論到這些人,你們應當小心怎樣辦理。36從前丢大起來,自誇為大;附從他的人約有四百,他被殺後,附從他的全都散了,歸於無有。37此後,報名上冊的時候,又有加利利的猶大起來,引誘些百姓跟從他;他也滅亡,附從他的人也都四散了。38現在,我勸你們不要管這些人,任憑他們吧!他們所謀的、所行的,若是出於人,必要敗壞;39若是出於 神,你們就不能敗壞他們,恐怕你們倒是攻擊 神了。」40公會的人聽從了他,便叫使徒來,把他們打了,又吩咐他們不可奉耶穌的名講道,就把他們釋放了。41他們離開公會,心裡歡喜,因被算是配為這名受辱。42他們就每日在殿裡、在家裡不住地教訓人,傳耶穌是基督。」(徒5:34-42)
彼得的信息刺激那群殺害耶穌的掌權者,他們聽見就極其惱怒,想要殺他們。耶穌正是在猶太公會被定罪判刑的。今日審判彼得的還是同一個公會。教會受的逼迫不是因為本身的原因,而是因著為基督的名受苦。凡是會逼迫基督的團體,絕不會放過教會。如果教會受到世界逼迫完全不意外,因為基督也受世界逼迫。教會受世界的羞辱反倒要以為是榮耀,因為配為基督的名受辱。公會本來極其憤怒,計劃要殺害使徒。然而有一位思想較為開明的教法師迦瑪列出來說話了。他是猶太律法詮釋開放派始祖希列的孫子,也是掃羅的老師。 他安撫了公會眾人的怒氣,提出了建議:「以色列人哪,論到這些人,你們應當小心怎樣辦理。」他認為處理信仰的事情需要小心,因為不知道使徒這批人是不是真的出於神,如果不是的話,就算現在不用強硬手段消滅,最後也會像那些虛假的騙徒一樣消滅在歷史中。他舉出猶太人歷史中兩個帶著野心的騙徒,一是丟大,曾以神蹟來煽惑群眾,率領一班人叛亂,很快就被平息了。另一位是加利利人猶大,他在主後六年,煽動人抵抗向羅馬人納稅,趁機造反。最後也是被消滅。如果率眾起事者不是出於神,最終必然得不到神祝福,而功虧一簣、土崩瓦解。但是,如果他們真的是出於神,冒然壓制的手段反而是與神作對了。迦瑪列的想法是不要憑一時的觀察而判斷,決定一個興起的運動是出於神,還是出於人的野心。當讓這運動經過時間的考驗,長遠來看是否得到神的祝福再作判斷。
這建議聽起來合理,被公會的人採納了,他們把使徒叫來,打了一頓,又警告他們不可奉耶穌的名講道,就把他們釋放了。雖然門徒又逃過了一劫,然而在猶太領袖當中,已經積蓄了對門徒的敵意,後來接二連三的逼迫,一直沒有停息。可說是逼迫追著福音走,福音傳到哪裡,逼迫就如影隨形地追到那裡。這遭遇雖然在人眼中是阻擋福音開展的逆境,但也是催逼不願前進外邦完成福音使命的門徒,離開逼迫最嚴重的耶路撒冷。分散到外邦人所居住之地,也把福音帶到更遠的地區,無形中幫助了福音版圖的擴張。
使徒們被打之後,離開公會,不但不覺憂愁,反而心裡歡喜,因為算是配為耶穌的名受辱。在四十幾年前教會困難的時期,掌權者採取抵擋基督信仰的極端政策,教會不准公開聚會、傳道人被抓進監獄、聖經被燒、教產被沒收、信徒不敢表明信仰。狂妄者甚者宣稱「要把基督教掃進歷史的垃圾桶,以後要看基督教只有到博物館。」嚴峻的時期不過十幾年,這批極端的人失去權勢,當年說這話的人被抓起來,為自己逼迫無辜而受審。如今要看這人的資料真要到博物館。狂妄自大與神作對的人真要拿歷史來做借鏡。
使徒們被打、被恐嚇,他們已經習以為常。就如當年受威脅的傳道人,如今大半老成凋謝,存留於世間的是他們在困難中忍耐,持守信心的見證。威脅、打壓不能消滅教會,反而煉淨人的信心,讓虛假的信心在患難中被過濾掉,恆忍的真信心被存留下來。使徒們繼續基督吩咐的福音使命,每日在殿裡、在家裡不停地傳揚耶穌基督的福音,引人歸主。這精神繼續留在教會中,直到今日,教會是在逆境中成長的,越經歷困苦,越是堅忍成長。我們今日的教會是否也能像當年為信仰堅忍不拔的使徒呢?
結論
教會初創之際,經歷了許多神蹟奇事,聖靈賜下的能力臨到使徒,病人得醫治,被囚的出監牢。門徒被聖靈充滿,心中歡喜興奮,為主的道熱心奔走。此時內憂外患相繼臨到,想要消滅教會。內憂是內部的腐敗,貪婪、欺騙,破壞教會的聖潔。外患則是猶太人宗教領袖的逼迫,用盡各種手段想要恐嚇、打壓教會的福音工作。然而在內外交迫之下,教會沒有倒下,聖靈的管教臨到,潔淨了內部的污穢。聖靈賜下勇氣,讓使徒們站穩真理,毫無畏懼。在聖靈的保護下,教會突破了難關,福音工作繼續興旺。整個使徒行傳充滿了聖靈與教會同在的見證,值得我們今日教會,在面臨內外問題時的借鏡。
耶穌讓瞎眼者得看見
當人生經歷苦難的時候,常會讓我們思考發生的原因,到底是什麽造成的?誰要為這件事負責?大部分的事情沒有簡單的答案,許多天生的不幸、無定法抗拒的災害,實在找不到導致的原因。如果能找到原因的,可以讓自己好過一些。但很多時候,事情發生都發生了,即使找到原因,也不能改變過去。在約翰福音第九章,我們看到主耶穌如何改變一個瞎子的命運,他並沒有解釋瞎子生來失明的原因。但是卻讓他走過一個信心的旅程,醫治他的眼瞎、帶領他勇敢見證自己的經歷,在他被人排拒時尋找他,把福音傳給他。瞎子走過的信心之旅,讓他的命運完全被改變。過去先天殘疾不再成為他的咒詛,卻在耶穌的帶領下,進入新生命。
苦難是為了彰顯神的作為
「耶穌過去的時候,看見一個人生來是瞎眼的。門徒問耶穌說:「拉比,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
耶穌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 趁著白日,我們必須作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
我在世上的時候,是世上的光。」 耶穌說了這話,就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泥抹在瞎子的眼睛上,
對他說:「你往西羅亞池子裡去洗(西羅亞繙出來就是奉差遣)。他去一洗,回頭就看見了。 他的鄰舍和那素常見他是討飯的,就說:「這不是那從前坐著討飯的人嗎?」
有人說:「是他」;又有人說;「不是,卻是像他。」他自己說:「是我。」 他們對他說:「你的眼睛是怎麼開的呢?」
他回答說:「有一個人,名叫耶穌,他和泥抹我的眼睛,對我說:『你往西羅亞池子去洗。』我去一洗,就看見了。」
他們說:「那個人在那裡?」他說:「我不知道。」」(約9:1-12)
這故事從一個生來瞎眼的人開始。門徒因為看到這生來瞎眼的人,提出了問題,想追究一個先天殘疾的人,他遭此不幸的原因到底是什麽?門徒提出人們常有的解釋,其一是最直接的理由,把罪過歸咎於他自己種下的禍因、惡有惡報。但是這個人生下來就殘疾,難不成他在母腹中就犯罪了?真的有人提出這樣的理論,認為胎兒在母腹中犯的罪,會導致天生的殘疾,稍微理性的人都不會接受這種解釋。或者有人將禍因歸咎於他的父母,不是他自己犯罪,而是他父母犯罪了,結果他就被牽引進父母罪過的報應之中。這與過去迷信的觀念相似,先人犯罪禍及子孫。
不讓人去理性面對家族傳承下來的錯誤習性,反而把禍因給神秘化,好像整個家族遭受咒詛,讓子孫在代代相傳之間繼續這不可改變的命運。也有些人受到輪迴觀念影響的,很難在當事人自己、或父母身上找到直接導致不幸的原因,就將禍因推到此人前世,因為造孽欠了罪債,所以今生來還債。這把不幸的理由推得更遠,前世的存在與否渺不可測,退一步說,前世的生命就算存在,與今生的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個體,記憶不相連、性格不相關、人格不相同,命運又何能牽扯在一起?
把人類遭受的某個不幸,直接歸咎於特定的罪惡是個簡單的解釋。我們不能否定聖經中確實有教訓警誡人不要犯罪,以免導致更嚴重的後果,如約翰福音5章耶穌警誡癱子:「你已經痊癒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厲害。」(約5:14)然而聖經中從沒有把這想法當成是解釋罪的普遍理由。更確實地說應該是:罪的發生與人類整體陷在罪中有關係。因為始祖犯罪,讓整個世界受連累,淪落到敗壞的咒詛當中。也就是說我們們今天會受到罪的苦果,乃是因為人類都陷在罪的轄制下,不免都會犯罪。一人犯罪、牽連眾人,讓大家一同遭受惡果。例如一家工廠排放污水,讓住在工廠附近的居民喝了污染的水而生病。然而這種解釋不能普遍應用在各種情況,指某個無辜的受害者之所以受苦,是因為他自身所犯的特定的罪造成的。這種想法對安慰無辜的受害者沒有幫助,反而加深他的傷害。這個生來就瞎眼的人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耶穌的回答與前面所說,常見的理由都不一樣:「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祂不去追溯不幸發生的根源,而是從這不幸最終能夠生出何種結果,在神的手中能達到何種目的而論。本句話中的「是要」就看出耶穌重視苦難所能帶出的結果。能有這種體認,說出這樣的話,必須要對神掌管此事的旨意有清楚的認識,還要對神引導事情的結局有充足的信心。耶穌正是看見了這整個故事最終的目的,是要藉著瞎子得醫治來顯出神的榮耀來。我們生命中也可能會遭遇到許多不幸的事,很多事情是無法簡單地找出原因來解釋的。與其探究受苦的原因,不如去思想神到底要藉著這事成就什麽目的。明白神掌管一切,並願意讓神的榮耀藉著我們所遭遇的不幸而彰顯,可以讓我們以更正面的態度面對遭遇的苦難。遭遇苦難的人要能有這種想法,必須抱著信心,雖然不能見到立時的果效,在忍耐等待的過程中,盼望神在這件事上要達成的目的。
耶穌緊接著就醫治這個瞎子,並吩咐他到西羅亞池子去洗。西羅亞的意思是奉差遣,反映出耶穌的身份正是神所差遣來到世間的救主。耶穌的行動不是普通行醫的方式,而是超過人所能理解的方法,瞎子可能會想:「這樣做有效嗎?」這正是考驗他信心的過程。他願意去洗,最終也證明出來,耶穌所行的神蹟確實醫治了他。一個生來瞎眼的人竟然能得見光明,這讓周圍的人都覺得不可思議,有的人以為不可能是他,只是長得像他而已。他自己承認:「就是我。」大家開始詢問,瞎子眼怎麼被開的、到底是誰醫治了瞎子。瞎子對耶穌的認識很有限,只知道:「有一個人,名叫耶穌」醫好了他。周圍的人再問:「醫好你的人在那裡」他們好去找他。瞎子自己也不知道耶穌的身份,只知道有人把他醫好了。此時他對耶穌的認識只是很表面的。他信心的旅程正開始。接下來他被帶到法利賽人面前,接受一連串質問,讓他一步一步更加清楚地知道耶穌的身份。我們在認識耶穌的過程也是如此。一步一步加深對主耶穌的信心,至終堅定不移。願我們都如同這瞎子一樣,接受主的拯救大能,並用我們一生的時間經歷主在我們身上的帶領,更深地認識祂。
因安息日醫治引起的紛爭
「他們把從前瞎眼的人帶到法利賽人那裡。 耶穌和泥開他眼睛的日子是安息日。 法利賽人也問他是怎麼得看見的。瞎子對他們說:「他把泥抹在我的眼睛上,我去一洗,就看見了。」 法利賽人中有的說:「這個人不是從神來的,因為他不守安息日。」又有人說:「一個罪人怎能行這樣的神蹟呢?」他們就起了分爭。他們又對瞎子說:「他既然開了你的眼睛,你說他是怎樣的人呢?」他說:「是個先知。」猶太人不信他從前是瞎眼,後來能看見的,等到叫了他的父母來,問他們說:「這是你們的兒子嗎?你們說他生來是瞎眼的,如今怎麼能看見了呢?」 他父母回答說:「他是我們的兒子,生來就瞎眼,這是我們知道的。至於他如今怎麼能看見,我們卻不知道;是誰開了他的眼睛,我們也不知道。他已經成了人,你們問他吧,他自己必能說。」 他父母說這話,是怕猶太人;因為猶太人已經商議定了,若有認耶穌是基督的,要把他趕出會堂。 因此他父母說:「他已經成了人,你們問他吧。」所以法利賽人第二次叫了那從前瞎眼的人來,對他說:「你該將榮耀歸給神,我們知道這人是個罪人。」他說:「他是個罪人不是,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從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見了。」他們就問他說:「他向你做什麼?是怎麼開了你的眼睛呢?」他回答說:「我方才告訴你們,你們不聽,為什麼又要聽呢?莫非你們也要作他的門徒嗎?」他們就罵他說:「你是他的門徒;我們是摩西的門徒。 神對摩西說話是我們知道的;只是這個人,我們不知道他從那裡來!」那人回答說:「他開了我的眼睛,你們竟不知道他從那裡來,這真是奇怪! 我們知道神不聽罪人,惟有敬奉神、遵行他旨意的,神才聽他。從創世以來,未曾聽見有人把生來是瞎子的眼睛開了。這人若不是從神來的,什麼也不能做。」 他們回答說:「你全然生在罪孽中,還要教訓我們嗎?」於是把他趕出去了。」(約9:13-34)
當百姓中間出現重大事件的時候,一般都會去讓宗教領袖知道,看看他們有什麽看法。正如今日發生大事,記者就會圍著政府的發言人詢問一樣。一個生來瞎眼的眼睛被醫治了,是個從未聽聞的大事。眾人帶著醫好的瞎子拉到了法利賽人面前,要讓他們鑑定,這神蹟的發生是否證明耶穌是從神來的。然而,耶穌「開他眼睛的日子是安息日」,這病得醫治的好事就成了爭議的導火線。原本就已經因為安息日治病的問題,與耶穌不合的法利賽人,如今得到另一個把柄來指控耶穌,他們認為,耶穌在安息日醫治的行動,違法了他們安息日不准作工的口頭律法。他們認為耶穌在幾方面違反了安息日:第一,除非危及生命,安息日不能治病。第二,安息日不可以做出揉捏麵團的動作。耶穌吐唾沫在地上、又將泥土混合,塗在瞎子眼睛這動作,被認為是違反這規定。他們以上述這些理由,推論耶穌不是從神來的。但是另一批人卻有不同的看法,神蹟是神同在的記號,如果耶穌是罪人,祂又怎麼能得到行神蹟的能力,又怎能行這樣的神蹟呢?他們中間就起了分爭。
身為猶太人的宗教領袖原本應該注意神蹟的發生,並查驗神蹟背後是否是神賜下能力的記號。但是法利賽人卻抱著先入為主的成見,一開始就想羅織罪名,強加在耶穌的身上。這顯出了他們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用心。在爭執不下的時刻,法利賽人讓瞎子表態:「他既然開了你的眼睛,你說他是怎樣的人呢?」沒想到瞎子對耶穌是正面的評價:「是個先知。」這與撒瑪利亞婦人相似,當被耶穌說出罪行後,也是認耶穌為先知。這與法利賽人所期待的答案不一樣。他們自然不信瞎子的話,於是進一步想要去找瞎子的父母問清楚。
首先他們懷疑瞎子是否真是生來就瞎的,因為後天的眼瞎較容易得醫治,不見得是什麽大不了的神蹟,然而先天眼瞎則無法輕易被醫好,是神蹟較強的證據。他們首先懷疑這點。接下來又問,瞎子是怎麼被醫好的。可能他們不信瞎子說實話,要問他父母口供來驗證。其實這是個兩難的問題,在這種欲蒐集證詞來定人罪的壓力下,證人若說出與他們期待不合的話,不但不被採信,還可能有嚴重的後果。約翰在這裡描述瞎子父母不敢直說的顧慮:「因為猶太人已經商議定了,若有認耶穌是基督的,要把他趕出會堂。」趕出會堂相當是與所有親族鄰里斷絕關係,相當於中國古代的逐出家門,失去了一切親人的依靠、與社交的聯繫。這是斷絕一個人所有社會關係的最大刑罰。這種壓力存在所有活在猶太領袖權柄之下的人。他們當然知道這些領袖反對耶穌的立場,當他們畏懼權勢、看重自身利益高於真理時候,自然不敢在他們面前講出真話。瞎子的父母就是如此,只有往瞎子身上推。我們是否也有迫於形勢,不敢勇於見證的時候?在這排拒福音的世代,基督徒免不了會遭遇到這種情形。這正是對我們信心的考驗。
法利賽人在得不到預期的結果下,又回頭來詢問這醫好的瞎子,頭一句話就毫不掩飾地把想定耶穌為罪的成見說出來了:「我們知道這人是個罪人。」還語帶威脅地警告瞎子:「你該將榮耀歸給神。」他們不是關心瞎子將榮耀歸神,而是用約書亞記中猶太人命令亞干誠實認罪的同樣用語:「我兒,我勸你將榮耀歸給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書7:19)這個瞎子並不像他的父母一樣在威脅下屈服。反倒是直截了當地說出了自己的經歷:「他是個罪人不是,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從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見了。」定耶穌為罪人是法利賽人公開的定調,然而瞎子不願在這事上與他們唱和,而是見證自己親身得到的醫治。評價一個人是罪人與否,那是帶著定罪的判斷,那不是瞎子有能力定奪的事。但是瞎眼得開是他最深刻的經歷,是無法否認的事實。與其迫於壓力說出言不由衷的話,他寧可誠實地講出自己得醫治的見證。我們今日面對別人詢問為何信主時,我們是擔憂別人知道而用虛假的話搪塞,還是誠心說出自己經歷的轉變。我們是怎麼聽聞福音,如何受到感動,以致決心信靠的經過,我們是否能像瞎子一樣勇敢說出來?
當法利賽人要瞎子再說一遍被醫好的經過,讓瞎子感到不耐煩,說:「我方才告訴你們,你們不聽,為什麼又要聽呢?」這問題法利賽人前面已經問過,早已回答過了。為何又會再問一次,表示他們不滿意前一次問的結果,反覆詢問只不過是想施壓,讓瞎子說出可以控告耶穌的口供。這瞎子清楚他們的意圖,回答充滿了反諷的意味:「莫非你們也要作他的門徒嗎?」這話激怒了法利賽人,他們不厭其煩地詢問、調查,其實根本不想知道真相,而是帶著一個隱藏計謀,要抓耶穌的把柄。瞎子反諷的話,激怒了他們,口出惡言反罵回去:「你是他的門徒;我們是摩西的門徒」這曝露出他們對耶穌的教導、與事工極端排斥,以「作耶穌門徒」為羞辱人的貶義詞。耶穌出來傳道,門徒渴慕學習而志願跟隨祂。「作耶穌的門徒」本是不帶貶義的普通用語。然而,在法利賽人心中,瞎子問他們是否要作耶穌門徒,卻成了對他們的羞辱。他們用同樣的話反擊瞎子,還趕快自我撇清,聲稱自己是摩西的門徒。意思就是他們崇敬摩西、跟隨摩西的教訓。對比之下,是指耶穌的教訓背叛了摩西的教導,是他們所不屑跟隨的。他們還理直氣壯地說:「神對摩西說話是我們知道的;只是這個人,我們不知道他從那裡來!」他們明明知道耶穌的身世,怎麼說不知道耶穌從哪裡來?這話是摩西與耶穌對比,意思就是他們相信神將話語賜給摩西,他們願意順服神藉著摩西頒布的話語;然而,他們不相信耶穌聲稱的,祂是從神所差來的基督。
對於法利賽人的譴責,瞎子毫不退縮地回答:「他開了我的眼睛,你們竟不知道他從那裡來,這真是奇怪!」瞎子的心很單純,既然能行出創世以來從未曾聽聞的神蹟,必定是從神而來。這不是嚴密的神學論證,而是親身經歷的見證。他深深相信眼睛得開是神的工作,耶穌能行這神蹟就足以證明他是從神而來。最後瞎子還以非常不以為然的口吻說,否定行神蹟者是從神而來才是不合理的怪事。瞎子再進一步反駁耶穌是罪人的指控:「我們知道神不聽罪人,惟有敬奉神、遵行他旨意的,神才聽他。」在為耶穌辯護之後,瞎子反思自己得醫治的事,他對耶穌的認識又更深了一層,他肯定生來瞎眼的得看見,是創世以來未曾聽過的神蹟。以此得出結論:「這人若不是從神來的,什麼也不能做。」意思就是耶穌必然是從神而來。同樣一件神蹟發生在眾人面前,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瞎子並沒有受過嚴謹的神學訓練,卻因著自己得醫治,而單純地生出了對耶穌的信心。對比之下,那些老謀深算的宗教領袖,明明的神蹟卻視而不見,以彎曲的心套取定罪耶穌的把柄。兩者的差別何等的大。
法利賽人被瞎子直言無諱的話反問,老羞成怒責罵瞎子:「你全然生在罪孽中,還要教訓我們嗎?」這反映出他們對於生來殘疾原因的解釋,他眼瞎是因為生在罪孽中,這對殘疾人是何等大的侮辱。人類傳承了始祖的罪性,本來都生在罪孽中,沒有一人是生來不犯罪的,全都需要神的施恩赦罪。然而,法利賽人責罵瞎子,認為他生在罪中,沒有資格教訓他們。反省他們自己,又哪裡一點比瞎子更為有義?他們是陷在一個自以為義的迷霧當中,看不清自己的罪。我們千萬不要步法利賽人驕傲自大的後塵,當承認每個人原都是罪人,都需要基督的救贖。若不蒙恩,命運都是滅亡,健康的人不比生來殘疾的人更為有義,生來不幸的人也一樣不必然是自己犯罪的結果。這是對於人類全然敗壞,全部都需要神赦罪恩典的體認。
謙卑者得拯救、自大者被定罪
「耶穌聽說他們把他趕出去,後來遇見他,就說:「你信神的兒子嗎?」 他回答說:「主啊,誰是神的兒子,叫我信他呢?」 耶穌說:「你已經看見他,現在和你說話的就是他。」 他說:「主啊,我信!」就拜耶穌。 耶穌說:「我為審判到這世上來,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能看見的,反瞎了眼。」同他在那裡的法利賽人聽見這話,就說:「難道我們也瞎了眼嗎?」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若瞎了眼,就沒有罪了;但如今你們說『我們能看見』,所以你們的罪還在。」」(约9:35-41)
凡是不與法利賽人合作的結果就是被逐出會堂,被醫好的瞎子在當代的人看來是個不識時務的人;然而,他卻是個對於真理執著的人,他肯定:自己的眼睛被醫好了是個事實,醫好他的人必然是從神來的。與親人好友斷絕社交關係是痛苦的,耶穌聽聞祂的遭遇,主動來尋找他。找到了就問他:「你信神的兒子嗎?」和合本採用的「神的兒子」出現在後來的抄本,更早的抄本是「人子」。可能是因為抄寫聖經的人認為「信人子」難以明白是指誰,註解為「神的兒子」。「人子」這個字常被耶穌用來自稱,卻在當時還沒有成為耶穌的專有稱呼。耶穌為何這樣的自稱?可能是因為耶穌強調祂是道成肉身來到世間成為人,為了要向人啟示真理,將他們從罪中拯救出來。醫好的瞎子顯然不明白耶穌說的「人子」是指誰,於是發問:「主啊,誰是神的兒子,叫我信他呢?」原文是「主啊,誰是他,好讓我能夠信靠他?」這裡的信是「信入」也就是皈依信靠的意思。
耶穌就向他表明自己的身份,要求他有投靠的信心。耶穌告訴他:「你已經看見他,現在和你說話的就是他。」瞎子在到西羅亞池子洗眼睛,並得見光明之前從未見過耶穌,只聽見祂的聲音,又接受祂的醫治。今天他第一次見到耶穌,耶穌告訴他:站在他面前,他所看見的就是他應該歸信的人子。這瞎子有個單純的信心,立即表示「主啊,我信!」並且拜耶穌。這不單是個尊敬的禮節而已。信靠與敬拜連在一起,表示瞎子是因著對耶穌的身份有更深的認識,才會在耶穌面前屈膝敬拜。這個字通常是用在對神的敬拜,並且,在耶穌四十天受魔鬼試探的時候,拒絕對魔鬼敬拜,與本處的敬拜是用同一個字根。當使徒彼得來到哥尼流家傳道時,哥尼流向彼得敬拜,被彼得勸阻。使徒巴拿巴與保羅在路司得被人當作丟斯、希耳米來敬拜,同樣也被嚴嚴拒絕。啟示錄中約翰向天使敬拜,被天使拒絕。可見敬拜這個行動不能向神以外的人物來進行的,否則就是惹神憤怒的事。此處瞎子俯伏向耶穌敬拜,應該就是將耶穌當成神,或是神所差來施行拯救的救主。然而耶穌對此並沒有拒絕,正表示祂承認自己配接受敬拜,與神是同等的地位。
這位瞎子經歷了一個信心的旅程,從一開始被周圍的猶太人詢問時,祂對耶穌的認識只是:「有一個人,名叫耶穌。」當來到法利賽人面前被詢問時,他則更進一步認識耶穌:「祂是先知」。當法利賽人施壓要他承認耶穌是罪人時,他反倒拒絕,稱耶穌是「從神來的」。如今耶穌向他發出信靠的呼召時,他願意俯伏在地敬拜耶穌,承認耶穌是神的兒子。基督徒信心的成長都有個過程,正如這個瞎子一樣。我們是否願意在人生道路上更多地經歷基督的恩典,一步一步更加認識祂。
接著耶穌說出了一句聽起來好像矛盾的話:「我為審判到這世上來,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能看見的,反瞎了眼。」首先約翰福音第三章17節:「因為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定世人的罪,原文就是審判世人。這句話豈不是與「我為審判到這世上來」矛盾了嗎?如果我們看上下文就不會出現誤解,第三章說基督被神差遣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指他道成肉身主要的工作是帶來拯救,不是為了審判罪惡。然而當基督第二次降臨的時候,審判的時機就已經臨到了。第三章沒有排除審判的信息:「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 神獨生子的名。」(約3;18)也就是說人陷在罪中時本來的命運就是難逃末日的審判,拯救是額外的恩典,讓信靠基督的人免去審判。所以第三章並不是說基督的拯救工作,就不帶著審判的警告。因為我們看到了第九章說「我為審判到這世上來」。按照前後文,對瞎子憑信心而蒙拯救,正對比出那些剛硬不悔改的人將會落在末日的審判中。對信靠者拯救的行動,本身就隱含著對拒絕福音者審判的意義。所以拯救的恩典、與審判的警告都是耶穌傳福音時所傳出的信息,我們所傳的不是單講美好的一面,平安、喜樂、上天堂。如果不知道末日審判的可怕,誰稀罕上天堂?
福音本身就是分別信心柔軟與剛硬的試金石,審判的結果就是接下來說的:「叫不能看見的,可以看見;能看見的,反瞎了眼。」那些心存謙卑,願意領受福音的人,雖然肉身眼盲,但是卻能得見真光。然而那些自以為看得見的,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學識、權力、財富,以為自己已經知道全部真理,不再需要悔改的人,其實他屬靈的眼睛是瞎的。主也任憑這種自大之人,反而瞎眼,看不見真光。
法利賽人聽見耶穌這話,知道是指他們說的,十分不以為然,於是向耶穌抗議:「難道我們也瞎了眼嗎?」耶穌的回答很耐人尋味:「你們若瞎了眼,就沒有罪了;但如今你們說『我們能看見』,所以你們的罪還在。」如果真的是看不見,還情有可原,尚可有機會悔改得赦免。但是他們自以為眼睛光明,看清楚一切真理,掌握神的旨意,就跌倒在這自高自大上。耶穌道成肉身來到人間,就是來打開屬靈瞎子的眼睛,讓一切願意領受耶穌救恩的人,信靠神兒子的人,眼睛得開,免去審判的命運。然而,法利賽人走的是另一條路,以為自己掌握了解釋神的真理的權柄,用自己錯誤的認知,拒絕神差來施行拯救的救主。我們對真理的理解必須服在神差來的神子的闡釋之下,因為祂是獨一見過神,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唯有祂能將神的恩典與真理完全向我們表明出來。不應當像法利賽人的想法,以人頑固不化的教條,來評斷神差來的神子,最後拒絕接受祂帶來的啟示,落在神對不信者的審判中。基督道成肉身,帶來救恩與審判。祂是拯救的磐石,也是跌人的絆腳石,讓謙卑信靠的人得到救恩,同時也讓剛硬拒絕者落在審判的命運中。
結論
本段經文是從一個瞎子得痊癒的經歷,描述耶穌所帶來改變罪人生命的作為。瞎子原本在人眼中是個落在罪孽咒詛下的不幸者。在一個安息日眼睛被耶穌醫治得見光明,這件事本是釋放人脫離疾病痛苦的行為,在法利賽人眼中卻是違反安息日的罪行。藉著法利賽人審問的過程,我們看到他們帶著嚴重的成見,這是被他們對律法狹隘的眼光所限制。耶穌是安息日的主,祂是天父差來成全律法的,按照祂對律法的詮釋去行,才能達到律法的目的。瞎子不關心法利賽人所看重的繁文縟節,他看重的是自己經歷的醫治能力。最後他遇見了耶穌,在耶穌的呼召下歸信了祂。這就是一個真誠的人與彎曲的人的差別,真誠謙卑的人,雖然生來眼瞎,卻最終得見光明。剛硬的人自己以為看清一切,卻無法突破心中的昏暗,實際上是個屬靈的瞎子。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
-
「衝鋒陷陣」是一部以運動為背景的勵志片。片中探討黑白族裔,如何捐棄成見,合作致勝。兩位教練在領導上所扮演的角色,值得我們學習。 空降而來的領導力的影響與情境的變化 在1970年代,正是黑人民權意識高漲的時代。位於美國中南部的維吉尼亞州,居民的觀念還是很保守。那裏的一所高中的美式...
-
兒子的與趣與我對他的期待有段差異,我期待他多讀點書,他卻非常喜歡玩Lego。我叫他過來聽我講故事,他卻叫我陪他玩Lego。我對Lego本來沒有任何成見。但兒子常常把細細小小的積木散得一地,收的時候卻要我幫他收。有時不小心一腳踩在尖尖的積木上,忍不往要罵上兩句。看著玩具箱內積滿了幾...
-
考驗對於一個產品達於完善是必須的,越加嚴格的品管,越能製造出高品質並耐用的產品。跟隨主的基督徒、在地上成為神見證的教會,同樣地也需要經過神的考驗。我們有興趣知道,對於神兒子主耶穌,難道考驗也是必要的嗎?從本段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耶穌身為神受苦的僕人所經歷的考驗。這內容出現在三卷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