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7日 星期日

化解教會管理的難題



教會增長面對的問題

那時,門徒增多,有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

我們都期待尋找一個完美的教會,找來找去都覺得不滿意,似乎完美的教會不存在,確實如此。如果真的有一個完美的教會,你一加入就使它不完美了。「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問題。」當時的教會門徒增多,自然問題就多。在這段經文中,教會出現的難題有:

1背景文化隔閡:經文中提到了兩種文化差異的造成的杆格,一種是「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另一種是「希伯來人」,也就是受希伯來文化影響,說亞蘭文的猶太人。這與我們今日的處境非常相似,海外來的老移民、新移民,還有本地出生的第二代華裔。對傳統華人文化認同感不同造成文化差異。我們活在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常常有機會接觸的不同族裔的人。但是總是在同族裔的環境中感覺較適應。在美國有85%以上的教會牧師認為,教會應該接納多種族裔人士;但實際上教會中真正存在多種族裔,非單一族裔主導的比例只有15%。我們可以看到理想與現實存在巨大的差異。事實上多元文化會眾的教會比單一文化教會更難牧養,因為要兼顧各種文化群體不同的需要。他們對福音接受方式,以及期待得到牧養的方式都不一樣。文化背景差異造成的衝突是很難解決的問題,然而會眾中不同文化背景已經存在了,條件還沒有成熟到,能夠各自成立小教會。文化隔閡的問題就必須在帶領教會策略的層面,統籌處理。不是不聞不問、任憑事態惡化。

2資源分配不均:這兩批人存在什麽問題呢?說希臘語的猶太人抱怨了,他們中的寡婦在天天飲食上的需要,沒有得到公平的分配。當時教會是凡物公用,飲食也是統一分配。男丁五千人以上的教會,要分配食物是非常不容易的事。難免一些較為弱勢的團體沒有得到當有的照顧,例如寡婦。可能不是那麼積極爭取當得得的食物,以至於分配的人就忽略了。孔子曾經在論語中對國家分配的需要,曾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怕資源少,就怕分配不平均。又有一句成語叫「不平則鳴」,意思就是受到委曲和壓迫就要發出不滿和反抗的呼聲。教會中一樣對於分配不平均的事會有不滿的意見。我在擔任廚房同工的時候,就發現如果午餐食物不夠,一人打少一點,大家沒話講。如果一部分的人吃得飽,一部分的人沒飯吃,那事情就不好辦了。有的人會不高興而離開,對辦事的人很有意見。

3感受不被尊重:人的存在是有尊嚴的,即使他是個老人、窮人、殘疾人、病弱者,我們也當按照他有神的形象來尊重他。寡婦在世上屬於沒人護衛的弱勢群體,常會受人欺負,心中很容易感受到委屈。飲食上分配不均,可能不是出於故意,然而對於寡婦心中的傷害卻很重。她會覺得就是因為自己沒丈夫了,別人不重視她。所以在教會中,對於弱勢團體的需要,需要更加關心注意。不要因為忽略、或態度上的輕慢,而傷害人的自尊心。我曾經在接送教會年長弟兄姊妹時忽略這方面的問題,曾讓人受到傷害。他們沒有車,無法自己來教會聚會,當我接到請求接送的電話時,會盡量幫助,即使有困難,也會幫忙想辦法。如果一開始就拒絕,會讓求助的人感到不受尊重,以後連要求幫助的請求也不敢了。一個人內心感受到被尊重,比實際需要得到滿足更重要。這是我們在服事有需要的弟兄姊妹時特別該留意的。

從初代教會存在的以上三種問題,我們看到,管理教會不是容易的事。我們所面對的是一群人,而且是受罪的牽引、不完全的人。在服事的過程,我們會得罪人,也會被人得罪。教會中存在問題是無法避免的,人與人之間的桿格、磨擦都會發生。然而,教會應當作的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讓教會在克服種種困難之下,仍然能夠繼續成長,這就是一個健康的教會。求主給我們智慧、與承擔責任的擔當,努力化解教會的疑難問題。下一段我們來看初代教會如何處理這問題。

恩賜配搭分工合作

2十二使徒叫眾門徒來,對他們說:我們撇下 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3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4但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

1使徒出面處理:使徒身為教會的帶領者,沒有逃避這個問題。他們承擔起負責解決的任務。按照他們當時所有的屬靈權柄,他們的命令無人敢不從。亞拿尼亞與撒非拉的鑑戒,讓大家記憶猶新。仗著大家對他們的尊敬,他們大可以責怪抱怨者:「你們亂發怨言,難道不記得可拉黨,向摩西抱怨的故事嗎?你們難道不知道向使徒抱怨,就是不信神的表現嗎?」他們並沒有這麼說,反而誠懇地出面解決問題。表示會眾的抱怨不見得都是對神的信心不足,有的怨言確實反映出了教會的缺失,讓我們知道怎麼修正錯誤,化解危機。他們解決的方式必然是先經過使徒內部的協議,再以十二使徒的共同的名義招聚眾門徒一起來商量。這很類似今日的執事會,或會員大會。如果教會是一言堂,也不會使用開會的方式解決問題。如果使徒都不管教會中的事,那教會就是一盤散沙,個人隨心所欲,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如果教會沒有組織,這樣的會議就不可能進行。教會是在使徒的招聚之下來開這場會議,表示教會是有組織的,使徒實際領導這教會,他們有權柄召開會議,決定教會的方向與策略。今天的教會的帶領人也當像使徒一樣,願意針對問題,負起解解決的責任。

2讓會眾參與事工討論:開會的目的不是宣達決議,而是讓會眾參與在教會決策的過程中,使徒藉著會議向眾門徒溝通,讓大家同心支持新的做法。今天的教會也是如此,為何要設立長老團、設立執事會,也就是把管理教會的責任,讓符合成為長老、與執事資格人來分擔。他們站在決策、管理的位置,經常性地推動教會事工。這樣的組織不是世俗的精英領導,而是讓管理更加的有效率。而不是所有芝麻蒜皮的小事都要開一場會員大會來解決。長老、執事是會眾印證而推舉出來的,具有屬靈權柄,同時也是領受了會眾的託付,代表教會整體會眾,施行管理、護教、紀律的工作。這裡使徒在遇到問題時,願意出面召集會議,代表教會重大的決策,需要有眾人的支持與參與,藉著會議來達到溝通的目的。

3按恩賜分派責任:使徒向眾門徒傳遞新的管理作法:「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建議揀選同工專們負責事務性的工作。過去使徒是兼管傳道與分派飯食的工作,這兩種性質的事工,差異頗大。祈禱、傳道需要安靜預備,管理飯食則要牽掛著眾人的需要。身兼二職,不但容易分心,結果是兩邊都做不好。不如把屬靈的帶領、與事務性的工作分開,分別找同工專門負責。一來傳道同工可以專心祈禱、傳道,不致蠟燭兩頭燒、疲於奔命。另外把事務性工作交給由管理恩賜的人,這樣的同工一般都與人相處的關係良好、行政能力強、辦事有效率。傳道同工不見得都有這等恩賜。分派教會的工作原則就是,按照恩賜分工。屬靈帶領、與行政管理,需要各自找到有恩賜的同工分擔,不是全壓在傳道同工身上。

4揀選同工條件:雖然是推舉管理教會事務的同工,然而屬靈身量、必須與管理的智慧兼顧。

這裡提出的三個條件是:「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首先,「有好名聲」就是人際關係融洽,管理事務最重要的就是規劃事工推動的作法,召集更多的人參與服事。因此與人相處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其次, 「被聖靈充滿」就是要有與神親近的關係,並對屬靈真理有正確的領會。做事能力與屬靈追求不是互相排斥的,同工需要才德兼具,有才無德的人,也就是能力強卻生命不成熟的人,常會按照血氣做事,不但得罪人,最後神的榮耀受到虧損,反而得不償失。最後才提到「智慧充足」,畢竟處理事情還是要有能力的人,這裡的智慧不是屬世的才幹,而是屬靈智慧。怎麽同樣才能解決難題,化解人際糾紛,疏導反對的力量,這些無一不需要屬靈的智慧。教會管理的工作不是好做的,管理的人才,有時本身也是屬靈上非常追求的,如後來選出的司提反,他接受管理飯食的託付,但是本身卻是聖靈充滿的人,甚至能夠在逼迫的環境下,護衛真道、反駁偏差的教導。可見管理事務的同工,需要在屬靈上也有成熟的身量。求神賜給我們教會這樣才德兼具的同工。

從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了使徒解決教會問題的方法,首先帶領者坦然面對問題,負起解決的責任。其次,召開會議,讓眾人參與。第三,不把重擔集中於少數傳道同工,而是按照恩賜,專門委任,分層負責。最後,所有同工需要考慮一定的條件,也就是必須兼備屬靈身量、與辦事能力。從使徒選出管理飯食同工的過程,我們看到了教會解決問題的模式,值得我們今天的教會學習。

揀選出同工的結果

5大眾都喜悅這話,就揀選了司提反,乃是大有信心、聖靈充滿的人,又揀選腓利、伯羅哥羅、尼迦挪、提門、巴米拿,並進猶太教的安提阿人尼哥拉,6叫他們站在使徒面前。使徒禱告了,就按手在他們頭上。7神的道興旺起來;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

1)公開揀選:當使徒公開了揀選同工的標準後,會眾歡喜使徒所說的話,這代表他們同意所說出的提議。就選出七位符合條件的同工來。我們很好奇是誰選出?按照前後文脈絡,行動的主體都是使徒,召集會眾、宣布條件、按立、禱告,都是使徒帶頭做的,沒有特別理由揀選同工這項行動的主詞換了人,應該還是使徒做的。當時會眾都在一起,所以是公開遴選的。揀選如何進行呢?較不可能是今日的民主投票。很可能的情況是使徒提名,會眾同意。這也是符合會眾整體參與選舉過程的原則。

2考慮同工適切性:七個人的名字都有希臘背景,應該是懂得希臘話的同工,其中頭一位是司提反。他是個被聖靈充滿的人,也就是滿有聖靈同在,屬靈上與神十分親近的人。最後一位是歸化猶太教的安提阿人,表示即使是歸化猶太教的外邦人,也在第一個教會中被選拔出來擔任同工。揀選的條件除了注重同工的屬靈、與恩賜之外,同時也考慮了他們與講希臘話門徒溝通的能力。既然問題出在文化隔閡生出的分配不公,就選出能夠理解當事人所關切的問題,並有效處理事情的人。

3禱告按立:同工選出來了,使徒召集他們站在使徒面前,有使徒按手在他們身上,為他們禱告。這是在眾人面前承認他們的職分,賦予他們屬靈的權柄。今日教會按立儀式的起源於此。按立通常是由權柄高者按立權柄低者。它的意義不是藉著按立交付權柄,那像世俗的封立職位。而是教會公開接受同工的職分、確認他符合行使職權的資格。教會中通常會按立牧師、長老、執事、宣教士、或其他的聖職,不管是全職或是兼職的職分。

4門徒增多:當合適的同工被選出來了,教會的問題得到解決,原本因分配不公生出的危機得到化解。結果是:「神的道興旺起來;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的甚多。」教會增長的敘述在使徒行傳前面經文中另外出現兩次。第一次是教會中各樣事工迅速推展,教導、團契、禱告、福音積極進行,結果是:「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247b)另外是在聖靈管教臨到,潔淨教會罪惡之後,使徒實行許多神蹟奇事,見證耶穌復活的大能。弟兄姊妹都同心合意地禱告。結果是:「信而歸主的人越發增添,連男帶女很多。」(徒514)本次的增長的原因則是教會選出合適的同工,讓使徒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讓有恩賜的同工處理教會事務性的問題。

結論

每次的教會增長都是因為使徒順服神的帶領,作出正確的決策。我們今日尋求教會增長的作法是什麽?不是單單仿效一些大教會的方法,而是從聖經中學習原則,明顯的從使徒行傳前六章,我們就學到了三點:(1)有系統的推動佈道、牧養、團契的各樣事工,(2)按聖經的原則實行教會紀律,(3)推舉忠心、良善、又有見識的同工,各司其職、化解疑難。這些原則對我們期待增長、又面臨諸多困難的今日教會,仍然是十分有效的作法。願我們都能從初代教會學經驗,願神祝福我們教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