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裡貧窮的人有福了
「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門徒到他跟前來。2他就開口教訓他們說,3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5:1-3)
前一段經文提到了耶穌遊行加利利,在各地的會堂裡教訓眾人、傳天國的福音、並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當時就有許多害各樣疾病、各樣疼痛的、和被鬼附的、癲癇的、癱瘓的人跟隨著祂。這些人在世人的眼光中,算是不起眼的弱勢團體。耶穌看見這些人,就上了山。當耶穌坐下來之後,門徒就近前來,圍繞在祂的身邊。祂開始教訓門徒。耶穌教訓的對象明顯是針對祂的門徒。若把耶穌這裡的教訓應用到今日,當用在誰身上呢?耶穌這裡的教訓正是對著所有跟隨祂的門徒說的,目的是要他們遵行。不是為了尚未信主的世人,也不是等到將來天國完全實現的時候,天國的子民才需要遵行。耶穌的教訓既然寫在福音書中,讓歷世歷代的基督徒研讀,自然就對活在每個時代,每個環境中的基督徒都適用。凡是聽見這教訓的基督徒,都要對耶穌的教訓發出回應。我們無法用任何理由來推脫、或逃避。
登山寶訓裡的八福內容,乃是對以賽亞賽書61:1-3 的迴響:「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或作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耶和華的恩年,和我們 神報仇的日子,安慰一切悲哀的人。賜華冠與錫安悲哀的人,代替灰塵,喜樂油,代替悲哀,讚美衣,代替憂傷之靈。使他們稱為公義樹,是耶和華所栽的,叫他得榮耀。」這裡提到了彌賽亞拯救的對象是謙卑的人、傷心的人、被擄被囚的困苦人、悲哀的人。與八福中描述的,虛心的人、哀慟的人、溫柔的人、飢渴慕義的人不謀而合。主耶穌來到世上,傳揚天國的福音,就是向他們宣揚彌賽亞帶來的好消息,呼召這群人進入彌賽亞掌權的國度。所以解釋這段經文,需要在基督國度臨到人間的這背景下來理解,不要將它當成僅是更高超的道德規範、或是末世才會出現的理想狀態。
我們對登山寶訓的了解,到底是將這些人格品質當成是進入天國的條件,還是所有天國子民當認真追求的目標?顯然後者更符合救恩的教義。登山寶訓不是將原本做不到的摩西律法再加深難度,讓人望塵莫及。而是向人指出神設立律法所要求的聖潔目標,期待門徒活出的品格。登山寶訓不是另一個更難達到的律法,而是天國子民應當活出的生命特質。不是擋在天國門口的門檻,若達不到標準就進不去。而是,對每個進入天國之人的期待,天國子民當有這些品格,應當朝這目標認真追求。用一句話總結天國倫理對今日的適用性:(1)它讓我們對憑己力行出天國的道德標準失望,(2)驅使我們憑著信心來到基督面前,得到祂所賜的新生命,(3)以至於我們能夠活出基督所活出的生命來。也就是說登山寶訓指出了天國子民應當活出的生命樣式,這是經歷基督生命更新後才有可能達到的。
八福的結構都以「有福了」開始,也都與天國有關。第一個與第八個都包含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像一個前後呼應的書夾一樣,將內容包括在其中。這內容就是天國子民當活出來的生命品質。八福不是八種成為天國子民的條件,把不合標準的人過濾掉。而是一個整體的生命特質,身為天國子民就當具備這八種品格,他們無法逃避地應當朝著這目標努力。每個句子一開始就說出「有福了」這個形容詞,原意是「蒙神賜福的」,描述人在神的賜福下所生出的幸福與喜樂。當我們觀察到經文說出的有福的人,與世俗所認為的有福的人,在描述上有相當大的差距?甚至可以說是南轅北轍的。如果以當今的世俗標準,何謂有福?我們可能會聽到世人的觀點:「富足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無需憂愁有所缺乏;快樂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對擁有的一切感到很滿意。強勢的人有福了,因為無人敢輕視他們;善於爭奪利益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所要的都能得到;精明能幹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心想事成。」這是被這世界視為理所當然的價值觀。我們從小被教導「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登山寶訓中的八福與這些想法正好相反。難道基督徒要報持著與世俗文化抗衡的立場嗎?既然活在這世上,就隨從這世上的風俗而行,豈不是好事嗎?基督從沒有教導我們隨從風俗,祂在世上反倒是處處對世界的標準反其道而行。因為祂說過一句話:「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約17:16)可以說登山寶訓的內容,就是要凸顯出天國子民與世界之子,當活出的倫理標準上的差異。讓我們一個一個來看其中的內容。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個福分「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指出有福的人是那些「虛心」的人。「虛心」這個詞原文的意思是靈裡貧窮。路加福音中的平行經文使用「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神的國是你們的。」(路6:20)只提到貧窮,省略了「屬靈上」的限定詞,這會讓人以為是財富上的貧乏。難道需要在天國子民的品格特質上,加上過著清貧的生活,才能算是合乎神的要求嗎?有一個初代教會時期的羅馬帝國君王,聲稱既然基督徒認為貧窮才有福,他就沒收基督徒所有的財產,讓他們一窮二白,才能算得上耶穌說的有福的人。這是對這句經文的誤解。一般我們不會將物質上的貧窮當成是天國子民的特質。這裡應當是指著屬靈上說的。此處的「貧窮」不是指缺乏外在的財富,而是在屬靈上認知自己在神面前是何等地貧乏,何等地需要神帶給我們滿足。這是內心對神渴慕的態度。和合本將這個字翻譯成「虛心」,我們常會誤解為「謙虛」,這裡無關乎個人道德行為,或者是人際交往的態度。這完全是指在神面前,我們內在的心態而言。我們在神面前是自滿自得,還是承認自己的無助、與缺乏,祈求神來滿足我們的需要。也就是單單依靠自己,或是緊密地依靠神這兩種心態。一個杯子如果是已經裝滿了水,不可能再往裡面傾倒任何東西。同樣地,唯有承認自己的貧乏無助,才可能帶著渴慕的心,向神祈求賜下屬天的恩典,讓神來充滿我們空乏的心。
登山寶訓的內容很難被理解成行為上的準則,要求門徒做到什麽標準才可被稱作是靈裡貧窮。更適當的看法是將其當作是內在生命品質的流露。怎麼樣的心態可以被視為靈裡貧窮?就是排除內心裡自高自滿的心態。知道自己內在的本性,永遠達不到神公義的標準。在神聖潔的光照下,我的行為不只仍然虧欠神的榮耀,實際上還差得很遠。若不是神的憐憫,我早已淪落在萬劫不復之境地。自己實在是連一點可誇之處都沒有。既然如此,切不可妄自尊大,以為自己已經完全,只有向著神所定下的生命標桿急起直追。這也與羅馬書6到8章中成聖的觀念吻合,稱義的子民切勿驕矜自喜,我們稱義的地位完全出自於神白白的恩典,即使得救後活出的義行,也沒有一樣不是源自於神賜下的力量而行出的。當我們走在成聖的道路中,仍然是憑著對基督的依靠,祈求神的恩典和憐憫,過每一天的日子。若不是神施恩拯救,我們事實上與未得救的人一樣,在神的審判底下,都是無地自容。
有的基督徒提倡一種成功神學,認為稱義之人已經得勝,不能承認自己在神面前的軟弱無助,也不應當對自己尚未勝過的罪行,繼續認罪悔改。這是走進了極端的想法,誤把神稱我們為義的地位,當成是生活上已然活出的事實。他們經常宣揚的見證,多數充滿了成功的例子,禱告蒙應允、疾病得醫治、神伸手介入讓危難消失,很少講自己與罪掙扎的經過,好像從未發生過。實際上呢?無災、無病、無掙扎的基督徒生活,是超乎現實的虛偽表象。災難、疾病、與掙扎卻是現實生活中經常發生的。神允許我們受到各樣的打擊和挫折,好叫我們真知道自己內在的貧窮、可憐、與無助。對自己的能力不再存有幻想,而願意單單信靠神賜下的拯救大能。即使在我們信主後,仍然離不開神的拯救。因為我們自己的內在本性是不可依靠的,何時我們想要靠著它,而遠離神,何時就是我們失敗跌倒,接受教訓的時機。所以登山寶訓的教導對基督徒來說,是個時刻提醒我們的警惕:我是否看見了自己的屬靈上缺乏、無助?不要看到自己的勝利而顧盼自雄,趕緊回到主面前來投靠祂。
我曾經聽到一位師母講解這段經文。她是個非常重視追求屬靈上聖潔的人。然而在她提到自己讀這句經文時,聖靈光照她的內心,讓她察覺自己有太多地方達不到神的標準。因此她常常在禱告中,求神赦免而哭泣。我聽到了後,自己感到相當慚愧,我讀了這段經文,沒有什麽特別感覺。好像把經文就當成是個理論一樣,平平淡淡、與己無關。我真覺得靈裡貧窮嗎?捫心自問,真的不像。與上面說的那位師母來相比,經文對我的衝擊,幾乎到了無動於衷的地步。為何會有這等差別?因為我未深刻體驗到,自己內在境況在神聖潔標準的面前,確實虧欠。其實越是追求聖潔的人,靠神越近,越會發現自己達不到神聖潔標準的罪。比起那些認真尋求神的人,我真的還有很多需要悔改的地方。
接下來的第3節下半句解釋為何靈裡貧窮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正是為了這樣的人預備的。這正是福音的重心。天國臨到人中間,不是因為我們達到了某種道德標準,或滿足了某種進天國條件,而是承認自己的貧乏與需要,明白除了神的恩賜,我們完全無法達到任何神所定下的公義要求。天國會臨到哪些人?承認自己無能為力,對靠著自己力量抗拒罪惡絕望,全然仰賴神恩典的人。這就是福音的內涵。如果沒有這樣的體認,只將登山寶訓當成是更高標準的律法,結果必然會落在行不出來而放棄的絕望,或是掩蓋失敗、誇耀勝利的虛偽中。
結論
這是登山寶訓中天國八福的頭一福。事實上後面的七福都與頭一福有關。靈裡貧窮的人,就會表現出為罪哀慟、柔和謙卑、等品格特質。耶穌教訓門徒活出天國子民當有的生命特質。乃是讓他們自省,在神的聖潔標準下,我是否看見了自己的貧乏無助,願意向主耶穌伸出求救的雙手,讓聖靈更新的力量進入我們生命裡面。讓我們按著主賜的力量,活出天國子民當有的品格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