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1日 星期五

何必為惡人心懷不平


The Living... — heartsings77: Psalm 73:26 (NIV) - My flesh and my...
一般來說,見到世間不公平的事,我們心中會有「不平則鳴」的想法。例如見惡人得勢,會心懷不平。為何會有這種反應?因為人心中自有一個衡量事情公平的標準,也有追求被公平對待的觀念。所謂的「一碗水要端得平」,否則就要潑灑出來了。雖然每個人都知道要追求公平,事實上世上充滿了不平之事。我們從小被教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種下善因,必結出善果」。這是我們都知道的「理想狀態」。實際上事情發生的景況真是如此嗎?大多數時候,現實與理想有遙遠差距。我們經常看到:小人得勢,不可一世;違法之徒逍遙法外,這些事時有所聞。在不公平之事看多了之後,我們心中是否會有種想法:「既然如此,何苦清心愛主,乾脆與他們一樣?」在思想這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自問,我們行善的根本原因是什麽?是要換取別人的善報?當我們見到惡人囂張,心中是會感到不滿。我們心中期待什麽樣的滿足,我們心得滿足的基礎在那裡?很多時候,滿足與否是取決於我們看事情的觀點。若從人與人之間你爭我奪的計較來看,確實我們會在自己遭惡待時心生不滿。但是當轉眼仰望神,從神眼光重新看待這些不平之事,則會讓我們有新的態度。這時我們的心境又會有什麼樣的轉變呢?

詩篇73篇為亞薩的智慧詩。作者亞薩在全部詩篇中作了12首,就是詩篇50篇,卷三中73-83篇。卷三中還有第84-86篇為可拉後裔作,87為大衛作,88為希幔作、89為以探作。讓我們了解一下作者亞薩的背景,他是利未人。當約櫃被迎進耶路撒冷時,大衛初次藉亞薩和他的弟兄以詩歌稱頌耶和華(代上165)。當大衛預備籌組將來在聖殿敬拜的詩班時,「大衛和眾首領分派亞薩,希幔,並耶杜頓的子孫彈琴,鼓瑟,敲鈸,唱歌。」(代上251)大衛之後的王希西家也用先見亞薩的詩詞頌讚耶和華(代下2930。可見亞薩是個能夠作詩歌,能夠唱詩,又懂得彈奏多種樂器的敬拜者。他曾經帶領過聖殿的詩班。從他的詩歌中,我們可以看見他對神的認識深刻,頌詞能帶領我們貼近神的心。

見惡人遭遇,心懷不平
「神實在恩待以色列那些清心的人。2至於我,我的腳幾乎失閃。我的腳險些滑跌3我見惡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懷不平」(詩731-3

第一節首先說出,神恩待祂的立約子民。這是很多人對神抱持理所當然的期待,雖然在實際生活中不常如此。這是作者經一生而得出的感觸,為理解全詩之鑰,不但指明神能為人成就什麼,也道出神對人的心意。神對祂的立約子民以色列的態度,永遠是正面地恩待他們。「恩待」這字原文就是「好」。有首兒童主日學詩歌:「神真美好,神真美好,神真美好,祂對我真好。」神以良善之心意對待屬祂的子民,全然為他們好,沒有惡意。

神善待的對象是以色列,特別是他們中清心之人。「清心」指對神心意純潔的態度。這群對神抱著清潔之心的子民,必然是會受到神的恩待。清心包括思想清潔,基本上它是指完全委身於神。另一篇詩篇也提到「清心」這個詞:「就是手潔心清,不向虛妄,起誓不懷詭詐的人。」(詩244)就連登山寶訓中主耶穌也稱清心的人為有福的:「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太55)這些經文中提到的清心與本節意思相近。詩人必然也是自許為清心的人。清心是指對神的專一之心態,雖然清心之人會身處種種逆境。但是環境變化遠不及心態來得重要,而心態可能因為專注於私利而變得嫉妒,也可以因愛而坦然釋懷。心態的變化操縱著我們內心對外在逆境的情緒反應。

詩人知道善待清心者,但是看到的情況並非如此,當人犯罪,神似乎並不注意。因此險些失去了在神裡面有的平安之心,甚至認為那些無恥之徒得到比敬虔人更好的待遇。當詩人眼光專注在他人身上時,因看到狂傲人興旺,惡人享平安,他心懷不平(envious),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嫉妒。他坦承因著自己的嫉妒心,讓他遇到信心危機,差點被絆倒,腳步差點滑跌。這種事情的發生開始於眼睛觀察到惡人狂傲的態度,藉著心中生出對他們的嫉妒,最後連腳步都站不穩,幾乎要跌倒。詩人毫不隱藏自己看到不平之事,心中生出的負面情緒。我們人生中可能會遇到這種向神生氣的時刻,神完全洞察我們內心的隱情,我們無須掩飾。寧可坦然面對它,將自己情緒的問題攤開在神面前,讓神來對付。讓神扶持我們,免得我們無法勝過而跌倒。

你是否曾經看過曾經信主的基督徒,卻因為某些令他過不去的難處,而對神生出抱怨,最後整個逆反過來,成為不信之人。在香港有個組織稱為「離教者之家」成員都是曾經信主的基督徒,聽他們的見證中說出,他們察覺教會中存在黑暗面,令他們生出對神的懷疑,一直未能得到解決,最後他們下定決心離開教會。因為他們曾經信主,甚至還研究過神學,對基督教的攻擊都相當深刻,直搗核心問題。比起一般對基督教不了解的反基人士更難回應。因為他們需要的不是理性的說服,是他們無法處理所遭遇的人生難題。有一部電影名叫「神沒有死」,片中的一位哲學系的老師,就是個典型的離教者的例子。他曾經在母親重病時,因為教會眾人積極勸他禱告,並給他神必定醫治的預告,他自己就積極相信自己的禱告必定能夠感動神,而令母親從重病中得痊癒。事實上他母親的病並未好轉,最後病逝。這結果令他無法承受,一反過去對神充滿了期待,轉變成對神憤怒。從此放棄了信仰,成為一個激烈反對基督教的人士。片中他是一個哲學系教授,在開課第一天就要求全班同學簽下一紙宣告書聲明「神已經死了」。班上有一位基督徒學生,因著信仰的緣故拒絕簽,他要求這名學生公開辯論,若說服了老師,可以不簽。劇情就圍繞在兩個人唇槍舌劍地交鋒了幾個回合。最後一次,學生情急之下直接挑戰老師:「你為什麽如此仇恨神?」是啊!如果神不存在,他怎麼會如此激烈地仇恨一個不存在的事物。這種非常個人性的問題,直接挑戰了他矛盾的態度,逼得他怒火中燒。他震怒之下,大聲回答:「你不要以為我不了解基督教的神,我曾經相信祂,但是發現我被愚弄了。你說的沒錯,我恨祂!我受夠了這些虛假的事物。」說完就氣憤憤地離開教室。這就是一個原本相信基督,最後對神失望而跌倒的例子。這種事情在今日的教會中還在繼續發生,如果我們忽視它發生的原因,還會繼續不斷地絆倒原本信主的人,讓他們離開教會。面對的辦法不是去攻擊這群離教者,而是問自己,如果是我,能夠回答他們遭遇的同樣問題嗎?本篇詩篇就是誠實地呈現出一個眼見惡人興旺,而心懷不平的人,他心中是怎麼想的呢?

惡人驕傲反享福
4他們死的時候,沒有疼痛。他們的力氣,卻也壯實。5他們不像別人受苦,也不像別人遭災。6所以驕傲如鍊子戴在他們的項上。強暴像衣裳遮住他們的身體。7他們的眼睛,因體胖而凸出。他們所得的,過於心裡所想的。8他們譏笑人,憑惡意說欺壓人的話。他們說話自高。9他們的口褻瀆上天,他們的舌毀謗全地。10所以神的民歸到這裡,喝盡了滿杯的苦水。11他們說,神怎能曉得?至高者豈有知識呢?12看哪,這就是惡人。他們既是常享安逸,財寶便加增。13我實在徒然潔淨了我的心,徒然洗手表明無辜。14因為,我終日遭災難;每早晨受懲治。15我若說,我要這樣講,這就是以奸詐待你的眾子。16我思索怎能明白這事,眼看實係為難。」(詩734-16

詩人觀察到一些現象,令他心生嫉妒。就是惡人不像一般常理所推想的,因行惡而受到報應。反倒是經常看見,惡人比起敬虔的神子民更加亨通。因為他們不信神,不受神誡命的約束,他們所有精力都投注在追求今生的發達,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今生的福樂。因此,為達目的不折手段,反而順服神的人知道神的公義原則,行事為人受到神所定標準的管制。不信神的人反而在世發達,這豈不是對敬虔愛神之人發出極大的引誘。那何必那麼辛苦,遵守神的誡命?犧牲了今生的享受,來生又虛無縹緲地無法掌握。這種信心動搖的意念常出現在信主之人的心中。受苦的義人約伯也曾對神發出疑惑:「惡人為何存活,享大壽數,勢力強盛呢?......惡人的燈何嘗熄滅。患難何嘗臨到他們呢?神何嘗發怒,向他們分散災禍呢?」(伯217-17與本段所描述的十分類似。

更令人不平的是惡人不但享福,而且向他人炫耀。特別是炫耀於信主之人面前,對比出他們窘困的境況,真令人難以承受。這種驕傲的態度甚至針對神而來,似乎向著天上的神發出挑戰,信你又能怎麼樣?能比得過我現在過得更好嗎?另一詩篇也清楚表明了這種驕傲的心:「惡人面帶驕傲說,耶和華必不追究。他一切所想的,都以為沒有神。」(詩104高傲的人惹神憤怒,可是為何神不因他的惡行,立即施行懲罰呢?狂妄的人在神面前囂張跋扈,嘲笑貧窮善良的弱者,卻沒有受到報應。這些存在的不公現象令神子民難以吞忍,發出了不平的呼聲:「所以神的民歸到這裡,喝盡了滿杯的苦水。」

11節的句子雖然連於前一句,但是主詞應當不是神子民,而是狂妄人的意見。詩篇中常會有,因思想的跳躍,而轉移觀點的現像。本來想到惡人囂張,令神子民心中痛苦,下一句就繼續描述惡人狂妄無知的態度,以為神管不了他們。「他們說,神怎能曉得?至高者豈有知識呢?」這話與詩篇10篇描述惡人目中無神的心態:「他心裡說,神竟然忘記了;祂掩面,永不觀看」(詩1011

12節開始出現「看哪!」這是詩人對此現象發表感嘆。他在身受惡人苦待後,觀察惡人的境遇,看到這世界不公平的常態:「這就是惡人。他們既是常享安逸,財寶便加增。」因為這種惡人得勢,卻又不會遭報的現象存在。令人發出一個疑惑:「神在哪裡?」如古代道德經中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基本上就是從世界不公平的現象,推理出神不在乎公義的結論。

今天世上也有很多無神論者,會因為世界存在不公平現象,而推出沒有一位主持正義的神這觀點。他們的想法是:神對世上發生的不公義之事不處理,若不是祂無知,就是祂雖知,卻無動於衷,因此推理他不仁。再或是他既知道,又非不仁,則必定是力有未逮,因此再推出神不是無所不能。從世界存在的現實狀況,推理基督信仰中的全知,全善,又全能的神是不可能存在的。人以自己有限的理性,先設定神存在的標準,再來推理神的存在與否,實在是不自量力的狂妄作為。

詩人誠實說出心中的掙扎,他感到自己過去對神忠實徒然無用。他終日受盡災難,落在神的懲治下。對比與惡人的情況,「他們不像別人受苦,也不像別人遭災。」(735)他覺得神待他不公。他不敢公開向其他神子民表達他的苦楚,怕因此而絆倒他人信心,相當於背叛神的子民。他努力思索這事,「我向神清心難道是徒然無功的嗎?」他考量再三,而苦無答案,這令他左右為難,不知道以何信念立足於世。

思想的轉捩點
17等我進了神的聖所,思想他們的結局。18你實在把他們安在滑地,使他們掉在沉淪之中。19他們轉眼之間成了何等的荒涼! 他們被驚恐滅盡了。20人睡醒了,怎樣看夢;主啊,你醒了也必照樣輕看他們的影像。21因而,我心裡發酸,肺腑被刺22我這樣愚昧無知,在你面前如畜類一般。23然而,我常與你同在;你攙著我的右手。24你要以你的訓言引導我,以後必接我到榮耀裡。」(詩73:17-24

本段經文是整篇中詩人心態的轉捩點。當詩人走進聖所,注目於神,以神的眼光看待目前遭遇。惡人的興盛不過是短暫的,在神永恆的旨意中,必遭報應。18節提到神給惡人的報應是,將他們安放在滑地。這想法與另一詩篇相似:「願他們的道路,又暗又滑,有耶和華的使者追趕他們。」(詩356被神安在滑地,指惡人被神懲治,放在無法平衡的境地,腳步滑跌,站立不住。

過去詩人所羨慕的惡人得勢的情形,不過如轉眼雲煙,無法維持長久。「他們轉眼之間成了何等的荒涼。」清初文人孔尚任《桃花扇》有個經典的句子:「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建築在物質上的富足是最經不起考驗的。唐朝劉禹錫作的詩《烏衣巷》其中有一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榮華富貴,轉瞬消失,竟然撐不過兩三個世代。我們還能將人生的依靠建立在如此空虛的基礎之上嗎?

詩人對自己所受的苦楚發出深切的反省。他察覺了自己的無知,並自己在神面前低微的身份,實在沒有立場在神面前向祂抱怨。這樣的覺悟正如同約伯一樣。他觀察自己過去的困難仍然存在,如21節說的:「我心裡發酸,肺腑被刺。」雖然環境並沒有變化,但是他的心態產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轉折點在於,他進到神的聖殿中,轉以神的眼光來觀看自己的一生。他看到了的神在他身上的作為:神不離不棄,神與他同在,得神右手扶持,得神話語引導,將來能被神接到榮耀裡。這讓他勝過眼前的絕望境況,轉為心懷盼望。

除神以外,别無愛慕
25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26我的肉體和我的心腸衰殘;但神是我心裡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遠。遠離你的,必要死亡。凡離棄你行邪淫的,你都滅絕了。28但我親近神是與我有益。我以主耶和華為我的避難所,好叫我述說你一切的作為。」 (詩7325-28

當詩人進入聖所,因眼光變化帶動心態轉變之後,對神發出了感恩的歌頌。「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這得勝的凱歌,傳頌至今,激勵了多少身陷艱難,而心中不平的神子民。我們今生與神建立的關係,將會持續到永恆。驕傲自大的人遠離神,他們在永恆中,仍然保持與神分離的命運。但是今生對神忠實的清心之人,可與神永遠同在,得到永恆的福分。心存永恆的盼望,幫助我們以神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一生。即使遭到暫時惡待,知道神不忽略,也不輕看。祂是我永恆的力量與福分。

一個福音書中的故事正可以當成本篇的例證,耶穌遇到一位自以為已經達到神公義標準的少年的官,來求問主如何才可以得永生。當他聽聞主提出要守神的誡命這條件的時候,很得意地宣稱自己從小就遵守了。但他面對主提出更大的挑戰:「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的時候。他的反應出乎人意料,竟然憂憂愁愁地走了。經文上說出了原因:因為他的產業很多,他捨不得撇下他半生依靠,令他驕傲的財富。(太19 21-22)主給他的評語是:「我實在告訴你們,財主進天國是難的。我又告訴你們,駱駝穿過鍼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太1923-24)財主為何進不了神的國?因為他依靠地上的財富,捨不得拋棄這令他驕傲的豐富生活來跟從主。財富成為他進神國的攔阻。這樣的教訓令門徒覺得為難,他們發出疑惑:有誰能做到拋棄一切世上財富來跟從主呢?若主設下如此困難的條件,那神的國沒有人能進得去。主告訴他們,若是憑著自己的血氣,確實沒有人能放得下。但是主要他們轉移眼光到神的身上,從永恆的角度看待世上的財富:「凡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親,母親,兒女,田地的,必要得著百倍,並且承受永生。」(太19 29)為了主的緣故,放下的今生財富,表面上是蒙受損失。但是從永恆的眼光來看,不但今生就可以得到回報,在永恆的國度裡,還能享受更豐富的產業。這不是一句永遠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主耶穌應許的豐盛的生命,在今生就已經可以略為嚐到。那更完全的豐富,在將來與主同在時,會更豐盛地臨到。看禍福不能只看眼前,需要有超越今生的眼光。

結論
詩人在最後勉勵身邊的神子民,不要放棄對神忠誠的信心。不必羨慕那些遠離神去追求世俗享樂的惡人。他們走向的道路是通往死亡。在永恆的滅亡的結局下,今生短暫的享受又有何意義?轉過頭來詩人對自己也有個期望。他不效法惡人的行徑,他知道自己親近神對他是有益的。不只在今生得到主的保護,還能蒙主使用,讓我們一生的作為,成為向世人發出的見證。見證出主美善的屬性,並祂在我們身上施展的大能。結尾回應了第一節的話,我們真覺得「神恩待以色列清心的人嗎?」從短暫的今生來看,或許並非如此。但是神要我們有超脫眼前利害的眼光。進到聖所中,仰望主的榮面,從永恆的角度看待今生的生命。比較起那些暫時的享受,永恆的福樂才是真正令我們羨慕的。我們有一天還要到主面前去,永遠與祂同在,祂給我們的回報是豐富無比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