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4日 星期二

《教牧倫理》讀書報告

pastor.jpg
主題:倫理是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傳道人身處在一個關係複雜的人際網絡中,接受比一般人更嚴格的道德標準的期待。本書即是一本討論傳道人所該遵循的倫理標準。作者唐佑之牧師將累積多年的牧會經驗寫出來。書中內容包含教牧身份、品德操守、權威與服侍、道德的考量、忠信誠實、教牧靈性、教牧的職事與任務。書中言辭耳提面命、諄諄善誘,期待能成為一本幫助教牧人員注重自身言行的守則。
內容:部分章篇的標題與重點
1. 傳道:蒙召與就業:傳道人到底是一份職業還是一個聖召?作者認為傳道人既是蒙神選召,奉獻自己成為神的僕人,同時在世俗的標準來看,又是一份職業。從蒙召的角度來看,身為傳道人有種極為崇高的使命感,神從眾人當中揀選僕人出來,承擔傳揚福音、牧養群羊的責任。恩召既然發出,豈有推卸的道理,自然該甘心順服、全力以赴。神必會賦予所呼召的人屬靈恩賜、及牧者的權柄。領受神所交托的重任,傳道人內心不單感到驚喜、而且惶恐。深怕在工作上失職、虧負主恩。除了領受神的呼召之外,傳道人同時也是一份職業。既是工作,也就要尊重工作中所要求的倫理,不能隨意而行。各行各業都有專業倫理,身為傳道人就是教會的牧者。一旦接受牧者的職務,必須要敬業負責,忠於教會所托付的任務。本身應該接受傳道的訓練,學識靈性足以領導會眾。與人相處要能團結同工、互相配搭。這都與世俗的工作倫理相近。所以說這是一份相當沉重的工作。一定要明白自己在教會中的角色,不過分高抬自己,也不自卑。

2. 品德與操守:一個人外在的行為是發源自內心深處,如果內心的動機不純正,就不可能有真正高尚的行為表現出來。品德的培養是長期的過程,從幼年的家庭教育、親子關係、學校教育、直到工作之後繼續操練,才逐漸建立起來。雖然品格是自然形成,但是人本是有惰性的,後天的刻意的培育也是不能輕忽的。傳道人應該注重何種品德呢?馬丁路德認為要注意人性中的自義的罪性,無論如何操練品格,都要知道自己的倨限性。若不靠神的恩典,無人能行出義來。神學教育學會經三年的研究,統計出公認的傳道人的品格要求是:謙卑。它是一切服侍的基礎。如果傳道人失去的謙卑的品格,無論服侍再殷勤、果效再顯著,仍然不能得到人的尊敬。

3. 權威與服侍:傳道人的權柄是從神而來,別人之所以順服他,是因為他順服神。所以傳道人權柄的所在,是他能忠心的遵循神的命令,傳講聖經的真道。這個權柄不是自己爭取的,而是眾人自發承認的。有些事是能夠危害一個傳道人的權柄,應該特別小心。就是:
(1)以現況的為滿足、自高自滿、不求進取。會眾的屬靈成長,需要傳道人的供應。如果沒有從神而來,源源不絕的更新的經歷,如何能按時分糧?
(2)眾人常會期待傳道人成為話語的出口,行為上作會眾的榜樣。如果言語不慎、行為不潔、讓人有可責之處,辜負眾人的期望,就得不到人的順服。
(3)教會是個團隊,應注重肢體間的互助與配搭。如果傳道人自恃甚高,強調自己權柄,容易變成剛愎自用,讓人心生厭惡。
這些都是危害權柄的因素,不可輕忽。

4. 忠信與誠實:誠實是傳道人最基本的品德,傳揚福音的責任是神所托福的,就要忠實的把聖經的真道傳揚清楚。誠實的品格表現在三個方面:
(1)真誠的信仰:必須抱著單純的信心沒有一點虛假,完全接受福音真道,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如此所傳的道才能真摯感人。
(2)投身傳道的工作來自神的呼召,沒有一絲不單純的動機。如果傳道是出於彰顯自己能力的野心,或抱著榮耀自己的私心。整個服侍的動機就完全偏差了,也不可能得到神的祝福。
(3)傳道人必須忠於傳道工作、努力在屬靈上追求,把神的真道清楚明白的傳達出來。在服侍上盡心竭力,不推托責任、不因循懈怠。如此才能成為一個神國忠心的好管家。

5. 教牧靈性:傳道人的成長在於殷勤的操練靈修生活。靈性的養成是需要有計劃的操練,個人需要有規律靈修生活。每一日要分別時間親近神,讓靈修成為習慣,而且是個人重新得力的泉源。十架約翰把靈修的過程分成:禱讀、默想、心禱、沉念。正如同路加福音的經文:「我又告訴你們,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路11:9)「禱讀」就是以敞開的心靈、渴慕讀神的話語。不單單讀,還要默默聽神用經文向我們說話,這就是「默想」。其次默想之後,要從內心深處向神出禱告,只是與神雙向的交流。最後受到神愛的激勵,心中要有決志的行動,讓禱告中的感動化成心中的意念,沉澱下來。除了靈修之外,服侍上學習作僕人也是個操練。基督要求門徒捨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他。這行動的動力就是愛,若不出於愛,不可能放下自己的享受、不可能忍受他人的誤解。也不可能一生服侍下去。做僕人是要捨棄原本自我的尊嚴、放棄自己的喜好、個人的野心。這是走十字架的道路,是非常不容易的一條路。

6. 教牧職事:關懷探訪:教會是個關懷的團體,每個在其中的人因彼此關懷、互相扶持,經歷彼此相愛的生活,信心得到增長。傳道人就是關懷工作推動的中心。弟兄姐妹們屬靈的建造,不能單靠主日的講道。還要能在彼此相交的生活中,操練主耶穌愛人如己的命令。接著關懷探訪,傳道人把神的愛傳遞給探訪的對象,讓他親身經歷神的道不只是口中說說,更是能從人與人的接觸中活出來。關懷的對象有三個重點:
(1)關懷家庭:夫妻之間婚姻的關係是考驗每個人靈性的試金石。沒有不吵架的夫妻,但是如何在爭執中學會忍耐、認錯、與饒恕,這些都是婚姻關係的考驗。傳道人應關心教會中一個一個家庭,信仰程度的差異、價值觀的問題、撫養父母的問題、兒女教養的問題,都需要傳道人耐心教導。
(2)關懷病患:人在生病的時候最感到無助,最需要他人的關懷。傳道人此時去探訪,正是雪中送炭的行為。能夠給病人最大的安慰。探訪之中帶他禱告,以神的話安慰他。能夠讓人軟弱的靈再度剛強起來,對人生重新恢復盼望。
(3)關懷老人:老年人走到人生的晚年,常會有許多感嘆,身邊的老友逐漸凋零、兒女成長獨立、身體也會有多少的病痛,有時會陷入孤獨的心境,最需要有人來聆聽他們的心聲。傳道人此時去關懷他們,最容易得到他們的信任,也最容易把神的話語告訴他們。
(4)關懷眾人:包括向懷疑的人分享見證、安慰憂鬱的人、用禱告的熱情激勵冷淡的人、向懊悔的人宣告赦免的信息、用神的話開導迷惘的人、勸導偏狹的人。

結論
當一個傳道人,領受神的沉重的托付,與眾人殷切的期待。實在有很大的壓力,甚至會感到惶誠惶恐。在成為一個傳道人之前,本書及時給我很好的提醒。明白教牧倫理,讓我心中先有個準備,以此壓力成為鞭策自己的力量,讓自己不輕忽傳道的責任,辜負神的呼召。當以比人更高的倫理標準自我要求,期許能成為教會弟兄姐妹的榜樣,帶領眾人在屬靈上一同成長。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教牧人語-工人的素質與職事》讀書心得

SamuelTang.jpg
主題:本書是針對傳道人而作,作者唐佑之牧師以一生的傳道的經驗向後進分享,勉勵我們修身、治學、警惕生活上的誘惑、勤奮傳道、並能以僕人的心志服侍會眾。書中充滿對眾傳道人的殷切期許,值得每一位立志傳道者深思。
內容:每一章的標題與重點
1. 治學篇:作者特別重視傳道人在研經、及學識上的操練。他認為靈命上的進深,離不開靈修。也就是讀經與禱告,兩者不可偏廢。傳道人缺少在讀經上下功夫,常常就會掌握不住經文的要義,流於即興的發揮。即使言詞風趣,引人入勝,也只能收短暫的果效。長遠來看,是不能讓會眾靈命長進。唯有重視研經,下工夫逐章逐卷研讀,將經文中的精義讀明白,並整理出來成為講道的素材。會眾才能隨著傳道人一起在真道上有所成長。

作者同時也非常重視聖經之外的相關知識。傳道者並不是處於真空之中,不食人間煙火。他所服侍的對象乃是活在真實的社會中,每一日接觸各種信息,經歷各樣的挑戰。傳道人必須了解會眾的思想。他們關心什麼?擔憂什麼?神在此時此地,有什麼信息要告訴他們?傳道人所講出的道要能深入人心,不能不了解這時代所發生的事。各類的學問,包括文學、歷史、哲學、甚至科學新知、時事新聞,都是傳道者所該涉獵的。傳道者的觸角伸得越廣,越能讓所傳之道與生活相關。不讓道成為枯燥乏味的老生常談,進而能講出打動人心的道來。

寫作也是一項重要的操練,不單是為了整理讀書的心得,或是準備講章而寫。乃是為了能將思想組織成簡練的文字。經過思考整理之後的思想,就更能去蕪存菁,便於記憶、及傳講。在今日資訊發達的社會,文字傳播的速度更快,無遠弗屆。傳道不再限於講壇,文字工作的影響力也更大。傳道人如能把講章,寫作成文字的形式,透過網路媒體,傳達到世界各地資源缺乏的所在,如此更能發揮神所賜給傳道人,宣揚真道的功能。

2. 修身篇:傳道人的生活必須重視紀律,傳道人的事務繁重,要準備查經講道、照顧會友需要、個人靈修、教會行政管理、處理人際間的紛爭,還要兼顧自己家庭的責任。如果不妥善計劃,合理分配時間在各樣工作上,很容易就會把精力花在不必要的事務,虧欠更重要的責任。傳道的壓力大,會眾對傳道人的要求高,很多人為了工作就不照顧自己的身體,年紀輕輕就疾病纏身,這是何等可惜之事。作者期待傳道人要愛惜身體,保健身心、定時休息、飲食定量、適當運動,如此才能有足夠的體力終身服侍,將神所賜給我們的責任完成。

其次生活的要求應簡樸,傳道的工作要專心致志,就不能有太多不必要的雜務纏身。交際應酬、沽名釣譽之事,能免則免。以免分身乏術、徒然擾亂單純的心思。傳道人的收入是靠教會的奉獻,必定不能與世俗的職業相比。身為神的僕人,在生活上不能與人攀比。及早遠離奢侈的消費與享受,這是與傳道人的身份不合的。日常生活節儉度日,但穿著應整齊合宜,不要寒酸。將省下來的儲蓄起來,才能有餘分給需要的人。

3. 教牧十誡:
a. 不可孤獨:傳道人必須與群羊相處,有肢體相交、彼此相愛的的生活,不可遠離群眾、孤芳自賞、自視太高、活在孤立當中。

b. 不可偏執:傳道人在教會的地位較高,容易主觀、固執己見。如能學會欣賞同工、讚揚同工的優點,並能以謙卑受教的心,不斷學習長進。如此更能得同工的敬重。

c. 不可貪圖:貪心是傳道人最大的誘惑,其中對於名聲的貪求又是最容易讓人跌倒。常有人會希冀人們對自己的讚賞,總想在講道或辦事上表現自己的才華。甚至有自我膨脹、求名心切的現象。財政上更是要清清楚楚,不能留下一絲一毫地步讓撒旦引誘。

d. 不可自卑:世俗的觀念常會瞧不起傳道人、不但收入不豐、似乎能力才幹也不如人,才會成為傳道混口飯吃。這是錯誤的觀念,傳道人受神呼召,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這是何等神聖而榮耀的工作。切不可自慚形穢,低聲下氣,把傳道當成一份勉為其難的工作。

e. 不可自用:有的傳道人強調權威,認為他的意見應該被尊重。可是他越講權威,越不被接收。權柄不是自行爭取的,而是人承認的。越是靈性美好、越能在屬靈上供應群羊,就自然越受到別人的尊重。

f. 不可非分:權力、錢財、與性是最容易讓傳道人跌倒的三種罪性。尤其是服侍成功、受人歡迎的傳道人,一時心高氣傲,就會掉入陷阱當中。傳道人應特別小心,遠離誘惑的環境。不讓自己有接觸誘惑的機會,如:避免與接觸錢財、避免與異性獨處、在制度上設計有制衡的力量、避免專權。
g. 不可偽善:傳道人做久了之後常會有職業性的屬靈,說起屬靈話語非常流利、但是去了真摯的心。由於眾人都期許傳道人剛強,就硬是撐起一副剛強的外表,其實卻在掩飾內心的貧乏。與弟兄姐妹的應對,有時會流於應付,不出於真心,這些都是表面的功夫,有一天都會被拆穿的。不如真誠的面對自己的弱點、求主赦免自己的軟弱、並加添力量。

h. 不可多言:傳道人平日有很多的機會說話、講道、輔導、勸慰、關懷。同時說出的每一句話的份量都很重。如果裏面沒有純潔的心,口舌又不加以約束,說出來的話,不管是埋怨、不滿、為己申冤、或者對他人的意見、最後都會形成軒然大波。破壞同工之間彼此的信任。多言多語、難免有過,尤其是不造就人的話,寧可不說。

i. 不可爭競:同工之間常會有爭競之心、我不服你、你不服我。傳道人切不要涉入其中。傳道人是教會的牧者,應有領導者的雅量。如果與他人爭出風頭、比誰的恩賜高、誰的口才利,那教會就成了比武的擂臺了。教會將永無寧日。

j. 不可怠惰:教會的事工非常繁重,幾年下來傳道人的精力消耗殆盡。有的人被繁重的事務壓得銳氣盡消,失去了當初的熱誠。這是中年傳道人所面臨怠惰的危機。太忙或太閒都是不正常的,身為奉獻給神的傳道人,有屬天的呼召,自己的生命是奉獻給神,當全心為神所用,因為服侍的挫折而心生怠惰,必須在神面前安靜祈求、求神喚回起初的愛心,重新調整步伐,重新出發。

4. 在祭壇邊:
傳講聖經真道是傳道人首要的任務,每次預備講章時,有三個當問的問題:(1)這是不是一片真正的講章?真正的講章必須忠於聖經,順服聖靈的感動,將道成肉身的基督傳講的明白。(2)這是不是一篇最好的講章?比起以前的講章,是否花下足夠的功夫準備、是否付出代價盡力而為。(3)這是不是一篇忠信的講章?忠信的講章是忠於主的,不在乎人的好惡。盡力彰顯神的榮耀,不必討人喜歡。講章必須長時間構思,在心中反復思量,讓道自己生長出來,不是被造出來。講章應該寫下來,讓思想經過組織,去除散漫雜亂的部分,讓思路更加清晰、文字更加精練。上臺時則不要死板板的讀稿子,要順著自然的語氣,把講章的內容表達出來。

作者以數十年講道的經驗,勉勵有心傳道的人,重視自己的成為神話語出口的職分,在祭壇邊。心存敬畏,忠心傳講主道,使神國兒女都得到神純正話語的供應,能成長茁壯。

5. 領袖僕人:傳道人身為群羊牧者理當為領袖,必須負起在屬靈上帶領群羊、在話語上供應群羊的責任。身為領袖就必須有責任感,不能畏苦怕難、棄羊而去。這是神所托付的責任。既然要挑起這重責大任,神也一定會賜下足夠的恩賜。在話語上能明白經文的意義,有清晰的思維能將神的道傳講清楚。在管理上,有恩賜選定同工、分配工作、讓事工順利進行。在真道上,有屬靈的眼光能明辨真理,有足夠的膽量為護衛真道而辯護。這是身為領袖必須負起的責任。

傳道人在地位上雖是個領袖,但心態上卻是一個服侍眾人的僕人,他必須謙卑的聆聽眾人心中的難處,充分的了解與體驗。然後帶著他們到主面前,為他們代求。所以傳道人兼有領導與僕人雙重身份,以領導的膽識擔起帶領的責任,並且以僕人的心態謙卑服侍眾人。當教會遇到困難需要有人出面處理時,不推卸責任,能一肩扛起來。當眾同工失去方向時,身為僕人領袖的應身先士卒,排解紛爭,團結各同工的力量,為教會指出明確的方向。這就是一個僕人領袖應當有的擔當。

身為僕人領袖,乃是以基督為榜樣,他雖有尊貴的地位,卻願意虛己,成為僕人的樣式來服侍我們。我們也當學習基督,謙卑服侍眾人。服侍可以成為我們領導的途徑。僕人領袖不是指揮別人做事,而是以身作則,帶領著大家做。領導本身也就是服侍,領導是件不容易的事。它不是一個榮耀的權位、而是沉重的責任。人都願意聽人指揮,不願意出來擔當責任。領導就是在做人不願意做的事,當然也就要甘心承受別人的批評與指責。這是主呼召我們出來做的事,我們也當對主忠心到底。

2008年10月8日 星期三

[轉貼] 流水三月間—遺漏在自傳裡的血淚

mountain
作者:紀蔚然(朱一雄女婿,現為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系主任)
朱一雄傳奇
有緣得識朱一雄教授近三十個年頭了,最近才第一次讀到他的自傳。短短三千多字道盡他的一生,卻遺漏許多令人動容、值得撰寫成書的故事。
這份自傳提供了線性的年表,終可讓我將銘記於心的故事標記在時間線上。多次聆聽他回憶往事,故事總是以跳躍的方式,從某個細節牽引至另一個年代,再由某個姓名勾出另一個時空。這是回憶的本質,它的湧現是非線性的騷動,如夢如詩。自傳格式一板一眼,和不受框架拘束的回憶格格不入,遺漏的不只是故事,還有血淚。

朱一雄,一九二二年出生於江蘇江陰。政府記錄是一九二三年,誤。
什麼樣的時代會造成實際年齡和政府記錄誤差整整一年?年幼時,每次跟大人討著過生日,總上了母親的當。隨著一月六日逐漸逼近,我開始纏著她,她會告訴我:「身分證上寫錯了,應該是十二月二號。」後來才知道,身分證沒記錯,母親也不算講錯,不過一個是國歷,一個屬農曆,之所以誆騙只因「錢歹賺、囝小漢」,可沒心情和閒錢買蛋糕。

朱一雄出生於新舊交替的年代。一九二二那年,國民政府決定一律將生辰年月改為西曆,當大姊到學校為他登記戶口時,承辦人員自作聰明地把一九二二改為一九二三,因為他們以為按中國人虛歲的算法,民眾都會多報一歲。按舊曆,朱一雄生於九月十五,換算成新歷是十月二十三。如此看來,政府記錄錯得離譜,不僅年代誤植,且新舊曆制混為一塊。朱一雄常笑稱,他有三個生日,家人也樂得每年為他慶生三次。

朱一雄不只有三個生日,還有九條命。我十五歲時,最大的煩惱是青春痘,最大的願望是交個異性筆友,最大的抉擇是在「板橋」和「徐匯」兩間不怎樣起眼的高中挑選其一。朱一雄十五歲便加入游擊隊打日本鬼子。十五歲時因日軍侵占江南,殺人放火,姦淫擄掠,乃加入國軍游擊隊,輾轉江南各地,服役於阮清源、張葆琛部下,因戰功自二等兵擢升為準尉。十七歲時在戰地受傷被俘,倖得逃脫,潛入皖南山區,步行經經羊角嶺到浙西天目山入浙西一中(今湖州高中)。

那年,日軍佔領南京,開始屠城,朱一雄初中畢業。日軍當時無意北上,所以江北一帶是大部分國軍和難民的避難所。朱一雄隨著家人渡江到舅父家暫住:「一路上,日軍飛機很低很低,掠過難民的頭上,散發傳單,告訴我們南京所有的國軍和居民,都都已殺死,命令我們乖乖地投降,不可作任何的抵抗。我非常氣憤,聽說江陰一部分未渡江的國軍和武裝的農民已組織了抗日義勇軍,於是我背著家人,一個人偷偷渡江到江陰城外,穿過田野,到他們的『司令部』,請他們收容我。軍隊派我到五支隊,三大隊,三區隊,當一個二等兵。我學習開槍,練習如何從事斥堠戰。 」

十六、十七歲這兩年,朱一雄參與了幾次戰役,晉升為準尉區隊長。雙涵洞之役,重機槍手和另一個分隊長都受到重傷。重機槍手死在他胸前,分隊長右臂流血不止,所幸他在初中做過童子軍,學會了粗淺的急救,把分隊長拖下田畦,為他包紮。那時,右翼的第一區隊趕來抵擋日軍的掃射,好讓他退進附近的村莊。一死一傷,花了朱一雄兩天的功夫,先把屍體埋了,再攙扶著受傷的隊長,將他送到野戰醫院。

就在那一年,另一次戰役,日軍的槍手非常高明,打中了我的右腳,阻止我的奔逃。被俘之後,日軍的隊長發現我是受過中學教育的尉官,決定留我一條活命,打算隔日天明押送我到他們的總部,藉此獲得我方的情報。夜間八時到半夜,那名看守我的日本兵因為無聊,用鉛筆和廢紙跟我筆談。他身上的符號居然名『一雄』正好和我同名。他又告訴我他父親是水墨畫家,他本人亦畫墨竹。快到半夜,他決定放我逃走,用香菸紙殼的反面,畫了一個簡單而又容易明了的『地圖』。這一面,他畫著松林過去的一條小河,意級思是要我逃到河的對岸。另一面,他畫了自己,將長槍舉向天空,意思是等我走後幾分鐘,他會對空鳴槍。最後,他匆匆寫了些漢字,叫我快快離去,並用手勢吩咐我,要把煙殼子吞下肚子,不可丟在地上。我一拐一拐的奔去,穿過松林,越過小河,人又興奮,又極疲累,聽到許多日兵的呼喊聲,卻沒有槍聲,好像他們向另外一個方向跑去了。朦朧夜色中,我決定履行承諾吞下煙殼,吞下前我看到了他寫的那一行漢字:四海之內皆兄弟。 」

多年後,旅居菲律賓的朱一雄利用難得的時機,設法尋找恩人的下落。當時,他代表菲國到東京參加UNESCO舉辦的美術教育會議。因緣際會下,找到了一名生長在台灣,熟諳台語的日本女畫家柴原雪,爾後又認識了曾在中國戰場當翻譯官的日本畫家夏島寬。他央請兩位設法到大阪尋找那位名叫『一雄』的士兵。不意,日本南書院的名單上,居然就有七個名叫『一雄』的畫家,這些人年齡差距甚大,有的根本沒到過中國。幾經波折後,才在地方政府服役中國戰場的記錄裡,找到恩人的住家地址。他在南太平洋海島上被硫磺彈燒死,找不到屍體。

半年後,复獨自一人步行經桐廬、金華、到麗水的碧湖,考入浙江聯合高中(今杭州高中)從日軍手中脫逃的朱一雄,因腳傷每日只能以一二十華里的速度,跋山涉水,終於到了皖南。到了那兒才知道部隊已轉往天目山中整編,只得繼續上路,翻越羊角嶺,卻不幸在冰雪中迷了路,幾乎凍死,還好第二天被農人救起。半年後,他考上了浙江聯合高中,也順利畢業,但過程並不像自傳那般輕描淡寫。

十八歲那年,我從天目山到富春江,一路乞討,到了金華。有一個初中同學家就住在那裡,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他,才知道他爸爸是陸軍總醫院的院長。爸爸下班回來,一眼看到一個長髮留須的乞丐,穿著又髒又破的衣服,坐在他家的客廳裡,大聲叫他的兒子過去,罵了他一頓。我聽見他說:「我花了不少錢把房子裏裏外外裝上了紗窗,現在你把這個乞丐帶到家裡來!你看他帶來了多少蒼蠅!快快叫他出去!出去!」我這位同學流著眼淚送我到門口,偷偷塞了一把紙幣在我手裡,叫我在大街的一家小客棧裡暫先住下,晚上會來看我。

客棧的主人,見到我不但像個乞丐,而且生了疥瘡,右腳的槍傷尚末痊癒,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於是把我安置在樓梯下工友放置掃把和垃圾桶的一個小房間裡。晚上同學過來看我,帶來了一身軍服,上面釘有符號,意指陸軍醫院勤務兵的製服。他要我明天上路,逃到城外,只要穿著制服,憲兵自然不會過來盤查。而且,如果有軍車或運兵的火車,我就可以免票上車。搭上一節空空的鐵箱車,裡面有兩個低階軍官,躺在地板上,都是衣冠不整。我們在火車開動之後開始攀談,原來兩人都是逃兵,給憲兵抓到是要立刻槍斃的,火車快到麗水縣,速度漸漸地變慢,他們笑著說,你的符號是勤務兵,但沒有『路條』,不是公事外出的,應該是個冒牌貨。於是火車快進站前,我們三人一同跳出車廂,滾到草坡上去,我這一滾,好不神氣!活像美國西部片的電影。之後我們三人躲在草堆裡,等火車過去憲兵走掉了才慢慢想法了進城。

麗水不是我的目的地,設有高中的碧湖才是我要前往的。當時的浙江省聯合高中由杭州高中、嘉興高中、湖州高中合併而成,在碧湖鎮的龍子廟開班上課,我想去試試運氣。一天的路程之後,我到了碧湖。在街頭給一個醫院的護士抓住在我左臂打了一針。原來,地方醫院在街頭擺了攤子,逢人便打一針,據說那是傷寒霍亂的防疫針,是為了大家的安全。我走到快近龍子廟的地方,又給另一個攤子上的護士抓住,在我的右臂上再打了一針,還教訓我一頓,要常常洗澡,才不會得支傳染病。接連挨了兩劑預防針,打得我昏昏沉沉,好不容易才走進廟裡,找到校長室。那時校長是張印通,很同情我,答應收容我為學生,但他說你沒有任何證件,我們不知道你應該分派到哪一級,所以明天再來,參加入學考試。

我考試是空著肚子考的,雖然一夜沒有地方可睡,精神倒還可以。張校長笑著對我說:你的考卷我看了一部分,寫的自傳,很是動人,我決定把你編進文科高中二年級。有一個姓陳的同學,把我拉到學生宿舍,送我一個陶器水罐、一隻塘瓷飯碗、一個很舊的蚊帳,名叫『一腳踢』。這個『一腳踢』很小,用粗鐵絲做骨架,紗布包在上面。不用的時候,可以折起來;人要睡時先要鑽進一頭,然後把腳一踢,這蚊帳便把人罩在下面,活像一隻小棺材。

非常幸運啊,從一個游擊隊的傷兵、流浪漢,到乞丐,現在的我可是一個高中二的學生,合理合法地可以到飯廳領到三餐,又有一個硬木板的床位。可是問題來了,宿舍的同學都有從天花板掛下來的大蚊帳,蚊帳上頭是一個圓環,白色的紗布非常長又大,可以蓋住整張的床。他們有枕頭、棉被、潔白的床單,每天早上,把床鋪弄得非常整齊,叫做內務。床單要平平地包住下面的褥墊,四角折起來,好像一塊大豆腐乾。有一天,軍訓教官大踏步進來,檢查每一張床的內務,同學們就在床前肅立,畢挺挺地。這個軍訓教官走到了我的床前,看到是空空的木板床,立刻妒火中燒,劈頭劈腦打了我狠狠的幾下,我幾乎跌倒。他叫喊著:「你這個搗亂分子,你的內務在哪裡?你用這個方法來反對我嗎?」可憐那些同學,都怕得不敢哼聲,只有站在我一旁的那一位同學,用顫抖的聲音說:「長官,他真的沒有床單和棉被。」他說:「你騙我!天氣冷了,他不會凍死嗎!」說完,大搖大擺地走了出去。這件事立刻轟動了整個校園.我的國文老師錢南揚,吩咐我到他辦公室去,輕輕地說:「來,到我家裡去」到了他家,老師給我吃兩塊煮熟的芋頭。他嘆了一口氣說:「傻孩子,你怎麼不告訴別人你沒有棉被和床單呢?你挨凍了這麼多天,同學們都沒有看到嗎?」這時,錢師母抱了一件軍隊的綠棉布大衣從房間出來,又給了我一條軍用毛毯子,她說:「拿去罷,這是我們家裡出剩的東西。」回到宿舍,我才發現那大衣袋裡,還有兩隻桔子。

之後,還發生了一樁有趣的插曲。有一回,朱一雄在寢室和同學們激辨,以一敵眾,神氣非凡,其他人見他滔滔不絕,不掩驕傲,既說不過他,又忍不下氣,於是把他捆綁起來,塞在床鋪底下後,徑自逐步形成餐去了。飯廳裡,老師發覺少了一人,嚴厲質詢同學們後,始知他們惡作劇。最後,把朱一雄從床底拖出來,為他解開繩索的那個人,就是曾經不分青紅皂白揍他一頓的教官。

兩年後,再步行經仙霞、浦城,在建陽參加東南五省大學統考,名列前茅,為國立廈門大學錄取。兩年後,朱一雄高中畢業。當時,日軍從溫州上溯甌江殺人放火,一直到碧湖甚至麗水。他再度踏上逃難的旅程,一路徒步,踽踽獨行,越仙霞嶺到達閩北。因為飲了不潔的水,吃上不潔的食物,患上了副型傷寒,內出血、發高熱,昏迷在路邊,一名從上海流亡到內地的青年剛好路過,在朱一雄身上發現了一錠好墨,將它煮成墨漿,灌入他的嘴巴,兩天之後,居然止了血、退了熱,那名青年告訴朱一雄,他爸爸是個中醫,這偏方是從他那兒學到的。

在閩北建陽,考取了廈大後,徒步到閩西南的長汀報到。教務長謝玉銘,看到一個披頭散發的年輕人進入他的辦公室,大吃一驚。通名報姓之後,他在公文櫥里拉出我的檔案。他說:「你的入學考試總平均是84.6,成績打破了歷屆的記錄,你應該學理工,因為今天的中國需要科技人員。」我申辯道:「新中國也需要文學家、藝術家啊。」他說:「不要跟我辯,這是國家的政策,文科生不問成績如何高,都不能拿到公費。」我選擇了中文系,沒有公費只有貸金,在長汀一住四年,天天忙著寫劇本、排戲、做佈景、畫海報,實在不是一個好學生。我當時在長汀中學兼課,那裡的學生喜歡我這個廈大劇團的團長,我為他們排了一個多幕劇,劇名只是『刑』一個字,全劇是一個前線回來的傷兵的故事。我身兼導演和主角,扮演傷兵是名符其實的。其他的演員,男男女女都是中學生。我們大膽地租下了城裡唯一的戲院,當天開始在台上排練。

那天下午,來了一大批醉醺醺的國軍士兵,進來佔大半的座位,人數恐怕上百個。他們說我們要看一看女主角漂不漂亮,叫她快出來,如果她很美麗,我們才買明天的票子。我已化裝成一個傷兵,拉開布幕,走到舞台中央,把他們大罵一頓。我的聲音激昂慷慨,說:「你們為國家上戰場跟日本兵打過仗嗎?我現在演傷兵,可要知道,我是真正在戰地出生入死的傷兵。請你們出去,表示對一個真正傷兵的尊敬。」那天晚上,中學校長趕到大學宿舍,走進我的寢室,說:「你知道我們的票子已經全部給軍隊買去了,他們明天會進到戲院把椅子弄破,還要把你拉出去打一頓的,所以我主張明天不要演出了,我負責把錢退還給他們算了。」那時,我的愛人、後來的妻子莊昭順,跟許多大學同學都在外面聽到了校長的話,也聽見了我的回應:「不行,戲一定要上演。」大家鼓掌,但心中不免十分憂愁。

第二天,開演的時間到了,場子裡果真坐滿了軍人。大銅鑼敲響,布幕上升,兩個軍人跳到台上,竟把布幕扯了下來,下面的軍人齊聲叫喊:「叫那個演傷兵的出來,叫那個演傷兵出來!」我大膽地走上台去,大聲的說:「我在這裡!」他們見到我膽子這樣大,一點也不怕,倒反噤不出聲。我說:「如果昨天下午我說了得罪你們的話,我現在誠誠懇懇的向你們道歉。」接著我就向左、向前、向右一一鞠躬。當時有兩個憲兵,悄悄走上台來,開始輕輕地拍起掌來,又指揮大家拍掌。我接著對大家說:「這一次為了籌募貧寒學生基金才演這句戲的,你們知道嗎?後台的男女演員都是中學生,他們都怕得要命,在後台哭泣流淚哪!,如果你們同情他們,請安靜坐下看演出罷。」銅鑼再響,戲就在一個沒有大幕的台上上演。戲演完,廈大同學約有五十多人進到後台,把我和昭順團團圍住,組成了一個『方陣』,一面唱歌,一面說笑,浩浩蕩盪地把我倆護送到宿舍,沒有一個兵士試圖阻止我們。

一九四七年在廈門江聲日報任藝術編輯,蒙菲律賓駐華總領事亞菲利加青睞,正式移民菲律賓……直到一九六八年,舉家遷美。旅居菲律賓二十一個年頭的朱一雄,活躍於當地藝壇,多次當選全國美術協會理事,亦曾任總會秘書及理事長,舉行大規模個展達十次之多。在異鄉,他完成了終身大事。

到了馬尼拉,我和昭順在市政府的大廳完成了結婚大典,那是一九四七年的十一月二十一日,正好和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皇同一天結婚。我常對友人說,昭順不但是同學、愛侶,也是管轄我的女皇,所以選這個日子最有意思。我們已經相愛了四年,在廈大的那些日子,有許多富豪子弟追求昭順這位出身福建名門、就讀法律系的高材生。他們堂堂一表,都是『尖頭鰻』,年級高,學問大,有幾個四年級的,常常拿著紳士拐杖在校園裡行走。我親愛的昭順竟然只看中我,看中我這個像乞丐的『嬉皮士』。兩人專攻的科係不同,原本無緣得識。有一回,昭順丟了一把雨傘,幾個法律系的男同學動員起來幫她找尋,但他們聽錯了,將『傘』誤會成『扇』,大家瞎忙一陣。我聽到這個故事,覺得很有意思,就以這個題材在校刊上趣談『鄉音』,就是這篇文章讓昭順留意到我的存在。雙方開始交往時,大都在校園散步,一路上認真討論著學問和國家大事,我們都以為只是談得來,但旁觀的同學早已註意到,我們談戀愛了。當時,地域觀念很重,福建和江蘇,一南一北,互相瞧不起,都把對方當成野蠻人。我回到家鄉,告訴母親,我和一個福建女同學交往,她大大不以為然,於是我把備好的照片拿出來給她瞧個究竟,讓她知道我可不是愛上了長得橫眉豎眼的『南蠻』。照片裡的昭順,眉清目秀,甚是美麗,但老人家看了竟說:「這不正是咱們鄰居的女兒嗎?你可別用她的照片來騙我!

因為忙著上演話劇,我真是廢寢忘食的把全部的時間放在舞台上,常常把到飯廳偷拿來的飯糰,放在舞台木板下面的一個小竹籃裡,飢了就去抓一把冷飯吞下肚子,夜間就睡在舞台上的布幕堆裡。許多天不洗澡,混身發臭。我笑著對昭順說:「這哪裡是臭呢?這是靈魂的芬芳。」記得有一回,我們籌備演出《清宮外史》,我負責舞台監督和舞台設計,姚公偉,後來改名『一葦』,負責服裝製作,常到圖書館查閱資料,以確保官服設計能貼近史實。我的舞台設計裡,需要一個『出路』,好方便人物上上下下,我靈機一動,半夜找了一夥人,把大禮堂,也就是廈大劇場,後面的磚壁一塊塊拆掉,把舞台加大。演完後,再把它們一塊塊砌回去,過程很費力,但學校完全沒有察覺到異狀。每次想到這件事,都覺得很得意!

朱一雄的劇場資歷,有照片為憑。三、四年前,王友輝為姚一葦作傳時,無意間尋獲一幀舊照。那是公演《家》之後,廈大劇團的紀念合照。我在發黃的照片裡看到了姚一葦,也如預期地找到了年輕的朱一雄和莊昭順。如獲至寶,我火速掃描那張照片,以電子郵件寄給老人家,記性奇好的他不多時便把它寄回。照片上,他指認了二十四個人名,並依編號說明他們的近況。其中提到王夢鷗,「是我廈大的導師,在台北木柵消磨了他最後的好幾年,我曾在指南山莊探望過他。」也提到大學裡的至交之一,鄭道傳,「他的筆名是『稻泉』,寫了很多新詩,和另一個詩人勒公貞,筆名『公丁』,加上我,三人組織了一個『詩、木刻社』……二○○一年我去廈門探望他時,已雙目失明,耳朵亦全聾了,又不能說話。我握著他手,他則不停的呼叫,又哭又鬧。這使我很痛苦,回到旅社,我十分敏感的又吐又瀉,病了一場。至於對姚一葦的懷想,是這麼寫的:「姚公偉比我們高一年,我是他寢室的常客。他臉色很白嫩,眼皮下面有些紅色的記號,恐怕是角膜炎之類的病。他冒生死之險到長汀,我亦一樣,真是難兄難弟。 」信末,老人家寫道:「許多舊事,許多人都不知道,說來怕大家都不相信了。」

如今看來,廈大時期應是朱一雄最意氣風發的年代,以他高人一籌的悟性和旺盛的創作力,被譽為「才子」,並不意外。畢業後,他更在菲律賓找到了一展所長的舞台,持續寫作,持續畫畫。那本是一段風光的時日,但麻煩還是找上了他。
在馬尼拉,我仍是醉心話劇,並在報上發表木刻和新詩。刻木刻往往工作到第二天天亮,又趕著到我教書的僑校參加升旗禮,週末就全部放在劇場的工作上。可是華僑社會的很多人不能理解我的『狂妄』,認為我是一個不安分守已的壞分子。其中一個校董說:「他這樣努力工作,一定是個共產黨。」(可見他非常看重共產黨人刻苦奮鬥的精神)我刻木刻,國民黨的人說共產黨在延安刻木刻,所以在這裡刻木刻的人一定和他們同黨。我寫散文《思鄉草》,他們說我在鼓勵華僑回歸大陸。我木刻中江南田野中的農婦,頭包頭巾,他們說這是蘇聯的女子,聲稱我在替史太林宣傳集體農場。這些人一知半解,患了嚴重的恐共病。在我看來,他們的結論是笑話,但是他們大權在握,隨時隨地可以把人秘密押送到監牢裡去。我可憐他們,但亦怕他們。他們可能真正的被蛇咬過,所以今天看到草繩就心驚膽怕。

想想,那段日子吃苦最大的是昭順,我的愛妻。她真是一個偉大的女性,白天在僑校教書,晚上為報館寫專欄,還要養大四個女兒,讓她們受到最好的教育。那時,大陸的情形很糟,特別是僑鄉,一般人有苦難言。國民黨特務的囂張,更使華僑社會風聲鶴唳,人人不安。當時我在一家教會辦的女子中學教國文和歷史。一天夜晚,女校長到我家裡來,說:「明天你不用到學校上課了。這裡是國民黨總支部給我的公文,你自己看罷。」晴天霹靂,我失業了!家裡少了我的一份收入,昭順一人獨撐局面,不用說不能買衣服鞋襪,連一日三餐亦成了問題。

受僑界排擠、失業一年的朱一雄在家苦研《聖經》,完成了九十幅版刻的聖經故事集。如此壯舉受到菲國藝壇的注目,英文大報、雜誌,紛紛介紹他的版畫,全國美協還為此開了一個特展,間接告訴華僑社會,朱一雄並非如流言所傳地生了重病,反而苦盡甘來,因為菲律賓有三所大學都有意延聘他為教授。

菲律賓那段時日的後期,朱一雄苦受紅藍的夾擠,共產黨認定他屬國民黨陣營,國民黨則認定他是共黨同情分子,提供他喘息、謀生空間的反倒是與他非親非故的菲律賓藝文界。有很長一段日子,他被國民黨列入黑名單。而文革期間,留在大陸的家人之所以遭受加倍清算,和他「華僑」身份多少相關。於是,移民美國變成了逃離鬥爭、尋覓平靜的唯一選項。一九六八年,朱一雄應美國新英格蘭四家州立大學的邀請,舉家遷美。隔年,維吉尼亞州萊辛頓市的華李大學(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聘請朱一雄擔任駐校畫家,該大學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傳統上設有終生駐校詩人、駐校劇作家、駐校文學家等等職位,朱一雄為該校第一亦是唯一的華人得到這樣的殊榮。在華李大學,朱一雄擔任美術系的全方位老師,教授多項科目除油畫、水彩、素描外,又開設版畫科目、陶瓷科目、鎔鑄科目等等。除外,朱一雄努力爭取校方同意,開設亞洲研究所,由他教授國畫及東方美術史,並每隔一年帶領學生到台灣習畫。有一次,同校的中文系教授告訴朱一雄,縱使定居美國多年之後,他仍然在國民黨的黑名單上。這位教授中文的美國人很清楚,他剛退休自中央情報局(CIA)。

朱一雄教授的美術科目之所以能兼容並蓄,幾乎無所不包,和他習畫的過程有關。幼時他從父兄學畫,長兄朱淡如為江陰名畫家,詩文篆刻均屬上乘,善作貓虎;十三歲時,從木刻家徐甫堡學西洋木刻;於長汀四年,從日本留學歸國的王夢鷗學俳句子、俳畫,並以「丹鋒」為筆名創作木刻。移民菲律賓後,在歷史悠久的聖多馬斯大學美術院攻讀碩士,從菲國現代畫之父伊達特斯學油畫,從意大利雕塑家蒙提學雕塑,從西班牙畫家勞倫索學素描,從現代畫家瑪那沙拉學構圖、色彩,最後順利畢業,論文題材饒富創意,探究甲骨學、神學及美學之間的關係。

此次在台灣藝術大學舉辦的回顧展,除《長江萬里圖》及《春回大地》外,均為課室中示範所作,不論水墨抑是油畫、版刻,皆於課間匆促完成,事後亦不加點染。儘管畫作無數,畫展兩百餘回,朱一雄仍謙稱,他志在成為一名美術教師而非職業畫家,示範作品往往送給學生收藏,不問好壞,俱不拍照留念,亦無詳細記錄。他常常笑對學生學生說:「我是一棵樹,冬天把根深深埋入泥土,吸收養份,春來開花,夏來成蔭,到了秋天,風一吹來,把身子一搖,滿地都是落葉,那些落葉就是我的畫。」

退休後,朱一雄忍痛出售他在萊辛頓城心愛的「藝術莊園」(Art Farm),遷居至紐澤西州的普林斯頓城,一直至今。八十五歲高齡的他和夫人莊昭順在普林斯頓過著愜意的日子,四個女兒都已年長,各有自己的前途,不用老人家操心。往事對他來說恍如夢寐,但心中無憾無怨,謹記《聖經》的教誨:「凡流淚播種的,必歡呼收割。」

這一陣子,只有鬆鼠令他頭疼。他喜歡賞鳥,因此在陽台上裝置了養鳥器,以待黃鶯輕盈的光臨,卻老是被能跳擅爬的松鼠霸占。他常向家人訴說與松鼠鬥智的慘敗經驗,於是三個外孫,在二孫女吉亞(Zea)的策動下,決定為公公報仇:用紙箱和樹枝搭了個「捕鼠器」,下面放些飼料,等松鼠來時,繩索一拉就可把牠罩在底下。結果當然什麼都沒抓到,風勁稍強點,「捕鼠器」搖晃幾下就垮了。有一次難得騙到了一隻,被罩在裡面的松鼠一陣驚惶,瞎衝亂竄地就把紙箱弄翻,逃之夭夭。經過多方研究與數次實驗——前後歷經數月——老人家終於在園藝店裡找到了一種圓罩,既可固定又會搖晃,將它掛在支撐捕鳥器圓棒的腰身,才有效制止松鼠的攀爬。事成之後,他不掩喜悅,向家人宣布松鼠的問題解決了,但經長孫芊吟提醒——現在換松鼠沒東西吃了——他又於心不忍,便定時在養鳥器下撒些食物留給松鼠。從此,黃鶯、松鼠、老人,在後院過著不鬥氣的日子。

平時,朱一雄儼然老農,白天勞動,晚間休憩。晚餐後,習慣看點電視,大半是新聞和電影,但忌看戰爭片,若不慎看到畫面,不免五內翻騰,久久不能自己,當夜惡夢連連。因為聽了很多故事,三個外孫特別疼惜公公、婆婆。有一回,最小的孫子諾亞(Noah)在學校餐前禱告,用英文說「我祈禱野蠻人不要攻過來」,教會的修女不知其意,原來他指的是日本軍閥。

雖然退隱,並末閒著,朱一雄仍舊畫畫、教書、開畫展、參加廈大同學會,年前還遠赴法國、西班牙、北非摩洛哥旅遊,每至一地必定造訪大大小小的美術館,坐在輪椅上由大女兒推著,仔細鑑賞難得親見的名畫。

旅遊與參觀美術館是朱家最大的樂趣。有一回我隨著朱家到芝加哥觀光,第一站就是現代美術館,對我而言是一番折騰。我生性不愛遠遊,若不得已出國,第一站通常是下榻旅店內的酒吧。我不懂美術,尤其對有很多「不准」——不准喧嘩、不准碰觸、不准飲食、不准抽煙——的美術館更是排斥,因此無法鄧解為何朱家能夠在這種場所一待就是一兩小時。密室恐懼驅使下,一踏進美術館,我便急步往前,找尋出口,但為了不枉此行,行進間眼睛並不閒著,快速掃過每個陳列品,十分鐘不到已經看到了一扇鐵門和「EXIT」指標。我內心狂喜,猛力推開,彷彿逃犯似的奪門而出。哪曉得,警鈴大作,原來被我打開的是緊急出口。之後,我一副悠哉地坐在美術館庭園抽煙,兩個鐘頭後才看到朱家六人陸續走出,朱教授看到我說:「蔚然,原來你在這兒,我們以為你還在裡面。」我回道:「我也是才出來不久。」接著,朱家三女兒滿臉狐疑,問我道:「剛才警鈴突然響起,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嗎?」我也滿臉狐疑,說:「是嗎?我沒聽到。」

歷經滄桑,看盡人心百態、走過鬼門關數次又安然返回的朱一雄教授早已洞悉世事,了無困惑。然而,有一件事仍讓他參想不透。今年七月我到美國探望他時,某日午後和老人家在庭園散步,看著黃鶯滿足地啄著鳥食,看著松鼠怎麼努力就是無法越過障礙。 「人主充滿反諷」老人家淡淡地說:「我年輕時也抽煙,畫畫、寫作、導戲時更是煙不離手。後來三女兒出生,嬰兒時一直咳嗽,問了醫生才知道,應該是氣管不好,被我的煙嗆到了。為了她我從此戒菸,一直到今天,哪曉得,她長大以後會嫁給你這個老煙槍。」

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信望愛:聖經倫理學導論》 讀後心得

作者:周功和牧師畢業於韋斯敏斯德神學院,是費城三一教會的牧師,他曾在中華福音神學院教書。

主題:倫理學是一種探討人類在不同的處境中行為善惡的學問。 「聖經倫理學」是以神的話為權威,期待建構出符合聖經原則的倫理原則。本書作者以「信望愛」為範疇,從準則、處境與動機三個角度來探討基督教倫理。

內容摘要:

1.導論:在「信」的範疇下,從準則的觀點來探討人所當行的義務。在「望」的範疇下,探討在不同的處境中,如何應用倫理的準則。在「愛」的範疇下,探討人類行為的動機,如何在正確的動機下行出愛神愛人的行為。

2.準則的觀點:準則就是標準法則。有的人有個對準則的誤解,以為遵守法則就是鼓吹律法主義,認為律法的總原則就是愛,愛就成全了律法。愛是律法背後的總綱是沒錯,但是我們不要把愛當成一個內心的喜好、個人的感受。這是對愛的誤解,許多以愛為名的事情,其實根本完全違背了聖經的教導。例如:為了愛不要譴責罪。為了愛包容一切犯罪的行為。這就是濫用愛這個字的意義了。倫理需要準則,就是把愛給具體化,讓我們知道如何把愛行出來。

3.處境的觀點:在做倫理的抉擇時,除了要遵行一套準則,同時要考慮應用準則再此情境中的適切性。每一個時間的發生的環境不同、當事人背景都不同、倫理判斷對相關人士的影響不同。我們無法掌握每一個細節,替別人作出判斷。應該是教導當事人做判斷的原則,讓當事人細心考慮前因後果之後,再自己作出判斷。

4.動機的觀點:即使原則都清楚、處境也相同,當事人在做這件事時,存著不同的動機。也影響到對此事的倫理判斷。例如:原意是要救人,不料救人的舉動卻對人做出更大的傷害,這在動機上並不是惡意的,情有可原。雖然做出眾人稱讚的行為,如果原意是要榮耀自己,也不能算是高尚,因為動機不純。

5.信仰與委身:聖經中倫理的準則是建基於對神的信心。因信產生對神話與的順服。我們的利益、喜好不是倫理判斷最終的基礎,而是神的心意,也就是聖經中記載神對我們的命令。書中他提到與倫理準則有關的兩個觀念,其一是我們都有「神的形象」就是:知識、公義、聖潔。但因為人墮落之後,虧缺了神的榮耀。所以人生的目的是,信靠神、遵行神的旨意,恢復神賜我們的完美形象。其二是「闢世委任」,人類接受神的託付,代替神管理萬物,既然主權在神手中,我們就當謙卑的做個忠心的管家。按照神的心意來管理。

6.歷史哲學與盼望:這世界是永存的或有終點的?人類的命運是直線式的、或不停的循環?歷史是走向光明、或者毀滅?這些歷史哲學都會影響人類對倫理學的建構。基督教的倫理學建構在聖經的啟示上,認為人類活在神永恆的計劃當中。神對人的救贖已經來到世界,末世已經開始,這世界終究要結束,所有的人都將面臨神的審判。我們今天活在末世的信徒,是活在一個對神的救贖計劃完全實現的盼望之中。

7.盼望與生活:人與人(慈):十誡中不可殺人是指不可謀殺,自衛、執行公務不在此限。戰爭中的殺人是以另一套倫理來規範,就是正義戰爭論。戰爭的進行必須符合正義戰爭論的標準。集體倫理與個人倫理有不同的要求,如在戰爭之中就不可能做到耶穌所說的:「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

對於其中有一點是非常有意思的,就是如何解釋舊約中神讓以色列民進迦南時殺盡一切迦南人。如果按照公義戰爭論的標準,他並不符合不可殺害平民的要求。作者在此是用Kline的「間插倫理」來解釋。這個理論認為自從始祖犯罪之後,就一直在神的憤怒中,罪的工價乃是死,人類本來就是陷在犯罪的後果,必要受到死亡的懲罰。但是神留給亞當救恩的應許,給人回頭蒙恩的機會,他暫時沒有毀滅犯罪的人類。所以人類得以存活是靠著神的憐憫。如果這恩典收回,人類就只有面臨神嚴厲的審判。如今神並沒有按我們的罪審判我們,乃是寬容我們,給我們悔改的機會,一直延到末日之時才實行審判。神懲罰迦南人,因他們的罪惡已經滿盈了。神在與亞伯拉罕立約時就說過,迦南人那時的罪惡還沒有滿盈,神給他們四百年的機會。而四百年後,神的寬容已經結束,迦南人的罪惡已經滿盈了,讓神末日審判在此時間插在歷史之中。

神並不是不給迦南人機會,就連在戰爭發動之前,神將以色列民成為神審判的工具這信息已經傳入迦南地,如果他們及時改仍然能夠免去審判的命運,但是他們雖然心都消化,卻沒有悔改的行動,只有喇合一家因著對神的信,接待探子,投向以色列的一方,期待免去審判。神的恩典也臨到了她的家。雖然屠殺殘忍,但是如果不是迦南人罪大惡極,如所多瑪、蛾摩拉一樣連極少的義人都找不到,神也不會讓末世的審判提早臨到他們。至於城中無知的少年人,則是被全部的成年人連累。間插倫理並沒有廣泛用在他處,只有罪大惡極的城市,神才會讓審判提前臨到。

8.說謊的問題:本書作者認為聖經中有非常明確的教訓,基督徒不可說謊。不但在動機上不欺騙人,說話也盡可能確實、有據。這原則應該盡力在各種場合持守。

但是聖經中也有幾個似乎是說謊的例子必須解釋。神並沒有譴責為以色列人接生的收生婆,施弗拉,普阿對法老說謊(出11517),反而使她們興盛。妓女喇合說謊(書236)最後卻被希伯來書稱讚為信心的榜樣。對於這兩個例子,作者採取Frame的解釋,認為人類在使用語言交談時,有個默契,就是共同承認每句話在當時的情景中有可靠性。但是在離開這個共同的默契的場合,就會用另一種語言規則來處理。例如在玩遊戲的時候,有時候就是要造成對手誤判才能得勝,這是對手也知道的遊戲的規則。戰爭的時候用計策欺騙敵人,或是用間諜探取情報、若被捉到不會吐露軍事機密、這也都是戰場上雙方互相預料得到的事。所以在某種戰爭的場合,不確實的話就不能算是說謊。乃是雙方用另一套語言默契在進行交談。上面所說的法老殺以色列男孩,以及喇合欺騙耶利哥王所派來抓拿探子的軍人。都是在戰爭的情境之下發生的,此時對方事實上已成為威脅生命的敵人了,如果他們配合敵人照實說話,會造成自己同胞的死亡,是更大的罪惡。所以她們所說不實的話並不算犯罪。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黑白分明》讀後感

羅.jpg
主題:作者提出倫理判斷最重要的是:(1)要明白自己理論的基礎是什麼,基督徒倫理的依據是聖經中神的話,並不是個人的利益、或喜好。(2)倫理並不是學術象牙塔裏所研究出來的一套理論,他必須面對現實社會中的種種困境,作出道德的判斷。本書嘗試向華人讀者推介基督徒倫理觀念,華人一向重視道德倫理教訓。當我們在做每一個倫理判斷時,處境常常不是非黑即白,抉擇的過程並不容易。應該要根據堅固的聖經基礎、經過扎實的理據推論、通過嚴格辯證的考驗。才不會流於空中樓閣,不著邊際。

作者:羅秉祥是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專攻宗教倫理學,他在香港浸會神學院教書。

內容摘要:
1. 正義戰爭論:有的人提倡和平主義,主張不管在任何情況下,國與國的衝突都要按和平方式解決,任何形式的戰爭都是罪惡。但是將和平主義應用在解決國際爭端時,常常是顯得軟弱無力。因為它總是姑息挑起爭端的好戰分子。這時就如同個人會為自衛的緣故,對威脅生命的敵人作出攻擊。一個國家也可能因為維護自身的生存,與另一個另一個國家發生戰爭。按照聖經的原則,正義戰爭論優於和平主義。正義戰爭的條件是:
就開戰條件而言
(1)只可為保衛國家、不可以為侵略而戰。
(2)必須由國家最高合法權威來宣戰。
(3)要竭盡所有努力用和平方式解決問題,在一切和平方法都失敗後方可動武。
(4)發動戰爭動機必須正當,堅守原初決定開戰的動機。
(5)倘若成功機會不高,儘管有正當的開戰原因,也徒然招致不必要的傷亡。
(6)衡量戰爭的代價,如果所要付出傷亡代價太高,超過戰勝後的收益,便是得不償失,不應開戰。

沙場守則:最重要的是要堅守,分辦戰鬥人員與非戰鬥人員,軍事設施與非軍事設施。不可以蓄意傷害平民,毀壞非軍事設施。從以上論點看來,正義之戰絕不是兒戲,是要為了保護生命的安全,而非為報復。

2. 墮胎的問題:墮胎是個爭論性非常強的倫理問題,因為它關係到眾多婦女的權益、國家的人口政策。這個問題爭論的關鍵就是:「胎兒是否是人?」這裡當然有種種立場,有人認為一個受精卵就可被視作人,就法律上說,胎兒出生之後才能算是人。生命是連續成長、越來越成熟的。介于懷孕與出生的期間,生命絕對不是突然出現的。那這條線要劃在哪里呢?作者主張自受精開始,一個潛在的生命已經形成。雖然還沒有成長到具備完整生命的各類條件,如感知、理智、自我意識。但卻具備成長為完整生命的潛力。即使為了百分之一胎兒是人的可能性,墮胎也不應該實行。他舉的例子是,當我們無法確定屋子裏是否有人時,向內開槍就是個不道德的行為。所以他認為原則上墮胎是不道德的。但有兩個例外情況:第一個是所謂的「治療性墮胎」,就是胎兒會危害到母親生命時,為了治療母親而不得已的墮胎;另一個情況是被強暴而懷孕時,婦女有權利墮胎。他的理由主要是:在這種情境中胎兒不是無辜的,他會造成孕母的身心極大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脅。他所舉的一個例子是,假如有一個人在沉睡的時候,被人下了麻藥,在他昏迷時,將一個心臟血管已經失去功能的病人,接在他的循環系統上面。從此他的心臟要負擔維持這個病人生命的功能。當他醒來時,知道這件事後,不願意接受這個負擔,因為這完全沒有經過他的同意,他是否有權利要除出去這個病人的依賴。雖然除去後,這個病人會死亡,他也沒有道德的責任。因為維持病人生命這個責任,是強制加在他身上,未經過他同意的。強姦懷孕的胎兒就如同這個病人,它並非是無辜的, 因他存在的活動威脅到另一人的存在,因此奪去他的生命,不會構成道德上的謀殺,這是孕婦合理的自我防衛。除了這兩個條件以外,亂倫、或嚴重殘障是兩個比較難處理的情況,他還是傾向將兩種情況懷孕的胎兒當作人來看待。

3. 同性戀的問題:同性戀行為, 不是在討論同性戀的性傾向,而是討論同性之間性交之意。有很多同性戀者稱, 他們的同性戀傾向是先天遺傳的, 正如人不能改變眼睛的顏色, 所以同性戀者也不能夠改變他們的同性戀傾向。支持同性戀者認為:既然先天的傾向不能改變,而人都有性的需要,按著此傾向作出滿足自己性需要的行為,只是個人自由的選擇, 並不是道德問題。

基督徒所譴責的並不是無法改變的先天傾向,而是行出來不道德的性行為。這在對待異性戀、同性戀是一視同仁的。在聖經之中,婚因以外的性行為就是通姦,在神的眼中就是罪。作者指出天生的傾向不能就用來支持行為的道德性。因為假如性取向純粹是一種非道德的品味個人選擇, 那麼戀童癖的人與兒童性交、戀獸癖的人與野獸性交,也可成為非道德性的個人選擇, 別人不應評論。人類的性行為, 不管是在多麼隱私的情況下進行, 也有是非對錯之分。我們擁有私隱權, 並不能伸展到不道德的行為上。例如:我們沒有強姦或殺人的權利, 若本身的行為是不道德的, 這行為不論在何處或怎樣進行, 它仍是不道德的。

結論:本書作者站在基督信仰的立場,思考了許多倫理問題。面對各種角度發出的挑戰,提出理據來辯證。在倫理學著作缺乏的華人教會界,本書是本難得的好書。

2008年10月4日 星期六

律法所要求的聖潔

The Mosaic Law | Spiritual Blessings
利未記19:1~18
在讀利未記時,印象最深的就是有許多神吩咐以色列人的條例。大體上可分為與神的關係,及與人的關係。一個屬神的子民,首先要把握住與神之間有正確的關係。接著也必須在每日生活上實際活出愛人如己的生命。利未記的前半部主要是提到以色​​列人怎樣可以接近神,這包括通過獻祭(1~7章)、祭司的設立(8~10章)、潔淨的條例(11~15章)、及獻贖罪祭的過程(16~17章)。後半部的重點是要求以色列民要過聖潔的生活(18~22章)。

如何應用舊約中的律法?
讀舊約時最引我們疑惑的是,這些律法還適用嗎?首先我們要確信神對人永恆的心意是不隨時代改變的。衪愛以色列民,要拯救以色列民。他也愛我們,也要拯救我們。這是神不隨時間改變的心意。但是以色列民生活的時代背景、當時的與外邦的文化、民族、政治、經濟環境已經有了巨大的變遷。神所應許以色列民的約,已有部分在基督的身上實現。我們不可能原封不動地,把舊約律法搬到今日來使用。我們應該找到神所頒布律法,對當時人民的意義,從其中找到永恆不變的屬靈原則,然後再將這原則應用在今日的社會。

利未記十九章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讓我們來考查如何將神在舊約中的命令的原則,應用在今日基督徒的生活中。利未記中的律例大略可分為,禮儀、潔淨的條例、道德、民事的條例。其中什麼應該持守,什麼已經廢去了?有以下幾個原則:

·精神不變:律法整體的精神就是主耶所說的:「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太22:37~40)律法背後有神永恆不變的心意,它背後的屬靈原則是不變的,對舊約時代的人適用,對今天的時代也適用。對以色列民生效,對外邦人也一樣,因為神對世人拯救的心意不隨時間、地點而改變。

·道德繼續:律法中有一些命令是關乎神的屬性,或道德的教訓,我們可以完全按照條文去遵行。如十誠中的,神是獨一的、不可拜偶像、孝敬父母、公義審判、尊敬老人等。這些條例是不隨時空改變的,我們應該完完全全地去遵守這些條例。

·禮儀終止:有一些條例是禮儀、潔淨的條例,是幫助當時以色列人親近神,例如獻祭、建會幕、守節期、飲食、潔淨的規定。這些都是後事的影子,指向基督。當基督來了,我們就沒必要再守住這些影子了。如經上所說:「所以,不拘在飲食上,或節期、月朔、安息日都不可讓人論斷你們。這些原是後事的影兒;那形體卻是基督。」(西2:16 ~17)「律法既是將來美事的影兒,不是本物的真像,總不能藉著每年常獻一樣的祭物叫那近前來的人得以完全。」(希10:1)這些條例雖然不必守,背後的屬靈原則仍可應用,如在主里安息、與世俗有分別。

·針對特定時效或文化的則變通:有一些條例是針對當時特定的情況的,在今日的社會我們不見得能遇上相同的情境。不能很死板的按條文遵行,而是應用這些命令背後的精神。例如,收割農作物,留一些給窮人的規定。 (利19:9-10)當時的農業社會與我的今天工商業社會不一樣了,我們不可能照做。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發揮憐憫的心,捐贈財物給窮人,照顧他們生活上基本的需要。

另外有一些命令是針對以色列民為對象,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所教訓的。不能硬生生的套在今天的世界。例如說在利未記19章23-25節中講到以色列人在進入迦南地以後,第五年才能吃樹上的果實。在今天的社會,我們不可能找到相關的應用。或是哥哥死了,弟弟娶嫂嫂,這個是有以色列民的文化的背景,我們不可能今天也拿來用。還有民事、刑事的法律,是對當時的以色列民,這些連今日的以色列人都不用了。基督徒則該尊重當今的法律,不可能再拿三千多年前的法律來施行。

在我們確認一條命令不再適用之前,必須要十分小心,不要把外表的規範,與背後的精神,也一起廢掉了。例如,對待奴隸的規定,也是有當時奴隸社會的背景,不是叫我們今天也照樣對待奴隸。今天雖然沒有奴隸制了,許多關於對待奴隸這面的教導,表面上與我們無關,但我們通常卻可以把它背後的原則,應用在上司和下屬的關係上。判斷命令的廢止與延續是個不容易的事。要從聖經整體的原則來決定。若不小心就會導出:神禁止拜偶像只是針對以色列人,或神禁止同性戀行為只限於當時外邦與偶像儀式有關的同性戀行為,這樣的不倫不類的結論。

以下我們來看利未記中的一些條例:

宗教上的聖潔
「耶和華對摩西說:2你曉諭以色列全會眾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神是聖潔的。 3你們各人都當孝敬父母,也要守我的安息日。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 4你們不可偏向虛無的神,也不可為自己鑄造神像。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 5你們獻平安祭給耶和華的時候,要獻得可蒙悅納。 6這祭物要在獻的那一天和第二天吃,若有剩到第三天的,就必用火焚燒。 7第三天若再吃,這就為可憎惡的,必不蒙悅納。 8凡吃的人必擔當他的罪孽;因為他褻瀆了耶和華的聖物,那人必從民中剪除。 」(利19:1~8)

神頒布律法的目的是要屬神的子民學神一樣聖潔。 「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神是聖潔的。」聖潔是神重要的屬性,他不能與罪接近,不能容忍屬他的子民沉溺於罪惡當中。所以他以聖潔來要求他的子民。

這段主要談到與神相關的律例,3~4節就是十誡中的第一、二、四、五四條誡命。十誡是所有律法中最核心的內容。利未記中不只一次重新提到。主耶穌將所有誡命最重要的,簡化成愛神、愛人兩個總原則。十誡就是這兩個原則的具體表達。

首先我們看到孝敬父母竟然是,僅次於愛神之外,最重要的誡命。因為神將照管兒女的重任交給父母,他們是代替神管教兒女。神給父母很高的權柄。要求作兒女的要孝順父母。這與中華文化中百善孝為先的傳統道德相合。

安息日是神賜給人享受在神裡的安息,我們六日勞苦工作,應該有一日放下一切重擔,把心思意念放在創造我們的神身上,享受住在主裡的平安喜樂。安息日不是另一條重擔,而是神所賜的恩典。如今有些人拋棄了安息日的精神,想把安息日變成一條律法。加在一切已經從主耶穌裡面放下一切律法重擔的基督徒身上。這種律法主義的複活,偏離了救恩的真意,也偏離了安息日的精神。基督徒已經在主裡享安息了,他們已經把時間分別為聖紀念主復活。安息日的精神在基督徒身上能夠完全活出來。那些批評哪一天不對、哪一天才對的人,是不是又要走回初代教會律法主義者的老路了?那些人想要照字面嚴守十誡,很好。但不要說別人不按字面守安息日是錯的。因為安息日的精神,已經在基督裡完全體現出來了。那抓住舊約條文說別人錯的,本身還沒有脫離律法主義的思維。

敬拜獨一的真神,不可拜偶像都是不變的真理,我們今天也都奉行不逾。這些都是從愛神為出發點,能夠愛神才可能真心的愛神所愛的人。愛神是一切倫理的基礎。

倫理上的聖潔
「9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 10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園所掉的果子;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11你們不可偷盜,不可欺騙,也不可彼此說謊。 12不可指著我的名起假誓,褻瀆你神的名。我是耶和華。 13不可欺壓你的鄰舍,也不可搶奪他的物。僱工人的工價,不可在你那裡過夜,留到早晨。 14不可咒罵聾子,也不可將絆腳石放在瞎子麵前,只要敬畏你的神。我是耶和華。 15你們施行審判,不可行不義;不可偏護窮人,也不可重看有勢力的人,只要按著公義審判你的鄰舍。 16不可在民中往來搬弄是非,也不可與鄰舍為敵,置之於死(原文作流他的血)。我是耶和華。 17不可心裡恨你的弟兄;總要指摘你的鄰舍,免得因他擔罪。 18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我是耶和華。」(利19:9~18)

律法的總原則出了愛神就是愛人,愛神是愛人的基礎。所以說在每一段律例結尾時,都有這麼一段話:「我是耶和華」。因為他是神,所以他所頒布的誡命就是我們必須遵行的命令。第九、十兩節提到善待窮人,收割時的不要全部收光。留一些零頭給窮人,讓他們好有尊嚴的活下去。在今天我們應用的原則就是,照顧衣食缺乏的鄰舍,讓他們不要挨餓受凍。

十一節是十誡的第七、八誡,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
十二節是十誡的第三誡,不可妄稱主的名。
十三節提到:雇主對僱工不可積欠工資,因為他們也是靠這微薄的工資生活。
十四節指出不可存心害人,尤其是身體軟弱的殘疾人,更不可趁機欺壓。
十五節是說審判必須公正無私,不偏向窮人、也不偏向有錢有勢的人。
十六節是十誡的第六誡:不可殺人。除此也不可害人,搬弄是非,製造事端。
十七節說到不可恨人,但是對鄰舍所作的錯事,要憑愛心勸告,以面他陷在罪中。
第十八節提到不可報仇,不可抱怨自己的弟兄,要愛人如己。這些教訓與登山寶訓中耶穌的教導非常相似。可見登山寶訓中耶穌的教導根源於舊約的律法。寶訓中耶穌所說的誡命,它的精神與律法是延續的。

耶穌及使徒們在新約聖經裡也多次提到聖潔的要求,其中許多的教導都可以追溯到利未記第十九章。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兩條主要的命令: 「要聖潔」(利19:2)新約中我們看到彼得前書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彼前1: 15 -16)另一條命令是:「要愛人如己」 (利19:18) 。耶穌說誡命中最大的是愛神:「其次就是要愛人如己。」(馬太福音22:36)而這兩條命令是相關的,聖潔的生活具體地表現在愛人如己之上。從我們對待鄰舍的態度,就可以看出我們是否願意遵行神的命令。如果我們想要過聖潔的生活,就必然要活出愛人如己的生命來。

聖潔的生活就是去學習神。身為被造的人,我們有肉身的軟弱,不可能像神一樣聖潔無暇。但是聖潔是神向我們的要求。我們作為神的兒女,也應該給自己的行事為人立一個標準,效法神聖潔的屬性。即使不可能達到完全,我們努力的動機,本身就是神所期待我們的。我們應該抱者一顆謙卑受教的心,順服聖靈的警戒。時時表現出基督徒從神那裡領受的新生命的樣式。

2008年10月3日 星期五

如何扶助親人離世而哀傷的信徒?


引言
死亡是人生中無法逃避的事,人自出生就一步一步走近生命的終點。在教會之中也經常會面臨會友、或親人離世的事情發生。這可說是人生中的相當重大的事,每個相關的人都應該慎重對待。經歷過親人離世的人都會承認,這是個很難面對、卻又無法逃避的事實。死者已逝,留給生者的無盡的遺憾、與哀痛。死者生前與他人的愛恨糾葛的情感關係,仍然存在親友的心中。由於死者已經永遠離開,愛恨交織的情感關係也從此斷裂,這種情感上的衝擊不容易承受,需要時間慢慢沉澱。在這艱難的時刻,及時的扶助能幫助家屬走出情緒的低谷、恢復平靜的生活。
基督徒在主內互為肢體,理當互相扶助。當主內肢體遭遇極大傷痛之時,我們有時候會不知如何安慰他們。不聞不問,似乎不近人情;太關心,怕激發哀痛情緒;太靠近、又擔心加重對方負擔。安慰陷在哀痛中的人,需要一顆非常敏感、而且體貼的心。不當的言詞或態度,有時不但不能幫助,反而加深對方的痛苦。針對基督徒因親人離世而有輔導的需要,本文主要希望整理出一套簡要的扶助方法,讓我們能幫助弟兄姐妹渡過這種哀傷的境況。以下將提到:哀傷的反應、扶助的目標與任務,輔導的步驟、基督徒的生死觀。

哀傷的反應
哀傷是人經歴失落時的一段自然反應過程。當失去了所愛的人、事、物,情感上面會有種難以割捨的感受。親人死亡是人生經歷中,最大的一種失落,所以對人情感的打擊也是最大的。根據Worden的研究,人類有種與他人在情感上產生強烈連結象,這就是所謂的「依附(attachment)」 ,兒女在幼年時就會在物質與感情上依賴父母親,而有孺慕之情;夫妻之間你儂我儂、如膠似漆;手足之間合作無間、相親相愛;朋友之間情義相交、惺惺相惜、同袍之間肝膽相照、有革命感情。這些都會產生依附的現象。一旦死亡把所依附的對象硬生生地分開,人都會有種巨大的失落、以及哀痛的感受。哀傷的程度、持續時間的長短,隨著死者與自己感情親密的程度、以及與死者生前關係涉入的深淺而不同。每個人的個性不同,對失去親人的反應也會不一樣。但是對一般的人來說,還是有些哀傷反應是每個人共通的 :

1. 情感 :最普遍的就是悲傷,覺得自己被拋棄。因此對於死者有種憤怒、又自責的混合情緒。憤怒是因為死者得到解脫,卻把難承受的重擔放在自己身上。自責則是會假設一些未發生的情況,如果當初採取挽救的措施,或許不會死亡。另外也有一種情緒就是麻木,所有的失望、焦慮、不滿,全被壓在裏面,哭不出來,也發泄不出來。

2. 認知:會有一種對現實懷疑的感受,好像活在幻覺當中。寧可相信這是一場夢,不願面對事實。心中則是充滿了疑惑:為什麼神要讓這事發生在我的身上?為何別人能好端端的活著?整個心思被對死者的思念所占據、似乎能感到死者存在身邊。感覺到整個人格被打散,覺得人生一片空虛,不知道為何活下去,也不知道如何繼續原有的人際關係。

3. 行為:對外界事物的興趣減低,食不下咽、精神恍惚、心不在焉、不想說話、不想看到人、從人群中退縮。如果有感情上虧欠死者的,常覺得此生難以報償,而想盡力完成死者的遺志。期待夢見死者、說清楚來不及說的話、問清楚來不及問的問題。想再去以前與死者共同相處的地方,讓事物與情境喚起過往的記憶。

4. 生理:在強烈悲傷的情緒下,許多身心的症狀會出現,如:失眠、胃疼、冒冷汗、胸悶、容易緊張、怕噪音、呼吸困難、全身無力、沒有精神。在處理喪事的過程,過度付出精神與體力,有時也會引發出宿疾,如高血壓、心臟病。影響更大的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如憂鬱症。嚴重的甚至會以自殺來結束痛苦。

Elizabeth Kubler-Ross將一般人面對死亡事件的普遍反應,分成幾個階段:否定及自我孤立 、憤怒生氣、討價還價、憂鬱沮喪、接納 。這幾點大體上與上面Worden所說的類似。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悲傷的感覺再強烈,不管再多的抗議或否認,最終都無法挽回親人已死的事實。在認清現實之後,只好無奈地接受這樣的結局。期待從人生的低谷重新爬起,重新面對未來的生活。最後的一階段相當重要,能夠走到這一步,就是差不多能從哀傷的情緒中出來了。這也是身為一個哀傷扶助者所期待達到的目標。

哀傷扶助的目標與任務
基督徒明白每一個人都是神按他形象所造的,極其珍貴。所以扶助者並不是決定性的角色,我們不是要教導哀傷者人生的功課。也不是站在一個強者的角色,來幫助軟弱者。我們相信,人的創傷只有神能醫治,人內心的痛苦神都知道。連當事人自己都無法明白的內在傷痕,神都能撫平。所以真正讓人站起來的,是神自己的安慰。只有神親手作工,人才可能從哀傷中走出來。扶助者的角色只是一個,把病人帶到神面前的朋友一樣,在哀傷者無力自己行走的時候,拉他一把。我們扶助的目標是要:協助喪親者處理內在的情緒,接納失落的現實、克服失落感,並以健康的方式告別故人,回歸正常平衡的身心狀態。在信仰上則堅固其信心,讓他能經歴神同在的安慰和盼望,順利渡過哀傷的過程 。Worden提出一個哀傷者在恢復的過程有四個任務 :

1. 接受失落的事實:從聽聞親人死亡,到接受這個事實中間有個過程。有的人不願接受這件讓他心痛的事實,仍然否認事情發生、逃避現實、幻想這還可以將失去的追回,停留在過去的陰影當中,不願與過去切割。扶助者此時的任務就是,讓喪親者增加失落的現實感。因為人情緒的轉變需要花時間、扶助者要有耐心、表達要溫柔而堅定。在提醒當事人死者已經離去的事實時,有時候喪親者會將憤怒轉移到善意提醒的扶助者身上。不要因此感到受傷害,這只是哀傷者還在否認的階段,不是針對安慰者而發。

2. 經驗悲傷的痛苦:當喪親者接受現實了之後,哀痛的情緒可能就會發泄出來,這是正常的過程,也是健康的。千萬不要誤導他壓抑情感,或者用錯誤的神學教導來要求喪親者喜樂,以為這才是盼望的表現。任何悲傷情緒自然的發泄,就該協助他發出來。其實叫他不要傷心是沒有作用的,安慰者應該是與悲哀者同悲,靜靜的接納他情緒的表達。這是當事人處理情緒的過程,抑制情緒、或避開哀傷的情境,在此時並不合宜。有的人用工作、旅游、或煙酒、來轉移注意力,這只是把問題暫時掩蓋住。悲傷的情緒終究要發泄出來,這是恢復的過程。

3. 重新適應一個死者不存在的新環境:當死者離去後,整個相關的人際網絡都產生了變化。原本對死者的身心依賴,如今都要重新找到解決的辦法,這是個長期適應的過程。例如原來不做家事的丈夫,在妻子去世後,非得捲起衣袖下廚燒飯。原來凡事都要靠老公的妻子,喪夫了之後就要一切自己來。如果家庭經濟主要的來源消失,那適應的過程就更加艱苦。安慰者此時就要協助當事人,克服再適應過程的障礙。這段適應的期間,如需要特別的協助,可以建議教會伸出援手。大家的力量合在一起,更能發揮互助的功效。

4. 將情緒的活力重新投注在其他的關係上:與在生命中曾經親密相處過的人,關係不可能抹殺。讓喪親者將死者忘懷是不可能的。要進入一個新的人際關係,並不是要塗抹逝去親人的記憶,而是將記憶放在一個合適的位置,不要讓它占據所有的心思,以致無法面對新的生活。此時安慰者應鼓勵當事人向死者告別,以健康的方式,坦然重新將感情投注在新關係中。

哀傷扶助的步驟
扶助哀傷者本身就是一件,高度耗費時間、精力的事。哀傷者恢復的過程很慢,從親人去世發生到最後恢復正常生活,有時甚至需要二到三年的時間。身為安慰者要有長期協助的打算。在扶助的過程中,有幾個步驟值得注意 :

1. 迅速建立信任及支持關係:只有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才可能真正提供情緒的安慰。通常哀傷者在起初心是關閉的,他不想再把脆弱的感情曝露在人面前。如果心沒有打開,所有哀傷的情緒不可能得到化解。一個得到信任的扶助者是對喪親者最大的幫助。所以身為扶助者,應該以同情心、同理心表達對喪親者扶助的意願。並站在同為肢體的地位,提供他最需要的扶助。通常得到接納的安慰者,是能理解喪親之痛的人,也是能從內心發出同情的人。絕對不可以高姿態提供協助,談話時也避免用教導的語氣。

2. 引導當事人描述哀傷事件的經過、以及自己的情緒:(Recognizing)回想苦痛事件的經過,將它講述出來,是個幫助喪親者面對現實、承認痛苦的過程。這能夠讓他從否定、逃避中出來,承認發生的事已無法挽回。當他講述心中的不解和疑問時,正好就是讓他整理自己情緒的時候。這些事若不說出來,埋藏在心底,將會讓他承受更大的痛苦和折磨。

3. 經歷傷痛的感受 (Responding) :讓喪親者描述苦痛事件所引起的各種思想和情緒,包括:悲哀、恐懼、憤怒 ... 等。這是幫助他坦然面對自己心中負面的感受,當他的情緒自然地流露出來時,與他一同承受這些痛苦。與他一同禱告,承認自己無法接受這些令他傷心的事實。有的人與死者有些尚未了結的恩怨,這些應該在此時做個清理。故人已經去世不可挽回,但萬事仍在神手中。過往的恩怨情仇,只有在神面前清楚交托,祈求赦免。才不會一輩子帶著無法釋懷的記憶,成為永遠的遺憾。

4. 回顧過往的苦樂 (Remembering) :人對親人離世會有哀傷之情,是因為難以割捨過往的美好關係。不去想它並沒有用,它不會因此就消失。只有承認它的存在,肯定他在自己生命中曾帶來的美好。才能將這回憶放在合適的位置,支持者活著的人繼續前進。不必避諱描述苦痛事件發生前的生活狀態,包括:可喜、可悲的共同回憶、本來計劃要做的事。

5. 作出總結和告別 (Relinquishing) :設計並參與記念死者的活動,包括:喪禮,追思禮拜,為記念死者而種一棵樹,以死者的名義設立記念獎學金,寫一篇文章,編一本記念册,與主親友分享,這都會有助平伏哀傷。鼓勵喪親者對信任的人講出因失去所愛而引致的痛苦感受,將自己情緒的變化寫在日記中,或是寫一封寄不出的信,都能幫助整理自己的情緒。可使用象徵方式,如燒掉過去的信件,將遺物整理掉...等,表達對過去的告別。

6. 調整生命的空缺 (Readjusting) :在扶助的過程中,讓喪親者描述在經歷這份失落時,生活上的具體改變,包括:遇到的難處、突如其來無法適應的情形、如何克服障礙、問題如何解決。將這段時期自己的需要講出來,哪些事已經適應了,還有哪些的還無法適應。

7. 重新舉步往前行 (Reinvesting) :喪失親人,是人生一個巨變的時刻。這段時間,可以是一個反省人生意義的機會,有助自已今後更成熟地過生活。講出在這段苦痛的過程中,所領悟到的人生經驗,學習到的屬靈功課道理。這些是極寶貴的人生經驗,將它分享出來,或許也能幫助其他的受苦者。

聖經教導及啟發
失去的親人已經無法再回來,扶助者的目的是對活著的親人的安慰。 從哀傷中恢復的速度有快有慢,要能耐心扶助,長期支持。但是身為基督徒最不一樣的是,我們有與世人不同的生死觀。死亡對我們來說不是一了百了,不是人死如燈滅。而是脫下舊的衣服,穿上新的衣服。死者從世界的勞苦中安息了,回到天父身邊。與信主的親人別離,不是永別。我們有一天在天上還要與他們相見。這是基督徒最大的安慰。這也是讓我們能面對人生最大的痛苦時,能夠從絕望、擔憂中釋懷。有些聖經的經文能幫助我們認識正確的生死觀。讓我們坦然面對親人離世,也存著平安與盼望的心,等待自己將來的離世。

1. 認識死亡讓我們珍惜僅此的今生:基督徒從不避諱人皆有一死,生命是神所賜予的,他也有絕對的權柄收回。(約伯1:21)聖經上說「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 (傳7:2) 基督徒不避諱死亡,反倒以積極的心態正視死亡。 詩篇上說:「耶和華啊,求你叫我曉得我身之終,我的壽數幾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長。」(詩39:4)每個基督徒都會有這樣的坦然的心來面對死亡。正因為此生有限,我們才能夠更珍惜每一刻神所賜給我們的生命。今生是我們唯一能服侍神、榮耀他名的時刻。來生則是回到神面前,與他永遠不分離。


2. 超越死亡,存復活的盼望:人因罪而落入死亡的權勢,基督卻為為們承擔了罪的代價。他捨命戰勝了死亡,讓我們的生命可以得到永生。凡接受他的人,都可以靠著他的寶血脫離罪的刑罰,就是與神隔離。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11:25)信仰神的人雖然肉身也會死,但這只是暫時的。當基督再臨時,我們都要復活。「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林前15:52-53)基督已經戰勝了死亡,凡是信他的人,已經出死入生了。我們不再懼怕死亡,那是存著盼望等待將來的復活。

基督徒對生與死的態度是正面的,因我們存著永生的盼望。如果沒有永生,今生就是全部的希望,死亡就成了最絕望的事。我們不避諱死亡、珍惜每一刻生命為主而活、對將來存著復活的盼望。這是我們基督徒與世人不同的地方。當我們有這樣的體認,面對親人死亡之時,就不會像沒有盼望的人一樣,陷在哀傷的情緒中不肯出來。而是能接受主對萬事的安排,藉著這人生重大轉變的時刻,學習主所要教導我們的功課。

結論
當整理這篇文章時,我也回顧了一下自己的生命。我也曾經歷父親離世的痛苦,他還沒有信主就離開世界,是我最遺憾的事。書中所描寫的那些否認、麻木、懷疑的情緒我也都有過。我自己當時並沒有好好的面對它。當時我好像表現得像一個堅強的人。事實上,當我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情緒才真正發出來。我對神的安排有很多的疑問,一直到現在仍然得不到解答。後來經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我才慢慢看到父親在我生命中的地位。當我把他放在人生正確的位置時,讓我能夠從新整理我的情緒,從新定位前面的道路。我對父親原來家族的親友有了更深的感情。這也讓我更有負擔為未信主的親人禱告、也更加堅定將來全心服事主的心志。我深信父親會喜悅我所做的這一切事。

我的一生到現在仍算是平坦的,有時太平坦的道路,反而讓我對別人的痛苦沒有深切的感受。走過這段崎嶇的路,幫助我理解每個人都難以逃避的生老病死的過程。求主讓我們體認他對我們捨己的愛。我們能愛,是因為神先愛我們。叫我們能以他所賜我們的愛,來愛世人。扶助喪失親人的主內肢體就是愛的表現。「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賽42:43)求主讓我們在地上珍惜他給我們的機會,面對有需要的肢體,不吝惜付出愛。讓受傷的心靈得以痊癒,早日恢復正常的生活。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