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聖誕節的前夕,我們忙碌著佈置著房子,希望有過節的氣氛,準備聖誕節的聚餐,送親朋好友的禮物,感謝他們一年來的辛勞。我們心中充滿了期待,這是個平安的節日,也是個盼望的節日。大家正期待歇下一年的辛苦,在家裡與家人團聚,享受天倫之樂。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聖誕節的真平安
在聖誕節的前夕,我們忙碌著佈置著房子,希望有過節的氣氛,準備聖誕節的聚餐,送親朋好友的禮物,感謝他們一年來的辛勞。我們心中充滿了期待,這是個平安的節日,也是個盼望的節日。大家正期待歇下一年的辛苦,在家裡與家人團聚,享受天倫之樂。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順服在上掌權者
教會與執政掌權者的關係,是個爭議千年的議題。有人以為教會與政府的信仰不同,價值觀相異,應該站在監督的角色,批判政府的施政,成為改革社會的主力。也有人認為應該與政府結盟,利用政府的支持來傳揚福音。經過幾千年嘗試錯誤。近代教會慢慢學到了一個經驗。不能與政府站得太近,以免政教互相利用,讓教會內部產生腐敗。也不能利用教會的力量公然介入政治,與政府對抗。應該是站在忠誠監督者的角色,與政治勢力保持距離,忠心的提供政策上的諫言。本段經文保羅提到了政府與教會關係的這個問題。我們基督徒當如何面執政掌權者呢?
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記在律法上的規條是什麽?
大家在討論律法廢掉了沒有的時候,幾乎都有個共識,禮儀律全部廢掉了;律法主義的想法該拋棄;靠行律法稱義、靠行律法成聖的想法也該拋棄;然而律法的精義卻不該拋棄,仍要保持。這是大家都無異議的。
律法是否全盤拋棄?這個問題答案很明顯,大家都支持不該全盤拋棄,而是要保存其中的精義。
問題在於精義是什麽?律法中是否有永恆不變的部分。我認為當然有,否則神就不會在舊約一再的要我們遵行律法。新約聖經中,主耶穌也不會重申律法的總綱。那律法中廢掉的到底是什麽就要搞清楚了,要不然把不該廢掉的東西廢掉,那豈不是違反聖經的教導嗎?
有的弟兄姊妹引用以弗所書第二章這段經文,說記在律法上的規條廢掉了。請仔細地看這段經文的上下文,看看廢掉的規條是什麼?是指所有記在舊約中的律法嗎?
(弗2:11-16)「所以你們應當記念:你們從前按肉體是外邦人,是稱為沒受割禮的;這名原是那些憑人手在肉身上稱為受割禮之人所起的。 12 那時,你們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並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 13 你們從前遠離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裡,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了。 14 因他使我們和睦(原文作:因他是我們的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 15 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 16 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 」
首先我們要知道這段話是對外邦人說的,是要讓外邦人知道。他們原本不能成為神的子民,原本是與神為敵的。因為律法中只有受割禮的以色列人才是神的子民。未受割禮的外邦人在禮儀上被視為不潔淨的人、不能成為神的子民。因著律法的規條,猶太人與外邦人兩下原本不能合一。這攔阻外邦人進入神選民的規定,就是保羅在此所要廢掉的冤仇。
事實上有律法的猶太人也是同樣守不住,同樣在神的憤怒中。他們若不是因信稱義,一樣也是活在與神為敵的冤仇當中。這就是本段經文所講的要廢掉的。兩下只有同信主耶穌,因信稱義,才能廢掉冤仇。這冤仇是因為罪造成的。律法的規條為何能造成冤仇呢?因為他們行不出律法來,得罪神,在神的憤怒中。
如何廢掉冤仇?經文16節說:「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十字架的代贖成就了律法的義。讓行不出律法而來的咒詛對信靠基督的人不再有效。人被律法定罪、在神面前造成的冤仇才得以化解。
當猶太人、外邦人兩下都因信稱義了之後。所有律法上控告他們的罪責,全被主的血洗清,凡是有礙他的字據,也就是他們所犯律法的規條,都一同被釘在十字架上。他們罪得到赦免,不再紀念。
這就是律法上的規條被廢棄的真正意義。是指因基督成就的救贖,讓人不再被定罪而言。若靠著行律法仍然在稱義上有效,他們就都犯罪,不得赦免,最終的結局都是定罪。但是按律法定人有罪的規條在基督裡已經被撤去了,他們稱義不是靠著行律法。
這絕不是要全盤否定律法,律法中有神永恆的心意,十誡的頒布是神自己做的,是永遠不能廢去的。不管猶太人、外邦人都一樣。主耶穌說:「律法一點一畫都不廢去,直到成全。」主的話與保羅說的不會抵觸。主耶穌是說律法永恆不變的原則,永不廢去。保羅則是說因著行不出律法而定罪的規條,讓外邦人因著罪不得稱義的字句,因為主的血有效地為信的人贖罪,已經不再能控告他們了。他們與猶太信徒一樣可以成為在主裡的人。
所以廢掉的是什麽?不是律法中永恆不變的真理。如愛神、愛人的總原則、十誡的精意、神的屬性。而是定罪讓人不能得稱義的規條。
我們分析一下原文:
την
εχθραν(冤仇) εν (在裡面)τη σαρκι(肉身) αυτου (他的)τον νομον(律法) των εντολων (誡命)εν (在裡面)δογμασιν (規條)καταργησας(廢棄) ινα(為了) τους δυο (兩方)κτιση (能使)εν (在裡面)εαυτω(他自己) εις(一體) ενα (一個的)καινον (新的)ανθρωπον (人)ποιων(成就) ειρηνην(和平)
重譯:在他的肉身裡面廢棄了冤仇,就是寫在規條裡,有關誡命的律法,為要是兩下在他自己裡面成為一個新的人,成就了和平。
這裡廢掉的是冤仇,也就是在規條裡(ordinance)的誡命。這裡的律法是用兩個修飾詞界定的,一是屬誡命的,二是寫在在規條中的。這與律法的真意、永恆不變的總原則不同。規條這個字。只出現在本節經文,還有歌羅西書:
(歌羅西2:14)「又塗抹了在律例上所寫攻擊我們,有礙於我們的字據,把它撤去,釘在十字架上。」 這裡的字據就是規條ordinance。這裡塗抹的是在律例上有礙於我們的字據。釘在十架上的是我們的罪狀,不是整本律法。如果律法整個被釘死,主耶穌在馬太福音登山寶訓,要我們遵行律法的教導就廢棄了。
我們再看歌羅西說規條是什麼意思?
(歌羅西2:18)你們若是與基督同死,脫離了世上的小學,為甚麼仍像在世俗中活著、服從那不可拿、不可嘗、不可摸等類的規條呢?
就是一些外表要求,不可嘗、不可摸、不可拿的規定,這些東西已經被釘在十字架上了,也就是禮儀律。就是那些主耶穌還沒有來之前,暫時讓猶太人與外邦人分別的潔淨的禮儀。
但是十誡中不能拜偶像、遵崇獨一真神,不可殺人、不可姦淫,的道德規範並沒有改變,仍是律法中神永恆的心意。
希伯來書所說的也與此相合
(希9:10)「這些事,連那食和諸般洗濯的規矩,都不過是屬肉體的條例,命定到振興的時候為止。」
廢棄的是屬肉體的條例,也就是律法中關乎潔淨、獻祭,等暫時的禮儀律,不是神在律法中定下的永恆不變的道德律、與愛神愛人的總原則。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對不同團體的態度
「約翰說,夫子,我們看見一個人奉你的名趕鬼,我們就禁止他。因為他不與我們一同跟從你。50耶穌說,不要禁止他。因為不敵擋你們的,就是幫助你們的。」(路加9:49-50)
「耶穌趕出一個叫人啞吧的鬼。鬼出去了,啞吧就說出話來眾人都希奇。15內中卻有人說,他是靠著鬼王別西卜趕鬼。16又有人試探耶穌,向他求從天上來的神蹟。17他曉得他們的意念,便對他們說,凡一國自相分爭,就成為荒場。凡一家自相分爭,就必敗落。18若撒但自相分爭,他的國怎能站得住呢?因為你們說我是靠著別西卜趕鬼。19我若靠著別西卜趕鬼,你們的子弟趕鬼,又靠著誰呢?這樣,他們就要斷定你們的是非。20我若靠著神的能力趕鬼,這就是神的國臨到你們了。21壯士披掛整齊,看守自己的住宅,他所有的都平安無事。22但有一個比他更壯的來,勝過他,就奪去他所倚靠的盔甲兵器,又分了他的贓。23不與我相合的,就是敵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路加11:14-22)
路加福音中的這兩段經文,記述耶穌面對兩種不跟隨祂的人。似乎表面看來是完全相反的態度。第一種是包容,第二種是排斥。為什麼兩種人都不跟從耶穌,但是主耶穌卻對他們,持不同態度。讓我們思想其中的原因。
第一種人雖然沒有跟從耶穌,但是他奉主的名趕鬼。這等人還沒有歸入耶穌的門下,但自己願意奉主的名,行主吩咐門徒相同的事。主並沒有禁止他,並勸阻門徒禁止他。主說:「不要禁止他。因為不敵擋你們的,就是幫助你們的。」福音的工作是集各方努力的大計,有預備工作、與直接福音等不同階段。預備工作就如鬆土,藉著生活上的經驗交流、對生命意義的探討、婚姻家庭的話題,把人導引到信仰的道路上。直接福音就是按照聖經真理,把耶穌介紹給人。在福音預工上應該有包容性,只要不是抵擋福音的,都能成為福音的助力。應該當有合作與包容的空間。但是包容不是包天包地的大雜燴,它也是有信仰的堅持的。底線就是不抵擋福音,不能與福音真道相左、與福音互相抵觸。這就是主耶穌不排斥其他的人奉主的名趕鬼,他們能奉主的名,表示還是知道主的名是當尊崇的。可能需要一個讓他們明白真道,導入正規的過程。在這個階段,不必排斥他們。
但是第二種人不同,他們是出於不信的心抵擋耶穌、試探耶穌。他們直接詆毀耶穌說,耶穌趕鬼的能力來自鬼王。把神所賜下聖靈的大能,毀謗成為從鬼來的能力。這是褻瀆聖靈的大罪。這等人不是暫時的不清楚真道,而是在真理大是大非上的背離。主說:「不與我相合的,就是敵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這些人與主的不合,是真理上的不合,並非表面作法上的差異。這等人就要明明白白劃清界限,不在真道上歸向主所傳的福音,反而是偏離、甚至破壞,那就是與主分散的。與這種勢力是要明確分別,對他們不能有任何包容。以免自己在信仰的基礎上搖擺不定。
主耶穌教訓的兩種對異己相反的態度,看起來矛盾,其實不矛盾。是針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作法。對大方向相容,作法不同的人,是採取包容的態度。對信仰偏離、甚至抵擋信仰的人,採取劃清界限的態度。求主讓我們有智慧對待與我們不同的團體。
2012年12月5日 星期三
得救 - 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實現
Salvation – A Past, Present & Future Reality
救恩是“聖經”的中心主題,它確實就是福音的核心。是什麼能激動新信徒的心,並繼續鼓勵基督徒,直到他們被呼召回天家的日子。救恩是一個應許、一個現實、和希望。今天,我想看看在過去,現在和未來,救恩在每一個真信徒身上是怎麼實現的。
過去
那些在基督裡的人,已經被主保守了。以弗所書2:8-9寫著“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的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作為基督徒,我們必須有確據:我們已經得到拯救了。
救恩在過去的意義是指神的兩個偉大的作為 - 我們的得稱義、和被收納進入神的家。在稱我們為義時,神宣告:按法律規定對聖潔的要求,在我們身上,已經為我們滿足了。耶穌的義歸於我們,因此神宣告我們是無罪的。如此,我們能從當得的刑罰中得到救贖。
收納為兒女是神的作為,宣告那些被稱義的人,得稱為祂的兒女。他們都被收納進入神的家,成為基督為我們贏得產業的繼承人。雖然這是一個過去的現實,卻也是遙望著未來才得以全然實現。
因此,如何將其應用到今天的基督徒的生活呢?拯救在過去的實現,使我們從罪疚的權勢中得釋放,這罪咎常常想要奴役我們。我們必須有確據,這救贖的作為在過去已完成。當我們得救的時候,那引起我們罪咎的罪,已經被轉移到基督的身上。這能加力量在我們身上,讓我們活出不被罪咎所轄制的生活,讓我們得釋放去面對現在和未來的生活。
現在
那些在基督裡的人繼續經歷救恩。在哥林多前書1:18,我們讀到“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這裡的得救是現在式,表示救贖的過程是持續的,因此,它是一種現在的實際,正如它是過去的實際是一樣的。
現在的救恩是指神的兩個偉大的應許 - 成聖、和保守。成聖是一個過程,是不斷的在信徒的生命中進行。聖靈在我們得救的那一刻住在我們裡面,開始在我們的生活中改變我們,使我們成為越來越像基督為我們模造的聖潔的形象。當我們讓聖靈帶領我們,引導我們,我們就能在恩典中長進。
現在的意義的救恩也應許神的保守,讓我們可以有充足的信心,我們將要繼續信靠主直到末了。我們不需要擔心失去了上帝賦予我們的救恩,祂會繼續不斷地恩賜予我們。
救恩同時也是個存在現在的現實,讓我們逐漸地、不斷地從罪的權勢中得到釋放。在神的眼中,我們已經一次永遠有效地被宣告為義,此時我們已經從我們的罪咎中得到釋放,現在就可以開始從罪的權勢中得釋放。
未來
在基督裡的信徒也會經歷救恩未來的實現。羅馬書5:9告訴我們說:“現在我們既靠著他的血稱義,就更要藉著他免去神的忿怒。”後半句的免去憤怒是未來式,除了剛剛提到的過去的和現在的救恩之外,更指向未來。
未來救恩的實現,指向我們將會得榮耀。得榮耀是神對我們未來的工作,死去的聖徒將會復活,得到新的身體,並得以進入天國之內。我們的身體會從所有的罪惡的敗壞中得釋放。在羅馬書8:23保羅稱此為“身體得贖”。
救恩是未來的現實,我們可以期待有一天從罪的同在裡被釋放。當我們已經從罪咎中得釋放後,並逐漸地脫離罪的權勢,我們可以期待將來有一天更大的成果將要實現,就是罪惡的同在從我們生活中消失。
結論
讚美神已成就的救恩的作為,祂已經完成在每一個信徒的生命中,祂的作為已經讓我們從罪疚的纏繞中得到釋放,並在祂的眼中免除了我們的罪責。
讚美神他正在進行的救恩,他給了我們權柄可以克服罪的權勢。
感謝神將來拯救的應許,讓我們以熱切的心期待那日子,那時我們終於可以脫離罪的同在。
讚美神的救恩!
拯救 - 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實現
救恩是「聖經」的中心主題,它確實就是福音的核心。是什麼能激動新信徒的心,並繼續鼓勵基督徒,直到他們被呼召回天家的日子。救恩是一個應許、一個現實、和希望。今天,我想看看在過去,現在和未來,救恩在每一個真信徒身上是怎麼實現的。
過去
那些在基督裡的人,已經被主保守了。以弗所書2:8-9寫著:「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的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這裡的得救是完成式。作為基督徒,我們必須有確據:我們已經得到拯救了。
救恩在過去的意義是指神的兩個偉大的作為- 我們的得稱義、和被收納進入神的家。在稱我們為義時,神宣告:按法律規定對聖潔的要求,在我們身上,已經為我們滿足了。耶穌的義歸於我們,因此神宣告我們是無罪的。如此,我們能從當得的刑罰中得到救贖。
收納為兒女是神的作為,宣告那些被稱義的人,得稱為祂的兒女。他們都被收納進入神的家,成為基督為我們贏得產業的繼承人。雖然這是一個過去的現實,卻也是遙望著未來才得以全然實現。
因此,如何將其應用到今天的基督徒的生活呢?拯救在過去的實現,使我們從罪內疚的權勢中得釋放,這罪咎常常想要奴役我們。我們必須有確據,這救贖的作為在過去已完成。當我們得救的時候,那引起我們罪咎的罪,已經被轉移到基督的身上。這能加力量在我們身上,讓我們活出不被罪咎所轄制的生活,讓我們得釋放去面對現在和未來的生活。
現在
那些在基督裡的人繼續經歷救恩。在哥林多前書1:18,我們讀到:「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這裡的得救是現在式,表示救贖的過程是持續的,因此,它是一種現在的實際,正如它是過去的實際是一樣的。
現在的救恩是指神的兩個偉大的應許- 成聖、和保守。成聖是一個過程,是不斷的在信徒的生命中進行。聖靈在我們得救的那一刻住在我們裡面,開始在我們的生活中改變我們,使我們成為越來越像基督為我們模造的聖潔的形象。當我們讓聖靈帶領我們,引導我們,我們就能在恩典中長進。
現在的意義的救恩也應許神的保守,讓我們可以有充足的信心,我們將要繼續信靠主直到末了。我們不需要擔心失去了上帝賦予我們的救恩,祂會繼續不斷地恩賜予我們。
救恩同時也是個存在現在的現實,讓我們逐漸地、不斷地從罪的權勢中得到釋放。在神的眼中,我們已經一次永遠有效地被宣告為義,此時我們已經從我們的罪咎中得到釋放,現在就可以開始從罪的權勢中得釋放。
未來
在基督裡的信徒也會經歷救恩未來的實現。羅馬書5:9告訴我們說:「現在我們既靠著他的血稱義,就更要藉著他免去神的忿怒。」後半句的免去憤怒是未來式,除了剛剛提到的過去的和現在的救恩之外,更指向未來。
未來救恩的實現,指向我們將會得榮耀。得榮耀是神對我們未來的工作,死去的聖徒將會復活,得到新的身體,並得以進入天國之內。我們的身體會從所有的罪惡的敗壞中得釋放。在羅馬書8:23保羅稱此為“身體得贖”。
救恩是未來的現實,我們可以期待有一天從罪的同在裡被釋放。當我們已經從罪咎中得釋放後,並逐漸地脫離罪的權勢,我們可以期待將來有一天更大的成果將要實現,就是罪惡的同在從我們生活中消失。
結論
讚美神已成就的救恩的作為,祂已經完成在每一個信徒的生命中,祂的作為已經讓我們從罪疚的纏繞中得到釋放,並在祂的眼中免除了我們的罪責。
讚美神他正在進行的救恩,他給了我們權柄可以克服罪的權勢。
感謝神將來拯救的應許,讓我們以熱切的心期待那日子,那時我們終於可以脫離罪的同在。
讚美神的救恩!
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守遺傳,與遵從誡命的差別
法利賽人堅守遺傳,他們認為是幫助他們守住律法。主耶穌卻指責他們,難道主耶穌反對律法嗎?不是。主耶穌贊成遵從誡命,但是主耶穌反對用守遺傳的方式,來遵從主的誡命。從下面這一段經文可以看出主耶穌對於遺傳、與誡命的不同態度:
(馬太福音15:1-12) 「那時有法利賽人和文士,從耶路撒冷來見耶穌說, 2 你的門徒為什麼犯古人的遺傳呢?因為吃飯的時候,他們不洗手。 3 耶穌回答說,你們為什麼因著你們的遺傳,犯神的誡命呢? 4 神說,當孝敬父母。又說,咒罵父母的,必治死他。 5 你們倒說,無論何人對父母說,我所當奉給你的,已經作了供獻。 6 他就可以不孝敬父母。這就是你們藉著遺傳,廢了神的誡命。 7 假冒為善的人哪,以賽亞指著你們說的預言,是不錯的。他說, 8 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 9 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10 耶穌就叫了眾人來,對他們說,你們要聽,也要明白。 11 入口的不能污穢人,出口的乃能污穢人。 12 當時,門徒進前來對他說,法利賽人聽見這話,不服,你知道嗎?(不服原文作跌倒) 13 耶穌回答說,凡栽種的物,若不是我天父栽種的,必要拔出來。」
首先我們要明白遺傳與誡命的差別是什麽。遺傳與誡命的差別從本段經文就可以看出來了。
「4 神說,當孝敬父母。又說,咒罵父母的,必治死他。 5 你們倒說,無論何人對父母說,我所當奉給你的,已經作了供獻。 6 他就可以不孝敬父母。這就是你們藉著遺傳,廢了神的誡命。」
孝順父母是神在十誡中定下的,主耶穌在新約中重申,這是誡命。後來的人為了讓人能守住律法,設計一套規定,讓人照著做,可以避開供養父母,但表面上還維持守住律法的規定,這就是遺傳。
主耶穌在以下的經文中更加明確地指出。新約時代對待律法的態度,與法利賽人守律法的態度有根本上的改變。
「7 假冒為善的人哪,以賽亞指著你們說的預言,是不錯的。他說, 8 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
表面上守住了律法的規定,心裡的動機卻不是發自對神的順服。這種守律法的心態是主耶穌所斥責的,主罵法利賽人假冒偽善。他們只有嘴唇的敬拜,沒有心中的敬拜。也就是只有表面的敬拜,實質上在心中卻遠離神。這就是錯誤的守律法心態。
我們今天要小心這種錯誤。不只猶太人會定下許多規定來讓人容易遵行律法,今天的基督徒也可能會如此。我們會用嚴守安息日的心態,要求基督徒守主日。規定主日不可勞動、不可加班、不可郊遊、要準時來聚會。這些規定原來的用意都是好的。但是如果像法利賽人一樣,用這些外在的規條來要求基督徒守住,並且責備不做的人。這與法利賽人責備耶穌的門徒飯前不洗手有何兩樣?
主日應該聚會,應該放下手中的勞動,將心歸主。但是不是靠著規條的要求,而是靠著生命的的建造。守律法的心態,是用外在的強求。出於愛心的殷切的規勸,是期待內心的遵從。讓聖靈在人心中動工,讓聽到的人,因著愛主,生命成長,不願讓主傷心,心悅誠服的順從聖靈的引導。
內與外的不同,內心的順從與規條的強迫,分別了兩種對於律法的態度。主耶穌要我們做的是內心的遵從。誡命不是壞的,但要用對的方式,來引導弟兄姊妹行出誡命的要求。就是要教導誡命中主對我們的心意。把誡命的精義放在基督徒的心中,讓基督徒願意因著對聖靈的順服,而甘心情願地遵從。
舊約中耶利米先知就曾經指出:「耶和華說: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耶利米書31:33-34)他預言新約的律法是寫在眾民的心裡。也就是神的子民能從心裡認識律法、並願意遵行律法。西乃之約強調順服律法,並未給人行律法的力量。新約強調的是生命的改變,當人內在更新了之後,靠著神行為得到改變,就能行出律法的要求來。
我們今天就是活在主耶穌與我們立的新約中,這就是耶利米所預言的新約的實現。律法並沒有廢掉,是存在我們的心中,而且我們願意心悅誠服的遵行,沒有外在的規條來強迫我們。這就是主耶穌對我們的要求。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面對抵擋的環境
在今天的世代基督徒還會面對抵擋的環境嗎?似乎我們過得都很順,沒有遇到什麽反對。事實上,如果我們堅持聖經中的一些原則,必然會遇到與這個世界的主流思想抵觸的地方。因為信仰的內容影響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進一步對社會的諸多議題也會有不同的想法。基督徒如何面對這些觀念的衝突呢?又要如何與這時代的不同信仰的人相處呢?本段經文就是保羅針對這個問題所作的教導。
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
神家中真誠的愛
這段經文是保羅對教會弟兄姊妹倫理的教訓,也就是人與人之間應該對待的勸勉。我們從小到大聽多了這類道理。每次聽到這類的話,常會有種聽膩了老生常談的心態。如果這段教訓又是重複一套道德規範,我們常會生出一種排斥感,難道我們過去還聽得不夠嗎?
然而羅馬書為什麼會出現這些話?因為羅馬書在教導我們神賜給我們稱義、成聖的新生命之後,這是自然而然應該活出來的行為。保羅在這裡不厭其煩地一連提出十三樣教訓。在五節經文中講完,簡短有力。目的就是讓我們照著去做。我們讀了保羅的教訓,如果只是停留在知識上,是沒有一點用處的。
這些教訓沒有什麽新奇的思想,任何倫理道德的教訓幾乎都提到。如果我們只是看看、聽聽,那就完全背離了保羅用這段經文勸誡我們的目的。羅馬書第十五章15-16節說:「但我稍微放膽寫信給你們,是要提醒你們的記性,特因神所給我的恩典,使我為外邦人作基督耶穌的僕役,作神福音的祭司,叫所獻上的外邦人,因著聖靈成為聖潔,可蒙悅納。」
道德的教導不是老生常談,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應該在行為上被聖靈改變一新,活出蒙神悅納的生活。新生命與新生活是分不開的,如果我們不願意在生活上有改變,證明我們的生命還是在搖擺不穩的階段。這五節經文並不是羅列一些不相關的道德教條。它們背後貫穿的主題是愛。保羅在十二章講完恩賜運用的原則後,就提出無偽的愛。代表愛是運用恩賜的最高原則。愛能夠將不同恩賜的人結合在一起,扮演調和的作用。愛可以說是基督徒生活最高的準則。
遠惡親善
「愛人不可虛假;惡要厭惡 ,善要親近。」
這句話直接的意思就是:愛不可是虛偽的。主耶穌曾經責備假冒偽善的人。假冒偽善這字加上個否定的字首,就是保羅用來描述愛的形容詞。愛是倫理中最高的原則。愛一旦出於虛假就不是愛了。這個世界充斥了虛偽的東西,為了謀求利益,人會賣假藥、假酒、仿冒商品。為了得到個人的好處,人也會做出虛偽的行為。為騙取感情而虛情假意,為升官發財而逢迎拍馬,為了顯揚名聲而誇張功勞。甚至連愛都有假冒的。什麽是假冒的愛?就是動機不純正的愛,無論是要得到個人的利益、名聲、或是慾望的滿足,不是出於對人真誠的接納,這等愛就是虛偽的愛。人可能會為了個人的私利而假冒偽善嗎?在主耶穌的時代,曾經責備外表敬虔的法利賽人假冒為善。他們在衣著上為了要引人稱讚,而故意表現出敬虔的樣子。馬太福音23章5-7節說:「他們一切所做的事都是要叫人看見,所以將佩戴的經文做寬了,衣裳的繸子做長了。喜愛筵席上的首座,會堂裡的高位;又喜愛人在街市上問他安,稱呼他拉比。」 其實他們心中為的不是為了愛神,而是為了自己的好名聲。在美麗外表的下面卻存在著自私的動機。
我在近日的新聞中看到一則消息。就是台北市大安區是高級住宅區,住的大部分都是有文化的人中產階級、知識分子。最近卻因為社區內要建癌症病童中途之家,引起某些居民的抗議。他們提出的理由是,交通不便、離醫院遠、國內、外官員進出有礙觀瞻。這些理由外表看來與自己無關,是為了公眾的利益。背後卻明顯的是為了自私的緣故。中國人對疾病死亡都有忌諱,他們怕重症病童進進出出,讓人心裡不安,影響他們社區的房價。他們貼大字報,鼓吹里長帶頭抗議。這樣的做法引起了眾人的不滿。怎麼為了自己的利益,排斥患病的兒童就醫的協助呢?那些抗議的理由顯得何等虛偽。
沒有一個虛偽的人能夠真正快樂的,有誰能夠在欺騙人之後心中暗暗竊喜,今天又騙過一天了,沒有被人揭穿?保羅所想我們發出的要求是真誠的心去愛人,即使這樣的愛可能會吃虧,可能會受到傷害,我們在神面前,卻能有一顆坦然的心。真誠無偽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平安。真誠的愛何其寶貴。
有人以為愛既然要真,就應該順著心中感覺而愛。保羅在這裡的教導我們的,不是跟著感覺走的愛。其實我們本性中沒有這種無私的愛,約翰一書中說:「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神改變了我們的生命,讓我們有從他來的能力,發出無偽的愛。愛不是心中的感受,也不僅是情緒的反應,它更是一種態度,也就是意志的行動。神愛我們不因為我們可愛,而是因為神的屬性中充滿了對我們的愛。同樣的我們決定去愛人,不是因為別人有什麽討我喜愛的地方,而是因為神命令我們彼此相愛,又將這種愛人的力量賜給我們。我們因為順服神的心意,而願意去愛人如己。即使違背我們自私的本性,我們也願意用意志去克服自我的弱點,努力去行出來。
保羅在講完無偽的愛之後,馬上就再講「惡要厭惡 ,善要親近」。這裡的厭惡是極端的排斥、親近則是緊緊抓住的意思。這是經過善惡分辨之後,產生的意志的行動。講完愛為何馬上就講厭惡呢?這裡讓我們明白,愛良善、與厭惡邪惡是不能分開的。愛與公義不是衝突的,而是互補相合的。愛要有公義為基礎,不是沒有原則的濫愛。基督徒間常會因為強調愛的緣故,對罪包容。其實,愛不是沒有標準的接納,似乎是為了愛可以拋掉公義的原則。一旦失去了公義,愛就流於沒有原則的濫用了,濫用愛是對人更嚴重的傷害。
同性戀的問題經過幾十年來公開的宣揚,已經在媒體、教育界取得了主流的地位。在基督教界經過了幾十年的辯論,有許多教會傾向接受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的立場。有一個基督教主流宗派在七月初的年會中,投票通過了教會可以為同性戀婚姻證婚,他們的想法就是聖經反對的是對婚姻不忠的姦淫行為,但並未反對同性間真誠的愛。
奧巴馬總統在幾個月前公開宣稱,自己經過與幕僚和公開承認性取向的軍人溝通,並與妻子和女兒對話之後,改變了過去反對同性婚姻的立場。他說:「我們兩人都是奉行教義的基督徒,顯然此立場可能被認為,我們的觀點與其他人不一致。但為人準則是,你要別人如何待你, 你也要如何待人。」這是他引用聖經來支持他贊成同性戀婚姻的看法。這種態度是為了迎合個人立場而隨意引用聖經。馬太福音19章,主耶穌對婚姻的定義是限制在一男一女中,所有提到同性之間性關係的地方全是譴責。然而接受同性戀者的立場,全然不顧聖經中所提到公義的原則,竟然為了迎合既定的想法,將經文曲解。這不是保羅所說的愛,真愛是從神而來,必定是符合神公義的標準的。愛一旦失去的真理的原則,就成了達到個人自私目的的工具了。
從這段經文我們看到了,愛與公義是並行不悖的。我們願意真誠無偽的愛人如己,同時也要有屬靈的分辨能力,知道和罪惡劃清界限。
恭敬熱誠
「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
這兩句話都有彼此這個詞,表示這是弟兄姊妹間互相對待的關係。愛弟兄這個詞原文就是兄弟之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弟兄之間要以手足之情彼此相愛。教會是神的家,我們活在這個大家庭中,就應該像對待自己親人一樣彼此親熱。親熱原來的意思是親人間的相互親愛。親情是人間深刻的感情,把有血緣關係的人連在一起,在教會中我們是屬靈的弟兄姊妹,在主耶穌裡,有種血肉相連的關係。保羅要我們像親人一樣的以愛相待。
我原來去的麻州的教會在每次在佈道會、或培訓結束的特別的場合,就要求大家手牽手一起禱告。雖然服侍得很累,但是卻感受到我們是主裡的一家人,彼此心連心、同心合意的服侍主。禱告過後不但不覺疲累,反而有種一家人經歷同甘共苦的感情。
「恭敬人,要彼此推讓」是表示對別人的尊崇,要高過自己。中文翻成彼此推讓,原意就是,我們要比別人走的更前面、帶頭去做、付出更多。腓利比書2章3節說:「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 不要吝惜在愛別人面前稱讚其他弟兄姊妹的優點。往往我們看別人的缺點比優點清楚。但是如果我們之間只看對方缺點,服侍就充滿了苦毒惱恨,為什麼別人總是不認真,為什麼我要這麼累?一旦我們心中被苦毒充滿,我們就做不下去了。保羅要我們不要互相批評,而是互相尊敬。當我們彼此尊崇的時候,就看到了弟兄姊妹可愛的地方,兄弟相愛之情就在我們中間產生了。這種一家人的感情是讓我們感受到神在我們中間的明證。
殷勤服事
「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
這裡提到我們服事的態度,是在熱心上我們不要落後、不要怠惰。為什麼一個人會怠惰。多半是因為失去了服事的動機。認為自己服事半天沒有任何成就感,以為全是一場空。這是出於服事動機的錯誤,太過於看重自己。另外的一種可能人會怠惰,就是自滿自足。以為自己已經夠好了,沒有必要再去追求進步。這種心態也會讓我們在服事上失去活潑的動力。保羅在這裡要我們心裏火熱,也就是在靈裡面保持服事的熱情。我們服侍主的熱情可能會因為種種原因失去。常看到有的弟兄姊妹在遇到挫折時,灰心失望而不再服侍。有時我們自己也會感到為誰辛苦為誰忙,乾脆不幹了。如果我們有這種想法,可能我們應該再次回到主前禱告,思想一下自己服侍的動機。
我們是為何而服事?不是為了自己的虛榮、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而是為了對主的愛,因為對主的愛,我們也因此對弟兄姊妹充滿了愛。這是聖靈在我們心中動工,我們才可能維持對神服事的熱情。你是否是缺了服事的熱情?對什麽都提不起勁?還是聖靈在你心中催逼,讓你看見了這是何等的榮耀,神竟然願意呼召你與祂同工,在屬靈的工作上有分。我們能夠在服事上保持守火熱的心,原來都是聖靈的工作。你在服事上感受到倦怠了嗎,是否聖靈在你心中催促,讓你仍然能夠保持這份熱情呢?
忍耐盼望
「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
前兩句話是連在一起看的。在患難中怎麼可能有喜樂呢?原因就是盼望。這裡的患難是指因著信仰而來的患難。當時的羅馬教會是處在外界逼迫的環境中。許多人信心軟弱、失去了希望。保羅勉勵這群教會中的信徒。不要忘記了主所應許的盼望,就是主要在來救贖我們脫離今世的苦難,將榮耀的福分賜給我們。這應許對我們今天的教會仍然有效,我們仍然盼望主再來,仍然盼望主將天上的福分賞賜給我們。主是信實的,基督徒的盼望永不會落空,這是我們喜樂的原因。當我們有這等的盼望,心中就能在患難中保持喜樂。
禱告是我們在困難的環境中能夠心存盼望、忍耐到底,最有力的行動。保羅要我們禱告要恆切,不但要恆心,也要迫切。禱告的力量就是把我們帶到神的面前,讓聖靈在我們心中動工,改變我們對所遭遇困境的心態,從唉聲嘆氣到重新得力。我們也深深相信,神會為我們開一條路,讓我們在經歷信心的低谷中,能夠靠著神所賜的力量,重新爬起來。
有一位兩年前剛過世的劉揚芬牧師,原為福州協和醫院代理院長,後來留美兩年,得到醫療管理與教育雙碩士學位,他結束學業後執意要返回家鄉,當時是1949年八月,許師長朋友苦苦相勸,要他留在美國。他堅持當初教會支持他出國,他曾答應回去,如今就要持守諾言。當他回到福州時,一個月福州就解放了。
文革時教會關閉,他受到極大的逼迫。被紅衛兵毒打,罰他跪在聖經面前,紅衛兵點燃烈火,他被烤得滿面通紅,幾乎要燒死。他跪著拼命禱告,求神拯救他。忽然一陣大風從南轉向北,本來將火吹向他身上,忽然轉為吹向逼迫他的人身上。那群紅衛兵嚇了一跳,紛紛逃跑。他得以從火堆前被解救。這個故事像極了但以理的三個朋友在烈火窯中,蒙神拯救的故事。火中有一位好像人子與他們同在。這是神對向祂忠心的人特別的保護。在今天仍然會發生。
扶助款待
「聖徒缺乏要幫補;客要一味的款待。」
幫助窮困的聖徒是我們一般弟兄姊妹的責任。神把我們連在一起,成為一家人,難道能夠眼睜睜見到其他的人缺乏而無動於衷嗎?剛才提到的那位劉揚芬牧師,回國後一直擔任福州花巷堂牧師。本身的經濟也不富裕,但他更擔憂其比他更缺乏的傳道人。他80年代移民到美國,暗中組織對受迫害,生活困難的傳道人、家屬的幫補計劃,最多時幫助的對象有200多人。他活到96歲過世。有的受幫助的肢體已回天家,有的情况改善,至今仍有10多位接受幫補。如果一個傳道人都可以幫助200位其他困難的傳道人,我們富足的弟兄姊妹更當如此了。
接下來一句話「客要一味的款待」。我們應當接待路過的弟兄、姊妹。當時許多基督徒因為旅行、移民,來到羅馬,那時候條件不好,旅館並不普及。許多遠方來的客人無地方可住。接待遠人是基督徒彼此相愛的表現。我們團契中有位弟兄非常有接待的恩賜,他來教會也才兩個月,但是有另外一對夫婦,也剛從外地搬來,因為要看房子,還找不到暫時居住的地方。這位樂意接待的弟兄就邀請他們住進自己的家中。一家四個人住了兩個月。結果這個接受接待的家庭,日後找到房子了,就在他家附近。也成為樂意接待的家庭。團契聚會本來只有兩家開放,因著他們倍增為四家,團契人數節節增長。接待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忍受可能會把家中搞亂,不同生活習慣互相影響。可是卻能帶給被接待的家庭最需要的幫助,他們在不方便的時候,有人願意伸出援手。體現出聖經中所教導的肢體相愛之情。
結論
我們將保羅對羅馬教會的十三點倫理教導講過一遍,這不是讓我們單單有倫理的知識,而是要我們活出來的。活出這些倫理要求最大的動力是愛,也就是神所賜給我們的愛。這愛出自基督賜給我們的新生命。沒有重生的生命,我們沒有愛的動力,也就活不出這些倫理要求來。弟兄姊妹們讓我們不要把這些要求當成是道德規條,而是願意順從主的教訓。靠主給我們的力量,把這些教訓從生命中流露出來。
2012年7月7日 星期六
神與大衛立約
「大衛住在自己宮中,對先知拿單說:「看哪,我住在香柏木的宮中,耶和華的約櫃反在幔子裡。」(歷代誌17:1)
大衛擁有優裕的居住環境,但他卻想到:「看哪,我住在香柏木的宮中,耶和華的約櫃反在幔子裡。」他在自己享受舒適生活的時候,卻沒有忘記神的約櫃。仍然放在會幕中。會幕所在之地就在大衛城,離他的皇宮不遠。對比之下,他心中感到不安,他是人,住在香柏木的宮殿,神的約櫃是神同在的表徵,卻放置在帳篷中。因此他能夠想到這點不正常之處,而思念改正。他的心是放在神的事務上的。我們是否思念神的事、比自己的事更多?還是我們覺得神的事算不了什麽,隨隨便便沒有關係,自己的事更重要?我們當從大衛建殿的心意,學到他對神的重視。
「當夜,神的話臨到拿單,說:「你去告訴我僕人大衛,說耶和華如此說:『你不可建造殿宇給我居住。自從我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直到今日,我未曾住過殿宇,乃從這會幕到那會幕,從這帳幕到那帳幕。凡我同以色列人所走的地方,我何曾向以色列的一個士師,就是我吩咐牧養我民的說:你為何不給我建造香柏木的殿宇呢?』」(歷代誌17:3-4)
當神不許他建殿,因為他曾在戰爭中殺人流血,神不許這樣的人為祂建殿。但是神卻屬意所羅門為祂建殿。當大衛得知神的心意時,他順從神的心意,積極準備材料、資金、人力,要讓建殿之事成就。大衛所思想的是:成功不必在我,只要有人能承擔建殿的責任,把殿建成。
神提起過去幾百年來,在曠野流浪到如今,從未要求以色列民為他建殿,是神不喜悅以色列民為祂建殿嗎?並不是。神並不是反對建殿的構想,只是神比人有更高的心意。人只是單純的想要蓋一個殿給神居住,但是神卻啟示所羅門:蓋聖殿的目的,不是神要住在人手所造的殿。而是要藉著聖殿,建立以色列民對神敬拜、向神認罪、向神禱告的生活習慣。目的是建立神的子民,成為吸引萬民歸向神的見證、成全神的心意。從以下兩節經文,神對所羅門的話中可以看出來:
「他說:『自從我領我民出埃及地以來,我未曾在以色列眾支派中選擇一城建造殿宇為我名的居所,也未曾揀選一人作我民以色列的君;但選擇耶路撒冷為我名的居所,又揀選大衛治理我民以色列。』(代下6:5-6) 神並不是不想要以色列民安居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也不是不想為以色列民揀選出統治的君王。祂揀選大衛為王、答應建殿,目的是建立一群聖潔的團體、敬拜的團體、並屬祂的子民。這才是神答應建殿、選立君王的目的。
「神果真與世人同住在地上嗎?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你居住的,何況我所建的這殿呢?惟求耶和華─我的神垂顧僕人的禱告祈求,俯聽僕人在你面前的祈禱呼籲。願你晝夜看顧這殿,就是你應許立為你名的居所。」(代下6:18)
上面這節經文也告訴我們,神願意接受大衛建殿的構想,不是為了自己居住,而是要讓以色列民有一個敬拜神、親近神、向神禱告的中心。這是神與祂的子民同在的象徵。
在歷代誌接下來的話就說得很清楚了:
「現在你要告訴我僕人大衛,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我從羊圈中將你召來,叫你不再跟從羊群,立你作我民以色列的君。你無論往哪裡去,我常與你同在,剪除你的一切仇敵;我必使你得大名,好像世上大大有名的人一樣。我必為我民以色列選定一個地方,栽培他們,使他們住自己的地方,不再遷移;兇惡之子也不像從前擾害他們,並不像我命士師治理我民以色列的時候一樣。我必治服你的一切仇敵,並且我─耶和華應許你,必為你建立家室。 』」(歷代誌17:7-10)
這就是神從牧羊的工作中揀選大衛,立大衛為王的理由。要他做神子民的君王,帶領以色列民。神選定一個地方建立以色列國度,就是應驗神對亞伯拉罕之約的應許。亞伯拉罕的後裔必成為大國。神是信實的神。神讓以色列民定居在迦南地,就是要預備一個安定的環境,讓這群屬神的子民接受栽培,
大衛想為神建殿,神卻要為他建造家室。讓他們在神選定的地方,接受神的栽培,使他們住自己的地方,不再遷移;兇惡之子也不像從前擾害。神的意念總是高過人的意念。我們想的只是單純的為神做些事,神卻反過來藉著我們心中的善意,來建立我們、培養我們。是我們最終成全祂在我們身上的心意。耶和華應許,必為大衛建立家室。這是什麼意思?大衛要為神建立居所,神卻說他要為大衛建立家室。這裡的居所與家室都是同一個字。但是我們知道神不會為大衛建一座房子,他要建立的是一個永續掌權的王朝。請看New Living Translation聖經:「主要為你建立一個居所:就是一個王朝」(the LORD will build you a house,a dynasty of kings)。這裡家室的意思就是有王權的家族,將要有王坐在大衛寶座上,繼續統治大衛的後裔。
這段經文最終結束在大衛之約,也就是接下來的一段經文。
大衛之約(歷代誌17:11-14)
上一次我們提到了,大衛為神發熱心願意為神建殿。但是神不讓他建,而是交給他的兒子所羅門。神的意念超過人的意念,人想用人的熱心為神建造居所,神反過來為這個對神敬虔的人建立堅定不移的聖約。在上一段中,大衛想為神建殿,神卻要為他建造家室。
神要如何為大衛建立家室呢?神對以色列民的心意是什麽呢?
神對大衛說:「我必為我民以色列選定一個地方,栽培他們,使他們住自己的地方,不再遷移;兇惡之子也不像從前擾害他們,並不像我命士師治理我民以色列的時候一樣。我必治服你的一切仇敵,並且我─耶和華應許你,必為你建立家室。 』」(歷代誌17:7-10)
本段經文說:神要讓他們在神選定的地方,接受神的栽培。耶和華也應許,必為大衛建立家室。也就為大衛是建立一個有王權的家族,坐在大衛寶座上,永續不斷統治的後裔。我們常常期待自己的後裔能夠承受神所賜給我們的福分,一代接一代、代代相傳。我們曾經經歷神的恩典,我們願意子孫中後繼有人,接續屬靈的傳承嗎?我想大家都會願意的。大衛是怎麼樣得到這傳承的?我們與大衛的應許有關係嗎?
神與大衛立約(17:11-14)
『你壽數滿足歸你列祖的時候,我必使你的後裔接續你的位,我也必堅定他的國。他必為我建造殿宇;我必堅定他的國位直到永遠。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並不使我的慈愛離開他,像離開在你以前的掃羅一樣。我卻要將他永遠堅立在我家里和我國里;他的國位也必堅定,直到永遠。 』
這個約表面上是應驗在所羅門的身上,但是大衛之約的描述的內容,超過所羅門能夠承受的容量。例如:「我必堅定他的國位直到永遠。」所羅門在地上的國度,在公元前586年早已滅亡。人間的國度沒有一個能持續到永遠。那這個國度到底是指什麽?我們看看聖經中其他的經文怎麼說?
大衛之約在詩篇中重述
(詩篇89:3-4) 「我與我所揀選的人立了約、向我的僕人大衛起了誓。我要建立你的後裔、直到永遠、要建立你的寶座、直到萬代。」
(詩篇89:27-28) 「我也要立他為長子、為世上最高的君王。我要為他存留我的慈愛、直到永遠.我與他立的約、必要堅定。」
這兩段詩篇的應許,也遠超過所羅門能夠承受的。明顯的大衛之約完全的應驗,最終的應驗,是在另一為大衛的子孫身上。
大衛之約應驗在彌賽亞耶穌的身上
新約聖經中有多處經文知名耶穌應驗了神向大衛立的約。請看以下兩段經文:
(使徒13:22-23)「就選立大衛作他們的王,又為他作見證說:我尋得耶西的兒子大衛,他是合我心意的人,凡事要遵行我的旨意。從這人的後裔中,神已經照著所應許的,為以色列人立了一位救主,就是耶穌。」
(路加1:30-33)「你要懷孕生子,可以給他起名叫耶穌。他要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主神要把他祖大衛的位給他。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他的國也沒有窮盡。」
這兩段對主耶穌的描述,完完全全與大衛之約所說的一樣。主耶穌正是承受大衛之約,滿足神應許的那為大衛的子孫。
大衛之約與我們有何關係?
如果說大衛之約只對以色列人有效,我們今天的外邦基督徒就在此約之外了。但是此約最終的應驗是在主耶穌裡面。我們因著信進入耶穌基督裡,成為神聖約的子民。所以主耶穌所作的寶座是神國度的寶座,他掌權直到永遠的國度,就是神的國度。我們今天也因信住在神的國中,成為神國的子民,將來有一天,還要與基督一同掌權。大衛之約於我們就有關係了。
我們知道不知道主耶穌掌權的國度將要存到永遠,我們信主的人有神國子民的身份?如果我們知道的話,是否人生的態度會有所改變?我想一定會有不同的人生觀。我是神國的子民,就要順從君王基督。我將來的希望,就是神的國能大大復興。我在其中也分享主的榮耀。既然知道我們已經在神應許的國度中,就當活出神國子民該有的聖潔生活來。求助幫助我們,更清楚知道自己的身份,也更盡心熱切的愛主,傳揚神國的福音。
2012年7月2日 星期一
救恩的成全
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求主看顧我們的需要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為每日需要的飲食祈求,似乎是再平凡不過的事了。我們都會感到飢餓、都會憂慮吃飯的問題。雖然今天我們生活的水平提高,大部分的人都能夠吃飽飯。但是我們還是常常會為衣食憂慮,擔心生活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的問題。主藉著這句經文教導我們,飲食是神所賜給我們的,我們每日吃的糧食,主都願意供應我們。我們三餐的謝飯禱告正是向神表達出心中的感恩。因為為飲食而感恩太過於平凡,以至於許多人認為這不過就是個例行公事。連我們自己都有時會忽略。但是主耶穌教導我們去做的事,就不是可以隨意輕忽的。我們當思想自己活在世上所得到的生活供應,豈是徒然得來。如果我們知道當今的世界有多少人吃不飽飯的時候,我們就不會以為餐桌上的飯菜,是我理所當然就該得到的。根據聯合國世界糧食組織的資料,當今的世界,每日靠不到一美元過生活的人數有12億人。每天平均有25,000人死於飢餓及貧窮。換句話說,每3.4秒,就有一個人死於飢餓及貧窮。如果我們以為自己能夠輕鬆享受飽足的生活,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我們是忘記了那許多在飢餓邊緣的人,他們迫切需要我們所有的一小部分都還不可得。世上有太多的事超過我們所能掌控。當我們面對著餐桌上的食物時,真該覺得自己太幸福了,我們所付出的,遠遠比不上我們白白得到的。這豐富的供應不是理所當然的,是神特別的恩典與眷顧,其中有太多事值得我們感恩。當我們明白每一天桌上的食物是來自於主時,我們的心是否無動於衷,還是我們會存著感恩的心,獻上謝飯禱告。
主垂聽我們的祈求,沒有讓我們挨餓,祂將我們需要的糧食按時供應我們。我們每天從床上起來,不必擔心今天吃什麽、喝什麽。我們生命存留,在祂的手中。祂是何等信實的主,將我們每日需要的食物供應我們。正如在曠野中的以色列人,四十年來,沒有農作物可以供應他們幾萬人活命,但是神卻賜下了從天上降下的嗎哪。他們每日在曠野拾取當日需要的嗎哪,讓他們可以活命。多拾的部分吃不完,想留到第二天再吃,但是當日就壞了。神給我們的供應也是如此,讓我們仰望祂每日供應生活的需要,祂不給我們過多,讓我們覺得不再需要祈求。也不讓我們不足,以致身心受到痛苦。主要我們每日仰望祂,祂是信實的主,必供應我們身體的需要。
有的人看中屬靈的追求,認為我們不該為自己身體的需要祈求。顯然主耶穌並不是這麼認為。祂教導要為身體需要得供應向神發出禱告。因為連我們身體的需要,也是神所顧念的。正如祂願意我們在屬靈上追求神的話語而成長,祂同時也願意我們身體沒有缺乏,過著正常的生活。我們能有健康的身體,正是實現神旨意最根本的基礎,也是促進神的名得榮耀、神的國降臨,正面的力量。主耶穌願意滿足我們生活上的需要,所以祂教導我們向天父祈求。我們的身心靈,整個人都是主所寶貴的,他要我們愛惜身體,正如我們追求屬靈長進一樣。祂在世上的日子,曾經醫治人的疾病、趕逐纏繞人的鬼,餵飽跟隨祂的人。既然主耶穌都看顧我們身體需要,我們更是要注重保護身體健康。因為身體是神所賜的,應當為神所用,而不該私自任意損壞。我們要體貼神的心意,將身體獻給他當作活祭,服事祂、用來榮耀祂的名。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這句禱詞就是讓我們為自己所虧欠的債,向天父求赦免。這裡的債是指什麽呢?難道我們欠天父債嗎?按照路加福音11章4節的平行經文:「赦免我們的罪,因為我們也赦免凡虧欠我們的人。」我們就能更進一步了解,這裡債的意思就是指罪債。只有祂有權柄赦免我們的罪。與前一句禱告詞來對比,前一句經文的動詞是賜給。這句經文的動詞則是赦免。這兩句話所求告的對象都是天父,前一句祈求他賞賜我們身體的需要,這裡求祂赦免我們的罪債。我們感恩的內容,除了身體需要得到主的看顧之外,還應該為自己的罪債得赦免而感恩。
這句禱告讓我們承認自己犯罪虧欠了神,然而神不要我們陷在罪債之中,主耶穌教導我們向神發出赦罪的祈求。神願意赦免我們的罪,免去我們的罪債,洗清我們的罪咎。當我們背負著罪債、心懷罪咎的時候,我們與神的關係是被破壞的。罪隔在我們與神的中間,讓我們不能坦然面對祂。不知道你是否有欠人債的經驗,當你虧欠人的時候,你與債主的關係就是緊張的,每逢你見到他,就想到自己欠他的債沒有還,就巴不得躲開他。這種緊張的關係不可能自然消失,只有將債還清,或者是債得赦免,雙方關係才能恢復原來的和好。如果將這裡的債當作得罪人所欠的人情債,我們就更能體會其中的意思了。我們不願虧欠別人甚麽,然而人生在世我們卻免不了有些人得罪我、或我得罪人的地方。這裡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赦免。赦免別人的罪是化解人間互相虧欠最根本的方法。主耶穌讓我們從人之間的赦免來想起,正如我們願意免去別人欠我們的債,主要我們向天父祈求,赦免我們的罪債。
我們欠了天父什麽債?在天父的面前,我們都得罪了祂。聖經中說:「世人都犯了罪、虧欠了他的榮耀。」這是每一個基督徒在信主的時候都願意承認的。但是人都有罪的觀念與我們原本強調自尊、自信的價值觀相抵觸,讓許多人無法接受。我們在傳福音的時候說:人都有罪,需要神的赦免。許多人心中就會產生反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難道這麼一點小小的毛病,神也要跟我計較嗎?」我們應當從聖經的角度來理解罪的意義。在聖經中,描述罪所用的幾個字就讓我們明白它的定義:
(1)其中一個就是hamartia意思為偏差,也就是達不到神所定下的標準。神要我們按著他的形象,活出祂的榮耀來,然而我們卻沒有人能做到。祂造我們的時候,將祂的形象賜給我們,期待我們按照祂的心意管理世界。然而我們卻偏離了祂的心意,與祂對我們的期待背道而馳,這種忽視神的命令、任意妄為的態度就是罪。保羅在羅馬書第七章曾說出自己心中被罪纏繞的苦況:「我所願意的,我並不做;我所恨惡的,我倒去做。」為什麼我們都知道神所定下的公義標準,卻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行不出來?這就是因為罪是一種力量,在心中的轄制我們,讓我們行善無能、拒罪乏力。
(2)另外一個字parabasis就是超越了規矩。神為我們定下了公義的標準。就是律法中愛神、愛人的原則。當我們逾越了律法的要求時,就在神公義的標準上跨越界線了。在誠實與虛假的分界上,我們選擇什麽?在捨己與自私的分界上,我們是否走在神的道路上?許多事原本都是好的,但是當我們超過了該有的規範,就成了過犯。例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當我們為了利益、不擇手段的時候,我們就是貪財了。例如性慾原來是神所賜給我們的禮物,讓我們在家庭中享受夫妻親密關係。但是一旦超出婚姻以外,尋求性的滿足,那就是婚外情、是犯了十誡中姦淫的罪。把握神所賜給我們的分寸,不要逾越界限。當我們做得過分了,就成了得罪神的事了。
(3)opheilema 就是欠債的意思。本節聖經中「免我們的債」就是使用這個字。我們欠了人的債,就是該負的責任,該盡的義務、沒有盡到本分去完成。這就是虧欠。我們常常會有許多神所對我們的要求,讓我們遵照他的心意而行。但是我們沒有做到。這就是我們虧欠神的債。欠的債只有還清才能得到解脫。要不然我們就得背負這個債,心中的重擔讓我們活在一種欠咎感當中,不得釋放。
以上三種解釋,包括了聖經中主要的罪的意義。我們都犯了罪,虧欠了神,然而我們卻沒有能力去承擔罪所帶來的後果,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與神永遠隔離。神願意我們從罪中得釋放。他在十字架上成就了贖罪的救恩。也就是讓祂的兒子主耶穌,為我們付上了贖罪的代價。祂並呼召我們回到祂面前,接受主耶穌為我們預備的救恩。聖經在約翰一書1章9節給我們赦罪的應許:「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當我們願意承認自己的罪,接受耶穌赦罪的寶血將我們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在神的眼中都得到了赦免。這是何等寶貴的應許,世間怎麼可能有這麼好的事?我們的罪能夠藉著基督的代贖,全得赦免。是的,主的應許是確定的,我們不必懷疑。這是因為基督為我們付出的代價,超過我們所犯的罪,父神因著我們接受了主的代贖,不再紀念我們的罪。
歌羅西書2章13-14節說:「你們從前在過犯和未受割禮的肉體中死了,神赦免了你們一切過犯,便叫你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又塗抹了在律例上所寫攻擊我們,有礙於我們的字據,把它撤去,釘在十字架上。」這赦罪的恩典完全是主耶穌所成就的,是白白賜給我們的,勝過我們自己想要靠自己贖罪的努力。當我們誠心地接受主為我們預備的救恩,赦罪之恩就在我們身上生效。這救恩超過一切人間的道德規範、法律教化。對陷在罪中的人產生的改變生命的力量,是無與倫比的。我們也都曾經歷了這力量的改變。
讓我們再從另一方面來看這個赦罪的祈求,主願意赦免我們的罪,就如同我們也會赦免得罪我們的人。當我們作出這樣的祈求時,我們應當反省自己是否願意赦免得罪我們的人,如果不是的話,我們簡直是向神求懲罰。「主啊!求你如同我赦免人的債一樣地赦免我。」我如果不願赦免人,這句話就等於是求天父不要赦免我的罪。所以主耶穌教導我們在天父的面前求赦免,同時也是警惕我們:我們所犯的罪孽深重,主都願意免去。我們心中是否仍然有不能赦免的人?
赦免不是讓我們否定心中的憤怒,也不是讓我們忘記曾經遭受的傷害。而是讓我們的心不再被仇恨侵蝕。有一位黑人媽媽,她二十歲的兒子在一場聚會中與人發生了劇烈的爭吵後,被一個十四歲的黑人少年開槍射殺。當他得知兒子被殺的消息後,心中充滿了憤怒。她當時所想的就是要法律伸張正義,讓這個殺死他兒子的人終生關在牢裡。這個少年被判了25年徒刑,在關了17年後得到減刑,準備放出來。這位殺她兒子的少年就住在她的城裡。當罪犯準備被釋放的消息傳出時。這位媽媽的心中百感交集。她應該是感到憤怒,而且害怕才是。但是她卻進到牢裡去見了這位殺子仇人,向他表示她的赦免。並爭取他的房東將隔壁房子住給他。兩個人就住在隔壁,兩家門前掛了一個牌子,上面用中文寫了和平兩個字。這可能嗎?引起了媒體的注意,去訪問這位媽媽,並這位釋放的犯人。媽媽說:我願赦免不是表示我贊同他所作的事,兒子被殺是我永遠不能忘記的。但是我不要再讓仇恨再存在我心中了,這仇恨的思想曾經像癌症一樣佔據我的心,讓我變成了一個絕望的人,不想再活下去。我願赦免,是因為我知道神愛我,祂也赦免我的過犯。當記者訪問殺人的罪犯時,他也說:「我這些年來一直活在悔恨當中,不能原諒我自己。雖然出獄,但是我的過去在我心中烙上了殺人犯的印記。她對我的原諒,幫助我能夠原諒自己。」如今這位出獄的犯人,白天在資源回收廠工作,晚上在大學唸書。黑人媽媽常常過來看他,週末就帶他到教會去。什麽力量讓黑人媽媽能夠不計較這殺子之仇,就是神赦免的愛。
有一句很有道理的話:「饒恕並非叫我們遺忘,但是它關乎接受一個應許,將來會比一直沉溺在過去的傷害裡更豐盛。」聖經中說:「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我們能赦免人,也是因為我們自己先承受了神的赦免。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或作:脫離惡者)。」
在前一節經文,我們求主赦免我們過去所犯的罪,在這一節我們所面對的是將來會繼續發生在我們生命中的試探與攻擊。主耶穌讓我們求神保護我們,引導我們的生活,不要進入試探中,卻讓我們能脫離惡者的攻擊。這兩句話是用一個轉換語氣的連接詞「卻」連接的,我們可以看出兩句內容是相關的、意義卻是相對的。進入試探,與脫離惡者是相反的意義。所以我們可以說是進入試探,其實就是陷入惡者的詭計中。
原文中「試探」這個字可以翻作試煉或是試探。從正面來看這是從神而來的考驗,但是若從反面的意義來看,就該理解成從魔鬼來的試探。就如同在馬太福音26章41節,耶穌警告門徒儆醒的話:「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這裡試探同一個字,就翻成了「迷惑 」。因為入了迷惑是反面的意思,不應是神的本意。主禱文中「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應該也是反面的意思,不是主要引導我們進入試探,而是撒旦。我們對主的祈求,則是引導我們不要進入試探。
這句話有兩個祈使語態的動詞,也就是引導與拯救。我們求神引導我們不要進入試探中、也求神救我們脫離惡者的攻擊。我們之所以要向神發出這樣的祈求,是因為世上充滿了罪惡的誘惑。魔鬼藉著各樣詭計,誘惑我們跌倒。想要我們失去心對神的信心,臣服在牠的權勢底下。這些詭計包括:驕傲、貪心、仇恨、色情、權力慾望、得人敬仰的虛榮心,這些事物,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卻讓我們崇拜它們,以它們代替神的地位。撒旦清楚知道我們的弱點,牠善於使用我們的弱點來引誘我們。如果我們貪財,撒旦就讓我們身邊充滿了發財的機會,想用錢才來引誘我們跟隨牠。如果我們愛出名,撒旦就讓我們得到人得掌聲,被人捧到高位,當心裏洋洋自得的時候,就是墮落的開始。如果我們貪愛情慾的滿足,撒旦就讓我們曝露在異性的誘惑中,讓我們對婚姻不滿意、做出對配偶不忠的事。這些試探充滿在人世間,就連基督徒也難以免除遭遇試探。當試探臨到時我們怎麼面對。如果我們見獵心喜,以為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我們就中了撒旦的詭計,陷入他的試探中了。
主耶穌要我們明白撒旦的詭計,祂讓我們向神祈求脫離這些罪惡的誘惑。憑著我們自己的力量,我們常常不能勝過撒旦的詭計。唯一的辦法就是認清楚自己的身份,不要高估自己的能耐,願意祈求神賜下力量,幫助我們勝過試探。在誘惑面前我們不該過於自信,多少人在試探中跌倒,就是抵擋不住罪惡的引誘。提摩太前書6章10-11節中,保羅警告我們:「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但你這屬 神的人要逃避這些事 」 提摩太後書2章22節,保羅又告訴提摩太:「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慾。」許多神的僕人跌倒,都是因為勝不過金錢、名聲、女色的誘惑。撒旦今天也在用這些詭計誘惑著我們。聖經教導我們要逃避它,不要給它留地步。我們要承認自己面對誘惑時可能出現的軟弱,不要信任自己對誘惑有免疫的能耐。我們不是柳下惠坐懷不亂,我們是蒙恩的罪人,當我們曝露在罪的誘惑下,仍然可能跌倒。當我們有這樣的體認,就知道靠主的重要。離了主,我們只能在魔鬼的攻擊下,任憑宰割。主的保護是我們勝過試探的唯一力量。主耶穌在經過三次魔鬼試探時,都是憑著聖經上神的話,來抵擋魔鬼。我們面對試探,更是離不開神。因為神的保護是我們不掉進誘惑的唯一保障,神的拯救也是我們脫離惡者的唯一方法。我們活在世上應該清楚知道自己的弱點,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不自我逞強,與撒旦硬碰硬。我們所該做的是祈求神的引導,遠離誘惑。一旦試探來臨,更是要靠著禱告祈求,接受神的幫助,脫離魔鬼對我們的攻擊。這不是將一切的責任推給神,而是清楚地把自己放在神的保護之下,接受神對我們一生行為的引導。我們該做的是信靠與順服。主禱文正是對我們發出了如何面對試探的提醒。
結論
在看完了今日所提到的三方面關於我們需要的祈求,我們可以得到一點結論。天父顧念我們在地上的需要,包括身、心、靈各方面的需要,當我們祈求天父賞賜我們日用的飲食,我們求肉體需要得到滿足。當我們求父神赦免我們的罪債時,心靈的虧欠得到平復。神也關心我們人生路上可能遇到的試探與陷阱,主耶穌教導我們,靠著禱告祈求,將所有可能的危險交託主手中。求主看顧與保護。
這三方面的祈求,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對準了前三個祈求所立下的標杆。也就是求神的名得尊崇、神的國降臨、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這些祈求的實現,與我們是息息相關的,我們無法置身事外,神要我們藉著禱告參與在祂國度實現的計劃中。在神的國實現在地上的過程中,我們是順服在神的旨意下,盡我們身為神國子民的本分。神沒有忘記我們的需要。祂知道神國度的實現,要一群忠心良善的子民,我們就是神國的子民。主耶穌要我們為著我們身、心、靈的需要神求祈求,求神賜下日用的飲食、免我們的罪債、並保護我們不陷入試探中、並在神的拯救之下,脫離撒旦的攻擊。我們一生都需要神,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而是明白我一切的需要得到滿足,原是神要讓我們活出祂的心意來,榮耀他的名,讓他的名為萬人尊崇。這就是主禱文所帶給我們的勉勵,願我們都能更深的認識自己在神國的地位,認真的用主教導的主禱文向父神發出祈求。
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
如何才能獻上合神心意的禱告呢?主耶穌為我們做出最好的示範,祂在地上的日子,祂經常向父神禱告。每有重大的事件,他更是退到曠野、整夜禱告。祂的工作,可以說是伴隨著禱告。我們身為主耶穌的門徒,豈不該從主學習禱告的榜樣嗎?讓我們一起從主耶穌親自的教導,來學習正確禱告的態度。
「我們在天上的父」
主耶穌在禱告的第一句話就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這句話說明了我們與神的關係,是父與兒女的關係。這樣的關係有何特別?父母與兒女有著生命相連的關係,我們的生命來自天父的創造,我們得以在地上活著,乃是天父的看顧保守。父與子的關係是生命的相連,我們生命的源頭是神。因著我們的生命來自於他,所以祂在我們身上有主權。就如我們生下兒女,我們就會對他們有期望,我們盼望他們孝順、盼望他們品學兼優、盼望他們成為有用的人。這是地上父母對子女的期盼。我成長的過程中,我的地上的父親對我的影響非常大,他常常會說出對兒女的期待。我發現自己人生努力的方向,正是一步一步朝著他對我所期待的目標去實現。我們是活在許多人期待當中的人,父母、配偶、兒女,甚至朋友,都會影響我們人生的方向。我們會努力滿足所愛的人對我們的期待。
天父對他所造的人也是如此,祂盼望我們順從祂的心意,在地上代替祂管理萬物。祂盼望我們活出的生命,能榮耀祂的名。我們身為具有神形象的被造物,又有神所賜下超越萬物的智慧、權柄、與能力。我們是否思想到自己活在地上的身分是什麽?我們的身分是屬神的兒女。既然是神的兒女,神在我們身上的期望又是什麽?神造人的目的是要人在全地為祂管理萬物,榮耀他的名。我們知道了神對我們的期望,是否願意調整我們人生的方向,努力滿足神的心意呢?
知道神是我們的父,我們是他的兒女,影響了我們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我們人生努力的方向,會因著認識這個關係而改變。我們一生活在地上目的,就是照著神的心意而活,滿足祂在我們身上的期望。我們像是一位被老闆差派的職員,出差到遠方,完成老闆交付的任務。我們是忠於老闆的心意,認真完成他的使命,還是趁著老闆看不見,滿足自己的私利,浪費光陰、吃喝玩樂?我們都很清楚,出差的目的是達成老闆交付的任務,不是為了自己的玩樂。我們今日就是被主差派來到地上幾十年的時間。我們在地上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活出主所期待的生命來。所以我們禱告時最重要的認識,就是我們與天父的關係。明白了神是我們天上的父,是我們生命的創造者,是我們一生的主宰,我們對祂祈求的內容,就會從自我中心的禱告,轉變為以神為中心的禱告。我們所求的事就不會全集中在自己需要的滿足,而是願意看到神在我的身上的心意得到滿足。
主禱文的結構就是如此,前三點是三個願望,集中在有關神的事上。神的名得到尊崇、神的國降臨、神的旨意成就。後三點是三個祈求,則是為了我們的需要。我們肉身的需求、關係的和好、不受罪惡的引誘。後三點祈求是為了要支持前三點。我們在地上一切的需要,神願意滿足我們,讓我們在地上能夠平安的活著,目的就是讓我們為了神的目的而活,成全前三點願望。我們對於後三點比較熟悉,因為與我們切身相關。但是我們卻少求神的名得到尊崇、神的國降臨、神的旨意成就。這些關於神的事好像遠在天邊,與我無關。其實並不是如此,神願意我們先求祂的國與祂的義、然後我們所需用的一切祂都是知道的,祂也願意賞賜給我們。這裡主耶穌教導我們禱告的順序也是如此。先求神的事、再求我們自己的需要。前面的方向正確了,後面的一切都有了目的。如果前面的方向錯了,即使後面的祈求都實現,也只不過停留在自我願望滿足的層面。這不是主耶穌教導我們禱告的心意。請記得主耶穌的教導:「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6:33)讓我們一起進入主禱文的內容,前三個禱告的主題是:願神的名得尊崇、願神的國降臨、願神的旨意實現,在地上如同在天。
「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
在主禱文中,有三個願望,關乎神。三個祈求,關乎我們。所有的動詞都是用祈使語氣,也就是祈求神應允所求的事。頭一個願望是全部六個願望的中心,正如後三個祈求是支持前三個,也可以說整個後面五個祈求,都集中在支持第一個祈求的實現:「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為何神的名被全地尊崇,是整個禱告的中心呢?這個祈求的內容似乎離開我們很遠。我與這件事有何關係?我們如果將自己的眼光集中在神,盼望神的心意得到滿足,我們就會明白「神的名被萬民尊崇」就是神所最重視的事。
神的名有什麽特別意義?神的名正代表了他所是的。祂是位怎麼樣的神,從祂的名我們就能夠知道。我們以神向我們啟示的名,來認識神的屬性。聖經中曾多次談到神的名,都與神的屬性有關。什麽是神的屬性呢?
自有永有:在出埃及記中摩西曾經問神:「他們若問我說:『他叫甚麼名字?』我要對他們說甚麼呢?」神告訴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出3:14)這裡神的名告訴了我們,神就是神所是的,不能用人的智力來想像、不能用任何人間的事物來比擬。祂是永存的,沒有開始,也永無窮盡。超乎世間一切萬物。神的名「自有永有的」就是表示了神的永存性、與超越性。
全權:當摩西求神與以色列人同在,帶領他們進入迦南時,向神祈求說:「求你顯出你的榮耀給我看。」耶和華說:「我要顯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經過,宣告我的名。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出33:18-19)神是全權的神,祂的心意出自他的全智、與全善的本性,永不會失誤。
全能:神又向摩西說:「我從前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顯現為全能的神;至於我名耶和華,他們未曾知道。」神向以色列先祖顯現的名是全能的神。這代表了神的能力大過一切困難,祂是信實的主,祂定意成就的事永不失敗。
公義、憐憫:神曾在雲中降臨,宣告祂的名:「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 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這裡神啟示祂的屬性就是完全的慈愛、與完全的公義。他願赦免悔改之人的罪孽,也必追討剛硬之人的罪。
我們對神的認識是來自於神向我們啟示了祂自己。祂的名正是祂屬性的代表。祂願意世人都尊崇祂的名,高過世間一切的名。「尊神的名為聖」這句話有點需要解釋。原文直譯是「願你的名被尊為聖」,有一個祈使語氣的動詞「尊為聖」,就是與世俗有別之意。一切歸屬於神的,都被分別為聖。神自己更是超乎萬物,有至高無上、獨一的地位。「尊神的名為聖」的意思就是,把與神的聖潔、公義、慈愛的屬性相稱的尊榮歸給神,高舉到超乎一切的獨一地位。當我們尊主的名為聖的時候,神的心就得到滿足。我們如此敬拜,正是神所喜悅的事,也是神對我們的期待。我們是否願意按照神所喜悅的來祈求呢?
在當今的世界,我們看到世人並沒有都尊主的名為聖,甚至他們輕視主的名,視為不值一顧。就連信主的人有時都不敢在眾人面前尊崇主的名,以為這是羞恥的事。我們如果不以主的名為榮耀,願意在眾人的面前承認主的名,主也不認我們。當我們向神獻上禱告: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時,我們的心是否也像我們所禱告的,願意看到世上萬民歸向主,他們因為不認識主,而不尊主的名為聖。然而神願意藉著福音拯救他們,讓他們都因為認識主,而尊主的名為聖。我們基督徒是否思想自己在其中的地位?神的心意,要藉著我們實現。我們如果願意在神的面前向神祈求:「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這句禱告是對我們自己的警惕,與期許。我們不是禱告完了,就把一切交給神,怎麼實現就與我無關了。不是的。我們既然求神,願祂的名被世人尊崇。首先我們自己豈不該先尊崇神的名,我們是否把與神至高的屬性相稱的榮耀與讚美歸給祂。
然後我們再當自問,世人不願尊神的名為聖,與我無關嗎?主耶穌教導我們禱告,就是要我們時常鞭策自己,既然如此求主,豈不是更要積極投入福音的工作,讓自己配合神拯救的心意,把福音帶給世上萬民。願這句禱告真的成為我們的心願,我們祈願主的名被尊崇,我們也思念世上福音的需要,這正是主所關心的事,我們在這事上禱告,正是求主把自己放在主的心意中,求主使用。
「願你的國降臨;」
神的國是貫穿整本聖經中的主題之一,也是耶穌基督所傳講的主要信息。主禱文所在的登山寶訓也被稱為天國的憲章。天國也就是神的國。福音被稱為天國的福音,也被稱為神國的福音。「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太24:14) 但在路加福音中,耶穌對門徒說:「我也必須在別城傳神國的福音,因我奉差原是為此。」(路4:43)不是兩種福音,它們是同一種。同樣的,天國与神國不是两種國,它們是指同一個國。
神的國是什麽意思呢?神的國就是神掌權的地方,凡是神的主權臨到的所在就是神的國。在福音書中,耶穌基督曾經用三種動詞時態來提到神的國,神的國包括過去、現在、將來三層意義。
耶穌論到神的國過去就已存在:「你們要看見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和眾先知都在神的國裡」(路13:28)這句經文表示舊約中的屬靈偉人是在神的國裏,神的國存在歷史中。耶穌也說神的國有現在的意義:「人也不得說:看哪,在這裡!看哪,在那裡!因為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裡(心裡:或作中間)。」(路17:21)門徒是服在神權柄之下的人,神的國現在就在門徒心裡。耶穌也提到神的國有將來的意義。祂教我們禱告:「願你的國降臨」。就表示神的國尚未完全降臨。神的國怎麼會存在於過去、現在、將來?因為按照前面的定義,神的國就是神旨意施行的地方,歷史中凡是完全遵行神的旨意的人,就在神的國度中。它已經臨到了我們當中,又會在將來完全實現。我們正活在神的國已經臨到,卻又未完全實現的階段中。這就是神學家所說的「神國已臨、卻也未臨」。我們所在的教會時期就是這個階段。我們屬神的人已經進入神的國度,但卻要等到耶穌再來,神的國才會完全得到實現。
以二次大戰的盟軍與德國納粹作戰為例子,盟軍擊敗德國的重要戰役就是諾曼第登陸。當1944年6月6日,盟軍登陸成功。就注定德國失敗的命運。這天叫做D-day,這是軍事術語,意思就是決戰日。但是登陸成功並未讓德國立即投降,德國無條件投降是在俄軍攻進柏林,希特勒自殺後的1945年5月9日,那天叫做V-day,也就是勝利日。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已經敗壞了掌死權的魔鬼,撒但的勢力從天墜落,牠不能再完全地控制人。魔鬼如今仍在地上作困獸之鬥,攻擊神國的子民,誘惑人跟隨牠。我們今天就是活在,魔鬼的勢力敗落、注定要滅亡,卻又仍在地上張狂、運用詭計破壞神國實現的時代中。我們必須要有神國已臨,卻又未完全實現的認知,才會儆醒禱告,求神國早日完全降臨。
神的國將如何降臨呢?耶穌曾向世人宣告:「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1:15)神的國是藉著福音擴展開了。馬太福音記載耶穌在橄欖山講論中說:「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可見神的國臨到與福音的傳遍有密切的關係。也就是說今日教會在地上積極傳揚福音,引人歸主,讓神的國在地上擴張,直到耶穌再來,神的國才完全實現。傳福音是促使神國實現的方法。既然如此,我們基督徒與神國有什麽關係呢?我們都領受了主耶穌所託付的福音使命,也就是帶領人歸信基督。當一個人信主後願意順服在神的權柄下,他就進入了神的國度。所以,促使神國的實現不是與我無關,而是基督交付我們的責任。
因此,耶穌教導我們的禱告「願你的國降臨」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而是與我們每個基督徒密切相關的。求神的國降臨,就是求神興起我們廣傳福音,向這個不信的時代,傳揚主拯救的信息,帶領人進入神的國度。這就是滿足神的心意,也是讓神的名得到尊崇的重要工作。主要我在其中扮演一個角色,我們是否願意順服主呢。願我們都能向主發出禱告:「願你的國降臨。」
「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接著我們進入下一個祈求的主題,願神的旨意實現。事實上,這個願望與前面兩個,是連在一起的。因為前三句都是祈求語態,而且意義上接近平行。所以可以將「在地上如同在天上」理解成對前三句的修飾。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在地如同在天;願你的國降臨,在地如同在天;願你的旨意運行,在地如同在天。
當我們作出這樣的祈求時,可能心中會有個疑惑。神的旨意我們無法掌握,也超乎我們支配的範圍。但是在這段經文,主耶穌要我們求「願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神旨意的實現,難道能被我們祈求所影響嗎?如果不能的話,我們祈求豈不是多餘的嗎?神的永恆的旨意必然會按照神的計劃實現,然而在今天地上,我們卻又看到許多人違背神的旨意。神的旨意並不全然像在天上一樣,運行無阻。要解釋這個矛盾,我們必須明白,神的旨意有許多層意義。有永恆的定旨、有命令的旨意,有容許的旨意、也有任憑的旨意。前两個是正面的,後兩個是反面的。神永恆的定旨必然實現。神命令的旨意卻要我們按著我們自由意志順服。神容許的旨意,雖然不是神的本意,但是祂卻讓我們自其中經歷失敗,藉此管教我們。神任憑的旨意就是神對悖逆他的人憤怒失望,任憑他們接受審判。我們今天求神的旨意實現,是求神的正面的旨意早日實現在我們當中。其中有期待世人都能順從神的旨意,讓他的命令,為世人所尊從的意思。
當我們向神做出這樣的祈求時,不知我們心中有何感觸。每當我獨自唱主禱文的詩歌的時候,這句話最讓我感觸良深,甚至唱不下去。「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主耶穌要我們向天父祈求,願主的旨意能彰顯在地上。天是神的寶座、地是祂的腳凳。祂「以風為使者, 以火燄為僕役」神的旨意自由運行在天地間。主耶穌卻要我們為父神的旨意在地上自由運行而禱告。這不是為神要我們為祂作什麼事,而是藉著這禱告,讓我們參與在神旨意實現的計劃中。
我們作此禱告時,所先想到的不是世人不遵從主旨意,而是我們這群跟從主的基督徒,首先就當遵從主的旨意。否則連我們都不聽從主,這樣的禱告還有什麼意義可言?求主改變世人就更是遙遠的目標了。這句話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對我們這群向主禱告的基督徒的衝擊。我們在不在乎主的旨意運行在我們當中?如果在乎,我們當如何順從主的心意,按著祂的命令而行?這正是我們在主面前深感虧欠的地方。既然知道了主對我們的期待,我們更是要急起直追了。明白神的旨意,順從他的命令,活在他的心意當中,就是這段祈求對我們最基本的要求。
結論
讓我們重新複習主禱文的內容,主耶穌藉著主禱文教導我們如何向天父禱告,其中前三點關乎神,後三點關乎我們。今天所提到的就是:願神的名得到尊貴崇、願神的國度降臨、願神的旨意運行在地如天。主耶穌要我們在地上,關心天上的事,向天父發出祈求。只是要讓我們的眼光不單是看見自己地上的需要,更是被提升到神寶座的面前,思想自己在神的國度中,能夠扮演一份角色。就是藉著禱告,祈求神的心意成全、參與神國度的事工。這祈求不是空洞虛幻的,而是對我們有好處。神讓我們經過禱告,校正我們的心思意念,對準神的心意。當我們祈求神的名被尊崇、神的國度降臨、神的旨意運行的時候。我們也期許自己,在神的事工上積極參與、全心支持。這就是主在我們身上的心意,祂要我們先求祂的國、與祂的義,這一切都要加給我們了。我們是否願意遵從主的教導,成為一個為神國事工祈求的人呢?求主讓我們不是單領受主的教訓,更是全心順服。成為一個為神的國度實現代禱的人。
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屬神之人必要遵行主的命令
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
屬神之人必要遵行主的命令
當我們信主之後,常常還會生出疑問,就這麼簡單嗎?心裡信了主,就是基督徒了嗎?還要做什麼呢,讓我們更有把握自己得救了呢?其實不需要做什麼,來滿足得救的條件。得救是生命的改變,主重生了我們,讓我們領受屬靈的新生命。生命變了,行為就會跟著生命而改變。
在接下來的問題是:生命改變的基督徒當如何行呢?約翰一書就給了我們很好的教導:我們若遵守他的誡命,就曉得是認識他。 」這句話告訴我們,什麼證據讓我們知道自己是已經認識神了?就是我們我們從心中願意遵守祂的命令,並且努力行出來。為什麼約翰在這裡還要強調守主的誡命呢?難道信主之人不是單憑著信心接受就得救了嗎?這裡不是講得救的條件。不是我們行出主的誡命才能得救,而是強調信心的外在證據。這裡的動詞,我們已經認識他。是完成式。表示事情已經發生,現在仍然如此,沒有改變。約翰在說這話的語氣中,肯定遵行主道的人,能夠曉得自己已經認識主。不是將來才會認識主,是已經發生的事。這裡的認識與信靠主、與主相連、住在主裡面是相關的。不是知道主而已,而是與他有生命的關係。認識主的人,能夠順從主的命令,遵行主的誡命,在乎的是一顆順從主的心。當我們願意如此去做的時候,代表我們有了屬靈的新生命。我們不再像過去,過著那種悖逆神的心意、貪愛犯罪的生活。反而是願意離棄罪,遵守主的命令。這就是生命改變的證據。
第四節提到了反面的例子。 「人若說我認識他,卻不遵守他的誡命,便是說謊話的,真理也不在他心裡了。」這是給我們很大的警惕,約翰這裡指出:有的人說自己信主,卻又不遵守主的命令。這種說法不合乎真理,是矛盾的。不可能在同一個人生上並行。果真發生,就是代表說這話的人在說謊,他並不是一個真正認識主的人。也就是說,聲稱自己信主,卻不願行主的道,這種人真理不在他的里面。
約翰也說出了正面的例子:遵守他的命令的人,愛神的心在他裡面完全。這裡love of God可以有兩種理解。可以翻成神對人的愛,或是人對神的愛。和合本翻成,我們若遵守主的命令,我們對神的愛就得以完全。另外一種理解就是:當我們遵行神的命令,神的愛在我們裡面就得以成全。新國際版就是如此理解的(God's love is truly made complete in him)我們遵行神的命令,竟然能夠是神向我們成全他的愛的管道。我們領受這樣的真理,不禁要向主發出感恩,不是我做出了什麼功德,能討主獎賞。而是主藉著我們願意順服,將祂的愛施在我們裡面。我們能愛,是祂先愛我們。
第六節經文與第三節呼應:「從此我們知道我們是在主裡面。人若說他住在主裡面,就該自己照主所行的去行。」什麼事情讓我們知道自己是在他裡面?就是照主所吩咐去行、跟隨他所行的榜樣,去照樣行。從這節經文與第三節的對比,兩節聖經都說到了。誰是真屬主的人?第三節說:遵行主的誡命令,這裡說照著主所行的去行。是一樣的意思。遵行主命的人,表示他們具有什麼樣明證呢?第三節說:遵行主的誡命的,是認識主的,這裡說照著主所行的去行的就是真住在主裡面的。約翰的想法是相連的.認識祂, 住在祂裡面, 屬祂,與祂相連是同一個意思。也就是真信靠主的人,這等人真認識主,與主有生命的相連的關係。
這段經文也提醒一些以基督徒自居,卻不按神心意生活的人。除非我們真心遵行神的命令,否則我們沒有外在的證據,說明自己生命已經改變。這段經文不是在讓我們去憑外在的行為,分辨誰不是真信主的。而是要我們警醒, 不行主的命令. 與基督徒的身份不相配,當初得救信心是否有純全無缺,需要自己認真檢討。
求主幫助們這群屬主的人,確認自己的屬主的身份,更願意去照主的腳踪行、認真遵行主的命令。
2012年3月3日 星期六
以傳福音為一生的標杆
航海的水手需要知道自己航向何處、作戰的士兵需要知道自己為誰而戰、賽跑的運動員,為了得獎而苦練、學生十年寒窗,為了要得到學位。人生有標杆讓我們願意忍受暫時的辛苦,堅持下去、達成目標。基督徒活在世上的標杆為何?
任何一個人都需要找到一個可以為之生,也為之死的人生目標。如果沒有,我們就會在世俗的潮流中迷失!
我們當問自己三個問題:
1. 你人生最重要的標杆是什麽?明不明確?
2. 你人生的標杆是不是具有永恆的價值和意義? (符合神的要求嗎?)
3. 我們是否腳踏實地的活在我們的標杆之中呢?
讓我們參考屬靈領袖的人生態度
保羅的人生態度:向著標杆直跑
「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 已經完全了; 我乃是竭力追求, 或者可以得著基督耶穌所以得著我的( 或作: 所要我得的)。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杆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立比書3:12-14)
保羅要得著什麼?
1. 得著基督耶穌所以得著我的。
2. 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
基督耶穌之所以得著保羅,是為了成就他呼召保羅的使命
「我差你到他們那裡去, 要叫他們的眼睛得開, 從黑暗中歸向光明, 從撒但權下歸向神; 又因信我, 得蒙赦罪, 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 」(徒26:18)
我們能不能效法保羅,以傳福音為人生的目標?
知道傳福音的動機,比學習如何傳福音重要。一個人可以知道如何讀書,卻不想讀書。同樣的也可能很懂得福音,卻沒有動機去傳。
一個傳福音的人,必需先要有強烈的傳福音的動機。
我們願意傳福音的動機是什麽?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太6:9)
體貼主的心意,成全主吩咐的大使命
看見今日世界的缺乏與需要。人們需要主。神的恩典臨到心靈空乏的人,我在其中的角色是什麼?
以感恩的心,回應神的呼召。
傳福音是基督徒的生活形態
我們不見得都要成為全職傳道人。但是傳福音是我們的本分。
我們都有能力向這個世界分享我們的生命。傳福音就是,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
教會需要各種恩賜的弟兄姊妹,配搭在一起,見證神的榮耀。不要小看自己,我是神國重要的一員。
我們能夠分享什麽?發生在我們生命中,大大小小的事件有何意義?
生命的體驗:人生充滿了許多悲歡離合事件,是神讓我們去經歷的。經歷了我們才能對人生有深刻的體驗。既使不盡如意,也要親自嚐嚐這些甘苦。嚐了其中滋味,才是真正活過了一場。
生命的反思:苦不要白受,要常常在不順逐時反思,這事發生在我身上有什麼意義。神要讓我在其中學什麼寶貴功課。把心得留下來,是日後豐富的資產。
生命的分享:生命反思的心得不是留給自己回味,有多少人在迷途中跌得滿身傷痕。我們的人生經驗正是別人的借鏡。勇敢的把它分享給需要的人,不要讓這著寶貴的人生經驗,隨著自己生命的結朿而消失。
生命的總結:在自己年華老去,步入晚年之時。我們常會自問,生命活這一遭有什麼意義。將每一件事帶回神面前。這是祂打分數的時候了。期待看到祂笑著說:「幹得好,我知道你己經盡力了。」
為了要達成目標,我們當以一生的時間,成就主的計劃
有成效的基督徒不斷的以一生的宏觀視野,來理解他們的事奉。
你們哪一個要蓋一座樓,不先坐下算計花費,能蓋成不能呢?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見的人都笑話他,說:『這個人開了工,卻不能完工! (路14:28-30 )
或是一個王出去,和別的王打仗,豈不先坐下酌量,能用一萬兵去敵那領二萬兵來攻打他的嗎?若是不能,就趁敵人還遠的時候,派使者去求和息的條款。這樣,你們無論什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 (路14:31-33 )
成為主門徒,需算計一切代價。以腳踏實地的行動來完成主的計劃。
以終為始:在開始時想到將要如何完成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 8 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提後4:7-8)
人生的終極見證:打過美好的仗、跑盡當跑的路、守住所信的道
至終完美的六個特徵
他們至終保持個人與神之間活潑的關係
他們終身持續學習,並能從生活中與各種不同管道學習。
他們的性格上可見證出效法基督的樣式。
他們在生命中活出真理,由他們身上可看出出自神的信念和應許是真實的。
他們的人生留下一或多種終極貢獻。
他們有逐漸明確的人生終極感(sense of destiny),並能見到部份或完全實現。
再問自己三個問題:
1. 你有一個確定的人生目標嗎?
為成功、成名、追求享受?
還是活出主在你身上的心意。
2. 目標合乎神的心意嗎?
這個目標具有永恆的價值嗎?它合乎神的旨意嗎?
約翰福音5:10說: 「我父做事到如今,我也做事。」主耶穌留心聽父的指示,父做祂也做。父吩咐的事,祂就順服。
約翰福音14:12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並且要作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裡去。」
父的工作,就是主的工作,也就是我們的工作。我們願意像主一樣順服嗎?
3. 我們是否腳踏實地的為著這標杆而活?
「凡較力爭勝的,諸事都有節制,他們不過是要得能壞的冠冕;我們卻是要得不能壞的冠冕。 所以,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 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林前9:24-27)
我人生的一切努力是不是朝向這個標杆?
我是否裝備自己為要達到這標杆?
我現在的生活,是否一步一步更接近這標杆?
結論
願有一天我們都能對主說: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 」
2012年2月19日 星期日
浪子回頭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
-
「衝鋒陷陣」是一部以運動為背景的勵志片。片中探討黑白族裔,如何捐棄成見,合作致勝。兩位教練在領導上所扮演的角色,值得我們學習。 空降而來的領導力的影響與情境的變化 在1970年代,正是黑人民權意識高漲的時代。位於美國中南部的維吉尼亞州,居民的觀念還是很保守。那裏的一所高中的美式...
-
兒子的與趣與我對他的期待有段差異,我期待他多讀點書,他卻非常喜歡玩Lego。我叫他過來聽我講故事,他卻叫我陪他玩Lego。我對Lego本來沒有任何成見。但兒子常常把細細小小的積木散得一地,收的時候卻要我幫他收。有時不小心一腳踩在尖尖的積木上,忍不往要罵上兩句。看著玩具箱內積滿了幾...
-
考驗對於一個產品達於完善是必須的,越加嚴格的品管,越能製造出高品質並耐用的產品。跟隨主的基督徒、在地上成為神見證的教會,同樣地也需要經過神的考驗。我們有興趣知道,對於神兒子主耶穌,難道考驗也是必要的嗎?從本段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耶穌身為神受苦的僕人所經歷的考驗。這內容出現在三卷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