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6日 星期日

跟從主的代價




跟從主的代價

「耶穌見許多人圍著他,就吩咐渡到那邊去。19有一個文士來,他說,夫子,你無論往那裡去,我要跟從你。20耶穌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21又有一個門徒耶穌說,主阿,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22耶穌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跟從我罷。」(太818-22

跟從主需要付代價嗎?有的人認為福音是神白白的恩典,任何需要用代價換取的就不是恩典了。但是這裡關注的問題,不是人在的救贖上能否有個人的貢獻,救贖之恩是神單獨成就,毫無疑義。但是此處主耶穌挑戰我們跟隨祂的心態,是認真還是輕忽。成為跟隨主的人,不是隨便在路旁撿一個被人丟棄的廢棄品,或商店免費贈送廉價的禮品。而是面對主耶穌對我們發出的呼召,要我們跟隨祂。這跟隨主的決定不是一時興起,當熱情減退後可以隨時放棄的,這種出於一時熱情的決定,根本不是真實的跟隨。跟隨主的人,主向他們發出嚴正的警告,若沒有考慮清楚,千萬不要貿然投入,否則,出於錯誤動機的跟隨,必然會半途而廢,失敗告終。人在得救的事上,完全無功勞可言。然而,因信稱義的信徒是必然要跟隨主的,在此事上抱著正確的心態是必要的,否則三心二意,在信心的道路上猶疑不前,至終不能走完作主門徒之路。

當耶穌被許多群眾圍繞時,祂吩咐將船渡到加利利海的對岸,似乎有意地要避開群眾。我們也知道這些圍繞祂的群眾不是每一個都帶著正確的動機。有的人想求看神蹟,有的企求得物質利益,甚至有想擁立耶穌作王。耶穌選擇離開這些動機不純正的群眾。有兩個人找到了祂,一位是猶太人的文士,另一位是祂的門徒。文士在猶太人社會中,是專門抄寫經文,並研讀經文,教導百姓的人。他們的名字常與法利賽人並列,是猶太社會較尊貴的階層。這樣的人願意跟隨耶穌,應該算是不可多得的好事。這位文士對耶穌說:「夫子,你無論往那裡去,我要跟從你。」也就是說無論走到天涯海角,願意追隨到底。若是遇到這種門徒,應該會感到慶幸才對。但是,耶穌的回應有點出人意外,主並沒有直接拒絕他的請求,而是說出跟隨主不是件想像中的浪漫行動,而是需要考慮後果的。主回答他:「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這句話中主自稱「人子」,表示祂放下尊貴地位,取了人的卑微形象。走過人間所經歷的最低下、艱難的環境。這就是道成肉身的主,在人間所過的生活,連一般人都忍受不了的。

聽到主耶穌的回答,是否令你訝異?如果跟隨祂,需要經歷這麼艱難的處境,那豈不是讓這位興致高昂的跟隨者,被澆了一盆冷水。再進一步想想,主耶穌說的話是不是實情。祂的人生過程是否正是終日流浪各處,找不到安歇的地方。事實上,主的話非常實在,祂出生時睡在借來的馬槽,安葬的時刻被放在他人的墓穴。祂傳道的過程,周遊四方,餐風露宿,連一個安眠的枕頭都找不到。如果連老師都過這樣的生活,跟隨祂的門徒豈可能高過老師,過著更加安逸的日子?主耶穌並非不歡迎這位文士,只是將跟隨祂的人可能遭遇的實際情況,毫不掩飾地坦然相告。祂不願意一個空有一腔熱血,卻不明將來面對的真實境況的人,興沖沖地投身其中,日後卻發現與想像不同,半途而廢。

另一位已經是耶穌門徒的人也來告訴祂:「主阿,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按照猶太人的傳統,他們非常重視對父母的安葬。正如中國人傳統觀念中的孝道。當父母還在世,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父母一旦離世,又說:「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猶太人雖然不會祭祀父母,但是對父母葬禮重視程度不比中國人差。但是當時門徒一旦決心跟隨耶穌,他們的生活方式就必須告別父母,與基督一同周遊四方傳道。這位門徒向主提出的說辭是,容許他回家埋葬父親後,再來跟隨。如果當時父親已經去世,按照猶太人習俗,必須在二十四小時內下葬。主耶穌連這點等待的時間也不容許,聽起來有點不盡情理。門徒對耶穌說的話中,「埋葬」這個字,可以當「送終」來使用,意思是當時他父親還在,要等父親過世了之後,他再來跟隨耶穌。對於跟隨主去傳道這種急迫之事,豈能靠著一個未定的事情發生後才做決定。極有可能門徒這話只是個拖延跟隨主的藉口。主耶穌對他這種猶豫不定的態度,發出嚴重的警告:「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跟從我罷。」這句話中的「死人」是什麽意思?應當理解成不信主耶穌,靈性死亡之人。靈性死亡之人對耶穌的呼召是抗拒的,有千百種理由拒絕跟從主。一旦信靠主,靈性活過來後,就當決心跟從主,不要被這種拖住人留在原本世俗價值觀的力量牽扯,以至於受阻礙而無法前進。主耶穌命令他放下一切牽絆,痛下決心跟從祂,不要三心二意,被世俗的理由拖累,而忽視跟從主的呼召。此處並非責備其他不跟從主的人是死人,也不是不准門徒盡為人子女的孝道。而是對比跟從主、與盡世俗責任這兩件事的急迫性以及重要性。若是將這兩條道路的優先順序搞錯,就不可能跟從主到底。主耶穌曾經在另外的場合也有過類似的教訓:「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26-27)對主的愛必須高過對親人的愛,甚至高過對自己的愛。聽起來要達到這目標似乎是遙不可及。但是這是一個作主門徒該有的決心。

有的人會把作主門徒,與蒙恩得救當成兩種不一樣的事。兩者在追求主的道路上是代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要求,但是蒙恩得救的人必定要追求跟從主,沒有例外。只想得救卻不願背十字架跟從主的人,不能當主門徒。只停留在因信稱義,不追求遵從主的命令的人,不能作主門徒。信徒與門徒都是基督徒當活出來的身份,只作信徒,不當門徒是個不正常的想法,這樣的生命是不健康的。我們不會因著人生命成長過程中可能有不成熟,而需要改進的階段,就否定他得救的地位。但是從一開始就打定主意不遵從主誡命,不跟從主的腳踪行,這種偏差信心不是讓人重生得救的信心。

今日我們跟隨主耶穌的人,能從這段故事看到什麽值得警惕之處?如今我們跟從主耶穌,或許不需要像主一樣到處流浪傳道,居無定所。然而,實際上需要付出的代價,往往也超過我們跟從主之前的想像。主耶穌警戒這兩個人,一位是想當門徒,卻帶著不現實的期待。另一位已經是門徒,表示想跟從主,卻不願放下世俗的牽絆。主對他們提出挑戰,要他們想清楚,跟從主不是浪漫的幻想,不是請客吃飯,來者不拒,而是要考量自己是否願意付出代價。是否願意放下世俗責任的牽掛,將跟從主擺在第一位。如果做不到,那他還沒有達到足夠跟從主的心理準備。當我們傳福音的時候,是否也當將跟從主需要付上的代價告知慕道友?事實上,將當基督徒可能會面對的壓力,以及主對他們成長的期望,坦誠以告。可能一開始會讓他猶豫作出決定。然而,至終對他將來走屬天道路是有好處的。與其掩蓋作門徒需要付出的代價,先用甜言蜜語將他拉進門再說,將來他一旦發現,作門徒不是這麼回事,心中生出的被騙感受反而更加強烈。寧可在進門之前考慮清楚,不要進門之後,再反悔退出,那反而是更加羞辱主名的事,切莫如此。

耶穌是大自然的主

23耶穌上了船,門徒跟著他。24海裡忽然起了暴風,甚至船被波浪掩蓋。耶穌卻睡著了。25門徒來叫醒了他,說,主阿,救我們,我們喪命啦。26耶穌說,你們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膽怯呢。於是起來,斥責風和海,風和海就大大的平靜了。27眾人希奇說,這是怎樣的人,連風和海也聽從他了。」(太85-13

耶穌上了船,吩咐渡到加利利湖另一邊的加大拉。猶太人通常居住在加利利海的西北方,另一邊就是外邦人居住的地方。門徒與祂同在船上。當時的漁船並不大,剛好能坐下十幾個人。加利利海經常會出現突然而起的風暴。從山地突然刮起的暴風,可能掀起兩公尺的浪頭,足以將小船淹沒。在暴風突然刮起的時刻,波浪幾乎將船掩蓋,門徒都緊張得手忙腳亂。此刻主耶穌竟然在船上睡著了。門徒與主耶穌兩相對比,顯出極大差異。門徒對生命受到威脅時的反應是緊張慌亂。於是急忙叫醒耶穌,向祂求救:「主阿,救我們,我們喪命啦。」馬可福音在句尾還加了一段有點怪罪意味的話語:「你不顧麼?」這是人在走投無路時發出的求救,正如詩篇中詩人在急難中向神發出的呼求:「我的神阿,求你救我!」(詩37)在他們眼中,此時他們已經無能為力了,只有耶穌可以救他們。

耶穌不可能不顧門徒,祂起來對著風發出斥責,向海發出命令。馬可福音說:「耶穌醒了。斥責風,向海說,住了罷,靜了罷。風就止住,大大的平靜了。」(可439)耶穌對風和海發出的話都是命令語氣。憑著命令,祂平靜了風和海。這結果讓周圍的人非常驚訝,希奇地說:「這是怎樣的人,連風和海也聽從他了。」馬可福音記載:「他們就大大的懼怕,彼此說,這到底是誰,連風和海也聽從他了。」(可4:41)馬可與路加福音的記載相同,在耶穌平靜風和海後,對門徒發出責備,這點與馬太的記載在時間上有點出入。馬太是將耶穌的責備放在平靜風和海之前,實際上是因各自重點不同,而在時間順序上作的編排,福音書本來就不見得是按照時間順序來記載的。

耶穌平靜風和海的行動,對跟隨祂的門徒產生衝擊,這是祂第一次對大自然的運轉行出神蹟。耶穌是具有改變大自然能力的主宰。就連沒有生命的大自然,都在耶穌的掌管之下,都必須聽從祂的命令。今日的我們仍然生活在一個多災多難的世界,經常遭到狂風暴雨的侵襲,當我們見到漫天大水,冲潰堤壩,橫流漫溢,淹沒良田的可怕景象,又看見人努力與大自然災害抗衡,大多數時刻只能望天興嘆,無能挽回。

我們只能承認自己實在太微小。人定勝天的壯志只是個幻想。多數時候,因著人為的失誤導致的災禍比大自然的災害更嚴重,如濫墾濫伐,沒有做好水土保持,造成山體滑坡。原本不能建築的低窪地被填土建房屋,結果洪水來臨,無蓄洪的空間,只能流進人口密集的住宅區。人的意志必須服在大自然的規律之下,這規律是神定下來讓大自然按著秩序運轉的。耶穌是大自然的主宰,當人遇到無可抗力的天災來臨時,主耶穌願意按照祂的旨意施行拯救。在門徒遭遇狂風巨浪的時刻,他們明白靠自己的無能為力。只能呼求主耶穌救他們。主的責備如當頭棒喝:「你們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膽怯呢?」因為當時門徒對於耶穌的身份還不清楚。他們驚慌失措,大聲小叫,因為不知道大自然的主宰耶穌就在他們的船上。我們對於耶穌與我們同在,有這樣的信心嗎?還是我們如同門徒一樣,遇到災難,不麻煩主耶穌,先靠自己解決,等到走投無路了,再呼天喚地,向主求救。我們的信心其實與門徒差不多。如果主耶穌看到我們,可能也會責備我們:「為什麽沒有信心呢?」信心是對耶穌身份的認定,祂是神差來的救主,連大自然的運行也在祂的控制之下。在自然災害的衝擊下,我們無需慌亂,要知道主與我們同在,祂在船上,不會讓船沉下去。信靠祂,向祂求告,祂是我們安全穩妥最大的保證。

耶穌是靈界的主

28耶穌既渡到那邊去,來到加大拉人的地方,就有兩個被鬼附的人,從墳塋裡出來迎著他,極其兇猛,甚至沒有人能從那條路上經過。29他們喊著說, 神的兒子,我們你有甚麼相干。時候還沒有到,你就上這裡來叫我們受苦麼。30離他們很遠,有一大群豬喫食。31鬼就央求耶穌說,若把我們趕出去,就打發我們進入豬群罷。32耶穌說,去罷。鬼就出來,進入豬群。全群忽然闖下山崖,投在海裡淹死了。33放豬的就逃跑進城,這一切事,和被鬼附的人所遭遇的,都告訴人。34合城的人,都出來迎見耶穌。既見了,就央求他離開他們的境界。」(太828-34

耶穌與門徒渡過了加利利海,來到了加大拉人的地方。依據馬可、與路加福音的記載,這個城市稱為格拉森。這小城是外邦人聚集的地方,從當地有人從事放豬的工作,就知道以豬為不潔淨的猶太人,不可能居住在這樣的地方。耶穌渡到外邦人居住的地方,不僅是躲避圍繞他的人,也是向著外邦人傳遞天國臨到的信息。在祂抵達的時刻,就有兩個被鬼附的人迎向祂。這次與鬼的遭遇,是靈界的敵對者魔鬼,藉著附在兩個人身上,主動與耶穌對抗。人被魔鬼附身,不僅是當時常見的現象,在科學昌明的今日,鬼附人身之事仍時有所聞。

這兩個被鬼附之人居住在墳塋。馬太的記載與馬可、路加福音中被鬼附的人數有所不同,那裡說:「耶穌上了岸,就有城裡一個被鬼附著的人,迎面而來,這個人許久不穿衣服,不住房子,只住在墳塋裡。」(路827)這種數字上的差異,事實上在敘述文體中,因著作者強調點不同,出現差異也是正常的。例如我今天在街上見了了老王,他是我多年的老友。事實上,老王夫婦一同出現,我只強調見老王,這是我說話時的強調點,並沒有問題。

迎面而來的兩個鬼附之人,對耶穌迎面而來,劈頭就大聲質問耶穌:「神的兒子,我們你有甚麼相干。時候還沒有到,你就上這裡來叫我們受苦麼。」他們語氣兇猛粗暴,讓周圍的人心生恐懼,遠遠地避開他們。表面上是兩個被鬼附之人說話,實際上是附在裡面的鬼魔。牠們知道耶穌的身份是神的兒子,可見魔鬼對主不陌生,牠們也知道主來這裡的目的是要對付牠們的。鬼知道耶穌的身份,並不表示牠們認信,雅各書說:「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錯。鬼魔也信,卻是戰驚。」(各219)知識性的認識並不代表具備相稱的信心。鬼魔對主的身份十分清楚,但卻仍然抵擋主。牠們知道主要來對付牠們,對著耶穌大喊,時候還沒有到,表示牠們還希望更多地附在人身上,在人間進行欺騙,破壞神與人關係的惡事。主來要擊敗牠們的作為。魔鬼有自知之明,耶穌確實是來拯救被鬼附之人的,將附在人身上的鬼趕逐出去。

被鬼附之人,身心靈十分痛苦,他們不由自主地會做出鬼指使他們做的事,會咒詛神,咒詛人,會利用邪術迷惑人心。事實上不是他們自己有什麽高超的能耐,而是附在他們身上的魔鬼做出的事。魔鬼利用他們迷惑眾人、破壞人與神的關係、牢籠人歸向牠。耶穌在傳道的同時,也施行醫治,並趕逐污鬼,目的是讓人從被鬼附的淒慘狀態中得到解脫,不在魔鬼纏累下受苦。附在人身的魔鬼當然不願被趕逐出去,憤怒地質問耶穌,為了不給牠們更多時間,此刻就要來讓牠們受苦。

耶穌當然不會受魔鬼的驅使,即使牠們堅持抗拒,耶穌也要執行趕逐牠們的任務。魔鬼央求耶穌給牠們另外的依附對象:「若把我們趕出去,就打發我們進入豬群罷。」耶穌允許牠們的要求,不是因為牠們的請求合理,而是主要藉著鬼入豬群的結果,向當地不信的人傳遞信息。鬼從兩個人身上出來,此處的鬼使用的是複數(δαίμονες),可見有許多污鬼,路加福音中,牠們自稱名字為「群」,因為牠們數目很多。但是眾多污鬼背後是受一個魔鬼指使,就是鬼王撒旦。這群污鬼被趕出之後,附在一群豬的身上,這群豬就像發狂了一樣,衝下山崖,掉進海裡,全部淹死了。這神蹟對看見的人來說實在太震撼了。耶穌竟然有趕逐污鬼的權柄,連令人心生畏懼的鬼魔,也必須服在祂的權下。

當地放豬的人見到自己的豬被淹死,對於耶穌所行的事震驚害怕,匆忙逃進城裡。告訴城裡的其他人,合成的人憤怒地指責耶穌,要趕祂走,因為耶穌帶來整個城經濟的損失。人的心總是關注自己的利益,他們沒有想到兩個被鬼附之人的痛苦。當鬼從他們身上趕逐,他們身心得以復原,這是何等值得歡喜的事。人的身心健康不如那群他們損失的豬。耶穌帶來屬靈的釋放,讓人心離開污鬼的轄制,這是何等令人欣喜的信息。然而,他們不在乎神拯救人心的作為,他們在乎自己的財產,寧可鬼附在人身上,常常來騷擾他們。在他們眼中,物質的利益勝過人心得拯救的重要性。他們罪惡的企圖被耶穌凸顯出來。

主耶穌看重的是人的心恢復神造人時的正常狀態,不再被魔鬼掌控,不再被魔鬼的詭計欺騙。今日魔鬼的作為仍然在地上囂張,欺騙人為他所利用,轄制人心,讓人遠離神。彼得警告信徒說:「務要謹守、儆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游行,尋找可吞喫的人。」(彼前58)魔鬼也藉著罪轄制人心,讓人被牠牢籠,作牠的奴隸:「犯罪的是屬魔鬼,因為魔鬼從起初就犯罪。神的兒子顯現出來,為要除滅魔鬼的作為。凡從神生的,就不犯罪,因神的道存在他心裏;他也不能犯罪,因為他是由神生的。從此就顯出誰是神的兒女,誰是魔鬼的兒女。凡不行義的就不屬神,不愛弟兄的也是如此。」(約壹 3:8-10)神的兒子耶穌來世間,正是要除滅撒旦的作為。屬靈爭戰的戰場就是人的心中。我們神為主門徒的人,更是要有與主耶穌一同爭戰的心理準備。魔鬼不會停止破壞我們與主的關係,極盡一切的詭計來挑撥離間教會的合一,破壞主耶穌拯救靈魂的工作。我們千萬要警醒謹慎,穿戴聖靈所賜全副軍裝。在爭戰之後,不僅能存活下來,還能站立得住。求主加添我們力量。

結論

本信息分成三個段落。首先,主警惕跟隨祂的人需要有心理準備,不要期待過著舒適的生活,那不是跟隨主傳道所期待的境遇。也不要三心二意,既然決定跟隨主,就不要被世俗責任牽絆,而裹足不前。其次,我們要知道自己所跟隨的主,是掌管大自然的主宰,即使遭遇令人驚駭的狂風巨浪,也要心中安穩,因為我們所信靠的主,有權柄命令風和海止住。有祂與我們同在,無須擔憂害怕。最後,我們要信賴主是勝過靈界勢力的主。祂來要除滅魔鬼的作為,解救被魔鬼轄制的人。人常會因著罪的纏累,被魔鬼奴役。也可能會遭到魔鬼引誘,破壞我們與神的關係。我們在地上的日子,必須有心理武裝,對靈界的爭戰,千萬不要掉以輕心。當隨時預備好自己,靠著主的幫助,勝過撒旦的詭計。

出於神恩典的揀選


Jacob and Esau Timeline | We Are Israel
當我們看到神的家荒涼,聚會寥寥無幾,青年人紛紛追逐時尚的流行,會中組成老化嚴重。心中是否會出現失望的心情,那是關注神國度興衰的人免不了的感受。但是證之救贖歷史,我們觀察到一個值得欣喜的現象,也就是神絕對不放棄祂揀選的子民。雖然我們先天素質不比別人強,但是神賜給我們力量,在我們身邊鼓勵我們,讓我們重新振奮起來,繼續完成神期待我們走上的教會復興之路。從以下的故事我們將看到神如何揀選雅各,成為祂賜福的管道。

大的要服事小的
「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的後代,記在下面。亞伯拉罕生以撒,20以撒娶利百加為妻的時候,正四十歲。利百加是巴旦亞蘭地的亞蘭人,彼土利的女兒,是亞蘭人拉班的妹子。21以撒因他妻子不生育,就為他祈求耶和華,耶和華應允他的祈求,他的妻子利百加就懷了孕。22孩子們在他腹中彼此相爭,他就說,若是這樣,我為甚麼活著呢。〔或作我為甚麼如此呢〕他就去求問耶和華。23耶和華對他說,兩國在你腹內,兩族要從你身上出來,這族必強於那族,將來大的要服事小的。24生產的日子到了,腹中果然是雙子。25先產的身體發紅,渾身有毛,如同皮衣。他們就給他起名叫以掃。〔以掃就是有毛的意思〕26隨後又生了以掃的兄弟,手抓住以掃的腳跟,因此給他起名叫雅各。〔雅各就是抓住的意思〕利百加生下兩個兒子的時候,以撒年正六十歲。」(創25:19-26)

創世記記載了以色列先祖的故事,常用一個慣用詞來描述一個段落的開始,也就是後代(תּוֹלְדָה)記在下面。亞伯拉罕,以實瑪利、以撒的後代記在下面,都出現這個詞,這是一個段落的起始語,表示另一段敘述的開始。以撒四十歲結婚,因為利百加不孕的關係,等到他六十歲才生兒子。在這段過程當中,以撒祈求耶和華賜給他後代,他的禱告蒙神應允。亞伯拉罕、及以撒,甚至雅各妻子,都發生過不孕的情形,似乎是整個家族的問題。但是,神憐憫他們,既然應許亞伯拉罕後裔,要像天上的星、海邊的沙那麼多。神自然會用大能介入人生活,幫助人解決眼前的困難。

我們常會想到一個問題,既然神的旨意是肯定的。人怎麼能用祈求來改變神的旨意呢?其實,人不是藉著禱告來操控神,人沒有這種權柄。既然是禱告,成就禱告所求的主導權在神,神按照祂至高的旨意,應允人的祈求。若不合神的旨意的禱告,自然不會蒙神垂聽。這讓我們知道禱告的過程,不是讓神按照我們的意思來行動,而是我們學習順服神的旨意,按照他的意思來禱告,並接受神給我們的回應,讓祂至高的計劃成就。從以撒的兒子的經過,就可以知道,神應允不是以撒的旨意成就,而是神自己應許亞伯拉罕之約,在以撒能得後裔這事上得到應驗。

神對於選民有憐憫的心,雖然他們遭到無法解決的困難,例如不能懷孕。當他們祈求時,得夠得到神慈愛干預而懷孕,這是出於神的恩典。正如詩篇中的話:「他使不能生育的婦人安居家中,稱為多子的樂母。」(诗113:9)我們本不配得神垂顧,神因祂的慈愛與信實的屬性,對我們這群卑微的人施加拯救。祂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我們不可能操控神,只能存謙卑的心,對神拯救的作為發出感恩頌讚。

利百加懷孕的過程很辛苦,雙子在母腹中相爭,令她不想活下去。在她求問之下,得知神曉諭的旨意:「兩國在你腹內,兩族要從你身上出來,這族必強於那族,將來大的要服事小的。」雖然這是指兩個種族的揀選,但是卻是從兩個雙胞胎兄弟開始。有的人說,神的揀選不及個人,而是揀選兩個種族。如果神對個別的人揀選,就是不公平的話,又怎麼能說對種族施加揀選就算公平呢?神揀選的作為是出於神至高智慧與主權。有人基於人本想法,用預知來解釋。但是神有祂最高的旨意,不管是出於祂的全知,或是全權,自然有祂最公平的理由,人無法測透。即使祂以超自然介入人的生活,超出一般人的規則施加揀選,那也是因著祂要成全自己的旨意,不是因為人的表現好壞,來左右神的施恩憐憫。從以色列民的歷史,以及神對新約外邦人的拯救,我們都看到神的恩典凌駕人的行為,作為得神拯救的關鍵因素。

以掃與雅各是兩個種族的始祖。在母腹當中神就已經揀選雅各,來承受神應許福分的。神將這旨意曉諭利百加,這成為後來整個發生在他們家族故事的主軸。蒙揀選是在兩個孩子還未誕生時,不是在觀察他們行動表現優劣之後。這是神要完成祂的旨意,而作出的主權行動。後來事情的演變證明,兩個兒子人生的結果與神揀選的決定一致,神並沒有不公平。

以掃的名字與他的身上多毛有關。雅各的名字為抓,因為他出生時,抓住他哥哥的腳跟,從在母腹之中,就已經與他的哥哥競爭。這名字的意思也正反映出他一生的性情,他就是一個喜歡抓的人。你喜歡抓什麼?財富、權力、名聲、享樂、幸福、自由。這種喜歡競爭的個性,在世人中常見到。猶太人是雅各的後代,他們似乎繼承了雅各喜歡抓的性格。在世界各地都佔盡了他人便宜。

有個猶太人教育兒童的格言:「這世上有三樣東西是別人搶不走的:一是吃進胃裡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夢想,三是讀進大腦的書。」在經歷多災多難、顛沛流離過程的中國人,也有很許人有類似的想法。有的人對猶太人沒有好印象,認為他們太摳門、太重利。他們的先祖雅各正是如此,他深知一生最重要的是福分,這就是他要抓的東西。這福分的源頭在哪裡?很明顯不是來自於身外之物,而是在神那裡。負責啟蒙教育的母親們幾乎都要求他們回答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了,你的財產就要被人搶光,那麽你將帶著什麽東西逃命?」孩子們少不更事,天真無知,自然會想到錢這個好東西,因為沒有錢,哪能有吃的穿的玩的?也有孩子說要帶著鑽石、或者其它珍寶出逃,有了它,還愁缺乏什麽嗎?可是這些顯然不是母親們所要的答案。她們會進一步問:「有一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麽嗎?」要是孩子們回答不出來,母親就會說:「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你只要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在聰穎、精明的猶太人眼裡,任何東西都是有價的,都能失而復得,只有智慧才是人生無價的財富。」

在猶太民族經歷亡國痛苦,歷盡寄人籬下的悲慘境遇後,累計的智慧結晶,就是讓他們的後代重視智慧,走到哪裡都不怕人搶奪,在困境中永遠不要失去盼望。猶太人的民族性與中國人又幾許類似,中國人更實際些,缺乏對至高造物主的信心仰賴,與永恆盼望。當中國人信主之後,這些信仰的底蘊就會進入我們生命中,對我們整個民族產生正面而長遠的影響。

當我們知道神會將祂的旨意曉諭我們,這能對我們的人生發出什麼樣的影響力呢?若要讓神的計劃實現在我們實際生活中?我們應當去做的事就是順服神。雖然,人總有自己的私心,想要實現自己的旨意,而忽視神的旨意。但是,神會干預我們的生活,進入我們生命中,警惕我們,引領我們走向祂的道路。若是我們抵擋祂的旨意,不順從祂,祂就任憑我們受到罪的後果,這是祂對悖逆之人的審判。神的永恆旨意永遠高過於我們個人的圖謀。我們人生的方向當求憑著信心,進入神的旨意中,活出祂對我們的計劃。雅各雖然在人的眼光中,不算是品格高尚的人,然而神還是揀選他,磨練他,最後使用他完成神的計劃。我們的一生也求能被神使用。

以掃輕視長子名分
「27兩個孩子漸漸長大,以掃善於打獵,常在田野。雅各為人安靜,常住在帳棚裡。28以撒愛以掃,因為常喫他的野味。利百加卻愛雅各。29有一天,雅各熬湯,以掃從田野回來累昏了。30以掃對雅各說,我累昏了,求你把這紅湯給我喝。因此以掃又叫以東。〔以東就是紅的意思〕31雅各說,你今日把長子的名分賣給我罷。32以掃說,我將要死,這長子的名分於我有甚麼益處呢。33雅各說,你今日對我起誓罷。以掃就對他起了誓,把長子的名分賣給雅各。34於是雅各將餅和紅豆湯給了以掃,以掃喫了喝了,便起來走了。這就是以掃輕看了他長子的名分。」(創25:29-34)

自從以掃雅各出生,兩個人之間長子權的爭奪就已經開始。按照古代的傳統,長子繼承家族最大的權益,多過於其餘的兒子,是天經地義的事。神的計劃卻突破這個根深蒂固的觀念,祂往往揀選幼小的,承受更大的祝福。從以撒大過以實瑪利、雅各大過以掃、約瑟大過其餘的哥哥、以法蓮大過瑪拿西、大衛大過其餘兄長,都是如此。這是神揀選人的特殊作為,超過世人習以為常的慣例。就連在以賽亞書中預言,神揀選受苦僕人來完成救贖的工作,對祂的描述並不是具有尊榮美貌、傲人的資質,而是「他無佳形美容、我們看見他的時候、也無美貌使我們羨慕他。祂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祂被藐視,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我們也不尊重祂。」(賽53:2b-3)然而神卻讓祂「與位大的同份。」(賽53:12a)

神對以色列的揀選也是一樣,不是因為以色列有什麽高尚的品德、優越的表現而蒙神眷顧,完全是因為神主動恩待他們。申命記中摩西勉勵以色列民:「因為你歸耶和華你神為聖潔的民,耶和華你神從地上的萬民中揀選你,特做自己的子民。耶和華專愛你們,揀選你們,並非因你們的人數多於別民,原來你們的人數在萬民中是最少的。」(申7:6b-7)從舊約的選民,擴大到新約中蒙神揀選的教會同樣是如此。看起來教會是最不起眼的一群人,沒有什麽顯赫的勢力支持,又被排擠在主流社會之外,被周圍世俗的風俗衝擊,看起來搖搖欲墜。但是神卻沒有放棄祂的子民,祂仍然扶持著這個屬祂的群體,將恩典加在他們身上,要帶領他們在敵對的世界中成長。這就是神揀選的作為,祂要實現救恩計劃的旨意,遠大過於人所認為的蒙神眷顧的條件。神揀選的結果最後也被證明,是不會出錯的。

我們從神揀選雅各的故事,來看神在這件事上的心意。神在利百加懷孕的時候就曾曉諭她,將來大的要服事小的。神所揀選的是雅各,這件事利百加應該不會向以撒隱瞞。既然以撒知道這事,為何還寵愛以掃呢?這是出於他個人的私心,因為以掃善於打獵,常帶回野味讓父親享用。身為母親的利百加卻喜愛個性安靜的小兒子雅各。父母各自對不同兒子偏愛,加深了兒子間競爭的關係。兩兄弟的競爭從小延續到長大。首先來看經文描述以掃處世的態度,從一件事上,我們看到了他對肉體需要的立即滿足是十分看重的,顯出他對世俗享受的貪戀。經文中描述:「以掃從田野回來累昏了。以掃對雅各說,我累昏了,求你把這紅湯給我喝。」這裡經文將以掃的話寫得很客氣。事實上的語氣是有點迫不及待:「請讓我吞下這紅紅的湯吧!」相對於以掃的粗枝大葉,雅各的態度則是沉靜得多。當以掃在外打獵,他則在家裡熬湯。當以掃又累又餓,有求於他的時刻,他趁此機會提出要求:「你今日把長子的名分賣給我罷。」以掃耐不住眼前的飢餓,心想長子名分只不過是遠在天邊的空洞應許,於是說:「我將要死,這長子的名分於我有甚麼益處呢。」我們看到一些聖經中忍不住肉體誘惑,將神託付的重任拋在一邊的例子。例如參孫,當他貪圖大利拉的女色,被誘惑套出他得力的秘訣。結果忘卻神要他保護百姓的職責,將秘密洩漏給大利拉,最後被敵人抓到弱點,將他捆綁逮捕,損害整個民族利益。這些事成為今日神子民面臨誘惑時的鑑戒。

雅各趁著以掃鬆懈的時刻,進一步要求他起誓:「對我起誓吧!」雅各工於心計,步步進逼,欲達目的,不擇手段。以掃也怪不得別人,因為他不在乎神的福分,自己放棄了長子權。於是「以掃就對他起了誓,把長子的名分賣給雅各。」於是雅各將餅和紅湯給了他。在他得到慾望滿足之後,作者用了四個動詞描述他,「吃了喝了,便起來走了。」彷彿失去長子名分沒什麼大不了一樣。每一個動作都描畫出他輕率,對神不認真的個性。作者給他的評論是「這就是以掃輕看了他長子的名分。」長子名分的重要性在於,神應許給亞伯拉罕的福分,要他的後代也同憑信心,承受應許。長子能夠接受大於其他兒子的祝福。但是在以掃眼中,神的應許比不過滿足口腹之欲的食物。
從以掃與雅各的表現我們看到兩種對世上物質追求的價值觀。他們正代表兩種人:以掃輕看屬靈的之事,因為他們把那些看為毫無價值。雅各愛慕和重視神的福分,費盡心機想要得到它。這種渴慕得到神祝福的態度本是好的,他的錯處在於用狡詐的手段來抓取神的應許。在以後雅各一生的日子,神要用種種管教來煉淨他個性上的缺陷。

以掃本有長子的名分,而雅各所有的只是紅湯。但是以掃認為若自己餓死的話,這長子的名分對他有什麼益處?他這種放棄屬靈的供應,以滿足肉體的喜好,正是世人的價值觀。僅看到眼前的利益,還盡一切所能,抓取這些東西,不懂得權衡輕重,追求屬靈永恆的財寶。從他們對屬靈福分的不同態度,給我們警惕。如果有人要以眼前的利益,跟你換神的祝福,你換嗎?從你的決定可以看出,你在神與世界間,更重視什麽。

以掃做出了這種選擇後,對他將來的命運真的有決定性的影響嗎?確實如此,後來他真的失去了從父親來的祝福,無分於亞伯拉罕之約。即使悔恨痛哭也無濟於事。這不僅讓他自己得不到神賜的產業,連後代子孫也得不到神所賜的福。以掃的後裔以東人居住在以色列東邊的山地,世代與以色列為敵。當摩西出埃及時,想要借路以東的領土,通往迦南地,以東人狠心不借。大衛的時代曾經討伐以東,雙方戰鬥激烈,以東臣服。先知耶利米曾經預言以東的滅亡:「我卻使以掃赤露、顯出他的隱密處.他不能自藏.他的後裔、弟兄、鄰舍、盡都滅絕、他也歸於無有。」(耶49:7)當南國猶大遭到侵略時,以東對他們幸災樂禍。被擄歸回的人寫的詩篇說:「耶路撒冷遭難的日子,以東人說拆毀,拆毀,直拆到根基。耶和華阿,求你記念這仇。」(詩137:7)先知瑪拉基對以色列說:「耶和華說,我曾愛你們。你們卻說,你在何事上愛我們呢?耶和華說,以掃不是雅各的哥哥嗎?我卻愛雅各,惡以掃,使他的山嶺荒涼,把他的地業交給曠野的野狗。」(瑪1:2-3)先知俄巴底亞也預言以東遭審判。在歷史中我們確實看見,神一直保護以色列,即使他們犯罪接受神懲罰,最後也其妙地經歷神拯救而復興。對比於以東,兩者命運截然不同。在公元四世紀時,以東被羅馬人征服,最後逐漸沒落,消亡於歷史中。雅各的後裔蒙神賜福,至今仍然存在,禍福差異之大,如天淵之別。

新約時代的保羅也引用以掃與雅各的例子,來警戒不信的以色列民:「不但如此,還有利百加,既從一個人,就是從我們的祖宗以撒懷了孕。(雙子還沒有生下來,善惡還沒有作出來,只因要顯明神揀選人的旨意,不在乎人的行為,乃在乎召人的主)。神就對利百加說,將來大的要服事小的。正如經上所記,雅各是我所愛的,以掃是我所惡的。」(羅9:10-13)神將恩典賜給外邦的信徒,這讓原是神選民的以色列人心生嫉妒。保羅為此警告他們,神揀選外邦人是出於祂的恩典,人不能評論公平與否。恩典就是神對選民的慈愛保護,超過世俗眼光的評判。自以為表現優秀,配得神揀選的,要小心了。神不按世俗優劣的標準來施行揀選,祂的決定出於祂最高的旨意。

神的揀選也不是漫無章法,必然會與人蒙恩後的結果吻合。正如希伯來書作者說的:「恐怕有淫亂的,有貪戀世俗如以掃的。他因一點食物把自己長子的名分賣了。」(來12:16)以掃的個性正如神所知道的,神沒有揀選他,自有道理。我們是看見事實發生後,才明白神揀選得沒錯,神確是早已看透人的心。

結論

我們信主之人正如雅各一樣,是蒙神揀選的子民,怎麼看待自己蒙揀選的身份。是因自己特殊身份而自以為高人一等嗎?絕不是如此。神揀選我們不出於我們自身的條件,而是祂寬宏的恩典。因此我們更應當心存感恩,積極活出神期待的聖潔生活,以報答神恩。我們怎麼看待被排擠到世界主流文化邊緣的教會?我們無需自慚形穢,正如以色列民在萬國中是微不足道,但是卻蒙神揀選,被神帶領走向復興之路。教會是屬神的子民,即使如今看似衰微,事實上神絕不丟棄。祂仍然與教會同在,賜下力量,讓教會在神的引導下走出困境。這是出於神的恩典,我們蒙恩之人,當心存盼望,勇敢實現神揀選我們活出的生命。教會的命運不是衰敗滅亡,而是成為榮耀的國度。這就是神定下的旨意,也是我們要一步一步走上的道路。

2020年7月17日 星期五

對神豐盛慈愛的感恩



(詩篇103篇)
本詩為大衛對神的感恩詩。大衛一生面對敵人攻擊、犯罪敗壞、家庭破碎、親友背叛、殺身之禍;但是在任何時刻,總是回到神面前悔改、求告神、歌頌神。​神拯救的作為:救他脫離死亡、危險、敵人攻擊、赦免罪孽過犯。從罪惡深淵挽回他。​他為發生在自己身上之事感恩。所以被神成為合神心意的人。

本詩結構分為四個段落:首段為個人的讚美(1-2節A);接著他讚美上主恩待個人(3-5節B)​;再來他讚美上主在以色列中掌權(6- 18B');最後他呼召天地所有被造同讚美,他也要讚美(19-21A')​。整個是交叉對稱的結構,重點落在中間。也就是11-12節,歌頌神至大慈愛,赦免我們一切罪孽。這就是大衛歌頌神的最主要原因。

向心呼喚,歌頌主聖名
「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凡在我裡面的,也要稱頌他的聖名。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不可忘記他的一切恩惠。」(詩103:1-2 )​
大衛對自己的「心 נֶפֶשׁ」發命,要它頌讚主。​人的心是指什麽?箴言中有一句話:「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4:23)人心就是人內在的部分,能夠影響外在的行為。作者命令自己整個一切心思意念都要稱讚神。​莫忘記祂對我有恩惠,「恩惠」的原文就是「好處」。神賜給我什麽好處呢?一切本來不是出自於自己的事物,都是從神賜下的。這是神的恩惠,不是我配得的。​當我們記念神對我們施恩,知道神願意施恩於我們,就會在經歷患難的時刻不放棄,繼續向祂呼求,重新得力。​

我們很容易忘記恩惠,尤其在富足順利的時候,如同摩西記述以色列民忘恩的本性:「等不多時,他們就忘了他的作為,不仰望他的指教,......忘了神他們的救主。他曾在埃及行大事。」(詩106:13,21)​摩西在摩押平原勉勵百姓進迦南後莫忘神恩:「耶和華你的神領你進他向你列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應許給你的地。那裡有城邑,又大又美,非你所建造的。有房屋,裝滿各樣美物,非你所裝滿的。有鑿成的水井,非你所鑿成的。還有葡萄園,橄欖園,非你所栽種的。你吃了而且飽足。你吃了而且飽足。那時你要謹慎,免得你忘記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的耶和華。」​(申6:10-12)事實上神賜給以色列民許多豐富的產業,全都是他們原本沒有的。以色列民常健忘,以為這些產業都是他們辛苦征戰獲得的,若不是神保護他們,他們早在曠野滅亡。我們對一切自己所得的好處,是否常會忘恩,還是會記得感恩呢?

赦免罪孽,醫治疾病
「他赦免你的一切罪孽,醫治你的一切疾病。4他救贖你的命脫離死亡,以仁愛和慈悲為你的冠冕。5他用美物,使你所願的得以知足,以致你如鷹返老還童。」​(詩103:3-5)

大衛在頭兩節呼召自己的心向神頌讚後,接下來用五個分詞描述神向我們施恩的作為。​其中包括赦免罪孽、醫治疾病、救贖我們、為我們加冠冕、使我們滿足。前三項作為應該連在一起看,赦免罪孽、與救贖性命都是屬靈意義上的好處。醫治疾病應該也含有這樣的意思,我們被罪困擾,如同病痛纏身。神願意醫治我們,讓我們脫離罪的侵擾。我們能夠得到赦免,是因為耶穌基督的流血。 「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1:9)​這是神賜給我們最大的的恩典。

許多人也引用「醫治你一切的疾病」這句話,應用在肉身的意義上,當我們患病受苦,神願意醫治我們。讓我們脫離疾病的侵襲,活出健康的生活。這原本也是神的心意。然而不能緊抓住這句經文,就宣稱所有的疾病神都必然醫治。一旦有病未得醫治,就代表神不信實,未遵守祂的應許。神的應許表明祂對人的憐憫,必須與祂更高的旨意一同來看,不能將此應許單獨看待,並將其絕對化。醫治疾病如果是神高過一切的旨意,我們自然就會得出,無病不得神醫治的結論。這就常會導致信徒走向民間信仰的只要醫治,不想遵從神誡命的功利主義傾向。當主耶穌受試探時,撒旦嘗試引誘主從殿頂跳下,它所引用的經文就是:「他們要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詩91:12)主耶穌不接受這種斷章取義地引用神的應許。主拒絕魔鬼說:「經上又記著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太4:7)神的應許不可拿來當作滿足自己利益的手段。包括病得醫治,不見得每次都是神最高的旨意。如果是這樣,那人都會求不生病,若是有求必應,世上就不會有生病導致死亡的存在。事實上這不是神所應許的話語。我們怎麼看待有病求主,但不得醫治的情況?我們當有個信念。 (1)在基督永恆國度中,一切疾病都將得醫治。 (2)​神憐憫我們,讓某些病得醫治能在今生實現,神容許另外的情況發生,卻在操練我們忍耐等待。 ​(3)既或不然,有病未得醫治,也無需抱怨神不守信。靠著愛我們的主,在一切事上得勝有餘。這是對待「醫治你一切的疾病」此應許的正當觀念。

正如主醫治我們一切疾病,第四節詩人提到:「救贖你的命脫離死亡」。這應許一樣不能將其絕對化,以為神為滿足人的利益,會答應我們一切所求的心態。不能拿神應許來試探神。神救我們脫離死亡,正確的理解應當是神賜我們屬靈的永生,不是肉身不死。第四節中「救贖」這個字的意思是,將至親從奴隸身份贖回。祂為我們付上贖罪的代價,就是基督在十字架上捨身流血成就的救恩。神施恩典,使我們脫離罪惡的刑罰,就是死亡的陷坑。也讓我們有仁愛和慈悲為冠冕,就是以神的愛和慈悲(steadfast love and mercy)為我們的榮耀冠冕。 ​「加冠冕」原意是「環繞」。也就是當我們被神的慈愛而憐憫環繞,如同反照出神的榮耀光輝。

第五節說:「他用美物,使你所願的得以知足,以致你如鷹返老還童。」神用美物使我們口得滿足。這「美物」就是美善的事物​。我們只有領受神賜的美善,才可能心得飽足。神賜我們美好事物的目的是,讓我們能夠像鷹一樣返老還童。鷹是一種充滿活力、勇猛的動物。英文翻譯是(your youth is renewed like the eagle‘s.)較接近原文的意思,就是「期待你的青春得更新,如同鷹的青春得更新一樣」。​以賽亞書中有句先知勉勵以色列民的話:「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40:31 )​我們在生活壓力的衝擊下軟弱困倦,期待神讓我們身心得更新,就像鷹經歷等候的時期,恢復青春活力一樣,我們也需要等候神的更新。這是我們重新得力的源頭。

用以色列蒙救贖的歷史回顧神恩​
「6耶和華施行公義,為一切受屈的人伸冤。他使摩西知道他的法則,叫以色列人曉得他的作為。8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9他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懷怒。」(詩103:6-9)​

神用公義與公正,為受屈的人伸張正義。特別是祂自己的子民。他們在曠野中經歷過多次神信實的拯救。神與以色列人立約,讓他們明白祂的法則,讓他們不至於偏離神旨意,落到敗壞滅亡的命運,這本身就是極大恩典。如摩西說:「我如今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將你的道指示我,使我可以認識你,好在你眼前蒙恩。求你想到這民是你的民。」(出33 :13)​

在第八節神宣告祂屬性,正如出埃及記所述:「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34:6-7)​神的屬性正反映在祂立下的法則中。神最主要的屬性就是祂的公義與慈愛,這兩個屬性相互輝映,恩威並濟。絕不因為施恩憐憫,而忽視公義的作為。也不會堅持公義,而不願施恩與人。

第九節說:「他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懷怒。」此句經文與詩篇的話呼應:「他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 (詩30:5)​表示神對人施慈愛的心腸,更高過祂實行公義審判的原則。祂以慈愛憐憫,赦免人犯的罪,讓犯罪願意悔改的人,有得挽回的機會。第十節說:「他沒有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如果神審判罪惡,我們沒有一個人站立得住。以色列民在曠野,多次得罪神,神也多次給他們機會悔改。最終還保全了神的子民,沒有因為他們犯罪而將他們整個民族放棄。這就是神慈愛的彰顯。

神的慈愛長闊高深
「11天離地何等的高,他的慈愛向敬畏他的人,也是何等的大。12東離西有多遠,他叫我們的過犯,離我們也有多遠。」(詩103:11 -12)​

詩人用最高的天,與最低的地兩個極端,來比擬神的慈愛何等長闊高深。他又用東與西的遠不可及。又描述神潔淨我們的罪,讓它遠遠地離開我們。本節為整個詩篇的中心。可見神至高至大的慈愛彰顯在,祂對我們罪的赦免這拯救作為上。若不是祂赦免我們,我們無力自己勝過罪,必要落在毀滅的命運中。

神對我們,就如父親憐恤兒女​
「13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他的人。」(詩103:13)​
詩人用人間能夠理解的父親對兒女之愛,來比擬天父對我們的慈愛。天父憐恤敬畏祂的人,如同父親憐恤自己的兒女。 「憐恤」是父神的屬性,就是知道我們軟弱,而願意施恩相助,以恩慈相待。如浪子回頭故事裡的的父親,就算浪子敗壞家產,全身破舊、髒臭不堪、不配蒙恩;只要他回頭悔改,就蒙父親憐恤。我們得到天父所賜的救恩,豈不是如此。我們一點也不配蒙天父施恩,然而因著祂的慈愛屬性,願意額外開恩,憐憫我們這群得罪祂的人。人所當作的責任就是敬畏神。這與因信稱義的教義一致。不是我們為自己賺得救恩,而是出於神的憐憫,賜下救恩,我們只不過是靠著對祂的敬畏而領受,這是蒙恩之人當有的態度,無功可誇。

神願意憐憫他的子民,出現在先知耶利米寫的哀歌中:「我們不至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他的憐憫不至斷絕。」(哀3:22)在施洗約翰的父親撒迦利亞見到神應許實現的時候,對神發出頌讚:「他憐憫敬畏他的人,直到世世代代。」​(路1:50)可見神的子民得以保全,生命延續,是因為神對他們施慈愛。今日身為神子民的我們也是如此。

世人生命的短暫無常
「14因為他知道我們的本體,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15至於世人,他的年日如草一樣。他發旺如野地的花。16經風一吹,便歸無有。他的原處,也不再認識他。」(詩103:14-16)​
我們的生命的本體,不過是塵土。出於塵土,也必歸回塵土。一生匆匆過去,無永恆的意義。正如以賽亞書中作者感嘆:「草必枯乾,花必凋殘,因為耶和華的氣吹在其上。百姓誠然是草。」(賽40:7)​然而,短暫的生命卻能領受神持久不變的愛。卑微如塵土的我們,竟然能蒙至高神眷顧。可見人的價值在於人在神的眼中極為寶貴。是因為神重視我們,我們的生命才呈現出價值。因此我們當歸回神當初造我們的心意,活出祂造我們在世上,欲成就祂永恆的目的。​就是在地上遵從祂的旨意,彰顯出祂的榮耀。

神對祂子民守約施慈愛
「17但耶和華的慈愛,歸於敬畏他的人,從亙古到永遠。他的公義,也歸於子子孫孫。18就是那些遵守他的約,記念他的訓詞而遵行的人。」(詩103 :17-18)​

神的慈愛臨到祂揀選的子民身上。這些人是誰?就是忠於神的約,信靠神,領受祂施恩拯救的人。我們若敬畏、倚靠、連結於那不朽的神,就是忠於與神所立之約的人,將永永遠遠得到祂的慈愛、生命、公義。 13節提到:「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他的人。」17節又說:「耶和華的慈愛,歸於敬畏他的人。」敬畏祂的人就是神慈愛臨到的對象。這些人有何特質?他們對神所立之約信實,記念神的訓詞,而願意遵行。神子民對神的信,表現在對祂所立的約信實。包括亞伯拉罕之約,以及藉著摩西在西乃山頒布的「西乃之約」。這並不表示以色列民是靠守誡命稱義,伸在舊約新約一致的拯救方式就是「因信稱義」。只不過信神的人必會對神與子民所立的約忠實,信靠神的人必會遵守神的誡命。​如果連守約的意願都沒有,怎麼能說自己是信神的呢?當然在新約時代,主耶穌與我們立了新約,所有舊約時代的要求都總結在新約裡,也就是實現了對主耶穌的忠實,就是實現了所有約的要求。

呼籲被造萬有都來稱頌神​
​「19耶和華在天上立定寶座。他的權柄(原文作國)統管萬有。20聽從他命令成全他旨意有大能的天使,都要稱頌耶和華。21你們作他的諸軍作他的僕役行他所喜悅的,都要稱頌耶和華。22你們一切被他造的,在他所治理的各處,都要稱頌耶和華。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詩103:19-22)​

神在天上掌權,統管萬有。​大衛呼召天地萬有來一起頌讚上主。從個人頌讚,擴大到天使、諸軍、僕役、凡所有聽祂命令的靈界被造,都要稱頌神。最後,再擴大到天地萬有,一切被造,都當頌讚神。祂的權能普及天地各處。

在本詩結尾大衛最後回到自己的心,呼籲從內心頌讚神,這與第一節首尾呼應。​稱頌像漣漪,從心發出,層層擴大,直到整個天地。我們若不頌讚,連無生命的被造物都要發生頌讚。身為萬物中唯一具有神形象的人,豈不更該舉起我們的心向神高聲頌讚嗎?​

2020年7月10日 星期五

關懷:身陷創傷、危機者的關懷

聖經中對關懷貧弱者的教訓
「主耶和華說,我必親自作我羊的牧人,使它們得以躺臥。失喪的,我必尋找。被逐的,我必領回。受傷的,我必纏裹。有病的,我必醫治。只是肥的壯的,我必除滅,也要秉公牧養牠們。」(結34:15-16)

「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太25:35-36)

以賽亞書說:「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執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耶和華的恩年,和我們神報仇的日子;安慰一切悲哀的人。」(賽61:1)

「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來13:2)

神期望我們在四方面付出關懷

  • 社會與經濟的層面:例如飢餓、貧窮,赤身露體者,我們需要關懷。
  • 健康層面:患病和身心軟弱者,我們需要照顧。
  • 社會公義層面:被冤屈、被欺壓惡待的人,我們需要關注、保護他們的權益。
  • 心靈層面:飢渴的,孤單的,憂傷困苦的,悲哀的人,我們需要安慰、輔導。
危機的發生與衝擊

  • 所謂的危機,常常是突如其來又難以預期的天災人禍,例如︰車禍、火災、疾病、溺水、自殺、地震等造成的傷亡事件。往往不只是遠在天邊的事,而是近在眼前遇到的經歷。
  • 這些突發的意外造成個人巨大的生活壓力,引發哀傷失落及創傷等反應,進而產生個人心理危機。危機發生時每個有關連的個體,都會受到影響,而有程度不一的創傷和失落反應。能有信心、平安、勇氣、力量與智慧去面對危機,並協助遇到危機的人,卻不是容易的事。


心理創傷產生的壓力

  • 心理創傷:就是超過平常承受程度,極度令人悲痛的事件,而造成心理創傷;並產生強烈的懼怕、無助、或驚駭等反應。此類的創傷是一種心理壓力,會對個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脅。
  • 人的頭腦就像個容器一般,每天不斷地製造、並承受著各種的情緒,使其逐漸滿溢。但是創傷事件是極嚴重的情緒衝擊,一旦發生,就可能使內在的壓力漫溢、到達警戒線。此時心靈是脆弱的,只稍發生一件小事件,就可能使個體產生崩潰。

危機關懷的目的

  • 危機發生後,專業心理人員常會進行危機輔導的服務。危機輔導的目的,在於協助人們恢復正常生活功能,重新達到平衡與適應。倘若這些壓力與創傷失落反應未能即時介入處理,長久而持續的困擾,可能會引發人產生更嚴重的不適應行為。
  • 過去人們對意外事件多採取「避而不談」的態度來處理,而未能及早發掘出現創傷失落反應的人。近來眾人對於心理健康較以往來得重視,面臨重大壓力事件,透過心理輔導可以協助他們宣洩情緒,重整自我功能,回歸到正常的生活。
  • 關懷者並不是取代專業心理​​輔導的地位,而是站在協助、支持、代禱者的角色,幫助被關懷者離開孤立無援的困境,恢復正常生活。


有什麽危機是我們可以關懷的

  • 關懷身心遭遇痛苦的人
  • 協助對活下去心存絕望的人找到需要的幫助。
  • 關懷鼓勵重病、面臨死亡的人及其家屬。
  • 關懷需要住院、正住院、剛出院的病人。
  • 關懷因年長而身體衰弱的人。
  • 關懷殘疾、失智、行動不便需要長期看護的人。
  • 關懷經歷離婚的人。
  • 關懷因懷孕、生產情緒失調的人。


雖然危機發生的原因、形態不同,然而卻有許多共同點,本課是針對一般性的危機發生的原因,經歷危機者的感受、及有效關懷的原則。

危機的定義

  • 字典裡的定義:(1)在重病之下,一個轉向更好或更壞的轉折點。 (2)一個關鍵性的時間點,決定行動繼續進行、改變方向、或終止。 (3)決定性的改變還懸而未決前,所處的不穩定狀態。
  • 心理專業的定義:
  • Slaikue的定義:危機是個暫時性的沮喪、或紊亂的狀態。導因於個人用習慣的問題解決方法,無力處理特定的狀況,可能產生劇烈的正面或負面結果。
  • 中文危機的定義:「危」是危險,「機」是機會。
  • 每一個危機都在作出破壞性決定的風險下,也同時提供成長的機會。

危機的自我測驗
思想一下你生命中發生過的最大的危機:
1.請給這事件取一個名字,如:「失業的日子」、「父親離世」。
2.是什麽因素引起了這危機?
3.這危機是慢慢來到,還是突然來臨?
4.這危機一開始如何在各方面影響你?

  • 心理:有壓力、無法接受、覺得不公平…
  • 情緒:悲傷、激動、憤怒、麻木…
  • 身體:衰弱、失眠、失去活力…
  • 社交:內向、退縮…
  • 靈性:低沉、停止靈修…

5. 這危機如何影響你運作的能力?
  在家裡、在工作、學校、對朋友、在教會
6. 一開始,你如何嘗試化解這個危機?你初次嘗試成功了嗎?
7. 關懷者如何幫助你走過這危機?
8. 如果關懷者並沒有幫助,怎麼會如此?
9. 你最後是怎麼化解這危機的?
10. 這件危機最後導致了你哪方面生出改變?

危機的狀態:失衡

  • 什麼造成了危機?
  • 變化造成了危機,有的變化是可預料的,有的卻是始料未及。意外隨時都可能發生。而意外的發生,往往給人們造成心理上及生活上的衝擊,廣泛影響生活的各個層面。這就產生了危機。
  • 發展性的危機:大部分的人在生命中,經歷可預料的變化。例如第一天上學、進入青春期、離家、找工作、結婚、懷孩子、年紀老邁、退休、面對死亡。每一樣事的發生會帶來沮喪、令人感到失序,逼著人去想新辦法解決,可能會帶來更大的破壞或整全。即使我們可以預期它的來到,它仍會把我們丟進痛苦的危機中。
  • 突發意外的危機:有的時候危機的出現完全出乎意料,帶來威脅性的巨變,如突來的重病、截肢、失業、家人死亡。意外逼得人去尋找新的解決方法,就會經歷一段危機的時期。

Holmes-Rahe 衝擊重適量表
人生事件 衝擊指數

  • 分常嚴重的疾病或傷害 74
  • 中度疾病或傷害 44
  • 輕度疾病或傷害 20
  • 換到新形態的工作 51
  • 工作責任生變 41
  • 為學習而進修 18
  • 工作出現麻煩 32
  • 較大的事業調整 60
  • 失業 74
  • 退休 52
  • 搬家 40
  • 家人健康出較大狀況 55
  • 結婚 50
  • 懷孕 67
  • 流產或墮胎 65
  • 生產或領養小孩 66
  • 夫妻開始爭吵、或冷戰 50
  • 姻親關係出現矛盾 38
  • 父母離婚 59
  • 夫妻因工作或不合分居 79
  • 孩子離家 42
  • 離婚 96
  • 喪偶 119
  • 喪子、喪女 123
  • 喪父、喪母、兄弟姊妹喪亡 101
  • 親戚搬來同住 59
  • 對未來重大決定 51
  • 重大收入來源斷絕 60
  • 信用(credit)出現大問題 56
  • 車禍、意外傷害 48

個人對危機的感受與反應
  • 每個人對同樣危機感受到壓力的程度不同,所以反應也會不同。例如有人失業會亂了方寸、失去自信;另外的人可能只是稍微難過,就接著出去重新找工作。有的人有自然的能力、有人生經歷、或是有強有力的親友支持,讓他能勝過危機,不至於太痛苦。有的人則沒有這等處理危機的能力。
  • 影響一個人最大的,往往不是危機本身多強,而是當事人感受到危機威脅性的強度、對危機反應的正確度,化解危機成功的程度,以及他與神之間關係的深度。
危機產生的典型影響:形象低、紊亂、心思被自我佔據、易怒、價值動搖
1. 自我形象降低:危機通常帶來一個人失敗、或無能的感受,這會導致自我形象降低。這是可理解的,因為在危機中,人們發現他們所習慣的解決問題方法不管用了,他們陷入疑惑,怎麼能應付這危機、甚至懷疑自己到底能不能解決。自我疑惑會引致行為被動,再引致被別人佔便宜、自尊更加喪失,行為上更被動,這種惡性循環。

2. 紊亂:危機中的人,常需要同時處理多種挑戰。這常會造成「負載超重」的現象。這會導致混亂的思緒,與無效的行動。他們常無法集中註意力,花更長的時間去做日常的事。甚至連記憶都有困難。在危機中的人常更容易受別人差勁判斷的影響,因為他們不能清楚地思考,不能在他們的選擇上作判斷。他們會讓別人為他們做決定,有時結果不是對他們最有利。甚至他們連對周圍事物,維持實際的理解力都有困難。紊亂行為包括:工作上成效低、作出他人以為不正常的事、決定倉促、外表邋遢、難守住承諾、不再如前一般可靠。

3. 心思被自我佔據:陷在危機中的人花很多精力對他們情況作出調適。因此,他們無多餘精力投資在建立與他人的關係。當在危機中,他們需要他人的關懷與支持,但無法對他人回報以關懷和支持。低落的自信心也讓他們無法向他人伸展友誼。自己的問題都解決不了,跟別提幫助別人解決問題了。當身體受傷時,血液會集中在在需要的器官,提供重建的支援。同樣地,當一個人陷在嚴重的危機中,他們的心思會被自我的福利所佔據。然而,他們常會從正常的關係、與社會功能中退縮,如不再去教會。把他們與關懷、支持系統分離,實際上會讓他們的危機更加惡化。

4. 易怒:處於危機的人常會表達過強的情緒,以致與人保持距離、甚至讓人敬而遠之。受傷的人會對批評過度敏感,如果他們感覺受威脅,會用過激的行動回應。導致關懷的人不敢接近。

5. 價值動搖:危機會動搖一個人的信仰、意見、價值觀。過去提供家庭經濟來源的人,如果受傷不能工作、或者失業,會在這挑戰之下感受痛苦。除非找到其它方法重估自己的價值。
有的處於危機中的人,覺得人生對他似乎不再真實。過去熟悉的已經不再有了。他們想要找到一個新的方法來理解他們的生命的意義。
有的處於危機中的人,會重新生出對信仰與哲學的興趣。有的人會花很多時間作白日夢,或安靜的坐在一隅,期待想通人生的意義。
甚至另一些人會開始一段新的經驗,服裝、人際關係,嘗試找到對他有用的新生活方式。過去的那套價值系統讓他覺得沒用,他想找到一個讓生命穩固的新價值系統。

重新檢視一個人與神的關係
危機可能讓人暫時失去信仰。人們會強烈感受到神似乎丟棄了他。他們可能會忘記了神的關心、愛、與赦罪之恩。就連耶穌在危機中都曾經大聲呼喊:「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太27:46)你可以讓你所關懷的人,重新拾起他對愛他的神的信心,讓神透過你活出祂對人的關懷。
陷入危機的人可能有很多罪疚感,這會影響他與神的關係。當他想到自己因為作了壞事,而活該受罪,罪咎因此由心中生出。當一個人沒有作足夠的防範,來避免危機發生,或者他所愛的人因著危機而受害,他會感受罪咎。罪咎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只是虛假的罪疚感,為嘗試合理解釋危機。
身陷危機之人也可能向神發怒,因為神讓危機發生。在重大的悲劇之下,例如親人朋友突然死亡,會有這感受也是情有可原的。人們對於憤怒,可有建設性或破壞性的處理方式。破壞性的方式包括對信神的人抱著敵意、離開教會、陷入深度憂鬱。建設性的方式包括向神訴說、向關懷者傾訴。若你有機會聽別人向你表達對神的憤怒,無需為神辯護。

危機理論與操練:危機與轉機
「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馬太福音7:24-27)

對辨認危機有貢獻的因素

  • 危機產生的突然性
  • 這人的健康狀況、這人的人格特質
  • 這人的自信有多強
  • 這人的身份認同感有多強
  • 這人是否有很強的理由活出人生的目標與意義
  • 這人是否有親人、朋友、關懷同工、其他關懷者來支持他
  • 這人得到的支持有效性如何?
  • 這人過去是否曾經有過同樣的危機,他怎麼應付?
  • 危機的嚴重性:例如,錢包丟了,還是失去了房子
  • 這人與神的關係
  • 這人對於危機作了多少的事先準備?例如,在退休以前、或小孩出生前上了課,或者在親人離世前有機會告別。
  • 這人是否有過去沒有解決的問題?例如,未解決過去親愛的人過世的傷痛,會讓新近親愛的人過世更加傷痛。


關懷事工如何照顧危機中的人

  • 把握時機的重要要性
  • 認真看待危機
  • 態度里外相合、前後一致
  • 幫助被關懷者留在原來的環境(不要脫離)
  • 當一個保持平衡的人
  • 保持過程為導向的關懷
  • 為陷在危機者禱告

危機解決的嘗試 見下圖


2020年7月9日 星期四

2 行為改變的根本源自內心


Inspiration from the heart #9 - PURICA
外在的行動是由心所發出來的
「因為沒有好樹結壞果子。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44凡樹木看果子,就可以認出他來。人不是從荊棘上摘無花果,也不是從蒺藜裡摘葡萄。45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46你們為什麼稱呼我主阿,主阿,卻不遵我的話行呢?」(路加福音6:43-46)

      這段話是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教訓的結尾,特別勉勵門徒不單是表面上知道什麽事是應該作的,還要身體力行地去作出來。為何主耶穌要我們遵行他的教訓,不是單單知道就好呢?因為外在的行動,與心中的本質是連在一起的。主耶穌不可能要求我們心中順從他的教訓,但是外在的行為卻違背祂的教導,那是裡外不一致,是耶穌所責備的事。

      主耶穌在本段經文中,以樹與果子的關係來比喻,人心與外在行為的關係。祂說:「没有好树结坏果子。也没有坏树结好果子。凡树木看果子,就可以认出他来。人不是从荆棘上摘無花果,也不是从蒺藜里摘葡萄。」樹與果子有一種生命相連的有機關係。不是像家具一樣機械式地組裝在一起,而是果子從樹的生命中成長出來,果子與樹有同一個生命。正如葡萄只能從葡萄樹上長出來,蒺藜只能從藜樹上長出來。不會樹是蒺藜,卻長出了葡萄出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主耶穌在這段經文中給了一個結論,從果子可以看出它所生長的樹來。從一個人的行為,也可以看出他心裡到底存著什麼樣的本質。

      有一個比喻的故事,提到一個果農,看到自己家裡種的蘋果樹不太健康,長出的蘋果,果粒較小、顏色焦黃、果皮發皺,顯然不能吃、也賣不出去。他決心來修理這棵樹。於是他帶著一把鋒利的剪子,強力膠,兩桶店裡買來的香甜紅蘋果。架起了梯子,爬上去。先一顆一顆剪掉那些醜陋、討厭的壞蘋果,再拿起豐富飽滿的好蘋果,一顆一顆地黏在樹枝上。有位朋友路過,驚訝地問他:「你在幹什麽?」他回答:「我在修理這棵蘋果樹啊,你看被我修好了,蘋果可是又大又甜。」朋友直搖頭,嘆息這個果農頭腦進水了。請問,這個果農有什麼問題?蘋果樹一看之下,豐滿美麗的紅蘋果掛在樹上,與原來的樣貌大大不同啊。其實,那果農修理是完全沒有用的,果樹一點沒變,也絕對結不出好蘋果,外表掛上的好蘋果不是它長出來的,是表面上掛在那裡,撐撐門面的虛假功夫。虛偽造假騙得人一時,騙不過永遠,終究要給人揭穿、露出本相來。主耶穌的比喻非常實際,在今日的社會仍然向我們發出忠告。

      真實的改變是從心發出,表面功夫做的再精緻美麗,終究不是屬於他的。內在的本質沒有改變,必然回到原本墮落敗壞的本相來。解決問題要從根本改變做起,改變一個人外在的行為也是一樣,非得從心的改變做起,要不然都是枉然勞力。主耶穌說:「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外表行為的善惡,是從心裡發出來的。從外表的行為就反映出心中真實的景況。我們社會上鼓吹的美德善行常常像是作表面功夫。不管一個人內心如何,整天在廣告上貼出理想崇高的口號。「做好事啊、行善積德啊!努力去做就對了,越多人做善事,整個社會風氣就改善了。」其實,改善了沒有,大家清楚得很。大家表面聽的是一套,心裡想的是另一套。這種只重口號的表面功夫,對社會風氣的改變是沒有效果的。真實的改變是從心中發生,只有一個人從心裡願意棄惡從善,才可能真正心悅誠服地活出善行來。我們應當知道人的本性被罪轄制是個事實。羅馬書中保羅說的:「立志為善由得我,行出來由不得我」是我們常有經驗。致力於行為改變的願望,非得從人心的改變著手不可能成功。從以上的內容,我們整理出三個小結。

1.  人的行為與他的內心有種果實與樹的關係,正如果實是樹生命的反映,我們的行為也正把我們內心的境況反映出來而已。人的外在行動是被他的內心所控制的。
2.  持久的行為改變必然出於內心更新之道。
3.  生命成長與教會個人事工的目標,就是致力於人心改變的工作。

心被假神迷惑,即無法逃避的影響
「有幾個以色列老到我裡来,坐在我面前。2耶和的話就到我說,3人子阿,些人已將他們的假神接到心,把陷罪的绊脚石放在面前,我毫被他問嗎?4所以你要告他们,主耶和如此,以色列家的人中,凡他的假神接到心,把陷罪的脚石放在面前,又就了先知的,我耶和在他所求的事上,必按他多的假神回答他(或作必按他拜多假神的罪报他),5好在以色列家的心事上捉住他们,因为他着假神我生疏。」(以西结14:1-5)

      前一篇提到了我們的心控制了我們的外在行為所以,期待任何行為的改變必然先要尋求心的改變。接著我們能面對一個問題,我的心有什麽需要改變的?如何省察自己的內心,發現需要改變的地方,進而改變自己的心呢?讓我們來研讀以西結書141-5節。

      在迦勒底人圍攻耶路撒冷,南國猶大將亡的前夕。一群以色列長老近前來找先知以西結。他們想要求問神的意見,如何解決現今國家遇到的危機。神讓以西結告訴他們,拒絕他們的求問。為什麽神不回答那些來向神求問意見的人?神不是一個有求必應的神嗎?神從來都不是。如果把神當成是無論如何,總是充滿了寬容與憐愛,就算輕忽祂,不把祂當神來敬拜,祂仍然對他們充滿了愛心,殷切期待這些不虔不義的人能夠蒙福,仍然願意回應他們的求問。那就是誤解了神的屬性。神不按照他們想要的來回答他們,反而要當面質問他們所犯的罪。這是神公義的一面,與祂的慈愛是分不開的。忘記神公義的屬性,只強調神的愛,就成了鼓勵放縱的濫愛。神斷不會用這方式對待世人。

      神把拒绝他們求問的原因指出來了:「這些人已將他們的假神接到心裡,把陷於罪的絆脚石放在面前,我豈能絲毫被他們求問嗎?」這群以色列長老把假神接到心裡了。他們所犯的罪是拜偶像的罪。他們或許會狡辯,我們以色列民是神的選民,從出埃及後就謹守摩西從神領受的律法,怎麼可能去拜偶像?神清楚人的內心。拜偶像不見得需要塑造實質的對象來敬拜,像那些對著泥塑木雕的菩薩焚香祝禱,對著廟裡的神明頂禮膜拜一樣。拜偶像是心中的活動,是一個將崇拜的對象放在心中最尊貴的位置,取代了原本神所該受的敬拜,任和人、事、物不可以侵犯它的地位,這就是拜偶像。即使表面上看不見實質的偶像,把偶像接到心裡面,更是讓偶像來掌管自己內心,將對偶像的膜拜內化到生命裡面,比外在的拜偶像更加糟糕。

      偶像與犯罪緊緊相連,因為拜偶像的人心已經被偶像佔據,再也容不下神的位置。神公義聖潔的屬性被拒絕在心門外。人的心不可能是沒有主人,神被排除在外,罪即佔領。罪惡的力量就在人的心中蔓延開了。所以神指出這群長老「把陷於罪的絆脚石放在面前」。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手掌放在眼前,擋住視線,請問我們還能走路,還能看書,還能開車嗎?即使還有一點空隙讓我們看到前面的部分事物,可是阻擋了我們對周圍環境的觀察,根本無法進行任何需要視覺的行動了。只有把手拿開,才能恢復原有的工作。偶像就像是絆腳石一樣,阻擋在我們前面,不時要絆我們的腳,讓我們跌倒在罪中。以色列長老們竟然甘願把偶像接納到心中,就像把絆腳石放在路上,準備把自己絆倒一樣。如此昏蒙無知,何等的可悲。

      這樣的人還想要向神求問什麽呢?他們的心根本沒有誠意來求問,他們只想要求神的幫助,來解決自己眼前的困難罷了。神對他們的回答是:「凡將他的假神接到心裡,把陷於罪的絆脚石放在面前,又就了先知來的,我耶和華在他所求的事上,必按他眾多的假神回答他。」前面不是說神「豈能被他們求問嗎?」意思就是神不願意回答他們,這裡怎麼又說「按他眾多的假神回答他」?這句話的意思是,神不按照他們所期待,為他們解決問題的想法,來回答他們。反而是照著他們把偶像接進心中,自己在眼前放下絆腳石该得的後果來報應他們。也就是以責備、警告的話來質問這群不把神當成唯一敬拜對象的長老們。把他們的罪曝露出來。

      今日的教會中,還會有人有這種把偶像接到心中的情形嗎?我們心中是否珍愛著一些高舉在最尊貴地位的事物,絕不容許任何人侵犯。我們對成功的追求,我們對名聲的追逐,對完全自由、不受約束的嚮往,我們對自我理想必須實現,無可取代的想法。都可能成為我們的偶像,這些深藏在心中,別人根本看不見。但是自己最清楚。當與追求神的道路衝突時,矛盾馬上出現。此時神還是我們的第一位嗎?我們可能放下自己最珍愛的事物,單單敬拜神嗎?這需要我們在神面前靜下心來,才能看得清楚。

偶像去了人一的心
不能朽之神的耀變為偶像,彷彿必朽的人,和禽走式。24所以神任他们,逞着心的情欲行污的事,以致彼此玷辱自己的身体。25他們將神的真實變為虚谎,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稱頌的,直到永。阿。」(羅馬書1:23-25)

      保羅在羅馬書中講得很清楚,偶像就是在人心中取代神地位的事物。既然人被造有理解神存在的能力,成為一個會敬拜的活物,因此人都會尋求一個更高的對象來敬拜。這對象如果不是神的話,那就是偶像。因此,人心中都有某種敬拜的對象,沒有例外。如果神不是那為接受敬拜的對象,其他任何取代神的事物就佔據那個位置。或是名利的追求、或是情慾的追求、或是自我的驕傲。什麼事物代替了神,在統管我們的心,那就成了我們心中敬拜的偶像。神是忌邪的神,祂絕不容許任何偶像來取代祂的位置,奪走祂的榮光。如果人執意拒絕神,繼續陷在拜偶像的罪中,神的懲罰必然臨到那人。神將任憑那人接守當得的報應,羅馬書說:「所以神任憑他們,逞着心裡的情欲行污穢的事,以致彼此玷辱自己的身体。」當一個人繼續留在罪中,無法逃避罪的惡果時,那就是神對那人的審判。神對罪人仁至義盡,祂早就發出了警告,極力呼召他們悔改。就連那群拜偶像的以色列長老們,神在指出他們錯誤時,仍然向他們發出呼喚:「回頭吧!離開你們的偶像。轉臉莫從你們一切可憎的事。」(結146)今日神對我們也是如此,祂呼召我們莫從偶像,不要把偶像接到心中,不要讓偶像成為陷我們於罪中的絆腳石。我們聽見神的呼召,豈不應深切反省,除掉一切攔阻我們敬拜神的事物。求神給我們順服的心,以祂為我們唯一敬拜的對象,單單事奉祂。

綜合以上信息,在這裡作個小結:
1.  我們的心總是受到某些事物的統管。
2.  當查驗我們的心時,最重要需要問的問題是:「在此情境下,哪樣事物有效地並實際上統管我的心?」
3.  那些統管我心的事物,將會控制我對周圍的人反應、與人生境遇的回應。
4.  神改變我們的方式就是重新得回我們的心,去單單服事祂。
5.  人生最大的問題不是我們遭遇的困難或痛苦,而是我們敬拜對象的問題(我們到底讓什麼事物來統管我們的心?)因為那個統管我們心的事物,就控制了我們對困難與痛苦的反應。

心中的寶貝
「19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20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 21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22眼睛就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了亮,全身就光明。23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你裡頭的光若黑暗了,那黑暗是何等大呢。24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瑪門是財利的意思)」(馬太福音6:19-24)
     
神的道辨明心中的隱情
「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13並且被造的,沒有一樣在他面前不顯然的。原來萬物,在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開的。」(希伯來書4:12-13)

1 面對世界,我們真的需要幫助嗎?


Brief Understanding of Genesis 3:1-21 - The Fall of Humanity — The ...
神藉著他的話語來幫助我們
「10雨雪從天而降,並不返回,卻滋潤地土,使地上發芽結實,使撒種的有種,使要吃的有糧。11我口所出的話也必如此,決不徒然返回,卻要成就我所喜悅的在我發他去成就的事上(或作“所命定”)必然亨通。12你們必歡歡喜喜而出來,平平安安蒙引導;大山小山必在你們面前發聲歌唱,田野的樹木也都拍掌。13松樹長出,代替荊棘,番石榴長出,代替蒺藜。這要為耶和華留名,作為永遠的證據,不能剪除。”」(以賽亞書55:10- 13)

神藉著祂的子民來幫助我們
「11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12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13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14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15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16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以弗所書4:11-16)

從創造的眼光看我們的需要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 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世記1:26-28)

創世記告訴我們,人類是按照神的形像被造。被分派去管理天地萬物。神按照祂的形象造我們。什麽是神的形象?也就是人與神相似之處。人是個有人格的活物,正如神有神格;也就是有思想、情感、意志、我們有創作的能力,有道德的意識,需要活在愛與被愛的關係中、具備與神相交的能力。26節這裡的「管理」這個字有作王統治之意。神是天地的主宰,卻願意將統治萬物的權柄交給人。可見人在神面前的尊貴地位。

第二章的經文是按照第一章的主題詳細發展出來:
(創215)修理原意是耕種、服事。我們被安置在神造的完美天地之間,辛勤工作來服侍神。並且神讓我們看守這樂園。修理看守這工作是有服事對象的,就是神。僕人當忠於分派工作給他的主人。

從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看到,人不是獨立的,人的生命、能力、管理的權柄來自於神、在地上所領受的責任也來自於神。神是那位奇妙的策士。也就是引導我們行事為人的輔導者。祂定義了我們活在世上與祂的關係,指定了我們人生的目的。我們不是在地上獨立為王,我們生命追求的目標也不是自己定義的,而是神。

我們被造具有三個特點:
1.  我們被造成神啟示的領受者。神向我們啟示祂自己,我們則領受神向我們發出的啟示。
2.  我們被造成能夠理解神所造萬物的闡釋者(interpretor)。我們會去尋求萬事的意義,活著的目的,並向他人分享自己的解釋。
3.  我們被造成敬拜者,我們會愛某些事物,卻並把它當成最在乎的目標去追求。
既然我們是神啟示的領受者、解釋者、追求者。如果,我們沒有忠心地領受啟示、正確地解釋,並且正確地崇拜造物主宰。我們就偏離了神造我們的目的,人生方向出了嚴重的問題了。

      從創造的角度看,我們需要神。我們需要領受來自於神的啟示、正確地解釋它、並全心敬拜神。這就是我們身為被造者最大的需要,也是一定要抓對的方向。忽視這重要的真理,會導致悲慘的結果。

從墮落的角度看我們的需要
「1耶和華 神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蛇對女人說:“ 神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 ”2女人對蛇說:“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可以吃;3惟有園當中那棵樹上的果子,神曾說,你們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 4蛇對女人說,你們不一定死,5因為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 6於是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 7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作裙子。 」(創世記3:1-7)

      創造人之後,人與神之間存在著美好的關係。神與亞當直接說話,神信任亞當,將萬物交在他手中,為他創造配偶來幫助他。亞當順服神的命令,按照神的心意過生活。彼此的關係如此親近。

      那欺騙的破壞者進入了伊甸園,牠提供夏娃另外的建議,那建議聽似美好,讓人心花怒放。實際背後卻帶著破壞人與神關係的陰謀。蛇先以曲解本意的問題來動搖夏娃對神專一的心。神的命令是清晰的直述句。蛇改了一點內容,變成疑問句。因為問題是歪曲的,當然答案是否定的。當夏娃以否定來回答時,引動了她偏離神命令的心。當小孩經常對父母說「不」的時候,叛逆的心就逐漸產生了。接著蛇再以懷疑的語氣,在「一定」的命令中加上否定詞,變成「不一定」,來懷疑神設立命令的動機。牠曲解神命令的動機為,自私、獨占、不把最好的分辨善惡的能力賜給人。夏娃被蛇欺騙,掉進陷阱中,原本一直聽從神的命令;在蛇的迷惑之下,私慾發動,竟然背棄了神。

      蛇的建言帶著背後的陰謀,為了要引誘人偏離神。任何建言沒有不帶著背後道德性的議程的。我們不見得注意這事,但是,我們每天都聽到許多建議、與人建立關係,事實上都會帶給我們作價值判斷的影響力。什麽是善、什麽是惡?何者對、何者錯?每個從外界來的建議,都在解釋你現在的狀況、與現有的人際關係,將其放進一個道德判斷的架構中去衡量。

      在創世記第一章,亞當唯獨聽從神的話語,亞當保有單純信靠神的心,與神建立的關係何其美好。那時,亞當憑藉的道德判斷架構是依照神的話所建立的。墮落以後不一樣了,亞當的道德判斷的架構不再與原初時一樣,裡面參雜著對神的懷疑、對自己的高舉,想要拋開神的命令,自己獨立為王。這個被謊言破壞的道德架構,成了影響亞當一生,並連累世世代代子孫的力量。我們生來都陷在這錯誤的道德架構中。我們不願領受神的啟示、不按照神賜給我們單純的心來解釋萬事,不把神當成神來敬拜。我們與神的關係被破壞了。

      今天我們仍然每日從各類媒體中接受著各式各樣的信息,它們向我們傳遞許多建言。不要忘記建言的背後總帶著影響我們道德判斷的議程。這些信息、這些解釋都是對的嗎?我們要回到創世記第一章中,唯獨從神來的建言才是我們可以依靠的道德判斷標準。這建言如今清楚地寫在聖經當中,我們願不願意讓神當我們的最大的導師。聽取祂對我們的建議。從被撒旦破壞的道德架構中轉回,歸回當初那單純仰望神所建立的完美的道德觀。凡是在世上所做的任何道德判斷,總是以聖經中的真理為最高的準則。

      在墮落後,我們更需要神的幫助,因為我們原初的良善已被污染,我們被造時完全的形象已被扭曲。如果不能歸回到神起初造我們的樣式,最終的命運就是滅亡。神差遣愛子耶穌基督,就是來恢復我們起初被造時的美好。我們願不願意回到神面前接受祂的幫助?

以救贖的眼光來看我們的需要
「弟兄們,你們要謹慎,免得你們中間,或有人存著不信的心,把永生神離棄了。總要趁著還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勸,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裡就剛硬了。」(來3:12-13)
      既然我知道,起初神創造亞當時,他本有神完美的形象,與神之間契合相交。不幸始祖高舉自己想要如神,因此墜入敗壞深淵,人裡面完美的形像被玷污破壞本段是希伯來書作者對信徒的警告。要他們謹慎保守自己的心,以免把永生神離棄了。

      當我們信主以後,還需要神的幫助嗎?我們不是已經有聖靈內住成為我們的保惠師,時刻引導我們的方向。同時神的話語全部都寫在聖經上,若有出現困難,直接去聖經中尋找答案不就好了嗎?難道我們仍然還要回到神面前尋求幫助嗎?答案是,是的,我們的確離不開神的幫助。即使信主後,我們仍然需要對我們個人的扶助,因為我們仍然會經歷罪的誘惑,需要經歷從罪中挽回,蒙神赦免的過程。這是基督徒成聖道路中必然會走過的。挽回的過程是透過聖靈的引導,與聖經話語的提醒來完成。這過程不是自然而然,不費吹灰之力就成就的,而是個與罪掙扎的經歷。所以,我們仍然會向神呼求幫助,這不是缺乏信心的表現。而是在一生中經歷神作為的必經之路。

      希伯來書3章就是談到信主之後可能出現的掙扎,1213節這句話有幾個關鍵的字值得我們注意:
  1. 「惡心」就是高傲自大,不把神當神的心。這種心態腐蝕了我們對神的信靠,讓我們經常順從心中犯罪的引誘,成為纏繞我們的惡習,轄制我們不由自主地去犯罪。
  2. 「不信」就是我們心中悖逆神的性情。不順從神的話語,不再把神的標準當成生活的準則。逃避神的面,為犯罪找藉口,不願悔改。正如亞當夏娃犯罪後的景況。
  3. 「離棄」原文是跌倒離開之意,人心犯罪之後不願悔改,心中剛硬,失去了為罪哀傷的心。躲避神,不敢面對祂,遠離神的同在。
  4. 「剛硬」當我們的心被罪轄制,逐漸失去了原本對神柔軟,順從的態度。變成麻木、冷酷,對於聖靈的提醒無動於衷。原本神把悔改者的石心轉化成肉心,這等人則從肉心再墮落回石心。

      本段信息提到信徒中間屬靈的怠惰,結果生出屬靈的眼瞎。對神的光照引導不再領受,就像馬太福音71-5說的,人很容易看見別人眼中的刺,卻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樑木。明明已經做出了違背神令的罪行,卻堅決不承認、不悔改、不回頭。卻甘心讓罪佔據在心中,建立堅固的營壘。這是容忍罪在心中掌權,生出的可怕的狀況。

      信徒一生當中多多少少都會經歷這種屬靈怠惰的引誘。然而,主要我們警醒,常常彼此勸誡,互相提醒,對於陷落深淵的弟兄姊妹,盡力拉他一把,將其從危險中挽回。神將我們放在屬靈的群體中,就是要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互相規勸。們勉勵行善。如果有人偶而被過犯所勝,就要盡力挽回。同時也要小心,不要自己也跟著掉進去。

      我們在得到神的拯救後仍然需要幫助,因為犯罪的引誘時常出現在我們身邊,我們身上易被罪惡引誘的肉體,仍然沒有被對付完全。我們再走成聖道路的過程離不開神,生差遣聖靈成為我們的保惠師,提醒我們不要犯罪,當我們跌倒時,又在我們心中呼召我們回轉。教會中的肢體圍繞著我們,成為我們悔改歸正時的扶持力量。我們在救贖的層面,仍然需要幫助。神就是提供我們幫助的其妙策士。帶領我們走過整個救恩的道路。

三個我們常問的問題
人們為什麽會去做他們想做的事?
持久的改變是如何發生在人的生命中的?
我們如何可以成為神改變他人生命的工具?

0 面對世界當有的心態


Pin on Prayer
「世界」這個詞常出現在約翰福音、與約翰書信中。它是什麽意思?它是指我們所居住的這個環境、還是周圍的人文事物、還是與神敵對的勢力?在解釋聖經時,同一個字在不同的上下文,有不同的意義。同樣地,世界這個詞,在約翰福音不同的前後文,也有不同的意思。我們可以看兩段我們經常引用的經文來分析。就是約翰一書215-17;和約翰福音1713-19。很明顯的,這兩節經文中的「世界」是帶著負面的意思,意指與神敵對的思想或力量的領域。我們可以從這兩段經文中,看看基督徒當如何面對世界。

這世界所追求的引致敗壞
「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16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17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神旨意的,是永遠常存。」(約壹2:15-17)

      這是個否定的命令句,時態是現在式,表示收信人中正存在著愛世界的問題,約翰禁止他們繼續愛世界下去。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人會愛世界。不是只有不信主的人才會愛世界嗎?信主的人怎麼還有這情形?我們不能否認,愛世界不是一個有基督新生命的人該有的生活形態,但是即使是信主的人,仍然會受到原本墮落本性,也就是肉體的影響而離不開對世界的貪愛。例如從世界來的酒色財氣、成功、發達、名聲、權柄、自由、享受、眾人仰慕。誰不愛呢?如果說不愛,那是還沒有出現在眼前,還沒有臨到在身邊,如果從世界來的利益,近在眼前、垂手可得,要推掉這種誘惑,需要克制多麼大的心理掙扎啊。

      為何約翰要求讀者不要愛世界,和其中的事?因為愛世界,與愛父的心是相互抵觸的。一個人不可能又愛世界又愛天父,正如馬太福音624說的: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追求世界的利益與追求天父的道是相互抵觸的。當我們的心被世界佔據,裡面就再也容不下天父的位置了。

      為何愛世界與愛天父會如此地截然劃對立,無法共存。我兩者都愛,想要魚與熊掌兼得,難道不可能嗎?確實如此。因為「世界」的定義就是與神敵對的思想與力量的領域,與愛神的心是無法兼容的。16節解釋得很清楚,前面所說的「世上的事」是什麽,就是「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這些都不是從神而來,而是從世界來的。也就是出自於抵擋神的勢力範圍。出於神和出於世界,兩者源頭不同、基礎不同,是全然對立,無法兼容並蓄。愛神的人就不能同時又愛世界;想要愛世界,心就與神相離,無法愛神了。

      頭一樣肉體的情慾,是貪戀屬肉體的罪惡之事,是個廣泛的描述。後面兩項是肉體情慾以下的從屬的範圍,進一步解說什麽是肉體的情慾,也就是包含以下兩個屬它的領域,眼目的情慾、與今生的驕傲。眼目的情慾就是,接著眼目的刺激,激動內心犯罪墮落的私慾。我們的的感官最直接進入內心的就是視覺,幾乎是立即與我們的心連在一起。一看到外界的事物,立即就會在內心引起意念。眼目的情慾特別是指,勾引我們敗壞墮落的心思意念。在今日聲光媒體充斥的世界,與其與眼目的情慾鬥爭,最好的方法是逃避,知道哪裡有引人墮落的畫面、情景,就不要接觸那些會刺激人眼目情慾的事物。要有智慧地遠離誘惑的地方,一旦無意間接觸,也要有足夠的心防,順從聖靈的警戒,下定決心離開。這是避免自己跌倒最有效的方法。

      另一個屬世界的事物,「今生的驕傲」就是對於屬世名利、財富、權位的高傲之心,以自己所擁有的事物炫耀於人,輕視不如自己的人,這都是今生的驕傲。過了前一關的人,很難過後一關。前一關的引誘來自於外在的情景,後一關的引誘來自於自己的內心,視自己為高人一等,瞧不起別人的高傲之心。在當今重富輕貧的世代,此種驕傲的態度處處可見。基督徒千萬不要沾染了這種,以自己的富足炫耀於人的惡劣作風。

主命令門徒不屬世界、不離開世界
「現在我往你那裡去。我還在世上說這話,是叫他們心裡充滿我的喜樂。14我已將你的道賜給他們。世界又恨他們,因為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15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或作脫離罪惡)16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17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18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19我為他們的緣故,自己分別為聖,叫他們也因真理成聖。」(約翰福音17:13-19

      既然世界充滿了與神敵對的思想與勢力,那基督徒是否要與世界分別。主耶穌在約翰福音第十七章中說了:「世界又恨他們,因為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我們信主的人與世界的關係是「不屬世界」,這個詞在約翰一書二章中同樣出現過,翻譯成「從世界來的」。也就是我們生命的根基、生命的源頭,不是世界這個與神敵對的勢力。我們的價值觀、人生觀、生活形態應當反應出生命的原頭,就是與世俗有別。世人貪戀財富,我們不學他們;世人勾心鬥角,我們不參與其中;世人追求罪中之樂,我們不同流合污。這就是我們不屬世界的意思,因為我們生命的源頭是從主來的。主耶穌不屬世界,我們也是一樣。我們生命的歸屬是首先需要清楚站穩的。

      接著我們再看一個問題,如果我們不屬世界,難道要我們離群索居,躲進基督徒的小圈子裡,過出世的生活嗎?有的基督徒群體就是有這種誤解,例如,追求敬虔的艾米什人,真的不接觸現代世界的一切技術,過著兩百年前的農耕生活,不用電、不上網、不打電話、不開車。想要斷絕一切與現代世界的聯繫,來報持他們信仰的純潔。這似乎有點走極端了,主的心意當然不是如此。主耶穌說:「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主耶穌不要離群索居,而是要我們住在世界裡。身在世界,必然會常常面對與世界價值觀衝突的事情發生。正如俗話說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是主應許,他要保守我們脫離那惡者的攻擊。也就是在主的保護之下,不受到魔鬼的引誘、與侵害。

      主耶穌進一步說:「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19我為他們的緣故,自己分別為聖,叫他們也因真理成聖。」這裡提到兩個觀念,一是我們照著主耶穌自己分別為聖的樣式,同樣被主分別為聖。在價值觀、生活形態上與世界有分別。分別出來的結果,是被差遣進入世界,成為主福音的見證。我們不離開世界,不是為了留在世界,追求世界的榮華富貴。而是帶著使命,在世界見證出主的真道。向著黑暗的世界發出福音真光。羅斯福總統夫人曾有個名言:與其咒詛黑暗,不如燃燒自己。」世界是充滿了黑暗,我們卻被主耶穌吩咐進入世界,不是被黑暗吞沒,而是點燃蠟燭、燃燒自己,讓黑暗中有光芒照耀。這才是主耶穌吩咐門徒的使命。主耶穌自己就是那照亮世界的光,我們被差遣進入世界,是效法主耶穌,同樣成為發出光滿的蠟燭。

      這世界確實充滿了黑暗,我們就出生在這個黑暗的世界裡,並且注定要住在這裡一輩子。身體不離開世界,心卻與屬天的生命相連。基督徒有兩個身份,他們既是地上的公民、同時也是天國的子民。這兩身份有時會起衝突。例如屬地的責任,要我們與人競爭才活得下去。屬天的呼召卻要我們充滿慈悲憐憫的胸懷。一個積極進取的,唯恐失敗的人,怎麼可能禮讓他人,照顧弱者?此時就考驗我們的人生的價值觀,我們是一屬天的身份,來主導我們屬地的責任。還是反過來?前者讓我們活出在地如天的生命來。後者則徒然掛著一個基督徒的名字,生命與世人無異。基督徒活在世界,屬天與屬地的鬥爭,時時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必須做出明智的抉擇。

      總結基督徒處世的態度:「不屬世界、卻不離世界;從世界被分別為聖,卻奉差遣進入世界,見證主榮光。」看起來似乎是矛盾的想法,其實卻是主的心意。讓我們記住這個使命,活在世界中,持守真道,見證主名。

被擄的以色列民如何在外邦自處
「信上說,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對一切被擄去的,就是我使他們從耶路撒冷被擄到巴比倫的人,如此說,5你們要蓋造房屋,住在其中。栽種田園,吃其中所產的。6娶妻生兒女,為你們的兒子娶妻,使你們的女兒嫁人,生兒養女。在那裡生養眾多,不至減少。7我所使你們被擄到的那城,你們要為那城求平安,為那城禱告耶和華。因為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著得平安。8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不要被你們中間的先知和占卜的誘惑,也不要聽信自己所作的夢。9因為他們託我的名對你們說假預言,我並沒有差遣他們。這是耶和華說的。」(耶利米書29:4-9)

兩千六百年前,南國猶大被外邦人巴比倫侵略,國家被擊敗,聖城淪陷。以色列民被擄往巴比倫。先知耶利米早向百姓預言,這是出自於神的旨意。當時的假先知,傳講虛假的預言,聲稱耶路撒冷不會被攻下,他們一定會勝利。結果神的心意不是如此,是要他們被擄之後再蒙神拯救歸回。


神藉祂兒子曉諭我們(來1:1-3)



希伯來書是一卷特別的書卷。它的特點在於以猶太人理解的舊約背景,非常深入地論到基督的超越與完全。其中神學的分量不下於羅馬書。論到文體格式而言,它有講章勸勉的內容,也有書信問安的話語。寫信的時間應該在尼祿、豆米田的大逼迫來臨之時,然而卻在
耶城毀滅之前。
      從書信中找不到任何發信人的線索,但從內容可以推測,發信人並非見過主耶穌的第一代門徒,而是因使徒傳福音而歸信的第二代門徒。他必然聽過保羅的教導、認識提摩太、並熟悉猶太人的獻祭禮儀。收信人則為從猶太教中歸信基督的猶太信徒。收信人的身份關乎整本書的寫作目的,為何要寫希伯來書給猶太信徒,向他們發出嚴厲警告、與殷切的勉勵?因為這群猶太基督徒在信仰逼迫之下,屬靈上生出懈怠,想要退縮回猶太教。作者用勉勵與警告來規勸他們,要持守信心到底。第一到四節是本書的序言,包含了整卷書的主要重點。經文正好有對稱交叉的格式。分析如下:
A 11-2a)聖子與眾先知的比較,A'14)聖子與眾天使的比較對稱。
B 12b)聖子是彌賽亞性質的後嗣,與B'13d)聖子是彌賽亞君王對稱。
C 12c)聖子的創造之工,C'13c)聖子的救贖之工對稱。
D 13ab)聖子與父神的三重中介性質

聖子是神最終啟示的管道
神既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地曉諭列祖,2就在這末世藉著他兒子曉諭我們;」(來11-2a
本段是神在歷史中向人發出啟示的對比。曉諭就是神說話的意思。兩個曉諭前一個是過去不定式分詞,表示動作發生的時間關係,後一個是過去不定式動詞,表示一次性發生的行動。意思為神既然在古時曉諭列祖,在這些事之後,神做了一件「一次完成」的事,就是藉著他的兒子曉諭我們。有四點值得我們注意:
1.曉諭的時間:一是古時,也就是舊約時代;另一是末世也就是基督道成肉身之後的時代。
2.曉諭的對象:古時是對列祖,也就是舊約時代的以色列先祖,包括領受啟示的以色列族長以及君王、先知。末世是對我們,也就是末世所有領受神話語的基督徒。
3.曉諭的媒介:古時是先知,也就是舊約時代神話語的傳遞人。末世是藉著神的兒子耶穌基督。
4.曉諭的方式:古時是多次多方。舊約時代神用多種方式向人說話。祂藉著異象,如向以賽亞顯現;也藉著異夢,如雅各在夢中得神指示;也藉著直接說話,如亞伯拉罕、摩西與神對話。
這些對比要傳達的信息就是,末後時代神藉著基督傳遞的話語是最完整、最決定性的。不是說舊約向先知啟示的那些話語是錯誤、或偏差的,既是神的啟示,就是正確無誤的真理,舊約與新約的啟示具有一致性。然而啟示是逐漸顯明、至終完全的,耶穌基督既然是神啟示的最終成全者,祂把整個舊約時代神向人發出的啟示,整合起來,解明開來,讓我們看到了神啟示真理的全貌。

基督創造諸世界、又承受萬有
又早已立他為承受萬有的,也曾藉著他創造諸世界。」(來12b
這句話的主詞是神,主要動詞有兩個,就是「立」與「創造」。神立基督為承受萬有,意思就是基督是萬有最終的歸宿。「承受世界」是彌賽亞預言的重要部分,詩篇第二篇預言神立彌賽亞為承受神賜產業的。「你求我,我就將列國賜你為基業,將地極賜你為田產。」(詩28)以弗所書中也說:「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弗110)萬有是屬於基督的,祂將要統管萬有,這是神的安排。因為萬有是藉著祂造的,也是為祂而造的。第二節下半句就說了:「也曾藉著他創造諸世界。」這與歌羅西書說的完全相合:「因為萬有都是靠他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藉著他造的,又是為他造的。」(西116)基督是創造萬有的主宰,擁有至高無上的權柄,萬有要服在祂的統管之下。神立祂為承受萬有的,應該就是基督完成救恩、被高舉之時。這與第三節後半的經文意思連貫。

基督是父神創造與拯救的中介
3他是 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 神本體的真像,常用他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他洗淨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來13
本節經文是整個序言交叉結構的中心,也是信息的重點。談到了基督與父神的關係。對基督的位格有三段描述:(1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2)是神本體的真像,(3)常用他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光與光的源頭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光是光源完全的呈現。神本身充滿了榮耀,這榮耀藉著基督展現出來。
同樣的,神的本體藉著基督完全反映出來。真相就如同印章所印出來的圖像。圖像完全反映出印章原來的樣子。聖子與聖父的關係就如同:聖父是本體,聖子反映出本體的真相;聖父是榮耀的光源、聖子是光源所發出的光。同時,第三點說出了聖父是透過聖子來掌管全世界。天地是父手所造,也是父接著聖子所造。如希伯來書11章說的,神藉著話語創造了諸世界:「諸世界是藉 神話造成的;」(來113a)聖子也用祂全能的話語話語托住萬有,也就是維持、保護宇宙萬有的運行。聖父維護萬有的工作藉著聖子的命令而完成。
這段經文正顯示出聖父與聖子的關係,聖父與聖子同等、同尊、同榮。聖父的旨意正是聖子要完成的工作,也可以說聖父藉聖子來完成祂的旨意。也因著這關係,讓我們看到了,第二節的聖父的創造之工是聖子完成。與第一節的聖父向世人發出的最終極的啟示,也是藉著聖子臨到我們。單單三節經文就提到了神論、基督論、與啟示論當中重要的主題。下次我們將會提到救贖論的內容,也是經過基督完成。也就是祂的代贖、與高升。讓我們下次再一同研讀。

2020年7月7日 星期二

渴慕耶穌



1
我心中飢渴的愛慕著耶穌,
我心中飢渴的愛慕著祂;
雖然我知道祂常在我身旁,
我仍要渴望見著祂的面。
心中渴慕著耶穌,我心中飢渴的愛慕耶穌;
但求接近祂,常與祂同在,我心中飢渴的愛慕耶穌。

2
我心中渴望能夠追隨耶穌,
我心中渴望祂親手提挈;
令我感到祂親自帶領著我,
感到祂的愛永遠不離開。
心中渴慕著耶穌,我心中飢渴的愛慕耶穌;
但求接近祂,常與祂同在,我心中飢渴的愛慕耶穌。

3
你也許並不知道誰是耶穌,
你還沒享受人生的最樂;
啊,你能否接受祂作你救主,
領受祂豐盛無量的恩典?
心中渴慕著耶穌,我心中飢渴的愛慕耶穌;
但求接近祂,常與祂同在,我心中飢渴的愛慕耶穌。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