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31日 星期五

德蘭修女的信心危機

Teresa.jpg
在我們人生當中,可能會出現信心的危機。這危機對有些人來説,或許不見得會經歷到,就算經歷了或許轉眼就過去了,不足介意。但對另一些人來説,信心的危機卻是相當真實的,甚至幾乎會毀掉人的一生。越是獻上自己讓神使用的人,所受到的考驗也越大,也越可能經歷信心的危機。
在世人眼中,德蘭修女(Mother Teresa)被被世人所推崇爲一個捨己犧牲的聖徒。她在逝世5年之後就被教宗批准考核封聖的程序。一般封聖的過程都要人死後50年才開始。但最近《Time雜誌》刊登了一篇的德蘭修女生前的書信及日記。在看了這篇報導後,知道她也有信心的軟弱,也是她生命中更真實的一面時,你可能會感到很驚訝。衆人眼中的清高聖潔的德蘭修女,竟然也有信心失落的時候,她甚至懷疑神的存在。這危機持續了50年,直到她死的一日。

他在1946年蒙神呼召,獻身在加爾各答貧民區中服侍最窮苦的人。她將自己的心完全獻給耶穌,知道這是主要她做的。她在1948年的一封信中,原本對工作仍滿懷希望:「現在我的靈魂充滿了極平和的喜悅。」但之後的書信內容卻開始顯露痛苦與掙扎:「這孤單是何等的折磨人,我懷疑我的心靈還要受苦多久?」

當德蘭修女成立的仁愛會的工作越加擴大,她的心靈也經歷越多的痛苦。照顧貧民的時候,許多人毫無希望地死在她手中,她向神禱告,但大部份的禱告是不成就的。她感到非常孤單,精神飽受折磨,甚至無法禱告下去。她在1953年致Périer主教的信中道∶「請特別為我禱告,讓我不會破壞主的工作,也求上主可顯明自己,因為我內心有著可怕的黑暗,彷彿一切已死,從我開始這工作以來,一直或多或少都有這種感受。」

在1979年領受諾貝爾和平獎前數星期,德蘭修女寫信給Van Der Peet神父∶「耶穌特別愛你,但對於我,沉默和空虛實在太巨大,我看但看不見,聽但聽不到,祈禱時嘴會動,但說不出話。」

她在一篇對耶穌的懺悔中說:「 主我的神, 我是誰,讓你來拯救我? 原是你所最愛的孩子,今天卻成了你最恨的一個。一個你所丟棄不愛的孩子。我呼求、我緊抓、我要求,卻沒有一人回答,沒有一個我能抓住。沒有,一個也沒有,只有孤獨。我的信心在哪裏? 就算我的内心深處,也是什麽都沒有,只有空虛和黑暗。我的神,這莫名的痛苦真是好大啊!。我沒有信心,這種積壓在我内心深處的話語和思想,我敢向你發出來。這種思想讓我承受了說不出的劇痛。」

這是另一篇懺悔:「在我心中如此多未解答的問題,讓我害怕去揭開它們,因為這是褻瀆神,假如真有一位神的話。請原諒我這麽說。當我嘗試向上天提出我的想法時,卻有一個非常真實的空虛感,這種思想又回到我心中,像一把利刃刺傷我的心。我被告知神愛我,但是黑暗、冷酷、與空虛的現實,卻是如此強烈,讓我的心不能再受到任何的感動。我是否作了一個錯誤的決定,盲目的獻身去回應上主神聖的呼召? 」

很難想象德蘭修女會持續在這樣的失望與痛苦中50年,幾乎是她一生服事的時間。更讓我驚訝的是,她竟然沒有放棄讓她痛苦的服事,一直做到死。我們可能會批評她沒有信心,但我們是在一個平安的環境說這話,沒有一個人曾經歷她所受的極大痛苦。她所經歷信心的考驗是真真實實的,如果這種考驗臨到我們,我們不知不能撐下去。就好像不信神的人嘲笑耶穌:耶穌如果是神的兒子,怎麽會在十字架上高聲痛苦的呼喊。德蘭修女的信心危機是真實經歷的,她的失望是發自内心的。有過信心的掙扎表示信心仍然在。如果内心真的麻痹的話,早就放棄向神呼求了。

我們可以問自己:「我曾經在神面前,為自己的信心向神禱告嗎?如果在她的情況,我的信心還能堅持下去嗎?」德蘭修女在經歷信心危機後,留下了一句向神的禱告:「假如我的痛苦可以帶給你榮耀,假如靈魂因此被帶到你面前, 我樂意接受這一切直到生命結束。」她雖然絕望,但還是堅守她向神的奉獻,在主所託付的路上走完一生的道路。他的信心雖然動搖,但應該仍然是存在的。

服事的道路或是平順,或是艱苦。越是為主擺上的人,相信所經歷的考驗會越多。姑且不去評論德蘭修女是不是堅守她的信心到底。這件事給我們一個警惕,我們如何能在艱難的環境中服事神,而不被信心的危機所打垮。如果服事了一輩子,最後卻充滿了空虛與惱恨,是否該重新回到神面前求問:「這是不是你要我做的?」

延伸閲讀:
Mother Teresa's Crisis of Faith
「讓高牆倒下」讀後

2007年8月29日 星期三

信心的路程

Abraham – Servant And Friend Of God – Whole Truth Helps
各位弟兄姐妹,我們每個人在信主的過程都走過一段信心的道路。有的人憑著單純的信心,欣然接受。有的人掙扎了好幾年,才豁然開朗。慕道的過程或長或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信的内容是什麽?我們是糊裏糊塗信,還是我們清楚而堅定的相信?我們的信仰是膚淺的、一推就倒,還是有根有基、經得起考驗。

在今天這個信仰自由的時代,我們信主的過程往往相當容易。只要憑著自己的理智思想一下,覺得這信仰挺不錯的,就接受了。不需要為信仰付出什麼代價。這樣來得容易的信仰,有時我們不會特別珍惜它。以為信耶穌就多了一層保障,或者是在自己已有的人生觀中多接受一套信念。其實信仰的價值不只是如此而已。那什麼才是「信」呢?我們不是自己眾多的頭銜上再增加一個「我是基督徒」這身份,或眾多的朋友中多加一位耶穌成為我的新朋友。耶穌進入你的生命中是要來作主人的。我身為基督徒,也真的是當耶穌基督的門徒。信仰的珍貴就在於,它影響你整個人生。可有可無的信心不是真實的信心。一個真實的信心是經得起風吹雨打的考驗。

我問各位一個問題。如果信耶穌會被別人輕視,你信不信?如果信耶穌會被別人逼迫,會被抓去關,你信不信?如果信耶穌家產會被別人沒收,掃地出門,你信不信?如果信耶穌可能會為主殉道呢?我想這就不需要再問下去了。這些事都是我們今天很難想像的,卻也是初代教會確實發生過的事情。

在初代教會歷史中,逼迫是伴隨著福音前進的。當福音越是大大傳開,基督徒為信仰而受的逼迫也越厲害。在大逼迫中,無數的基督徒視死如歸,慷慨赴義,有的被砍頭、釘十字架、被丟於獅子坑、也有的被綁在火刑柱上燒死。然而教會越受逼迫,也越多人冒死歸向基督,教會也越發增長。初代的教父特土良曾說:「基督徒的血是教會的種子。」這些初代的基督徒們怎麽能夠在這麽大的逼迫下,不怕死亡、堅守信仰?是什麽力量支撐著他們?

希伯來書作者形容當時忍受逼迫的基督徒:「一面被毀謗,遭患難,成了戲景,叫眾人觀看;一面陪伴那些受這樣苦難的人。因為你們體恤了那些被捆鎖的人,並且你們的家業被人搶去,也甘心忍受,知道自己有更美長存的家業。」(來10:33~34)他勉勵在患難中的基督徒,不要放棄信心,不要退後。我們有個更美的盼望。就算家業被人搶了,還有更美長存的產業在天上。受逼迫的基督徒之所以能撐得下去,所靠的就是信。因著信,他們能愛那些同受患難的信徒。因著信,他們能對天上的家鄉存著盼望。愛的基礎是信,盼望的基礎也是信。今天我們準備從希伯來書十一章1~16節,來看「信」這個主題。以下我們將談到信的意義、信的見證、與信的行動。

信的意義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古人在這信上得了美好的證據。我們因著信,就知道諸世界是藉神話造成的;這樣,所看見的,並不是從顯然之物造出來的。」(來11:1~3)

信是對盼望之事的把握
希伯來書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ESV :faith is the assurance of things hoped for, the conviction of things not seen) (來11:1)所望之事的實底就是對所盼望的事有十足的把握(assurance),對未看見或尚未發生之事有個強烈的確信(conviction)。「所盼望的事」還未發生,「看不見的事」超乎想像,這些都是超過我們能力所能掌握的,但信心就是對這些事的把握。這把握是從何而來?不是從理性推論而來,不是從數據分析而來,也不我們能未卜先知。我們能夠有把握,乃是因著信。保羅在哥林多後書裡面說:「我們不是盼望所看見的,我們乃是盼望所看不見的,因為所看見的是暫時的,所看不見的是永恆的。」 (林後4 :18)肉眼可明白看見的事,輕易就能知道,不需要運用信心;唯獨看不見的事,有信心的人才能有把握,才敢突破內心的懼怕,勇敢的跨出一步。由科學證明出來的理論,根本是由不得你不接受。但超過科學所能理解的真理,完全要靠信心來接受。

有人以科學的態度想來了解神,提出這樣的挑戰:「你能讓我看見我就信,能證明我就信,能知道我就信。」但是認識神是超乎科學的範圍,當你想用科學方法,將神控制在某個有限的範圍來觀察、來判斷、或證明的時候,本身已經走錯方向了。神是有位格的、是有主體性的,是不能被限制在某個範圍内來分析的。如果能的話,這分析出來的結果也不是神了。對神的認識只能透過祂對我們啓示祂自己。而我們只能抱著敬畏的態度來認識祂。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再用科學的方法,將神當成可研究客體,想要以有限的理性把神證明出來。而是應該把以人爲本的方法倒過來,改成以神為本。不再是「能看見我就信,能證明我就信,能知道我就信;」而是:「信了我就能看見,信了我就能證明,信了我就能知道。」信在先,知再後。

真正的信仰是在有限的、暫時的的世界中間,向永恆的神發出的景仰。暫時性的世界不存在永恆的事物,我們也不可能證明永存的神;但我們卻能向著永存的神發出敬畏的心,這發出去的盼望,就是從我們對神的信心所產生出來的。所以我們不是在可見的範圍内運用我們的理智。我們乃是從可見的世界,將我們的信仰發射到、應用到那不可見的世界中去。這就正説明了剛才那句話的意義了:「我雖然眼睛看不見,但因著信,我就能看見了、就能證明了、就能知道了」。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經常在使用信心。可以說我們是靠者信心活下去的。信心可說是從心眼發出來的透視力。憑信心可看見別人所看不見的事。就如科學家深信宇宙萬物背後有一定的規律,他才會努力去發現,找出科學的定律。發明家先有從心裏看見了理想產品的樣子,然後動手造出新奇產品。航海探險的人先從心裏看見目的地,才會勇敢出航。商人預先看到了得利潤的機會,才有膽量投入資本。這種預先有的洞見便是我們平常運用信心的實例。我們對神的信心也是一樣,雖然看不到祂、摸不著祂,可是心中卻有十足的把握,知道神創造了我們,衪也愛我們,祂要賞賜我們天上的福氣,帶領我走永生的道路。

所以一個有「信」的人就產生了真正的盼望,一個有信心的人就看見了別人所沒有看見的。而且他很有把握的,有證據的,有實底的,有基礎的,過一個以信為本的生活,也就是說信是他生命的重心。

因信我們能得到證據
有人說宗教都是迷信。神看不見、摸不著、又沒有辦法證明,根本不存在,怎麼可以信。不信的人常問基督徒的一句話:「要我信,拿出證據來!」事實上這句話本身也是一個未經過證明的信念,他心裏已經決定了:「凡是一切無法證明的東西,他都不信。」他的這種不信的決定,本身也是一種信念。所以說人都是靠者某種信念活下去的。他的想法背後都有個無法證明的預設,或是信有神,或是信無神。

生活中太多的事我們是憑信心而作的。如果什麼事都要拿出證據,才能接受的話,那人只能困在家裏一步也不能動。藥不敢吃,因為不知道是什麼做的;飛機不敢坐,因為不了解飛機的構造;太太不敢娶,因為無法證明她愛我;不敢合夥作生意,因為不能知道朋友會不會騙我。生活中太多看不見、摸不著、證明不出來的東西。我們不是照吃、照喝,照常使用、照常生活,因為我們信任它。這個藥吃了有效,就去吃。這個人靠得住,就與他作朋友。憑著信心我們敢接受不熟悉的事物,與人相互信任,和諧相處。我們與神之間也是一樣,我們信賴神,因為祂是信實可靠的。從哪裏看出來呢?

1. 祂藉著所造的大自然向我們顯明祂的偉大。保羅在傳福音時,論到上帝說:「為自己未嘗不顯出證據來,就如常施恩惠,從天降雨,賞賜豐年,叫你們飲食飽足,滿心喜樂。」(徒14:17)
2. 祂也藉著聖經的話語向我們啟示祂的真理。耶穌說:「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約5:39)
3. 耶穌從死裏復活顯明祂是神的兒子。保羅在論到耶穌時說:「並且叫他從死裏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徒17:31)
4. 歷世歷代的基督徒向我們見證了神的信實。「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來12:1)
5. 我也親身經歷了神在我生命中所行的奇妙的事。有一個被耶穌醫好的瞎子,在法利賽人面前為耶穌作證:「他是個罪人不是,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從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見了。」(約9:25)

這些活生生的證據叫我無法否定神的存在。我雖然看不到神,摸不到神,也沒法用科學證明神存在,但絲毫不影響我對神的信心,因為我與祂已經建立了一種親密的關係,不容我否認。

有一天夜晚天氣非常寒冷,我走進兒子的房間,看到他在被窩裏熟睡,非常溫暖、非常舒服。隔著一層牆壁,屋外是天寒地凍。兒子能安穩的睡在房子裏,不怕受凍,表面看來好像是理所當然。事實上是因為他有一位愛他的父親,辛苦工作,貸款買了這棟房子。付了油電費,開了暖氣,他才有今天舒服的環境。萬一有一天我離開了世界,他不再有這一切的保護,這溫暖的房子再也不屬於他。雖然他的頭腦無法理解他所享有的是從何而來?父母親為什麼要辛苦賺錢養家?父母親為什願意犧牲自己來保護他。但他能憑信心接受父母的愛,他信賴我,我就會盡一切的努力來供應他的溫飽。父子之情無法證明,只需要信任。我們與神之間也是如此,就好像兒子信任父親一樣。

信心不是迷信
有人說:「宗教都是迷信。」可是我們要分別,對真神的信心與一般宗教信仰不同。對神的信心不是迷信。糊裏糊塗,亂信一通叫迷信。而信心不是如此。華神王守仁老師給信下了個定義是:「根據神所賜下可信的憑據,以敬虔的心來接受神所啟示的真理,並以實際的行動活出來。」甚至有些基督徒也會有一種對信的誤解:「書讀得越多越反動。不要想太多,信就是了。」如果不經思考,隨便接受,這也不是正確的態度。在信仰上不仔細分辨,甚至有可能信到異端都不知道。那我們該如何信呢?
1. 對象正確:另一種對信的誤解就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信什麼神都一樣,心誠則靈。」好像是信得虔誠就好,信的對象不重要。就好像一個女子交男朋友,你告訴她:「不要這麼挑剔嘛!阿貓阿狗都可以。只要真心相愛就好了。」女怕嫁錯郎,嫁到好吃懶做、始亂終棄的壞人,再相愛也沒有用。信心的對象一定要認清楚,只能是創造宇宙的主宰、獨一的真神。盲目的迷信會走進旁門左道 ,結果比原來更悽慘。
2. 理性接受:真理是經得起考驗的。使徒保羅歡迎人仔細考察聖經,他曾誇獎庇里亞人:「甘心領受這道,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我們所相信的神,曾向我們顯出許多可信的證據。經過歷史上多次的查考與辨證,是經得起理性考驗的。神給我們理智是用來更加認識祂,傳揚祂。不是放著不用的。我們越思想,就越認識神的豐富;越發掘就越驚嘆神的的奇妙。
3. 行動證明:真信心一定會帶出行動,雅各書說:「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各2:17) 如果一個人一天到晚跟你說我愛你,在行動上卻一點也不願付出,這個愛是真的還假的?如果明天早上七點鍾飛機要起飛了,我睡到六點還不願起床,你說我到底是真心想趕飛機嗎?信心與金錢有相似之處。金錢的寶貴在乎它的實用價值,信心的寶貴也在乎它能發揮實際的功效。金錢放在那裏不用只是一堆紙,一經使用後就彰顯出它的價值;信心沒有行動,只是頭腦裏的知識,一經過實行後就把功效表明出來。
前面我們講到了信的意義,它不是迷信、不是盲目接受、不是靠著理智推論出來的。它是對永生之神確實的把握,因著信我就能更加認識祂、更能從祂那裏領受豐富的恩典。

信的見證
在希伯來書十一章中,整篇就是一個接著一個信心的見證,作者一連十七次用了因著信這個字。書中描述許多信心的見證人,他們都因信心而表現出改變生命的功效。也以生命的實際行動說明了何謂信心。這裡我們一同來看以諾和挪亞,他們如何靠著對神的信心來跟隨神,為了順服神而付上代價、與神同行:

以諾靠信心與神同行
「5 以諾因著信,被接去,不至於見死,人也找不著他,因為神已經把他接去了;只是他被接去以先,已經得了神喜悅他的明證。 6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

創世紀中說:「以諾與神同行,神將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創5:24)他的信心是建立在與神親密的關係上。信心不是接受一套教條,而是與神產生生命的關係。這親密的關係能夠讓你,經歷豐盛的生命,享受與神同行的喜樂。這親密的關係不是可有可無的。既然信主,就一定要與神建立這種關係。就像羊與牧人互相認識,葡萄樹與枝子彼此相連,是無法分開的。

當你願意認真追求信仰時,有的人會給你潑冷水,會勸你說:「信信就好了,不要太入迷。」這句話意思好像是:「有些話聽聽就好了,可別當真。」我對這說法感到很困惑,如果不是當真的,還能叫信嗎?就好像媽媽叫小孩吃飯,小孩電動玩具正打得起勁。媽媽生氣下最後通牒,再不來就要處罰了。他仍然一動也不動。你說他相信媽媽的話嗎?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來11:6)信心不能只停留在理智的層面,而是要跨出信心的行動。有的人的信是頭腦的相信,「我接受神存在,聖經的話很有道理,我都接受。」一旦要為信仰付上代價的時候,他就開始猶豫了。例如花時間靈修、參與教會服事、幫助其他弟兄姊妹的需要。在在需要投入時間、精神,真是困難啊。連最基本的功夫都不願下,更不要說再進一步的追求神了。我們信仰成長的道路上有許多要追求的,如完全順服主的命令、過聖潔的生活、為弟兄姊妹的屬靈成長代禱、做弟兄姊妹的榜樣。沒有行動的信心,上面這些事是不可能作到的。這些考驗可以馬上看出來信心的程度,是停在頭腦裏表面的信心,或是能付出行動、改變生命的真信心。真的信心不單要信有神,而且要相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也就是相信神必然會賞賜,而願意認真的來尋求神。這尋求神的決心就是信心的行動。尋求神的動力,就是信賴神是信實的,相信神必然會回應我們的尋求。

有的人不喜歡談到賞賜,太功利、太現實了,好像努力工作就是為了發工資。工資是你該得的,不必那麼排斥。你種田是不是希望收成,作生意是不是希望賺錢。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們存著盼望來尋求神,表示我們有信心神必賞賜。有信心必然會期待。我們禱告了,就會期待神垂聽。如果禱告完了就忘了,那一定是不關痛癢的事,神回不回答也無所謂。

神本來就要在我們身上作奇妙的事,但祂願意我們用信心來尋求。如果我們願意配合,就能參與神偉大的計畫。就像我在院子掃樹葉,我會發一把掃把給我兒子。他能做什麼我很清楚,多半是越幫越忙。但我不把他排斥在外,是要訓練他有一個願意參與的心,做完了之後要把賞賜分給他,鼓勵他願意合作的心。我們向神的尋求也是神給我們成長的機會,藉著與神同工我們參與在神的計畫中,被祂訓練成合祂心意的僕人。我們要把握每一個可以尋求神的機會,緊緊跟隨。

挪亞因信心付上代價
「7 挪亞因著信,既蒙神指示他未見的事,動了敬畏的心,預備了一隻方舟,使他全家得救。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從信而來的義。」

就如挪亞當時的社會,道德風氣敗壞。挪亞因著敬畏神,不與當代敗壞的風俗同流合污。在神眼中:「挪亞是個義人,在當時的世代是個完全人。」他在衆人的嗤笑下,仍然對神動了敬畏的心。用了一百二十年的時間預備了一隻方舟,同時也向不信的世代傳達了神的審判、與拯救的信息。他為信神的緣故,能抵擋世界敗壞的風氣。這是堅持信心所要付上的代價。今天的社會也有同樣的情形,跟隨耶穌並不是輕輕鬆鬆,要能夠抵擋世界風俗的引誘、及不信勢力的反對。

有些基督徒相信了一陣子,受到的外界的誘惑,失去了起初的信心,好像提不勁讀經、禱告。連聚會也不想參加。心裏想:「反正就是那麼回事,信跟不信還不都一樣。」更糟的是從此失去了信心、離開教會、甚至離棄神。因他們認為,他們從前信神,但是結果使他們大失所望,還不如回到原來的路算了。這樣的事是最讓人感到憂心的了。希伯來書的作者對當時想放棄信仰的人,一共發出了五次警告:「我們得知真道以後,若故意犯罪,贖罪的祭就再沒有了。」(10:26)如果這是你的景況,我要請你重新的回想自己當初信主的原因,是不是真心願意跟隨主,當初是否想清楚了,還是一時衝動。我們的信心必須要有根有基,不然水一沖就隨流失去了。

對於世界反對神的勢力,整個人類歷史上從不缺乏,挪亞時代如此,今天越演越烈。你能相信有一天民主的美國會限制基督徒反對同性戀的言論嗎?有一天你按著聖經的話,說同性戀是罪,你要有可能被會被告發犯了歧視同性戀的Hate Crime。人的權利大到一個程度,竟然可以限制聖經的話被公開的傳講。今天的社會是追求自我的利益的膨脹,而忽視神的教訓。這與挪亞時代:「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創6:5)的情形已經很類似了。我們能不能如挪亞一樣存著對神的信心,謹守神的命令,對這敗壞的世代發出神的審判、與拯救的信息。

從以諾和挪亞的一生我們看到了他們憑信心活在世人面前,不只成為當代的見證,也記在聖經中,成為歷世歷代的榜樣。

信的行動
亞伯拉罕是人類歷史中相當重要的人物。猶太教、基督教、回教都奉他為信心之父。他是如何一生跟隨神的?讓我們一起查看亞伯拉罕的信心,從他生命的見證裏我們可以知道,他如何能因著信經歷生命的改變?

因信順從:「8 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那裡去。 9 他因著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地居住帳棚,與那同蒙一個應許的以撒、雅各一樣。 10 因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來11:8-10)

亞伯拉罕的父親他拉原來住在吾珥。吾珥在當時已有高度的文明,物質生活豐富,百姓崇拜偶像,傳說他拉原來也是個製造偶像的人。神呼召亞伯拉罕,「離開本地,本族和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方去。」(創12:1)神為了操練他成為事奉神的人,呼召他離開以前拜偶像的環境,好叫他專心尋求神的帶領,不受環境的干擾。

神呼召亞伯拉罕是要完成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從他身上建立一群屬神的子民,再從這群人開始對全人類的救贖計畫。「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他有什麼特質,可以讓神將這麼大的任務交在他身上?就是他的信心,因著信他能遵命而行。這個遵命並不是容易的事。俗語說:「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大多數移民都是從窮鄉僻壤,移向繁榮的城巿;從落後的山地,移向發達富庶之地。但亞伯拉罕的移民,卻是從都市到曠野,離開自己繁華的城巿,去到一個種族文化、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樣地方。今天從國內要移民都是來到美國、加拿大。你有沒有聽説移民到,阿富汗、伊拉克?這麽動亂而落後的地方誰願意去呢?當時亞伯拉罕離開吾珥,往外地出發的時候就是類似這樣的情形。況且當神呼召他時,神沒有講清楚所要去的目的地。神對他說:「亞伯拉罕,離開家出去!」「去哪裏?」「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方去。」也就是說還不知往那裡去。不信的人心中可能就問神了:「要出去也要有個目的地啊!這種漫無目標的命令誰能遵從呢?」在這種的前途不明,命運未卜的情況,不知道你敢不敢去。但亞伯拉罕卻沒有懷疑、沒有討價還價。他知道這是神給他的呼召,一蒙神的呼召,他就遵命出去了。他並沒找藉口來推託,卻甘願順從神的呼召。可見遵從主的命令,是神僕人何等的重要的品質。如果他當時不順從神的呼召,一輩子只不過作一個製造偶像的工人,不能成為今天的信心之父。

聖經接著說:「他因著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他離開家師75歲,到他離開世界175歲。這一百年的時間,他沒有建造房子,一直住在帳篷裏。因為他知道自己在地上只是個客旅。他的想法就是:「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在地上生活的一天都只不過是客人,真正的家是在天上。客人的心態就是輕裝簡從,方便隨時聽命行動。當我們剛來美國的時候就只有兩個皮箱,現在要搬個家就頭痛。如果接到主的命令:「你出發到外地服事我。」怎麽辦?把累積了一輩子的家當送人,捨得嗎?亞伯拉罕「在所應許之地作客」,我在地上的心態是作客,還是定居了?

神看重人是否遵守他的命令,很多時候我們不太願意聽神的話,神藉聖靈對我們發出的話語,太多的人只是當耳邊風,並不打算遵守所聽見的命令,以致於我們的心對聖靈的感動麻木, 不再能聽到神的話語。亞伯拉罕信心是表現在順服神的話語上,我們今天是效法亞伯拉罕的信,而成為他屬靈的兒女。也應該如此,重視研讀聖經,並且認真的照主的話去做。

因信盼望: 「因著信,連撒拉自己,雖然過了生育的歲數,還能懷孕,因她以為那應許她的是可信的。所以從一個彷彿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孫,如同天上的星那樣眾多,海邊的沙那樣無數。」(來11:9-12)
神的應許亞伯拉罕:「你向天觀看,數算眾星,能數得過來嗎?又對他說:你的後裔將要如此。」(創15:5) 幾年過去了,仍不見應驗。等候的日子是相當熬煉人的。神往往用一段沉默,來操練我們的信心,在亞伯拉罕信心軟弱的時候,聽從了妻子的主意,想用人的辦法促成神的工作。但這不是神的計畫,使女所生的都不能算承受產業的後裔。

亞伯拉罕九十九歲的時候,耶和華向他顯現,提出要求,要他作完全人,並與亞伯拉罕立約。亞伯拉罕聽到神的話時暗笑,他似乎在心裏說,耶和華啊,你說賜福給我,子孫如天上的星、海中的沙。我是近百歲人瑞,哪能再生育呢?亞伯拉罕的笑顯示出他內心的軟弱。神明確的告訴他:「你妻子撒拉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以撒。我要與他堅定所立的約,作他後裔永遠的約。」(創17:19)雖然亞伯拉罕的信心微小,耶和華卻不改變祂的信實,要讓亞伯拉罕看到人的盡頭,是神的開始。他的妻子已斷了月經,沒有生育的指望了。亞伯拉罕在人方面看,已經山窮水盡,沒辦法了。但此時正是神要工作的好時機,在神沒有難成的事,神在我們人完全絕望的時候,仍然能施行神蹟奇事。讓我們親身經歷他的信實。

在2002年的時候,我的家曾經經歷了一段,沒有收入的日子。有十個月的時間我找不到工作,在家裏帶孩子。我向神的禱告是:「主啊,我的一生是不是這樣就完了?沒有工作,我要怎麽服事你呢?」主在十個月的期間考驗我的信心,一步一步為我開路,把我從麻州帶到新澤西。最後賜給我一份合適的工作,讓我又從新出發,重新服事他。經過十個月信心的考驗,我更加信靠主是信實的。

亞伯拉罕的事告訴我們:「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就得以作多國的父。」(羅4:18)信心不僅讓我們順服神的帶領,也讓我們在逆境中似乎無望的情況下,仍可持守盼望,耐心等待。

因信獻上:「亞伯拉罕因著信,被試驗的時候,就把以撒獻上;這便是那歡喜領受應許的,將自己獨生的兒子獻上。論到這兒子,曾有話說: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後裔。他以為神還能叫人從死裏復活;他也彷彿從死中得回他的兒子來。」(來11:17-19)
亞伯拉罕百歲得子。這個兒子在他們的生命裏是何等的重要,一切的希望全放在這兒子身上。可以猜想得到亞伯拉罕是何等寵愛這個寶貝,這個孩子已佔據了他的心。這時,神卻偏偏要求他:「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創22:2)

神向亞伯拉罕發出挑戰,對亞伯拉罕來說,他並不知道神為什麼要他獻最心愛的兒子為祭,這樣神所應許他的後裔不就完全落空了嗎?在他帶著兒子,手拿著火與刀一步一步走向摩利亞山的時候,心中一定反覆天人交戰。神的命令、神的應許、神的命令、神的應許。聽神的命令,神的應許就無法實現了;爲了要讓神的應許實現,就不能獻上以撒。那神這麽清楚的命令,到底聽不聽呢?這表面看來是矛盾的。這兩難的要求,在試驗著他,幾乎要把他撕裂。我們生命中,是不是也曾經歷這中兩難的情形呢?如果聽神的命令,我要放棄手中許多寶貴的事物。神不是應許要給我豐盛的生命嗎?放棄手中的寶貝,應許不就落空了嗎?我們陷在進退兩難的情境,看不到神的心意何在?其實他的計劃並不矛盾,他自有辦法讓我們順服他的命令,同時也成就他對我們的應許。只是我們不知道,這就是神給我們的考驗。

亞伯拉罕既使心理掙扎,他仍然決定順服神的要求,準備將他的兒子獻上。「亞伯拉罕清早起來,就起身往神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創22:3)當亞伯拉罕伸手動刀要殺以撒的時候,千鈞一髪之間,神及時阻止了他。神非常小心的注視者他的一舉一動,不會讓以撒受到任何的傷害。原來神早有預備燔祭的公羊,代替了他的兒子。這只是一次極大的信心的試驗。亞伯拉罕願意順服神命令,獻上最愛。通過神最嚴厲的考驗,登上他個人信心的高峰。

更美的家鄉:「 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稱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來11:13-16)

亞伯拉罕順服神的帶領,一生漂蕩在四方,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從沒有一個穩定的家鄉。神應許他的後裔成為大國,成為萬民的祝福,終其一生都沒有實現。應許要賜合他的迦南美地也還不屬於他。他並沒有得著這個美麗的應許;只能從遠處望見、歡喜迎接。但他仍存著信心行完當行的路,心裏羨慕這個將要來到的更美的家鄉。

如果他對神的應許遲遲無法實現,心生失望。不再順從神的帶領,半途而廢。放棄了起初的信心,打道回府。他的一生注定就是沒沒無聞,無法為神所用。而他選擇的是一條難走的路,看不見目的地,仍然因信而順服神的帶領。年近百歲還等不到兒子,仍因信盼望神所應許的後裔必然會誕生。無法理解神為何要他獻兒子為祭,仍照神的命令甘心獻上。路上受盡了恥笑與嘲弄,內心也經歷疑惑與掙札。他沒有放棄,仍然羨慕這個神所應許的,就是在天上的更美的家鄉。既使路上十分孤單,他稱神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這就是信在他一生所發揮的力量。

「信」改變了亞伯拉罕的一生,他用他的生命見證出神是何等信實。雖然他看不到神應許最後的實現,但他深信不移,彷彿已經看見了那更美的家鄉。經過了三千多年後的今天,重新觀察歷史的軌跡,神的應許確實正在一步一步的實現,神掌管歷史的演進。神的應許一旦說出,絕不徒然返回。亞伯拉罕沒有被騙,神的話句句應驗,他的後裔成為大國,萬民要因他的後裔得福。不都是在在實現了嗎!

結語
從今天的講道中,我們提到了信的意義:雖是眼不能見,可是我們心中仍然有確據。又提到了信的見證:當我們願意順服神的心意時,同時也是向世界見證我們對神的信心。最後提到信的行動:信心是經過生命中種種的考驗而活出來的,神藉著試練考驗我們的順服、盼望、及奉獻的心志。

我們走在人生的旅途中,前途充滿了未知數。服事主的過程中不斷出現難處,這重重的難關使我們的志氣受挫、使大家對服事神的心冷卻下來。有的弟兄姐妹心灰意冷地認爲:「服事叫誰都行,千萬不要找我。」有的人對神產生了疑惑:「神啊,我當初相信你能帶給我豐盛的生命,今天你卻要我犧牲自己的享受。」是的,生命中充滿了看起來似乎是矛盾的事,但這正是亞伯拉罕所面對的矛盾。「我住繁華的城市,你要我出去;我要靠自己生個兒子,你要我等待應許;好不容易得了應許,你要我獻給你。」亞伯拉罕當時充滿了疑問,甚至到死也沒得到解答。但是神不矛盾,他有最好的計劃,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中。雖然眼前馬上要面對難處,你願意順服他嗎?雖然禱告不蒙應允,你還願心存盼望、等待下去嗎?你最心愛的事物,願意向神獻上嗎?亞伯拉罕因信獻上他唯一的兒子。你的時間、精力、耐心、愛心,甚至面子,願意獻給神為他所用嗎?

像亞伯拉罕一樣,我們都是天國的客旅。奔跑天路的人每天都面對不可預料的挑戰,也常常要自已作出重要的決定。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兩條路,一條是因信而蒙福的道路。信也能改變我們的一生,神給亞伯拉罕的應許,要一步一步在你的身上實現。另一條是不信的路,不順從神的帶領,沒有盼望,什麼也不想獻上,就如亞伯拉罕走回原來的家鄉,一生沒沒無聞。你願意走那一條路呢?

2007年8月26日 星期日

[靈修筆記] 謙卑服事人

John13.jpg
約翰福音13:3~17
你曾為別人洗過腳嗎?滋味如何?如果主耶穌要來洗你的腳,你會有何反應。如果主吩咐我們去洗弟兄姊妹的腳,我們心裏會作難嗎?如果腳都願意為人洗了,還有什麼卑下的服事作不來呢?

主洗門徒的腳
「3 耶穌知道父已將萬有交在他手裡,且知道自己是從神出來的,又要歸到神那裡去, 4 就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 5 隨後把水倒在盆裡,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約13:3~5)

在當今的時代,我們已經沒有為人洗腳的習俗了。但我們仍然公認,腳是全身最容易沾染污穢的地方。往往洗的時候,要忍耐些腳臭。若不是生病動彈不得,不會叫人為我們洗腳。除了年幼的兒女,我們也不會為人洗腳。從古到今洗腳都不是件高尚的工作。當時的人的習俗也是如此,洗腳這種低賤的事是讓僕人做的。依猶太人的規矩,晚餐前需要先洗腳才入席。因為他們穿的是結帶子的涼鞋,路上塵土很多;通常是由僕人來給各人洗腳。主耶穌卻低下身子,為門徒洗腳。而且這是在他要被捉拿、受死之前。這動作一定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為什麼耶穌要洗門徒的腳?第一節說:「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約13:1) 因主快要離開祂所愛的門徒,要藉著洗腳表示出他對門徒至深的愛。同時祂也要藉著這行動教導門徒謙卑,願為大的要作眾人的僕人,去服事他人。耶穌知道門徒之們互相競爭誰為大的情形。祂在的時候尚且如此,祂這一走,群龍無首,必然會競爭得更厲害。這就是人性的陰暗面。

主啊,你洗我的腳嗎?
「6 挨到西門彼得,彼得對他說:主啊,你洗我的腳嗎? 7 耶穌回答說: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後來必明白。 8 彼得說:你永不可洗我的腳!耶穌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 9 西門彼得說:主啊,不但我的腳,連手和頭也要洗。 10 耶穌說: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 11 耶穌原知道要賣他的是誰,所以說:你們不都是乾淨的。」(約13:6-11)

彼得似乎相當驚訝,主怎麼會做這等低下的事,而且還做在他身上。想要推卻說:「主啊,你洗我的腳嗎?你永不可洗我的腳」? 大的服事小的,這似乎有違體統,彼得受之有愧。

耶穌卻回答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為什麼主一定要洗彼得的腳,否則彼得就與主無分了?其中有必屬靈的深意,主要門徒在世上保持聖潔,手潔心清的親近神。雖然他們赴宴席前已洗過澡,身體已經乾淨了,但路上仍有塵土,雙腳在世上行走,難免仍沾染世俗的污穢。而基督要親自洗淨了他們唯一不潔的雙腳。要他們在世上聖潔渡日。這也同樣的教導我們,我們身體已被主寶血洗淨,然而我們仍會受到世俗污染。我們仍要回到主面前,求主洗淨我們的污穢。

這裏特別記載彼得的反應,因為他將來要成為教會領袖,故此主藉著洗他的腳,教導他了解神的兒子來到世間是去服事他人,不是接受他人的服事,同樣的彼得將來也要照主的榜樣這樣行。

你們也當彼此洗腳
「12 耶穌洗完了他們的腳,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對他們說:我向你們所做的,你們明白嗎? 13 你們稱呼我夫子,稱呼我主,你們說的不錯,我本來是。 14 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 15 我給你們做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 16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僕人不能大於主人,差人也不能大於差他的人。 17 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約13:12-17)

耶穌以身體力行來教導門徒認識謙卑服事的真理。留給門徒深刻的印象。我們又應如何幫助弟兄姊妹明白真理呢?主既言教又身教,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彼此謙卑,彼此服事,彼此幫助,彼此相愛的榜樣。我們也應該成為弟兄姊妹的榜樣。當我們推動任何事工,自己先率先力行。教導別人時,自己也該反省是否深信不疑。不要讓教導成了唱高調的空話。

當今的世上作領袖的通常不願謙卑的服事他人。可能是因為內心的驕傲、或顧慮到面子問題放不下,怕被他人取笑。整個潮流文化追求自信自尊、自我表現,謙卑會使人誤解為沒信心。而基督徒不應隨著潮流走,而是要隨著基督走。主都這麼做了,我還有什麼放不下呢?

在教會中如何謙卑服事人呢?你是否發視教會中有一些事奉是最不顯眼的,或最少人參與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照顧兒童、照顧老人、清掃衛生、接送、負責連絡關懷、召集會議,這些都是很繁瑣、而沒什麼成就感的事。你願意去承擔這些事奉嗎?

除了雜務的事工,領導也是一種繁重的服事。當領導的人是要像主耶穌一樣,謙卑下來聆聽弟兄姊妹的聲音,負起責任作出決定,並要為作出的決定向他人溝通、忍受可能有的批評。這絕不比掃廁所容易。也更需要僕人領導、謙卑服事的精神。莫忘了主的話:「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主耶穌已為我們作了最好的榜樣。

2007年8月25日 星期六

[靈修筆記] 信從真理

white_cloud2.jpg
約翰福音 8:32~47
柏拉圖有句名言:「沒有真理就沒有生存。」也就是說,若不是靠著真理,我們就活不下去了。然而「什麼是真理?」這是千古以來的大問題。許多人問這問題,卻少有人認真去尋找答案。歷史上有位審判耶穌的彼拉多,他聽了耶穌說:「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還等不到耶穌回答他的問題,就留下一句輕蔑的話:「真理是甚麼呢?」掉頭走開了。

多像今天世代的人哪!還管得著什麼是真理,現實的事就夠我煩惱不完了,眼前的享受抓住再說。有些人甚至否定世上有真理,以為每個自己認為對的事,就是他的真理。換句話說也就是沒有什麼不變的真理。真的是如此嗎?看看耶穌怎麼說。

真理必叫我們得自由
「32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33 他們回答說:我們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從來沒有作過誰的奴僕。你怎麼說你們必得自由呢? 34 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僕。 35 奴僕不能永遠住在家裡;兒子是永遠住在家裡。 36 所以天父的兒子若叫你們自由,你們就真自由了。」

這段經文中出現六次真理(alaythia),另外又出現五次真理的形容詞(alaythace)。可見真理是這段經文的重點。為什麼會在這裏談真理?因為法利賽人挑戰耶穌的權柄,否認祂是神所差來的,認為祂自己為自己作見證,不可信。而耶穌說明,祂所傳的完全是出於神。不單是祂自己作見證,神也為祂作見證,證實祂是真實的。

接著耶穌告訴他們,真理是叫他們得自由的唯一途徑。沒有人不嚮往自由,不受任何事物約束。然而人世間並不存在這種無拘無束的自由。人的行動被許多的條件限制住,人的有限性、人性的軟弱、群體的制約、人倫的責任。如果放任有限的人追求這種毫無約束的自由,最後的結果反而是相互干擾,造成更多的混亂。真自由是服在真理的底下的。在真理的光照之下,我們能看清虛偽的假象。得到真理的釋放之後,我們能脫離罪性的束縛。不再放任自己的肉體去犯罪,作罪的奴僕。

真的自由是認識真理而得到的,真理的源頭就是神。真理具有主體性,不是有限的人在限定條件的觀察之下、所判斷出來的結論。當我們想要以人的能力,在有限的範圍內,以有限的理性來判斷何為真理。得出來的也不是真理了。所以真理是從真理的源頭,依祂的主體性向人啟示出來的。探尋真理的人必須存著對真理敬畏的心,才能夠認識真理。任何狂妄自大,企圖掌握真理的想法,最後都歸於失敗。不但掌握不了真理,反而走向真理相反的方向。

耶穌說:「天父的兒子若叫你們自由,你們就真自由了。」真理能使人得到真自由,對真理的認識又要回到真理的源頭,也就是天父上帝。見過天父,從他那裏差來的神子基督,是我們認識真理的唯一道路。我們只有走上這條道路才能真正認識真理,也才能得真自由。

為何要殺傳出真理的人?
「37 我知道你們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你們卻想要殺我,因為你們心裡容不下我的道。 38 我所說的是在我父那裡看見的;你們所行的是在你們的父那裡聽見的。 39 他們說:我們的父就是亞伯拉罕。耶穌說:你們若是亞伯拉罕的兒子,就必行亞伯拉罕所行的事。 40 我將在神那裡所聽見的真理告訴了你們,現在你們卻想要殺我,這不是亞伯拉罕所行的事。 41 你們是行你們父所行的事。他們說:我們不是從淫亂生的;我們只有一位父,就是神。 42 耶穌說:倘若神是你們的父,你們就必愛我;因為我本是出於神,也是從神而來,並不是由著自己來,乃是他差我來。」

反對耶穌的猶太人的矛盾就是:他們宣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我們只有一位父,就是神。」但就亞伯拉罕所行的事他們不行。亞伯拉罕歡歡喜喜的仰望基督降臨的日子,既看見了就快樂 (56節) 。而猶太人卻不歡迎降臨的神子基督。耶穌本是出於神,也是從神而來的神子。祂將從神那裡所聽見的真理告訴了他們,他們卻想要殺了耶穌。從對神兒子的反應,就可以看出人的生命是否是從神而生,他是否是屬神的。排斥拒絕耶穌的就是拒絕了神。

不信真理者不是出於神
「43 你們為甚麼不明白我的話呢?無非是因你們不能聽我的道。 44 你們是出於你們的父魔鬼,你們父的私慾你們偏要行。他從起初是殺人的,不守真理,因他心裡沒有真理。他說謊是出於自己;因他本來是說謊的,也是說謊之人的父。 45 我將真理告訴你們,你們就因此不信我。 46 你們中間誰能指證我有罪呢?我既然將真理告訴你們,為甚麼不信我呢? 47 出於神的,必聽神的話;你們不聽,因為你們不是出於神。」

拒絕神的人,他們生命的本源不是連於神,而是還連接在罪惡的本源,魔鬼那裏。他無法認識真理,也無法得到真自由,因為肉體的本性仍牢牢地掌握在魔鬼的勢力之下。他被重重的罪性束縛住,沒有不犯罪的自由。就像染上毒癮的人無法脫離一樣。當我們以自己的意志力,想脫離癮的束縛,卻一再失敗時。才知道自己的有限,像沉溺在水中的人自己無法救自己一樣。這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外界伸出一隻有力的手,一把將你拉上來。這隻拯救的手就是神。他要救所有身陷罪中,無法自拔的人。

耶穌基督是神所差來的救主,祂是唯一的道路、真理、生命。祂將真理告訴我們,也向我們伸出拯救的手。我們願不願相信祂呢?「 出於神的,必聽神的話。」我們是像不信的猶太人,拒絕、排斥、甚至想除掉祂,還是我們願意放下過去重重的綑綁,回到神面前,求祂賜給我們真正的自由?

2007年8月23日 星期四

[靈修筆記] 天降真糧

5loaves2fish.jpg
約翰福音 第六章
吃是人生存最基本的需要。俗話說:「吃飯皇帝大。」再怎麼重要的事也不能把肚子餓著了。這章聖經就從耶穌行了一件神蹟,以五餅二魚餵飽許多飢餓的人開始。因此一群人緊緊追著耶穌期待得到更多食物。耶穌點出他們錯誤的動機,並指出他的身體才是真正能滿足人內心飢餓的糧食。
五餅二魚神蹟
「這事以後,耶穌渡過加利利海,就是提比哩亞海。有許多人因為看見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就跟隨他。耶穌上了山,和門徒一同坐在那裡。那時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約6:1~4)

有許多人因看到了耶穌行了許多神蹟而跟隨祂。對於這類的人,主耶穌並不放心將祂自己交給他們,因祂知道萬人的心。(約2:23~25)

耶穌五餅二魚神蹟,以及後來天上的糧的教導,是以『猶太人的逾越節』為背景,猶太人在逾越節吃羊羔記念主救他們出埃及。這裏(35節)表明釘十字架的基督就是逾越節的羊羔,為我們被殺流血,成為世人的生命之糧,使吃祂的人得以存活。

那裡買餅叫這些人吃呢?
「耶穌舉目看見許多人來,就對腓力說:我們從那裡買餅叫這些人吃呢?他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腓力回答說: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有一個門徒,就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對耶穌說:在這裡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甚麼呢?」(約6:5~9)

主為何問腓力:「我們從那裡買餅叫這些人吃呢?」主讓信徒遇見難處,特要試驗他們,看他們的信心如何。主的問話是要逼門徒們轉向祂,進而認識這位滿有憐憫和能力的主。信徒須認識自己的無能為力,才能轉而信靠那『使無變為有』的神。

「祂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祂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主向我們發出的問題,並不是衪有所不知。而是對我們的一種試驗,要試出我們對祂的認識和信心如何。因為祂對任何狀況都有完全的把握。

腓力看到二十兩銀子不夠:「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他是從物質的層面去尋求答案,顯明他信心不足。他不知主能在一無所有的情形下,還能滿足我們的需要。

安得烈發現五餅二魚算甚麼呢?我們手中所有的,極其有限,似乎不足以應付眼前龐大的需要。雖然我們獻上的只是微小的一點,算不得甚麼,但主卻往往藉著他們,顯出祂奇妙的作為來。神要行一個小神蹟,就把我們擺在艱難的情形中;神要行一個大神蹟,就把我們擺在一個不可能的情形中。只有當我們的情形艱難得像不可能解決,叫我們不再靠自己,而不得不單單仰望主的時候,祂就要動手行出神蹟來。

餵飽五千人,足足有餘
「耶穌說:你們叫眾人坐下。原來那地方的草多,眾人就坐下,數目約有五千。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分給那坐著的人;分魚也是這樣,都隨著他們所要的。他們吃飽了,耶穌對門徒說: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有糟蹋的。他們便將那五個大麥餅的零碎,就是眾人吃了剩下的,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眾人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說:這真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耶穌既知道眾人要來強逼他作王,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約6:10~14)

耶穌說:『你們叫眾人坐下。』

門徒正苦於找不到足夠糧食給眾人,主卻叫眾人坐下,安靜在主前,等侍主的安排。要享受主,必須先安靜坐下來。

「都隨著他們所要的。」意即照著各人的需要的程度充分的給予。我們手中所有的東西,在給別人之前,必須先奉獻給主,才有屬靈的價值。不是去追求個人的施捨,而是以基督徒的愛心來榮耀主名。我們僅有的一點點東西,若保留在自己手中,就不值得什麼;但若奉獻到主的手中,就要成為多人的祝福。

不要為『只有一點點』而埋怨,反要為『已有的一點點』而感謝;我們能為這一點而心存感謝,神能用這僅有的一點施行神蹟。我們的心不可只注目在神蹟上,也不要單單為得到恩典,乃要分給別人;神的恩典越分越多,越給越豐富。

「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有蹧蹋的。」「剩下的零碎,」象徵主的供應綽綽有餘。收拾零碎表明我們應當愛惜主的恩典,不可蹧蹋,而應保存多餘的恩典,以備日後的需要。我們應當愛惜神為人的生活所豫備的一切,不可有奢侈與浪費。

「眾人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說:『這真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先知』指人們已有所聞的那位,或如經上所指:「耶和華你的神要從你們弟兄中間給你興起一位先知,像我,你們要聽從他。」(申18:15)所神應許將要來的一位先知。

「眾人要來強逼祂作王,」這是一部分追隨衪的人錯誤的期待。當時猶太民眾熱切期待彌賽亞來臨,帶領他們推翻羅馬政權,建立一個獨立自主的猶太國。主耶穌卻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主耶穌固然就是神所立的基督,但祂降世的使命並非為建立政治的猶太國,而是為全體人類作救贖主,在那種情況下,祂不得不退避到山上去。

是我,不要怕!
「到了晚上,他的門徒下海邊去,上了船,要過海往迦百農去。天已經黑了,耶穌還沒有來到他們那裡。忽然狂風大作,海就翻騰起來。門徒搖櫓,約行了十裡多路,看見耶穌在海面上走,漸漸近了船,他們就害怕。耶穌對他們說:是我,不要怕!門徒就喜歡接他上船,船立時到了他們所要去的地方。」(約5:16~21)

「忽然狂風大作,海就翻騰起來。」門徒害怕:「門徒搖櫓約行了十裡多路,看見耶穌在海面上走,漸漸近了船,他們就害怕。」主耶穌雖然獨自退到山上,但祂並沒有忘記在黑夜的海中艱難搖櫓的門徒,走在海面上前來幫助他們;所以我們無論在何種困難的境遇,主都不會忘記我們,仍會來幫助我們。門徒因著不夠認識主,看見耶穌在海面上走,就會害怕,甚至以為是見了鬼怪。

「耶穌對他們說:『是我;不要怕。』」:『是我』直譯是『我是』,神的名字是『我是我所是的』(出3:14);主耶穌以神的名字『我是』來指自己,因為祂就是神。

永生的食物
「第二日,站在海那邊的眾人知道那裡沒有別的船,只有一隻小船,又知道耶穌沒有同他的門徒上船,乃是門徒自己去的。然而,有幾隻小船從提比哩亞來,靠近主祝謝後分餅給人吃的地方。眾人見耶穌和門徒都不在那裡,就上了船,往迦百農去找耶穌。 既在海那邊找著了,就對他說:拉比,是幾時到這裡來的? 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吃餅得飽。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因為人子是父神所印証的。」(約6:22~27)

眾人到處尋找耶穌,要跟隨衪,但動機並不純正。

「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吃餅得飽。」原義是以吃餅為滿足,此外則別無所要;所以主勸他們要為不朽壞的食物勞力(27節)。主不喜歡我們單單為著屬世的和肉身的享受而追求主。

「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必壞的」指會失去,會滅亡,會朽壞的。本句意即『不要為那屬物質的、供肉身生存所需的食物勞力』。主這話的意思,不是禁止我們為著肉身的生存而勞力,而是說不要以它為我們勞力的重心,更不可以它為我們勞力追求的全部。

『那存到永生的食物』指屬靈的、供靈命生長所需的食物;『勞力』在此並不單指肉身方面的勞苦,也包括心志上的努力(腓1:27),特別是指『信心』(29節)。「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這話暗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實際上並不是人憑己力所能贏取的一種東西,而是基督的一種賞賜。這話提醒我們:我們一生努力追求的目標,不該是一切屬地、短暫、必要廢壞的事物,而該是那一位永遠長存的基督。
「人子是父神所印証的,」人在文件上蓋印,即表明該文件獲得蓋印人充分的授權,証實它是真實且無可變更的。人子是父神所認定並見証的。

當行甚麼,才算做神的工呢?
「眾人問他說:我們當行甚麼,才算做神的工呢? 耶穌回答說:信神所差來的,這就是做神的工。他們又說:你行甚麼神蹟,叫我們看見就信你;你到底做甚麼事呢?」(約6:28~30)

眾人的問話表明,他們以為『永生的食物』(27節)是以『作神的工』來贏取的,他們根本沒有把『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27節)聽進去。對於神的工作,人的原本觀念乃是重在「行」一些看得見的工作和行為。以為自己有夠大的本領能作神的工;我們若真的認識自己的光景,就會承認說,憑著自己甚麼也不能作。

「信神所差來的,這就是作神的工,」『神的工』指神自己的工作。信神就是作神的工;因為作工的是神不是人,信神就是接受神的工作。由本節我們可以看見,主的觀念和我們人的觀念完全相反:作神的工乃在乎「信」,不在乎『行』,是接受,不是付出;是讓神作,不是為神作。人唯一能夠作而又被神接納的『工作』,就是相信耶穌基督(弗2:9;約壹3:23)。

「行甚麼神蹟,叫我們看見就信你,」他們認為只有從天上來的『神蹟』,才是神印証的實據。

「我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如經上寫著說:他從天上賜下糧來給他們吃。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那從天上來的糧不是摩西賜給你們的,乃是我父將天上來的真糧賜給你們。因為神的糧就是那從天上降下來、賜生命給世界的。他們說:主啊,常將這糧賜給我們!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 (約6:31~35)

這裏猶太人對耶穌天上的糧的理解,就像撒瑪利亞婦人對活水的理解。

「祂從天上賜下糧來給他們吃,」猶太人當中有一個通俗的信念,就是當彌賽亞來臨時,將會重新從天上賜下嗎哪。群眾很可能在想,主耶穌當時所作的遠遜於摩西。祂只一次喂飽了五千人,而摩西則四十年之久,喂飽了整個民族。因此他們認為主耶穌若是彌賽亞,應該有本領行比摩西更大的神蹟。他們誤以為是摩西從天上降嗎哪給以色列人吃,其實,真正的賞賜者是神,不是摩西(32節)。

「乃是我父將天上來的真糧賜給你們,」『賜給』在原文不是過去式,而是現在式;這表示不但是父在從前賜人那從天上來的糧,並且父現在『仍然』賜人天上來的真糧。『真糧』乃是與『嗎哪』相對,表明從前的嗎哪並不是真糧,因為吃過嗎哪的人,還是死了(49節)。『嗎哪』乃是基督作人靈糧的豫表(林前10:3~4),因此,那天上來的真糧就是基督自己。

「神的糧,就是那從天上降下來賜生命給世界的」:『神的糧』應當具有如下兩個特色:(1)是從天上降下來的;(2)是能賜人生命的。不是基督以外別的事物,乃是賜生命給人的基督自己。

「常將這糧賜給我們,」他們的思想仍然離不開物質的層面,而把『這糧』與主耶穌分開看待。

『生命的糧』即指『叫人活著』或『賜人生命』的糧食(51節)。凡是相信主耶穌的,必定不餓、永遠不渴。這話表明主耶穌所供給的糧食具有如下的特性:(1)是實實在在的;(2)是完完全全的;(3)是永永遠遠的。人必須吃世上的食物,才能免去肉體的飢餓;照樣,人也必須吃主這生命的糧,才能免去靈命的飢餓。

一切見子而信的人得永生
「只是我對你們說過,你們已經看見我,還是不信。凡父所賜給我的人必到我這裡來;到我這裡來的,我總不丟棄他。因為我從天上降下來,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來者的意思行。差我來者的意思就是:他所賜給我的,叫我一個也不失落,在末日卻叫他復活。因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見子而信的人得永生,並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約6:36~40)

「凡父所賜給我的人,必到我這裡來;到我這裡來的,我總不丟棄他。」:凡父所賜給我的人,就是受父吸引的人(44節)。天父的恩賜,是我們信主的根源;子的保守,是我們能堅信到底的根源。救恩既非源於我們自己,因此我們可以放心把自己交托給主;因為我們會失敗,但是主永不會失敗。

「我從天上降下來,」這個子句在這段經文中一共重覆了六次(33,41,50~51,58節),乃強調主耶穌屬天的根源。

「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來者的意思行。』這句與「耶穌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子憑著自己不能做甚麼,惟有看見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樣做。」是同樣的意思。(約5:19)

「一個也不失落」:就是沒有一個屬主的人會在永生中失去、毀滅。「在末日卻叫他復活,」『末日』(40,44,54節)在此特指主降臨的日子(帖前4:16);本句意指信主的人雖然會死,但死後仍將復活。這表示死亡不會勝過基督所賜的生命。信主的人必在基督裡得蒙保守,直到末日。

「一切見子而信的人」:『凡思想子真正是誰,因而相信祂的人。』父的旨意乃是叫我們:(1)看見基督:「見子」;(2)聯於基督:「信」;(3)得享祂豐滿的生命:「得永生」;(4)進入最終的榮耀:「在末日復活」。

到主這裏來
「猶太人因為耶穌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就私下議論他, 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耶穌麼?他的父母我們豈不認得麼?他如今怎麼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呢?耶穌回答說:你們不要大家議論。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裡來的;到我這裡來的,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在先知書上寫著說:他們都要蒙神的教訓。凡聽見父之教訓又學習的,就到我這裡來。這不是說有人看見過父;惟獨從神來的,他看見過父。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信的人有永生。」(約6:41~47)

如何能到主這裡來?
1. 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裡來的。(44)
2. 凡聽見父之教訓又學習的,就到我這裡來。(45)

到主這裡來的結果:
1. 到我這裡來的,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44)
2. 信的人有永生。(47)

到主這裡來的攔阻:
1. 小看主的出身背景。「這不是約瑟的兒子耶穌麼?」(42)
2. 想用也上的想法了解天上的事。「這個人怎能把他的肉給我們吃呢?」(52)

「私下議論」指著埋怨,開始抱怨。我們從前所知道的事物,往往會成為我們認識主的攔阻和障礙。

「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吸引』這詞含有使對方歸向自己(draw for oneself)的意思。人絕對不能單憑自己主動來到基督面前,是父吸引的人才能前來。

「他們都要蒙神的教訓,」引自(以賽亞書54:13)。「凡聽見父之教訓又學習的,就到我這裡來,」『聽見父之教訓』指外面的領受;『學習』指裡面的領悟。本句表明神帶領人的三個步驟:(1)神借著祂的話在人外面引導人;(2)神的話使人進一步明白祂的旨意;(3)凡明白神旨意的人,都被吸引到基督面前來。

「這不是說,有人看見過父,惟獨從神來的,祂看見過父。」從神來的,即指主耶穌。

吃人子的肉,喝人子的血
「我就是生命的糧。 你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還是死了。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叫人吃了就不死。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著。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因此,猶太人彼此爭論說:這個人怎能把他的肉給我們吃呢?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裡面。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他裡面。永活的父怎樣差我來,我又因父活著;照樣,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著。這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吃這糧的人就永遠活著,不像你們的祖宗吃過嗎哪還是死了。這些話是耶穌在迦百農會堂裡教訓人說的。」(約6:48~59)

「你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還是死了。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叫人吃了就不死。」此處主耶穌以嗎哪與,天上降下來的糧來對比。嗎哪是屬物質的糧食不能使人免於死亡,包括肉體與靈魂。天上降下來的糧是屬靈的糧食,吃了能叫人不死,在今生是靈魂不死,未日肉體也要復活。兩者有本質上的不同。人吃嗎哪、吃天上降下來的糧,在屬靈上結局也完全不同。

「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本句『生命的糧』在原文是『活的糧』,和35節『生命的糧』不同。『生命的糧』是指這糧的本質就是生命;『活的糧』是描述這糧的情況是活的。

「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基督為要成為人生命的供應,必須先舍去祂自己的身體,以救贖人的罪;這也表明人必須接受祂的救贖,才能享受祂作生命的供應。我們肉身的生命是靠地上的食物來維持,我們屬靈的生命乃是以主作食糧而活著。但願我們常常來親近主耶穌,享受祂,以祂為滿足,好叫我們的靈命永遠活著。「糧」說出基督是我們的供應;「肉」和『血』(54節)說出釘十字架的基督才是我們的供應。

猶太人彼此爭論的原因,乃在於他們以物質的眼光來看待主耶穌的肉,而不懂得所謂『吃祂的肉』的屬靈含意。「吃人子的肉...喝人子的血,」『人子的肉』指主耶穌的身體為我們而舍;『人子的血』指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流出寶血;『吃』和『喝』指接受進來。『吃人子的肉』表征憑信心接受主耶穌為我們舍去身體所成就的一切;『喝人子的血』表征憑信心接受主耶穌流血所成就的一切。兩者意義相同,都是指憑信心接受主在十字架上所成功的救恩。

「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他裡面。」『常在』原文指『住在』或『永居在』;所以這句話指主耶穌是復活的神,祀能作我們的生命和生命的供應。

「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著,」『吃』就是把食物接受到我們的裡面,藉以將它的素質(養份)吸收到我們體內,從而維持身體的生機。因此,吃主的肉,就是憑著信心接受主耶穌所成就的救恩,同時,也將主接受到裡面,祂生命中的素質就為我們所吸收,使我們能憑以活著。

這話甚難,誰能聽呢?
「他的門徒中有好些人聽見了,就說:這話甚難,誰能聽呢? 耶穌心裡知道門徒為這話議論,就對他們說:這話是叫你們厭棄(原文是跌倒)嗎?倘或你們看見人子升到他原來所在之處,怎麼樣呢? 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 只是你們中間有不信的人。耶穌從起頭就知道誰不信他,誰要賣他。耶穌又說:所以我對你們說過,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賜,沒有人能到我這裡來。 從此,他門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約6:60~66)

三種跟隨
1. 半途而廢的跟隨:退去的門徒(66)
2. 堅定心志的限隨:忠心的十一位使徒(68~69)
3. 虛假的限隨:猶大(64,70~71)

「甚難」枯干的,粗糙的,難懂的。含有『令人反感』的意思。7「誰能聽呢?」意即『誰能聽得進去呢?』「厭棄」跌倒,被纏住。

「倘或你們看見人子升到祂原來所在之處,怎麼樣呢?」:本節明白表示主耶穌復活升天乃是祂救贖工作已經完成的明証(來一3)。

「叫人活著的乃是靈,」主耶穌經過死而復活之後,如今已經成了『賜人生命的靈』(林前15:45);信徒所接受的基督,乃是在靈裡賜人生命,並作我們生命的供應。「肉體是無益的,」主耶穌並不是將祂道成肉身的物質身體給我們吃,因為即使我們真的吃了祂的肉身,於我們並無益處。

「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這裡的『話』,是指對當時有意義的、應時的、和主觀的話(rhema);我們所讀聖經上的話,乃是常時的和客觀的話(logos),必須轉變成我們個人主觀的話,才能對我們產生效益,這時,主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本節表明:主耶穌現今在復活裡成了賜生命的靈,而這個賜生命的靈又在祂應時的話裡成為具體且實在;我們信徒若本著正確的態度接受主的話,就會得著這生命之靈的供應。

「從此祂門徒中多有退去的,」『從此』在原文有『因此』或『為這緣故』的意思。那些門徒所以退去的原因有二:(1)他們跟從主是為吃餅得飽(26節),主既不供應物質的餅,他們只好退去自己謀生;(2)他們聽不懂主的話,覺得甚難(60節),他們的退去,不是因遭遇試煉和苦難,而是因不能接受主話中的真理。

一般信徒跌倒退去的原因,不外乎『生活上的問題』和『真理上的問題』兩種;撒但若不能叫一個信徒因為生活的問題而跌倒,就要叫他因為真理的問題而中途退去。

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
「耶穌就對那十二個門徒說:你們也要去嗎? 西門彼得回答說: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我們已經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聖者。 耶穌說:我不是揀選了你們十二個門徒嗎?但你們中間有一個是魔鬼。 耶穌這話是指著加略人西門的兒子猶大說的;他本是十二個門徒裡的一個,後來要賣耶穌的。」(約6:67~71)

「你有永生之道,」『道』就是『話』(63節);本句指『主的話裡面有永生』。
1. 對於主同樣的話,有的反應是:『這話甚難,誰能聽呢?』(60節)但有的反應則是:「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其分別點乃在於有沒有信心(69節)。
2. 彼得因認識主「有永生之道」,有永遠的價值,永遠的榮耀,他的心就不肯「歸從」別的任何人事物。可見認識與歸從關系密切;正確的認識,才能有正確的歸從。
3. 主的話乃是一塊試金石,要試驗出誰是真信祂的人。

「我們已經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聖者。」原文的動詞是過去完成式,因此這話的意思是:『我們已經進入一種信仰和認識的狀態中,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現在。』「神的聖者,」指『被神分別為聖的人』。

「但你們中間有一個是魔鬼,」這裡主說他是『一個魔鬼』,乃是指他是魔鬼的工具,是魔鬼的居所(13:2,27),有魔鬼的性情。

「後來要賣耶穌的,」主耶穌既然知道猶大將會出賣祂,為甚麼還揀選猶大作門徒呢?最少有下列幾個原因:(1)『好叫經上的話得應驗』(17:12;13:18;太26:24,54;可14:21);(2)主來到世上,必須嘗盡各種苦楚,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來4:15);在各樣苦楚中,最難忍受的,就是被所愛的人出賣;(3)連出賣祂的猶大,也不能不承認祂是無罪的。(太27:4)

(編輯自:黃迦勒《約翰福音注解》)

2007年8月21日 星期二

[靈修筆記] 活水泉源

john 4.jpg
約翰福音 4:1~42
撒瑪利亞婦人的生命乾渴而絕望,正如我們今天心靈乾枯。拼命找、拼命抓,卻永遠得不到滿足。主耶穌是生命的源頭,祂滿足我們生命中最深的需求。因為祂所賜的水,乃是能夠在我們裡面成為泉源,一直湧流到永生。
必須經過撒瑪利亞(約4:1~4)
這章經文記載一段特別的故事,它發生於耶穌停留在猶太地短暫時間之後,啟程回到加利利的路上。在猶太地的期間,由於引起法利賽人的注意,敵對耶穌的勢力已經出現,法利賽人不滿耶穌挑戰他們的言論,也忌妒他受群眾擁戴。耶穌考量傳道事工剛剛開始,此時不是與他們公開衝突的適當時機,所以他離開耶路撒冷,回加利利去。

撒瑪利亞原是北國以色列的首都,北國被亞述打敗後,很多以色列人被擄到亞述去,外邦人則來到他們的地方居住(王下17:24),留下來的以色列人與外邦人通婚,成了一個混血的民族,在南國猶太人眼中,他們是不潔淨、背叛民族、和國家的。不但在種族上不純,在信仰上也非常混雜。因此正統的猶太人歧視他們,通常他們要往加利利去時,是繞道約但河東,而刻意不經過捷徑撒瑪利亞。

然而耶穌此時不但刻意經過此地、並且與一個婦人對話,在他愛鄰舍的教訓中還以一個撒瑪利亞人為他愛鄰舍的範本(路十33)。可見在耶穌的眼中沒有種族岐視,撒瑪利亞人同樣是神所要拯救的對象。

怎麼向我要水喝呢?
「撒瑪利亞的婦人對祂說:『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呢?』原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沒有來往。」(約4:9)

當耶穌以肉身活在世上時,有各種正常的身體需要。他也不避諱向一個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透過這樣的接觸,耶穌開啟了一個福音的話題,進而觸及這個婦人生命的需要。然而婦人質疑的回答,正反映了兩個民族情感的扞格,婦人反問耶穌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她是在諷刺猶太人,為何要向撒瑪利亞人求助呢?事實上耶穌只是要在此時開啟話題,目的是點出這個女人的真實需要。

民族的隔閡阻攔福音的傳播,耶穌的真愛卻能打破民族的藩籬。

喝主所賜的水,永遠不渴
「耶穌回答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4:12~13)

當耶穌和婦人提及活水時,婦人還以為是指井裡的水,而自恃擁有當地人引以為傲的雅各井。耶穌卻告許她真正的活水,不是物質的水。物質的水只能解一時之渴,生命乾渴才是這女人更深的需要。耶穌所說的活水乃是指祂所賜下的生命,這生命要像活水一樣解人乾渴,而且喝了之後永遠不再渴,它要成為泉源,湧到永生。這活水是婦人所難以想像的,但卻是她最缺乏的。

在約翰福音七章,耶穌在住棚節的最大之日,曾高聲向耶路撒冷的人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約翰在此解釋說,耶穌這話是指信他的人要受聖靈說的。兩處活水的說法,就是指信耶穌的人,要因聖靈的內住,而湧流出活潑滿足、源源不絕的豐盛生命。

主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這活水的性質是:(1)不斷湧出的、永不枯竭;(2)是滿溢的、恩及眾人。主耶穌實在是我們人生的滿足,因為祂所賜的水,乃是在我們裏面成為泉源,一直湧流,永遠使我們的人生滋潤、滿足。

「直湧到永生」有『活潑跳躍』的意思;可見這活水乃是一種活潑的能力,從人心裡面湧流出來,是可以主觀經歷的。信主的人可以在主裏,享受這種活潑滿足的生命,並親身體驗這個生命。世上的快樂都是有限度的,就像井中之水,只有短暫的果效,不能真正滿足人的渴望;但基督給人的祝福,則不僅滿足人心中的乾渴,且能福杯滿溢,恩澤他人。

去叫你丈夫也到這裡來
撒瑪利亞婦人向主耶穌要活水(4:1),但是主卻提到她的『丈夫』。這正是點出她的心中痛處,一段不道德的過去(18節)。人若要得著活水,必須解決罪惡的問題。若要喝進屬靈的活水,非得先清除心中的罪不可。真實的得救,必須承認自己是罪人,向主真誠悔改;我們向人傳福音、救人靈魂時,千萬不能逃避罪的問題。

信徒每一次向主禱告的時候,主也常觸摸我們罪的問題。罪是人們最不願觸及的問題,因它是人生最不光榮的一頁。詩篇中說:我們若要禱告得著答應,便須對付我們的罪(詩66:18);另一面也說出我們常與主禱告交通,乃是幫助我們鑑察罪和對付罪的方法。人往往只願說出自己能夠見人的部分,而隱藏大部分見不得人的醜事。這女人的問題不是找不到丈夫,而是不停換丈夫。想用不停的尋找新的伴侶來解決婚姻上的問題。不管如何更換,至終仍是不能滿足。不論人有何隱藏的罪,在主面前都是赤露敞開的,因為祂是察看人肺腑心腸的。

耶穌行經別人不願行經之地,與人不願與之交往的婦人談話,特別來指出婦人生命的饑渴,也指出她生命中的罪,乃是要她在神面前認罪悔改,脫離過去敗壞的生活。我的生命中有什麼不正常的事務,攔阻了活水江河般的生命自我生命中湧流出來嗎﹖

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
「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禮拜;你們倒說,應當禮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耶穌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約4:20~22)

耶穌特別來此,就是要向撒瑪利亞人作見證,證明彌賽亞已經來了。撒瑪利亞人雖然在信仰上混雜,但仍與猶太人一樣等候彌賽亞(4:25)。耶穌先向撒瑪利亞婦人見證自己彌賽亞的身分。再進一步藉這婦人的見證,將彌賽亞來臨的福音信息帶給其他撒瑪利亞人。

耶穌點明婦人生命的真象,指出她是一個活在罪中的婦人。使這婦人看出祂有先知的洞察力。婦人知道自己罪的問題已經被耶穌指明了,但她心中仍有信仰上的攔阻,就是以色列人與撒瑪利亞對敬拜地點的不同看法。兩民族在敬拜上的差異困擾這婦人,使她仍對耶穌的身分有疑慮。她把自己信仰上的困擾提出來,請耶穌解決。所以我們看到,使人不能活出活潑有力的屬靈生活的因素,一是罪的阻攔,一是信仰上的混淆。

婦人信仰上的問題,就是撒瑪利亞人與猶太人之間長久以來相持不下的問題。究竟除了耶路撒冷以外,在其他的地方敬拜算不算得上是敬拜。過去撒瑪利亞原來想要與歸回的以色列人一同建殿敬拜,遭到拒絕。自此撒瑪利亞人即開始在基利心山上自設敬拜之聖殿。

耶穌首先告訴婦人,撒瑪利亞的宗教的確是有偏差的宗教,因為他們並未通過這樣的敬拜認識神。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因為唯獨透過了神的選民猶太人,神將祂對世人的啟示保存了下來,也只有從猶太人記下的聖經,及其所應許大衛的子孫耶穌,我們才能領受神的啟示。得到了祂的救恩。

心靈和誠實的敬拜
「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祂。神是個靈(或無個字);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4:23~24)

「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原文直譯:「要在靈裡和按真理來拜祂」。『用』字原文是『在...裡面』(in);『心靈』原文只有『靈』字。當時的人將敬拜變成外表與形式,斤斤計較地點或祭物,而忽略了內在敬拜的實際,故主耶穌在此有意將真實的與虛假的敬拜對比。相對於虛假的敬拜:「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太15:8)「你本不喜愛祭物,若喜愛,我就獻上;燔祭,你也不喜悅。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神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51:7)耶穌指出『靈與真理』乃是敬拜的實際。「父要這樣的人拜祂,」『要』字原文有『尋找』的意思;神一直在尋找『這樣的人』來敬拜祂。

在舊約裡,神命定以色列人敬拜神時應該在神所選立為祂居所的地方(申12~5,11,13~14,18),就是耶路撒冷。耶穌告訴這個婦人,以地點為敬拜的中心的情到此要告一個段落了。我們知道在舊約耶和華啟示,祂將在一特定地點接受人的敬拜。耶穌現在來宣告,以地點為中心的敬拜方式已經結束了。在恩典時代中,敬拜神不在乎地點和物品,也不在乎典章和儀式,只在乎『靈和真理』。神真正接受敬拜的不在乎外表的儀式,神看重的乃是按著「聖靈與真理」所引導的敬拜。神不需要在特定場所接受敬拜。當人願意順服在「聖靈與真理」之中,這裏就是神接受敬拜的地方。因為強調地點使人失去真實向著神的心,如今,凡是在「聖靈與真理」裡面向神發出的敬拜,都被悅納。

敬拜的真正問題,乃在於是否具有屬靈的實際,與敬拜的地點是毫不相干的。敬拜是個人的和屬靈的,應在聖靈的掌管下獻上靈祭給神。真正敬拜的是裡面的實際和心意的誠摯。敬拜不可僅有外表而無裡面的實際;外面和裡面、行為和存心都須一致。

『神是靈』,靈就是神的本質。『靈』字也表明神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要敬拜神,單是出自心靈仍然不夠,必須讓我們的靈順服在聖靈之下來敬拜祂。這裡的『誠實』是指神啟示的真理,按著真理才能對神有真正的敬拜。真理的的實際乃是基督,祂就是真理。

更深的認識
「那婦人就留下水罐子,往城裡去,對眾人說:『你們來看,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莫非這就是基督麼?』」(約4:28~29)

我們看這婦人越來越深認識祂,「莫非這就是基督麼?」意思是不太肯定的問話,有些將信將疑的意味。雖然不是很確定的相信,但這個初步的念頭讓聖靈有作工的余地,引導這婦人終於信耶穌是基督。許多基督徒在開頭時,也一樣似乎相信主,卻又不太肯定,但因著肯繼續打開心門,最後終於確定地信了主。

1. 最先她認為耶穌只是與他們沒來往的「猶太人」(9節);
2. 後來她稱祂為「先生」(11節);
3. 接著她開始懷疑祂是否比她的祖宗雅各還大;
4. 慢慢她查覺出祂是「先知」(19節);
5. 最後由懷疑祂是彌賽亞(25節),最後向別人傳揚祂真是救世主(42節)。
耶穌值得我們天天更多、更深地來認識祂,保羅說,「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腓3:8)。

這個婦人竟然不再隱瞞她往日的醜行,把她羞恥的生活擺在眾人面前,足見一個真心悔改的人,必定肯不顧一切願意為主作見証;若不肯為主作見証的,恐怕仍未真的悔改。為主作見証,乃是以自己過去和現在的經歷為見証,這也是見証具有感動力之處。

我們親自聽見了,知道這真是救世主
「那城裡有好些撒瑪利亞人信了耶穌,因為那婦人作見証說:『祂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於是撒瑪利亞人來見耶穌,求祂在他們那裡住下;祂便在那裡住了兩天。」因耶穌的話,信的人就更多了;便對婦人說:『現在我們信,不是因為你的話,是我們親自聽見了,知道這真是救世主。』」(約4:39~42)

撒馬利亞婦人立即向別人分享她的經歷。雖然她的名聲並不好,但不少人接受邀請親自來到耶穌面前。或許我們會為過去的罪惡而羞愧,叫我們引以為恥,但基督改變了我們,當別人看見這些改變,便會感到好奇,我們就可以把握機會向他們介紹基督了。作見證能夠使人相信主耶穌,所以信徒在教會中,千萬不要小看作見證的功效。

信主的人經歷各有不同。有人相信是因為別人的見證(39節),更多是因為主「耶穌的話」。神用不同的方法帶領罪人歸向祂。我們的見證把人帶到神面前,神的話能有使人重生的功效。

「這真是救世主,」『救世主』這稱呼在新約中僅另有一處提及(約壹4:14),值得注意的撒瑪利亞人竟是聖經中最先這樣形容主耶穌的人。『救世主』這詞表明:(1)主耶穌不但教導人,祂也拯救人;(2)祂不僅拯救猶太人,而且願意拯救全世界的人。

信心不是從傳聞或別人見證得來的間接經歷,它乃是以基督的話為基礎的活的信靠。我們認識基督,不能一直只是從別人領受,也得自己親身體驗,親身經歷。

結論
外邦撒瑪利亞人為以色列人瞧不起的民族,主耶穌定意把福音傳給他們。還透過一個不名譽的婦人作見證。福音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不管是猶太人或希利尼人。神的愛普及萬民,生命的活水涌流不絕,天下蒼生因飲了這水而永不再渴。今天活水仍湧流不斷,從主耶穌的心到你的心,從你的心到他人的心。

請按詩歌 : 求主充滿我杯 (Fill My Cup, Lord)

像那井旁的婦人我在尋求,. 卻無一事能滿足我;.
那時我聽救主對我說:. 我是活泉能使你永不渴。
求主充滿,將我杯充滿!
滋潤我,除我心靈乾渴;
天上靈糧,求主賜下餵養我,
充滿我,使我能福杯滿溢!





[靈修筆記] 神愛世人

john3.16.jpg
約翰福音3:16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這是一段熟得不能再熟的聖經,也是許多基督徒喜歡的經文。這句話可說是新約聖經的鑰句,掌握了這鑰句就能抓住新約的精髓了。所以許多基督徒背誦它、唱它、把它作成標語、寫在牆上。有時我們聽多了,反應也麻痺了,而未能靜下心來思考其中的意義。這真是何等可惜。

這句話這麼重要,因為它包含了神救贖人類最主要的信息,其中有愛、捨身、信、滅亡、永生。這些詞彙背後都具有相當豐富的神學意義,它們串在一個句子,向我們傳遞一個寶貴的信息,就是神愛我們。這愛大到一個程度甚至願意犧牲祂獨生子的生命來挽回我們。叫我們脫離了刑罰,得到永恆的生命。以下我們分別來看「滅亡、救贖、信、永生」這四個重點:

因罪我們走向滅亡
滅亡是我們不喜歡面對的事實,卻也是陷在罪中的人無法逃避的命運。它不是指肉身的死亡,而是指在神的審判中被判為有罪。神對人的罪相當憤怒,因祂是公義的神,不能容忍罪惡。約翰福音提到:「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約3:36)

在神震怒審判下,背逆的罪人所受的刑罰是永遠離開神的面,也就是永遠的死亡。這樣嚴厲的刑罰叫人心裏不容易接受。但卻是明明白白寫在聖經上。神如果面對罪惡的世界無動於衷、任罪惡橫行也不作干預,這反而違反了祂公義的屬性,叫人難以接受了。在罪惡張狂的世界,人最常有的禱告就是:「神啊!求你彰顯公義吧!」

為什麼不信的人會滅亡呢?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而罪所要付上的代價乃是死亡。(羅6:23)除了我們平時常見的罪,如恨惡、嫉妒、虛謊、邪淫之外。不信神就是最大的罪。面對神所賜給我們這偉大的救恩,卻拒絕、不信、忽略、不順從,這就是對神最大的侮辱。就如經上說的:「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神獨生子的名。」(約翰福音3:18)

神的救贖計畫
看到前面那段,有人會覺得神似乎很冷酷。但是這不是神原來的心意。神不願我們在罪惡中滅亡,祂希望我們都能回頭。因此計畫藉著祂兒子,把我們從危險的景況中拯救出來。

神實在是非常看重我們。我們是按著神的形象而被造的。我們本性中的良知、理性、愛的能力、領受屬靈之事的能力,都正反映出我們具有神的形象。祂造我們在世上是為了要代替祂管理這世界,我們人生在世的目標就是更多的認識祂、彰顯祂的榮耀。可是我們沒有達到神的要求,因犯罪而離開了神。這是神所不願見到的。
接下來的一節經文就提到,神不願人在罪中滅亡。「因為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約翰福音3:17)

因著對陷在罪中世人的愛,神將祂的獨生子耶穌賜下,親身擔了我們的罪債,代替我們受了刑罰,為世人所絕、厭棄、最後為世人死在十架上。這些原本該落在我們身上的形罰,耶穌全為我們背負了。祂愛世人,甚至包括那些敵對祂的人。這是何等的大愛啊!

因信領受神的救恩
我們怎麼能得到這個救恩呢?信是我們領受救恩唯一的方法。約翰福音1:12就說:「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這是我們的靈魂能夠連接上神拯救的愛的唯一途徑。就是伸出我們的手、打開我們的心接受這白白的恩典。信不是一時的行動,而是心靈持續的狀態。我下定決心相信,代表我是真心真意接受到底。三心二意的人還沒有真實的信心。

同時信心的對象就是耶穌基督。承認祂是我的救主,接受祂的寶血將我們的罪洗淨。信包括理智上對真理信服、也需要意志上持續向神信實。這不是憑著人的努力所能辦到。完全是神的工作,因此人在救恩上面沒有一點可以自誇的。

在基督裏得到永遠的生命
救恩的結果是永恆的生命。永生不是肉身不死,而是從神那裏來的新生命,約翰福音1:13說:「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神生的。」這新生命與神同在、永遠不會滅亡。

永生是在基督裏才能得到的,得永生唯有通過基督這條道路。神藉永生之道吸引世人來接近耶穌。通過信,我們得到永生,這是與父神、與主耶穌之間建立新的關係。我們住在基督裏面,基督也住在我們裏面。這是從我們信的時候就生效,連死亡也不能把永生奪去。

我們被耶穌從滅亡的命運中救出來,賜給我們新的命運就是永生。永生是何等寶貴的應許,雖然現在並未完全實現,但我們現在就可以預嚐永生的滋味。我們現在就住在基督裏面,過著在地如在天的生活。

「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17:3)永生,聽起來似乎虛幻。但對信的人來說,再真實也不過了。

2007年8月20日 星期一

[靈修筆記] 接待真光

light.jpg
約翰福音1:9~13
真光照在黑暗的世間,你是躲避祂,或是願意接待祂?
真光照亮
「 9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約翰福音中多次用光與黑暗,來形容基督與這世界。這節經文的「光」是指什麼呢?從4、5節可以看出來。「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在基督裏的生命,就是就是照亮人類的光。人類本活在黑暗中,沒有從基督來的生命。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瞎子,沒有光明。

這裏的「黑暗」代表什麼?「黑暗」是光的反面,代表著基督徒生命中敵對神的反面勢力。當人類沒有基督的生命時,他就是活在黑暗中,順服黑暗的勢力。以弗所書中說:「從前你們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裡面是光明的,行事為人就當像光明的子女。」(弗5:8)

而基督來到了世間,就好像光照在黑暗裏。凡被照到的地方就不再黑暗。「黑暗卻不接受光」可以翻作「黑暗卻不能勝過光」。黑暗雖然不想接受光,用盡一切的努力企圖要勒死、及剷除光明的勢力,卻無能擊敗它。

基督就是那賜人生命的真光,祂來到世界,向黑暗發出光明,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神的恩典是向世上每一個人發出的,就如同陽光雨水一樣。祂的審判也是,沒有人能逃避真光對罪惡的檢驗。

自己的人不接待他
「 10 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著他造的,世界卻不認識他。 11 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

基督是造物的主宰,萬物是藉著他造的;但世上的人卻不認識造他們的創物主。就如同子女不認父母、牛驢不認主人一樣。為何被造的人不認識基督。因為我們被罪所迷蒙,被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我們看到了世界的五光十色,眼目所追求盡是今生的享受。當基督成為肉身來到了我們當中,無佳形美容,也沒有足以讓我們羨慕的地方。我們看不起祂,不接待祂。這是何等讓祂傷心的事。

接待而成神兒女
「 12 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 13 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神生的。」

但世上有另一群人,不與其他世人走相同的路。雖然世人棄絕了耶穌,但基督徒接待了祂。這些人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信靠耶穌為救主。這群不與世人走相同道路的人,是神所選召出來的。神賜給他們權柄,能夠被稱為神的兒女。

我們本在過犯罪惡中,與神隔絕,本為可怒之子,難以逃離神公義的審判。今天竟然被收納成為神的兒女。原本是不認識父親的棄嬰,如今卻被帶回父親的家,被抱在父親懷裏。何等大的恩典啊!這不是我們配得的、不是我的功勞。我是被撿回家的棄嬰。但天父恩待我,讓我因基督得到了拯救、在基督裏重生了我。我不留在黑暗中、不再貪戀世俗的罪中之樂、不再與神為敵。

我得到了一個新生命。這新生命不是憑著人血緣而來,不是從肉身情慾而來,也不是從人意而來,乃是直接從神而來的。我們是因著基督被神所重生,這新生命是神所賜的。與我們舊有的生命是何等不同啊!從今以後,我被稱為神的兒女,是何等尊貴的身分與地位。這不是幻想,是在神眼中千真萬確的事實,也是我親身所經歷可以作見證的。

我們是神的兒女,是神所寶貴的。基督來到世上,為了要救我們脫離黑暗,進入光明的國度。這不是頭腦中的教義,這是我們每天要活出來的新生命。神的兒女不再是無意義的神學名詞,是我們活在世上自我的認定,也是在天父面前永恆的事實。

朋友你經歷過這新生命嗎?你知道神在呼喚你成為祂的兒女嗎?你願意接受嗎?

2007年8月18日 星期六

[靈修筆記] 以馬忤斯的路上

luke24.jpg
能聽主親自講解聖經是何等的福氣,能親眼看到復活的主更是難得。這裏介紹兩個門徒,上面的兩件事都經歷了。他們的心從憂愁、遲鈍、變成火熱。我們信主的過程也曾有過迷糊、遲鈍的時候嗎?是什麼使我們明白過來?
眼睛迷糊,面帶愁容(24:13~24)
「正當那日,門徒中有兩個人往一個村子去;這村子名叫以馬忤斯,離耶路撒冷約有二十五里。 14 他們彼此談論所遇見的這一切事。 15 正談論相問的時候,耶穌親自就近他們,和他們同行; 16 只是他們的眼睛迷糊了,不認識他。 17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走路彼此談論的是甚麼事呢?他們就站住,臉上帶著愁容。 18 二人中有一個名叫革流巴的回答說:你在耶路撒冷作客,還不知道這幾天在那裡所出的事嗎? 19 耶穌說:甚麼事呢?他們說:就是拿撒勒人耶穌的事。他是個先知,在神和眾百姓面前,說話行事都有大能。 20 祭司長和我們的官府竟把他解去,定了死罪,釘在十字架上。 21 但我們素來所盼望、要贖以色列民的就是他!不但如此,而且這事成就,現在已經三天了。 22 再者,我們中間有幾個婦女使我們驚奇;她們清早到了墳墓那裡, 23 不見他的身體,就回來告訴我們,說看見了天使顯現,說他活了。 24 又有我們的幾個人往墳墓那裡去,所遇見的正如婦女們所說的,只是沒有看見他。」

迷迷糊糊的兩個門徒,面帶愁容地走在以馬忤斯的路上,卻不知走在身邊的竟是復活的主耶穌。心裏被愁苦佔據,為什麼呢?因為太多事在三天內發生了。簡直超過他們能想像。主在三天前已經被釘死了。他們素來所盼望、要贖以色列民的彌賽亞的偉大期望,原本全部放在耶穌身上。他一被釘死,所有的希望都落空了。

但故事還沒結束,有幾個婦女清早到了他的墳墓那裡,發現他的身體不見了。這使門徒十分驚奇。主的身體到哪兒去了。是不是被人偷了。心情懸在半空中,七上八下,就好像什麼事將要發生,卻又令人猜不透。面對著一張一張零亂的拼圖,湊不出完整的圖樣,可以想像得出他們心中的愁苦。

心信得太遲鈍了(24:25~27)
「25 耶穌對他們說: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 26 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他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嗎? 27 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 」

他們更猜不透的是,這事件的主角耶穌就走在他們身邊。主看到了他們的愁容,說他們:「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先知在經上預言的,彌賽亞必要受害、又要從死裏復活之事,是一定要應驗的。主一路為他們講解舊約的預言。這與他們期待的有些差距,他們所期待的彌賽亞是復興以色列的君王。但卻不知彌賽亞第一次來是以受苦僕人的形象,他來是要把自己的百姓從罪惡中救出來。「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他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嗎?」他們聽主的講解後,卻還是不甚明白。

我們的信心也常是遲鈍的,我們的眼光常注目在自己所期待的事上。我們期待神賜我們平安,期待神賜我們能力。當我們一切的期待都落空時,我怎麼看不符合我們所期待的神。掛在十字架上血淋淋的身體立在我們面前,再怎麼樣也想不到,這就是拯救我們的彌賽亞。

講解聖經時,心豈不是火熱?(24:28~35)
「28 將近他們所去的村子,耶穌好像還要往前行, 29 他們卻強留他,說:時候晚了,日頭已經平西了,請你同我們住下吧!耶穌就進去,要同他們住下。 30 到了坐席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 31 他們的眼睛明亮了,這才認出他來。忽然耶穌不見了。 32 他們彼此說:在路上,他和我們說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嗎? 33 他們就立時起身,回耶路撒冷去,正遇見十一個使徒和他們的同人聚集在一處, 34 說:主果然復活,已經現給西門看了。 35 兩個人就把路上所遇見,和擘餅的時候怎麼被他們認出來的事,都述說了一遍。」

到了天黑,耶穌回到他家,與他們一同吃餅。這時他們才看出來了:「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遞給他們。他們的眼睛明亮了。」這不就是那擘開五餅二魚分給五千人的主耶穌嗎?他真的復活了。

他們想起了主在路上對他們講解,基督必須受害,又從死裏復活進入他的榮耀裏這事。這幾天發生的事,不正應驗了先知對彌賽亞的預言嗎?跟隨了耶穌多年都沒有弄清定,原來主耶穌就是神所差來,救他們的彌賽亞。

我們信主的過程也像他們嗎?從迷糊到清楚、從遲鈍到火熱。當了基督徒多年,還對主耶穌的身份半信半疑。聽了許多篇道,對背起十字架跟從主,仍然有所保留。我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當我們有一天被主釘痕的手摸到、聽到主向我的心呼喚。我們的眼睛才突然明亮了。

在聽主耶穌向我們說話時,「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的嗎?」我也曾在聽到福音時心裏激動。在聖靈的感動下,有過火熱的心。而今天我的心怎麼冷了呢?

想起那兩位門徒,再想自己。主,我願與你同行,再向我說話吧!

詩歌請點:耶穌不改變
「昔日主往以馬忤斯,同走有門徒,
今主與我同走一路,不離我半步,
不久我要再見主面,願,此日快現,
與昔日升天時一樣,主仍不改變。
昨日今日直到永遠耶穌不改變,

天地縱變,耶穌依然,耶穌不改變。
榮耀歸主名,榮耀歸主名,
天地縱變,耶穌不變,榮耀歸主名。」

2007年8月14日 星期二

生命的傳承在網上

discipleship.jpg
我們都很清楚,基督信仰不是接受一個宗教,而是與神建立了一個生命的關係。基督徒因著歸信主耶穌,而讓舊有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被釘死,並從他那裏領受了新生命。在傳統的傳福音工作上是如此,在網路的福音工作上也不例外。不管是實際接觸所建立的關係,或是在網上長期交流所建立的關係,基本上都不僅止於理念的傳遞,更是追求生命上進一步的傳承。

有人可能會問:信仰是個人的事,自己追求就好了,與他人有何麼相干。聖經上告訴我們:「遵守神命令的,就住在神裡面;神也住在他裡面。」(約一3:24)「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裡面。」(約一4:12) 我們成為屬主的人乃是因為我們的生命與神相連,也就是住在他裏面。住在他裏面必然有的行為就是守主的命令、彼此相愛。與主相交必然也會與弟兄姊妹相交,肢體之間也一定會有團契的生活,大家在靈裏彼此分享交流。

當十幾年前網路興起時,逐漸的有許多在網上結識的基督徒,組成網上團契,或是網上教會。這種網上的團契能否發揮實際團契的功能呢?事實上,信徒間靈裏相交最主要的地方是在教會中,每週固定的崇拜、或團契聚會是不能被其他方法所取代的。不管是電視、廣播、網上的講道、網上交流,都不能比得上信徒之間面對面的接觸所建立的關係。其他的方法只能補足正常聚會的缺欠,卻不能取而代之。我們看到太多不歸屬任何教會或團契的網上基督、或只聽廣播的空中基督徒。或許能聽到一流的講道,知道很多屬靈知識,但因為缺少更深入的肢體相交生活,往往很難經得起現實生活對信仰的考驗。

那如何定位網上的基督徒社群呢?它不是個嚴密的組織,會員橫向連繫鬆散、不舉行聖禮、無法施行紀律。嚴格說來不能算成一個團契或教會。雖然如此,他們在網上交流建立的深厚情誼,與同工之間合作的默契,已經達到了部分團契的功能。可以視網上的基督徒社群為,為實際團契打前鋒的預備性團體。團體中的成員在事工上合作的關係更像是福音機構、或宣道組織的同工。

在這樣的組織中我們期待能有什麼樣的生命傳承關係呢?如同實際教會中所有生命傳承關係,在網路上也是類似的。舉例如下:
1. 牧養的關係:在教會中有牧養恩賜的弟兄姊妹,會被主選召出來,擔任牧養的工作:帶查經、生活關懷、屬靈上供應神的話語。在網路上一樣有這方面的需要,在論壇上回答問題、在博客上貼出查經材料或講章,定期以電子郵件或短信聯繫,這都需要有負擔的人做。帶領人不見得要是牧師,但一定要在屬靈上成熟,足以牧養他人。擔任牧養的工作除了要主觀上明白這工作是主的托負,客觀上要有弟兄姊妹印證牧者的恩賜。這不是單靠自己的意願可以做得來的。
2. 門徒訓練的關係:相對於牧養的一對多的關係,門徒訓練是一對一的關係。我們可能無法牧養一個團契,但總能找到屬靈上比我更需要的兄弟姊妹來牧養。門徒訓練關係的建立需要雙方的配合,擔任導師的必須在恩賜或個性上有足以讓人學習的地方,當學生的要主動要求學習。這樣的門徒訓練關係應該要維繫半年以上,才可能建立深厚的情誼,也才可能真正有生命的傳承。
3. 同工的關係:基督徒網站的建立,往往是由一兩位有負擔的兄姊發起,當找到初步支持就開始開站。慢慢的事工有果效後,志同道合的同工就會加入。當事工更加繁重就需要全職的同工,因此也需要有固定的奉獻。最後網站會朝向專業化的宣教機構的方向發展。因網站而受益的基督徒,也有部分會在經濟上,或擔任義工上作出回饋。這種因異象而結合的同工關係彌足珍貴。
4. 肢體的關係:這大概是目前基督徒網站最常見的關係,這完全是在網上相識而發展出的友誼關係。有時一同護教、互相支援。有時在網上討論,不打不相識。這種關係是相對來說,較自由而鬆散的。知識上的交流多,而生命的傳承少。

綜合上面討論的四種生命傳承的關係是在網上能夠發展的,也是對基督徒屬靈成長有益的。後兩種較自由,已經發展得較成熟了。但真正對生命的傳承有衝擊的前兩種關係,仍然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網上需要學習的人多,提供屬靈供應的人少。弟兄姊妹們是否也看到這方面的需要?

神給你話語的恩賜嗎?或你特別喜歡查經?喜歡思考人生問題。把它寫出來分享吧。你特別有耐心與人談道嗎?來論壇上回答別人的問題吧。更重要的是要有持續性。不要一時興起,做得轟轟烈烈。熱情一過就消聲匿蹟。生命的傳承是一生的事業、是你的生活型態。不是時興某種風潮而來趕一下流行。三心二意是做不了事情的。你願把你的一生投注在造就他人生命的事業上嗎?讓我們一起做吧!

2007年8月13日 星期一

[靈修筆記] 悔罪的眼淚

tear.jpg
路加福音7:36~50
這是一個犯罪女人的故事,她為什麼哭?耶穌說:她對耶穌的愛更深,是她的罪被赦免得多。我們對主愛的程度,也是與我們對主赦罪之恩體會的深淺成正比的。
悔罪的眼淚
「36 有一個法利賽人請耶穌和他吃飯;耶穌就到法利賽人家裡去坐席。 37 那城裡有一個女人,是個罪人,知道耶穌在法利賽人家裡坐席,就拿著盛香膏的玉瓶, 38 站在耶穌背後,挨著他的腳哭,眼淚溼了耶穌的腳,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用嘴連連親他的腳,把香膏抹上。」

這故事是發生在一個法利賽人的家,他請耶穌到他家一起吃飯。可能是他久聞耶穌的名聲,想要更多的認識耶穌。

宴席中竟然進來一個不速之客,她的行動讓主人尷尬。她挨著耶穌的腳哭,眼淚沾溼了他的腳,然後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用嘴連連親他的腳。這動作令人覺得驚訝,她怎麼了,為何跪在耶穌腳前哭,又為何連連親耶穌的腳? 從36節我們看到這女人是個眾所周知的罪人,是個人人排斥、看輕的人。這樣一個眾人討厭的罪人竟然不照照鏡子,膽敢到耶穌的腳前哭。她一定是對耶穌非常信任,誰會向一個不信任的人哭呢?她哭可能是為自己做錯的事,可能是她聽到了耶穌是神所差來的。因著對自己犯罪的悔恨,來求耶穌的赦免。

人是何等需要赦免啊。心中背負的罪咎壓制著我們,讓我們自慚形穢。我們需要脫去這些罪擔。有誰能赦免我們呢?很可惜的我們不能自己赦免自己。自我開脫在良心上是毫無功效的,我們得罪了誰,誰才能赦免我們。事實上我們犯罪真正得罪的是神,這罪把我們與神的關係隔斷了。當神呼召犯罪的亞當時,他連忙躲起來。我們就與亞當一樣,羞著臉不敢面對神。

這女人勇敢的走了出來,不怕人笑她。她要向耶穌懺悔,求耶穌的赦免。

先知為何讓罪人摸?
「 39 請耶穌的法利賽人看見這事,心裡說: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誰,是個怎樣的女人,乃是個罪人」
最受不了的是法利賽人西門:「這女人太不像話,竟膽大妄為來摸我的客人。更叫我難以忍受的是:耶穌竟然不拒絕。」按法利賽人嚴守的律法的規條,義人與罪人是不可接觸,一接觸就不潔淨了。他心想:「耶穌是先知,一定知道摸他的這個女人是個罪人。為什麼不拒絕?難道耶穌也是個罪人?」

我們心中也有許多固陋的想法,無形中將自己高抬,將別人貶低。「我怎麼可以與低下的人平起平坐。那有失我尊貴的身分。」這想法本質上跟法利賽人的差別不大。

罪得赦免多的,愛得也多
「 40 耶穌對他說:西門!我有句話要對你說。西門說:夫子,請說。 41 耶穌說:一個債主有兩個人欠他的債;一個欠五十兩銀子,一個欠五兩銀子; 42 因為他們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免了他們兩個人的債。這兩個人那一個更愛他呢? 43 西門回答說: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耶穌說:你斷的不錯。 44 於是轉過來向著那女人,便對西門說:你看見這女人嗎?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但這女人用眼淚溼了我的腳,用頭髮擦乾。 45 你沒有與我親嘴;但這女人從我進來的時候就不住的用嘴親我的腳。 46 你沒有用油抹我的頭;但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腳。 47 所以我告訴你,他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他的愛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愛就少。」
我們都是感恩的人,施恩於我越多的人,我越發感恩,也就更加的愛他。耶穌就拿欠債被免越多的人,更愛那免債的主人作比喻。讓西門思想,是誰更愛耶穌。西門的待客之道是很冷淡的。「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你沒有與我親嘴;…你沒有用油抹我的頭。」連猶太人接待客人的基本禮貌都沒有作到。可看出這客人在主人眼中的地位。

這女人的行動卻不一樣:「但這女人用眼淚溼了我的腳,用頭髮擦乾。…但這女人從我進來的時候就不住的用嘴親我的腳。…但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腳。」這一切都是由她的心發出,表達出她對耶穌的渴慕與敬愛。

「他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他的愛多。」這句話是否解作因為愛才得赦免呢?我想不是的。後面50節清楚說出赦免的根源是基於人對神的信。這句話應這麼理解:她的許多的罪都赦免了,這可以從她能夠愛得更多看出來。愛是赦免的結果,不是條件。

人得赦免是因著信
「 48 於是對那女人說:你的罪赦免了。 49 同席的人心裡說:這是甚麼人,竟赦免人的罪呢? 50 耶穌對那女人說: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

因著信,有罪的女人回到了耶穌的面前,她對耶穌的行動表明了她對耶穌的信。這信救了他,她的罪已得到赦免。因體會到耶穌浩大的赦罪之恩,她心中湧出對耶穌的渴慕與感恩。她對耶穌的愛竟然發生在耶穌開口赦免她的罪之前。可見在耶穌說出她罪得赦免之前,聖靈已經摸到她的心,她已經感受到耶穌的赦罪之恩。她也領受了從神而來的愛,這愛不是出於她自己,是神賜給她的,一個敗壞的罪人能夠回到神的面前,向神懺悔,這原是神的工作。若非聖靈的感動,就憑我們的本性哪能愛神呢,又哪裏能夠真心的歸信主耶穌呢?

奇異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主耶穌的恩典原是我們不配的,是超越我們有限的智慧所能想像的。真是奇異的恩典。

2007年8月9日 星期四

基督徒網站,觀眾在哪裏?

writing.jpg
許多對網路宣教持保留心態的人,常有的顧慮是:「網路宣教沒有用,根本沒幾個人看。還是向坐在教會中一個一個真人傳道實在一點。」有人有這樣的想法,我也不怪他。連我自己有時看到辛苦寫出文章,但點閱率這麼低時,不免灰心。心中產生疑惑:「人都到哪去了?這樣再寫下去值得嗎?」這是投入網路事工的人常常擔憂的問題,「觀眾」與「人氣」也是我們要克服的兩個心理障礙。
如何看待網上的「觀眾」?首先應該是把網民當人看,不要把網上的人群當成虛幻的,網路中很多虛擬的東西,但上網的人可不是虛擬的。他們就是活在同一個時代,住在世界不同角落,與你我一樣有良知也有罪性的人。只不過他今天出現在網上,就如同路過你家門口的路人一樣。所以應當先認真的看待這一群活生生的「人」。認清楚他們是誰、關心什麽、什麽内容可叫他們停下腳步來看看?進一步成爲忠實的觀衆,與網站作者建立較持久的關係、甚至成爲另一個宣揚相同理念的人。

其次再看「人氣」的問題。沒有網站不在乎人氣的。但「衝人氣」是不是基督徒網站主要關心的事呢?如果能搞清楚網站設立的目的,往往就能克服過度在乎人氣,把點閱率當成成敗指標的心態。商業網站以點閱率高低來決定行銷策略成功與否。往往用很多行銷的手段來招攬客戶。人氣衝得越高,商機就越大。因為人氣就是影響力,商場上的影響力直接關係到可能賺進來的錢。基督徒開網站的目的不是賺錢,而是在傳遞信仰、造就信徒。不是想盡辦法叫顧客把錢從口袋里掏出來,而是贏得信任、傳承理念、培訓基督的門徒、進而訓他們成爲宣傳者。商業網站與基督徒網站的相同點是,二者都想要讓更多的人點閱,擴大影響力。不同點是商業網站是爲了營利,基督徒網站是爲了宣揚信仰。

既然基督徒網站與商業網站目標不同,那宣傳的策略也應該是不一樣的。我們的顧客在哪裏?我認爲基督徒網站並不是以普羅大衆為宣揚信念的對象。雖然宣教的對象不應限制,但宣教的實踐上必須要有針對性。舉個例子,網站建好了你期待每天來點閱的是哪些人?就我估計基督徒網站的客戶大部份是基督徒,或是對基督教不排斥的慕道友。大部分不信主的人,就算一時誤闖,馬上就會掉頭出去。所以基督徒網站的觀衆不是社會各階層的一般大衆,而是有限範圍的「小眾」。

就針對這兩種主要的客戶定下網站的目的,一是培訓、二是福音。爲何需要培訓?因為基督徒的信仰必須繼續不斷的接受屬靈的供應,教會的主日講道、查經能夠達到部分的功能。但對於講臺供應不足、或教會未觸及到的題目。網站就能發揮補足的功能。其次平時讀經、禱告的心得也可以藉著網站分享。經過網上時常聯絡,建立團隊的向心力、經歷肢體相交的生活。

另外網站對於剛信主的基督徒、或牧道友,福音的信息也是相當重要的。福音性的文章可以澄清疑惑、吸引慕道友一步一步了解福音内容。對初信的基督徒,福音信息一樣有用,很多人信主多年還是對真理一知半解,多聽聽基要的真理,可以堅定初信者的信仰。在傳福音的過程中,也可以培養他們勇敢為主作見證的習慣。

知道了觀衆是誰,我們有興趣的是,要寫什麽?單刀直入的寫福音或培訓的内容嗎?還是他們喜歡看什麽,我們就寫什麽?我認爲這二者必須兼顧。傳福音不是討人喜歡,福音的真理是不能妥協的。然而是不是硬生生的就把聖經的内容就塞給別人呢?我想這樣做不但達不到果效,反而把人嚇走了。我們可以自己試試,如果進一個網站,劈頭就來個長篇大論,讀起來又乾又硬。我想讀不到兩行就直接跳走了,還把這個網站列爲拒絕往來戶,再也不上當了。基督徒尚且不想看老生長談,別説慕道友了。同樣的内容,可以把他寫得又生又硬,也可以寫得生動活潑。我相信聖經中寶貴的信息能歷久不衰,就是歷代基督徒用活潑的生命把他傳揚出來。今天也是一樣,同樣的聖經,怎樣把他的精義,透過生動的文字傳遞出來,讓人人想聽,聽了想再聽。

雖然神的話是歷久常新、永不改變的,但我們對神話語的應用,卻是隨不同處境而有不同的。今天我們面對這一群每天上網,尋找心靈滿足的e世代。什麽是神要傳給他們的信息?身為基督徒又怎麽樣把神的話,輕鬆又明白的傳給他們?手里敲著鍵盤,心中思緒泉湧。想的是這敲出來的文字,幾分鐘後就化作電子的信息,傳到遙遠的地方。而素不相識的弟兄姐妹們,碰巧打開了文章,他是迅速點開了、還是繼續往下看?他會嗤之以鼻、還是感動了他們的心?

我深信為神所作的,神必祝福。重視神話語的,神也必重視他。就因為我們都認識神,我才會在這裡寫這篇文章,在網路另一端的你才會進入這網站看這文章。神感動我的心,才會坐在這裡向這網路一端的陌生人傳遞信息,同樣的,神也會感動你的心。讓你把對神的信心化作文字,往天空的另一端傳出去。那一端必有神所預備的人,打開你的文章看。

2007年8月8日 星期三

網路時代,做!做!做!

evangelism.jpg
這是一個做比說更有效的時代,當你嘗試用語言來説服別人接受你的理念時,趕緊動手做吧。你的行動可以證實你的理念,也讓那些聽你滔滔不絕推銷理念的聽衆,看到一些真實有用的東西。話不必太多,產品決定一切。
在網路上的宣教也是一樣,這是近十年來才被關注的事工。開始總是花很大的心思來説服人接受。聽到的總是懷疑與保留的說法,有的人認爲:「不要浪費時間再網路上閒聊了,實實在在的一對一談道才有用。」我也知道與佈道對象建立關係的重要性,一對一談道是關係建立的重要基礎。但何必把它跟網路上的傳道對立起來呢?網路社群中面對的同樣也是一個一個活生生的人啊,與網友建立的關係就好像在學校、公司、社團與人建立的關係是一樣的。只是我們不習慣與一個看不見、摸不清底細、動機不明的人交談。雖然我們對隱身網上的個體有許多疑惑,不可否定,他們中間還是不乏像你我一樣,充滿好奇、充滿求知慾、或是感覺無聊、心中空虛,渴慕人生真道的人。這些是你平時一輩子也接觸不到,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交集的人。當他們的名字出現在你面前,帶著憂愁、喜樂、或失望的心情在網上搜尋時,你要告訴他什麼呢?

我不希奇許多人對網路的壞印象。只是這壞印象並不反應出網路的真實情況。我們對這虛擬的世界暸解還是有限,罪惡勢力利用網路來進行欺詐、迷惑的工作,例如網路犯罪、色情暴力等,這些負面的影響已經造成了人們對網路壞的觀感。但網上有成千上萬的年輕族群,他們用自己的言語,談自己的話題,形成了他們特殊的網路文化。我們對於這一群未得之民,到底是要積極進入他們中間,暸解他們的想法呢?還是從他們中間撤退?在網上傳福音的人就好像站在大街上,朝著攜來攘往的人群講道的牧師,你可以說他是白費口舌。我卻尊敬他的毅力,面對冷漠的面孔,他還是苦口婆心繼續傳他的道。眾多行人當中,總有屬主的人,總有人會聽進去。

對網路宣教的態度,與我們對宣教的策略有相當大的關係。我們怎麽看待世界?世界敗壞所以我們為了不沾染世俗而撤退。還是即使世界敗壞,其中還有主要我們拯救的人,因此為了救人而進入戰場。網路、媒體、文化這些人類社會每日接觸的東西,本身是中性的,如果有罪惡介入當中,我們是否就該從中撤退。還是該趁他沒有完全被罪惡把持之前,先佔下重要的據點。

我的立場是以積極的態度來看這個宣教的媒介,基督徒對這世界文化的態度不是避世,而是積極的參與批判與更新文化的工作。所以在這網路的時代,基督徒不應缺席。哪裏有失喪的靈魂,哪裏就是基督徒應該關注的地方。如果連基督徒都撤退了,不等於是把整個網路族群,拱手讓給世俗的勢力了嗎?不管今天網路如何發展,只要有失喪靈魂的地方,就是基督徒宣教的工場。我們的策略不應是撤退、而是進取。今天我們爭的不再是該不該做網路事工的問題,而是如何更有效、更積極的透過網路來傳遞福音的信息,讓福音進入更多人的心中。

網路的世界有什麼傳福音的管道,除了傳統的網上雜誌、教會網站之外。已經有許多人開始做、也達到某種程度的果效了。以下就個人所接觸到的,略作分析:
1. 福音論壇:論壇與各大學的原有的BBS討論區類似,有貼文、回應、問答的功能。適合討論特定的福音或神學主題,甚至生活上疑難的問答。這功能很容易使用,已被廣為接受。
2. 基督徒部落格:自2005年部落格興起後,一下子成千上萬的人投入。這是較個人化的園地,自己管理自己的網頁,愛寫什麼就寫什麼。慢慢的也看到個別基督徒製作福音性、或生活見證分享的部落格。缺點是原創的文章仍不足。對基督徒社群的影響力仍然很微弱。
3. Skype查經社群:這主要是用來打電話,但可以加上視訊及會議(conference call)的功能,可以用來舉辦網上查經、甚至網上禱告會。我使用這功能已有半年多了。
4. 福音或教義問答專欄:這有點像Yahoo answers,是收集問題,並尋求解答的資料庫。可以用來回答神學或生活的問題。

網路的發展日新月異,你只要想得到的功能就有人去發展,一發展出來就有人使用。這些新功能除了商業的用途之外,不要忘了,也可以用它們來傳場福音、連絡基督徒。這些用途需要有先趨者去前線開拓,更要有後方大量的支持者,才能形成風潮,對世俗的文化產生衝擊。

我有幸被生在這個時代,神把我們放在這世代也必有祂的心意,就是對這世代發出聲音,傳出屬天的信息。我並不是個開路先鋒,但是一個宣傳者。當我看到這需要時,就巴不得馬上動手做。這不是講理論的世代,而是一個以行動來說服人的世代。時間的緊迫已經不容許我們討論該不該做,而是面對快速變化的時代洪流,我們立刻要決定如何做,才不虧負主的托付。才不白白走過一生,將來空手見主。弟兄姊妹們,讓我們捲起袖子,開始行動吧!

2007年8月6日 星期一

[靈修筆記] 猶大之吻

Judas.jpg
猶大,一個人所不喜愛的名字、一個反派的角色、一提起他就想到賣主的叛徒。世人都追求名留千古,這個人在歷史上卻留下了千古的罵名。
大家在讀耶穌的生平時,對猶大的興趣也很高。歷史上出現了許多給猶大翻案的文章。猶大福音就是最近引起許多討論的其中之一,它一個杜撰的故事,記述猶大應耶穌的要求而出賣耶穌,目的是為了幫助耶穌去除肉體的束縛,而展現出神性。這是種虛妄的為猶大翻案的思想。

在思考猶大悲慘的結局時,不免對這戲劇性人物有些好奇。他出賣耶穌是出於自己的私利,還是耶穌對他的指示?他既是被預定扮演這角色,對完成主的救贖計畫,也算不可或缺的角色,這樣他還有罪嗎?他悔改了嗎?他得救了嗎?

聖經所提的信息或許可以解答我們的疑問。讓我們大略走過四段有關猶大的經文。

拉比,是我嗎?
「21正吃的時候,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22他們就甚憂愁,一個一個的問他說:主,是我嗎?23耶穌回答說:同我蘸手在盤子裡的,就是他要賣我。24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經上指著他所寫的;但賣人子的人有禍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25賣耶穌的猶大問他說:拉比,是我嗎?耶穌說:你說的是。」(馬太福音26:21~25)

猶大問耶穌:「拉比,是我嗎?」這一問可真是耐人尋味。是他明知故問裝無辜,還是想試試耶穌是否已看穿他的詭計。要害人之前還要問問被害人:「你知道我打算下手了嗎?」他一點也不無辜,在最後晚餐之前,他已經見過祭司長,談好出賣耶穌的價碼了。這多餘的一問看出他心中的矛盾。主分明知道猶大要賣他,主在最後晚餐前後給了猶大多次暗示,警告猶大主對他的詭計全暸若指掌,似乎是給他悔改的機會。猶大錯過許多回頭的機會,終究選擇出賣耶穌。

有人會疑惑,如果猶大悔改,主耶穌受死的救贖計劃就無法實現,所以猶大對基督的救贖工作還是有功勞的。這是為他的墮落找理由,就算沒有猶大,主一樣可也成就他的救贖。救贖的工作唯獨是神做成的,是不需要人的配合的。正如耶穌所說:「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經上指著他所寫的;但賣人子的人有禍了!」猶大無論如何是要為他賣主的罪負責。

猶大的親嘴
「46起來!我們走吧。看哪,賣我的人近了。47說話之間,那十二個門徒裡的猶大來了,並有許多人帶著刀棒,從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那裡與他同來。48那賣耶穌的給了他們一個暗號,說:我與誰親嘴,誰就是他。你們可以拿住他。49猶大隨即到耶穌跟前,說:請拉比安,就與他親嘴。50耶穌對他說:朋友,你來要做的事,就做吧。於是那些人上前,下手拿住耶穌。」(馬太福音26:46~50)

猶大之吻,虛假之吻。問安的親嘴竟成了出賣的暗號。這吻表面是尊敬,背地裏卻是陷害。可悲啊,猶大怕天色昏暗而抓錯人,所算計半天的暗號,竟成了暴露他内心虛僞的諷刺。帶著刀棒的大隊人馬,不費吹灰之力抓住了耶穌。耶穌一點也沒有抵抗。他本來就不會打算抵抗,不是他不能,而是不願。神的計劃早在預定當中,人的算計是無法阻擋,也無法加速促成神的工作。人的算計只是徒然顯出他的幼稚而已。

我賣了無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
「3這時候,賣耶穌的猶大看見耶穌已經定了罪,就後悔,把那三十塊錢拿回來給祭司長和長老,說:4我賣了無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他們說:那與我們有甚麼相干?你自己承當吧!5猶大就把那銀錢丟在殿裡,出去吊死了。6祭司長拾起銀錢來,說:這是血價,不可放在庫裡。7他們商議,就用那銀錢買了窯戶的一塊田,為要埋葬外鄉人。8所以那塊田直到今日還叫做血田。」(馬太福音27:3~8)

猶大見耶穌被定罪,立刻就後悔了。犯罪與後悔之間竟然只隔了幾個小時。多麽像我們今天的情況啊!犯罪之終,後悔之始。罪中之樂的滿足僅僅撐得過幾小時,值得嗎?

把那三十塊錢拿回去,求個心安吧!犯罪得的骯髒錢,要給出去還沒人要。還被祭司長和長老羞辱了一頓:「那與我們有甚麼相干?你自己承當吧!」想補償罪過,卻回頭無路。這就是陷在罪惡中的世界所有的景況。你以爲犯了罪,找個機會可以補償受害者,可免去良心的責備。可是現實的世界連贖罪的機會都沒有。就像黑社會的老大,你為他犯罪賣命,他得了利益可是六親不認,把關係撇得乾乾淨淨。人間最悲慘的事就是回頭無路、悔改無門。猶大最後畏罪而懊悔,走上了絕路。

往自己的地方去
「弟兄們!聖靈藉大衛的口,在聖經上預言領人捉拿耶穌的猶大,這話是必須應驗的。17他本來列在我們數中,並且在使徒的職任上得了一分。18這人用他作惡的工價買了一塊田,以後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腸子都流出來。19住在耶路撒冷的眾人都知道這事,所以按著他們那裡的話給那塊田起名叫亞革大馬,就是血田的意思。20因為詩篇上寫著,說:願他的住處變為荒場,無人在內居住;又說:願別人得他的職分。…24這使徒的位分。這位分猶大已經丟棄,往自己的地方去了。」(使徒行傳1:16~24)

猶大雖然懊悔自殺,但他最後得救了嗎?從主耶穌在最後晚餐時說的話:「我與他們同在的時候、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了他們、我也護衛了他們、其中除了那滅亡之子、沒有一個滅亡的。」(約翰福音17:12)猶大應該是沒有得救。在使徒行傳彼得的講論:「這位分猶大已經丟棄,往自己的地方去了。」他使徒的位份顯然已被除名。他在其他使徒所記載的書信中,被描述成一個罪大惡極,結局悲慘之人,因他雖然懊悔,但卻沒有回轉歸向神,反而引咎自殺,所以他應該是沒有得救。

結論:人的決定在一念之間,猶大犯罪到後悔只有幾小時,這罪咎竟能將他帶到死亡的路。他若不做出背叛耶穌的罪行,他仍然是使徒,仍能見到復活的主,仍然能為主宣道。今天或許會有一本純正信仰的「猶大福音」。但一步錯救全盤錯了,他錯誤的第一步,並不是在賣主的一刹那,而在跟隨主的過程中,所累積的懷疑與不信所引發的。

弟兄姐妹們,懷疑與不信引導我們離神越來越遠,猶大的結局是我們的鑑誡。

2007年8月4日 星期六

[靈修筆記] 綿羊山羊的審判

shepherd.jpg
馬太福音25:31~46
這段經文是主耶穌在生前向門徒描述末世的審判的情形。本段的比喻相當生動,是主對門徒憐恤弱者最寶貴的教導,同時它也是一段非常難解的經文。因為他論及末世的審判,在末世論上,神學界仍有相當多的爭議。
這段的主旨明顯不在談末世的審判是如何一步一步實現。主耶穌是在回答門徒的問題:「請告訴我們,甚麼時候有這些事?你降臨和世界的末了有甚麼豫兆呢?」主耶穌用「十個童女」,「一個人要往外國去的主人」,及「牧羊的分別綿羊山羊」來比喻天國裏主以什麼標準來審判。十個童女是提到警醒預備、主人僕人是談到忠於所托、綿羊山羊是提到,憐恤軟弱的鄰舍。因為第三個比喻,主是直接說出人子降臨,及永生永刑的審判。因此有解經者以末日必然發生的事件來理解這段經文。

在解釋本段經文時會遭遇幾個難題:
1. 主所說的綿羊山羊比喻是末日發生的一個事件,還是概念化的描述末世審判分別義人惡人的標準?
2. 綿羊山羊的審判發生是大災難後、千禧年前的某一時刻,還是白色大寶座審判之時?
3. 憐恤軟弱的鄰舍能成為進入永生或永刑的標準嗎?

首先我必須表明個人的立場,我尊重字義解經,贊成前千禧年的末世觀。所以上面第二、第三問題都好解決。
1. 第二題:分別綿羊山羊的審判,是同時發生的一件事。對得救者的審判、與不得救者的白色大寶座審判中間相隔千禧年,應該不能混為一談。
2. 第三題:憐恤軟弱的鄰舍、對主再來儆醒態度、與對主的忠心程度都是對主信心的表現,所以自然是進入永生或永刑的標準。
3. 首要的難題就是在第一題,第二題也是源於此。這解決了,全部經文就清楚了。
當然許多解經的難題不是一套神學立場就能解決的。以下我把對這段經文的思考,簡單記述如下:

如果按字義解經,會把這段經文當成末日發生的一個事件;最後就推導出:這段經文不涉及基督徒,因為他們已經在災前被提了。而是指大災難後、進入千禧年前對萬民的審判。這說法最忠於字面,但在神學上就會推導出,兩種進入永生的標準,一是信主、成為基督徒,另一是在大災難時悔改,愛有需要的弟兄。兩者不見得矛盾,都是因信進入永生。但對於主再來時沒有信主的人似乎還有第二次機會,只要能進入千禧年國度仍然得救。

如果把這段經文當成概念化的描述末世審判分別義人惡人的標準。就不完全仔細要求末世審判完全按字面上記載發生,而是概括性指出,信主與不信主的人在千禧年來臨時,因對主再來儆醒態度不同、對主的忠心程度不同、對軟弱者的態度不同,正反應出他們對主的信心。因此影響到他們最後審判的命運。這說法的缺點是,解經上無法完全按字面解,如「當人子在他榮耀裡、同著眾天使降臨的時候,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這審判如何同時施行在,被提的信徒與不被提的非信徒身上?除非概念化的把被提與綿羊山羊審判當成同一回事。那就要在解經的原則採取字義、寓義雙重標準。

此處我只提出問題,指出兩種可能解釋的優點與弱點。至於哪一種解釋更好,就要看讀經者重視神學上救恩的一致性,或解經原則上的一致性了。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