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 4:1~42
撒瑪利亞婦人的生命乾渴而絕望,正如我們今天心靈乾枯。拼命找、拼命抓,卻永遠得不到滿足。主耶穌是生命的源頭,祂滿足我們生命中最深的需求。因為祂所賜的水,乃是能夠在我們裡面成為泉源,一直湧流到永生。
必須經過撒瑪利亞(約4:1~4)
這章經文記載一段特別的故事,它發生於耶穌停留在猶太地短暫時間之後,啟程回到加利利的路上。在猶太地的期間,由於引起法利賽人的注意,敵對耶穌的勢力已經出現,法利賽人不滿耶穌挑戰他們的言論,也忌妒他受群眾擁戴。耶穌考量傳道事工剛剛開始,此時不是與他們公開衝突的適當時機,所以他離開耶路撒冷,回加利利去。
撒瑪利亞原是北國以色列的首都,北國被亞述打敗後,很多以色列人被擄到亞述去,外邦人則來到他們的地方居住(王下17:24),留下來的以色列人與外邦人通婚,成了一個混血的民族,在南國猶太人眼中,他們是不潔淨、背叛民族、和國家的。不但在種族上不純,在信仰上也非常混雜。因此正統的猶太人歧視他們,通常他們要往加利利去時,是繞道約但河東,而刻意不經過捷徑撒瑪利亞。
然而耶穌此時不但刻意經過此地、並且與一個婦人對話,在他愛鄰舍的教訓中還以一個撒瑪利亞人為他愛鄰舍的範本(路十33)。可見在耶穌的眼中沒有種族岐視,撒瑪利亞人同樣是神所要拯救的對象。
怎麼向我要水喝呢?
「撒瑪利亞的婦人對祂說:『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呢?』原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沒有來往。」(約4:9)
當耶穌以肉身活在世上時,有各種正常的身體需要。他也不避諱向一個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透過這樣的接觸,耶穌開啟了一個福音的話題,進而觸及這個婦人生命的需要。然而婦人質疑的回答,正反映了兩個民族情感的扞格,婦人反問耶穌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她是在諷刺猶太人,為何要向撒瑪利亞人求助呢?事實上耶穌只是要在此時開啟話題,目的是點出這個女人的真實需要。
民族的隔閡阻攔福音的傳播,耶穌的真愛卻能打破民族的藩籬。
喝主所賜的水,永遠不渴
「耶穌回答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4:12~13)
當耶穌和婦人提及活水時,婦人還以為是指井裡的水,而自恃擁有當地人引以為傲的雅各井。耶穌卻告許她真正的活水,不是物質的水。物質的水只能解一時之渴,生命乾渴才是這女人更深的需要。耶穌所說的活水乃是指祂所賜下的生命,這生命要像活水一樣解人乾渴,而且喝了之後永遠不再渴,它要成為泉源,湧到永生。這活水是婦人所難以想像的,但卻是她最缺乏的。
在約翰福音七章,耶穌在住棚節的最大之日,曾高聲向耶路撒冷的人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約翰在此解釋說,耶穌這話是指信他的人要受聖靈說的。兩處活水的說法,就是指信耶穌的人,要因聖靈的內住,而湧流出活潑滿足、源源不絕的豐盛生命。
主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這活水的性質是:(1)不斷湧出的、永不枯竭;(2)是滿溢的、恩及眾人。主耶穌實在是我們人生的滿足,因為祂所賜的水,乃是在我們裏面成為泉源,一直湧流,永遠使我們的人生滋潤、滿足。
「直湧到永生」有『活潑跳躍』的意思;可見這活水乃是一種活潑的能力,從人心裡面湧流出來,是可以主觀經歷的。信主的人可以在主裏,享受這種活潑滿足的生命,並親身體驗這個生命。世上的快樂都是有限度的,就像井中之水,只有短暫的果效,不能真正滿足人的渴望;但基督給人的祝福,則不僅滿足人心中的乾渴,且能福杯滿溢,恩澤他人。
去叫你丈夫也到這裡來
撒瑪利亞婦人向主耶穌要活水(4:1),但是主卻提到她的『丈夫』。這正是點出她的心中痛處,一段不道德的過去(18節)。人若要得著活水,必須解決罪惡的問題。若要喝進屬靈的活水,非得先清除心中的罪不可。真實的得救,必須承認自己是罪人,向主真誠悔改;我們向人傳福音、救人靈魂時,千萬不能逃避罪的問題。
信徒每一次向主禱告的時候,主也常觸摸我們罪的問題。罪是人們最不願觸及的問題,因它是人生最不光榮的一頁。詩篇中說:我們若要禱告得著答應,便須對付我們的罪(詩66:18);另一面也說出我們常與主禱告交通,乃是幫助我們鑑察罪和對付罪的方法。人往往只願說出自己能夠見人的部分,而隱藏大部分見不得人的醜事。這女人的問題不是找不到丈夫,而是不停換丈夫。想用不停的尋找新的伴侶來解決婚姻上的問題。不管如何更換,至終仍是不能滿足。不論人有何隱藏的罪,在主面前都是赤露敞開的,因為祂是察看人肺腑心腸的。
耶穌行經別人不願行經之地,與人不願與之交往的婦人談話,特別來指出婦人生命的饑渴,也指出她生命中的罪,乃是要她在神面前認罪悔改,脫離過去敗壞的生活。我的生命中有什麼不正常的事務,攔阻了活水江河般的生命自我生命中湧流出來嗎﹖
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
「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禮拜;你們倒說,應當禮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耶穌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約4:20~22)
耶穌特別來此,就是要向撒瑪利亞人作見證,證明彌賽亞已經來了。撒瑪利亞人雖然在信仰上混雜,但仍與猶太人一樣等候彌賽亞(4:25)。耶穌先向撒瑪利亞婦人見證自己彌賽亞的身分。再進一步藉這婦人的見證,將彌賽亞來臨的福音信息帶給其他撒瑪利亞人。
耶穌點明婦人生命的真象,指出她是一個活在罪中的婦人。使這婦人看出祂有先知的洞察力。婦人知道自己罪的問題已經被耶穌指明了,但她心中仍有信仰上的攔阻,就是以色列人與撒瑪利亞對敬拜地點的不同看法。兩民族在敬拜上的差異困擾這婦人,使她仍對耶穌的身分有疑慮。她把自己信仰上的困擾提出來,請耶穌解決。所以我們看到,使人不能活出活潑有力的屬靈生活的因素,一是罪的阻攔,一是信仰上的混淆。
婦人信仰上的問題,就是撒瑪利亞人與猶太人之間長久以來相持不下的問題。究竟除了耶路撒冷以外,在其他的地方敬拜算不算得上是敬拜。過去撒瑪利亞原來想要與歸回的以色列人一同建殿敬拜,遭到拒絕。自此撒瑪利亞人即開始在基利心山上自設敬拜之聖殿。
耶穌首先告訴婦人,撒瑪利亞的宗教的確是有偏差的宗教,因為他們並未通過這樣的敬拜認識神。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因為唯獨透過了神的選民猶太人,神將祂對世人的啟示保存了下來,也只有從猶太人記下的聖經,及其所應許大衛的子孫耶穌,我們才能領受神的啟示。得到了祂的救恩。
心靈和誠實的敬拜
「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祂。神是個靈(或無個字);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4:23~24)
「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原文直譯:「要在靈裡和按真理來拜祂」。『用』字原文是『在...裡面』(in);『心靈』原文只有『靈』字。當時的人將敬拜變成外表與形式,斤斤計較地點或祭物,而忽略了內在敬拜的實際,故主耶穌在此有意將真實的與虛假的敬拜對比。相對於虛假的敬拜:「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太15:8)「你本不喜愛祭物,若喜愛,我就獻上;燔祭,你也不喜悅。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神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51:7)耶穌指出『靈與真理』乃是敬拜的實際。「父要這樣的人拜祂,」『要』字原文有『尋找』的意思;神一直在尋找『這樣的人』來敬拜祂。
在舊約裡,神命定以色列人敬拜神時應該在神所選立為祂居所的地方(申12~5,11,13~14,18),就是耶路撒冷。耶穌告訴這個婦人,以地點為敬拜的中心的情到此要告一個段落了。我們知道在舊約耶和華啟示,祂將在一特定地點接受人的敬拜。耶穌現在來宣告,以地點為中心的敬拜方式已經結束了。在恩典時代中,敬拜神不在乎地點和物品,也不在乎典章和儀式,只在乎『靈和真理』。神真正接受敬拜的不在乎外表的儀式,神看重的乃是按著「聖靈與真理」所引導的敬拜。神不需要在特定場所接受敬拜。當人願意順服在「聖靈與真理」之中,這裏就是神接受敬拜的地方。因為強調地點使人失去真實向著神的心,如今,凡是在「聖靈與真理」裡面向神發出的敬拜,都被悅納。
敬拜的真正問題,乃在於是否具有屬靈的實際,與敬拜的地點是毫不相干的。敬拜是個人的和屬靈的,應在聖靈的掌管下獻上靈祭給神。真正敬拜的是裡面的實際和心意的誠摯。敬拜不可僅有外表而無裡面的實際;外面和裡面、行為和存心都須一致。
『神是靈』,靈就是神的本質。『靈』字也表明神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要敬拜神,單是出自心靈仍然不夠,必須讓我們的靈順服在聖靈之下來敬拜祂。這裡的『誠實』是指神啟示的真理,按著真理才能對神有真正的敬拜。真理的的實際乃是基督,祂就是真理。
更深的認識
「那婦人就留下水罐子,往城裡去,對眾人說:『你們來看,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莫非這就是基督麼?』」(約4:28~29)
我們看這婦人越來越深認識祂,「莫非這就是基督麼?」意思是不太肯定的問話,有些將信將疑的意味。雖然不是很確定的相信,但這個初步的念頭讓聖靈有作工的余地,引導這婦人終於信耶穌是基督。許多基督徒在開頭時,也一樣似乎相信主,卻又不太肯定,但因著肯繼續打開心門,最後終於確定地信了主。
1. 最先她認為耶穌只是與他們沒來往的「猶太人」(9節);
2. 後來她稱祂為「先生」(11節);
3. 接著她開始懷疑祂是否比她的祖宗雅各還大;
4. 慢慢她查覺出祂是「先知」(19節);
5. 最後由懷疑祂是彌賽亞(25節),最後向別人傳揚祂真是救世主(42節)。
耶穌值得我們天天更多、更深地來認識祂,保羅說,「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腓3:8)。
這個婦人竟然不再隱瞞她往日的醜行,把她羞恥的生活擺在眾人面前,足見一個真心悔改的人,必定肯不顧一切願意為主作見証;若不肯為主作見証的,恐怕仍未真的悔改。為主作見証,乃是以自己過去和現在的經歷為見証,這也是見証具有感動力之處。
我們親自聽見了,知道這真是救世主
「那城裡有好些撒瑪利亞人信了耶穌,因為那婦人作見証說:『祂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於是撒瑪利亞人來見耶穌,求祂在他們那裡住下;祂便在那裡住了兩天。」因耶穌的話,信的人就更多了;便對婦人說:『現在我們信,不是因為你的話,是我們親自聽見了,知道這真是救世主。』」(約4:39~42)
撒馬利亞婦人立即向別人分享她的經歷。雖然她的名聲並不好,但不少人接受邀請親自來到耶穌面前。或許我們會為過去的罪惡而羞愧,叫我們引以為恥,但基督改變了我們,當別人看見這些改變,便會感到好奇,我們就可以把握機會向他們介紹基督了。作見證能夠使人相信主耶穌,所以信徒在教會中,千萬不要小看作見證的功效。
信主的人經歷各有不同。有人相信是因為別人的見證(39節),更多是因為主「耶穌的話」。神用不同的方法帶領罪人歸向祂。我們的見證把人帶到神面前,神的話能有使人重生的功效。
「這真是救世主,」『救世主』這稱呼在新約中僅另有一處提及(約壹4:14),值得注意的撒瑪利亞人竟是聖經中最先這樣形容主耶穌的人。『救世主』這詞表明:(1)主耶穌不但教導人,祂也拯救人;(2)祂不僅拯救猶太人,而且願意拯救全世界的人。
信心不是從傳聞或別人見證得來的間接經歷,它乃是以基督的話為基礎的活的信靠。我們認識基督,不能一直只是從別人領受,也得自己親身體驗,親身經歷。
結論
外邦撒瑪利亞人為以色列人瞧不起的民族,主耶穌定意把福音傳給他們。還透過一個不名譽的婦人作見證。福音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不管是猶太人或希利尼人。神的愛普及萬民,生命的活水涌流不絕,天下蒼生因飲了這水而永不再渴。今天活水仍湧流不斷,從主耶穌的心到你的心,從你的心到他人的心。
請按詩歌 : 求主充滿我杯 (Fill My Cup, Lord)
像那井旁的婦人我在尋求,. 卻無一事能滿足我;.
那時我聽救主對我說:. 我是活泉能使你永不渴。
求主充滿,將我杯充滿!
滋潤我,除我心靈乾渴;
天上靈糧,求主賜下餵養我,
充滿我,使我能福杯滿溢!
2007年8月21日 星期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
-
「衝鋒陷陣」是一部以運動為背景的勵志片。片中探討黑白族裔,如何捐棄成見,合作致勝。兩位教練在領導上所扮演的角色,值得我們學習。 空降而來的領導力的影響與情境的變化 在1970年代,正是黑人民權意識高漲的時代。位於美國中南部的維吉尼亞州,居民的觀念還是很保守。那裏的一所高中的美式...
-
兒子的與趣與我對他的期待有段差異,我期待他多讀點書,他卻非常喜歡玩Lego。我叫他過來聽我講故事,他卻叫我陪他玩Lego。我對Lego本來沒有任何成見。但兒子常常把細細小小的積木散得一地,收的時候卻要我幫他收。有時不小心一腳踩在尖尖的積木上,忍不往要罵上兩句。看著玩具箱內積滿了幾...
-
考驗對於一個產品達於完善是必須的,越加嚴格的品管,越能製造出高品質並耐用的產品。跟隨主的基督徒、在地上成為神見證的教會,同樣地也需要經過神的考驗。我們有興趣知道,對於神兒子主耶穌,難道考驗也是必要的嗎?從本段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耶穌身為神受苦的僕人所經歷的考驗。這內容出現在三卷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