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

城市新興教會培訓工作的探討

阿斗雜記: 城市新興教會培訓工作的探討引言
自從文革結束,中國政府容讓教會重新開放以來,家庭教會如雨後春筍般的增長。當教會人數不斷增長,牧養的工作就更加需要。要維持會友靈命成長,教會必須積極推動同工培訓的工作。當時國內家庭教會,經過十年文革壓迫,剛從嚴厲的考驗中得到喘息,要發展自己的培訓工作實在不易。當這個需要傳到海外,就有些基督徒突破當時的重重阻隔,熱心提供培訓的支援。這項事工開始於八零年代初,起初很少人見到這個異象,海外教會對國內教會的情況陌生,也不知如何開展培訓的工作。早期少數的先鋒有趙天恩牧師,他自1983起開始推動培訓工作 。陳鐳牧師也在八零年代末期,開展家庭教會的培訓 。在他們的積極推動之下,華人教會逐漸接受向中國差派培訓老師的異象。到如今,此項事工已經有許多宣教團隊投入。然而相對於起國內家庭教會廣大的需要,現有的事工所能滿足的,仍然是杯水車薪。
中國家庭教會的迅速發展,被視為是近代宣教史上的奇跡,教會新的團體不斷被神興起。特別是九零年代末在城市興起的基督徒團體,他們主要是以大學程度的年輕知識分子所組成,通常被稱為城市新興教會 。他們熱愛考察聖經、追求信徒之間的團契關係、重視思考神學問題。因為年輕的關係,他們沒有傳統的包袱,對於傳統的三自教會、與家庭教會之間的不和,感受不深。對於海外基督徒的培訓支援,大多數抱著歡迎的態度。又因為教會成立不久,並未形成自身的信仰傳統,特別需要外界的奧援。因此在此類型的教會中,對培訓有很大的需求。然而,神在海外華人教會儲備了相當多的神學教育人才,正好能過滿足國內的需要。培訓工作正是海外教會支援國內教會的施力點。

海外教會應該如何來支持新開展的城市新興教會,讓他們穩定而健康的成長?本報告準備就這個問題分成幾方面來探討:(1)首先分析城市新興教會的需要、(2)再看海外教會培訓可行的方式、(3)最後提出對這項事工將來的展望。

城市新興教會的培訓的需要

城市新興教會的興起
在八九民運之後,在中國的城市中逐漸興起一個新的教會團體,通常被稱為是「城市新興教會」。他們的性質並不像傳統的農村家庭教會。他們也並不認同三自教會。就教會的淵源、與關聯性來說,它是獨立於兩大教會體系之外的獨立團體。就保守的神學路線、與政教分離的立場來說,他們更接近家庭教會。這種教會主要由青年信徒自發組織的、大學生團契轉型而成的,或由海內外宣教士開拓的 。

這類型的教會正在各大城市出現,特別是學校集中的大學城,或是就業機會多的工商業城市。隨著中國人口往城市遷移,他們的人數也漸漸增多。傳統中國教會「農民多、教育程度低者多、老人多」的三多現象,已經慢慢改觀。這群年輕、知識分子、以及專業人士所組成的教會,將逐漸向成中國教會的主流。他們將來的發展與走向,值得海內外基督徒共同關切。這個新群體關係到將來基督教在中國所展現的面貌,甚至影響中國教會未來的成長或衰弱,實在需要我們更加的關注 。

教會的組成與特點
從教會組成的淵源來看,三自教會是因為政府希望掌控教會,從上而下推動而組成的教會體系。家庭教會則是緣起與對三自運動的反對,而自發興起的教會群體。城市新興教會的組成有別於傳統的兩大教會群體。他們既不是家庭教會在城市植堂所建立的,更與三自教會無關。他們多半是年輕學生、或專業人士自發組成的獨立教會群體。會當基督徒學生聚在一起,就發起成立團契。創會的領袖通常是具有領導能力,但是屬靈的狀況、以及管理教會的經驗仍然不足。他們之中有的能夠找到固定的支持,讓教會存活下去,但是也有很多艱苦支撐、搖搖欲墜。因為他們多半是在學學生,或是畢業不久的就業青年,很多是剛信主沒有多久的基督徒,也有的是從小信主,在教會長大的基督徒。但在原來的傳統體制下,少有讓他們有獨當一面的機會。開創教會對他們來說是個極為興奮的事。雖然開始的時候滿腔熱情,為主發熱心。但是終究要面對教會生存的問題。對於一群二、三十歲的年輕基督徒來說,維持一個上百人教會的運作,是極大的挑戰。然而心胸開放,渴慕學習是他們的優勢。他們是一群具有相當大發展潛力的教會團體,就如當年神在臺灣、香港興起的校園團契、以及日後在北美興起的查經班。他們似乎有著相同的蓬勃朝氣。

同工培訓的需要
這一群教會初創不久、可塑性強的基督徒,他們勇於嘗試許多新的做法。但是也因為經驗不足,他們對管理教會的方式還是在摸索的階段。教會在經濟困難時要如何解決?同工之間遇到衝突要如何協調?神學路線爭議要如何抉擇?如何防備外來異端的誘惑?這些很多是超過他們現有的經驗所能做出的決定。所以外界的幫助是他們能夠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他們通常也樂意接納外界伸出的援手。這是海內外比較成熟教會服事的機會。就肢體相通的觀點來看,普世教會所有的人力、財力資源、神學教育、管理教會的經驗,全部都可以成為這些新興教會的幫助。

這是個策略性的事工,神在歷史上,頭一次開啟了中國知識分子接受福音的門。過去的幾十年來,福音一直被排斥在知識分子之外,從民國初年的五四運動起、到二零年代的非基運動,直到解放後無神論思想成為主流。福音從來沒有如現在這樣被中國知識分子歡迎過。這是個特別的時機,是向廣大中國人宣揚福音的寶貴機會。而直接與基層同胞接觸、在各行各業發揮影響力的,就是這群將來成為社會主流的知識分子。所以針對這群新興起的教會的需要,及時作出回應,從當中培養出將來教會的人才,是華人教會責無旁貸的任務。

可行的培訓方式

傳統培訓的方式
自從解放以來,神從未曾放棄將他的話語供應中國教會屬他的的子民。在重重限制下,神用各種管道將安慰、造就的信息繼續地傳揚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從1949年起到現在,良友電臺的福音廣播從未無停止 。七零年代,家庭教會出現了,一群遊行佈道的傳道人,他們到處旅行,鼓勵灰心膽怯的信徒,同時帶領了不認識主的同胞接受了福音 。八零年代初期一直到現在,海外的牧者進入國內,服事家庭教會自辦的「野地神學院」,培訓了服事教會的工人 。如今培訓的管道更多樣化,有的以探親、觀光、考察的名義進入國內從事短期培訓的服事。現在更多人用教學、定居、就業的機會,長期居住在國內,發揮更深遠的影響。城市新興教會的培訓工作,脫離不了傳統農村家庭教會所用的方式。人與人直接的接觸、面對面的教導,能夠引發生命的傳承。所以培訓老師親自到當地訪問、教學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培訓方式。

培訓工作遭遇的困難
由於國內的環境特殊,培訓的工作不能公開進行。所以外來的老師只能透過熟悉的管道介紹,才可能得知何處需要培訓。再加上當局對通訊的監察,海內外的聯系相當不便。眾多有需要的教會得不到足夠的餵養,軟弱的肢體得不到照顧。正如主耶穌所說的:「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馬太福音9:37)解決工人缺乏的問題,只有靠培訓。而此項事工最缺乏的就是靈命、學識兼優的培訓老師。要靠海外老師一年幾次,十幾天的時間進入國內,旅行培訓,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國內的培訓老師也是相當缺乏。常常出現的情況是培訓時間到了,因找不到老師而取消。

另一個值得顧慮的因素是安全問題。城市新興教會多數未登記,有關當局在城市內對教會活動管制相當嚴。在城市裏,不太可能找到夠大的場地,容納超過100人以上的聚會。所以部分培訓的場地就是借用臨近的郊區的農舍、工廠、或城市的寫字樓。大多數還是利用能容納30人左右的住宅,當成培訓場地。常常可見的現象是,眾多弟兄姊妹擠在狹小的房間。夏天的時候,又悶又熱,考驗大家的耐力。另外還有的教會因為經費不足,只得借用三自教會辦培訓。這種方式,雙方都要承擔風險。一是三自教會有上面的壓力,必須自己扛下責任。另一是新興教會的內部成員的身份可能曝露。這些困難的條件,考驗著新興教會的領袖。在如此艱困的條件下,他們逐漸摸索出一條路,繼續推動培訓的工作。

網上培訓的嘗試
在如此限制的環境下,親自訪問、面對面的培訓不可能經常舉辦。培訓的迫切需要激發他們尋求另一種管道,就是利用互聯網。互聯網有方便、經濟、隱秘、可經常使用、無遠弗屆的特性。如何將培訓的工作移到網上來做呢?當十幾年前網路興起時,逐漸的有許多基督徒利用網路論壇,來成為傳福音的管道。網路基督使團就是那時興起的福音機構 。後來網路語音電話,視訊會議出現,很多的人利用這些工具。在網上開培訓課程、網上禱告會、小組查經。更多的宣教機構轉型將文章放在網上讓人閱讀、將講道放在網上供人下載。現在只要有網路的地方,就能聽到世界各地名牧的講道。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培訓不止是知識的傳播。如果只把資料放在網上,沒有人引導需要的人如何考察資料、消化吸收其中的內容,學習的果效仍然是有限的。如何克服這方面的缺憾。就是要有服事熱誠的老師,建立培訓的系統。尋找渴慕的學生,訓練他習慣使用這種培訓方式,並有紀律的完成培訓的課程。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個人曾經參與網上希臘文課程的服事 ,一年半的時間,能堅持到最後,完成學業的學生只有不到10%。這種培訓要能成功,教師的熱誠、與主動性是決定成敗的主要因素。因為學生是遠在天邊,他們學習的意願雖然強,但是不能適應這種有紀律的學習方式,再加上對電腦工具的不適應。很多情形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近年來成功的例子有:網絡基督使團所開辦的引導式培訓班 。他們已經進行七年,有上百位的學員完成學習。另一個成功的例子是:BBN聖經學院。他們採取要求注冊、自由收聽、電郵作業、分發文憑的制度。每年都有五百位左右學生報名,但是僅有少部分完成學業。可見培訓人主動的關心引導,是網上培訓成功的關鍵。

網上培訓的師生關係
當我們知道人類的學習是要靠著學生對老師的信任,這種師生的關係在網上不容易培養。但是如果培訓要有果效,關係的建立是最重要的一步。在網上可能產生何種關係呢?師生的關係不單是教與學的關係,更是牧者與羊的關係。在教會中牧者需要用:講道、關懷、禱告、探訪,來進行牧養的工作。在網路上一樣有這方面的需要,學生隨時會有聖經的問題、生活的難題、神學的問題、事工的困難,這些都要靠著有牧者心腸的老師來回答他們。單是被動的解惑並不夠。建立關係,還需要時常以電子郵件或短信聯繫,這都需要屬靈上成熟、有牧養熱誠的人來做。網上的師生關係,與其說是牧者與羊的關係,更近似於一對一的門徒訓練。因為網上距離已經疏遠了,一對多的培訓,會把關係沖得更淡。如果要有生命的傳承,必然會在學生中篩選出真正願意學習的、持之以恒的。這些人不會是多數,但也正因為人數少,師生傳承的關係才能加深 。

總之培訓要能成功,老師的主動、熱誠是關鍵因素。青蜓點水方式的培訓,果效有限。細水長流的方式才能維持久遠。當師生關係建立起來之後,即使遠在天涯,也會時常保持聯系。如此就能夠維持培訓事工長期進行,讓培訓發揮最大的果效。

對將來培訓工作的展望

建立本地師資
培訓的目的不是建立自己的王國,擴展自己的勢力範圍,抱著這種自私的想法,注定要失望。因為培訓工作是自我犧牲的工作,是學習基督背起十字架的工作。不是去作頭、作王,而是去服事。服事的目的,不再是滿足自我。願意主的道興旺,自我衰微。所以目的是要把人帶出來,去服事更多需要的人。當同工成熟,能夠出來培訓他人的時候,就要鼓勵他承接棒子、獨當一面。自己則退居幕後,做聯系、協調的工作。海外的師資畢竟遠隔重洋,興起當地的師資才是最終的目標。

提高培訓素質
目前城市新興教會培訓的程度,還是介於教會主日學,與退修會培靈講道之間。因為教會中傳道人逐漸成長,不能滿足於這種培訓的深度。逐漸要把神學院的課程引進傳道人培訓當中。但是神學院程度的課程,能教的老師極度缺乏。而且神學院老師又非常忙碌,少有機會進入國內培訓。所以退而求其次,為適應國內特殊環境,學術性的要求不可能太高,但是應用心得經驗分享卻是他們非常需要的。目前最需要的師資是:神學院畢業、有多年牧養經驗、又鑽研神學多年、學有造詣的老師投入。這方面的師資還是不足。這點值得我們警惕,身在海外有足夠學習資源的基督徒,應該把握現有的學習環境,努力裝備自己,急起直追。成為培訓國內傳道人優秀的師資。並在教會中學習管理、牧養的經驗。這些寶貴的經驗,能夠帶給國內年輕的傳道人實際的幫助。

擴大培訓範圍
雖然我們希望細水長流,但是不能永遠待在一個地方。國內廣大的禾場,無人收割。到處欠缺能夠牧養的工人。培訓老師的目的就是訓練出優秀的神國的工人,讓他們去培訓更多的人。所以知識的傳承只是最粗淺的第一步,宣教異象的傳承是更重要的下一步。既然主興起培訓老師,風塵樸樸的到處培訓,神一樣在學生當中,也要興起願意到處旅行,到最需要的地方培訓工人的人。異象的傳遞要從年輕開始,並且最好能身體力行,帶著學生一起做。如此薪火相傳,一棒接一棒。整個中國千千萬萬的教會,才可能有人去照顧。福音的未得之民,才有可能有人去傳揚。老師培訓的同時,不能忘記異象的傳遞。

結論
在經過四年多投入培訓工作,與國內城市新興教會的肢體們有親自交流的關係。自己對此項事工有著一股熱誠,因為看到神在他們身上所行的大事,在短短數年就讓這麼多的城市新興教會興起。他們在還是學生的時候,就學習挑起牧養教會的重擔。很多重大的決定都要有足夠的勇氣承擔起來。我們身在海外的基督徒,與他們血肉相連,不單是種族、語言的相同,更是主內的肢體。我們不能忽略基督所托付的大使命。使萬民作主的門徒。有著大量需求的國內城市新興的教會,就是我們最能發揮的禾場。神所賜給我們的各樣恩賜,能夠運用在培訓的事工上。我們應該運用一切的管道,達到培訓的最大效益,包括平時的網上培訓,還有親自面對面的培訓。這項事工已經開展經三十年,但是師資的需求還是很大。好的老師何處尋呢?我們除了自己好好接受裝備,聽候神差遣。同時也要傳遞異象,讓更多有心服事的基督徒,能看到這項事工的遠景。願神賜福海內外的眾教會,不止能自己富足,還能成為恩典流通的管道。

參考文獻
1. 趙天恩牧師生平介紹,retrieved at 5/2/2009 from http://www.cmi.org.tw/cmi/model_index.cfm?CONSULATENO=102
2. 神學教育再上一個臺階,retrieved at 5/2/2009 from http://blog.roodo.com/mici/acf3c9b2.pdf
3. 劉同蘇,《中國城市家庭教會的定義》,retrieved at 5/2/2009 from http://www.shengshan.org/article/jiaohuizhili/20090205/403.html
4. 朱尋道,《中國城市新興教會初探》,retrieved at 5/2/2009 from :http://www.chinaeforum.com/viewtopic.php?t=1212
5. 邢福增,從社會階層看當代中國基督教的發展,《建道學刊》,第15期(2000年12月),頁285至318。
6. 良友電臺,關於我們,retrieved at 5/2/2009 from :http://www.liangyou.net/index.php?label=AboutUs
7. 趙天恩,廿世紀中國教會歷史的十大運動,《基督教與中國》學刊1卷2期,(臺北,中福出版有限公司)2001。
8. 趙天恩,認識野地神學院,《靈火淬煉》,p.82(臺北,中福出版有限公司)1993
9. 網路基督使團,retrieved at 5/2/2009 from :http://www.ccim.org/
10. 邱老師希臘文教學網站,retrieved at 5/2/2009 from :www.chioulaoshi.org
11. 中國學人培訓,retrieved at 5/2/2009 from :http://www.chinapeixun.org/mod/resource/view.php?id=2037
12. 阿斗,生命的傳承在網上,retrieved at 5/2/2009 from :http://blog.roodo.com/hsliou100/archives/3934023.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