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0日 星期六

憐恤人的必蒙神憐恤

2-25-14 Blessed Are The Merciful (Matthew 5:7) | Back of the Choir
接著我們談到天國八福的第五個品格「憐恤」,它與前四福緊密相關。八福的源頭來自於承認自己在神面前靈裡貧窮,祈求神的供應;這樣的人也會為罪而心中哀慟,也會因順從神而對人溫柔,同時也心中渴慕能夠活出神的義來。內心明白自己靈裡貧窮,表現於外的態度就是對他人的憐恤。整個八福是天國子民當活出的整體品格,彼此呼應,密切相連。以下我們專注於討論「憐恤者」所蒙的福。

憐恤的意義
「7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太5:7)
憐恤是個從神而來的特質,人自然的本性不願向人求憐恤,也不願憐恤人。即使自己有軟弱的時候,也不願向人搖尾乞憐。寧可活在偽裝的堅強當中,不讓自己脆弱的一面被人看現。同時也常常會看不起比自己卑微的人。對於有求於己的人,心生輕蔑,不願意施恩相助。人有時候會高傲自恃,不願意承認自己需要憐恤。有時候又會歧視貧賤,抓到別人小辮子就得理不饒人。不要人憐恤、又不憐恤人這兩種情緒,往往是連在一起的,顯出人本性中的自私與剛硬。

主耶穌的教訓與人墮落的本性相反,祂在第五福宣告說:「憐恤人的人有福了。」世界所厭棄的「憐恤」,卻是天國重視的美德。首先我們要理解「憐恤」的意義。一般我們對這個字的了解就是憐憫、同情別人的需要。我們應當從聖經中出現這個字的經文,來理解它的意義。路加福音中祭司撒加利亞向百姓發出預言:「向我們列祖施憐憫、記念他的聖約。」(路1:72)神因著信守與亞伯拉罕所立之約,施恩拯救祂的子民。另一處路加福音中耶穌講述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後,問那位不知道誰是該去愛的鄰舍的律法師:「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路10:36)律法師回答:「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罷。」(路10:37)那位願意突破種族隔閡,花上時間代價,憐憫受傷者的撒瑪利亞人,就是受傷者的鄰舍。綜合以上兩處經文,「憐憫」與「憐恤」是同一個字,有施恩救助受苦者的意思。希伯來書描述主耶穌為大祭司:「所以他凡事該與他的弟兄相同、為要在 神的事上、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為百姓的罪獻上挽回祭。」(來2:14)句中的「慈悲」就是這個字。「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4:16)主耶穌能夠體恤我們的軟弱,願意憐憫我們的罪,並為我們在天父面前求赦免。主耶穌就是體現出「憐恤」最好的榜樣。

再來看舊約對應這個字的經文。新約希臘文「憐恤(ἐλεέω)」這個字,對應的希伯來文是「Chesed」,中文翻譯成「慈愛」或「恩惠」。如詩篇51篇大衛向神悔罪時說:「神阿、求你按你的慈愛憐恤我、按你豐盛的慈悲塗抹我的過犯。」(詩51:1)大衛若不知道自己在神面前真實的光景,是何等的無助,就不可能在神面前求憐恤。另一處是出埃及記的經文。摩西向以色列百姓宣告神的屬性時說:「耶和華在他面前宣告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 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34:6-7)經文中出現的兩個「慈愛」字根都是這個字,原意有堅貞之愛的意思。神為了愛我們,願意差遣主耶穌降卑親近我們,理解我們在罪中掙扎的痛苦感受。主耶穌道成肉身進入我們當中,並在十字架上承擔我們的罪過,所表現出來的堅貞之愛,就是「憐恤」我們的行動。

總結以上分析,我們得出:憐恤是一種對著活在「受苦、無助、痛苦、悲慘、窮困、憂愁等因罪所導致的後果」中之人,發出的憐憫與恩待的行動。事實上它的意義不僅是表面上對人的同情,如施捨錢財;也不僅限於見人處於困難之中而心生同情。這個字更深的意思是,進入人內心深處,設身處地地以他的眼光來觀察、以他的觀點來思想,以他的感情來感受。如同神恩待祂的百姓,主耶穌捨身流血,拯救罪人所作出的行動。這樣的行動是從神的屬性發出的,神要我們效法祂憐恤的性情。

神應許凡憐恤人者必蒙憐恤
主耶穌勉勵凡憐恤人者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這句話使用被動語態,雖然沒有講是誰憐恤。按照上下文很清楚施憐恤的主動者就是神,因為天國八福是從神那裡賞賜下來的。主耶穌要我們憐恤人,也應許我們必會蒙神憐恤。兩個動詞相同,卻包括了三個層次,神憐恤我們,我們憐恤人。我們不要誤會這句話的意思為,我們必須先憐恤人,以此為條件,然後才能受神的憐恤。如果我們不憐恤人,神就不憐恤我們。這不是本句經文主要傳達的信息。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因為神先憐恤了我們這陷在罪惡深淵的人,我們更應該照著所領受的恩典,同樣去憐恤有需要的人。蒙神憐恤,是我們能活出憐恤行動的基礎。

憐恤的行動,正如拯救一樣,永遠神是主動者,我們是被動的領受者,與被改變者。因著神改變了我們的生命,我們蒙了恩典,才能效法神的憐恤,施恩在其他人身上。正如接下來耶穌所說的:「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太6:14)難道神要我們先去憐恤別人,祂才願意憐恤我們嗎?這句話並非這樣理解。這是文法中的第三條件句,與其用「因果」(Cause/Effect)的關係來理解,不如使用「證據與推論」的關係(Evidence/Inference)更加合適。人先去憐恤別人,不是得神憐恤的條件。如果是先決條件,人按照未重生的本性,是不可能主動去憐恤人,那就不可能得到神的憐恤了。這句話按照證據與推理來解釋的話,就更加合理。一個肯饒恕人的人,就證明他是已經先蒙了饒恕;一個憐恤人的人也同樣證明他自己是已經先蒙了神憐恤。

聖經中的一段故事正闡述這種想法。主耶穌曾經在一個法利賽人西門的家中吃飯,一位有罪的女人在耶穌面前流淚,滴在耶穌腳上,她用自己的頭髮將耶穌腳上的淚擦乾。耶穌對這女人的評論是:「所以我告訴你,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她的愛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愛就少。」(路7:47)「愛與赦免」就是一個典型的「證據與推論」的關係。不是因為女人愛耶穌,耶穌因此就赦免那女人。而是從那女人對耶穌表現的愛,看到了她是一位蒙主赦免之恩的人。那些並無愛主表現的人,顯不出了他們對主恩典領受的證據。主的施恩典給人在先,人因著蒙恩,對主表現出愛的回應在後。我們不會倒果為因,將愛神變成蒙神恩典的條件。

我們得救的基督徒原本都是因為神施恩憐憫我們,將福音傳給我們,讓救恩臨到我們身上。在得憐憫的這事上,我們沒有任何功勞,也因此一無可誇。我們能憐恤人,是因為我們屬靈的生命先被神更新了,那就是神先憐恤我們,拯救我們。因此,我們才得到能夠憐恤人的能力。否則按照我們的本性,要主動去憐恤淒慘落魄的人根本作不到。既然我們已經得到了主賜給我們的新生命,就當按照新生命的樣式活出來。登山寶訓就是屬天生活的樣式。就是我們理所當然,毫無推脫餘地去活出來的。

雅各書也警告一些知而不行的基督徒:「那不憐恤人的,也要受無憐憫的審判,憐恤原是向審判誇勝。」(雅2:13)明明知道憐恤是神的命令,卻故意逞著剛硬的心不去遵行。那是明知故犯,是得罪神的事,這等言行不一的人,在末日必要面對神的責備。

基督徒當活出登山寶訓的天國品格是理所當然之事,卻也是需要一生去努力才得以實現的。神對我們的考驗,不是一個高不可攀,永遠追求不到的標準。而是看我們是否有遵從的心,願意盡力按照主的命令而行。我們活在今世,當知道自己的身份,是神憐恤我們,施恩拯救我們從罪的轄制裡出來,我們是一群蒙憐恤的人。既然蒙恩,不當辜負主的恩典,在地上當盡力活出神所期待的天國子民的生活樣式。

結論
本段提到天國八福的第五福。「憐恤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神對人行動的要求「憐恤」,與應許的福分「蒙憐恤」,動詞是一樣的。神願意憐恤我們,施恩拯救我們,脫離因著軟弱無助而遭遇的苦境。祂也期待我們活出祂憐恤人的性情。憐恤的行動,超過對經歷痛苦者的同情,超越對窮苦卑微者的憐憫,而是因明白自己靈裡貧窮卻蒙神憐恤,而將自己蒙恩的經歷推己及人,願意施恩給其他靈裡貧乏的人。憐恤是神對我們的要求,因為我們已經先蒙了神的憐恤,不能推脫。

飢渴慕義者所蒙的福

Righteousness – Hunger, Thirst, & Persecution…Part 1 – The Manofesto
登山寶訓中天國八福提到了天國子民當有的品格,八個特質結合成一個整體,互相緊密關聯。前四福集中在個人心中對神的需求,總結在第四福「飢渴慕義」。後四福則集中於生命更新之天國子民對他人的態度,總結在第八福「為義受逼迫」。兩者都提到「義」,可見「義」是主耶穌在對天國子民品格要求的中心。在前四福裡,承認自己靈裡貧窮,為達不到神聖潔要求而哀慟,因順服神旨意而溫柔謙卑,最終也會渴慕神的公義能顯在他的身上。以下我們來看何謂天國的義,又如何活出飢渴慕義的生活來。

飢渴慕義的意義
「6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太5:6)
本句話的主要動詞是有福了。哪一種人有福呢?飢渴慕義之人。這裡用飢餓與乾渴兩個分詞來形容這種人,飢渴的對象是「公義」。在此我們需要思想兩個問題:(1)為什麽我們會飢渴,(2)主耶穌的話中,所渴慕的「義」是指什麽?

飢渴是人最能體會的感受,肚子餓,口渴是人身體最直接的需求。一旦覺得飢渴,就想要讓肉體中對食物、飲水的欲望得到滿足。人除了肉體的慾望以外,還有心靈的需求。本句經文中「飢渴慕義」指的不是肉體的飢渴,而是心靈飢渴。我們可曾有過心靈飢渴的感受?心靈的飢渴就是源自於從內心的需要,與肉身的飢渴不同。心靈空虛是無法用物質方法來填補的,即使人酒足飯飽,衣食無缺,心中還是會感到不滿足。英國文學家魯益師說:「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內心有一個渴望,不是這世間所能滿足的,最可能的解釋是,我們的存在是為了另一世界。」他所指的另一個世界,就是屬神的國度。內心的渴望只有從神而來的供應,才能真正滿足。傳道書中曾經提到類似的看法:「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永生原文作永遠)。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3:11)我們被造的時候就被造成心靈有需要的人,特別是心中存在對永恆的需求,若是在這方面沒有得到滿足,就會一直不斷想去尋找它。這種對永恆的需要,正是神放在我們心中的。幾乎每一個人都會自然心存疑問:「我從哪裡來?在人生的終點會到哪裡去?我為什麽活在在這裡?」雖然不見得找得到答案,但卻一輩子圍繞著這些關乎人生的大問題。因著對這些人生最基本的關切得不到答案,讓人心中存在著渴慕解答的需要。

接下來我們當來思想,既然存在渴慕的感受,總是有個追求的對象。經文中主耶穌勉勵門徒去「飢渴慕義」,這句話裡的「義」是指什麽?這個字最簡單的意思就是正確的事。要了解一個字在文脈中準確的解釋,要從前後文中尋找相同的字來對比。「義」這個字在馬太福音中出現在幾個地方。「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太5:10)接下來的經文解釋前一句話:「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太5:11)為義受逼迫,就是為了神的緣故被欺壓。或者說因為堅持按照神的標準去行而遭到惡待。顯然這裡的「義」就是神對我們行事為人的旨意。再看登山寶訓中主耶穌對天國子民倫理的要求:「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5:20)主耶穌期待他的門徒都能在心思意念、言行舉止活出,超過法利賽人的行事標準。法利賽人僅僅要求自己遵守律法表面的規矩,卻不在乎內心動機的純正。主耶穌提高天國子民倫理上的要求,不單以守住外在的規範為滿足,更是超越對規條的謹守,進到內心對神完全地順服。這就是主耶穌要求門徒渴慕去活出的「義」,也就是飢渴切慕神所要求的「完全公義」;以順服神的心,完全活出神的旨意來。所以此處所指的義,包括個人行為上遵行神的道德標準,也包括心中對神旨意的完全順從。讓神的心意在信徒的個人身上,並在群體中彰顯。當然,神的義主要是因著個人生命改變而臨到群體。社會公義的彰顯離不開福音對人心的改變。

或許我們會有個疑問,主耶穌所要求的標準極高,我們在行為上真有能力作到嗎?我們承認,憑著自己的力量想達到神的要求,絕對是無能為力。但是,公義的源頭來自於神,祂既然要求我們行公義,必然願意賜我們行出來的力量。不會因為我們的能力不足,就去否定神命令的有效性。而是按照主耶穌說的,切求渴慕去活出神的公義標準。這是個追求的目標,是神放在我們面前驅策我們去活出來的方向。當我們知道自己能力不足時,應當謙卑在神面前求神赦免我們的不足,更要向神求取能力,讓自己盡力朝著這目標去行。因著對神的信靠,我們得到了恩典,遮蓋罪咎;也因著神賜下的大能,我們願意順服,盡力追求聖潔。飢渴慕義是以內心信靠神為基礎,追求活出神的要求為目標。

換句話說,渴慕神的義就是渴慕神自己,願意盡力明白神心意,並切實遵從。為了明白神的旨意,離不開喜愛讀神的話語,並渴望活出來。詩篇第一篇開宗明義說:「唯喜愛耶和華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1:2)神就是那位能夠滿足我們心靈飢餓乾渴的主宰。以賽亞書中描述神子民尋求飽足,卻得不到時,先知對他們的警告:「你們一切乾渴的都當就近水來。沒有銀錢的也可以來。你們都來,買了喫。不用銀錢,不用價值,也來買酒和奶。你們為何花錢買那不足為食物的,用勞碌得來的買那不使人飽足的呢。你們要留意聽我的話,就能喫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樂。」(賽53:1-2)不要想用世上的方法,賺取更多物質的豐富來滿足心靈的飢渴,那是緣木求魚,徒勞無功。神應許賜下讓人心中得飽足的供應,就是來到神面前,聽從神的話。阿摩斯書也說:「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摩8:11)飢渴慕義具體的表現,就是對神話語的順從。雖然因人的有限,行不完全,但神看重的是內心的順服,這就是因信稱義的內涵。神公義的標準沒有打折扣,但是神恩典的拯救彌補了我們的缺乏,這拯救只有憑著對神的信靠順服才能夠得到。

神應許飢渴慕義的人必得飽足
為何主耶穌說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接著下半句「他們必得飽足」解釋了原因。這句話的意思是:神必使他們因著得著「義」,而不覺得飢餓乾渴。他們的福分來自於神的供應。詩篇中有句話:「因祂使心裡渴慕的人,得以知足,使心裡飢餓的人,得飽美物。」(詩107:9)因著神賜下的救恩,讓陷在飢餓乾渴的人們,罪得赦免,免去了因為罪的干擾而引致的困頓窮乏。他們渴慕神賜給他們公義,因領受神賜下的救恩,而讓人與神錯誤的關係得到了更新,這就是神稱人為義的實現。他們不再因為犯罪愧疚而遠離神,反而是因著信靠神,而得到與神正確的關係,這是人生中最大的滿足,大過於物質的享受,或功成名就的榮耀。這就是飢渴慕義者,從神而得到的滿足。

當我們看見今日世界,物質上的飢餓窮乏普遍存在。即使基督徒也仍然會經歷缺乏。難道神的話在今世不會實現?確實,信徒在物質上的飢渴,有可能在此生仍然存在,神所應許的滿足並非家道豐富,而是指心靈的飽足。同時,得飽足也有末世的意義,將來在神的國完全實現時,所有身心靈的飢渴,都要得著完全的滿足。那時他們再也不飢渴,如啟示錄所說:「他們不再飢,不再渴。日頭和炎熱,也必不傷害他們。因為寶座中的羔羊必牧養他們,領他們到生命水的泉源。神也必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啟7:16-17)。在主耶穌再來的那日子,神要我們信靠祂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彼後3:13) 天國今日已經臨到信徒中間,我們卻仍然盼望主來的日子。在那日,天國的應許將會完全實現。我們現在正活在一個恩典的時期,已經站穩了神子民身份,又對將來應許實現存著堅定的盼望,以信心忍耐等待神所賜的完全飽足。

結論
我們明白了飢渴慕義的含義,就是渴慕順從神公義在我們身上實現。我們承自己的不足,活不出神要求的公義來,但求神赦免我們的不義。神應許將賜下恩典、遮蓋罪惡,並賜力量讓我們朝著公義的目標活出來。這就是飢渴慕義者從神得到的滿足。我們是否願意成為一個飢渴慕義的人?

8 發現人內心需要改變之處


在教會中常常會出現需要幫助的人。每當我們遇見有人向我們求助,發自內在的責任心會催促我們為他的問題給出一個答案。然而,極少的情況能有顯而易見的答案,大部分的問題都是盤根錯節,糾纏在隱晦不明的情況中。多半的時候,在當下我們真的給不出任何建議。此時若是草草敷衍一下,言不由衷地給個說詞,別人會感受出我們對他的事不關心。若是疏於考慮,衝動地隨便給個建議,那就會落入瞎子領瞎子的危險之中,結果可能更可怕。輔導有需要的主內肢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有滿心愛人的熱誠之外,還要有清醒的頭腦,找到這個人真正的問題所在,以及問題發生的根源,才可能對症下藥,提出有益的建言。

掌握正確解讀的重要性
假設有種情況發生,當有人向我們提出問題:「某種難題臨到了我的身上,請問根據聖經,對於這種事我應當如何處置?」遇到這樣的情形,你會如何反應?通常我們給出的答案,並不是在明白此人遭遇的真實情況後而得出的;往往是根據個人對他話語的了解而得出的。每當我們在聽別人講述他的故事的時候,我們本能性地會開始闡釋他的話,在內心重塑事情的過程。我們給出的建議並非建立在他所陳述的事實上,而是建立在我們對他話語的解讀上。此時,對話語的解讀就很重要了,錯誤的價值觀,導致錯誤的解讀,延伸出錯誤的處置。

三十年前,美國發生的一起連續強姦殺人案。兇手本身是讀心理系,在他犯下連續殺害四十以上的受害者後,因為直接的證據不足。他為自己辯護,聲稱兒時成長於問題家庭,受女友拋棄心裡不平衡,精神有疾病,想要得到陪審團的同情,躲過死刑。他舌燦蓮花,幾乎說服陪審團算他無罪。最後出現一個非常清楚的犯案證據,才證明他就是殺人兇手,最後全案定讞 ,讓他被判死刑伏法。如果當時陪審團被他的辯詞說服,得出來的及結論就是,將他看成無辜的社會亂象的受害者。可見觀察事情的出發點,會影響我們對事情的解讀,進一步影響我們所認為解決的方案。

我們被造成一個能夠感知,能夠解讀環境變化的活物。當我們對於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物有所解釋,就會激發我們對此環境做出相應的判斷,進而發出行動的影響力。妻子提醒丈夫當作的事,媽媽對兒女耳提面命,都在根據我們對周圍事物的解讀,而給出具影響力的建言。這個解讀直接影響我們提出建言的方向,可見其重要性。問題是我們解讀事情的基礎在於世界的價值觀,還是合乎聖經的原則?我們在做輔導工作的時候,很少想到聖經的教導有什麽用處。我們會覺得聖經是兩三千年前的歷史故事,已經時過境遷,與我們今天發生的情況相差久遠。我們必須承認,在每日生活的實況中,我們很少想到聖經的原則。然而,上帝啟示聖經是為了教導歷世歷代的人祂的心意。既然上帝的旨意是永恆不變的,祂對人類的啟示也是永遠有效。在解讀人遭遇的生活問題,神一樣會有解決的原則。只是我們需要願意去尋求解答,願意去思想其中關聯性,才能得出眉目,給出適切的建言。我們不可能在面對所有問題時,都能找到對應的聖經經文。有時牽強附會地套用經文並不是好事。應用聖經的教導來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應當是原則性的應用。在每段經文中找出其永恆不變的屬靈原則,熟悉每段原則適用的時空環境,在尋找今日遭遇問題的關聯性。運用最適切的原則來解讀求助者的問題,並提出解決建言。

按照聖經原則理解問題
人世間發生的問題,往往包裹在千絲萬縷的人際關係中。真相也常常隱藏在層層疊疊的故事陳述裡面。聖經輔導的目的,不是為了讓求助者覺得好過,而僅僅讓他發洩心中怨言而已。也不是強勢將自己的價值觀加在對方身上,要求其接受你按個人觀點解讀得出的方案。而是帶領受助者到神面前,讓他知道自己的問題只有神才能解答。輔導者的角色是幫助受助者,抽絲剝繭地發覺問題所在,並協助其按照聖經原則,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聖經輔導是有目標的,是由背後信仰基礎支持的。並非以受助者,或輔導者為中心。而是讓雙方都圍繞在對神信仰之下,輔導者以愛勸誡,求神帶領受助者走出困境。

如何合乎聖經地認識人?
(1)情境:首先我們當了解事情發生的情境。所關注的問題是「到底發生了什麽事?」
(2)反應:其次我們當詢問當事人在這情境中的反應。要問的問題是:「針對發生的事,作出了什麽反應?」
(3)想法:明白當事人心中面對此事的態度。當尋找出:「對這件發生的事,那人心中怎麼想?」
(4)動機:最後找出當事人心中有此想法背後的欲求。當探究:「對此事那人到底想要什麽?」
事情的發生源自於內心的動機。動機影響了此人對整件事情的反應,以及態度。正確理解動機,才能找出事情發生的癥結。我們可能會接收到很多的情緒反應,也聽到很多故事的陳述,但不要被掩蓋在其上的情緒,或故事所蒙蔽。找到事情發生的根源,才會正本清源;知道前因後果,才可能提出合乎聖經的解決之道。

合乎聖經地了解他人的問題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們需要以同理心,進入他人的處境中,穿上他人走路的鞋子,體諒他走這段路的難處。心中同情的同時,也不要失去冷靜的心,抽絲剝繭地尋找事情的根源,揣摩當事人對此事反應的動機。按照平時對聖經原則的熟悉,對比事件的相關性,找出最適切的原則來回應,必要時向牧者求助,一同禱告尋求神賜下智慧。神喜悅我們按照祂的心意,在教會肢體間以勸誡互相幫助,體現出主內相互扶持的功能。

在曠野中生出的歪曲思想
「眾百姓發怨言,他們的惡語達到耶和華的耳中。耶和華聽見了就怒氣發作,使火在他們中間焚燒,直燒到營的邊界。2百姓向摩西哀求,摩西祈求耶和華,火就熄了。3那地方便叫作他備拉,因為耶和華的火燒在他們中間。4他們中間的閒雜人大起貪欲的心。以色列人又哭號說,誰給我們肉吃呢?5我們記得,在埃及的時候不花錢就吃魚,也記得有黃瓜,西瓜,韭菜,蔥,蒜。6現在我們的心血枯竭了,除這嗎哪以外,在我們眼前並沒有別的東西。7這嗎哪彷彿芫荽子,又好像珍珠。8百姓周圍行走,把嗎哪收起來,或用磨推,或用臼搗,煮在鍋中,又作成餅,滋味好像新油。9夜間露水降在營中,嗎哪也隨著降下。」(民數記11:1-9)

當以色列民離開西乃山,進入曠野的時候,艱難的環境讓他們又生出抱怨來。這不是第一次抱怨,在尚未到達西乃山前,他們曾經在瑪拉抱怨水苦(出15:24)。又曾經在汛的曠野抱怨沒有肉吃:「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耶和華的手下,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喫得飽足。你們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阿。」(出16:3)他們頭一次抱怨沒有食物時,神從天上供應了他們嗎哪。他們無需耕種,無需收成,僅僅單純順從神的命令,早上起來在曠野拾取嗎哪,簡直就如同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但是他們白白地到神的供應後,仍不滿足。嫌嗎哪沒有味道,已經吃膩了。多麼像每天不費任何勞力就有飯吃的孩子,嫌媽媽燒的飯不好吃一樣。這種怨言最傷媽媽的心,所有勞心勞力全部付之流水,被人棄之如蔽屣。神對於以色列百姓的怨言,心中必然是傷痛並且憤怒。以色列百姓發的怨言達到神的耳中,惹動神的憤怒。為何神要與無知的人計較,向父母會對兒女的抱怨發怒一樣?因為他們的怨言不是針對著其他人而發的,是針對神。表面上向摩西抱怨生活不舒適,其實是埋怨神帶他們出埃及。此種怨言反映出他們對神的不信靠。

不止如此,他們當中的閒雜人「大起貪欲的心」,煽動他們的怨氣,群眾又「哭號說,誰給我們肉吃呢?」一點抱怨的火苗,點燃群眾抱怨的情緒蔓延,顯示群眾中普遍存在的不滿之心。接二連三的抱怨,表示他們心中對環境不耐,而生出苦毒之情。在這種苦毒的情緒之下,不單將神恩典供應當作理所當然,甚至嫌棄食物,將它視為讓自己痛苦的理由,真是忘恩負義到了極點。

第五節說他們「記得」,表示他們受憤怒情緒的影響,思想功能已經扭曲。他們用這種扭曲的眼光闡釋自己過去的經歷。明明是神對他們的恩待,他們視而不見。神天天講嗎哪給他們,卻被視為單調乏味的可厭之物。反而視埃及奴役,轄制的生活為甜蜜的記憶,將其美化為像是生活在度假村,享受高檔美食一樣。心心念念地巴不得重回過去的日子:「在埃及的時候不花錢就吃魚,也記得有黃瓜,西瓜,韭菜,蔥,蒜。」他們誇張地描述現今的境況為:「現在我們的心血枯竭了。」用現代話語解釋,就是「這食物淡而無味,讓我吃了四肢無力,頭昏眼花。」

如果我們是以色列民食物的供應者,收到這樣的怨言,心中是何感受?簡直就是恩將仇報,認賊作父,令親者痛仇者快。神花費極大的心思,降下十災,分離紅海,消滅敵人,才得以讓他們脫離埃及的追兵,保全生命。還降下嗎哪,令磐石出水,每日養活他們需要。竟然在受不了曠野的艱難生活之下,思念起埃及的歲月,否定了神千辛萬苦在他們身上施行的拯救,想要投入過去敵人的懷抱。對這種忘恩負義的行為,實在令人忍無可忍。神如果要降罰,即使將他們全部滅盡也不以為過。

摩西在神面前的哭求
「10摩西聽見百姓各在各家的帳棚門口哭號。耶和華的怒氣便大發作,摩西就不喜悅。11摩西對耶和華說,你為何苦待僕人,我為何不在你眼前蒙恩,竟把這管理百姓的重任加在我身上呢?12這百姓豈是我懷的胎,豈是我生下來的呢?你竟對我說,把他們抱在懷裡,如養育之父抱吃奶的孩子,直抱到你起誓應許給他們祖宗的地去。13我從哪裡得肉給這百姓吃呢?他們都向我哭號說,你給我們肉吃吧。14管理這百姓的責任太重了,我獨自擔當不起。15你這樣待我,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立時將我殺了,不叫我見自己的苦情。」(民11:10-15)

在百姓漫天而來的哭號壓力下,連與神親近的摩西都承受不了,來到神面前向神哭訴自己的冤曲。他身為帶領百萬民眾出埃及的領袖,身負完成神託付的使命,如今百姓似乎要造反了,神交付的工作看來就要失敗了。摩西向神哀求所背負的責任太重:「你為何苦待僕人,我為何不在你眼前蒙,竟把這管理百姓的重任加在我身上呢?」摩西與百姓對困難的反應並不相同,百姓是藉著對環境的抱怨,間接否定了神對他們的帶領,這是對神的不信的表示。摩西則將難處帶到神面前,祈求神施展能力,幫助他度過難關。

摩西從百姓的怨聲中承受壓力大到向神求死。摩西將自己的苦情向神陳明:「管理這百姓的責任太重了,我獨自擔當不起。你這樣待我,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立時將我殺了,不叫我見自己的苦情。」這是一個人承受不了壓力之下情緒的表達,如同約伯在承受極大苦難時的情緒之言。他向神疑問自己生在世間的理由:「我為何不出母胎而死? 」(伯3:11)在絕望之餘,他向神發出請求:「願上帝把我壓碎,伸手將我剪除。」(伯6:9)他們都知道自己的生命出自於神,主權在於神,即使背負承受不了的壓力,也只能求神定奪,取去他的生命。這種哀哭是人情緒的宣洩,在神的寬容下發生,不是我們可以引用來支持自殺的聖經根據。還有一點摩西與以色列百姓不同之處在於,他並沒有生出對神的怨恨之情。他責怪的是他自己,無法完成神託付他的重責大任。他以悲哀之情請神除掉他,將帶領百姓的重任託付給另外的人。神並沒有按照摩西請求的,將其除滅,令他人取而代之,而是為他解決問題。

身為神揀選,帶領神百姓的領袖。無論遭遇何種強大壓力,絕不能因為自己無法承受,而對神產生怨懟之心。百姓因為無知,一旦遭遇困境,就喪失了對神的信靠。但是,領袖不能跟著百姓不滿的情緒起哄,共同背叛神。他所領受的託付來自於神,統領百姓的權柄也來自於神,即使遇到無法承受的艱難,也應該回到神面前,求神幫助他脫離困境。摩西的作法就是直接來到神面前,陳明自己的苦楚;而不是拋棄神託付的責任,與叛逆者站在同一陣線。這就是對神忠實的表現。身為帶領教會的人,可以從摩西身上學習這點領導特質。
神命摩西將領導責任分擔
「16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從以色列的長老中招聚七十個人,就是你所知道作百姓的長老和官長的,到我這裡來,領他們到會幕前,使他們和你一同站立。17我要在那裡降臨,與你說話,也要把降於你身上的靈分賜他們,他們就和你同當這管百姓的重任,免得你獨自擔當。」(民11:16-17)

我們從經文中並沒有看到神責備摩西,而是交待他分擔領導重任的作法。神命令摩西從百姓中招聚七十位長老與官長,吩咐他們進到神面前來,與摩西共同聽從神所交付的命令。神同時也將賜給摩西的靈分賜給七十位長老,讓他們有能力承擔神託付的領導百姓的責任。

在出埃及記中有過類似的經歷。摩西岳父葉忒羅見到他一個人承擔了審理以色列百姓案件的重任,累得疲於奔命。於是建議摩西:「你要替百姓到 神面前,將案件奏告 神。又要將律例和法度教訓他們,指示他們當行的道,當作的事。並要從百姓中揀選有纔能的人,就是敬畏 神,誠實無妄,恨不義之財的人,派他們作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十夫長,管理百姓。叫他們隨時審判百姓,大事都要呈到你這裡,小事他們自己可以審判。這樣,你就輕省些,他們也可以同當此任。」(出18:19-22)有人以為摩西聽從葉忒羅的建議,是聽從岳父的餿主意,忽視神給他的責任。其實,這樣的講法有點過度引申,推論出聖經沒有說出的評論。只要我們對比出埃及記,以及民數記的這兩件事情,分擔領導重任、分層負責的本質是一樣的。只不過一個是出自於葉忒羅的建議,一個是出自於神的命令。難道作同一樣事,只不過起初的建議者是岳父,對的事就變成錯的事嗎?況且指葉忒羅的建議為餿主意的想法,也應當注意葉忒羅不是讓摩西不管神的吩咐,而是要他到神的面前求告神:「你要替百姓到 神面前,將案件奏告 神。又要將律例和法度教訓他們,指示他們當行的道,當作的事。」教訓百姓中選出的領袖熟悉神的律法,讓他們分擔審判的責任,正是民數記神吩咐摩西作的事。指其為餿主意是有點過分指控了。

從這段我們可以看得出,神所喜悅的領導方式不是大權在握,將全部事情鉅細靡遺地一把抓。這種作風不但把領導累壞,而且還讓百姓沒有責任感,自認為就是被領導者,只要當個乖乖聽話的順民就好,就算天塌下來也不關我的事。健康的領導作風是,建立制度,分層負責。訓練百姓中的領袖,對整體有歸屬感,明白整體異象,分擔領導責任。當個體知道整體的目標,自己在達成目標上有一份責任的時候,心中就會被激勵,積極參與在領導交付的任務中。分層負責的領導作為,不止在今日才被運用在各種社會組織中,這原則早在三千四百年前的摩西時代,就已經在以色列群眾中有效地施行。這可以成為我們今日教會建立同工結構的借鏡。

神照著他們所求施加教訓
「18又要對百姓說,你們應當自潔,預備明天吃肉,因為你們哭號說,誰給我們肉吃。我們在埃及很好。這聲音達到了耶和的耳中,所以他必給你們肉吃。19你們不止吃一天,兩天,五天,十天,二十天,20要吃一個整月,甚至肉從你們鼻孔裡噴出來,使你們厭惡了,因為你們厭棄住在你們中間的耶和華,在他面前哭號說,我們為何出了埃及呢?21摩西對耶和華說,這與我同住的百姓,步行的男人有六十萬,你還說,我要把肉給他們,使他們可以吃一個整月。22難道給他們宰了羊群牛群,或是把海中所有的魚都聚了來,就夠他們吃嗎?23耶和華對摩西說,耶和華的膀臂豈是縮短了嗎?現在要看我的話向你應驗不應驗。」(民數記11:18-23)

即使百姓在神面前無理取鬧地抱怨,厭棄神在曠野中為他們預備的嗎哪,妄求神給他們以前在埃及的食物,自認為那是美好無比的享受。神忍住對以色列民的憤怒,要藉著這機會讓他們學到教訓。神沒有拒絕他們哭號的要求,神就按照他們所要的,賜給他們肉吃。讓他們知道神沒有吝嗇,不給他們所求的食物;反倒是大大地給他們,大到一個程度讓他們承受不了,為了讓他們明白自己所求的,其實根本不是對他們真正有益的,而是讓他們生厭。

人的慾望往往在還沒有得到的時候特別強烈,痴心妄想地巴不得馬上得到滿足。以為只要得到,自己就成為全世界最幸福的人。這是人在慾望熏心之下被扭曲的思想。事實,人並沒有透視慾望背後的本質,人所沉迷的事物根本沒有想像中的美好,反而是對人的一種轄制。酒色財氣、聲色犬馬就是吸引人的誘惑,驅使人放棄一切的道德堅持,成為追逐它的奴隸。在得到滿足之前,甘為它作牛作馬,一旦嚐到滋味,馬上心出不過如此的感受,對其絕望。陷在情慾中的男人,為了婚外情對象,拋棄妻子,一旦得到了情慾的滿足,又怕負責任,擔心被糾纏的困擾。始亂終棄之事一再發生。開始既然意亂情迷,為何到手之後卻又棄之如蔽屣?代表所追求的慾望根本不能真正滿足人心,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拋棄到手的目標,追求更強烈、更刺激的慾望滿足。如此追逐下去,人不可能得到安息,反而是被慾望毀滅。貪贓枉法,敗德辱行之人的惡果,殷鑑不遠,歷歷在目,值得我們警惕。

結論
以色列民在曠野的經歷是人性真實的寫照。人只看見眼前的利益,忽視長遠的目標。以色列人在曠野遭遇難處,就對現狀心生抱怨,用扭曲的心思美化過去被奴役的生活,妄想回到埃及,厭棄神的帶領。神給他們的教訓是,大量滿足他們所求的,讓他們嘗到慾望實際並不如所想像的美好。讓他們痛定思痛,回到神面前認罪悔改。明白順服神的帶領,對神忠誠,才是他們一生最美好的福分。敗壞的行為源自於内心敗壞的思想,我們從以色列百姓的經歷學教訓,當謹慎反省自己在神面前的心思意念,不要讓慾望歪曲了我們的思想,讓自己一步一步掉進萬劫不覆的罪惡淵藪。


2018年6月25日 星期一

脫去舊人、穿上新人

Lion and Lamb Ministry: A Quick Word For the New Year...From The ...
世人都羨慕豐盛的生命,也就是成功、順利、家庭幸福、實現理想、享受人生。他們使用的手段,就是一切能幫助他達到目的的途徑。現今流行的文化是一切為我、滿足自我的需要。當代人喜歡追求的自我發展活動是:潛能發揮、靈修操練、超覺靜坐、新紀元思想。他們想要用一切操之在我的手段來改進自己。這與當年歌羅西教會的人所追求的相似。
歌羅西教會當時的背景是怎麼樣的呢?保羅寫作當時是被囚在羅馬監獄中,約為公元61左右。當時希臘社會諾斯底異端盛行。歌羅西位於老底嘉附近,當地信徒受到各類學說、異教思想的影響,偏離基督福音的真道。保羅在歌羅西書記載了影響他們的哲學思想:「我說這話,免得有人用花言巧語迷惑你們。…你們要謹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學,和虛空的妄言,不照著基督,乃照人間的遺傳,和世上的小學,就把你們擄去。」(西2:4、8)以及另一段經文:「你們若是與基督同死,脫離了世上的小學,為什麽仍像在世俗中活著,服從那不可拿,不可嘗,不可摸,等類的規條呢?這都是照人所吩咐所教導的。說到這一切正用的時候就都敗壞了。這些規條,使人徒有智慧之名,用私意崇拜,自表謙卑,苦待己身,其實在克制肉體的情欲上,是毫無功效。」(西2:20-23)其中提到的理學、小學,就是當時影響教會的流行思想。

什麽是他們說的小學呢?
(1)他們遵守飲食條例、與宗教節日:如節期、月朔、安息日。今天的世界也有類似的情形,
如民間信仰的初一、十五拜拜。穆斯林的齋月。猶太人按舊約規定守安息日。
(2)降卑自己、敬拜天使的風氣:他們對靈界的事物心存敬畏,以致為表示自己虔誠,就有敬拜天使的情形。今日類似的習俗就是:拜偶像、通靈、趨吉避凶的靈符、咒語、敬拜靈界的事物、塔羅牌、卜卦算命。
(3)涉及不可拿、不可嘗、不可摸的習俗禁忌。迷信的社會禁忌很多,擔心什麼動作不能做、話不能說、以免遭到災難。如同今日宗教類似的:齋戒、禁葷、看日子、避開不吉利的禁忌。
(4)為提升「靈性」,推崇禁欲主義、禁絕享受。這是因當時諾斯底派禁慾主義的思想影響,以為刻苦己身就能得到靈性超脫。這些類似於今日的:禁欲、苦修、靜坐、冥想、氣功。

綜合上面一切世上流行的自我改變的方式,主要是靠著外在的知識、修練、守戒,來提升靈性。但各類時尚的操練卻都忽視了一件事,基督是讓我們脫離敗壞的習性、得到豐盛生命的關鍵。自我更新之路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果離開了基督,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生命更新,因為用錯了方法。我們千萬不要走錯方向。從歌羅西書第三章的經文我們一起來看,人改變自我的根本之道。

要思念上面的事
「所以,你們若真與基督一同復活,就當求在上面的事;那裡有基督坐在 神的右邊。2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西3:1-2)

第一節提到了我們信主的人的地位是:與基督一同復活。這是已經成就的事實,是我們現有的身份。什麽是上面的事?緊接的句子「那裡有基督坐在 神的右邊。」基督那裏的事就是上面的事,與地上的事對比。地上的事就是地上所關心的,屬地的價值觀;天上的事則是神所關心的,屬天的生活方式。

1-2節中出現三個命令句:「求在上面的事」、「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都是現在式命令句。最後一個否定命令句,代表糾正他們現存的錯誤,勉勵他們行正確的方向。他們當中還有人以屬地的事為人生追求的重點,忽略了屬天的價值觀。 頭一句開啟了下面的教導,心中思念「上面的事」,行動上就當活出「在基督裏與主同死同活」的人生態度。

我們已經與基督同死
「3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 神裡面。4基督是我們的生命,他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與他一同顯現在榮耀裡。」(西3:3-4)

為什麽我們不要思念地上的事、而是天上的事?歌羅西書3:3前半說:「因為你們已經死了。」同死的意義是什麽?舊的我已經與基督在十字架上同被釘死。「與基督同死」是在我們信主時已經在我們身上生效。在第二章已經提到:「你們既受洗與他一同埋葬,也就在此與他一同復活。都因信那叫他從死裏復活神的功用。你們從前在過犯,和未受割禮的肉體中死了,神赦免了你們一切過犯,便叫你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西2:12-14)正如羅馬書所說的:「我們若是與基督同死,就信必與他同活。」(羅6:8)基督徒在受洗的一刻,就表明與基督死的形狀聯合。加拉太書也有類似的說法:「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加2:20)

與基督同死是個信心宣告,表明個信主的人認同基督的死,並願意把自己的老我與基督同釘死。這雖然是個信心的宣告,但是也要在生活上活出來。與基督同死必然接著要與基督同活,兩者是不可分的。正如提摩太後書說的:「有可信的話說,我們若與基督同死,也必與他同活。」(提後2:11)「與基督同死同活」不是句口號,應當真實地活出來。歌羅西書後面接著說:「你們若是與基督同死,脫離了世上的小學。」(西2:20)實際上活出與基督同死的生活,就是要脫離罪惡敗壞的生活方式。這是對我們每一天生活態度的挑戰,考驗我們是不是真願意跟隨基督而活。

我們的生命與基督同藏在神裡面
「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 神裏面。基督是我們的生命,他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與他一同顯現在榮耀裡。」(西3:3b-4)
本句經文在舊約有兩處類似的句子。兩處都在詩篇:「因為我遭遇患難,他必暗暗地保守我。在他亭子裏,把我藏在他帳幕的隱密處。」(詩27:5)「你必把他們藏在你面前的隱密處,免得遇見人的計謀。你必暗暗地保守他們在亭子裏,免受口舌的爭鬧。」(詩31:20)

綜合上聯兩句經文,「藏在祂裏面」是蒙祂保護之意。我們與基督一同被父神保護在祂裏面。無論遭遇任何危險的境況,我們都要求告基督,依靠神的保護。「基督是我們的生命」,我們與他同死、也同復活。我們的生命與基督同藏在父神裏,我們所有的是基督復活的生命。這是與以前「地上的生命」不同的。

「我們也要與祂一同顯現」不但是現今的生活能有主的保護,我們也有將來榮耀的盼望。在末日主再來時,我們身體復活,與基督在榮耀中一同顯現。這是我們對末日「榮耀的復活」所有的盼望。這也是羅馬書告訴我們的。有這樣的盼望,支持者我們能夠在今世忍受暫時的患難打擊。

治死你們在地上的肢體
「5所以,要治死你們在地上的肢體,就如淫亂、污穢、邪情、惡慾,和貪婪(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6因這些事, 神的忿怒必臨到那悖逆之子。7當你們在這些事中活著的時候,也曾這樣行過。8但現在你們要棄絕這一切的事,以及惱恨、忿怒、惡毒(或譯:陰毒)、毀謗,並口中污穢的言語。」(西3:5-8)

「在基督裏」是歌羅西書的主題。歌羅西書第二章說:「你們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稣,就當遵他而行。在他裏面生根建造,信心堅固,正如你們所領的教訓,感謝的心也更增長了。…因為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的居住在基督裏面。你們在他裏面也得了豐盛。他是各樣執政掌權者的元首。」(西2:6-10)我們領受了基督賜下的新生命,必然要在生活上將新人活出來。這就是在基督裡「生根建造」,並且「在他裏面也得了豐盛」的意義。

活出基督與「治死肉體」有直接的關係。我們在信主的那刻表明與基督同死,那是信心的宣告,是在神面前地位的轉變。如今還要繼續活出實際生活的新樣式。那就不能只停留在地位上被稱為義,更是要在生活上將「義行」活出來。所以還需要繼續地「治死肉體」。舊人不是已經與基督同釘死了嗎?是的,那是指屬靈地位上的,實際生活我們需要不斷地對付殘餘的肉體影響力。這與羅馬書說的一致:「你們若順從肉體活著必要死.若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必要活著。」(羅8:13)這是信主之人在神面前需要每日去對付的。這也就是稱義之人必然要走的成聖道路。

保羅命令歌羅西人「治死在地上的肢體」。經文中列出許多「地上肢體」的描述:淫亂、汙穢、邪情、惡慾,和貪婪。這是他們過去不信的時候「也曾這樣行過」,對比現在新的身份,保羅命令他們棄絕這些事。也就是:惱恨、忿怒、惡毒、毀謗,並口中汙穢的言語。棄絕地上肢體,棄絕污穢的言語。保羅對他們的命令,要如何去作呢?除非我們在每日生活中,思念自己已經與主同死,才可能有力量活出治死肉體私慾的生活。正如主耶穌對門徒說的話:「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16:24)

背十字架是意味著為基督捨己,甚至願犧牲生命。這是主耶稣對承認祂是基督的門徒,發出的呼召。有一年韋斯敏斯德神學院院長,對新生勉勵一句話:「Welcome! Come and die! 來吧!讓我們一起死!」這裡指的就是與基督同死。。上神學院不是學會各樣神學知識,讓我們高人一等。而是學會向主一樣捨棄自己。與主同死不是要我們去殉道,那是極高的理想。捨己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志願為了神的榮耀犧牲自己的驕傲、名譽、權勢、好處、天倫之樂、夢想。如果連自己喜好的夢想都無法捨棄,不要說為主背十字架,與主同死了。

脫去旧人、穿上新人
「9不要彼此說謊;因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10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11在此並不分希臘人、猶太人,受割禮的、未受割禮的,化外人、西古提人,為奴的、自主的,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內。12所以,你們既是 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原文是穿)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西3:9-12)

保羅接著使用脫下骯髒衣服,穿上乾淨衣服的圖像,來比喻基督徒更新的生命。我們經常會換洗我們的衣服,一旦髒了就會盡量想要脫掉,換上乾淨的衣服,換上了心裡就舒坦。在基督徒屬靈追求上也是如此。「脫去舊人」、「穿上新人」的動詞都是不定過去式,是在我們信主時已經發生的事。因為有這種棄舊更新的身份改變,我們不當再說謊,那是舊人生活的樣貌。

既然有了除舊更新的身份變化,就當每日活出相稱的新生活樣式。第10節說的「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是現在式,表示一直在主裡被更新,藉著活出來的更新生命,更加認識創造主榮美的形象。保羅在12節勉勵信徒,我們既是神揀選的、聖潔、蒙愛的,就當穿上種種美德,這是個現在式命令句。也是要我們經常活出來的。

結論
當年歌羅西教會的人所追求世俗的小學,也就是地上的事。這些事高舉的人的知識,卻不願認識基督。保羅教導歌羅西信徒,在基督裏,我們才能有真正豐盛的生命。這只有與基督同死、同復活。遵從祂的命令,走背十字架的道路,才能成就。因此,我們當脫去舊人的敗壞、穿上新人。藉著活出來的新生命,更深地認識創造主,被模造成主的形象。

2018年6月16日 星期六

成為剛強壯膽的勇士


人生如戰場,男人一生身經百戰,擊敗了一個接一個的敵人,贏得了一場接一場的戰役。事業的成功、物質的豐富、家庭的美滿,逐一成為手中的戰利品。走到人生的中途,我們還有什麼爭戰需要去打呢?其實遙望人生盡頭,仍然有許多關卡,路途凶險,挑戰不斷。我們我不能在此時放下警戒,自以為得勝。驕妄輕敵為兵家大忌,我們仍當心存儆醒,提防敵人魔鬼向我們發出最後的攻擊。約書亞記就是一個臨危受命的元帥,如何帶領百萬軍兵,打贏一場重大戰役的故事。讓我們從其中學習寶貴的教訓。

領受託付重任

「耶和華的僕人摩西死了以後,耶和華曉諭摩西的幫手嫩的兒子約書亞,說,2我的僕人摩西死了。現在你要起來,和眾百姓過這約但河,往我所要賜給以色列人的地去。3凡你們腳掌所踏之地,我都照著我所應許摩西的話賜給你們了。4從曠野,和這利巴嫩,直到伯拉大河,赫人的全地,又到大海日落之處,都要作你們的境界。」(書11-4

          當以色列屬靈偉人摩西離開世界,他的傳人約書亞接續他從神領受的使命,要帶領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上百萬人在曠野中流浪,經歷物資缺乏、強敵恐嚇、信心軟弱、群眾背叛的考驗,如今強人已經離開,完成神託付得地為業的重責大任,加在約書亞身上。他想必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地戰驚恐懼,唯恐失敗,毀掉神所託付的使命。神給他的鼓勵的話語是:「凡你們腳掌所踏之地,我都照著我所應許摩西的話賜給你們了。」這塊神應許賜給亞伯拉罕,並他後裔的地,已經在外邦人佔領之下四百年了。這四百年間,歷經十幾代繁衍,離開迦南逃往埃及避難,又在法老手下被奴役幾百年,後代的子孫可能早就已經忘記神應許土地的這回事。然而,信實的神沒有忘記祂自己與百姓立的約,如果神願意將地賜給以色列民,神至高的旨意必然不會反悔。祂既然應許以色列民得地為業,就一定會成就。但是,眼前的情勢是,強敵當前,城牆穩固。幾十萬的以色列男丁並未經過足夠的戰爭的訓練。他們能否擊敗強大的敵人?約書亞並沒有十足的把握。他在此時,心中最擔憂的是能否順利領導神子民戰勝敵人,完成神交付的使命。他最需要的是從神來的肯定,堅定他的信心。
          迎接挑戰是男人的天性,一生中男人總是會不斷在尋找戰場,面對接二連三前來的種種挑戰。打完了學業的戰役,就繼續打尋找婚姻伴侶的戰役。找到了老婆,就再接著打事業成功的戰役。發展到一個階段,再接著打教養兒女成材的戰役。一場接一場進行,可以說沒有休息的時候。在人生的戰場上,你是否曾面臨過重大的戰役,就像約書亞準備進攻迦南地一樣,關係到許多人生存發展,或是衰敗滅亡。即使沒有如此攸關重大利害的爭戰,總是會經歷一些人生關卡,或類似的心靈爭戰。在這時刻,你是否會像約書亞一樣地,為戰爭的成敗而憂慮?當心中擔心戰爭失敗的時候,你是否會緊張地睡不著覺?

          約書亞出征前的心情就是如此,摩西已經離開,沒有人能夠當他的靠山。他唯一的依靠只有那位,與他同行幾十年,又將責任交付在他身上的神。神會幫助他嗎?又會怎麼幫呢?

勉勵剛強壯膽

5你平生的日子,必無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我怎樣與摩西同在,也必照樣與你同在。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6你當剛強壯膽。因為你必使這百姓承受那地為業,就是我向他們列祖起誓應許賜給他們的地。7只要剛強,大大壯膽,謹守遵行我僕人摩西所吩咐你的一切律法。不可偏離左右,使你無論往那裡去,都可以順利。8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總要晝夜思想,好使你謹守遵行這書上所寫的一切話。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順利。9我豈沒有吩咐你麼。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那裡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書1:5-9

          在面臨危險的時刻,心中產生恐懼,是許都人都曾經有過的經歷。我們回顧自己的人生,走過許多令人擔憂的關卡。參加重要的考試,找工作時的面試,公司項目面臨重大困難,家人健康遇到重大的打擊,有時都會讓我們緊張得睡不著覺。男人在一生中面臨的最大挑戰,往往是人際關係上的。男人一般都重面子,不認輸,在人際關係上常常會出現問題,例如與妻子溝通上不和諧,不能滿足妻子感情上的需要。與子女間缺乏溝通,親子關係緊張。夾在事業與家庭兩邊的壓力之下,神經緊繃,卻又不願意向任何人傾訴,把壓力埋在心裡,苦不堪言。有句常聽見的埋怨:「男人真命苦!」這也是我自己所遭遇生活歷程的寫照。其實,吃苦的源頭就是在於不願讓人知道自己的難處,不願將自己的情緒抒發出來,沒有可以聆聽自己吐苦水的對象。真正能紓解我們心中壓力,讓我們情緒穩定下來的管道,不是躲起來睡覺,或是找一途徑去發洩。而是知道有一位理解我們的人,願意聽我們的心聲。並且他也是有能力的幫助者,能夠在我們背後支持著我們。這樣的人是否在我們生命中出現?

          讓我們來看第5節的經文,約書亞在出征之前,心情起伏不定,卻得到了從神來的安慰。神向他說出了保護的應許:「你平生的日子,必無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我怎樣與摩西同在,也必照樣與你同在。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神對約書亞的應許是不離不棄。神怎麼與摩西同在,一生幫助他度過重重難關,也要一樣與約書亞同在,並且幫助他。神應許約書亞,在一生的日子,沒有人能在他面前站立得住,也就是沒有敵人能夠將他擊敗。這並不是指神要讓約書亞所向無敵,他也曾經在艾城吃過敗仗。這句話的意思是指,神應許要永遠不離棄他。只要有神同在就沒有一個敵人能夠讓他一敗塗地,永遠站不起來。人在一生中會嚐到許多失敗的教訓,但是重要的不是從未敗過,而是每次經歷失敗都學到教訓,讓自己重新站起來,不致失去繼續征戰的決心。人生是場馬拉松比賽,是個長期抗戰,不在乎一開始的時候短暫的勝利,而在乎堅守信心,堅持到底。個別的戰役或許會失敗,最後的戰爭勝利才是決定性的。神給我們的應許是不離不棄,保護我們達到最終的勝利。「人生勝利組」不是暫時的光彩奪目,而是在總結一生的時刻得到神的讚許。你是否期待得到這勝利?

          6節說:「你當剛強壯膽。因為你必使這百姓承受那地為業,就是我向他們列祖起誓應許賜給他們的地。」人能夠剛強壯膽,義無反顧的原因,是因為知道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進入迦南得地為業,是神與以色列百姓立的約,這是神主動應許,必然要實現的無條件之約,既然立下就永不反悔。奉命執行神必然要成就的工作,讓我們對這場爭戰的勝利充滿信心。

          神對約書亞剛強壯膽的勉勵一共說了三次,還有一處就是第7節:「只要剛強,大大壯膽,謹守遵行我僕人摩西所吩咐你的一切律法。不可偏離左右,使你無論往那裡去,都可以順利。」神的話語是我們信心穩固的基礎。我們怎麼可能無論走到何處都可以順利?先決條件是走在神所定規的旨意當中。神早就向摩西啟示祂的旨意,都清楚地寫在律法當中。當約書亞對前面道路生出迷惑的時刻,不是放任猜疑的情緒侵蝕信心,也不是憑著自己的一股血氣之勇而行。當定睛在神的話語中,從其中找到神的命令與應許。堅定地走在神的命令當中,不偏左右。經文接著說:「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總要晝夜思想,好使你謹守遵行這書上所寫的一切話。如此你的道路就可以亨通,凡事順利。」這正是詩篇第一篇宣告詩篇的總綱:「為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12)神的話語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基,行事為人的準則。我們的心當經常浸潤在其中,將聖經的話語內化入我們的思想意念中。也就是將律法寫在心版的意思。有神的話語成為我們的指引,我們才可能生出無所畏懼的膽量來。

          還有一處剛強壯膽的勉勵就是第9節:「我豈沒有吩咐你麼。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神非常了解約書亞在面臨強敵之下的懼怕惶恐之情。懼怕的原因就是覺得自己實力比不過敵人,唯恐失敗。神給他的鼓勵在於:「因為你無論往那裡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人在面臨爭鬥的時候,最怕人單勢孤。箴言中也說:「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敵擋他。」(箴412)有夥伴壯膽讓我們不至於孤軍奮戰,給我們更大的勇氣去征戰。更何況是大有能力,掌管天地的主宰與我們同在。如羅馬書中保羅面臨敵人攻擊時,心中所有的確據:「神若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呢?」(羅831)我曾經在面臨博士資格口試之前,因為淘汰率極高,深恐多年的努力付之一炬,最終以失敗收場。因此心中緊張、忐忑不安。朋友寄來一張卡片,上面寫著的經文就是第9節:「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那裡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每次擔憂就拿起這句話來讀,出門考試前一刻再讀一遍,讀完後,就義無反顧地勇往直前,不再被膽怯所困擾。感謝主,那次考試得以順利通過。這句話是如此安慰我,人看不見未來,會對意外的衝擊驚惶失措。神是狂風暴雨中的船錨,讓我們徨恐的心穩定下來。這是我真實走過的經歷。

          男人一生都在面臨爭戰,爭戰最怕的就是猶疑膽怯、畏首畏尾。不要忘記讓我們爭戰勇敢的裝備在哪裡?抓住神不變的應許、謹記神穩固的話語、記得神永遠同在。這是我們爭戰勝利的保障。

帶領全家事奉神

「現在你們要敬畏耶和華,誠心實意地事奉他。將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和在埃及所事奉的神除掉,去事奉耶和華。15若是你們以事奉耶和華為不好,今日就可以選擇所要事奉的,是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所事奉的神呢,是你們所住這地的亞摩利人的神呢。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書2414-15

          前面一段我們看到了約書亞進入迦南地爭戰以前神給他的鼓勵,讓他不懼艱險,勇敢爭戰。這一段我們將要看約書亞記的最後一章。他們如神所應許的,已經擊敗了迦南地的強敵,得到神所應許的地業。面臨的另一個挑戰就是他們要怎麼樣在這塊新征服的土地上存活。周圍仍然還有尚未消滅的敵人,異邦的偶像崇拜的風俗仍然蠢蠢欲動,他們仍存在被引誘墮落的危機。古語:「創業維艱,守成不易。」地雖然已經打下來了,但是維持百姓在這片土地上安居樂業,仍然不能鬆懈。

          約書亞這位領導戰勝的將軍,本來可以告老還鄉,不再理國家大事。然而,他從神領受的使命尚未完成。佔領迦南地只是起點,這群得到神應許之地的子民,能不能在迦南地活出神所要求的立約子民的樣式,還是心志鬆懈、紀律渙散,最終被敵人同化。神子民的生存興旺仍然是約書亞放心不下的擔子。於是在他年紀老邁的時刻,老兵不死,仍然把握最後的機會,將重要的話語勉勵百姓。他召集所有進入迦南的以色列人,告誡他們:「現在你們要敬畏耶和華,誠心實意地事奉他。將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和在埃及所事奉的神除掉,去事奉耶和華。」要求他們下定決心,專心事奉神、離棄偶像。這兩者為何不可分?一個人不可能宣稱自己事奉神、又不願意離開偶像。主耶穌說過:「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 神,又事奉瑪門。」(太624)事奉神最重要的就是「誠心實意地事奉祂」,心有二主,就不可能真誠事奉神。對神的事奉是具有獨占性的,就如丈夫妻子間有獨占性的關係,不可能與人共享。神是忌邪的神,絕不容許我們的心被其他偶像佔據,失去對神專一的心。既然如此,約書亞要以色列人不要再私下藏著過去從外地帶來的偶像,要壯士斷腕般將偶像除掉。許多剛信主的基督徒,捨不得丟棄原本保留的異教崇拜相關的物品,如佛像、念珠、符咒、書籍。這些物品如果不除掉,難道還想再拿來做其它用途嗎?對偶像崇拜藕斷絲連,將來必然會帶來破壞性的影響。偶像不僅止於異教崇拜的物品,連對於錢財、女色、權力、成功的追逐,都可能取代神的位置,將我們的心佔據。捨不得丟棄這些引誘人的事物,最後會成為我們跌倒的絆腳石。

          約書亞要他們在此刻做出選擇,不能腳踏兩條船。要不然就是回去事奉偶像,神的應許與這批人無關。如果真的想要留下來,就不要三心二意,真心誠意事奉神,將偶像除掉。約書亞以他自己為百姓效法的榜樣。他聲明不管其他人如何,他的決心已定:「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這句話成為許多人掛在家中的匾額,或是勉勵孩子傳承信仰的家訓。希望這不僅是外在的擺飾,而是真的深入我們心中的志向。

          戴德生的曾祖父戴雅各是他們家族第一個被神得著的門徒。在他結婚的當天,他心中被一句話深深抓住,就是前幾天約翰衛斯理佈道會的信息經文:「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在婚禮開始的時刻,眾人找不到他,原來他在田地裡禱告,為他的家族與神立下了約。他自己最後奉獻傳道,建立教會,一生服事神。從他開始,一代接著一代都是敬虔愛主的基督徒。直到戴德生的父親戴雅各,對中國宣教產生負擔,當他考察出埃及記:「凡頭生的,要分别為聖歸我。」(出132)便與妻子一起跪下來回應神的呼召,許願若頭一胎神賜下的是兒子,便將頭生長子歸給神。果然神答應他的禱告,賜給他戴德生為長子。戴德生從小就跟從父親到處傳教,對於尚未得救的人特別有負擔,立志長大後為主宣教。在戴德生青年時期,一度被世界吸引,在屬靈上怠惰,他的母親與妹妹,迫切為他禱告。直到有一天聖靈感動他,看到家中書房地上的福音單張,看到耶穌為罪人付出生命的代價,最後在十字架上說出「成了」,以生命換取罪人能夠得救贖。這信息感動了他,於是跪下認罪悔改,接受耶穌成為救主。事實上,那一天他的母親一直在為他迫切禱告,甚至許願若神不答應,就不出門。最後神真的垂聽了她的禱告。被主得著的戴德生,心中火熱,下定決心要往中國宣教。這是戴氏家族開始海外宣教的第一人。從此一代接一代,都奉獻自己成為傳道人。如今從戴德生曾祖父起,歷戴約翰、戴雅各、戴德生、戴存仁、戴永冕、戴紹曾、戴繼宗、如今已經到達第九代的戴承約,這個家族仍然在宣教工場上事奉神。通常民間有個俗話:「富不過三代」,因為富家子弟易生驕奢之氣,倚靠父輩留下的產業,不事進取,最後難逃衰敗的命運。但是戴德生家族在屬靈上的傳承卻是個例外。一個家族怎麼可能九代都還保持敬虔,不離開對主的事奉。這都起源於第一代的戴德生曾祖父戴雅各,在神面前立下的心志:「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從最開始的先祖戴雅各開始,將約書亞了留下來的心志,當成戴家的信仰傳承。於是至今傳了九代,仍然延續不斷。這個信仰的傳承也可以成為你的。

          中國人一向重視傳承祖業,經常懷念創業維艱的開基祖。你是不是願意像戴德生家族信仰的開基祖戴雅各一樣,不但自己信主,而且還與神立約,帶領世世代代子孫繼續信靠主?是否願意期待下一代也與你一樣,繼續事奉祂。神國需要有人願意將自己擺上,獻在神面前為他所用,無論是帶職事奉或是全職,凡是事奉神的人就是與神立約的子民。事奉的意思,就是在祂面前聽從祂的命令,誠心敬拜祂。信靠基督的人,必然也應當是事奉祂的人。忠心服事主是神對基督徒的呼召,是極為榮耀的事。神國福音廣傳,神子民得到造就,需要量多質精的工人參與其中。我們不要將服事神當成是個門檻極高、難以跨進的工作,只能夠精挑細選的人才能參與。事實上,就如約書亞向以色列民的呼喚:「現在你們要敬畏耶和華、誠心實意地事奉祂。」這是給神子民普遍的呼召。每位基督徒都有責任投身在其中。

          如果我們希望自己後代子孫也能像戴德生家族一樣敬虔,首先要願意自己帶頭活出來,成為後代子孫的榜樣。如果我們自己都不率先做榜樣,不可能期待孩子會自然覺悟,達成我們的期待。如果我們不願意讀神的話語,按照神的命令而行,經常藉著禱告親近神、固定參與聚會,我們的下一代就會學習我們的作法。所以約書亞的心志,就當是我們今日身為父母的心志。整個家族屬靈上的帶頭者就是我們自己。我們不能拋棄神託付我們的責任,帶領我們的下一代,跟隨基督,服事基督。

結論

         從約書亞記起頭與結尾的內容我們看到了神揀選一個民族,是從揀選一個人開始,在推及這個人的一家,再讓這家人影響整個民族。當我們有委身宣教的熱情時,先從我們的子女開始作起。先帶領他們信靠主。在他們還年輕的時刻,關心他們的屬靈教育。從自身做起,認真服事主,做他們的榜樣。身為一家之長的父親,更是責無旁貸,負起帶領的責任。面對來自於世俗價值觀的衝擊,兒女很容易被吸引而離開主。我們更是要學習約書亞,對神充滿信心,不畏懼挑戰,在敵人面前剛強壯膽,為主打一場保護家人的屬靈爭戰。主必與我們同在,賜我們力量。在強大敵人的面前,保護我們,最終能夠爭戰得勝,得到神應許的屬天福分。

2018年6月12日 星期二

溫柔的人有福了



在當今的世界,人際間充滿了你爭我奪、爾虞我詐的狀況。活在這樣的世界,我們從小就被教育成要放聰明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如果還有人鼓吹謙虛、禮讓、寧可吃虧、不佔便宜,簡直就是準備成為被人欺負的受氣包。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的教導似乎與此相反,祂說:「溫柔的人有福了。」天國的標準與世界的標準,是反其道而行的。在神的國度中,唯有溫柔的人才能承受神國的產業。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主耶穌為何會如此說。

溫柔的人有福了
「5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太5:5)

首先我們來看看溫柔的定義。先排除對「溫柔」的錯誤理解,「溫柔」不是個性軟弱、逆來順受;不是脾氣溫和、和藹可親;懦弱膽怯、優柔寡斷。按照聖經原文「溫柔」這個字的定義是:「出於對神的順服,讓自我個性接受神管制,而流露出來的柔和謙卑。」並非不發怒,而是讓怒氣服在神的管制之下。新約聖經中出現這個字的經文有另外三處。其中兩處提到主耶穌的屬性。
(1)「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11:29)本句話「柔和」這個字就是「溫柔」。主耶穌鼓勵門徒負主的軛,學習主的樣式。「負軛」的意思就是承擔天父交付的擔子。一個對天父完全順服的人,才會甘心背負祂的軛。這樣的性情就是溫柔。
(2)「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是溫柔的,又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太21:5b)這裡指出主耶穌將應驗先知撒迦利亞對彌賽亞的預言:「你的王來到你這裡,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亞9:9)指基督來到祂的百姓中,不是耀武揚威,不可一世,而是謙謙和和,帶著神的慈愛。
(3)在保羅書信中,這個字也出現過:「你們不要以外面的辮頭髮、戴金飾、穿美衣、為妝飾,只要以裡面存著長久溫柔安靜的心為妝飾。這在 神面前是極寶貴的。」(彼前3:3-4)這裡描述保羅對主內婦女德性的期待,乃是裡面存著長久溫柔安靜的心,與此相反的則是窮奢極欲、光彩炫耀。

從以上三處經文我們可以得出:溫柔的意思就是,因著對神順服,表現出溫和節制的態度;不張狂、不高傲、不炫耀。
從詩篇37篇,我們可以看到這句經文的舊約背景:「你當默然倚靠耶和華,耐性等候他。不要因那道路通達的,和那惡謀成就的,心懷不平。8當止住怒氣,離棄忿怒。不要心懷不平,以致作惡。9因為作惡的必被剪除。惟有等候耶和華的必承受地土。10還有片時,惡人要歸於無有。你就是細察他的住處,也要歸於無有。11但謙卑人必承受地土,以豐盛的平安為樂。」(詩37:7-11)本段經文11節的「謙卑」七十士譯本就翻譯成八福裡「溫柔」這個字。加上兩邊都提到「承受地土」的結果,可見兩句經文的相關性很高。對比前面的第9節,提到「惟有等候耶和華的必承受地土。」可以歸納出,溫柔的人,與等候耶和華的人,是得到同樣的賞賜。兩處經文緊接在一起,密切相關,可以說兩句指的人是同一批人。進一步解釋「溫柔的人」的含義,他們就是一群「等候耶和華的人」。再往前面整個段落,可得出何謂「等候耶和華的人」?就是7節說的:「默然倚靠耶和華,耐性等候他。」、與8節中的:「止住怒氣,離棄忿怒。不要心懷不平,以致作惡。」的人。從舊約經文的分析,我們更清楚知道怎麼樣的人才是溫柔的人。因著順從神,而克制自己的怒氣,不與人爭權奪利,狂妄自大,囂張跋扈的人。這裡對溫柔的描述,的與新約經文中的意義是一致的。

天國八福是基督對屬神子民生命的整體的要求,八個特點自然是緊密相關的。溫柔的人必然在神面前對自我有真確的認識,他自認為「靈裡貧窮」,並且也為自己的罪「哀慟」。與前兩福不同點在於:前者是基於對神屬性的認識,而生出的個人生命流露;溫柔則是基於此認識,而向人顯出柔和謙卑的對待方式。

聖經中也有提到「溫柔」的榜樣。舊約中最為顯著的就是摩西,民數記中記述:「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民12:3)此事發生在以色列民出埃及後,在曠野中流浪的38年間。以色列民在遭遇缺水、對神賜下的食物口味厭煩之後,對摩西發出怨言,以為摩西不顧他們死活,領他們來到曠野,讓他們死無葬身之地。摩西曾經對百姓的抱怨,向神申冤哭訴。不止如此,連他最親近的哥哥亞倫,姊姊米利暗都向他發出挑戰,毀謗他娶古實女子為妻,質疑摩西領袖的地位:「難道耶和華單與摩西說話、不也與我們說話麼。」(民12:2)摩西並沒有因此發怒,與不服權柄的兄姊鬥爭;而是讓神為自己申冤。結果神肯定摩西在他面前特殊的地位,向亞倫、米利暗說:「我的僕人摩西不是這樣、他是在我全家盡忠的。我要與他面對面說話、乃是明說、不用謎語、並且他必見我的形像.你們毀謗我的僕人摩西、為何不懼怕呢。」(民12:7-8)摩西的溫柔表現在對神的信靠,不為自己的權位爭鬥。

主耶穌也是溫柔最好的榜樣。當祂在客西馬尼園內,被大祭司的差役抓拿,彼得護主心切,拔刀砍掉大祭司親屬的耳朵,被主耶穌制止:「收刀入鞘罷。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麼。」(太26:52-53)祂在生命面臨生死關頭時,寧可不抵抗,順從天父要祂喝的杯。當主耶穌被抓拿、審問、鞭打後,被釘在十字架上,被人辱罵恥笑。祂卻用憐憫的話語,對逼迫祂的人說出:「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主耶穌抱著何等深的慈悲寬容之心。彼得對主在十字架上的忍辱寬容,說出了他由衷的感言:「他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只將自己交託那按公義審判人的主。」(彼前2:23)從摩西和耶穌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天國的屬靈品格不是理論,而是真實從他們身上活出來的。

當我們看到了聖經中溫柔的榜樣,明白溫柔不是個外在的道德標準、或禮儀規範,而是從對神的順服之心所發出來的生命流露。我們當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溫柔的人?首先,需要認識自己是一個靈裡貧窮的人。我的能力無一可誇,唯有來到神面前,尋求神來滿足我們內心的貧乏。同時也要深切地為自己言行思想得罪神之處哀慟,向神祈求赦免。求神修剪我們偏離神心意的性情,以期待能結出聖靈的果子。並且在待人處事上更加放下倚靠自我心態,願意以以基督的心為心,順從聖靈在我們生命中的引導。

神對溫柔之人的應許
為何基督說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神對溫柔之人的應許就是,必承受地土。這是引用詩篇37篇的所說出的教訓。對於舊約中的以色列民,「承受地土」這句話,常與立約的子民將會進入應許之地有關。以色列民一生都在實現這個應許之地的約,進去得到這地了,又失敗了被趕出來。在今日新約的世代,我們在屬靈上繼承神過去對祂子民的應許,更看重的是得地為業的屬靈上的意義。「承受地土」在今日的應用,至少有二方面的意義:首先是在今生承受屬靈的福分,我們今日就是神國子民,蒙神的保護賜福。基督應許我們今生將得到的豐盛的生命,心中湧流出活水江河,接觸聖靈的果子,這些都是在我們有生之年能夠得到的屬靈福分。承受地土的另一層意義則是,待將來主再來時,得進入新天新地,承受天上的產業,那是福分最終的成全。

結論
天國八福這主題,在討論完了虛心與哀慟兩種品格後,提到了溫柔。在世俗的價值觀念裡,溫柔不是眾人羨慕的品格,甚至被認為是懦弱的代名詞。事實上,天國八福不是各自獨立,而是一個整體。八個屬靈品格都是源自於「心靈貧窮」的自我認知。知道自己缺乏、軟弱,願意向神來尋求滿足。溫柔的心是源自於對神的順服,放下自己的高傲自大的心態,願意在世上按照神的心意,謙卑對待周圍的人。這不是讓人懦弱、膽怯的逃避態度,反而是在神面前承認自己的無助,拋棄高舉自我的心態,順服在神的引導之下。願我們天國子民,能明白溫柔的意義,就是對神全然的順服,努力地追求神應許的福分。

2018年6月10日 星期日

哀慟者必蒙安慰

Blessed are those who mourn, for they will be comforted.
在前一次信息,我們提到登山寶訓中天國的八福,指出天國子民的生命特質,就是承認自己本身的缺乏與無助,轉向神需求拯救。這種對自己不再抱希望,迫切倚信靠神的人,正是神要拯救的對象。天國八福裡其餘七個福分全部都圍繞頭一個福分「靈裡貧窮」,它們不是互不關聯的八個方向,而是彼此密切相關的整體,是對天國子民的期許,期待他們活出來的生命素質。以下我們將要討論八福的哀慟。

為罪哀傷的人有福了
「4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太5:4)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哀慟的意義。哀慟乃是極深的心靈憂傷, 椎心刺骨的為罪而痛切哭泣。以賽亞書中提到神樂意親近心靈痛悔的人:「因為那至高至上,永遠長存,名為聖者的如此說,我住在至高至聖的所在,也與心靈痛悔謙卑的人同居,要使謙卑人的靈甦醒,也使痛悔人的心甦醒。」(賽57:15)

在舊約中有提到與天國八福類似的應許,就是以賽亞書中神應許差遣彌賽亞對陷於痛苦中的人施行拯救:「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耶和華的恩年,和我們 神報仇的日子,安慰一切悲哀的人。賜華冠與錫安悲哀的人,代替灰塵,喜樂油代替悲哀,讚美衣代替憂傷之靈。」(賽61:1-3a)這裡的謙卑人對應八福中的靈裡貧窮的人;傷心的人對應哀慟的人。為何人會陷在靈裡貧窮、傷心、被擄、被囚之中?因為人離開了神,偏行己路。以賽亞書中的應許是對於,陷在痛苦中神百姓的安慰,神要對這群落在極大痛苦打擊下的人施行拯救,要差派祂的僕人進入百姓中。凡投靠神的必不至羞愧,必然會在痛苦中得解脫。所以此處提到的哀慟是人離開神之後遭遇的苦境,在此環境下促使人看到自己的無助,並尋求神的拯救。舊約背景中提到對哀慟人的安慰,重點在於呼喚人在哀慟中轉向神,並依靠祂。

我們在人生當中偶爾會出現失喪親人,遭遇意外不幸的景況,令我們心中感到極度傷痛。這是不是天國八福中神所要的神子民的生命特質呢?上述的遭遇災難、感受痛苦,應該不是天國八福中神賜福給「哀慟」的人所指的重點。八福中「有福了」帶著「歡喜快樂」的含義。如果說主耶穌的訓誨是「哀慟的人就歡喜快樂了」這個意思,那是很難以讓人接受的矛盾想法。此處應該是更多在屬靈的意義上去理解哀慟的含義。

路加福音中也有登山寶訓的平行經文:「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 神的國是你們的。你們飢餓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將要飽足。你們哀哭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將要喜笑。......你們飽足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飢餓。你們喜笑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哀慟哭泣。」(路6:20-21、25)這裡提到的貧窮、飢餓、與哀哭,與馬太福音中提到的靈裡貧窮、飢渴慕義、哀慟相對應。既然馬太對耶穌本處的訓誨,著重在屬靈的含義。因此哀慟應該也是注重屬靈上的意義。不是每一位遭遇災禍、經歷人生困境的人都是有福的,而是因著困境,讓我們發現自己的無助,願意轉向神尋求拯救,這種對倚靠自己失望,全心信靠神的人有福了。這就是神所要需找,恩待賜福的對象。哀慟是個人生的轉機,在此痛苦的境遇底下,讓我們體會人生的無常,自己能力的有限,而看見神的恩慈與憐憫,往往我們的心才願意向神開放。遭遇不辛,心情憂傷不是焦點,而是在此環境下心境轉變成對神的信靠,才是此處有福之人的特質。

所以我們可以將經文中「哀慟的人」理解為「為罪而哀慟的人」。這包括兩方面的意義,為個人的罪憂傷痛悔的人、或是為民族群體的罪憂傷的人。我們首先來看個人層面的「為罪哀慟」。這也是與我們個人切身相關的。首先,為罪哀慟的情感出自於,深切的認識自己的罪的污穢,而為之憂傷哭泣。信主的人都承認我們是有罪的人,並且願意在神面前認罪悔改,祈求神的赦免。我們也知道主耶穌的寶血已經洗清我們的罪,我們的罪已得到赦免,與神的關係已經和好。這是我們重生得救的人都走過的路程,也明白自己目前因信靠基督所站穩的稱義地位。但是我們只要誠實面對自己每日的生活,就無法否認,與罪的掙扎在基督徒生活中經常發生,幾乎無法逃避。有沒有失敗跌倒,重新沾染罪惡的時候?答案幾乎是無一倖免,只要活在世上,沒有一個人能夠宣稱自己已經不受罪的困擾。在與罪爭鬥的過程中,我們的心情是如何?反正已經得救了,罪全赦免了,我們就可以掉以輕心;還是我們在聖潔的神面前,因著對不起神而感到羞愧,為自己得罪神而哀慟?往往前者常常會是我們真實的生活寫照。我們在每日的生活中,因著對罪的輕忽,習以為常地對犯罪不以為意,甚至良心對犯罪已經到了麻木的狀態,還會自己安慰自己,沒什麽大不了的,只要再認一下罪就好了。對罪輕忽的結果是,不把犯罪當一回事,對聖靈的光照不再敏感。甚至會變本加厲,對犯罪不當一回事,不再有任何悔改之心。這豈是神拯救我們免除罪的刑罰,所要帶給我們的生命?當我反省自己生活的時候,真是慚愧得不敢面對神。

我們來思想大衛當時犯了姦淫、殺人的重罪,被先知拿單責備後所作的悔罪詩:「神阿,求你按你的慈愛憐恤我,按你豐盛的慈悲塗抹我的過犯。求你將我的罪孽洗除淨盡,並潔除我的罪。因為我知道我的過犯。我的罪常在我面前。我向你犯罪,惟獨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了這惡,以致你責備我的時候,顯為公義。判斷我的時候,顯為清正。」(詩51:1-4)這是個已經信靠神,已經跟隨神許久之人看到自己罪惡深重所發出的痛悔。可以應用在我們今日的基督徒身上,我們已經是蒙耶穌基督寶血救贖,被神接納為屬神子民的人,與大衛當時的身份相似。蒙恩得救的人還應不應該為所犯的罪憂傷痛悔?那是毫無疑問的。聖經中提到信主的人為罪憂傷,認罪悔改的經文很多。大衛在向神悔改後說:「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神阿,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51:17)正是描述一個信主的人為自己的罪痛悔,而發出的信心宣告。我們也應當像大衛一樣,在自己得罪神的時候,願意認真看待自己的罪行惹神傷心的嚴重性,而學習大衛回到神面前,為自己的悖逆的心向神憂傷懺悔。大衛的悔改並不代表他懷疑自己失去救恩。大衛對自己蒙神揀選、成為屬神子民的身份從不懷疑。他在乎的是罪破壞了神與他的關係。他祈求過去自己與神親近、時時同行這美好的關係,能夠得到恢復。我們今日的基督徒也當學習大衛,不是因為自己犯罪就懷疑失去救恩,而是極力維持在神面前與神親近的關係,不要輕忽罪的破壞力,讓罪攔阻了神與我們緊密相交的關係。

為罪哀慟,不單是認真看待自己得罪神之處,還要經常讓神光照我們內心驕傲心態,想依靠自己的功德炫耀於人。這是驕傲自大的罪,一樣會破壞我們與神的關係。在成聖過程中,我們會經常經歷與罪的掙扎。保羅曾經想靠自己的力量去追求聖潔,卻發現自己無法達成, 因此他向神發出痛切的呼喊:「我真是苦阿,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羅7:24)一個越是靠近神的人,越是親近神榮耀的光,越會看見自己得罪神,達不到神聖潔標準的地方。就像我們越是在光明中照鏡子,越能看清楚自己臉上污穢之處。高傲的罪不容易察覺,往往還伴隨著高人一等的虛榮之心,覺得自己真不錯,看待別人怎麼都不順眼。一般能力強的人,有值得驕人之處,覺得自己對神國有貢獻,常會對驕傲的罪掉以輕心。

事實上,這個罪對神家中人際關係的破壞力,比私人的罪更加嚴重。因驕傲引起嫉妒、紛爭、結黨,導致彼此不合、教會分裂。這種罪對神國合一的破壞力十分嚴重,一樣讓神擔憂。我們是否自我反省,有沒有因為自己的驕傲而得罪神?是否願意為自己驕傲自大的罪,在神面前憂傷痛悔?我們為什麽會對罪無動於衷?因為我們沒有親近神,讓神的榮光照亮我們內心,顯出我們污穢的地方,看不見自己的罪。我們對於自己的罪沒有哀慟之心,不是因為自己已經完全,而是我們沒有靠近神,看見神聖潔榮耀的屬性,以至於我們把神塑造成投下「認罪」硬幣,就掉下「赦罪」商品的自動販賣機。當我們深自檢討自己對神輕忽的心態,偏離了主耶穌為我們捨身流血,拯救我們脫離滅亡,進而活出神要求的聖潔這心意越來越遠。此處主耶穌要我們為罪哀慟的呼喚,是對我們今日的提醒。不要陷在屬靈麻木的境況,認真地看待主耶穌的對我們殷切的期盼。

神應許賜哀慟的人安慰
主耶穌應許賜給哀慟的人從神來的安慰,這正是為罪哀慟的人最需要的對待,也只有為罪哀慟的人才能感受得到此安慰。正如第一福說的只有心靈空乏貧窮,才可能得到神的滿足;同樣的,只有承認自己屬靈的憂傷,才可能體會神安慰的寶貴。
哀慟是個令人不快的經歷,我們一般不會去主動尋找令人哀慟的事。如果為了要活出天國子民的品質,故意去追求哀慟的感受,似乎也不是真誠之舉。哀慟的心情來自於對自己達不到神聖潔要求的懺悔,是內心經歷神光照而生出的羞慚之情,非來自於強迫,也不是靠外在的醞釀追求而得到。我們原本不喜愛活在哀慟之中,但是見到自己的敗壞性情,遠達不到神的標準,並且還會故意惹神傷心。因對自己絕望而生出的哀慟,就是此處所指的意思。注視罪惡不是導致為罪哀慟的原因,而是因著認識神聖潔的屬性,而對自己身陷於罪產生悔恨之情。主耶穌的教訓絕非鼓吹讓我們留在哀慟的情緒中,為生命中的苦楚傷心,而是讓我們為了引致人生苦境的罪而哀傷。

耶穌應許凡哀慟者必然得到神的安慰。與第一福、第八福「天國是他們的」所使用的現在式動詞不同,這句話「他們必得安慰」的動詞時態是未來式。意義上的差異在於,天國子民的身份是現今就實現的。而得安慰則是一個將發生的應許,此處並不強調遙遠的未來,而是個對哀慟者的勉勵,他們所期待來自神的安慰必會實現。

當我們明白自己被罪所纏累而勞苦嘆息,並且見到整個世界因離棄神而落在敗壞之中,這令我們心中憂愁。在哀慟中,我們願意向主打開心門,期待神介入我們的生命,帶給我們安慰。我們的盼望在於哪裡?這些纏繞我們的罪惡只能暫時猖狂,至終不會勝利。死亡只能暫時利用罪來威脅我們,基督已經勝過死亡,我們必死的身體有一日必會復活,成不朽壞的,當基督再來的時刻,會完全得勝,消滅攪擾我們的魔鬼勢力。主耶穌留給我們的應許最終必然實現,這帶給我們最大的安慰。這應許是神的子民必得安慰。「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21:4)。
從神來的安慰在兩方面臨到我們為罪哀慟的人。首先,對為個人的罪而哀慟的人而言,所得的安慰乃是蒙神的赦免。基督的赦罪恩典,再一次彌補了因著罪帶來的與神關係的破壞,恢復與神和好的關係。對於那些為其他人的罪而哭泣的人而言, 必因看見神的應許最終的得勝而得安慰。撒但雖猖狂一時,卻無法逃脫神的審判。這讓我們在世上堅持傳揚福音的工作,為不信的世人禱告, 深信神必然動工,使人悔改而罪得赦免。在以賽亞書中神賜給悖逆以色列民的應許對我們同樣有效:「我看見他所行的道,也要醫治他。又要引導他,使他和那一同傷心的人,再得安慰。」(賽57:18)悔改是得神安慰的途徑,神向祂子民的呼喚,仍然警惕著今天的我們。存著對罪哀慟的心,來到天父面前求赦免,主的安慰必然會降臨在我們之中。

結論
在本次天國八福講解中提到了哀慟,在一般人心目中,這不是什麽值得羨慕的品格。甚至哀慟被誤以為是悲觀、沮喪。事實上,哀慟的屬靈品格都是源自於「心靈貧窮」的自我認知,願意向神來尋求滿足。哀慟之情是出自於我們離神的聖潔標準太遠,為自己達不到神的標準而哀慟。這不是讓人悲觀、喪氣的負面心態,反而是在神面前誠實面對自己,承認自己需要神的安慰。耶穌應許有這種品格特質的人,必能得到神的安慰。願我們天國子民,都能認真地追求神應許的美好福分。

2018年6月9日 星期六

試探與墮落

Image result for adam and eve ate fruit painting創世記中蛇引誘亞當夏娃墮落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很多研讀創世記前三章內容的人,對於如何解讀其文字的意義,生出了種種疑問。有的人認為內容過於荒誕,無法以現代的理性了來理解,視之為傳說、神話、或者是比喻故事。其實按照整本創世記前後一貫的文脈來看,三者都不可能。作者應該是以記載歷史事實方式,來描述其內容。加上後來主耶穌也肯定創世記的記載。聖經作者保羅對於創世記的觀點,都承認那是確實發生在過去的事件。我們沒有理由將其視為毫無根據的捏造故事。
魔鬼引誘的詭計
「耶和華 神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蛇對女人說, 神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喫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麼。2女人對蛇說,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可以喫。3惟有園當中那棵樹上的果子, 神曾說,你們不可喫,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4蛇對女人說,你們不一定死,5因為 神知道,你們喫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 神能知道善惡。」(創3:1-5)

創世記的內容直到第三章以前,沒有看到任何罪惡的敘述。在萬物被造的起初,一切都甚為美好。但是第三章的一開始就出現了一隻狡猾的蛇。自然會讓人感到疑惑,難道是神創造了罪惡?或是神造的美好的世界,竟然會無端生出罪惡來?頭一個問題我們很清楚知道不可能。全然美善的神不可能是罪惡的源頭。如果萬物被造原是全然美好,那蛇有怎麼會成為引誘人犯罪的媒介?首先,我們必須知道在人類墮落以先,靈界早已經有魔鬼存在。牠原是神所造的天使,卻因高傲自大,背叛神而墮落。蛇的出現就是魔鬼藉著蛇來破壞神造人的美好旨意,讓罪惡進入人類,讓人墮落後離開神,服在牠的權勢底下。這就是魔鬼敵對神的作為的展現。啟示錄中曾經描述一件過去曾發生的事件:「大龍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他被摔在地上,他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啟12:9)無法確定這是指魔鬼起初背叛神被趕出天庭,或者是在基督釘十字架後,擊敗魔鬼對人轄制的權勢。第一節中出現的蛇確實是一隻活物,但被魔鬼利用成為迷惑人的工具。

蛇向女人發出欺騙的的話語:「神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喫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麼?」這句話是個問句,內容卻似是而非,先將神原本命令人的話扭曲了,再將整個句子變成問句,讓人去否定。當人說出「不」的時候。牠又把人說出的否定,轉變成對神命令的否定。本來神對亞當夏娃的命令是:「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喫。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喫,因為你喫的日子必定死。」(創2:16b-17)魔鬼將神的命令扭曲為神禁止人吃園中所有的果子。將神對人你的賜福與保護的善意,扭曲為惡意禁止。就好像父母基於對兒女的保護,規定兒女出門遊玩,各處都可以去,就是不可以去危險的地方。兒女的友伴想用激將法來欺騙他:「難道所有好玩的地方,你的父母真的不准你去嗎?」乍聽之下,明顯是否定的答案。一旦用否定開啟了對話,朋友就抓住話柄,順水推舟:「對嘛!你的父母並沒有禁止你到所有的好玩的地方。那就放心去啊!」父母出於對兒女的保護,對兒女行為設下了界限。卻被欺騙者扭曲為惡意地限制兒女的自由。這種帶壞兒女的損友,其詭計與魔鬼如出一轍。

女人在遭遇蛇的第一個謊言時,尚未立即被騙。她糾正了魔鬼的話:「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可以喫。惟有園當中那棵樹上的果子,神曾說,你們不可喫,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整句話說得不錯,唯獨加上了多餘的句子「不可摸」,修改了神原來的命令。我們對神的命令應當慎重,不應為了困難執行而刪減,也不應隨自己的意思增加。夏娃回答了蛇的問題,似乎並未忘記神的命令。她自以為不會受騙,卻讓逐漸掉進魔鬼的圈套,卸下對謊言的防衛心。

蛇進一步欺騙她:「你們不一定死。」這是明目張膽地否定神的話:「你喫的日子必定死。」兩句話的差別,就差一個否定的副詞「不」。當我們使用「不一定」這個字時,好像還留一點餘地,就算說錯話了,還有圓解的退路,「我有沒有把話說死」。然而,神的命令既然說出了「一定」,那就拍板定案,沒有餘地可言。魔鬼此時是明目張膽地反對神的命令。牠甚至歪曲神規定此命令的動機:「因為 神知道,你們喫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 神能知道善惡。」首先魔鬼懷疑神良善的動機,將其歪曲為出於私心,怕人與祂一樣完全。例如,法律規定未成年青少年不能喝酒,壞朋友就用話語來引誘:「你父母自私,酒這麼好喝的東西,他們自己享受,就是不讓你嚐到飄飄欲仙的滋味。別再當媽媽的乖寶寶了,喝一下又不會死。」又如,拒絕尋花問柳的男人,會被帶壞他的朋友嘲笑:「膽小鬼,不像個真正的男人。懷疑你是先天出了問題。」這些嘲諷的話都是激動人私慾,引誘人墮落的招數,與魔鬼誘惑夏娃相同套路。

魔鬼再投人私慾所喜好,讓人追求以自我為中心,不服在神的管轄之下。這句話「如 神能知道善惡」聽起來十分吸引人。有人會疑惑,人若能像神一樣,知道善惡,就不會因為無知而做錯事,這豈不是好事嗎?問題是我們知道善惡的標準,卻無能照著這標準行出來。當人尚不知道善惡的標準時,神就是人能分辨善惡的唯一依靠。如果人要把這種分別善惡的權柄,從神的手中轉移到自己身上,想憑自己來判定孰善孰惡,那就有行善拒惡的相應責任。權力原本是伴隨著責任,有越大權力的人,就要為他所擁有的權力,負上事情成敗的責任。例如小孩不能夠拿著父母親的信用卡,拼命消費,最後卻不願付賬,讓父母來收拾善後。未婚男女,在婚前發生性行為,把女方肚子搞大了,想要一走了之,或是用錢解決,撇清關係。不願盡一個婚姻中丈夫,或父親的責任。這些都是自以為知道善惡,卻行不出來的例子。人不服神給他的分別善惡的標準,想要自己做主來分別善惡。最後就必須為自己行動上的軟弱無能,付出代價。

人性中的自我中心、高傲自大的弱點,在此成了魔鬼引誘人所利用的途徑。人有貪財的私慾,就用不義之財來引誘;人有好色的慾望,就用女色來誘人掉進桃色的陷阱。人自覺得懷才不遇,就用吹捧的言語,將其虛榮心膨脹到目空一切。表面上看來,人的私慾得到了滿足,突破了外在的限制,自以為不受拘束,海闊天空。實際上正掉進魔鬼的圈套。每一次人被誘惑跌倒,就收緊束縛人的繩索,直到人完全被魔鬼掌握,動彈不得。這就是魔鬼引誘人離開神去跟隨牠的詭計。我們反省自己墮落跌倒的經過,與始祖犯罪的經過並無二致。都是受不了魔鬼的花言巧語欺騙,一步一步掉進魔鬼設定的陷阱。欺騙夏娃的魔鬼,今日還在想盡辦法欺騙所有人類。我們當記取始祖犯罪的教訓,看清魔鬼的伎倆。

人類受欺騙而墮落
「6於是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喫了。又給他丈夫,他丈夫也喫了。7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纔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作裙子。」(創3:6-7)

前一段提到了蛇對夏娃引誘的過程,本段則描述夏娃經不起誘惑而墮落的經過。在一開始夏娃並沒有馬上被騙,她大概還記得神禁止人吃分辨善惡果子的命令。當魔鬼鼓起三寸不爛之舌,否定神動機良善、並極力遊說她,爭取像神一樣知道善惡的能力,要她擺脫神命令的束縛,她就掉進魔鬼的圈套之中了。令她立場動搖的原因有三:(1)見到神禁止她吃的果子滋味美好,可滿足她的口腹之欲;(2)果子賞心悅目,滿足她眼目的情慾;(3)且是令她愛不釋手,能使她像神一樣有智慧,能傲視群倫。這些引誘夏娃的情慾,與約翰壹書中描述的世界所追求的價值觀一樣:「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約壹2:16)這三點經常是人最容易受到誘惑的弱點,也正好是魔鬼讓人跌倒的絆腳繩。狡詐的魔鬼專挑人喜愛的事物來引誘人,物質的需要、內心的貪欲、情感的渴求、權利的爭奪,人一旦有需要,就想得滿足,似乎是理所當然之事。然而,追逐這些事一旦超過正當的限度,就成了罪,往往也就是容易讓人跌倒的弱點。

聖經中對罪的理解,就是偏離了神原本美好的旨意。神造人的時候,是按照神完美的形象,有智慧可以理解神所造的世界,有感情可以表達對周圍人事物的愛,有意志可以順從神的旨意而行。但是,這些美好的事物一旦被人誤用,就偏離了神原本定規的美好心意,將神所賜的能力用來滿足人的私慾,作出了違背神旨意的犯罪勾當。罪的意思不單單是「射箭偏離靶心」,好像左傳說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不會否認自己達不到完美的標準,但是我們對罪的嚴重性,不能看成如此輕鬆。從本段經文我們讀到罪進入世界的原因,就是夏娃聽從蛇的引誘,選擇違背神的命令,滿足自己的私慾。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來,罪源自於人的意志對神的不順從。夏娃從與原本與神緊密相交、關係和好的狀態,掉進犯罪的陷阱,成為惹動神憤怒的景況,都是因為她在意志上選擇背離神所造成的,如此就是一件嚴重的事。當我們反省自己落在被罪捆綁的狀態,實際上應當看成這是對神心意的背逆,悔改就是從悖逆的心態轉離,歸回與神和好的關係。這點對罪的認知,讓我們重視悔改歸正的重要性。不是去改邪歸正追求成為聖賢,而是恢復與神之間被破壞的關係。

當夏娃吃了神所禁止分辨善惡的果子,也分給了亞當吃。亞當是原本從神那裡領受命令的第一個人,他不但沒有遵守這命令,反而與妻子一同犯了神的禁令。神在向亞當頒布禁令的時候警告他們:「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2:17)在他們違反神的命令,吃下禁果之後,他們的屬靈生命立刻與神斷絕,也就是死了。靈性的死亡造成一連串可怕的結果。在這個時刻,他們眼睛明亮,能看到自己赤身露體而覺得羞恥,就拿了無花果樹的葉子,做成了裙子,遮蓋自己的羞恥。當他們尚未犯罪之前,神將他們配合成為夫妻,「當時夫妻二人、赤身露體、並不羞恥。」(創2:25)因為這是神所配合,人間最緊密的夫妻關係。兩個人心無邪念、坦坦蕩蕩。

當他們吃了禁果後,罪進入他們心中,他們就眼睛明亮。雖然原本的赤身露體並沒有改變,但是在他們的眼中卻成了羞恥的事。人類未犯罪之前的天真無邪狀態已經不再。就像一個初次犯錯,得罪媽媽的小嬰孩,想要遮掩自己的過錯,不敢看媽媽的眼睛。當人犯罪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對事物看法的改變是從心發出來的,心一旦背離了神,失去了神的保護。被歪曲的視覺,看見的事物都是扭曲歪斜的。犯罪之後第一個出現的後果,就是心不再如原本的光明純潔,表面上似乎是眼睛明亮,眼中看見的視覺,卻反映出心被扭曲了。心靈的歪曲導致人際的關係被破壞。整個與神、與人、對世界萬物的關係,全部都被破壞。人類墮落入罪中就是因此而起。

羅馬書說:「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羅5:12)原罪的教義就是因此而來的。雖然有的人覺得不平,為何亞當犯罪,連累後代無辜子孫,神未免太不公平了。其實,我們只要反省自己,是否也有亞當夏娃一樣的犯罪本性?是否在蛇的引誘之下,同樣會犯出始祖的罪行,就可以知道。這犯罪的傾向已經根深蒂固地深植在我們人性裡面,只要有機會就會顯露出來。這從始祖所遺留下來的犯罪傾向,普遍存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包括尚未成長的嬰孩,無一例外。如果沒有犯出來,只是尚未找到機會,一旦時機來到,必然會做出犯罪之事。即使行動尚未顯出來,內心也蠢蠢欲動。

這存在人本性中的犯罪傾向,就是來自於始祖留傳下來的「原罪」。我們無須因為要讓自己覺得好過而去美化它。應當正視它的源頭,就是內心悖逆神的動機,思想如何回到神面前,去解決這個超出我們能力能解決的問題。唯有來到造我們的神面前,才有可能靠著祂的能力,擺脫罪的轄制。這就是我們需要基督拯救的原因。

人類墮落的結果
「8天起了涼風,耶和華 神在園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聽見 神的聲音,就藏在園裡的樹木中,躲避耶和華 神的面。9耶和華 神呼喚那人,對他說,你在那裡。10他說,我在園中聽見你的聲音,我就害怕,因為我赤身露體。我便藏了。11耶和華說,誰告訴你赤身露體呢,莫非你喫了我吩咐你不可喫的那樹上的果子麼。12那人說,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他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喫了。13耶和華 神對女人說,你作的是甚麼事呢。女人說,那蛇引誘我,我就喫了。」(創3:8-13)

人類違背了神的命令,吃了禁果,導致靈性死亡。靈性死亡所表現出的結果,首先是屬肉體的思想進入了人的心中,原本無邪的心思變成了污穢羞恥的思想。接著就是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而躲避神。神與人的關係原本如此親密,神可以與亞當直接對話,交付他管理萬物的使命,為他造出親密配偶,與他成為一體。神的聲音原本就是亞當熟悉而願意聽從的。如今情況卻改變了。神在伊甸園中呼喚亞當,原本聽起來親切的聲音,此刻亞當聽見了,卻躲避起來,不敢面對神。這何等像人犯罪後的反應,當人知道自己做出不該做的事,最直覺的反應就是逃避,特別是逃避那曾經對我們耳提面命的主人。在亞當心中他最怕面對的就是,造他、交付命令給他、又如此愛他的神。你是否有類似的經驗,當違背愛你的人對你的期待,作出讓他傷心之事時,因著羞愧,而不敢面對此人。人雖然自慚形穢,想要躲避神的面,但是人躲得掉嗎?

詩篇139篇說:「往那裡去躲避你的靈。我往那裡逃躲避你的面。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裡。我若在陰間下榻,你也在那裡。我若展開清晨的翅膀,飛到海極居住。就是在那裡,你的手必引導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我若說,黑暗必定遮蔽我,我周圍的亮光必成為黑夜。黑暗也不能遮蔽我使你不見。黑夜卻如白晝發亮。黑暗和光明,在你看都是一樣。」(詩139:7-12)人會因為羞愧而不敢見神的面;然而,任由人有千方百計,神通廣大,也無法躲藏神的面。因為神是無所不在,也是無所不知的。當我小時候,在朋友家玩耍,與朋友互相丟東西,結果把他家裡的馬利亞像的頭給砸斷了。他是天主教家庭,當時嚇得不知如何面對,就把斷頭用膠布黏回去。想要湮滅證據,讓外表看不出來。事實上無論再怎麼樣掩飾,也是躲不掉的。最後還是被發現了,難逃責備的命運。我們遮遮掩掩的行為,連人的眼睛都躲不過。做出了得罪神的事,還想能夠躲避神的面嗎?這種躲避神的作為,在神的眼裡是十分幼稚而滑稽的,只能反映出自己的心虛而已。當時躲在樹叢裡的亞當夏娃也是如此。想跟神玩捉迷藏,就像嬰兒想要躲起來,讓父母找不到一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我們犯錯後的反應,常在重複亞當夏娃當年的錯誤。自以為聰明,在神的眼中是十足幼稚。

神向亞當發出呼喚:「你在那裡?」難道神真的不知道亞當躲藏之處?絕無可能。全知的神當然知道,卻要亞當自己回應神的呼喚。就像父母明知道是自己兒女犯下的錯誤,卻向他們詢問:「你做了什麽事?」不是明知故問,而是要他們誠實面對自己的錯誤,親自承認。亞當知道躲不過神的眼光,出來承認自己的恐懼:「我在園中聽見你的聲音,我就害怕,因為我赤身露體。我便藏了。」亞當在沒有犯罪時,他對人與神的關係是天真無邪的。縱然赤身露體,不怕面對自己的妻子,也不怕坦然面對神,就像一個嬰孩赤身不會覺得羞恥一樣,因為他的心中沒有任何邪惡的思想。但是,當亞當犯罪了以後,情況已經改變了,罪惡的思想進入了他的心中。他的眼光被罪所污穢,見到自己赤身而感到羞恥,連神的面也不敢見。

神再問亞當:「誰告訴你赤身露體呢,莫非你喫了我吩咐你不可喫的那樹上的果子麼?」同樣是一個神明明知道,卻要亞當自己承認的問題。神當然知道亞當看見自己赤身感到羞恥,是因為吃了禁果的關係。因為人違背了神的命令,罪進入了人的心中,原以為如同神一樣,能知道善惡是件美好的事情。事實上,吃了禁果之後得到的分別善惡的知識,是人類屬肉體的知識。只能夠高舉人的驕傲,讓人心偏離神美善的旨意,帶來的結果是原本純正意念的偏邪,導致與神與人關係的破壞。人類之間爾虞我詐,掩藏心中詭詐的思想,不能以真面目示人,都是源自於人的知識來源,從完全信靠神的屬天知識,變成屬肉體的知識。這種屬肉體的知識害慘了人,人越是自以為聰明,結果卻離開神的聖潔標準越遠,把事情搞得越糟。人類社會的自以為聰明、相互鬥爭、欺騙壓迫,以上種種罪行,都是因為人用屬肉體的知識,代替了對神的信靠。

人以為吃了禁果之後就變得更加聰明,與神相同。結果是變得更加淒慘,離開了與神親密的交通,靈性死亡,與神、與人的關係都被破壞。當神責問他為何如此,亞當開始將責任推卸到女人身上:「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他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喫了。」神藉著責問女人,夏娃一樣把責任推卸到蛇身上:「那蛇引誘我,我就喫了。」推脫責任世人在犯錯時最常見的反應。要怪就怪他人,是別人的錯、是環境引誘我、是社會讓我變壞,千錯萬錯不是我的錯,只要不讓自己負責就好。從社會上這種有錯不認的現象,看見一件可悲的事實。原本受神託付管理萬物的人,卻失去了該有的尊貴形象,成為一個敢做不敢當的人。亞當是直接領受神命令,帶領妻子承擔神使命的一家之主。此時卻成了不敢負責,把犯下的過錯推給女人的懦夫。女人也是一樣,明明是她聽從讒言,吃下禁果,卻把責任推到蛇身上。一個唯獨擁有神形象的最高被造物人類,不能負起管理萬物的責任。反而被另一個被造物指使,虧負了神期待的重責大任,這是何等讓神傷心之事。這就是人類自以為是,違背神命令,吃下禁果後的結果。

結論
這段經文描述了人墮落的經過。人類輕忽神的命令,聽從魔鬼的讒言,想要高舉自己與神同等,結果落入靈性死亡的悲慘命運。當人以屬肉體的知識代替順從神的知識,不但無法如神知善而行善,反而看見自己在棄惡擇善之事上軟弱無力。人羞愧難當不敢面對自我,不敢面對神。想要為自己脫罪,而責怪別人,逃避責任。日後人類社會種種罪惡都是由此而來。當我們知道罪的源頭來自於人對神的悖逆,改變命運的解決之道必然是來自於神,我們需要神的拯救。因著神對人的憐憫,祂為人類預備了救恩,應許將要賜下救主施行拯救。這是我們轉變命運,從死裡得生唯一的希望。這將在接下來的一段經文中進一步探討。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