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0日 星期六

飢渴慕義者所蒙的福

Righteousness – Hunger, Thirst, & Persecution…Part 1 – The Manofesto
登山寶訓中天國八福提到了天國子民當有的品格,八個特質結合成一個整體,互相緊密關聯。前四福集中在個人心中對神的需求,總結在第四福「飢渴慕義」。後四福則集中於生命更新之天國子民對他人的態度,總結在第八福「為義受逼迫」。兩者都提到「義」,可見「義」是主耶穌在對天國子民品格要求的中心。在前四福裡,承認自己靈裡貧窮,為達不到神聖潔要求而哀慟,因順服神旨意而溫柔謙卑,最終也會渴慕神的公義能顯在他的身上。以下我們來看何謂天國的義,又如何活出飢渴慕義的生活來。

飢渴慕義的意義
「6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太5:6)
本句話的主要動詞是有福了。哪一種人有福呢?飢渴慕義之人。這裡用飢餓與乾渴兩個分詞來形容這種人,飢渴的對象是「公義」。在此我們需要思想兩個問題:(1)為什麽我們會飢渴,(2)主耶穌的話中,所渴慕的「義」是指什麽?

飢渴是人最能體會的感受,肚子餓,口渴是人身體最直接的需求。一旦覺得飢渴,就想要讓肉體中對食物、飲水的欲望得到滿足。人除了肉體的慾望以外,還有心靈的需求。本句經文中「飢渴慕義」指的不是肉體的飢渴,而是心靈飢渴。我們可曾有過心靈飢渴的感受?心靈的飢渴就是源自於從內心的需要,與肉身的飢渴不同。心靈空虛是無法用物質方法來填補的,即使人酒足飯飽,衣食無缺,心中還是會感到不滿足。英國文學家魯益師說:「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內心有一個渴望,不是這世間所能滿足的,最可能的解釋是,我們的存在是為了另一世界。」他所指的另一個世界,就是屬神的國度。內心的渴望只有從神而來的供應,才能真正滿足。傳道書中曾經提到類似的看法:「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永生原文作永遠)。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3:11)我們被造的時候就被造成心靈有需要的人,特別是心中存在對永恆的需求,若是在這方面沒有得到滿足,就會一直不斷想去尋找它。這種對永恆的需要,正是神放在我們心中的。幾乎每一個人都會自然心存疑問:「我從哪裡來?在人生的終點會到哪裡去?我為什麽活在在這裡?」雖然不見得找得到答案,但卻一輩子圍繞著這些關乎人生的大問題。因著對這些人生最基本的關切得不到答案,讓人心中存在著渴慕解答的需要。

接下來我們當來思想,既然存在渴慕的感受,總是有個追求的對象。經文中主耶穌勉勵門徒去「飢渴慕義」,這句話裡的「義」是指什麽?這個字最簡單的意思就是正確的事。要了解一個字在文脈中準確的解釋,要從前後文中尋找相同的字來對比。「義」這個字在馬太福音中出現在幾個地方。「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太5:10)接下來的經文解釋前一句話:「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太5:11)為義受逼迫,就是為了神的緣故被欺壓。或者說因為堅持按照神的標準去行而遭到惡待。顯然這裡的「義」就是神對我們行事為人的旨意。再看登山寶訓中主耶穌對天國子民倫理的要求:「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5:20)主耶穌期待他的門徒都能在心思意念、言行舉止活出,超過法利賽人的行事標準。法利賽人僅僅要求自己遵守律法表面的規矩,卻不在乎內心動機的純正。主耶穌提高天國子民倫理上的要求,不單以守住外在的規範為滿足,更是超越對規條的謹守,進到內心對神完全地順服。這就是主耶穌要求門徒渴慕去活出的「義」,也就是飢渴切慕神所要求的「完全公義」;以順服神的心,完全活出神的旨意來。所以此處所指的義,包括個人行為上遵行神的道德標準,也包括心中對神旨意的完全順從。讓神的心意在信徒的個人身上,並在群體中彰顯。當然,神的義主要是因著個人生命改變而臨到群體。社會公義的彰顯離不開福音對人心的改變。

或許我們會有個疑問,主耶穌所要求的標準極高,我們在行為上真有能力作到嗎?我們承認,憑著自己的力量想達到神的要求,絕對是無能為力。但是,公義的源頭來自於神,祂既然要求我們行公義,必然願意賜我們行出來的力量。不會因為我們的能力不足,就去否定神命令的有效性。而是按照主耶穌說的,切求渴慕去活出神的公義標準。這是個追求的目標,是神放在我們面前驅策我們去活出來的方向。當我們知道自己能力不足時,應當謙卑在神面前求神赦免我們的不足,更要向神求取能力,讓自己盡力朝著這目標去行。因著對神的信靠,我們得到了恩典,遮蓋罪咎;也因著神賜下的大能,我們願意順服,盡力追求聖潔。飢渴慕義是以內心信靠神為基礎,追求活出神的要求為目標。

換句話說,渴慕神的義就是渴慕神自己,願意盡力明白神心意,並切實遵從。為了明白神的旨意,離不開喜愛讀神的話語,並渴望活出來。詩篇第一篇開宗明義說:「唯喜愛耶和華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1:2)神就是那位能夠滿足我們心靈飢餓乾渴的主宰。以賽亞書中描述神子民尋求飽足,卻得不到時,先知對他們的警告:「你們一切乾渴的都當就近水來。沒有銀錢的也可以來。你們都來,買了喫。不用銀錢,不用價值,也來買酒和奶。你們為何花錢買那不足為食物的,用勞碌得來的買那不使人飽足的呢。你們要留意聽我的話,就能喫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樂。」(賽53:1-2)不要想用世上的方法,賺取更多物質的豐富來滿足心靈的飢渴,那是緣木求魚,徒勞無功。神應許賜下讓人心中得飽足的供應,就是來到神面前,聽從神的話。阿摩斯書也說:「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摩8:11)飢渴慕義具體的表現,就是對神話語的順從。雖然因人的有限,行不完全,但神看重的是內心的順服,這就是因信稱義的內涵。神公義的標準沒有打折扣,但是神恩典的拯救彌補了我們的缺乏,這拯救只有憑著對神的信靠順服才能夠得到。

神應許飢渴慕義的人必得飽足
為何主耶穌說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接著下半句「他們必得飽足」解釋了原因。這句話的意思是:神必使他們因著得著「義」,而不覺得飢餓乾渴。他們的福分來自於神的供應。詩篇中有句話:「因祂使心裡渴慕的人,得以知足,使心裡飢餓的人,得飽美物。」(詩107:9)因著神賜下的救恩,讓陷在飢餓乾渴的人們,罪得赦免,免去了因為罪的干擾而引致的困頓窮乏。他們渴慕神賜給他們公義,因領受神賜下的救恩,而讓人與神錯誤的關係得到了更新,這就是神稱人為義的實現。他們不再因為犯罪愧疚而遠離神,反而是因著信靠神,而得到與神正確的關係,這是人生中最大的滿足,大過於物質的享受,或功成名就的榮耀。這就是飢渴慕義者,從神而得到的滿足。

當我們看見今日世界,物質上的飢餓窮乏普遍存在。即使基督徒也仍然會經歷缺乏。難道神的話在今世不會實現?確實,信徒在物質上的飢渴,有可能在此生仍然存在,神所應許的滿足並非家道豐富,而是指心靈的飽足。同時,得飽足也有末世的意義,將來在神的國完全實現時,所有身心靈的飢渴,都要得著完全的滿足。那時他們再也不飢渴,如啟示錄所說:「他們不再飢,不再渴。日頭和炎熱,也必不傷害他們。因為寶座中的羔羊必牧養他們,領他們到生命水的泉源。神也必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啟7:16-17)。在主耶穌再來的那日子,神要我們信靠祂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彼後3:13) 天國今日已經臨到信徒中間,我們卻仍然盼望主來的日子。在那日,天國的應許將會完全實現。我們現在正活在一個恩典的時期,已經站穩了神子民身份,又對將來應許實現存著堅定的盼望,以信心忍耐等待神所賜的完全飽足。

結論
我們明白了飢渴慕義的含義,就是渴慕順從神公義在我們身上實現。我們承自己的不足,活不出神要求的公義來,但求神赦免我們的不義。神應許將賜下恩典、遮蓋罪惡,並賜力量讓我們朝著公義的目標活出來。這就是飢渴慕義者從神得到的滿足。我們是否願意成為一個飢渴慕義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