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目標
明白神對屬他子民的信實。雖然猶大百姓所面對的是一場被擄的浩劫,但是神並沒有忘記他與子民所立的約。神應許拯救他們,這將會在耶和華的日子實現
信息主題
1. 耶利米預言以色列全家必回歸與復興的歷史背景為何?
32-33兩章中,事件發生的日期,是西底家執政的第十年,所論到的是先知耶利米被囚在王宮衛兵的院子內時所發生的事。多數人都接受,這四章經文是屬於同一個時期的,因為這四章經文所論到的主題,都是對未來充滿信心。當時尼布甲尼撒的軍隊就在城牆外,先知被囚在王宮院內。接二連三發生的事,提證實耶利米的預言正在實現,他帶有神的權柄。以前假先知哈拿尼雅曾預言,兩年之內巴比倫的勢力就要崩潰,耶和華殿中的器皿就要被送回殿中,耶哥尼雅和被擄到巴比倫去的一切猶太人都要歸回。事實已經證明,他的預告是錯誤的。局勢越來越壞、江河日下,如今敵人已經兵臨城下了。這是最黑暗的時期,猶大亡國、危在旦夕。在此時刻,耶利米的預言卻告訴他們一個充滿盼望的信息,就是神要在日期滿足時,帶領他們回歸。這是耶利米書中最喜樂、最充滿復興盼望的信息。
2. 在第30-33章中,有多處提到「耶和華的日子」,或「那日」,請問那日子有什麼特別?為何30章4-7節中寫出「哀哉!那日為大,無日可比」得神拯救不是該喜樂嗎?
a. 30章經文上說:「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要使我的百姓以色列和猶大被擄的人歸回;我也要使他們回到我所賜給他們列祖之地,他們就得這地為業。這是耶和華說的。」(30:3)、「哀哉!那日為大,無日可比;這是雅各遭難的時候,但他必被救出來。萬軍之耶和華說:「到那日,我必從你頸項上折斷仇敵的軛,扭開他的繩索;外邦人不得再使你作他們的奴僕。你們卻要事奉耶和華─你們的神和我為你們所要興起的王大衛。」(30:7-9)31章也提到:「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31:31)33章也說:「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應許以色列家和猶大家的恩言必然成就。」(33:14)
b. 從以上的經文可以看到從以上的經文可以看到。耶利米所說的「那日子」正是先知說中所說的「耶和華的日子」。它有兩個不同的意義,一個是因著神對猶大的刑罰使它被毀滅的日子(5:18、7:32、19:6)。另一個意義則是,神要復興以色列百姓,救他們脫離危險,並與他們建立新的關係。這裡提到的「那日」就有「拯救的日子」的意思。神要在那日將應許猶大百姓的福分降下。這應許將要在末日彌賽亞降臨之時實現。
在解釋這預言時我們必須注意,先知用「那日」來描述應許成就的時間,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應許就在某一刻全部出現,而是經過一段長時間,才會一步一步應驗。耶和華的日子。其中包括審判與拯救。 722年以色列被擄,586年猶大被滅,都是耶和華的日子。除了指出不遠的將來,更指到了末世以色列的遭難、以及神對他們的複興。這就是本句預言的雙指性。
c. 從這句話:「哀哉!那日為大,無日可比」的前後文,我們看出來:「耶和華如此說:我們聽見聲音,是戰抖懼怕而不平安的聲音。你們且訪問看看,男人有產難麼?我怎麼看見人人用手掐腰,像產難的婦人,臉面都變青了呢?哀哉!那日為大,無日可比;這是雅各遭難的時候。」(30:5-7)這是描述以色列在歸回本土之前有一段受苦的時期,被擄的百姓在遭難時候,經歷的恐懼戰驚,是極其可怕,無日可比。 「那日為大」就是這個意思。雖然這日子是猶大百姓遭難的時候,同時也是希望的日子,因為災難要過去,神應許要在苦難中拯救他們。緊接的一句話就是:「但他必被救出來。」
3. 在三十章到三十一章中,「你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們的神。」出現4次,這句話出現的時機是什麼?有什麼意義?
a. 出埃及記最早出現這話,是神與他們立西乃之約的時候:「如今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 」(出19:5)再進迦南地前,摩西與他們再度重申前約:「你們若遵行我的律例,謹守我的誡命,...我要作你們的神,你們要作我的子民」(利未26:3、12)這寶貴的應許前面,出現的是一個命令,就是遵行神的誡命。這在西乃之約中看來,是一條有條件的應許。
b. 在耶利米書中多次提到這段經文:「耶和華說: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約乃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31:33-34)這是耶利米在頒布新約前所說的。因為舊的約以色列民並沒有守住。同樣是立約,這裡卻沒有加上守誡命的條件。卻反而是說,神要講律法寫在他們心上。他們從心中願意遵從神的律法。這種內在的改變,只有生命得到更新才可能做到。也就是先要信靠神,才能在行得出神所訂下的律法。這約不會廢去,天地的定律廢掉,新約才可能廢掉。
以西結書有同樣的敘述:「我要使他們有合一的心,也要將新靈放在他們裡面,又從他們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他們肉心,使他們順從我的律例,謹守遵行我的典章。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們的神。」(結11:19-20)這個肉心、新靈,就是神因著人信靠他所賜下的新生命,與耶利米書所說的將律法放在人心中,指的是同樣的事。可見這信息是重覆在先知書中出現的。
c. 這句話貫穿律法書先知書,原來是神頒布律法讓以色列人遵從,但是真正人能夠遵從神的律法,只有靠神所賜下新生命才可能做到。先知書所說的就是指這個應許當如何實現,只有神將律法放在我們心中、我們剛硬的心變成了肉心、我們領受了新靈。才可能愛神的話、願意遵行神的律法。這也就是這應許成就的日子,也就是成就在耶穌基督裡。凡信靠基督的人,都進入了這個新約,都領受了新心、新靈。也才能稱作神的子民。
4. 31章15節,「耶和華如此說:在拉瑪聽見號咷痛哭的聲音,是拉結哭她兒女,不肯受安慰,因為他們都不在了。」(31:15)按耶利米書的前後文,本句是在講:被擄的人遭殺害的痛苦。以及神安慰他們,領他們歸回的應許,為什麼馬太福音卻用來只耶穌誕生時,希律在猶大殺嬰孩的事?兩者有何關係?
a. 本句經文是耶利米書說到被擄之民的痛苦。拉瑪是以色列民被擄到巴比倫時經過的一個地方。拉結為何要哭他的兒女?拉結為以法蓮、馬拿西的母親。也就是像徵以色列人的母親。當以色列民被擄到外邦,生命難以保存,拉結為兒女而哭。馬太2:18. 「在拉瑪聽見號咷大哭的聲音,是拉結哭他兒女,不肯受安慰,因為他們都不在了。」當希律殺害嬰孩,母親為自己的嬰孩痛哭,就像是以色列人被擄時一樣。
b. 聖經中預言的應驗,並不一定是指描述的事情完全按照,先知描述的原意發生。應驗的意思,還包括完全、提升、補足。此處就是如此。作者將兩件事件類比,當成是原事件的補足、或提升。並不是指預言的按照原來所敘述的本意發生了。
c. 另一個例子就是(馬太2:15)耶穌基督逃到埃及地,當希律死亡,耶穌基督離開埃及、回到自己的家鄉。這與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有類比的關係。以色列民被神從埃及召出來,要他們當成祭司的國度,完成神對萬民的救贖。但是他們在當時,並沒有完成神交付的使命。但是在耶穌基督的身上,卻看到:基督將要完成神召出他的兒子來,完成拯救世人的使命。這也是補足前面的事件。
d. 舊約經文新約的引用,必須回到舊約原來的意義,再看新約引用時的用意。再來看到底如何解釋舊約經文被引用,是為了證明應驗在新約上、或是情境的類比,不見得能夠說明新約就是直接能夠解釋舊約。
5. 在第33章15到18節中提到,那時公義的苗裔要興起,錫安的名字要被稱為「耶和華我們的義」這應許要如何應驗?大衛怎麼可能永遠坐在以色列家的寶座?
a. 「當那日子,那時候,我必使大衛公義的苗裔長起來;他必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義。」(35:15)大衛公義的苗裔必然長起來,他在地上實行公平公義。大衛公義的苗裔就是指彌賽亞耶穌基督,新約作者路加描述這預言的應驗:「他要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主神要把他祖大衛的位給他。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他的國也沒有窮盡。」(路1:31-33)耶穌基督應驗了舊約的預言,彌賽亞要作王到永遠。
b. 「在那日子猶大必得救,耶路撒冷必安然居住,他的名必稱為耶和華─我們的義。」(35:16)耶路撒冷歷世歷代、經戰亂痛苦從未有平安。除非把耶路撒冷靈意化解釋成天上的耶路撒冷。否則耶路撒冷便安然居住,這應許一直到如今,仍然沒有應驗。我們如果相信聖經中神所保證的應許,一旦發出必立定在天,必定實現。這句預言只能等到千禧年國度,才可能實現。神說:大衛之約永不廢棄(33:21),除非日月不再存在,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約,是無條件的應許,永不廢棄(33:25-26)。所以必然會在末後的日子實現。
c. 「因為耶和華如此說:大衛必永不斷人坐在以色列家的寶座上。」(35:17)這句話會應驗在大衛的後裔,耶穌基督的身上。在基督再臨那日,帶領屬他的人進入千禧年國度,祂會坐在寶座上統領全地。因為永遠坐在寶座上的是耶穌基督,祂也是統領所有猶太人、外邦人的主。忠心的基督徒也要與基督一同作王,不過我們的王權是基督所賜的,在基督之下。
應用問題
1. 為何神不把聖靈直接賜給舊約百姓?新、舊約時聖靈在人的心中動工有何分別?
a. 神先讓他們知道自己無法行出神律法的要求,知道自己行為上的敗壞,除了歸向神別無拯救。所以當時並無賜下聖靈給所有百姓。
b. 舊約時聖靈並不長久住在人心裡,也不是住在整體百姓心裡。到了五旬節聖靈沛降,才住在所有信主的人心裡。
2. 新約的對像是誰?新約與摩西之約的比較。新約哪些內容是舊約所沒有的?教會與新約的關係?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
-
「衝鋒陷陣」是一部以運動為背景的勵志片。片中探討黑白族裔,如何捐棄成見,合作致勝。兩位教練在領導上所扮演的角色,值得我們學習。 空降而來的領導力的影響與情境的變化 在1970年代,正是黑人民權意識高漲的時代。位於美國中南部的維吉尼亞州,居民的觀念還是很保守。那裏的一所高中的美式...
-
兒子的與趣與我對他的期待有段差異,我期待他多讀點書,他卻非常喜歡玩Lego。我叫他過來聽我講故事,他卻叫我陪他玩Lego。我對Lego本來沒有任何成見。但兒子常常把細細小小的積木散得一地,收的時候卻要我幫他收。有時不小心一腳踩在尖尖的積木上,忍不往要罵上兩句。看著玩具箱內積滿了幾...
-
考驗對於一個產品達於完善是必須的,越加嚴格的品管,越能製造出高品質並耐用的產品。跟隨主的基督徒、在地上成為神見證的教會,同樣地也需要經過神的考驗。我們有興趣知道,對於神兒子主耶穌,難道考驗也是必要的嗎?從本段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耶穌身為神受苦的僕人所經歷的考驗。這內容出現在三卷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