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蒙神憐憫與恩待的子民


基督徒常稱自己是蒙恩待憐憫之人,這句話有時會讓人誤以為基督徒都是一群軟弱無助、拿著神當著心靈拐杖的人。人總是願意將萬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希望自己的命運掌握在別人的手中,「人定勝天」是一般人最常見的人生態度。然而在聖經中我們卻看到了一群人,稱自己為蒙神恩待憐憫的人。這是什麼意思?他們是唯唯諾諾,深怕自己的命運落入可怕的境況、無法掌握?還是他們知道,有一位至高的神,祂在我們身上有最美好的旨意。他們願意順服神,活出神在他們身上的心意?讓我們一起來看羅馬書第九章14-26節。

神主權下的憐憫與任憑
「14這樣,我們可說甚麼呢?難道 神有甚麼不公平麼?斷乎沒有!15因他對摩西說:我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恩待誰就恩待誰。16據此看來,這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只在乎發憐憫的 神。」

當我還在讀高中時,有一次全班在學校欣賞一部電影,就是「十誡」。看完後有一位同學心中憤恨不平的說出:這位耶和華神實在太殘忍了,只讓自己的子民得到保護,卻讓懲罰都臨到了無辜的埃及人,他絕不信這種霸道的神。我當時還沒有信主,雖然很喜歡這部片子,卻對同學的評論無言以對。神為何只保護以色列民,卻降災在一群埃及人身上?神是公平的嗎?這是個我無法理解的問題。我們心中最在乎的就是公平的問題,俗話說:不平則鳴。連小孩子心中都有公平的觀念。如果父母親對他們的處置不公平,他們馬上就會發出抗議的聲音。本段經文也是提出了同樣的問題:「難道神有甚麼不公平麼?」

保羅為何會提到這個問題?這段經文是接著前面的問題,在第9章6節,以色列民提出了:神的應許落空了嗎?以色列民多數不信主耶穌,難道神放棄了他對以色列民的應許了嗎?保羅說絕對沒有。因為神拯救的方式本來就是揀選一群屬祂的人,神與這群人立約,神要做他們的神,他們則要做神的子民。這個約一再地被重申,維繫著神子民與神之間的關係。當人自己背約,神仍然信守所立的約,只不過蒙應許的對象就是守約的以色列民。那些背約的人自己把自己排除在聖約之外,不能得到神的應許。正如神揀選以撒、卻沒有揀選以實瑪利;揀選雅各,卻沒有揀選以掃。這都是出與神至高的主權,和全知的智慧。這樣的揀選的方式,很自然的會讓人質疑神拯救的公平性。

接著在第14節,保羅回答另一個反對他的意見:神按照自己的主權揀選「難道神有甚麼不公平麼?」這裡的意思就是:難道神是不公義的嗎?期待的答案非常明顯。保羅用十分強的語氣說「斷乎沒有」。保羅拿什麽原因來為神辯護?他舉出出埃及記的一句話:「他對摩西說:我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恩待誰就恩待誰。」這句話怎麼能說明神是公義的?讓我們來看這句話在出埃及記中,神說這話的背景。

在以色列民出埃及之後,常常顯出對神的悖逆。當摩西上西乃山領受神的律法時,百姓竟然在山下拜金牛犢。這事引起神的憤怒,除滅了當中的惡人。神在憤怒之下,不再與以色列民同行,引他們進迦南地。因為神說:「你們是硬著頸項的百姓,恐怕我在路上把你們滅絕。」(出33:2)摩西在神面前為以色列民懇求。求神不要放棄這群他所拯救的子民。神恩待摩西,因為摩西在耶和華眼前蒙了恩。當摩西向神求榮耀說:「求你顯出你的榮耀給我看。」耶和華就說出:「我要顯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經過,宣告我的名。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出33:19)摩西向神求看祂的榮耀,神卻向他顯出恩慈。因為神的榮耀正在祂的恩慈裡顯明出來。神若要顯明祂的公義,所有的以色列人都要在罪惡中接受神的審判。然而神並沒有按照他們的罪孽待他們,反而是赦免他們的罪。我們這群罪人在神的榮光之下是站立不住的。神深知如此,所以對求見榮耀的摩西說:「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為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 神經過摩西時將他藏在磐石穴中,並用手遮蓋他的眼,僅讓摩西看見他的背。這是神對摩西的憐憫。

我們這群犯了罪得罪神的人,在神公義的標準下全應該接受審判的命運。然而我們今日竟然得以存活,還有機會能聽聞福音,得知神救我們的心意。這實在是出於神的憐憫。被造的人怎能向神抗議,說出神不公義的話呢?神給我們得救恩的機會就是神的憐憫,他的榮耀就彰顯在他的恩慈上。如果我們不接受他的恩慈,反向神抗議他不公平。那他大可以收回他的恩慈,因我們的罪孽,讓我們接受該得的報應。那是最公平的事。所以我們應當明白,拯救本身是出於神的憐憫與恩典。不是每一個人理所當然就該得到的。公平的標准在乎神的判斷,不在乎人的判斷。人常常會以結局的相同當成公平的標準。以為神要公平,就全部的人都得救,要不然就全部都不救。那不是神的做法。因為人類當中有願意悔改的、有不願意悔改的。結局一致反而是不公正的判決。神拯救的計劃就是拯救那些願意歸向他的子民,並讓那些硬心的人接受該得的刑罰。得拯救的人出於神的憐憫,無功可誇。失落的人則是接受自己犯罪當得的懲罰,不能推卸責任。神拯救一群屬祂的百姓,這整個過程全在神的拯救計劃中,祂是全知、全權的神,公義的標準在祂的手中,祂自有最好的判斷。

基督之家的寇世遠監督曾在他的自傳中寫了這一段話: 「有風有浪,好在主在船上;有山有谷,好在主與我同行;有水有火,終於靠主達到豐富之地;多次經過死蔭幽谷,仍然不怕遭害,祂的杖與杆都安慰我。」自傳的書名就叫做:「被恩待的與被憐憫的」他自認自己的一生沒有什麽值得驕傲的事,這一切都是出於神的恩待與憐憫。我們這群蒙神拯救的人,反思自己得救的原因,是出於自己的努力嗎?是出於自己的意願嗎?羅馬書9章16節已經說了:「據此看來,這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只在乎發憐憫的神。」這句話總結了,所有人的努力,都不能為我們得到救恩增加半點助力。因為救恩出自神的恩待與憐憫。我們正是那群蒙神恩待與憐憫的子民。若不是神的恩待、憐憫,我們早在罪孽中滅亡了。我們沒有地位向神要求公平,只能因著自己的蒙恩待、蒙憐憫,而心存感恩。

任憑法老剛硬
「17因為經上有話向法老說:我將你興起來,特要在你身上彰顯我的權能,並要使我的名傳遍天下。18如此看來, 神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叫誰剛硬就叫誰剛硬。」

這段經文保羅又引用出埃及記中神降災與法老的經文,來闡明一個原則,即使人用自己剛硬的意志與神作對,神同樣使用這件反面的教訓,來彰顯神的權能。

為何神要懲罰法老?只因為神偏愛以色列民、卻讓法老毫無理由地受苦嗎?並不是如此。神在說這句話,是在法老心硬悖逆時,對法老發出的警告,神說:「我若伸手用瘟疫攻擊你和你的百姓,你早就從地上除滅了。其實,我叫你存立,是特要向你顯我的大能,並要使我的名傳遍天下。」(出9:16-17)神在這裡是告訴法老,他三番四次的心硬、反悔當初答應讓以色列民離開的承諾,神還一再的寬容他,沒有除滅他,就是給他悔改的機會。神要藉此向世人顯明神的公義的屬性:凡是悖逆的人,都會遭受神的懲罰。神興起人活在歷史中,不管他在神面前順服、或悖逆,神都會用他來顯明神的大能。我們可以看到在以色列歷史中,神興起許多外邦君王來攻擊敗壞的以色列。如尼布甲尼撒王、古列王,都是神懲罰的杖。這些人本身並非無罪,只是被神是用來懲罰另一些罪人。他們自己的罪,神同樣也要審判。人為自己的罪接受神的審判是天經地義的事。法老並不是無辜的,神降災與法老也不是毫無道理的,祂的的懲罰也是全然公義的。

我們常會對一句經文產生疑問,「神使法老心硬」豈不是說神是造成法老心硬的原因嗎?這句話並不是如此解釋。神是全然聖潔的,祂不致成為罪惡的源頭。我們來看神使法老心硬整個的過程。整個神拯救以色列人,降災讓法老屈服的過程,當摩西還沒有見法老前,神在出埃及記中就說過兩次:「但我要使他的心剛硬,他必不容百姓去。」(出4:21) 「我要使法老的心剛硬」(出7:3)這兩次是神知道法老會抗拒摩西所要求帶領以色列民的計劃。當摩西心中畏懼、想要推託神所交付責任的時候,為了要說服摩西,所以神預先告知祂必要做的事。

當摩西見法老的時候,向法老要求讓以色列民離開,法老都是一再抗拒,直到受不了神降的災,才答應讓他們走。可是法老的心中剛硬,所答應的事,一再食言。接著法老經歷了變水為血之災、蛙災、蝨災、蠅災、畜疫之災、一直到第六災瘡災之前,都是描述法老自己心硬。經過法老心中剛硬、百般抗拒之後,才出現「神使法老心硬」這樣的句子。從出埃及記的敘述,我們觀察到了一個規律。是人的心先剛硬、神就讓他繼續剛硬下去。這正是神對於悖逆的人的懲罰。我們能否將法老心硬歸咎於神,說神好像在演布偶戲一樣,當法老心軟,願意順從神的命令時,神故意找法老麻煩,讓他心硬。為的就是要懲罰他?這樣的想法是把人當成是毫無自主意識的木偶、任憑擺佈。這不是我們我們活在世上所有的經驗。法老心硬是他自己願意心硬,是他自己決定抗拒神的警告。神任憑他心硬是讓他接受該得的懲罰,這正是神公義的作為。

神為彰顯榮耀而揀選與棄絕
「19這樣,你必對我說:他為甚麼還指責人呢?有誰抗拒他的旨意呢?20你這個人哪,你是誰,竟敢向 神強嘴呢?受造之物豈能對造他的說:你為甚麼這樣造我呢?21窯匠難道沒有權柄從一團泥裡拿一塊做成貴重的器皿,又拿一塊做成卑賤的器皿嗎?」

針對前一段神懲罰法老的敘述,這一段經文則是提出一個抗議的聲音:他為甚麼還指責人呢?有誰抗拒他的旨意呢?」發出這個問題的人似乎對法老受神懲罰憤恨不平,認為神的主權高高在上,那人還有什麽自由可言?既然一切發生的事都掌握在神的手中,那人就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因為是神叫他如此的。

保羅連續提出三個問題來反問他:「你這個人哪,你是誰,竟敢向神強嘴呢?受造之物豈能對造他的說:你為甚麼這樣造我呢?窯匠難道沒有權柄從一團泥裡拿一塊做成貴重的器皿,又拿一塊做成卑賤的器皿嗎?」這三個問題背後的論點是,我們與神是站在完全不同的地位,神是全知、全善、有至高的主權的造物主,我們是有限、犯罪的受造物。受造物不能對造物主的作為發出抗議。神掌管著全盤的拯救計劃,祂知道如何做能達到最好的結局。我們所知的有限、我們心中善的標準是以我們自我的利益為中心。我們不能以自己的善惡標準,來指導神的作為。
正如一個小孩能否向父母說:你為何把我生成這樣?我們的生命是從父母來的,父母不生我們我們根本不存在,即使我們不滿意許多天生的遺傳,如高矮、胖瘦、美醜、強壯虛弱。我們都不能怪自己的父母。

另外一個論點則是:神對於被造物有至高的主權,祂自然有最好的安排,雖然有時我們對神的作為不能理解。例子就是父母對小孩是否公平。在小孩的眼中父母可能會偏心,對某個小孩較為關注、對另一個則較為忽略。這是我們身為父母有時會發生的。但是父母如此做並不是出於私心去偏袒某個小孩。而是父母有更高的考量。例如某個小孩可能身體更弱,更需要照顧。或者對於家中的老大更為嚴格,因為他必須做其他小孩的榜樣。小孩可能不能理解父母的心意,而單就表面的現象就抗議父母不公平。然而如果我們能體諒父母的心意,就知道父母這樣做背後有更美的心意。

雖然保羅是以「神有至高的主權,不是我們能異議的」為理由來回答抗議的人。但是人的心很難服氣。有一位新約學者陶德(Dodd)就說出這段經文是保羅在羅馬書中的敗筆。因為神與我們的關係不能用陶匠與泥土來比喻,因為我們不是泥土。泥土對於陶匠的作為毫無反應的能力,我們則是有自主意識的被造物。其實我們應該明白,聖經中使用比喻都有個單一的目的,不能將這個比喻的細節任意引申。保羅引用以賽亞書的經文:「耶和華啊,現在你仍是我們的父!我們是泥,你是窯匠;我們都是你手的工作。」或耶利米書中的經文:「耶和華說:以色列家啊,我待你們,豈不能照這窯匠弄泥嗎?以色列家啊,泥在窯匠的手中怎樣,你們在我的手中也怎樣。」這節經文所提出的重點是陶匠對於泥土的主權,陶匠想要如何陶造泥土,泥土只能接受陶匠的意思。我們讀到這節比喻的時候,不能去過度推論說:泥土沒有自主意識,所以拿泥土比喻人並不恰當。」因為這裡的重點在於說明,神與人的地位上的差異,正如陶匠與泥土一樣大。泥土不能抗議陶匠的作為,我們也不能抗議神的作為。我們可以想像我們自己有一天寫文章,費盡心思遣詞用字。但是有一個沒有被用字突然出來抗議,你應該用我,不該用另一個字。那我們的文章就寫不下去了。我們是作者,字是字。作者對於使用什麽字,有他完全的自由,這是身為一個字所不能置啄的。

雖然保羅高舉神不可抗拒的主權,但是人的疑惑不可能如此輕易的平撫。那我們要如何回答人們對這問題的疑惑呢?我們無可避免的就要提到神的主權、與人的責任之間的關係。人有絕對的主權,但是人是否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雖然神主宰著人的命運,但是人被造成有自主意識的活物,對於出於他自己決定的作為是必須負責的。就拿法老為例,神任憑他心剛硬,難道他就在毫無抗拒之下,被強迫成為剛硬之人嗎?明顯並不是如此。他是出於自己的私心,而故意不讓以色列人走。明知道神的懲罰會來到,但是仍然一再抗拒。神只是任憑他固執下去,不再干涉他。因為這正是神對他的審判。所以在這個事件上,我們能否將神任憑的心意,算作是神主動積極的心意。好像是說法老願意為善、神卻硬是要他作惡。這樣的想法是推卸責任,把人該負起的責任推到神身上。神對於法老的任憑是出於對他罪惡的懲罰,這是因為他故意違背了神期待他順從的旨意,所以神就任憑他接受該得的報應。人陷在罪中必然會行出犯罪的事,雖然有這種必然性的存在,但犯罪的人不能將責任推到神的身上,因為神並沒有強迫他去犯罪。神是在多次規勸、嚴重警告後,人仍然我行我素,執迷不悟的情況下,神決定放棄,任憑人接受當得的後果。所以人不能將墮落的責任推給神,法老因著心中剛硬被神懲罰,並不是無辜的。我們今天犯罪被神懲罰,也絲毫不能抗議神不公平。因為罪是從我們身上犯出來的,我們犯罪的時候是出於自己的私慾,不是毫無自主的能力。所以我們不能將我們犯罪的原因推到神的身上。

然而既然犯罪的責任在人,那是不是一切都操之在我,神的主權也不能干涉人的自由?這裡整段經文從未講到人的自由,而是強調人的地位是服在神的主權之下,但卻不能將墮落的責任推向神。當聖經中強調神的主權的同時,同樣也不忽略人的責任。因為人被造成為一個有自主意識的活物,就當為自己的決定負責,這正是神主權之下的安排。不管是神主動地促成,或是神被動地任憑,都在神主權之下。

揀選與遺棄
「22倘若 神要顯明他的忿怒,彰顯他的權能,就多多忍耐寬容那可怒預備遭毀滅的器皿,23又要將他豐盛的榮耀彰顯在那蒙憐憫早預備得榮耀的器皿上。」

前一節經文提到,窯匠若是要拿一塊泥土作成尊貴的器皿,另拿一塊作成卑賤的器皿,全在乎窯匠的意願。同樣的神以祂的主權施行揀選,也不是被揀選的人能夠臧否的。這裡進一步提出神揀選拯救,與遺棄的兩種不同的作為。首先我們要看整個句子的結構,這裡提出的是一個條件句,如果神願意這麼做,也就是按照他的心意揀選、與遺棄有什麽不可以呢?這裡期待的答案是明顯的,沒什麽不可以,因為窯匠對泥土有完全的主權。先看遺棄的部分,前半句是陳述神遺棄的原因,神為何要遺棄某些人?是為了要:顯明他的忿怒,彰顯他的權能。這些人為何會遭神的憤怒,以致神要顯出它的審判的能力在他們身上?因為他們是可怒的,已經累積了神許多的憤怒,到了一個地步,已經被準備好了、非受懲罰不可了,也就是惡貫滿盈之下,神才施行審判在他們身上。神絕不是毫無標準地隨意遺棄人,神在施行懲罰之前已經多多的忍耐寬容,最終到了神忍耐的極限,神才放棄他們。

另外再看揀選的部分,神為了要將祂豐盛的榮耀彰顯在另一群蒙神恩典的人身上,才施行揀選。這群們揀選的人是怎麼樣的人?經文中描述這群人是:那蒙憐憫早預備得榮耀的器皿。這群器皿是蒙神憐憫的,他們是事先就被神所預備的,要讓世人知道神的榮耀顯在他們身上。這群人是誰?保羅在下一節經文清楚地說出了:「這器皿就是我們被神所召的。」也就是蒙神恩典,回應神福音的呼召,重生得救的基督徒。

所以神遺棄的與神揀選的兩群人的態度是相當不同的。雖然兩句話都是用準備,但是毀滅的準備是被動語態,主詞並沒有說是神。可翻譯成被預備好遭毀滅的器皿。神對他們的心是,百般地忍耐寬容,不願冒然施行審判,直到憤怒已經累計到預備好的地步,神才忍痛審判。另一個是積極準備拯救蒙恩的人,這句的主詞非常明顯,就是神。神為了拯救這群人,介入了這群人生命中,為了要藉著他們得拯救,向人顯出出神豐盛的榮耀來。神對這兩種器皿所施行的兩種作為,揀選與遺棄,態度是很不一樣的。一個積極促成救恩,另一個是多多忍耐、忍痛捨棄。目的同是彰顯出神的榮耀,一個是藉著拯救順服的人,向世人顯明神施恩憐憫的榮耀。一個是藉著對罪人的審判,顯明祂對罪的憤怒。

有人拿這段經文來支持神預定一群人得救、也以同樣的態度預定另一群人滅亡。神拯救與遺棄的舉動本在神的主權之下,沒有問題。但是聖經中提到預定這個詞的時候,絕大多數都是提到拯救,幾乎沒有提到滅亡的。所以我們怎麼看神對於世人拯救、與遺棄的兩種心意。我認為不能相提並論,把神對世人的審判也當成是神樂意期盼、積極促成的事。拯救與遺棄都是神主權下的作為,但是兩者並不對等。不能說神對於人的滅亡無動於衷,樂觀其成。這顯然不是這段經文所說的。

為了要明白神的旨意的意義,我們特別來看聖經中所提到神的旨意有四種,兩種是神正面的旨意,另外兩種是神反面的旨意:
(1)神的定旨:是神永恆不變的旨意,必要成就。如神藉著他的兒子耶穌基督捨身拯救罪人。這拯救的工作必然實現在一群信從基督的人身上,絕不失敗。基督必然再來、接屬祂的子民進入祂的國,這國度永無窮盡。
(2)神的引導:神藉著他的手,引導人順從他的心意。這引導並不是強迫,而是向人發出呼召,以聖靈感動人來順服。例如神呼召以色列人悔改,警告我們不要犯罪。引導的旨意可能被人抗拒。
(3)神的容許:這是神反面的作為,雖然神警告人不要違反神的心意,但是當人不願聽從的時候,神就容許他選擇自己的道路,為要讓他遭受痛苦,得以回轉。這樣的旨意不是神原本的心意。而是容忍它發生,為要成全神更高的旨意。例如:浪子回頭的故事。
(4)神的任憑:對於人一再的的悖逆抗拒,神忍無可忍,就任憑他繼續留在罪中,等著接受最後審判。例如神任憑法老剛硬。

前兩個定旨與引導是正面的旨意,後兩個容許與任憑是反面的旨意。神在成就這兩種旨意時,祂的心情是很不一樣的。一個是積極介入、一定要完成,另一個是忍耐寬容,希望挽回悲慘的結局,兩者是不能相提並論的。當我們尋求神旨意的時候,必然要考慮到並不是所有發生的事都是神積極期盼完成的。有的是神警告禁止、期盼不要發生,但最終卻忍痛捨棄。所以人不能把神的遺棄罪人當成是神積極要完成的旨意,把罪人滅亡的原因歸咎於神。雖然都在神的主權之下,但是神對拯救與遺棄兩者的態度,有很大的差異。

神以恩典呼召不配得恩的罪人
「24這器皿就是我們被 神所召的,不但是從猶太人中,也是從外邦人中。這有甚麼不可呢?25就像 神在何西阿書上說:那本來不是我子民的,我要稱為我的子民;本來不是蒙愛的,我要稱為蒙愛的。26從前在甚麼地方對他們說:你們不是我的子民,將來就在那裡稱他們為永生 神的兒子。」

神的揀選與遺棄,都是為了成就他至高的旨意,也就是彰顯他的公義與慈愛。我們心中最關注的問題,是與我們切身相關的,就是我們自己是否在神揀選之中?在23節最後說,神「要將他豐盛的榮耀彰顯在那蒙憐憫早預備得榮耀的器皿上」。這句話裡預備得榮耀的器皿是誰?24節提出了說明「這器皿就是我們被神所召的」。這裡已經定義出來了,凡是蒙神呼召,又以信心來回應神的呼召的人,就是神所揀選預備得榮耀的器皿。我們是否就是神揀選的器皿呢?那要問我們自己,是不是願意以信心回應神的呼召?

保羅在此又補充說明,這群蒙神呼召的人的範圍,「不但是從猶太人中,也是從外邦人中。這有甚麼不可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清楚的。神以主權做的揀選,必然是合乎祂至高的旨意、必然是完全公義、智慧的。沒有什麽分別可以懷疑的。神揀選的範圍,從過去只揀選以色列民成為祂的子民,如今已擴大到外邦人中。這句話就回答第九章一開始,當保羅見到多數的以色列民不信耶穌時,所發出問的問題:「神給以色列民的應許落空了嗎?」這裡說明了神拯救的旨意並沒有落空,神揀選的旨意,是在以色列民中、也是在外邦人中。把一群信從祂,回應他呼召的人揀選出來,成為神的選民。這些人就是承受應許的對象。

神願意拯救外邦人在在舊約時代就已經定意了,只不過神是先選召以色列民,要求他們將福音傳給外邦人。這計劃一直到耶穌基督受死復活之後才得以實現。福音確實是從以色列民中出來,也就是從以色列民中對神信實的基督徒,將福音帶到了普世萬民。

保羅引用舊約的話:「就像神在何西阿書上說:那本來不是我子民的,我要稱為我的子民;本來不是蒙愛的,我要稱為蒙愛的。從前在甚麼地方對他們說:你們不是我的子民,將來就在那裡稱他們為永生神的兒子。」這句話本是對當時悖逆的以色列民說的,當時的以色列民拜偶像,離棄神。神讓先知向他們發出預言,要何西阿為自己的女兒取一個警告性的名字:「給她起名叫羅路哈瑪(就是不蒙憐憫的意思);因為我必不再憐憫以色列家,決不赦免他們。」 在為第二個女兒取特別的名字,來警告以色列民:「給他起名叫羅阿米(就是非我民的意思);因為你們不作我的子民,我也不作你們的神。」以色列民中悖逆的人,犯罪惹神憤怒,他們與神之間約的關係已經被罪破壞。神發出這樣的警告,表示神對他們的絕望、與懲罰。

在如此嚴重的警告之下,神同時也對他們發出悔改的呼召。神應許那些願意悔改的以色列民:「我必將她種在這地。素不蒙憐憫的,我必憐憫;本非我民的,我必對他說:你是我的民;他必說:你是我的神。」(何2:23)者代表神是信實的,他永遠不背棄自己與以色列民立下的永約,就是他對亞伯拉罕後裔的應許:「我要與你並你世世代代的後裔堅立我的約,作永遠的約,是要作你和你後裔的神。」 (創17:7)這應許如今已經擴大到外邦人中,也就是所有效法亞伯拉罕信心的外邦人,都能因信被稱為亞伯拉罕信心的後裔,也能因信得到神選民的身份。

我們是一群蒙神恩待與憐憫的人。如果不是神的恩臨到了我們,我們今天都向我們的祖先一樣,沒有一個能認識神。我們何其有幸生在這個能夠聽聞福音的時代,福音傳到我們的國家,也才兩百年,我們當中最多的是第一代的基督徒,跟著父母親信主的、或祖父母信主的還是少數。我如果早個兩百年生,連聽到福音的機會都沒有,這豈不是神奇妙的安排?我一點也無法為此驕傲,因為只是神的憐憫,從燃燒的火堆裡,將一根快要燒盡的柴抽出,那就是我。我有何德何能蒙神的憐憫呢?一點也沒有。我只能說自己是蒙神恩待與憐憫的人。神的得恩臨到我,必然有祂的美意,或許正是要我珍惜自己蒙恩的身份,趕緊將福音帶到還沒有信主的同胞身上。這正是我人生的態度。以自己為一個不配得恩,卻又蒙神恩待憐憫的人。把握今生的每一時刻,積極回報主的恩典。

結論
弟兄姊妹們,不管你今天的身份是如何,你是否相信神在你的身上有祂的美意?祂要揀選你進入他的國度裡,以你一生的生命來榮耀祂的名。我是不是以回報神恩的心,來過每一天?獻上自己所有的恩賜,為神而活。

如果你還沒有信主,你是不是有個體認,你的一生同樣的在主的恩典之下,你以前所過的日子,是否有許多悲慘的災禍,神卻帶你平安度過了。這是神在你身上施的一般恩典。你願不願意來認識這位造物的主宰,祂曾經向你施恩,你也願意向祂發出感恩。如果你有這樣的心,福音是為你預備的,你就是神所揀選拯救的對象。人生萬事變化無常,人的心也隨著轉變。請把握每一個可以抓住的機會,不要等到心已經剛硬,不再對福音的呼召有任何的反應,那時想回頭已經找不到機會了。希望我們每一位弟兄姊妹,福音朋友們,都能明白神願意恩待憐憫的心腸,把握機會成為一個蒙神恩待憐憫的人。

2011年10月1日 星期六

神對選民的應許不落空


羅馬書第九章是一段在解釋上十分困難的經文。保羅所面對的問題是,猶太人對他所傳因信稱義之道的挑戰。當時的猶太人身為神的選民,從神那裡領受律法已經一千四百年,律法對於他們來說是安身立命最重要的準則。他們經歷亡國的痛苦,知道這是因為他們的祖先離棄神的緣故,神降下的懲罰。律法對於他們來說,重要到一個地步,如果有人要改變這遵行一千多年的律法制度,他們就會起來與他拼命。

耶穌基督自稱神的兒子,帶來認罪悔改的福音,威脅了他們看重的聖殿、與律法的制度。保羅所傳因信稱義的道理,把所有信靠基督的人都當作罪得赦免、得稱為義的人。這就等於是把猶太人認為得神拯救最重要的條件,也就是血統,與遵行律法這兩件大事,當作是無用了。難怪猶太人會對保羅所傳的道憤恨不平。甚至在耶路撒冷的割禮派基督徒中,都有人準備要除掉保羅。在保羅第三次旅行佈道將要結束之前,保羅寫下這卷羅馬書,不僅向羅馬教會弟兄姊妹陳明因信稱義、成聖盼望等重要教義的教導。他更是向猶太基督徒解釋,神對猶太人拯救的心意不會改變。要他們明白無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都當靠著接受耶穌基督所成就的救贖工作而得救。任何偏離這福音中心的道理都是無效的。所以說羅馬書九到十一章的這段經文,與一到八章教義的經文密切相關,因為有前面說的耶穌基督拯救罪人的福音,才會有保羅在後面回答猶太人對救恩的疑惑。

保羅為同胞得救憂心(羅馬書9:1-3)
「我在基督裡說真話,並不謊言,有我良心被聖靈感動,給我作見證;2我是大有憂愁,心裡時常傷痛;3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

福音是針對萬民的,包括猶太人與外邦人,這是神拯​​救罪人的心意。在舊約時代就已經啟示出來了。亞伯拉罕之約中就提到了:「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3) 也就是說外邦人也是神拯救的對象,是神計劃讓亞伯拉罕的後裔,將福音傳到萬民,使萬民因著福音而歸向神。神向猶太人啟示的這救贖計劃,猶太人似乎並不明白。他們以自己身為神揀選的百姓為榮,自認為是神唯一的選民。並把得救的條件與遵守律法連在一起,努力遵守神律法的規條,期待在神面前因著行為得稱義。

然而當耶穌基督的門徒,將福音從耶路撒冷向外邦傳開的時候,外邦人張開了接受的雙手。身為福音最初發源地的耶路撒冷,反而遭到嚴重的逼迫。猶太人最先領受福音,卻也是最多人抗拒福音。保羅幾次的旅行佈道,都遇上了嚴重抵抗的力量,大部分都是猶太人慫動當地的惡勢力,與使徒們為敵。保羅面對與自己最親的同胞,反而最抗拒福音的這景況,心中充滿了傷痛。
猶太人抗拒他,污衊他背叛了猶太人。他巴不得同胞們能夠明白自己對他們的愛。他語重心長地說:「我是大有憂愁,心裡時常傷痛;3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他對同胞的愛是何等懇切,他知道同胞們會懷疑他的真誠,會以為他心向外邦人,是個叛徒。他一再強調自己的誠懇,說:「我在基督裡說真話,並不謊言,有我良心被聖靈感動,給我作見證。」他的話是真誠實在的,絕無虛謊,而且是在耶穌基督裡說的,有聖靈來鑑察他的良心,見證所言不虛。這麼多斬釘截鐵的話,是在強調自己的誠心。一個愛同胞,為他們得救憂心的使徒,卻被自己的同胞懷疑、排斥。他仍然苦口婆心要爭取同胞的信任,期待他們能因著福音而得救。

他愛同胞到一個地步,寧可自己犧牲,換得同胞得救。他說:「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這句主要動詞,「我也願意」使用未完成式,表示這是他的心願,雖然明知這樣的事是不該發生的。正如摩西為以色列民禱告時說的:「倘或你肯赦免他們的罪,不然,求你從你所寫的冊上塗抹我的名。」(出32:32)神不會除掉忠心僕人摩西的名,神的愛也不會與保羅隔絕,保羅在此使用這麼強的語氣,表示他寧可自己犧牲,為了讓同胞得救。

我們對與自己的同胞的靈魂可有像保羅一樣的愛?他們得救與否,我是否關心?當我們看到保羅為抵擋他的同胞禱告,我們心中真的充滿愧疚。我對同胞的得救,沒有像保羅這樣的熱誠。當我們傳福音受到了一點抵抗,我們心中就會生出憤怒,甚至拒絕再與這些剛硬的人交流。比起保羅,我們所遭遇的尚且算是小事。保羅面對的是想置他於死地的同胞,他尚且為這群人禱告。主啊!求你賜我像保羅一樣的愛心。能夠忍受抵擋,苦口婆心地向同胞傳揚你的福音。

神選民該有的榮耀
「4他們是以色列人;那兒子的名分、榮耀、諸約、律法、禮儀、應許都是他們的。5列祖就是他們的祖宗,按肉體說,基督也是從他們出來的,他是在萬有之上,永遠可稱頌的神。阿們!」(羅馬書9:4-5)

保羅對以色列人不信主有錐心之痛,不單單因為他對同胞有深切的愛。更是因為他深知道神對以色列百姓的應許。在過去的歷史上,神對這個民族特別的眷顧,從萬民中揀選他們成為屬神的子民。他們有許多別人所沒有的特別地位,這裡提到了八種特權:

(1)被稱為以色列人,就是因為他們的始祖雅各,在雅博渡口與神摔跤抓住神要求祝福不肯放棄。神將他從雅各改名為以色列,創世記32章中神對他說:「因為你與神與人較力,都得了勝。」他的子孫從此就稱自己為以色列民,表示他們是一群為神所揀選的子民,為了要向萬民施行神的拯救計劃。
(2)他們得了兒子的名分,也就是說他們都是神領養的兒子。「耶和華這樣說:以色列是我的兒子,我的長子」(出14:22)
(3)榮耀:他們在會幕中、與聖殿中都見過了神榮耀的顯現。
(4)諸約:神從開始就與他們立下了許多約:亞伯拉罕之約、西乃之約、大衛之約、耶利米的新約。一再堅定宣告神對他們拯救的恩典。
(5)律法:神接著賜給他們律法,向他們啟示神對他們在聖潔上的要求。
(6)禮儀:舊約時代,唯有以色列民得以在會幕、聖殿中敬拜神,神所指定的聖禮讓他們經歷了神的同在。
(7)應許:神接著亞伯拉罕之約應許他們後裔繁多、成為大國、並成為萬民的祝福。後來更是應許賜下彌賽亞來拯救他們脫離敵人的逼迫。
(8)基督肉身的祖先也是出自於以色列的後裔,基督就「是在萬有之上,永遠可稱頌的神。」
這是保羅在眾多書信中,對基督是神最直接的描述。

身為以色列民,自然會對自己獨特地位有深切的認知。然而如此蒙神眷愛、擁有眾多特權的選民。如今卻落到何等的地步?否定神差來拯救萬民的耶穌是基督,在十字架上把他釘死。以色列民拒絕基督所傳的福音、心中剛硬、百般地逼迫門徒。這個落差實在太大了。神特別鍾愛的選民,成為排斥福音最厲害的人。福音最先臨到的民族,成了最少人相信的民族。難怪保羅心中,充滿了悲傷。甚至願意以自己與主分離,來換取同胞得救的命運。

我們今天兩千年後的基督徒,再看待保羅這句傷痛的話。仍然是感到痛心疾首。以色列人如今的境況與兩千年前相同,他們仍然拒絕耶穌,排斥福音。整個以色列國,猶太裔的基督徒只有百分之0.3。連以色列國中阿拉伯裔人的基督徒比例都比猶太人中高。

難怪當時許多人會發出這與樣的疑問,神不是信實的嗎?祂揀選的選民以色列,怎麼反而拒絕了祂所差來的彌賽亞。神對祂選民的拯救是不是落了空?這些疑問也會在剛信主不久的基督徒心中出現,如果神千年來應許拯救的以色列民,最後大多數人離開了神的救恩。那同樣的事情是不是也會發生在基督徒身上?也就是神對基督徒的拯救是否有一天也失敗了。神在羅馬書第八章中,才向選民發出的應許:「誰能控告神所揀選的人呢?有神稱他們為義了」 這話會不會也同樣落空。這不但是關心以色列民到底是否得救的問題。更是關乎神拯救的心意到底是如何實現?神應許的話是否必然會實現的問題。

從我們對神屬性的認識,我們深知道,神是信實的,絕不出爾反爾。祂的應許必不落空,神的拯救的計劃必然要按著神的旨意實現。神的計劃正在進行中,祂是大能的主、正掌管天地萬有、並從古到今人類的歷史,在祂沒有意外的事、祂的救贖計劃也絕不失敗,我們應當對神充滿信心。但是當時以色列人是大部分失落了,這是個事實,我們又如何看待當時的人對保羅發出的疑問:「神的話落了空嗎?」保羅明確地說:不是的。他必須要向人解釋神揀選的意義,才能化解人的疑慮。他同時也引用舊約的經文證明他的想法。

選民是神應許的兒女
「6這不是說 神的話落了空。因為從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7也不因為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就都作他的兒女;惟獨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後裔。8這就是說,肉身所生的兒女不是 神的兒女,惟獨那應許的兒女才算是後裔。9因為所應許的話是這樣說:到明年這時候我要來,撒拉必生一個兒子。」

保羅在6-8節中作出解釋,提出來的解釋有三個重點:
(1)「因為從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6節b):保羅在此處說的以色列人的意義,不是包含所有肉身的以色列後裔,而是限定在承受神應許的以色列人身上。以色列人的本意就是一群承受神應許的子民,是神主動揀選,完成他拯救的計劃的人。神當初對亞伯拉罕立約:「我要與你並你世世代代的後裔堅立我的約,作永遠的約,是要作你和你後裔的神。」(創世記17:17)神藉著摩西在西乃之約又說了:「如今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因為全地都是我的。」(出19:5)神立約的對像是對整體的以色列民。本段經文注重的是以色列民群體的揀選,不是在看個別的人。所以個別以色列人在信仰上的失敗,並不是神揀選的落空,而是那些不信的人本來就不屬於蒙神揀選的群體中。神對以色列民的應許沒有改變,神揀選一群屬祂的子民,完成神旨意的應許沒有落空。神仍然愛以色列人,仍然要藉著對祂信實的以色列人,完成拯救的心意。對神不信實的以色列人,雖然肉身是以色列人,但是屬靈上不能稱為真以色列人。是他們把自己從神的約中排除,他們的不信不能廢掉神的信。真正蒙神揀選的人,必然會對神信實。此等信實的以色列民就是,神應許承受的對象。神的計劃仍要在這群以色列人身上成就。這就是保羅所說:神的話並不落空的理由。

(2)「不因為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就都作他的兒女」(7節a):接下來的保羅使用亞伯拉罕的例子,來支持他的論點。他分別用兩個名詞來描述。「亞伯拉罕的後裔」指從亞伯拉罕出生的肉身的後裔。「他的兒女」則是因著神應許而賜下的兒女。因為舊約創世記中神應許亞伯拉罕他的後裔要成為大國。然而他等待這個應許竟然等了25年。其中他曾經信心軟弱,聽從撒拉的建議與使女同房,靠自己的辦法來得到後裔。但是神應許的兒女不是從夏甲出來的,神應許的話是這麼說的:「你的妻子撒萊不可再叫撒萊,她的名要叫撒拉。我必賜福給她,也要使你從她得一個兒子。」(創17:15-16)在亞伯拉罕99歲時神向他顯現,應許他:「 到明年這時候我要來,撒拉必生一個兒子。」(創21:12)更清楚的說明了神應許的後裔:「惟獨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後裔。」這是表示從以撒生的、與從以實瑪利生的不同。因為以撒是神應許給亞伯拉罕的後裔,以實瑪利是亞伯拉罕信心不足,憑血氣與使女夏甲所生的兒子。我們可能會覺得難以理解,同樣都是亞伯拉罕生的,為何以實瑪利就不能成為亞伯拉罕的兒女?在創世記說得很清楚。當撒拉看見以實瑪利與以撒戲笑的時候,就叫亞伯拉罕把夏甲與以實瑪利趕出去。神也吩咐亞伯拉罕:「凡撒拉對你說的話,你都該聽從;因為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後裔。」他們兩個的差別就在於一個是從血氣生的,一個是從神的應許而生的。

(3)「從肉身所生的兒女不是神的兒女,惟獨那應許的兒女才算是後裔。」(8節a)這裡更清楚說明了成為神兒女的原則,從肉身所生的兒女不是神的兒女。兒女的認定單憑肉身的血缘關係是不夠的,還要看是否是神所應許的後裔,還是憑人的血氣生的。這點叫以色列人不能反駁。他們雖然都在肉身上是以色列的後代,然而他們是否在神的眼中是因著神的應許而生的?神應許亞伯拉罕後裔是,要讓他們在神的拯救計劃中有分。一個人是否是神揀選來承受應許的子民,從他們對於神應許的彌賽亞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他們是否是真以色列人。從人的不信我們就可以看到,雖然肉身是以色列人,但是不信神差來的彌賽亞的人,並不是神應許而生的。神應許的後裔必然是信靠神的應許、接受彌賽亞救恩的人。這等人才是真以色列人,也才是神揀選拯救的對象。

這裡保羅對神的揀選提出了澄清,神揀選以色列人,不單是出於血緣的關係,還要他們在神的約中對神信實。神的話沒有落空,神的應許沒有廢棄。是應驗在對祂信實的以色列人身上。我們今天基督徒也可以思考這個問題,神揀選我們在基督裡成為屬他的子民,這是神的恩典從以色列民擴大,臨到了外邦人。我們本在神的諸約中無分,因著神的憐憫,如今神與以色列民的約被擴大,臨到我們這群效法亞伯拉罕信心的外邦人身上。我們也可以同樣的問自己?我是從生的應許而生的嗎?我是信實地接受主耶穌基督的救恩,並住在其中嗎?如果我與不信實的以色列民一樣,背棄了神的約,結果與他們是一樣的。

揀選在乎召人的主
「10不但如此,還有利百加,既從一個人,就是從我們的祖宗以撒懷了孕,11(雙子還沒有生下來,善惡還沒有做出來,只因要顯明 神揀選人的旨意,不在乎人的行為,乃在乎召人的主。)12 神就對利百加說:將來大的要服事小的。13正如經上所記:雅各是我所愛的;以掃是我所惡的。」

揀選是一個不容易接受的教義,因為他與人類因果律、公平律的常識的似乎格格不入。我們在傳統道德的熏陶下,有種根深蒂固的觀念。神的揀選必然與我們的本身條件有關,善良的、優秀的蒙揀選,敗壞的、差勁的被遺棄。這才合乎邏輯,也顯示出神的公平。然而這樣的觀念在讀到羅馬書第九章的時候,心中就起了種種與聖經的說法扞格的感受。我們常常有種想要圓解聖經,讓經上揀選的說法,比較容易接受的想法。然而我們內心卻明白,羅馬書的話是使徒保羅從神那裡領受的啟示,針對當時的教會所有的問題是一針見血的。從其中整理出來的屬靈原則就是真確不移的真理。我們要如何接受羅馬書第九章所說的揀選的教義。我認為應該根據當時出現的問題的背景,按照字義、正面的理解。不要有太多規避問題,閃躲直接意思的解法。因為我們的權威不如聖經的作者。不能用我們自己的喜好,來決定作者寫下來的意思。而是應該先按照文字的前文後理,接受字面的意義。如果遇到與別處經文教訓難以化解的部分,再謙卑的尋求和諧一致的原則。

在前一個例子中以色列民可能會說,神揀選以撒、不揀選以實瑪利可以理解,一個是亞伯拉罕妻子生的,一個是埃及人使女生的。因為以撒血統純正、出身正房,成為蒙揀選的條件。為了要否定這個想法,保羅再提出了一個揀選的例子,來澄清因著血統蒙揀選的觀念,血統根本不是神揀選的條件。甚至從人本身具有的特質、優點、行為都不是蒙神揀選的原因。保羅舉出雅各與以掃為例,他們兩個人都是同一對父母生的,是雙胞胎。血緣、與身份的條件沒有差別。然而人就會從他們的品德、或個性上找原因了。如果論品德雅各不如以掃。雅各是個耍心機用手段交換長子的名分、又欺騙父親而得祝福的人。論對父親的忠心,雅各也比不上以掃。那為什麼神揀選雅各、不揀選以掃。神不是等到雅各表現得夠好了,才決定選他的。在利百加懷孕雙生子還沒有剩下來的時候,神就已經揀選了。神對利百加說:「將來大的要服事小的 」。神揀選的原因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個人本身優越的條件。聖經上說得很清楚:「雙子還沒有生下來,善惡還沒有做出來,只因要顯明 神揀選人的旨意,不在乎人的行為,乃在乎召人的主。」揀選出自於神主權的決定,他要藉著揀選來成就他拯救人的計劃。那些在神計劃中有分的人,就被神揀選出來成為應許的後裔。

那我們又有個疑問了,人要能在神的計劃中有分,總要有些條件嘛!神是憑著什麽標準來揀選的?我們只能說我們對於神是如何揀選的,並不能完全明白。但是我們有一點是非常確定的,就是神的揀選必然不會有差錯。因為神的揀選是出自於他的全知、全權、為要成就他永恆的救贖計劃。誰能為他使用成就他的旨意,他最清楚。不是我們被造的人能夠說三道四的。我們雖然不知道神揀選誰這隱秘的旨意,但是我們卻知道神明白的心意,也就是說神向萬民發出福音的呼召,凡是願意悔改歸向他的都能得到拯救。從神拯救計劃成就的結果,我們就知道神揀選的心意了。那些接受耶穌基督的救恩、堅守信心到底的人,就是神在起初揀選蒙恩得救的人。不可能神揀選了一群人,最後這些人又滅亡了。這把神的揀選當作是錯誤的、落空的、又是失敗的。這是不可能的。神對以色列民的應許並不落空,凡是屬靈上忠實的以色列民,正是神揀選拯救的對象。同樣的道理可以用在外邦人身上。我們看到自己能夠蒙恩得救,我們也下定決心跟隨主到底,我們就有把握相信自己是神所揀選的。然而在還未成就之前,這是出於信心。「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未見之事的確據。」事情尚未成就,我們也能有把握。當救恩在我們身上完全實現的日子,我們就能確定自己就是神揀選的子民。

神的揀選公平嗎?
「14這樣,我們可說甚麼呢?難道 神有甚麼不公平麼?」
另外我們會有的疑問就是揀選的公平性的問題。如果揀選出於的主權,而不是人的條件。那是否神是隨便亂選、毫無道理可言?神揀選了一些人,卻不揀選另一些人。不被神揀選的人不是很無辜嗎?這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會有的問題,也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必須在下一次的信息仔細討論。

我們首先要有個認知,我們是被造的人,是活在有限的時空之中。神知道萬事、祂清楚如何達成他永恆的旨意。揀選的主權在祂,不在我們。我們的判斷會出錯,神的選擇絕對不會出錯。神有最高的主權、不是我們。即使我們不明白神揀選的心意,神也不希望我們妄自猜測神揀選的範圍。我們應該有的態度是按照聖經中明白的啟示,接受神在我們身上的呼召,成為神的子民。也順服神對我們發出的的大使命,向世人傳福音,使萬民做主門徒。凡是得救的人,我們就知道他們是神揀選的人了。而不是因為看到有人未得救,就以為神不揀選他們,而心懷不平、懷疑神的公義與慈愛,甚至否定神揀選的主權。

揀選的教義在聖經中絕大多數的經文是從正面來看的。從一個得救的人的角度向神發出感恩的禱告。我是一個不配蒙恩的人,但是神竟然揀選了我,把我從一個悖逆神、抵擋神、陷在罪惡深淵無法自拔的景況,救拔出來。如今成為神的子民,這是一種對自己得救根本原因的反思。將一切功勞歸給神、將一切榮感恩獻給神,不歸自己。使徒保羅會對神的揀選有如此深刻的體認,原因就是他深深明白自己過去所有的優秀條件,都不能成為他蒙恩得救的原因,反而成為攔阻。他越是在猶太的傳統上敬虔,越是反對基督的救贖。他越對律法熱心,越是抗拒承認耶穌彌賽亞的身份。直到有一天,耶穌向他顯現,耶穌的大光從天上照著他,將他打倒在地。他才降伏在主耶穌的面前,戰驚地說出:「主啊你是誰?」他的命運完全是被主改變過來的,你說他得救的決定因素,是因著他自己過去的敬虔嗎?是因為他主動下決心要尋求主耶穌嗎?完全不是。是主的恩典主動臨到他,改變了他。這就是為何他對神揀選有這麼深刻的體認。他絕不會把自己的得救歸功在他本身有什麽優越的條件,敬虔愛主的心、甚至他主動尋求救恩的自由意志。而是完全歸給主的揀選。是主先尋找他,不是他先尋找主。

然而當我們在講神的揀選的時候,不是反過來講。說得救既然是出於神主動的揀選,所以我不得救是神不揀選我。不能怪我,要怪神自己。揀選的教義從來不是讓我們這樣反過來看的,聖經中對揀選正確的理解是,把得救的功勞歸於神主動的拯救,然而滅亡的責任歸於人的不信。不是反過來看,把得救的功勞歸於自己的決定,不得救的責任歸於神不揀選。這是完全錯誤,違背聖經的想法。是因為神不揀選所以我們不得救嗎?神因為不揀選我們,就攔阻了我們信祂,讓我們滅亡了嗎?這是從未發生的事。人滅亡是因為他的罪、不是神強迫他不信、攔阻他得到救恩。神已經預備好了拯救世人的福音,並向世人呼召凡是願意接受救恩的人都能因信得到。神沒有強迫人不信、沒有攔阻人接受救恩。把人滅亡的責任推給神是在推卸責任。

正如假設有一個人生病了,最後得不到醫治而死亡了,他能不能怪醫生不救他,導致他死了。不能。因為死亡的原因是疾病,不是醫生對病人的治療。醫生的醫治是對病人的施恩,病得醫治不是醫生的責任。如果今天有個病人重病不治,就到法院告醫生、要醫生負導致病人死亡的責任。除非有明確的醫療失誤,否則這樣的官司會破壞所有病人與醫生的互相信任關係。又如一個小孩因著不喜歡媽媽煮的菜就不吃飯,最後餓死了,能不能怪媽媽不煮好吃的飯,讓他餓死。媽媽煮什麽飯是媽媽的恩典,不是導致他餓死的原因,真正餓死的原因是他自己不吃飯。所以我們在討論揀選的教義,是應該正面看待我們得救的原因,將一切功勞歸給神。也警惕自己,如果不接受救恩,而最後失落,我們要負完全的責任。

這段經文雖然會引起人對神公平性的懷疑,但是保羅已經引用聖經上的實例,來化解眾人的疑慮。然而要一個人心悅誠服地接受保羅的想法還是不容易的,除非他能深刻體認:自己僅僅是一個卑微的人,神卻有最高的權柄。誰會因為保羅提出一句話:「我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恩待誰就恩待誰。」就願意服氣呢?當時的猶太人不服,今天的人也一樣會不服。不信的人不服,是因為他們不認識神。但是就算我們信主的人,有的時候也會認為:強調神拯救世人的主權似乎過於霸道,會導致不信的人反感。仔細的分析,這段經文不是在解釋神如何決定拯救誰,放棄誰。這是神隱秘的旨意,探求神揀選的對象,從來就不是這段經文的目的。這裡本來的目的就是解釋,以色神列人失落了救恩,到底神拯救選民的應許是否落空了?保羅提出的論據是:沒有落空。因為神拯救的方式本來就是揀選一群,在神的約中信實的人。神的揀選絕不失敗,神的拯救的計劃必定達成。

我們這群基督徒,身為神揀選的子民,該如何面對自己蒙神揀選這個事實?慶幸、戰驚、感恩我想這些心情都是可能會出現的。但是也有可能會出現一些不該有的想法,就是驕傲自私、對福音的使命冷漠、對世人靈魂的得救無動於衷。我們應該小心,謹慎避免生出驕傲冷漠的想法。揀選是彰顯出人能得救出於神的恩典,蒙恩的人豈不是應該更加謙卑,願意把一切的榮耀歸給神?

這是一個911事件倖存者的見證,這個人當天因為孩子忘了飯盒,他給孩子送了過去,誤了公車時間。到公司大門時已經晚了。當他正走進世貿大樓的時候就感到了驚天動地的巨響。天上掉下來玻璃碎片,當時有的人以為是小飛機撞上大樓了,不以為意。他也繼續上樓準備上班。還打電話給公司,告訴同事會晚點到。然而所有上樓的路已經濃煙密布,警察正將所有人疏散。他就跟著人潮找路逃出第一棟樓,當他跑出大門之時,正看見第二棟樓也被飛機撞上。整個四周被混亂、恐怖、死亡所籠罩。每個人的表情都充滿了恐懼,整個心思被突如其來的急難所佔據了,似乎是瞎了眼一樣漠然,無視別人的存在。他見到許多人從高樓跳下,粉身碎骨、地上從充滿了破碎的血肉。當時的人都擔心樓會整個倒下來,壓在他們身上。他們只能拼命往碼頭跑,隨便什麽船都不管了,急急一跳而上,想離開紐約市。他在船上看見兩棟樓轟然一聲倒塌下來,來不及逃出的兩千多人,就全壓在樓底下。他無法描述自己的害怕,一直到晚上回到了家中,他才發現自己的妻子、與兒女是多麼的可愛,他從來沒有感受到自己如此愛他們。接著的幾天,甚至幾年,他心中充滿了疑問,白天或晚上,他的心中無法擺脫一堆的問題,為什麼?問題不是911為什麼要發生,這個問題較簡單。他當然知道就是人類的仇恨、驕傲、與嫉妒。他無法想通的問題是,「為什麼我會活著?」

死亡的人已經無法問這個問題了,然而折磨留給了倖存的人。為什麼不讓他一起也死在大樓裡?他比別人多了些什麽?上帝為什麼讓他活下來了?他想不通。當然他清楚自己有四個小孩、可愛的妻子,他要走了這下家人怎麽辦?但是他想到許多死在大樓裡的罹難者,同樣也是有親愛的妻子兒女。他有什麽重要性,讓上帝留下了他?世上有許多比他更重要的人物,上帝為什麼就讓他經歷過這個恐怖的大災難,就算幾年過去了,仍然令他日夜難以忘懷。一定有原因。當他經年苦思,終於得到一個認知。就是「上帝留下他,要他向別人奉獻自己的愛。沒有任何一個人比另一個人重要,即使是一個富人,如果在地上他不願誠心付出,在天上也沒有他的位置。就算一個窮人,只要他慷慨地為人犧牲自己,在天堂之路上他會排在更前面。」這個信念支持了他後來的生命,他積極投入幫助有需要兒童成長的志願服務,他在教會志願帶領兒童主日學。他原來是一個自我中心很強的人、從不在乎別人。但是災難過後,他的人生觀改變了。對於自己倖存最深的感受,就是上帝留下他來,讓他活下去向需要的人付出自己的愛。

我想這個倖存的人是明白揀選的意義。我們也有相似的問題:「上帝啊,為什麼是我?我比起那些不幸的人好在那裡?一點也沒有啊!」一個得到神恩典的罪人,心中最大的震撼是:「我不配,主啊!你揀選我是為什麼?」當我們明白神的憐憫臨到了我,我再也無法逃避。而是要面對主對我們的呼召,向主發出呼求。「主啊!你要我如何為你而活?」

結論
蒙神揀選帶給人的不該是驕傲,而是從心中發出對主的感恩與敬畏。願意獻上自己成為主的僕人。更是在每一天記住自己的生命是被主揀回來的,若不是主憐憫我,早就在罪惡中滅亡了。我們倖存到如今就是神的憐憫,給我們悔改的機會。

如果有還沒有信主的朋友,不要以為神不揀選你,神讓你聽到福音就是他的恩典,就是對你發出拯救呼召,祂讓你活着聽到福音,可能就是在顯明祂揀選的旨意。要趁著神可以尋求的時機尋求他,大膽的跨出信心的腳步信靠祂。當你得到了救恩,你就會明白這一切都是出於神對你的揀選。求主賜福給我們所有聽到福音的每一位,都信從耶穌、沒有一位失落。

2011年9月11日 星期日

按照聖經認識神的預定

To Calvinist or Not To Calvanist – Changing the Face of Christianity
神的預定是基督徒中常見的爭議問題。主要的是牽涉到人對與神預定拯救對象這教義,與人具有神賜的自由意志兩者似乎存在衝突。要解決這表面上的矛盾似乎是不易的事。那要如何面對這樣的教義呢?有的人認為不要強調預定就不會有衝突了。但是聖經中存在這樣的觀念不少,似乎也不容我們忽視。另外也有的神學家嘗試去解釋提到預定的經文,想要化解表面的衝突。這樣的意願原是好的。但是我們必須知道,聖經的真理是聖靈所賜下的,我們不能因為我們自己的理性通不過就否定它,也不能因為我們不喜歡就規避它。

應該有的態度就是,先接受聖經表面上所說的教導,承認我們理性的有限,需要更多來自神的引導,以及聖靈在我們心中動工,幫助我們更正確的理解神所啟示的真意。對於神預定拯救我們的這教義,我們就是應該按照經文所說的接受,聖經怎麼說,我們就怎麼接受。不去把直接的意思解釋掉,把預定變成無關緊要的教導。這是我寫出這篇心得的目的。

關於預定的教義既然基礎建立在聖經上,所以我們必須找到所有關於預定的經文,按照前後文明白原來的意思,全盤接受。另外對於有些解經家拿來否定神預定的經文我們也要找出來,合理的解釋,不去否定經文的原意,對於明白的教導就當接受。

首先新約聖經中直接提到神預定的經文,共有六處:

(使徒行傳: 第13 章:48 )「外邦人聽見這話,就歡喜了,讚美神的道,凡預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 」

(哥林多前書: 第2 章:7 )「我們講的,乃是從前所隱藏,神奧秘的智慧,就是神在萬世以前預定使我們得榮耀的。」

(以弗所書1:4 -8)「就如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裡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又因愛我們,就按著自己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 使他榮耀的恩典得著稱讚。這恩典是他在愛子裡所賜給我們的。都是照他自己所預定的美意。 」

(羅馬書8:28-30)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 29 因為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使他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 30 預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們來。所召來的人,又稱他們為義。所稱為義的人,又叫他們得榮耀。」

綜合這六節經文,我們可以整理出幾點觀察:
(1)誰是預定的主動者:每個句子預定的主詞都是神,不是人,所以預定的主動權在於神,是神定人,不是人自己定自己。

(2)神預定拯救或滅亡:預定的內容是關乎救恩,沒有一處提到滅亡。所以預定的觀念,是出自於信徒對神拯救原因的解釋,把功勞歸於神的永恆計劃,與積極介入人的生命,讓不堪的罪人得蒙救贖。

(3)如何解釋人滅亡也在神的主權下:聖經作者從沒有用預定這個觀念來描述人不蒙拯救,進入滅亡的命運。人的滅亡的理由源自於自己的罪,神只任憑讓悖逆的人得到自己該受的懲罰。懲罰是表示神主權的彰顯,是神忍痛任憑罪人犯罪受罰,但不是出自神積極的預定。世上萬事沒有一樣不是在神的主權下,但是神主權的彰顯並不是都是機械式的定規,神的旨意彰顯在拯救的計劃、以及各種對人的命令與呼召。其中有永恆的定旨,也有勸導的意願、也有忍怒的任憑。神的定旨是確定不變的、然而神對人道德的呼召,卻也容許人按照自由意志來順從,並不強迫。神對於不順從的人的處置就是任憑他們受到該有的懲罰,這是表明神的公義的作為,彰顯出神的榮耀。三者不能相混。神拯救一群信靠祂的人的永恆計劃,是神的定旨。神願萬人得救、不願一人沉淪是神勸導世人歸信意願的表達,但是實際上得救的人並不是所有聽到福音呼召的人。得救的原因是出自於神,不得救的責任則是出自於人。反過來就不對了。得救的功勞歸之於人,失喪的責任推到神身上。這是推脫責任。

(4)預定的對像是人還是救法:聖經所教導的都是神啟示的真理,我們應當全盤接受。當我們強調真理的一面時,常會想要藉著其中一面,去取代另一面,甚至否定另一面。這種偏於一端的做法,容易讓人執著於片面的理論,而忽略真理的整全性。真理既是整全的,就當合理解釋各處經文。越是能合理解釋通各處經文的論點,就越該被接受。然而無可避免的,聖經當中確實存在難以化解表面衝突,這不是聖經出錯,而是我們對於聖經的理解受限於我們的理智,人類的理智本來就不是能夠理解一切奧秘的。我們應該謙卑的承認自己的不足,不去否定或是忽略任何一段經文。

至於神預定的對像是誰?預定的內容為何?我們可以看到兩方面的經文。其一是神在創世以前,就預定一個拯救的計劃,也就是藉著祂的兒子耶穌基督,拯救一群屬祂的人。這些人是誰?就是真實信主的基督徒。這在哥林多前書、以弗所書的經文中,都提到了。然而神是否預定了拯救計劃,卻不預定拯救的人呢?明顯也不是,我們看到了使徒行傳、以弗所書、羅馬書中提到的預定,接受動作的就是一群信靠主的聖徒。這群人是否是不定的概念,隨人的自由意志進出這個團體。進來的就是神預定的,出去的就不是。這想法雖然有創意,但是似乎並不是路加與保羅的意思。當路加提到凡神預定的都信了,他看見的是一群已經信靠神的人,這群人不是個模糊的概念,如果他要說一群未定的人,大可以說成:「凡信主的人,神就預定拯救他。」但是他說得很清楚,這裏的預​​定是完成式,表示預定是神已經完成的工作,一直到說話時都仍然有效,這群神預定的人,他們都信了。因著信的人的信心,我們看到了神原來是這麼預定的。這明顯說明了預定的對象,就是一群最終會信靠主的人。不是拯救的計劃。

羅馬書說的更清楚:「因為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使他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 30 預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們來。所召來的人,又稱他們為義。所稱為義的人,又叫他們得榮耀。」這一連串拯救的行動,從預知預定開始、再接著呼召、稱義、得榮耀。是個神全面的拯救計劃。預知、預定這個字的受詞,就是這群重頭到尾得蒙拯救的人。我們可以說,我們不知道他們確實是誰,但是我們不能否定神知道,祂預定的對象,就是他祂所預知的一群人。這預知預定不是在人因信稱義之後才決定,而是之前。這才是把因信稱義的最終原因,歸至於神至高的拯救心意。所以這段經文也明顯提到神預定的對象,是一群祂所知道的人。在神這群人是確定的。

以弗所書所提到的經文,看起來好像是預定一個拯救的計劃。但是我們來看這節經文的主要動詞「揀選」,與修飾子句動詞「預定」的關係。

「就如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裡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 又因愛我們,就按著自己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

這句話主要的動詞是揀選,也就是神「揀選」了我們,是保羅主要強調的動作。「預定」是分詞,分詞是修飾主要動詞,可以表示原因、也可以表示目的、或結果。這裡應該是表示結果,祂在創立世界以先揀選了我們,所以神在愛中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這句話主要動詞「揀選」的受詞是我們,分詞預定的受詞與主要動詞一致,也是我們。可見預定的對像是「我們」。我們有興趣問的是:這我們是有對象的,或者不確定的?當時保羅寫以弗所書,信中提到的我們,就是指他自己與以弗所教會的聖徒。當然他必定是指真實信主、並至終保有信心的一群人。

有人認為保羅這裏說到的神所預定拯救的以弗所聖徒,有可能將來會不信離開主。這些人怎麼能說是神預定拯救的?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應當知道,這是一封書信,他並不是在寫神學論文。在解釋書信的時候,我們先要有個觀念,他不可能把一切可能出現的例外全部寫出來,一般書信也沒有必要。例如說:我寫一封信給朋友一家人,今天下午在麥當勞,我們一起吃飯。我們不會說這個我們是一個不定的代詞,誰要去就成了我們,你要去也可以不去也可以,甚至自己不去都可以。不去就成了失約了。我們不能顛覆語言的明白意思,說這裡的「我們」是一群不定的人,凡是要信的都成了神預定的人。那是從後來的人將這段教導,應用在後來的基督徒身上時才有的推論。我們今天就可以說,我們信主的人就知道自己了神預定的人,不是說神起初並沒有預定,等人信了,祂才跟這人的決定而定。這就完全不是保羅寫這段經文的意思。

既然談到預定的經文中有說到:神預定一個拯救的計劃,我們就按照聖經接受。聖經也有經文提到神預定一群得拯救之人。兩者都是聖經的教導,都該照著經文所說的接受。預定救恩計劃、與預定拯救的人,不是互斥的觀念,而是互補的。一個相信神預定的基督徒,應該兩者都要接受。不是高舉一個、排斥另外一個。

我們今天討論聖經教義的問題,一定要以聖經為準。聖經提到的原則就不要反對。例如聖經中說了神預定拯救一群人,也提到了人要因著信接受救恩,因為出於人的自由意志的決定,所以人要對自己的不信負責。既然都有經文支持,這兩者都要接受。這兩者並不是互斥的,神既能預定一群拯救的人,也沒有抹殺人的自主意識,能讓他們以自主的意識決定信靠與否。兩者並不衝突,凡是把它當成衝突,硬是要反對其中之一的,就出問題了。針鋒相對的辯論容易偏於一端,失去了真理的涵蓋性。一個穩固的真理原則,必然是盡可能解通各處相關的經文,否則就承認自己對這問題,還是不能全面理解,求真理的聖靈繼續帶領,化解神尚未明確啟示的奧秘。這樣涵蓋性非互斥性的心態,是我們今日討論神學問題的態度。希望我們大家在此互相勉勵。

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借住金崙長老教會一夜

金崙長老教會,是26年前,我路過金崙時借住一晚的地方。那時我21歲,放寒假,想要沿著東海岸騎車回台北,期待五天完成。這是第一天,由高雄往台東進行。

騎了一整天,晚上七點到了金崙這個小鎮,在小店吃了一碗麵。準備往下繼續騎。但是路上太黑了,天上又下著雨,根本看不到路。怕掉到山底下,我只能沿著白線騎,但是路上的汽車太快,他們看不見我,非常危險。我只好下來牽著車沿著路邊走。想要一步一步走到台東。走了近半小時,心裡發慌,不知台東有多遠,不知一個晚上能不能走到。這樣走下去不是辦法,於是就攔路問人,到底台東還有多遠。路過的車沒有一輛停下來的,可能是怕麻煩。我終於攔到了一輛摩托車,一位年輕人告訴我騎車到台東至少4小時,用走的至少10小時。我當場放棄當晚到台東的打算。騎摩托車的年輕人志願為我照路,我騎在前,他騎在後。重新回到了金崙。

我今晚準備在金崙住一夜,住哪裡呢?我牽著車,走到巷子內的一個長老教會,門口站著一位中年人,就是金崙教會的古長老。我問:「我能不能借住一晚」。他答應了,只不過青年團契要聚會到十點。我說:「我也一起聚會。」八點到了,聚會的人陸陸續續來了,都是原住民的中小學生。純樸而黝黑的面孔,一雙雙明亮的眼睛,露出純真的笑容。他們叫我「新來的」。聚會是由一位玉山神學院的實習生帶領的,她彈著吉他,帶領大家唱歌,歌聲嘹亮。 晚上我就睡在教堂裡,兩個椅子一併就是我的床,古長老送來了一床棉被。累了一天,睡下來真舒服。半夜教會屋頂傳來蝙蝠啁啾的叫聲,伴著我入睡。早上四點多吧,天還沒亮,教堂的門打開了,一對夫婦,跪在聖壇前,一起唱歌。是原住民話的聖詩,我從來沒有聽過這麼好聽的歌聲。這對夫婦應該就是牧師與師母。他們唱詩加禱告了將近一小時,在主面前的敬虔,令我相當感動。

早上我在古長老家吃早飯,是稀飯還有一些小菜。飯前我與古長老一起禱告,他話不多,但是可以看出他是很和藹的人。飯後道別,才從金崙離開。這是我今生唯一住在教堂的經驗,是金崙長老教會接待了我。讓我感受到了主內的弟兄姊妹之情,終生難忘。

2011年8月12日 星期五

長大成熟、作主門徒


(以弗所書4:11-16)
當我們讀完了羅馬書十二章1到8節,神將屬靈恩賜賜給眾聖徒,讓各肢體合為一個身體,靠著所得的恩賜,互相配合。這就是我們這群被主更新變化的人,在教會中與弟兄姊妹應有的關係。一個基督徒獻上活祭之後,接下來就是要活出在愛中合一的生活來。另一處提到屬靈恩賜相關的經文就是以弗所書。羅馬書強調的是恩賜運用的原則是互相配搭,以弗所書則強調恩賜的目的在於建立教會、長大成熟。兩者相互呼應。讓我們來看以弗所書四章11-16節這段經文。

神賜恩賜、建造教會
「11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12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以弗所書的中心就是基督榮耀的教會。我們在教會當中,每個禮拜來聚會,是否感受到教會在神的永恆計劃中有極榮耀的地位。就如以弗所書第一章22-23節說的:「又將萬有服在他的腳下,使他為教會作萬有之首。教會是他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神的計劃是要讓教會與基督一同作王,統管萬有。為了成就這個榮耀的目的。基督要裝備我們、洗淨我們。讓我們有足夠的身量成為他的身體。因此第四章就提到,基督復活、升上高天、擄掠仇敵,就將各樣恩賜賜下來。目的就是要建造聖徒,讓我們長大成熟,足以成為承擔重任的門徒。

本段經文提到基督賜下的恩賜是什麽? 「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這裏提到的恩賜與羅馬書提到的有些不同,聖經中各處提到恩賜都有它要強調的重點,並沒有想要把全部的恩賜列出的想法。本段經文中所提到的恩賜,主要是建造教會的恩賜。

首先提到使徒的恩賜,使徒一般的意義就是奉差遣的人,在教會中就是指領受耶穌基督的差遣,在各處開荒佈道,建立教會的人。本節所提的使徒,具有特別的意義。首先在以弗所書第二章20節提到:教會是「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這裡的使徒恩賜特別指建立教會、成為教會根基的恩賜。這裡的使徒應該是狹義的,特指耶穌基督親自召選的使徒。教會是建立在這些使徒從耶穌所領受的啟示上。他們親眼見過復活的耶穌,有基督特別的選召,為了要向世人傳揚耶穌復活的見證。我們有興趣知道的是,今天我們怎麽看待使徒的恩賜。我願意這麼說,使徒建立教會根基的特殊地位已經沒有了,我們不可能再今天另立新的根基。但是承繼使徒佈道開荒、建立教會的工作還是繼續的。

先知的恩賜也是一樣,廣義來說,先知的意義是:受聖靈的感動,向教會說出神所賜下的話語。今日的教會中仍然會有人有領受聖靈感動,將神所賜下、記錄在聖經中的話語闡明,向會眾說出造就、安慰、勉勵的話。這樣的恩賜繼續存在,且是教會需要的。但是如果說像以弗所書提到的,領受聖靈直接的啟示,具有聖經同樣權威的話語,建立教會根基的這等先知的身份。我認為已經沒有了。我們今日一般提到的說預言、或是作先知講道的恩賜,是指廣義的:領受聖靈的感動,闡明聖經中的啟示。並非另外領受與聖經同等地位的新啟示。如果今天教會中還有與初代教會同等的使徒與先知的職分,具有建立教會根基的地位,那教會今日必然在真道上不斷推出新啟示、真理根基就一直在變化中,那會讓教會在真理上混亂不堪,這是我們要非常小心防止的。

其次提到的是傳福音的恩賜,他們主要的職責是向未信主的人傳揚耶穌基督的救恩,帶領未信住著靠聖靈的感動歸信基督。這樣的恩賜在今日的教會非常需要。傳揚福音也是每個聖徒的責任。這裏提到的傳福音的恩賜,是指有些基督徒特別對福音工作有負擔,對失落的靈魂心中火熱,也能將福音的信息深入淺出地講解明白,叫聽的人能夠信服。教會中有這樣的恩賜的人,能夠讓教會的福音事工得以開展,不斷有慕道友接受基督信主。教會非常需要有傳福音恩賜的人。

當信徒接受基督,牧養與造就的工作就成為重要的事工。這裡接著提到牧師與教師的恩賜,也就是牧養與教導的恩賜,通常兩者是合在一起,牧養的人必須熟悉神的話語,將屬靈的話語解釋清楚,餵養群羊。教導神話語的教師也需要有牧者的心腸,不單是知識性的教導,更是成為群羊的榜樣,活出生命的見證。這樣的恩賜更是教會迫切需要的。今日的教會許多人沒有得到神話語的造就,沒有牧者的關心,以致屬靈生命不長進,像群羊沒有牧人。有這樣恩賜的基督徒,求神向我們發出呼召,承擔牧養與教導的責任。

從以上提到的五種恩賜我們可以看到,造就教會的恩賜,最主要的集中在牧養、與教導。這是直接針對人的服事,以神的道來啟發人心,讓人明白真理;以神的愛來勸勉人、鼓勵人跟隨主。神賜下這些恩賜主要就是造就信徒。期待能激發信徒跟隨基督,並委身福音事工完成神國使命。

本段經文所提到的恩賜的目的是什麽呢?第12節舉出三個分詞片語:「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但是成全聖徒,與各盡其職應該要連成一個句子來理解。也就是:為了要裝備聖徒在各樣的事工上服事,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要建造基督的身體。和合本翻譯得很正確。這樣看來這些目的的達成,不是單靠著那些領受特別恩賜的使徒、先知、或是牧師教師。而是整體基督徒,眾聖徒被有訓練恩賜的領袖裝備起來。當眾人領受裝備了之後,在各樣事工上參與服事,共同建立教會成為基督的身體。這樣的理解就不會把各盡其職建立、教會的責任,單單放在那些有訓練恩賜的領袖身上。而是體現出「聖徒皆祭司」的精神。教會的建造不是靠這幾個領袖,而是要眾人共同參與。眾人怎麼能有能力、或動力參與建造教會的工作?這樣的責任就是在這些傳福音的人、牧師教師的身上了。

我們教會人數雖然不多,但是卻充分鼓勵弟兄姊妹參與服事,簡直可以說是全民皆兵。當一個人進入教會時,他就馬上感受得到,自己不是個客人,而是主人。主人的責任是殷勤招呼、讓所有來到的人感受到教會的溫暖。有了熱情招呼的同工,沒有一個進來的人會落單。我們希望來到教會中的每一位弟兄姊妹,有個共同的感受:這個教會少不了你。你的參與讓基督的愛充滿了這個教會。當你知道了聖經中對每一個聖徒的期待,你知道自己在教會中的地位了嗎?你期待別人來招待你,還是你會主動關心弟兄姊妹呢?我們真心期待,我們的教會就像一個大家庭,每一個走進來的人都感受到家中的溫暖,無論離開多久都忘不了。

使聖徒在真道上同歸於一
「13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 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14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

信主的人的一生是個成長的過程,從得到新生命開始,直到見主面。我們一直接受主的塑造,改正過去貪愛罪惡的習性,活出聖潔的生活。這裏提到的重點並不是個人,而是在教會中的眾聖徒。神的使命不是靠個別的人去完成的,而是給教會整體的使命。個人靈命需要成長,聖徒的整體也是如此。神賜給教會各種牧養、教導的恩賜,就是為了造救我們,讓我們漸漸成長,成為一個健康的教會。聖徒的成長,要到什麽程度呢?第十三節說:「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 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我們在教會中接受神話語的裝備,學習真道、傳揚真道、更要向這個彎曲悖謬的世界,發出福音的信息。這些都少不了屬靈真道的裝備。我們在一起學習、一起研讀神的話、為要更清楚地認識神。明白神在我們身上的心意,以及神永恆的計劃。我們對神話語生疏,就不知道如何活出討神喜悅的生活。神的話語就是聖經中的真理,需要我們花時間精力去研讀、思想、並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見教導神話語是何等重要的一項服事。如果我們輕忽聖經的真道,就會各自以自己的想法來決定生活的方向。更糟的是以自己的偏差的意見,綁架了神純正的真道。神啟示的真道是被聖經的話語規範,不是我們各自的喜好決定信仰的內容。是我們服在聖經的啟示之下,不是聖經服載我們的理解之下。所以這裡說了:「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同歸於一,是在真理上的合一,也就是我們都信服聖經中純正的真理,不以自己的想法,蓋過聖經中清楚明白的教導。合一不是不顧真理、隨便合一。那是表面的合一,卻在真道上妥協。最終的惡果就是信仰的混雜,離開聖經純正的道理。

後現代的社會,最討人喜歡的想法就是:以自己的主觀經歷為判斷真理的標準。常聽到這種論調:「聖經的話語只是文字,是死的,本身不是客觀的真理。人在讀它的時候,聖靈對他說話,才使聖經的文字成為真理。」這是似是而非的謊言,聖經如果本身不是真理,可以被人讀成真理。那佛經不是神的話,也可以被聖靈引導讀成真理了。這是荒謬的想法。真理具有客觀性,是真理就是,不是真理,就不可能被讀成真理。不懂的人,亂讀聖經,亂解聖經,不能影響聖經的真理性,那是那些不懂的人自己的問題。只要按照正意,老老實實接受聖經直接明白的教導,所理解的真理,就不會有太對偏差。最怕的就是以自己為高過聖經的權威,我認為對就對,我認為錯就錯。這就是以自我的理解為權威,超過聖靈啟示聖經客觀的權威。我們生活在後現代的社會,對這種拒絕客觀真理的想法一定要小心謹慎。

我們知道要在真道上合一,那合一的內容是什麽?就是更加的認識主耶穌,信靠祂是神的兒子。在原文中是說:「在信仰、與對神兒子的認識上合一。」不是形式上的合一、不是組織的合一,甚至不是,在與基要真理無關的細節知識上整齊劃一。主既然賜給人多樣的恩賜,各國各族都有多樣性的文化,神不會要我們把這些多彩多姿的文化內涵放棄掉。與真理無關的差異是容許的。合一的基礎在於:「基要信仰,與對神兒子基督的認識」。這是我們追求教會合一的過程中,要堅守到底的陣地。王明道弟兄曾經在極大的壓力下,拒絕妥協,說出了:「我們都是為了信仰」今天同樣的原則仍然適用。與真理無關的細節,不必拘泥,但是涉及基要真理的差異,就無可妥協。這是基督的真道能夠傳揚兩千年,仍然保持真理的純正性的最重要因素。否則基督信仰早就消失於歷史的灰燼中了。

長大成人
在基要的信仰上、與對基督的認識上同歸於合一,會達到怎麼樣的結果?「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這裏提到的還是教會整體的成長,但是整體的成長與個人的成長息息相關。只有個別基督徒成長,整體才能表現出成長的樣式。我們在主裡被建造、被教導、被牧養,讓我們們的信心增長,對主的認識更深。這就是長大成人的表現。當教會中的聖徒一同追求靈命的成長,我們就可以看到教會屬靈的素質提高。弟兄姊妹更加愛主,也更加彼此相愛。活出一個長大成人的生命,也就是越來越像基督完全的形象。基督徒個人靈命需要被主更新,對主的道更有胃口、對主內的弟兄姊妹更有關愛的心。這就是個人靈命的成長。

什麽是教會的長大成人呢?教會是基督的身體,神的靈住在我們中間,我們同有基督為我們的主、有同一信仰、接受同一位聖靈的洗、信靠同一位神。我們成為有主生命的有機體,基督是我們的元首,我們是基督的肢體,都連基督的上面。基督長成的身量就是,基督親自擁有並賜下的豐盛。歌羅西書2章9-10節說:「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的居住在基督裡面 。」 當教會成為基督的身體,承受基督所賜下的豐盛時,就能向世界彰顯出基督的榮耀。基督要藉著教會統管萬有,這是主應許我們,教會最終要達到的境況,也是我們在教會中成長的目標。主耶穌要成就這應許之前,首先要建造教會,成為健康、成熟的教會。我們今天都在主的建造當中。主藉著有牧養恩賜的長者,關心我們屬靈生命的成長。也藉著有教導恩賜的教師,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讓我們在教會中成長為成熟的肢體。最終能章顯出主耶穌完美的身量。

成長是個的過程,當我們出信主的時候,還沒有足夠的屬靈基礎,能夠分辨真道或異端,以致常常會被世界的偏差思想迷惑,三心二意。像船沒有錨,隨著海浪的擺盪而飄來飄去。保羅的時代,教會中出現了許多異端,叫人隨從世界的風俗、否定十字架的救贖、否定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保羅對他們發出嚴正的警告,叫他們儆醒異端的思想,不要被迷惑。今天的社會的風氣也一樣是如此,到處充滿了異端邪說,否定神的存在、否定基督的神性、反對絕對的真理、反對正統的信仰。更有很多異端信仰假基督之名,行欺騙之實。我們的耳朵聽進如此多的噪音,在這樣吵雜的環境下,主的道我們還能聽進去嗎?逃避異端的方法,就是要更加清楚的認識真道,當我們對正統的信仰越清楚。越能分辨異端的錯謬,而駁斥它。保羅對教會說,長大成人的目的是:「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小孩子最常有的習性,就是愚頑,以自己的直覺為判斷的標準,不能分辨欺騙的把戲。屬靈的小孩子也是一樣,真理沒有根基,立場隨意搖擺。最容易被異端擄去的就是屬靈的嬰孩。這些人附從異端的教訓,在教會中興風作浪,造成惡劣的影響。

避免受騙的辦法就是,在真道上打下堅固的基礎,這就是長大成熟的重要一步。如何在真道上站穩?就是要有系統地、循序漸進地、仔細地按照正意,研讀聖經的信息。並在教會中忠心的傳講。誰來做這些事?就是蒙神賜下教導真理恩賜的教師,領受神的呼召。以耐心愛心向教會中的眾聖徒傳講。身為信徒,雖然不見得有教導的恩賜,但是我們能領受教導,當我們越熟悉聖經純正的話語,也就越不易被異端欺騙。我們身為與主相連的肢體,是否願意接受主的造就?對於主的命令,我們是否願意順服呢?

在愛中建造
「15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16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

保羅接著教導門徒,如何活出長大成熟的樣式。信徒的成長必須接受造就。「惟用愛心說誠實話」才能使屬靈的小孩子在真道上建立基礎,漸漸成長,足以分辨真理與謊言。這句話中的「誠實話」不是直言不諱的意思,原意就是真理。真理的傳講是造就信徒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方法。然而如何傳講真理。並不是把一套教條生硬的灌輸進信徒的頭腦中,那是沒有效果的。後現代的社會,人們喜好親身經歷,以主觀感受來判斷對錯、並以自己的體驗來探求真理。所以填鴨式的灌輸是沒有果效的。這裡說到了,以愛心說真理。就是指傳揚真理的人,應該塑造一個愛的環境,讓人活在基督的愛中,在這樣的環境中,把真理傳達給人。愛心就是傳揚真理的手段。我們教會中是如何傳講真理的?是以高姿態,嚴厲教訓眾人,讓人活在罪咎中。還是傳揚耶穌基督對罪人的呼召與拯救。傳講基督的拯救,脫離不了讓人明白自己活在罪的權勢下。不承認自己有罪,就沒有必要接受救恩了。然而指責人犯罪的時候,一定要把主耶穌赦罪的愛同時傳揚出去。這就是以基督為中心的信息,也就是以恩典為中心的信息。十字架的救恩包含了公義的審判與赦罪的恩典,是當今的時代最需要的信息,也是純正的福音。我們一定要高舉十字架,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傳講的人一定要知道自己也是蒙恩的罪人,我們不能高高在上以審判的姿態來定人的罪,而是告訴人「主愛我,赦免了我的罪,祂也愛你,祂願意救你。」十字架的信息,就是恩典的福音。能打開人剛硬的心,讓人在愛中接受真理。

「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原文是分詞片語表示條件,當我們在愛心中接受真理教導,我們在屬靈上得到建造,就能在各樣的事上長大成人。前面13節說了,長進的其中一步是在真道上同歸於一,第二是在認識神的兒子上同歸於一。這是教會合一的基礎。認識神的兒子,不是指知識上的認識,而是生命的關係,也就生命連與基督。這裡說的與15節說所說的相合:「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我們身為教會的一分子,也就是基督身上的一個肢體。保羅在此出再度用身體作為比喻。來描述信徒與基督的關係。信徒是肢體,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基督是教會的元首,也就是頭。頭與肢體的關係是相當重要的。各肢體不能沒有頭。

16節說:「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全身上下之所以能聯絡得合適,相互協調配合,不互相各自為政、離心離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家順從頭的指揮。一個頭腦出問題的人,全身上下不同使喚,不能協調,最終這人根本活不下去。例如一個得到老人癡呆症的人,先是忘東忘西,慢慢認不得人,再來話不會講,手腳不聽使喚,最後成為一個沒法動彈的人。肢體失去了頭是可怕的,無法單獨生存。肢體不順服頭,同樣也會導致整個身體嚴重的損傷。我們就是基督的身體,在基督裡我們連在一起,「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這是何等的可貴啊!基督成為我們眾人的頭,我們身為基督的身體,必不致羞愧,因為基督絕對不會拋棄我們,祂必要將祂永恆的旨意在教會中成全。我們都在祂的裏面。祂在我們身上的心意也都要成就,在祂拯救的計劃中,我們是被祂所揀選,將來要與祂一同統萬有的。如此榮耀的救恩,將會實現在耶穌基督的身上,也就是實現在教會中。我們在主的應許之下,盼望不至於落空。

結論
如今我們要做的,就是按照主的計劃,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活在世上的我們,應當聽從主的命令,接受主真道的裝備,「便叫身體漸漸增長」。主願我們長大成人,祂為我們預備了成長的環境,祂興起教會中各種恩賜的人,塑造了一個充滿愛的環境,讓我們「在愛中建立自己。」我們何其有幸,能成為主所揀選,被主拯救的人,進入主的裏面,與祂生命相連。讓我們聽從主在這段經文中給我麼們的教訓,接受主話語的裝備,長大成人,做主門徒。

恩賜配搭、建造教會

Using Your Gift as a Team Player | ChurchGrowth.org
(羅馬書12章3-8節)

保羅在羅馬書12章1~2節提到了,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活出心意更新變化的生活來。當心意更新變化了之後,對我們產生最大的影響,是表現在群體中與人關係的改變。保羅在整個十二章到十四章,正是談到我們與教會的弟兄姊妹的關係、與鄰舍的的關係、與世界關係都改變了。

第3-8節特別提到我們在教會中,如何與其他的弟兄姊妹相處?教會中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人與人的不合。爭風吃醋、爭權奪利的情形與世界上的生存競爭沒有差別。如果我們自己都不能彼此相愛,如何向世界宣稱主的愛在我們中間?世人又何必羨慕基督徒重生的生命?羅馬書12章3-8節這段經文值得我們細心思想。

不看自己過高
「3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4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5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裡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

保羅一開頭就說:「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所用的語氣,與第一節所說的幾乎一樣:「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他身為神揀選,為向外邦人傳福音的使徒,面對羅馬教會的弟兄姊妹,他心中充滿了關切。他是以使徒的身份來勸誡,這身份不是人封的,而是因著神所賜的恩。主在大馬色的路上向他顯現,從此改變了他的命運。這是出自與神的恩。我們每一位分享神話語的人,也同樣要有的自我身份的體認,我們今天成了何等人?是因著神的恩才成的。神不賜恩給我們,我們還在救恩的門外流離失所。有了自己蒙召原是神恩典的觀念,就不至於自高自大,以為我今天的成就、在主裡的地位是因著自己的本事,靠著自己掙來的。不是,沒有主賜恩給我們,我們就是一群悖逆的人。

保羅告訴弟兄姊妹:「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本句話原文出現三個與看相關的字就是:「看」自己、過於所當「看」、要「看」得合乎中道。這個看是什麼意思?原意是思考,就是對自己的身份、恩賜的評價。保羅說出了正反兩方面的命令。反面來看,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我麼常會自視過高的傾向。總以為我比別人行,我的恩賜高,對神國的貢獻大。當我們有這樣的想法,自然而然就會輕視其他的弟兄姊妹。話語上面就會流露出驕傲的口氣、不屑與比自己能力低人為伍。然而我們反省一下,自己在神面前,真的有這麼重要嗎?是否自以為了不得,超過了真實的情況。求神鑑察我們的心,當我們有這種「看自己過於所當看」心態的時候,就是我們停止進步的時候。雅各書4:6說:「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

那我們該如何評價自己的身份呢?從正面保羅這麼教訓:「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這裡說的看得合乎中道,原文就是用清醒的思想來評價,這個清醒的思想,不是驕傲自大的想法,而是被神的靈所更新變化後的心思意念。那以什麼標準來評估自己的身份地位呢?保羅說要用神所分給個人的信心大小,可見每個人在神面前信心的大小是有別的。這裡應該不是指得救的信心,而是運用恩賜的信心。神所賜給人得救的信心,只有存在與否的差別,不應有大小的差別。否則,神在我們得救的恩典上還有大小的差別待遇,是難以想像的事。那運用恩賜的信心是有可能有人更強,有人較弱。是有可能的。甚至同一個人也有可能有信心增強,或減弱。

例如羅馬書4:19~20指著亞伯拉罕的信心說:「他將近百歲的時候,雖然想到自己的身體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已經斷絕,他的信心還是不軟弱;並且仰望神的應許,總沒有因不信心裡起疑惑,反倒因信心裡得堅固,將榮耀歸給神。」這個不是讓亞伯拉罕得救的信心。稱義的信心是在亞伯拉罕聽到神的應許,就信神的話必然成就就開始了。早在他作出任何行為之前,神就已經算他為義了。這節經文說的亞伯拉罕的信心會從軟弱轉為堅定,是指他對神的信實,經歷了重重考驗,更加堅定,最後達到了信心的高峰。所以說這節經文說我們要按照神所分給個人的信心的大小,來評估自己,而且要用清醒的心思,看得合乎中道。如果我們對神的話語越有信心、對神的作為越有信心,我們就能更加肯定神在我們身上的呼召,進而為神國的服事,獻上更多從神領受的恩賜。

本節經文主要的用意就是叫我們不要拿自己的本事自高自大,在教會中與人爭競,看誰的本事大,看誰的貢獻多。我們要求的是按照神的標準來看待自己的身分。我們本是神的僕人,哪有僕人之間在比本領高低的?神會按照他的主權將恩賜賜在我們身上,一旦得到神所分給我們的恩賜,就按照恩賜的程度,盡心服侍。這是我們看待自己身份的方式。不需競爭,不需與人比較。這一切都是神賜下的,不是自己學來的本事。當然也毫無可誇。

恩賜相互搭配

「4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5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裡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

當我們以神所分給我們信心的大小,正確的看待自己之後。就能以清醒的心意,合宜地看待自己的身份,不自高,也不自卑。同樣的原則也可以運用在恩賜的使用上。在教會當中最容易形成弟兄姊妹爭競的導火線,就是在恩賜上與人較量。有恩賜的人以此自高,引起其他的人嫉妒。常常看到一群恩賜都高的人,爭著當老大、彼此誰也不服誰。其實、恩賜是出自於神,不是自己的本領。不應該成為自誇的理由。神將恩賜分給個人,原是要我們藉著恩賜的相互搭配,成就建立教會的目的。

保羅在第4節就用身體為比喻,提出了教會之中運用恩賜的原則。從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了三個原則就是:

1.「恩賜的多樣性」:四節說:「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神賜給教會多樣的恩賜給教會,正如一個身體中有多種肢體。如果所有的肢體都是相同的,這身體就不能發揮各種該有的功能,也就不完全了。哥林多前書12章17~18正是提到同樣的原則:「若全身是眼,從那裡聽聲呢?若全身是耳,從那裡聞味呢?但如今,神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了。」恩賜的多樣性正顯示出一個健康德身體,需要各種功能的肢體。神賜下多樣恩賜,正是因為神要教會,在各種功能上顯出它的均衡與豐富來。如果大家都羨慕顯眼的恩賜,沒有人願意默默無聞地在背後做事。或是大家都羨慕管理的恩賜,沒有人願意順從別人的管理。這個教會一定無法正常運作。

2. 「肢體的合一性」:五節上說:「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裡成為一身。」 每一個神所賜下的恩賜,正代表肢體的一種功能。功能雖然多樣,卻合在一起,成為完整的身體。肢體既然連在一個身體上,要得益就一起得益、要受損就一起受損。沒有看到一個肢體受損,其他肢體幸災樂禍的。肢體之間各自為政,離心離德。就好像身體的一個肢體只管自己好處,不顧整體的利益。身體一旦受傷害,肢體不能獨存。我們身為連在同一個身體的肢體,運用自己的恩賜時,就應該以整體為考量。人的身體中最怕遇到,只顧自己發展,不顧整體健康的細胞。這種不受整體約束,拼命增長的細胞,正是讓身體病倒的癌細胞。

3.「恩賜的配搭」:五節下說:「互相聯絡作肢體。」既然神的心意是賜下各種不同的恩賜,又讓各種恩賜的肢體連於一身。我們沒有任何餘地去選擇各自為政、互不合作。那是讓身體生病、最終死亡。肢體互相連接,命運已經連在一起;彼此相處唯一的方法就是將各種恩賜配搭在一起,相互合作。與人合作就是要放下自己的驕傲,放下自己固執的意見。謙卑的接納與自己不同的肢體、欣賞他們的恩賜、尊重他們獨特的個性、容忍別人無心的過犯。這是讓各樣肢體能夠連接在一起,不相互爭鬥的重要原則。

教會中成員來自各種家庭背景,難免有肢體個性不同、脾氣不同、思想觀念各異。再加上人本有的罪性,喜歡高抬自己,與人相爭。一點小誤會就會在心中燃起怒火,如果不能妥善化解,就會造成肢體之間關係的破壞。甚至演變成明爭暗鬥、讓教會分裂。歷世歷代的教會,因為不能合作而分裂的事,層出不窮,這是最讓主痛心的事。

我們既然讀到了保羅告訴羅馬教會運用恩賜的原則,又看到了當今的教會最常出現的問題。我們應該能感受到,教會中的爭競是最常發生的事,多半是與個性差異、恩賜間的較量有關係。我們應謹慎小心,尊重教會中與我們不同恩賜的人,主將他們與我們連在一個身體上,我們必須按照主的吩咐,竭力保守合而為一的心,讓各種恩賜充分發揮,相互合作,讓它們成為教會的祝福。

按恩賜盡心服事

「6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或說預言,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7或作執事,就當專一執事;或作教導的,就當專一教導;8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治理的,就當殷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

在以上兩段保羅特別警誡教會中可能會因為恩賜差異、信心高低,而生出的爭競嫉妒。他要我們知道自己是一個身體的肢體,功能不同,但都是不可或缺的。本段經文就按著這個思路,鼓勵弟兄姊妹,把自己的恩賜發揮出來,造就教會。

第六節前半部是個分詞片語,用作描述後面半句的原因。可以翻作:「既然按著神給我們的恩而有不同的恩賜。」我們中間有說預言恩賜的人,「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首先我們看到,我們之所以能有不同的恩賜,是按神給我的恩典而有的。恩賜不是如一般人所認為的本事、或才幹。外表看來好像沒什麼分別。在教會幹執事與在公司當經理似乎很像。但是差別在於,基督徒能夠體認,我們服事教會的恩賜出自與神的恩典。不信的世人會歸功於自己的本事。基督徒卻深知,所得的一切出於神的恩典。有了這樣的認識,讓我們這群有恩賜的人,不至於自我高抬,以為我比別人都強,忘了這恩賜完全是神賜下的。

在第六節後半段,按照信心的程度運用恩賜,與前面第三節後半段「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兩處的意思類似。我們所領受的恩賜也不同,神所賜給我們運用恩賜的信心大小也不同。但是保羅告訴我們恩賜的不同,並不能成我們逃避服事的藉口。就如有的人在接受服事的邀請時說:「我的恩賜不行,不要找我。」保羅卻認為我們有多少恩賜,就要按照賜下恩賜的程度使用出來。如果有人有說預言的恩賜,無論程度高低,他就當照神所量給他的力量,去發揮說預言恩賜。

本段列舉的七種恩賜,都是第六節的動詞我們「有」的受詞。神所賜給我們的是什麼?說預言、作執事、作教導、作勸化、施捨,治理、憐憫人。這裡提到的恩賜,大部分都是一般常見建造教會的恩賜。其中說預言是唯一較特別的恩賜。說預言的恩賜在當時的教會是相當普遍的,因為教會需要得到神話語的建造,而當時的新約聖經還沒有寫成。神的話語常藉著聖靈感動先知,發出勸勉、警誡、安慰的話語。它的功用不是與寫下來的聖經同等,而是神使用這恩賜來造就當時的信徒,讓他們聽到福音的真理、得到造就、安慰、與勸誡。聖靈保惠師直接將話語賜給人,領受這話語的人,就有說預言的恩賜,他們就應當憑著從神領受的信心程度,向會眾說出預言。

除了說預言之外,作執事的不是個職位,而是指教會中廣義的服事,有這樣恩賜的人也應該按照所賜恩賜的程度來服事人。和合本翻成專一執事,有時會讓人誤會,以為服事只能專心做一件工作,不能再兼做其他事工,不見得。這裡的專一是原文沒有的。加上去為了讓意思完全。本意是有服事恩賜的人,就讓他作該作的服事。其餘的幾個恩賜也是如此。有作教導恩賜的,就當讓他按恩賜教導;有作勸化的恩賜,就當讓他按恩賜勸化。

最後,有施捨恩賜的人,就當讓他在施捨的事上,抱著誠實的心,專一單純的施捨,不抱著自私求名的動機。有治理恩賜的人,就當讓他們殷勤治理教會中的事物。有憐憫人恩賜的,就當讓他甘心樂意去幫助別人。

神所賜下的恩賜是何等豐富多元,讓教會中充滿傳講神預言的人,推動事工計劃的人、教導神話語的人、熱心奉獻的人、管理繁雜事務的人、照顧肢體需要的人。這些滿有恩賜的肢體配合在一起,同心合意興旺教會,神家中的事工能得到完成,神家中的人能得到充分造就。這是何等美好的事?這是保羅在此對教會的期待,也是教會努力兩千年,仍讓然要繼續努力的目標。

結論
身為教會的一分子,我們千萬不可對教會灰心。肢體個別有軟弱,相互間可能因爭競而不和。然而主耶穌從未放棄我們。祂一直與我們同在,即使我們常常出問題,讓他傷心。他從未停止賜下恩賜給我們。我們這群的他恩賜的人,怎麼能辜負他的恩典呢?願我們中弟兄姊妹,能按照保羅給我們的期待。不互相爭競、與肢體互相配搭、盡心發揮恩賜。達成神在教會中要成就的旨意。

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

更新靈命、獻己為主

foundation of the spiritual life is offering yourself to God ...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本節經文是羅馬書另一個段落的開始。在一到八章保羅講完神的救恩這主題,他為何會在十二章講愛中的生活呢?因為這正是保羅對教會的勸勉。他在所有書信中都是先講到教義的真理,再要求信徒活出與真理相稱的生活來。

教義與生活是不能分割的。為何要先講教義?因為信仰是倫理的基礎,不談信仰只談倫理就成了世俗的道德修養了。如果只談信仰又不講生活,那又會流於與實際生活脫節的空中樓閣。本段第一個連接詞就是「所以」,表示生活與教義是密切相關。愛中的生活,與稱義、成聖的教義無法分開。在明白人為何沉溺於罪惡之中這問題時,先要提出人陷在罪中的困境,然後提出脫離罪惡捆綁的唯一的出路,就是領受基督的救恩。然後保羅再提到生活上的改變。一個被主稱義,追求成聖道路的人,必然要活出愛人如己的生活。這就是保羅把教義與生活一起放在羅馬書裡的原因。

保羅首先向羅馬的弟兄姊妹發出呼籲,稱呼他們弟兄們。他語重心長地勸告弟兄姊妹獻上活祭。本句經文的主要動詞就是勸告,這個字就是請求、勸誡的意思。這個字與聖靈保惠師的另一名稱「勸慰師」有相同的字根。意思是帶著權柄的勸誡,不是低聲下氣的墾求。他身為使徒,帶著對羅馬信徒深切的期望,願意他們明白獻己於主的道理。他如何勸告他們?保羅描述自己是以神的慈悲勸告他們。為什麼要以神的慈悲勸告他們?最主要是因為保羅體會到主對信徒的愛,是出於神愛屬他的人這樣的慈悲心腸,保羅願意苦口婆心地規勸他們。我們身為教會主要的同工,心中自然會對教會的弟兄姊妹有些期待。有期待就會發出規勸。如果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不期待教會有任何改變。那是表示自己服事已經倦怠,對於教會出現的問題已經心生麻木。反正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這是不正常的現象。然而更容易發生的是另一個極端,也就是不出於愛心的勸誡,發出了規勸,卻傷害了弟兄姊妹。我們當注意的是,我的規勸是出於什麼目的?如果是出於自己的驕傲。那被規勸的弟兄姊妹也會感受到,而心生排拒。如果像保羅一樣,因著神的愛的感動而發出勸勉。弟兄姊妹也能感受到善意。

保羅勸弟兄姊妹什麽內容呢?就是將自己的身體獻上,當作活祭。獻祭是猶太人非常熟悉的傳統禮儀。舊約中對猶太人規定了獻祭的條例,有的是贖罪祭、有的是感恩祭、有的是燔祭。如今在新約的時代還要獻祭嗎?顯然因著主耶穌所成就的贖罪祭,我們今日已經不必再一次獻上祭物。在此處保羅要我們獻上的祭是我們自己。是出於什麼目的呢?這裏應該不是為了贖罪,因為主耶穌已經為我們一次獻上自己,已經將我們的罪洗淨,已經完全滿足了神公義的要求。一次獻上永遠有效。我們不需要再將自己有罪的身體獻在主面前,再一次為自己贖罪。這是沒有必要的。所以這裏獻上自己的目的,應該就是強調完全不保留的燔祭。為了報答主耶穌犧牲自己,救贖我們離開罪惡的權勢,進入神的家中這寶貴的救恩,我們願意獻上自己歸於神。

獻上自己又是什麽意思呢?獻祭是主權歸屬的轉移。一旦獻上祭物,就完全歸神。我們將自己獻上,也就是將自己的主權,歸在主的權柄之下。人生的方向聽憑主的安排。這是對我們發出極大的挑戰。很多人信耶穌,要他認罪,可以。要他聚會,可以。要他服事,可以。要他將自己獻給主,聽憑主的吩咐。讓很多人心中作難。那我的自主權不就沒有了?在我自己信主前最擔心的就是,一旦信主就不能再自由自在地隨心所欲了。然而主向我們所要的,就是將自己的主權獻給祂。那犧牲太大了,很多的人就在這裡猶豫了。我有沒有決心將自己的主權獻給主,聽憑主的吩咐?我心中還是猶疑不定嗎?求主幫助我們,堅定自己獻己為祭的信念。生命的主權抓在自己的手裡,永遠不能經歷神在我們身上要成就的計劃。他會用我們的一生,完成祂最完美的心意。

神要我們獻上自己為祭,我們很想知道,神要我們獻上的祭,當是什麽樣的祭呢?首先、聖經中說這個祭是活祭、是聖潔的祭、是討神喜悅的祭。活祭容易理解,就是我活在世上就是一個祭物,我所活的舞台,就是神的祭壇。我活在祭壇上,不是被動地被切成塊、燒成灰。而是為主活著。以自己活著的言行舉止來榮耀神。

第二、這個祭是聖潔的祭,聖潔的意思就是與世俗分別出來。我一旦將自己獻給神。就不再以世俗的邪情私慾來佔據自己的心。與世俗的價值觀、人生觀有所分別。別人追求發達、成功、享受,我追求神的國、與神的義。聽起來好像是做了很大的犧牲,人生許多的樂趣都沒有享受到。但是這正是主對我們的要求,要我們為祂而活,也是按照祂的心意而活。祂所賜給我們的滿足,遠大於我們在世界中虛空榮華的追求。關鍵在於我們的眼光能不能看清楚,不被世界的燈紅酒綠迷惑。也考驗著我們願意舍下虛浮享受的心志,到底我們是否願意全心跟隨主?還是我們捨不得世界?

第三、我們所獻上的祭乃是要討神的喜悅。這是我們獻祭的目的。神喜悅我們做什麽?就是順服他的旨意。神的明確的旨意,大部分都寫在聖經當中。我們當去尋求它,明白它、並願意按著神的旨意去行。把滿足神的心意,當成我們人生追求的目標。這就會主導著我們人生的方向。超過世俗價值觀所追求的成功享受。

保羅又接著解釋,奉獻自己成為活祭,本身就是在主前的事奉,這個事奉是理所當然的。也就是說是合乎理性,本來就該如此的。當我們到提事奉的時候,常會想到為主工作、傳福音、在教會的服侍上效勞。但是這裡說的事奉卻是把自己獻給主,為主而活。這就是主所要的獻祭,也是合乎主心意的事奉。與其說事奉主是一項工作,不如說是一個基督徒本該有的生活方式。主在看我們為他做了什麽之前,祂最在乎的是我們順服的心態。舊約彌迦書六章6-8節中說:「我朝見耶和華,在至高神面前跪拜,當獻上甚麼呢?豈可獻一歲的牛犢為燔祭嗎?耶和華豈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嗎?我豈可為自己的罪過,獻我的長子嗎?為心中的罪惡,獻我身所生的嗎?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主不在乎我們獻上的祭物,也不在乎我們在他面前做了什麽工作,祂在乎的是我們這個獻祭的人對祂順服的心。在我們為主做出許多工作之前,我們首先要獻上自己成為一個順從主命令的人。也就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我們願意遵從主的命令嗎,還是我們把這句話當成口號?

常常我們願意做事,以為把工作完成了,就能討主喜悅了。教會中一件接著一件的事工,同工們忙得昏頭轉向。甚至疏忽了更重要的事,就是親自來到主面前親近主。一個祭司最重要的是侍立在主面前,然後才是服侍聖殿中獻祭的禮儀。撒母耳記上第十五章,先知撒母耳斥責掃羅以獻祭代替聽命,說:「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聽從祂的話呢?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我們看重的是獻祭還是聽命呢?也就是說我們重視完成服事的工作,還是看重我們所服事的主。工作最重要的目的是人的建造,不單單服事的對象的建造,主更藉著工作塑造我們這個服事祂的工人。不要工作完成了,我的心反而離主更遠。我自己在教會中推動讀經計劃,到如今已經有五年了。我的責任是督促弟兄姊妹,按進度讀經。每個禮拜我就會發出電郵,問大家讀了沒有。回的人總是固定的幾位。心中常常會有挫折感,每個禮拜問,是不是會惹人厭煩。甚至有時會有放棄的打算。這是我服事常常遇到的困境。原因就是我看重的是事情的果效,而不是人的建造。這項服事的目的是在建立一群弟兄姊妹,養成願意讀神話語的慣。所面對的挑戰是大家繁忙的工作與家庭的壓力,能夠按時讀經真的不容易。然而我所該有的心態不是要求大家達成任務,就像公司拼業績一樣。而是如何利用這項讀經計劃,關心大家讀經的問題,鼓勵大家養成讀經的習慣。我是一個帶頭衝鋒的班長,帶著弟兄姊妹往前衝。而不是一個監工,在後面拿著鞭子催促大家工作。推動這項計劃本身就是一個牧養的過程。羊不願意吃草,我要怎樣幫助他願意去吃草,而能健康的成長。我不該讀經時為了趕進度,就草草了事。以為盡到責任就好了,實際上這只是做事,主要我們做事之前先做人。事奉之前先要侍立。建立與主的關係,比為祂做了什麽更重要。願主幫助我,有一顆順服的心,我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是被逼的,是心干情願的。讓我們都能成為順命的僕人,向主獻上甘心樂意的祭。

剛才我們說了,合神心意的事奉是從獻身的心態開始。當我們與主的關係對了,我們自然會活出以榮耀主為中心的生活。這不是在肉身之外去追求,真實的獻祭就是在我們每日的生活中實踐出來。我們常有個誤解,在教會中敬拜神是屬靈的活動,日常生活中的忙碌是屬世的。這裡的經文卻告訴我們,神所悅納的祭就是將我們的身體獻上,屬靈的事奉正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我們吃飯是抱著什麽心態而吃?感謝主所賜下的飲食,保護我們有健康的身體活在世上。賺錢是為誰而賺?感謝主賜給我們一份工作,能養活家人,也能以金錢的奉獻支持神國的事工。照顧兒女時,心中想到神所賜給我們管教兒女的責任,我們以主的道教養他們,將來他們能成為神國的棟樑之才。生活本是平凡無奇,但是活在神面前,以榮耀神為人生的目標,就能給平淡的生活加上豐富的意義。為主而活的心態,讓表面上世俗的活動,成為屬靈的事奉。


「2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一個獻上活祭的人活在這世上,應有怎麼樣的心態呢?保羅接下來用兩個命令句告訴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這是兩個完全相反的觀念。效法(conform)是與某個價值觀認同的意思,世界原意指這個時代,效法這個世界也就是認同這個時代的價值觀,被這個世代所同化的意思。這個時代帶給我們什麽影響,以自我為中心、以滿足肉體的享受為樂、不願意順服任何權柄、也不願意承認任何永恆的真理。這些價值觀與我們的信仰背道而馳。
在今天這個時代,宣揚獻上自己為祭,順服耶穌基督的命令。這樣的想法不但會被世人排斥,甚至被人嗤之以鼻。我們就是活在這樣的時代中。我們的價值觀與世俗的價值觀有分別,然而我們卻活在這個世界中。主並沒有叫我們遺世獨立,而是叫我們與世俗保持分別,並向這個世界做見證。約翰福音17:15主耶穌吩咐門徒:「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這正是羅馬書所教導我們的。我們活在這個遠離神的世代,世界的價值觀常常會影響我們,爭取我們的認同。我們受到了來自於社會的壓力,吸引著我們效法他們的作法。大家都這麼做,為什麼你要與眾不同?特別在信仰與道德標準上,許多衝突就會表現出來。例如聖經對罪惡的責備,可能就會引起不信的人的排斥。我們是守住自己的信仰,還是順從今世的風俗?保羅這裏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也就是不要被這個世界的價值觀拉著走。反而要「心意更新而變化」,也就是我們要在更新的心意上被所轉化(transform)。這個轉化的力量來自聖靈在我們心中的更新。祂讓我們從神那裡領受源源不絕的活潑的生命。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我們的心被聖靈轉化,接受聖靈的引導,從聖靈領受屬靈話語的供應。當我們內心得到了飽足,就不再羨慕世界上的名利征逐。

有一個例子正描述被世界所同化,與被新生命所轉化的區別。就是鹹魚與鹹水魚,鹹魚的肉是鹹的,因為牠無法與環境抗衡,牠被抹上了鹽,只能跟著鹹。因為他沒有生命,不能將鹽分排掉,最後就被環境所同化。鹹水魚活在海水中,海水進入他的身體,牠的身體能夠自動排除鹽分,保持身體正常的鹽分濃度。因為牠有生命,不隨波逐流,而是能在身體中把外界的有害的物質排掉。我們基督徒也是如此,我們是否有能力排除世俗價值觀對我們錯誤的影響。我們會不會被這個世界所同化。那要看我們是否有來自神的新生命?我們是否能靠著這個活潑的新生命,讓自己的心意得到轉化,而不被這個世界拉著走。鹹魚與鹹水魚,你要學哪一個呢?

本節經文中「心意更新而變化」,變化原文是被動語態,就是被轉化。轉化的對象是什麽呢?就是我們自己。因為這是第二人稱、現在式命令語氣,意思就是你要藉著更新的心意,常常被轉化。不是短暫的興奮,而是要經常被轉化。我們怎麼能被轉化,是靠著不斷更新的心意。是我們自己修養,改變自己嗎?不是,這裡既然是被動語氣,行動的主體就不是出自於自己,而是神。心意如何能常被神更新?我們的心思想什麽,行動就被心意所牽引。我們的心意不更新,我們的生活不會有任何的轉變。這裡說的更新的心意,就是一個人的心從本質上徹底煥然一新。這個心意的更新是源自聖靈的工作。以西結書36:26神告訴以色列民:「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裡面,又從你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我們怎麼脫離敗壞的心思意念,憑著我們自己的努力是無法達成的,唯有靠著聖靈在我們心中的工作。祂重生了我們,讓我們的生命徹底改換一新。從這重生的生命,我們的心意被更新,我們的行為被改變過來。

這個世界想要同化我們,同時聖靈也要改變我們。我們的心就是世界與聖靈拉鋸的戰場。我們的心是被世界同化,還是被聖靈轉化?這節經文命令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這是使徒保羅殷切的勸誡。我們活在光彩絢麗的花花世界,我們接受世俗的教育、觀看世俗的媒體、聽進世俗的新聞評論,在世俗文化占據的網絡上搜尋。世界的價值觀不斷進入我們的心中。以世俗價值觀主導的潮流已經明確地聲明,要把基督教的影響排除在公共領域之外、包括教育、文化、傳媒。世界有他們的道德標準、他們喜歡遵照自己標準的人,對於以基督信仰向世界發出評論的基督徒,他們是相當排斥的。然而我們基督徒應當有個覺悟,不是要靠世界來接納我們,為我們預備還傳福音的大環境,這是不可能的。我們自己沒有活出值得別人尊重的生活樣式,我們的價值觀就不可能得到別人重視。歸根結底,屬靈的戰場不是在外在的環境,而是人心。特別是基督徒的心。我們的心被聖靈所轉化了嗎?我們願意獻上自己為活祭,順從聖靈而活嗎?如果這都不願意做,那還談什麽轉化世界呢?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心意更新變化的目的是什麽?「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神要我們查驗祂的旨意,首先我們要明白查驗是什麽?原意就是分辨、驗證的意思。
在眾說紛紜的各種學說中,分辨出哪些是和神心意的。神的旨意我們能夠查驗嗎?既然是神的命令,我們必然要按照這命令去做。查驗神旨意的能力,在乎我們的心意被聖靈更新轉化。也就是順從聖靈的引導。如果沒有從神來的屬靈新生命,查驗神的旨意是不可能的。

本節經文中說明神的心意是,善良、純全、可喜悅的。也就是神的心意必出自於神的至聖潔、至良善的屬性,祂不會有任何邪惡的動機,我們即使遭遇任何不幸的事,仍然要堅信神的心意是良善的。其次神的旨意是完全(perfect)。我們有限,但神知道一切,在他至高主權與智慧之下,他的心意必然是讓愛他的人最終能得益處。即使這益處我們今天看不到,我們仍相信一切在主的手中。最後保羅描述神的心意是可喜悅的,也就是能討神喜悅的。什麽是討神喜悅的心意。前一節經文已經說明了,「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兩節經文用的是同一個字,前後呼應。我們獻上活祭是個主權的轉變、也是意志的順服;心意更新變化,則是思想意念被聖靈所轉化。這就是神在我們身上的要求,也就是所喜悅的旨意。

我們常覺得神的旨意莫測高深,常常難以掌握。其實神願意向我們顯明他的旨意,他的心意就是要我們獻上自己,順從聖靈在我們心中更新的工作。把我們貪愛世界的舊習性改掉,聽從聖靈在我們心中的呼聲。聖靈保惠師不在我們身外,就住在我們裏面,而且正不斷向我們說話,引導我們進入真理。我們的心是向著世界,等著被世界同化,或者向著神,願意讓聖靈引導。這是場屬靈的征戰,戰場就在我們的心中。你感受到戰火的激烈了嗎?

結論
在世界與聖靈的爭戰中,我們的心是世界所要爭取的。魔鬼用一切詭計欺騙我們,想要把我們同化在世俗墮落的價值觀中,我們心中的聖靈也在向我們發出警告。不要隨從世俗的潮流,不要放棄成聖生活的追求。我們活在世上就是獻在神面前的活祭,藉著我們每一天的生活,榮耀神的名。願主感動我們每一位弟兄姊妹,都能有這個獻上活祭為主而活的心志。

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危機時代的代求者

俗話說:「時代考驗英雄,英雄創造時代。」基督徒從聖經中所體會到的是:危機考驗神子民的信心,同時神也興起順服的僕人,帶來屬靈的復興。今日的社會充滿了危機,世人追求自己的慾望,忽視神的心意,離神的標準越來越遠。基督徒身處在這樣的世界中,無法置身事外。社會的敗壞的風氣,也正在侵入教會,越來越多教會走世界的道路,向世俗的標準看齊,這是教會的危機。在危機的時代神興起祂的子民,帶來屬靈的復興,改變了神國子民的命運。尼希米就是一位被神興起來的僕人,因他的順服,帶給當時陷入危機的以色列民屬靈的復興。讓我們來看這段尼希米記第一章的內容。  

首先介紹尼希米記的背景,這卷書是尼希米以第一人稱記述的,在一開始他回憶以色列民當時發生的事情。以色列人因違反與神所立的聖約,三次被外敵擄走,被神從應許之地拔出。然而,依賴神的恩典,祂三次興起僕人領以色列人歸回:公元前538年的所羅巴伯、公元前457年的以斯拉,和公元前445年的尼希米。 與文士以斯拉不同,尼希米是一名酒政。然而神卻揀選他,利用他當時與王親近的特殊地位,領導百姓重建耶路撒冷城牆。這件事具有深刻屬靈意義。神興起以斯拉、尼希米的目的就是:興建聖殿、復興聖民、修復聖城。讓我們一起來看尼希米如何回應神的呼召,為自己的同胞祈求,改變同胞的命運。

為危機心中哀傷 
「哈迦利亞的兒子尼希米的言語如下:亞達薛西王二十年基斯流月,我在書珊城的宮中。2 那時,有我一個弟兄哈拿尼,同著幾個人從猶大來。我問他們那些被擄歸回、剩下逃脫的猶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光景。 3 他們對我說:那些被擄歸回剩下的人在猶大省遭大難,受凌辱;並且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 (尼1:1-3) 

神的呼召是如何來到尼希米?藉著兄弟哈拿尼,以及幾個回到耶路撒冷的同胞。將壞消息帶來。尼希米的異象始於對同胞的關心。「那些被擄歸回剩下的人在猶大省遭大難,受凌辱;並且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尼希米身處宮中,生活優裕,遠方的危機與他何關?他根本可以不必插手。然而他關心歸回同胞的遭遇,滿心憂傷。他關心神百姓所受的災難。 當時聖殿雖然已經建好,然而周圍的敵人不甘心看到以色列民的復興。故意干擾不許以色列民修築城牆,甚至將城牆拆毀,將城門焚燒。聖殿的重建代表神的同在,與神子民敬拜的恢復。城牆的功用就是保護聖民,抵擋敵人,也將以色列民與外邦人分別,不同流合污。城門是管制神子民的進出。如今這些保護卻被破壞,神子民曝露在異教勢力的騷擾中。復興神子民的工程,被敵人阻止,無法進行。面對這種事,大家既無權阻止、又無力抵抗,束手無策,敢怒而不敢言。  

今日教會也身處於類似的環境。今年6月24日美國紐約州通過了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的法案。成為第六個容許同性戀婚姻的州。這六個州大多數都是在東北部,是最早清教徒移民建立的州。然而今日卻被世俗化的力量影響,教會軟弱無力。教會的道德標準被世人忽視,連基督徒自己都站立不穩腳跟。信仰軟弱,連反對的聲音都發不出來,對社會道德沒有一點影響力。這樣的潮流將會越演越烈,最後的結果可能是一州一州相繼淪陷,最後同性戀婚姻在全國完全合法化。這對教會的衝擊是,我們敢不敢再按著聖經教導同性戀在神的眼中是犯罪的行為。當我們在教會中傳講這樣信息的時候,我們敢不敢承受被告歧視同性戀的危險。這與我們不是無關的,我們教會不團結守住立場,就只會一步一步退縮,最後任世俗的標準擺佈。這樣的潮流如今也影響了中國,過去大眾對這議題保守的態度已經不再有了。許多人對基督徒按著信仰發表意見,口誅筆伐、群起而攻之,以基督徒為頑固不化的分子。甚至連教會內部都無法團結,雜音紛陳。 有沒有人能看到教會的危機,勇於鼓勵基督徒認真遵從神的話,並以謙卑的態度、堅定的意志,向不信的世代溝通基督徒信仰的立場。這個危機讓我們教會自己內鬥,還是讓我們更團結,積極關懷社會,讓世人明白基督對罪的憤怒,與罪人拯救的愛?  

在九一一事件發生的那一天,有四架班機被劫持。聯合航空93號,是唯一劫機者的詭計沒有成功的一架班機。讓劫機者對華盛頓自殺攻擊的計謀之所以沒得逞。是因為當中有一群人發起了反抗。當時劫機者已經殺死了正、副機長,正開著飛機往華盛頓飛去。面對四個凶狠帶著刀的劫機者,一群男乘客勇敢做出了反抗的決定。一個人在電話中得知已經有三架飛機撞毀時,對妻子說:「別擔心,我們會有所行動的!」另一位在與接線生一起禱告後,說出最後一句話:「大家準備好了?來,我們上。」(Are you guys ready?OK. Let's roll.)反抗只進行了三分鐘,就攻進了駕駛艙,劫機者見計劃失敗,就將飛機直衝撞地,44名乘客、機組人員、連著劫機者全部罹難。當時離開華盛頓只有20分鐘。這個行動開始於幾個人心中的感動,「我們一定要有所行動。」然後立即付諸實行,及時的行動,救了地上許多人免於受難。 

在神面前認罪禱告 
「4 我聽見這話,就坐下哭泣,悲哀幾日,在天上的 神面前禁食祈禱,說:5 耶和華─天上的 神,大而可畏的 神啊,你向愛你、守你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6 願你睜眼看,側耳聽,你僕人晝夜在你面前為你眾僕人以色列民的祈禱,承認我們以色列人向你所犯的罪;我與我父家都有罪了。7 我們向你所行的甚是邪惡,沒有遵守你藉著僕人摩西所吩咐的誡命、律例、典章。」  (尼1:4-7)

第4節提到尼希米為以色列人禁食禱告。同胞有難,尼希米並不置身事外。他心中感動想要改變自己的同胞悲慘的命運。他並沒有先求王幫助,而是先向天地的主宰神禱告。因為真正掌權的是神,連王的心意變化也在神的手中。尼希米面帶愁容,在神的面前禁食禱告了許多天,代表尼希米心中哀傷、不思飯食、全心全意投入禱告。 

 第5節,尼希米在禱告中呼求神,同時他也在向神發出敬拜。他在敬拜中看見神,也按照神的屬性來敬拜祂,他稱神為大而可畏的神、是守約施慈愛的神,祂的信實必定會臨到祂的子民。尼希米深深明白的神屬性和應許,知道神必不會撇棄以色列人,必會伸出手來拯救。他明白神的屬性,而依此向神祈求。 

 6至7節是一段認罪的禱告。尼希米為以色列人向神所犯的罪認真的懺悔:「承認我們以色列人向你所犯的罪;我與我父家都有罪了。」(尼1:6)他對自己所犯的罪深感痛悔、願意尋求神的赦免,他的認罪絕不馬虎,也絕不籠統。同時他也為自己的同胞認罪,他是以色列民的領袖,同胞陷入罪中,他深感自己有責任代表同胞認罪。以色列人最大的罪惡,是違反聖約,背棄真道。他承認:「我們向你所行的甚是邪惡,沒有遵守你藉著僕人摩西所吩咐的誡命、律例、典章」(尼1:7)。禱告應該從認罪開始,我們要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回到神面前,乃是主耶穌成為我們的中保,在神面前為我們代求。我們自己身為同胞的代求者,先要求祂赦免我們的罪,正如大祭司進入至聖所,必須先為自己的罪獻祭一樣。一個罪得赦免的人才可能坦然無懼,來到神的面前,敞開心靈面對神。 尼希米看見了同胞遭難,是因為在神面前得罪神,才會被神管教,分散在列邦。如今蒙神恩典得以回歸,然而百姓中仍然有許多罪在其中,如沒有信心、假公濟私、與外邦人價值觀混雜。這些罪阻擋了神的恩典,讓以色列民仍然受大難、受敵人凌辱。認罪是得神赦免的條件,也是求神實行拯救的第一步。  

教會今天陷入軟弱不振的光景,同樣要從認罪開始。我們是否對神的命令不認真,生活上忽視神的教訓?是否我們對世人福音的需要失去了熱心,關起門來自滿自足? 是否我們仍然容許自私與貪心掌管著自己的行為,不管困難弟兄姊妹的需要? 是否我們不顧宣教的呼聲,只顧享受教會現有的豐富?今天教會的軟弱,與我們對福音失去了火熱的心有直接的關係。為何失去傳福音的熱情?因為我們失去了對神的愛、根本不在乎神的心意。我們需要向尼希米一樣,向神發出認罪的禱告。 

期待神施行拯救 
「8 求你記念所吩咐你僕人摩西的話,說:『你們若犯罪,我就把你們分散在萬民中;9 但你們若歸向我,謹守遵行我的誡命,你們被趕散的人雖在天涯,我也必從那裡將他們招聚回來,帶到我所選擇立為我名的居所。』10 這都是你的僕人、你的百姓,就是你用大力和大能的手所救贖的。11 主啊,求你側耳聽你僕人的祈禱,和喜愛敬畏你名眾僕人的祈禱,使你僕人現今亨通,在王面前蒙恩。我是作王酒政的。」(尼1:8-11)

 8至9節,尼希米在禱告中抓住神的應許、與警告,期待信實的神按照祂的心意,對以色列民實行拯救。尼希米記1章8-9節正是引用摩西在申命記30章1-5節中教訓:「你們若犯罪,我就把你們分散在萬民中;但你們若歸向我,謹守遵行我的誡命,你們被趕散的人雖在天涯,我也必從那裡將他們招聚回來,帶到我所選擇立為我名的居所。」(尼1:8-9)我們經常都發出不痛不癢的禱告,禱告完了也不期待神會回應,好像在神面前報告自己的需要,報告完了,事情也隨之終結。尼希米抓緊神的應許,接受神的教訓。他知道神的心意就是要他們恢復聖殿的敬拜,重建聖城,復興聖民。如果他們仍然在罪中敗壞,必接受神的管教。他深知神對以色列民歸回、重建聖城、恢復聖殿的敬拜、與聖民屬靈的復興,都是神的計劃,也是神所願意見到的。神的拯救心意必要達成,他就按著神的心意而禱告。 我們今日是否看見神在教會中的計劃?神興起我們教會的目的是什麽?正就是帶領神子民歸向神,來到神面前有真實的敬拜,讓聖徒有屬靈的復興,完成神國的大使命。神對我們的心意,與對當時的以色列民一樣。  

10至11節,尼希米在禱告中求神「使你僕人現今亨通,在王面前蒙恩。」(尼 1:11)尼希米向神禱告,求聖工亨通,期盼王施恩幫助,讓他有所行動。很多時侯,基督徒向神發出禱告之後,卻沒有配合祈求的落實行動。尼希米以敬拜開始,承認過犯,抓住應許,同時他也期盼行動。正如九一一飛機上那些反抗劫機的乘客,在他們有反抗的想法之後,如果因為害怕,只停留在想法的階段。二十分鐘後,最悲慘的事將會發生,劫機犯的計劃成功,玉石俱焚,也連累了地上眾多的百姓。然而他們在有想法之後,果斷地付諸行動。也因為這英勇的行動,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 

結論 
我們是否對今日教會的軟弱無力,對社會沒有影響力,反而被世俗的勢力同化而憂心?當我們心中憂傷,是否為自己為教會,向神發出了認罪的禱告。我們是否期待神應允我們的禱告?當神激發我們的熱心,我們是否順服神給我們的感動,著手計劃如何改變現狀?我們是否覺得属靈生命沉悶乏味、許久没有經歷更新變化的生命?每日像無頭蒼蠅一樣忙碌,將神國服侍的責任抛諸腦後?我們願意改變現狀,承擔神要托付給我們的責任吗? 讓我們向那反抗劫機的勇士一樣说出:「大家準備好了嗎?来,我們上。」

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

口裏承認、心裏相信


(羅馬書10:4-18) 傳福音是教會核心的價值,從耶穌基督的時代起到今天,教會已經傳了兩千年的福音。最開始時,只有跟隨耶穌的少數門徒;到今日,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宣稱自己是基督徒。福音大大廣傳。為什麼我們有動力傳福音?因為這是主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脫離罪惡與死亡的命運,進入祂的國度。因著這個主交付的使命,許多宣教士離鄉背井,到福音爭戰最激烈的前線,忍受逼迫嘲笑,將福音的信息傳出去。羅馬書的重點正是講到「神的福音」。這正是我們今天所相信、所傳揚的福音。

當我們讀完羅馬書一到八章,明白了救恩完整的概念。救恩包括稱義、成聖、得榮耀三個階段。從因信稱義開始,進入與神關係的和好。當我們得到了這地位,並不是停在這裡。因為稱義只是救恩的起點,接著神要求我們進一步走成聖的道路。我們能夠一直走下去不灰心。因為我們有得榮耀的盼望,最終神所要賜給我們的榮耀必要實現。講到這裡,應該可以直接進入生活的應用。但是羅馬書加進了一段,討論猶太人如何得救恩的內容。

為什麼在這裡要討論這主題?因為羅馬教會的信徒中,包括外邦人與猶太人。猶太人領受了先祖亞伯拉罕的應許,同時也遵行律法的教導一千四百多年了。保羅在羅馬書中高舉因信稱義,無論猶太人、或外邦人,都是憑著接受耶穌十字架上的贖罪之恩而得拯救。當保羅提出這個教義的時候,最容易心生抗拒的就是猶太人。難道耶穌一來,過去猶太人所重視的都要拋棄嗎?保羅在此特別解釋,並非如此。羅馬書九到十一章正就是提到神對猶太人救恩的計劃。九章是提猶太人的過去,他們雖然屢次悖逆,神仍然殷切期待他們悔改。十章提猶太人的現在。神仍然愛猶太人,沒有放棄他們,向他們發出福音的呼召,希望他們回頭。十一章提到猶太人的將來。神的計劃是跨越時代的,神的應許是永不廢棄的。神與猶太人的約不會廢棄,有一天都要實現。到那日,以色列民會全家回歸主。從神對以色列民的心意,我們看到了神是信實的神,祂將拯救的對象,從猶太人擴大到普世萬民。福音是為普世萬民預備的。我們今天,準備一起來看羅馬書第十章4-18節。看救恩是如何成就在我們身上。這段經文有三個重點:救恩是神白白賜下的,救恩是憑著信心得到的、人在接受救恩上有責任。

救恩是因信領受神賜給我們的義
「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著義。 5 摩西寫著說:人若行那出於律法的義,就必因此活著。 6 惟有出於信心的義如此說:你不要心裡說:誰要升到天上去呢?就是要領下基督來; 7 誰要下到陰間去呢?就是要領基督從死裡上來。 8 他到底怎麼說呢?他說:這道離你不遠,正在你口裡,在你心裡。就是我們所傳信主的道。」

本段經文我們看到了了許多觀念的對比:第三節提出神的義、與自己的義。第四節提到律法與基督。第五節提到出於律法的義、與出與信心的義。看起來似乎是很複雜,其實它們的觀念是相通的。保羅主要想指出人得神稱義觀念的改變。

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改變了人類與神的關係。也改變了人類的命運。是什麼改變了?首先讓我們看第四節:「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著義。」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耶穌帶來一個劃時代的改變,也就是我們對律法的態度,因著耶穌的來臨,發生了改變。猶太人守了律法一千四百多年。直等到基督降生,成就了舊約彌賽亞預言。以守律法來滿足神公義標準的做法,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耶穌自己捨身流血,滿足了神對人公義的要求,成就了神的義。我們今天新約時代的人,已經不需要在靠著守律法得稱義。而是靠著接受主耶穌為我們成就的救恩,因信稱義。律法的目的是要引導人明白神的標準,進而因著信歸向神。這個目的被基督成全了。所以基督總結了律法的時代,帶進恩典的時代。這就是「律法的總結是基督」的涵義。

接著我們看下半句:「使凡信他的都得著義。」包含兩個意義。耶穌總結律法的目的,就是要讓人靠著信靠祂,而得著神所要賜給我們的義。而且凡信祂的人,的能得到神的義。將救恩的範圍從原本的猶太人,擴大到所有人類。這句話是後面整段經文的總綱。

保羅在此比較舊約與新約時期,神對人的要求。我們對稱義的看法在新舊約時代有何不同呢?舊約時代的看法是:「摩西寫著說:人若行那出於律法的義,就必因此活著。」那是靠著人的行為,遵守律法的規定,而得到神稱我們們為義。經過一千四百年律法的施行,表面上以色列民非常遵守律法,定下了條條框框,就怕在細節上違反了神的律法,但事實上他們卻忘記了神所要求他活出的是:律法中愛神愛人的總原則。律法成了約束人行為的規條,實際上卻沒有人能完全行出律法的標準。這就是律法的弱點,它指出了人的罪,卻沒有給人勝過罪的力量。其實律法的功用本身就是讓人知罪,引人回到神面前,接受神的赦罪恩典。然而猶太人將律法的精義,變成了死板的規條,用外在的條文來約束行為,卻忘記了屬靈的實際。以色列人過去想靠守律法被神稱義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保羅今天提出的是一個新的原則,不是出於律法的義,而是出於信心的義。也就是不是靠著行出律法規條,得到與神和好的關係,而是因著信接受神為我們預備的救恩,得到神得赦免,回復與祂和好的關係。

這因信心而來的義在耶穌之前,只是個盼望,贖罪的救恩尚未實現。當基督來了之後,我們對稱義看法被更新了。並不是神有兩套標準,舊約靠律法、新約靠恩典得救。神的心意是一致的,律法的本意是良善的。律法頒布的目的不是讓我們,靠著行出來而得救。而是讓我們知道神的心意,知道自己是罪人,進而靠著信心歸向神。因信稱義是新舊約一致的思想。然而,人常常會偏離神原本的美意,猶太人得到律法後,卻將律法教條化,成了律法主義,失去了神頒布律法所要達到的目的。律法的目的本是讓人承認自己的無能,進而呼求神的拯救。猶太人卻將律法變成,約束人行為的條文,看到別人做不到就輕視,自己做到了就驕傲。這已經偏離了律法引人尋求神的目的。反而高抬人行為的功勞,想要建立自己的義。

靠著行律法稱義,是想成就自己的義,這種建立在行為上的義,讓人自高,不把榮耀歸給神。與它對比的是從信心來的義,按著信心來的義是什麽?就是承認我們無法靠行為滿足神公義的要求,只有謙卑的接受神的拯救。因此基督來就是要改正這種靠行為稱義的觀念。他親自道成肉身,成就救恩,讓我們因著信白白得到神的義。救恩不是我們做成的,完全是神。正如以下經文所說的:「惟有出於信心的義如此說:你不要心裡說:誰要升到天上去呢?就是要領下基督來;誰要下到陰間去呢?就是要領基督從死裡上來。」這句話原來是在申命記30章11~14節,「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誡命不是你難行的,也不是離你遠的;不是在天上,使你說:『誰替我們上天取下來,使我們聽見可以遵行呢?』也不是在海外,使你說:『誰替我們過海取了來,使我們聽見可以遵行呢?』這話卻離你甚近,就在你口中,在你心裡,使你可以遵行。 」摩西的原意是指律法是神賜給以色列民,讓他們可以遵行的。保羅按意義引用,將律法改為基督。保羅把律法改為基督是否違背摩西的原意呢?並沒有。因為律法是神的命令,是神對以色列民的心意,要以色列人遵行的。律法與基督並不是對立的。他們有相關性:(1)律法是神的話,基督也是道成肉身神的話。(2)兩者都不是憑著我們的能力得到的,而是神為了我們的福分而賜下的。律法不是我們上天下地去努力搜尋而來的,三千多年前神將律法賜下,教導以色列民明白律法。今日基督道成肉身來尋找我們(3)兩者都是神放在我們的口裏與心裏,讓我們容易取得,可以遵行或信靠。這讓以色列民沒有藉口不守律法,因為神已經賜給他們,就放在他們的口中、心中。因為舊約中摩西論到律法時,有與基督福音有以上三點類似的地方,保羅就將這段經文應用在我們今日所傳的福音上。這在我們口裡心裡的道,正就是我們所傳信主的道。

本段主要是在談出與律法、與出於信心的義的對比。兩者最大的差別就是:律法是要求我們遵行,基督則是要我們信靠。如今律法的總結基督已經來了,律法的目的已經在基督裡得到了成全,我們今天不再是靠著行律法得稱義,而是憑信接受基督為我們預備的救恩。這救恩不是靠我們的力量成就的,基督不是我們到處尋找而來的,誰上到天上去把基督帶下來呢?沒有人能做到。誰又下到陰間領基督從死裡復活呢?沒有人有這個能力。基督道成肉身,與從死裡復活,全是神所成就的救贖大工,這個拯救的恩典是憑著信心接受的。信心的道離我們不遠,就在我們的口裏與心裏。這讓人沒有藉口推脫接受福音太難了,以致他不能得到。神已經做成了放在我們的身邊,等待我們接受。我們如果拒絕福音,是沒有任何藉口的。因為救恩是出於信心而得的,讓我們無功可誇。因為我們並沒有幫神做什麽,我們所做的就是承認自己是個罪人,接受耶穌的血洗清我們身上的罪。白白的恩典,因信接受,就是這麼簡單。我們是不是有單純的信心,接受神為我們預備的救恩呢?

得救的方法是口裡承認心裡相信
「9 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 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 10 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 11 經上說:凡信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 12 猶太人和希臘人並沒有分別,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 13 因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這句經文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我們也常使用這句經文來邀請人接受基督。這正是得到救恩的條件。也就是我們傳講福音的內容。福音的重心是什麼呢?就是耶穌基督。保羅說:「你若口裡承認耶穌為主,心裡信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這是我們接受福音得到救恩第一步要作到的。口裡承認耶穌基督是主、信祂從死裡復活為何這麼重要?因為耶穌基督是神所為我們預備的救主,我們必須承認自己需要拯救,接受祂為我們作成的救恩,我們才可能得救。口裡承認心裡相信,就是表明自己願意順服在神面前,接受基督為我們成就的救恩。

首先我們來看「口裡承認耶穌為主」。這是初代教會最基本的信仰。基督徒是一群信服基督的人。我們得救在於承認基督在我們身上的主權,當我們承認自己的罪,接受基督赦罪之恩的時候。就是表示自己願意順服在基督的主權底下。祂是我們生命的主,我們是屬祂的人。藉著這認信,我們與祂產生了生命相連的關係。我們信靠順服祂,才可能建立這個生命的關係。

其次我們來看「心裡信神叫他從死裡復活」。口裡承認是公開的見證,這與心裡相信是分不開的。有口無心,不是真實信靠。心口合一才是讓我們得救的真信心。心裡相信什麽呢?神已經叫耶穌從死裡復活了。基督的復活證明他是道成肉身來到世間的基督。祂從死裡復活,以大能表明祂是神的兒子。我們相信,耶穌在十字架上贖罪的救恩,已經滿足了神公義的要求,救恩已經得到成全。祂的復活正顯明父神已經接受祂為我們獻上的贖罪祭,如今祂在父的右邊為我們祈求。相信耶穌從死裡復活,就是相信耶穌是神,祂為我們成就的救恩是有功效的。

這句話是文法中的第三條件句,意思是說一旦條件滿足,結果就成立。條件就是「口裡承認耶穌為主,心裡信神叫他從死裡復活」,結果是「就必得救」。條件非常清楚明白。這裡所說的得救的條件,與前面說的信心之道,也就是福音是一致的。它不是困難的,不是我們難以得到的,而是離我們近的。就在我們的口裡、在我們的心裡。我們只要願意承認耶穌是主,心裡信靠他從死裡復活。救恩就在我們身上生效。這裡說的得救的意思是什麼?請看第十節:「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這裡把得救與稱義放在同一個地位,是可以互相交換的定義。所以說本就經文說的得救,就是稱義,也就是在神面前罪得赦免、不再被神紀念,我們在神的眼中被視為義。第十節等於是把第九節重複,只不過把條件句改成直述句,就是在講述一個普遍適用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第九節得救條件的原因。而且第十節所說的,心裡相信、與口裡承認都是希臘文中現在式,表示持續的行動。我們的信心、與見證都不是短暫的,而是持續的。

有人認為這種得救的條件太簡單了,隨意嘴裡說說,理性上同意耶穌復活了就得救了,似乎在傳廉價的福音。不是的。救恩的獲得本身是簡單的,因為救恩是神所施的恩典,這是神拯救我們的工作。不在乎我們達到什麽艱難的考驗才能得救,而是有一顆單純接受的心。救恩關乎生命的改變,得救是得到神所賜給我們的新生命,不是滿足某種嚴苛的條件。如果要滿足嚴苛的條件才得救,那就像猶太人守律法一樣,行出來了才得救。按照這標準,我們今天沒有人能說自己得救。因為神的標準是完全的聖潔,人不可能憑著自己的力量達到神要求的標準。

那本段經文與馬太福音24章中說的「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是否相衝突了?不是的,一個是救恩的得到,一個是救恩的持守。能持守信心到底,得到救恩成全的人,證明我們我們起初有得救的信心,當初是真實得到了主所賜給我們的新生命。不是等到主再來時才得救。假若如此,那每一個信主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得不得救。羅馬書的應許就成了空話了。我們因著信得到了救恩,就在地位上成為屬神的人,就有了屬靈的新生命,不要等到將來死的時候。如果一個人沒有屬靈的新生命,接下來關乎救恩的:與主相連、住在主裡面、得聖靈內住、走成聖的道路,都是不可能的。這是羅馬書告訴我們清楚的道理。

羅馬書所說的應許,絕對不是要我們傳廉價的福音。聖潔的生活源於生命的改變,生命的改變源於得救地位的改變,得救的地位就是從信心的接受開始。接受主之後,我們屬靈生命得到改變,我們才有能力順從聖靈在我們身上的引導,活出聖潔生活的要求。能持守信心到底,也要是在有真信心的條件下才有意義。所以持守不是得救的條件,而是最終救恩成全的驗證,當我們堅守到底,我們就確定自己得到救恩在我們身上最終成全。如果我們不持守,我們就沒有把握自己當初的信心是得救的信心。持守信心是最終得救的驗證,絕不是到死之前才開始得救。聖經中講的救恩的條件是不會自相矛盾的,而是相合的。這也是我們要明白的。

神給我們的應許絕不會反悔,本段經文中從第10節到第13節,一連四個句子都是以「因為」這個連接詞開頭的。表示後面的句子解釋前面的句子,環環相扣。第11節說:「經上說:凡信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這是引自以賽亞書28:16節。這節經文在第九章最後一節已經引用過了。「就如經上所記:我在錫安放一塊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信靠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保羅再說一遍。為什麼信靠耶穌的人就能得救,因為經上已經應許了,耶穌就是神放在以色列中的那塊磐石,對於不信的人是絆腳石,對於信靠祂的人是保護的磐石。神的應許不會反悔,信靠祂的人,將沒有一個會羞愧,這裡的羞愧就是在末日審判的時候被定罪。信主的人沒有一個會如此。這裏的信靠也是現在式,就是持續的信靠基督。再一次肯定得救信心就是持守的信心。

下一節經文是解釋前一節。既然舊約所說應許的救恩是因信靠神而得到。那得救的範圍就不在乎人的種族背景、貧窮富貴、聰明愚拙了。因為在神的面前「猶太人和希臘人並沒有分別,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本節經文明確說出救恩是為普世預備的。傳統上,猶太人以為只有他們是神的選民,但是保羅引用舊約經文證明神拯救的對象,是所有信靠祂的人。外邦人只要信主同樣得到神的拯救,同樣是神的選民。以色列民在救恩上沒有差別待遇,他們要得救還是要靠著信耶穌。這是神所預備得救唯一的道路,除此以外別無拯救。

舊約約珥書也說了,在末日大而可畏的日子來到的時候,耶和華神要刑罰祂的仇敵。要將祂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誰是的神的靈澆灌的呢?那時「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就是所有求告主名的人,也就是知道自己無力自救,願意向耶穌基督發出呼求,求主赦免自己的罪孽,求主救拔脫離審判的命運。這些人就是能得拯救的人。這些人也就是如前面所說的,口裡承認耶穌是主,心裡相信神叫祂從死裡復活的的人。聖經中所提到得救的條件是一致的。信靠主進入救恩當中,這是救恩中的稱義。並且稱義的人要繼續靠著主所賜的力量,保持信心到底。這就是羅馬書中所說的,主為我們預備完整的救恩。我們信靠祂的人都在主的救恩計劃中,祂必保護我們直到最終救恩成全。

神對罪人的愛是極深的,祂為救我們付上的代價是,犧牲祂自己的愛子。為挽回一個悖逆墮落的人,付上這麽大的代價,這在我們看來是浪費精力。我們看到了監獄中多少作姦犯科的犯人,即使宣稱以愛心感化犯人的法院,對他們都不抱希望。然而神卻願意挽回這麼一群沒有希望的人。救恩是因信領受的,得到神的救贖,就是這麼簡單。接受身為我們預備的白白的恩典,領受一個神所賜的新生命。

聽從福音接受救恩是人的責任
「14 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 15 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 16 只是人沒有都聽從福音,因為以賽亞說:主啊,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 17 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 18 但我說,人沒有聽見嗎?誠然聽見了。他們的聲音傳遍天下;他們的言語傳到地極。」

既然神已經應許了,無論以色列人或外邦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我們會有個問題,不信的人怎能求告主名呢?他們如果從來沒有聽到福音,又怎麼能求告主名?14到15節接著前面的信息,提出了四個問題:「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答案都是明顯的,不能。可見福音的傳揚在人能得救上有重要的地位。福音的信息是神所預備的救恩,福音的使者是神所差遣的傳道人,所傳的道是神對人發出的呼召。神在拯救的事工上扮演了主動施恩的角色,福音正是神拯救的行動。然而人在得救的過程中,要作什麽呢呢?人所要做到的就在聽到福音的呼召時,對呼召作出回應,也就是接受福音,向神發出救恩的呼求,這是人的責任。雖然神施恩在前,人回應在後。然而人既然聽到了福音,神也給我們作出決定的機會。我們就當為自己的回應完全責任。如果我們拒絕福音,不能怪神不將福音傳給我們,要怪我們自己為何心中剛硬、拒絕神的呼召。

保羅引用了以賽亞書上的話:「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當時神差遣先知向被擄的百姓報告神拯救的好消息,神要他們從巴比倫出來,回歸耶路撒冷。今天神也差遣福音的使者,傳遞罪得赦免,蒙恩得救的好消息。保羅就是這位蒙神差遣傳福音的使者。但是他心中感嘆:「只是人沒有都聽從福音,因為以賽亞說:主啊,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這正是我們傳福音的人最常發出的感嘆,人的心剛硬不願聽福音。世人對福音會有這樣的反應,原是因為被世界的王弄瞎了心眼。他們不把福音當作一回事,反而排斥拒絕。你會為傳福音被拒絕而感到羞恥嗎?你覺得我們傳的福音不夠吸引人,讓我這個傳的人臉上無光,還是你深信所傳福音的是最好的,為人心不明白真道而傷痛。連一個推銷員都知道自己所推銷的是好貨,才有信心繼續推銷下去。我們是否有信心,深知福音就是神拯救世人的好消息。但願我們對福音的真理都能有這樣的把握。能夠勇敢地為主作見證。

因為我們知道神的福音要我們去傳揚。保羅說了:「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人能信道是得救的要件,但沒有人奉差遣傳道,就算想信,還不知信什麼。若主沒有賜下話語,傳道人也無道可傳。可見人能得救,最終是神在背後的計劃與推動。如今神已經差遣了我們往普天下去傳揚福音的信息。大使命已經展開兩千年了。主耶穌拯救世人的真道已經傳開了,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正如詩篇所說的,神的普遍啟示充滿滿全地。福音的信息也是如此:「他們的聲音傳遍天下;他們的言語傳到地極。」讓普世的人聽到福音而歸信基督,是神拯救的心意。我們每個得救的基督徒,正在神拯救的計劃中,也都是奉主差遣,向著未信的朋友傳道的福音使者。主福音的工作已經大大的擴張。祂預備了救恩、差遣了使者傳福音給我們了,如今世上已有許多人有機會聽聞福音的信息。如今救恩環節中最後的一環,在聽福音的人的身上。我們信不信?神差聖靈光照我們的罪、感動我們順服,然而如果我們的心決定剛硬到底,神就任憑我們。救恩的最後一環如果失敗了,不是神失敗了,而是人自己把自己排除在神國之外,責任在人自己身上。

當時的以色列人也都知道這福音的信息,他們的失落是沒有藉口的,不是他們不明白真道,而是拒絕接受。今天的不信的世界是否也是如此?他們如果沒有聽到福音,是我們基督徒的責任,我們沒有順服主的差遣,把福音傳到他們耳中。如果我們盡到了該盡的責任,而是聽福音的人自己拒絕,那就是他們自己該為自己的反應負責了。

救恩是神施恩的作為,神主動來到人中間,將福音的信息帶給我們。然而我們必須為自己對福音的反應負完全的責任。我們願意信靠主,還是我們拒絕接受?這是我們能做的決定,也是不可推脫的責任。

結論
福音是神的大能,要拯救一切信靠祂的人。我們今天從這段經文看到了。神親自預備了救恩,要藉著福音拯救失喪的世人。神差遣愛子成全了救恩,白白賜給我們。這是出於神的憐憫,不是我們的功勞。神將救恩擺在我們身邊,讓我們容易得到。我們不用付上千辛萬苦的代價,才能得到救恩。主耶穌所付上的代價,已經完全償還了我們的罪債。主所要求我們的就是信靠祂,口裡承認耶穌是主,心裡相信神叫祂從死裡復活。這就是我們得稱義的條件。然而我們所要作的是信靠順服,這是我們不可推托的責任。神為我們預備了救恩,差遣了宣教士來到了我們當中,讓我們聽到了福音之道。我們的反應是什麽?信靠還是拒絕。神的靈會引導我們、感動我們,但是祂不會強迫我們接受。祂要我們出於志願地,接受神的拯救之恩。這是人得到救恩所該盡上的本分,我們是否能以信心正面的回應神的呼召呢?

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轉貼] 扭轉的宣教觀

萊特(摘自《宣教中的上帝》)
  
我們不應該為自己的一切活動尋求聖經支持,反倒應該對所有的宣教策略、計畫、行動,進行聖經批判與評估。

宣教釋經學是耶穌教導的釋經學

耶穌先後向以馬忤斯路上的兩個人,以及其他門徒宣告,祂的彌賽亞身分,乃是我們今日稱為舊約的希伯來聖經正典之焦點(路二十四27、44)。因此,「聖經的基督論焦點或中心」這類說法是我們很熟悉的。對基督徒而言,全本聖經是圍繞在基督這人身上。然而,耶穌不但提到舊約聖經的彌賽亞焦點,也進一步提到這些經文的宣教主題。

於是耶穌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又對他們說:「照經上所寫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從死裡復活,並且人要奉祂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路二十四45~47)

耶穌所說的整個句子,隸屬在「照經上所寫的」這一主題下。路加並未提及耶穌引述舊約的任何明確經文,卻聲稱「奉祂的名向萬國傳悔改和赦罪的道」這一使命,乃是「照經上所寫的」。他似乎是指出,全本聖經(即我們今日所指的舊約)的焦點與應驗,正是以色列彌賽亞的生、死、復活,以及向萬國宣教的使命(後者是源於前面的事件)。路加告訴我們,耶穌藉著這些話「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我們可以這麼說:祂為他們設定了釋經的方向與議程。釘十字架、復活的耶穌,祂的門徒若要正確解讀聖經,就必須透過彌賽亞和宣教的角度。

  以下說法應該相當公允。歷代以來,基督徒很正確地從彌賽亞的角度解讀舊約,卻未充分地從宣教的角度解讀舊約(有時甚至完全看不見這角度)。因著耶穌,我們從彌賽亞或基督論的角度解讀舊約;也就是,我們在舊約裡發現完整的彌賽亞神學與末世論,並認為它們應驗在拿撒勒人耶穌身上。我們這一觀點當然是依循耶穌、祂的首批跟隨者,以及福音書作者的榜樣。然而,我們往往只滿足於發現所謂的彌賽亞預言「已經應驗」,卻未能再更進一步,原因就在於我們還未領悟彌賽亞所代表的宣教意義。

彌賽亞乃是上帝所應許的那一位,在自己的位格中體現了以色列的身分與使命,是他們的代表、君王、領袖、救主。以色列之上帝雅巍將透過祂膏立的彌賽亞,來落實祂對以色列的一切心意。然而,以色列的使命是什麼?正是要成為「萬國之光」—是把上帝的救贖之福帶到世界萬國的管道。這是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時所應許的。因為以色列的上帝也是創造全世界的上帝。因此,以色列的上帝也將藉著彌賽亞,來落實祂對萬國的心意。以色列在末世的得救與復興,會召聚萬國。 「承認耶穌是彌賽亞」的完整意義,乃是在於同時承認祂在上帝給以色列的使命中所扮演的角色;這使命是為了祝福萬國。因此,從彌賽亞的角度解讀舊約,必然會引致宣教的解讀—這是耶穌在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提到的關聯性。

我們體認到,聖經的基督論焦點乃是以許多不同的方式在運作,包括較直接和間接的。說聖經是「以基督為焦點」,並非(或不應該)表示我們嘗試發揮想像力,在每節經文當中尋找拿撒勒人耶穌的踪跡。我的意思是:耶穌的位格與工作成了主要的釋經之鑰,好讓我們基督徒清楚表述這些經文在兩約中的整體意義。在閱讀全本聖經時,基督提供了釋經的母體(主軸或基準)。

  聖經的宣教學焦點也是如此。說聖經「以宣教為焦點」,並不表示我們嘗試在每節經文找出與佈道有關之事。這裡指的是一些與聖經整體相關的更深入、廣泛之事。從宣教學的角度探討聖經時,我們想到的是:

 ‧ 聖經存在的目的
 ‧ 聖經所反映的上帝
‧ 一群子民—聖經邀請我們認同他們的身分與使命
‧ 聖經敘述的故事,內容包括上帝、這群子民、全世界及其未來。

這個故事含括古往今來—「生命、宇宙、一切」。在聖經的宏大敘事與「合乎聖經的宣教意義」之間,有很密切的關聯。因此,嘗試以宣教的角度來釋經,等於是這麼提問:基督徒從宣教的角度來閱讀全本聖經,是否可能、正確及有益?會有什麼結果?我們能否以宣教作為理解全本聖經的釋經架構?

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

[轉貼] 走入後現代人群中

Postmodernism – Art Term | Tate
(蔡少琪著)
在後現代主義的文化下,我們要活像基督 (按:活得像基督,下同)

自十八世紀的啟蒙時代開始,「現代主義」隨著科技發達,深信能藉著科技發展和理想主義,以為能幫助人類帶來更和平和幸福的光景。但隨著二十世紀初的兩次世界大戰,這個烏托邦的美夢被粉碎了。隨之而來,自法國等地反思「現代主義」的限制時,一個新的名稱,「後現代主義」這名稱在二十世紀下半世紀進入了思想潮流領域裡。但整體來說,「後現代主義」的定義很難絕對定義,也經過多番的演變,不同人有不同的定義。整體來說,「後現代主義」屏棄絕對性和普遍真理的觀念,維護多元思維和價值觀,批判崇拜科學的萬能「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者深知科技的能力,並帶著一份後基督教的前設,反思多元的時代。自金融海嘯後,在發展中國家的知識分子,特別是年輕的一代,留意到過分重視商業價值的資本主義的漏弊,深深質疑功能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文化,對有權勢力否定個人的價值和個體性的作風,深深質疑和作出種種反抗。最近阿拉伯的示威和革命熱潮,更顯明貧富懸殊,通貨膨脹,貪污腐敗,青少年失業是嚴重的世界問題。後現代主義者深深關心青少年的迷失和弱勢社群的需要。近年不少社會事件都可以見到這些後現代主義的影子。在這充滿迷失,沒有共識,反對權威的世代,基督信仰應如何走人人群,幫助社群,建立生命呢?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課題。基督徒常說,要效仿基督!若果基督生在我們這世代,祂會作什麼呢?我想,耶穌基督必然會走入人群,服事人群,以身作則,傳播天國的福音!最近富翁田北辰經歷貧窮人的生活,就引起很大的社會關注,這例子突顯出,世人期盼著真心走入他們當中的美善使者。

後現代主義的六個特色和危機

若用常人的用語,一些不接受美善原則和真理的後現代主義者會面對幾個大危機。我嘗試列出六個他們的特色和危機。

1.要個人要現象vs輕視啟示、真理、權威
麥奎利Macquarrie說:『《聖經》本身不是啟示,但它是信仰團體用來通向其賴以建立的原始啟示的一條重要途徑(雖非唯一的途徑)。 』很多後現代主義者的信仰和神學是沒有權威的。對他們來說,神學只是詮釋,真理只是意見!他們不願意聆聽真理,那麼我們也不一定要聆聽他們的意見和詮釋。

2.盲人摸象:各自表述,未知論者
後現代主義者其中一個有名的比喻,就是盲人摸象。有學者說得好:『一群盲人就「終極真理」展開的對話,只能是「瞎說」,只能重蹈不可知論的覆徹。 』他們可以說:人人都是對的!那麼我們也可以說:人人都是錯的!都是不全面的!後現代主義者的終局就只是迷失和混亂。

3.「我」就是權威:人人平等,沒有共識
後現代主義者的共識常常是最低的共識,有共識與沒有共識的差別不大。以《全球倫理宣言》的文本為例,這文本就完全沒有用『神』的字眼。新派神學家龔漢斯指出:「若要幾大宗教均能加盟全​​球倫理宣言,那便不得不省卻『神或上帝』這稱呼。它也只能達到『某種最低限度的根本共識』。」後現代主義只能有最低的共識!這些共識只能帶來可惜!

4.「聽我的」= 有民主;「不聽我的」= 無民主;假民主!真獨裁!
後現代者不甘心作聽眾,聽從者,特別不喜歡作真神的服從者,不做真理的服從者。多元和包容主義突出他們唯一的真理標準:『否定有最終真理!否定任何宗教有最終確實的真理! 』我很喜歡用一位學者的評語,他們最終只是『匿名的排他主義者』。排除堅持真理的人。沒有最終的真理是他們的真理!

5.要尊重我!要欣賞我!少努力!少基礎!少專業!
後現代主義者很關注人是否尊重他們,是否給他們有話語權,不反對他們的觀點。但若果我們缺乏檢討自己內涵和內容真理成分的習慣,我們最終只能變成坐井觀天,井底之蛙,不進則退,唯獨埋怨等,沒有真正實力的弱民。我們唉聲嘆氣的發言也沒有人聽。我們容易變成無實力,無話語權,無建設,無民眾基礎的小民。

6.有批判,無出路!有No!無Yes!多埋怨!多反對!
朱鎔基在2001曾批判香港政府的施政,稱之為「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後現代主義者若不尋求真理,爭取有真理成分的共識,就只能成為一批有分裂,有嘈吵,無進步,無建設的蟻民。最後成為邊緣分子!

「行勝於言」:我們要活像基督

我們身處在急速變幻的時代,壓力重重,人們懼怕落後,發展機遇並不平等,人們面對沉重的工作壓力和對前景的擔憂,從老到幼都深受困擾:學童自小充滿壓力,年青人失去人生目標,中年人擔心落後,老年人懼怕衰老。基督徒不應單單分析時代,當世人困苦流離和充滿埋怨時,我們更需要委身:「我在這裡,請差遣我!」耶穌基督的愛不光在口裡,在論壇上,在文字上,而是他親自走遍各城各鄉,落到基層,服侍最卑微的群體,親自洗腳,親自栽培無學識的小民的漁夫成為服事世界的領袖。 「為信徒找事奉崗位,走出教會服事世界,栽培下一代」是信徒應有的使命。

「敢承擔,敢服事」是我們應該向年輕一代發出的挑戰。國內有學者曾提出『刀子嘴,豆腐心』的說法。美善的原則的最終的目的是引導人進入美善,引入光明,進入永生,是為了愛。基督徒有原則,也有愛,是帶著愛的原則。基督徒不能退縮,不講真理,不堅持符合真理的立場。以婚姻為例,華人基督徒必須抗衡西方自由派的風氣,那種否定「一夫一妻,一生一世,一心一意,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的風氣,我們也必須關心近年國內嚴重的離婚和家庭問題。基督徒應該有所堅持,有所執著。我們不要怕被人笑話或挑骨頭。

我們要有所作為,我們要抗衡「出位」文化,很多人看有收視,有點擊率就是成功。要見報,要被人注意成為成功第一標準。 「出位」節目成為「主流」,結果很多青少年人不懂分辨,將很多出位和激烈的言論帶到家庭和學校。過分『出位』和激烈批判性的言論會帶來社會問題,我們需要謹慎。現代人執著個人「小善」的人權,容易否定別人應有尊嚴的人權,是值得我們反思。我們必須重新註重人與人之間應該有基本的禮貌。我們不是盲從,也必須學習聆聽。不少後現代主義者提出的批判是有洞見的,並且他們渴慕被尊重、被聆聽、被了解和欣賞。愛心裡說誠實話是聖經的原則,痛斥時代和罪惡的強權是先知的榜樣,但責備有時,尊重,聆聽也當有時。保羅說得好: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惟有愛心能造就人。

我曾在<成為眾人信任的屬靈領袖>一文指出,建立一個有誠信,有質素,有全備事工的教會是世人在二十一世紀對教會領袖的期望。言行合一的事奉,是最有果效的領導方式。清華大學有一出名的碑刻著「行勝於言」幾個影響世代的精句。對後現代人士來說,他們也有這個期望:「行勝於言」。基督徒必須有行有言才能服事現今的世代。耶穌基督親身背負十字架捨己的榜樣值得我們深思。我自己不太喜歡用「後現代」這用詞來表達現今的思潮特色,因為這種表達非常籠統。但若要用這個流行的表達,我們要留意到,我們是身處於一個批判絕對真理的時代,在一個全球化和資訊爆炸的世代,我們必然要面對不同背景的意見和批判。現代人充滿了不同批判,其中一個核心原因,就是他們看見了太多虛偽的言論,不能落實的承諾,假冒為善的生命。很多這些「後現代」的批判是來自他們目睹很多虛偽!從正面的角度來看,他們心靈實際上是尋找真正的真實性,真正值得他們佩服的榜樣,真正愛世人愛他們的領袖。佈道學名著《跟耶穌學佈道》有一句精句:「人就是方法」(People were His method)。後現代主義者心底里渴慕看見一個真正的愛者,真正的真者,真正的公義者,真正的領袖,遇見真正的基督徒,也藉著真正的基督徒,遇見真正的福音,遇見真神! 「活像耶穌」是我們對時代的答案,關鍵是,我們是否真正地「活像耶穌」,並且有行有言,有真理,也有美善的生命呢?我們是否一個值得人信賴的真理的使者呢?這更值得我們反思。

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轉] 完整福音,全體教會,整個世界

Faith Statement – Missional University
文/萊特(Christopher JH Wright) 譯/張大虹

編按:第三屆洛 桑福音會議在去年(2010年)十月,於南非開普敦舉行,來自全球200多個國家、​​4000多位教會領袖聚集,為未來宣教福音策略共同尋求神的引導。會議之前,大會請英國聖經學者萊特撰寫一篇文章,為系列對話展開序幕。整篇文章的精神,正是出於他的著作《宣教中的上帝》。限於篇幅,以下僅節錄其中部份,以饗讀者。原文標題用三個Whole,來強調全球福音化的三個面向都需要完整、全面;但為了讓譯文容易理解,中文選擇不同的詞彙表達,特此說明。

基督教信息中,所有那令人讚嘆又全面的好消息,我們都必須相信、活出並傳揚出去。

將福音帶到地極,順從大使命,是一個不能逃避的命令。贏得各宗派基督徒同意的全球福音化,在洛 桑會議的總結記錄中被定義下來。這份由斯托得起草的文件,在1974年洛桑全球福音大會確認:「福音化需要全體教會,將完整福音,帶給整個世界。

這句有韻律的「三個Whole」,早在斯托得寫成草約之前,就已是基督徒講台信息的一部分了。 …但這「三個Whole」有更豐富、本質性的意含,在全球對話中是值得探討的。

完整福音(The whole Gospel)

「完整福音」這詞,意味著有些福音的描述是不夠的──是部分、不完全,或者(也是最重要的)沒有完整呈現聖經所描繪的。我們必須把聖經在兩約中對罪惡的描述,非常嚴肅、全面的告訴世人。並且要大聲的宣告,上帝榮耀的救贖已經成就,乃是藉著拿撒勒人耶穌的釘十架、復活而完成──也就是上帝勝過所有罪惡。談到福音不能不談十字架,從我們個人因著耶穌代死得拯救,到所有受造的和好,這些福音帶來的祝福,都源自十字架。十字架就是洛 桑福音運動的核心,2010年開普敦洛桑會議的經文鑰節:「這就是神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林後5:19)

如果要從整本聖經,完整地將福音描繪出來,我們就要問:舊約中有關社會、經濟、政 治等議題,對基督徒宣教使命究竟有何貢獻?世世代代,上帝透過聖經啟示祂對社會議題的關懷熱情:高壓 統 治、經濟剝 削、司 法腐 敗、窮困壓力的痛苦、暴力流血的罪惡。

新約中以基督為中心和以十架為中心的救恩真理,非但沒有使舊約失效,反而成全了舊約。舊約啟示了上帝對人類所有生活中的全面應許。上帝豪不留情的反對所有的壓迫、腐敗及剝奪人類福祉。上帝為了自己在基督中的大榮耀,要在祂的宣教中祝福萬國,擊潰所有形式的邪惡,拯救祂所創造的一切。

忠於整本聖經的「完整福音」,向我們顯示出上帝的心,是如何看待這屬於祂、痛苦、破碎、邪惡的世界。上帝的關懷在那些最末最小的事上(社會的、文化的、經濟的),同時也在那看不見的事上(靈性的)──所有這些都不能被分開,因為人是完整的。上帝關心那些在罪中將永死的人,同時也關心那些在世上無辜而死的人。上帝關心那些在世上沒有基督、沒有上帝、沒有盼望的人,同時也關心那些因各類缺乏而痛苦的人──沒有土地沒有房屋、沒有愛沒有親友、沒有家庭沒有國家。上帝同樣關心一切受造,他們無法按受造的目的榮耀造他的主,反而在人的貪心、暴力衝擊下嘆息呻吟。

身為福音傳遞者,我們要相信、活出並傳揚所有的福音,就是那令人讚嘆又全面的好消息。

全體教會(The whole church)

「全體教會」強調宣教是所有基督徒的責任,不只是牧者或專業宣教士的事,這是需要被提醒的。然而,在對話中,我們也要探討整體的其他面向。

宣教的教會首先,我們由聖經來看,宣教本是神子民存在現世不可或缺的工作。就如洛 桑公約所言,教會被「呼召出來」為的是被「差遣出去」。因此時下所言宣教的教會並沒什麼新意。除了神為宣教所創立的教會,還能有什麼另類教會嗎?有位朋友最近對我說:「對我而言,宣教的教會聽起來就像在說『女性的女人』,如果不宣教,就不是教會。」如同某人說過:「上帝並非為教會而有宣教使命,上帝是為宣教使命而有了教會。」

令人難堪的不合一其次,我們必須指出,理應合一的整體教會,實際上卻是嚴重的不合一,教會分裂隨處可見。如果我們沒有展現醫治的大能會在我們中間發生,我們如何能將整全的福音帶給這破碎的世界?然而,教會因著種族、階級、宗派、性別、錢財,以及許多其它事物,不斷被撕裂。

如果我們讀了洛桑公約,卻沒有想到教會需要自我反省,那麼聽起來教會只是一個信息的傳遞者、一個送信的郵差。就像今天早上郵​​差送信給我,而昨晚他在與人通姦,對我而言其實無所謂。只要我收到信,送信人的道德如何是沒有關係的。

  但教會不只是傳福音的機器。他也是福音的產品,他要將福音如何轉化道德的大能活化出來,證明給世人看見。所以全世界福音群體的失敗和弊病,就新約來看,是極大的羞恥──成為福音無​​法被看到、聽到、接受的絆腳石。為此,唯一解決問題的答案就是悔改和更新。

全球基督徒群體教會悔改的意願,產生第三個「全體教會」的概念:我們需要全球所有教會,不論東西南北,要有相互合作、夥伴關係的高層次工作模式。需要更多傾聽,更多學習。我們所要做的是跨越範圍和界線,像保羅說的,接納別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視他人的利益勝於自己的利益。

整個世界(The whole World)

沒有任何地方不是我們宣教的禾場,包括我們自己的國家。世界地極之處仍在等待。今日的地極或許也可以是我們的鄰舍,也可能是我們中間的外籍人士。但依據聖經所說的宣教,我們必須有不同的角度來思想這整個世界。

世界的故事依據保羅的教導,我們並不是要與世界分離獲得拯救;而是要與世界一同獲得拯救。如果我們的聖經​​是從創世紀第三章開始,在啟示錄二十章結束,我們對上帝救贖所有受造物這大故事,就有失焦的危險。我們只會想到將墮落的罪人從最後大審判拯救出來;而不會想到那些活在現今世界的受造,也能在基督裡──因為祂已帶來更新和先知所預言的新世界。

世界觀、哲學和信心的世界什麼是環繞在我們四周的眾假神?如何以像基督及愛鄰舍的方式,回應這些拜假神的人?我們不應該將這些假神框起來,認為他們不過是一大群「世界宗教團體」。世俗主義思想、無神論都必須與假神一起思考,它們和消費主義、愛國主義、享樂主義這些偶像,正在一些自稱是耶穌基督門徒的敬拜中,歡樂地興旺起來。

受造的世界及上帝委託我們管理的責任神已藉著十字架讓世界與祂和好(歌羅西1:20)。如果世界是基督所造,由基督維護,是屬耶穌的產業,那麼我們就該好好的照顧它。聖經中管理大地的職責,在人類為了因應氣候變遷而做為自我保護的行動之前,應該就是一項福音的主題。

全球化及公共領域面對全球化經貿壓力、大量移民、網路和新科技,以及商業、政 治、教育、媒體、新聞、醫療等,所有與人類有關的工作,該用何種宣教方式參與?

世界的暴力、戰爭和恐怖主義我們周遭瀰漫著迷思與反迷思之爭,結果得到的回報是暴力與合理化暴力。這些偶像造成龐大數量的死亡和破壞,我們除了發表演說之外,難到不該更負責任的挑戰、戳破它們的虛假?並且問什麼才是耶穌福音的真實──當祂說「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

世人的需要和受苦如果福音對所有一切是好消息,罪卻把他變成壞消息,那麼福音就應該夠大,我們的宣教就應該夠廣,以致上帝的大能可以改變疾病,飢餓,暴力,販賣人口,奴役,性暴力、貧窮、不公義、種族清洗,和各類部落、種姓、種族的仇恨和壓迫。

在這樣充滿需要的世界,跟隨耶穌的人,被呼召要帶出好消息,並成為好消息。我們沒有任何人可以參與在所有的需要中,因為那是整體宣教使命的需要。因此,上帝給教會不同的恩賜、不同的呼召。好讓我們全體教會,可以在整個世界中,為完整福音努力見證。祝福這次全球對話,在我們參與上帝全球宣教之際,能產生更​​多智慧的理解,更多聚焦的行動。

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神的愛永不與我們隔絕


你曾經懷疑神的愛嗎?我們曾經懷疑過世間的愛。當交男女朋友的時候,就常看見女方懷疑男方是否真愛她。世間的愛最大的莫過父母。大部分的人都感受得到母愛的真實。但是說起父愛,好多人卻感受不到。有時我們會思想,如果家裡房子失火了,先救小孩的是誰?先跑出去逃命的是誰?

如果連看得見的父母的愛我們都可能感受不到,那不能怪我們感受不到看不見的神的愛了。然而聖經告訴我們神的愛是真實的,是堅定的,不是憑著我們自己的感受來判斷,而是憑著祂在我們身上所付出的恩典得以確知。我們應當去思想它、並接受它、我們必能夠經歷它、更確信它。

當我們一路講解羅馬書到第八章,似乎到了一個旅程的高峰。我們上一次提到了神拯救我們的計劃,從赦免我們的罪惡,稱我們為義;接著鼓勵我們走成聖的道路;進一步靠著聖靈的力量,克制攪擾我們的肉體私慾;最終盼望得到神所賜給我們的榮耀。我們活在神的計劃中,祂必然要在我們身上成全他的旨意。

第八章的結尾,充滿了神給基督徒的寶貴應許,其中用的話語都是相當堅定的,神對我們的拯救是穩固的。為了要讓我們在敵對福音的逆境中,義無反顧,堅守真道。當我們讀到這些應許時,你會不會覺得,這些事在今天離我們似乎太遙遠了。我又沒有經歷患難,我也不害怕信仰受到逼迫。今天我們再談救恩的確據有什麽意義?是不是會讓人有個錯誤的安全感,以為自己可以穩穩得救,就放縱自己任意妄為?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所以我們在應用這段經文的時候,必須回到保羅當時寫羅馬書的時代,思考他為什麽會寫下這段堅定的應許,這信息對當時的信徒有什麽勉勵。我們又能從中學到什麼屬靈的教訓?讓我們一起來看羅馬書第八章31-39節。

神在我們這一邊
「31 既是這樣,還有甚麼說的呢?神若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呢?」

「既是這樣」是指什麼?就是前面28-30節中,保羅說的神拯救我們的堅定心意。其中有五點神的護佑,與五點拯救行動。五點護佑是在28節。第一是神主動的作為,第二是神讓萬事互相效力,第三是神讓萬事互相效力為了愛他的基督徒們。第四神神讓萬事互相效力。叫愛他的基督徒得益處。最後這群愛他的基督徒是神按他的旨意揀選,屬祂的人的。五個拯救行動是在29-30節。就是:神預先就知道這群屬他的人、並預先定下這群人效法他兒子的模樣、神呼召這群人來信靠祂、稱他們為義、最後讓這群人得到天國的榮耀。

既然神在這群屬他的人身上有這麼堅定的拯救心意。我們還害怕什麼呢?我們對神的拯救還有什麽疑惑呢?保羅在下面的經文中,把人可能有的疑惑都講出來,讓我們知道這些反對的力量,都不能影響神對我們穩固的救恩。

為何保羅要他們知道自己救恩的穩固?因為當時的信徒處在一個因著信主被世人所敵對的情況。當時的外邦信徒接受耶穌,是來自於保羅向他們宣揚福音,福音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他們活在異教橫行的環境中,對救恩的理解很淺薄,容易遭受異端迷惑,在一點逼迫下就動搖了,教會中大多是初信的基督徒,他們對神是否會救他們到底沒有確據。而當時福音是被世人所厭棄的,希臘文化崇尚智慧、猶太人有追求神蹟。十字架的道理被人排斥,以為是庸俗可笑的奇談。保羅為了福音吃盡了苦頭,門徒在社會上被看作異類。羅馬帝國逼迫基督徒的時候,他們躲在又暗又髒的下水道聚會,遭受逼迫在當時是家常便飯。保羅在哥林多後書第十一章26-27節中,說到自己為主傳福音所受到的遭遇:「又屢次行遠路,遭江河的危險、盜賊的危險,同族的危險、外邦人的危險、城裡的危險、曠野的危險、海中的危險、假弟兄的危險。受勞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飢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體。」這樣的遭遇是我們今天生活在優裕的環境中的基督徒無法想像的,逼迫對我們來說似乎很遙遠。然而魔鬼想要破壞基督教會的詭計,從來沒有停止。保羅當時站在福音的最前線,向著外邦的世界傳福音,所以遭到的敵對也就很劇烈。如果我們注意今天的教會,越是站在前線,如穆斯林、印度教、或無神論的世界,積極向不信的世代傳福音的,遭受的敵對也就越大。這些敵對在今天仍然是存在的。

不單外在的攻擊、還有內部的破壞。每一個時代的基督徒都承受不同的考驗。在過去魔鬼是用逼迫來打擊基督徒的信心,今天則使用世俗的誘惑來讓教會墮落。我們同樣在面對仇敵的抵擋,只是這種抵擋是不易察覺的。外來的衝擊我們知道警惕,但是內部的腐化,讓今天的基督徒鬆懈下來,潛移默化地接受撒旦的迷惑,最後把對基督的信心,變成軟弱無力的裝飾品,這就是今天我們面對的抵擋。我們看清了嗎?我們願意拒絕它嗎?

我們生活在信仰自由的社會,不覺得受到抵擋。然而基督的教會自古到今,不停地向著社會發出警告的信息,這是世人所不想聽的。過去世人討厭福音,會逼迫基督徒。今天世人用另一種方式來拒絕福音,就是集體性的排斥。以追求和諧為名,限制福音公開傳揚。公開表明信仰被認為是不得體的表現。如果在公開場合見證自己的信仰,甚至被人群起攻之。

我們的信仰是見不得人的嗎?我們對多數不信的環境害怕嗎?讓我們思考這句話:「神若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呢?」誰是抵擋我們的?不信的世界、罪惡的權勢、這些抵擋我們的力量,實際上都是魔鬼撒但在背後支持。讓我們在敵對的世界中不致喪膽的原因就是:神在我們這一邊。我們是神的子民,神是我們的神。我們與神有個約的關係。神呼召我們與祂立約,我們因信進入這約中。凡在這約中的人都是神的子民。神願意與他的子民站在一邊,我們先要明白的是:自己是站在神同一邊的。神既然支持我們,誰有能力能抵擋神呢?與基督徒敵對的勢力,實際上是在與神敵對。與神敵對是最可怕的事,舊約聖經中出現過,神厭棄那些悖逆神的列邦時,就向他們宣告:「我與你反對」這些人的結局就是落入神的懲罰中。神對背道的以色列民、假先知、假牧人也說過同樣的警告。如果神幫助我們,誰又能抵擋我們呢?答案是沒有人。我們屬神的人,有神的幫助,我們不必對自己的信仰自慚形穢,不要以為自己所信的神見不得人。我們有信心神與我們站在一邊,不怕任何的嘲笑、攻擊。面對世人世人,不必害怕讓人知道自己的信仰。

神將愛子賜給我們
「32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嗎?」

接著我們來看神對我們豐富的恩典,他願意將祂的兒子白白賜給我們。耶穌基督就是神自己的兒子,是神獨生的愛子,這與聖經中描述信主的人,被接納成為神的兒女是不同的說法。神當然愛祂的兒子,然而為了愛我們,祂不留下他的兒子,願意為我們被交給人釘在十字架上,代替我們這些罪人承受刑罰。基督的死是神主動的作為,不是神救贖的工作失敗了,意外地讓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而是祂明明知道耶穌來就是為了人的罪受死,祂甘願把愛子耶穌交付人,接受人間最殘酷的刑罰。當我們回想這段耶穌受難的經過時,不要把它當成一段感人的故事、不要把它寓言化,或給教條化了,對我不痛不癢。耶穌的死是個歷史上發生的事實。祂的死就是為了代替我們的罪。如果耶穌不為我死,今天是我這個罪人要接受死亡的刑罰。

神不愛惜自己的兒子,這與亞伯拉罕獻自己的兒子的經過遙相呼應。創世記22章16節中說:「你既行了這事,不留下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當人來到神面前,願意為自己罪的懺悔,而獻上贖罪的羔羊時。發現神早就已經預備了代罪的羔羊,耶穌基督就是神為我們預備的贖罪祭。是他流血代替了我們當受的刑罰。在十字架上我們看到了神的大愛。

神既然連自己最愛的兒子都願意捨下為我們死,還有什麽事是神保留不給我們的呢?本句經文使用比較的語氣,神連最寶貴的愛子都願意賜給我們,那次一等的事物,難道神還吝惜,不願賜給我們嗎?這當然是絕不可能的。這裡的「萬物」並不是世俗的財富、物質的需求、慾望的滿足,而是指神為了成就在我們身上的救恩計劃,所賜下的萬事萬物。也就是如八章28節說的:神使「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是前後一致的想法。

我們曾經期望能夠得到神所賜給我們們的福分,甚至為了神福分的延遲而焦躁難耐。就好像急於得到父親遺產的浪子。卻不知道神早就願意將祂的產業賜給我們,只是我們還沒有承受產業的容量。林布蘭曾經畫了一幅浪子回頭的圖畫,圖中浪子跪在地上,低頭靠著老父的身上。老父的雙手撫摸著浪子的雙肩,無言無語,卻道盡了一切為父的寬容與慈愛。畫中的父親似乎在訴說:兒啊!你以為我吝惜自己的產業不給你嗎?為了你的回頭,我連最寶貴的生命都願意捨下,何況是產業呢?這些產業都早就預備好,要賜給你的啊!身為歸家的浪子,我們聽到了老父的心聲嗎?我們願意跪在父親的面前,接受他白白賜給我們的恩典嗎?

基督在父前為我們代求
「33誰能控告神所揀選的人呢?有神稱他們為義了。誰能定他們的罪呢?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 神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

這兩節經文所提到的問題,是有誰能控告我們?有誰能定我們的罪?所指的是同一件事。這句話是用未來式,就是指將來審判的時候,誰能在神面前指控我們、並定我們的罪?我們知道將來審判之日,會控告我們的是撒旦魔鬼,撒旦就是那位控告者。還有我們一生所犯的罪,在審判之日也會出來控訴我們。將來審判之日,並不是無人控告基督徒。而是這些控告的罪名,在神面前沒有一個能成立。

因為他們所控訴的對象是神所揀選的人,也就是羅馬書28-31節一再提到的,神所所定意拯救到底的一群屬祂的百姓。不管他們將來是多麼激烈地控訴屬神的人,然而沒有一樣控訴能夠否決基督在我們身上所成就的救恩。我們從何處得到這個確據?我們得救保障在於自己與主的關係,我們是屬於主耶穌的,有基督為我們死了,祂所付上的代價,足以遮蓋我們的罪。我們屬神的人不至於落入滅亡的命運之中,我們將來受的是我們對主是否忠心的審判。審判結果是得獎賞或受責備,但是卻不會落到與神永遠隔絕的命運。所有的控告都不能翻轉主耶穌為我們成就的救贖,不能讓救恩成為無效。神所揀選的人,神已經稱他們為義了,這句話直譯就是,神是他們的稱義者。與稱義相對的就是定罪。既然神是稱我們為義的那一位,有誰還能定我們的罪呢?這裡的稱義者、與定罪者都是現在式分詞,表示持續性的行動,神一直是我們的稱義者,也一直沒有人能成為我們的定罪者。

在以賽亞書五十章8-10節中,先知以賽亞在面對眾多羞辱他的敵人時說:「稱我為義的與我相近;誰與我爭論,可以與我一同站立;誰與我作對,可以就近我來。主耶和華要幫助我;誰能定我有罪呢?」於此處的經文有類似的敘述。有神已經稱我為義,我還怕敵人的控訴嗎?

接下來的經文與上節經文相近。神已經稱我們為義,我們的罪已得了赦免,誰還能定我們的罪呢?沒有人能。神是如何稱我們為義的?祂藉著基督為我們死,替我們付上了贖罪的代價,使我們的罪不再被紀念,得以被神稱義。接下來這句經文是初代教會對基督受死、復活的頌歌:「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 神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這段經文從下到上、從低到高,描述主耶穌救贖的工作。從祂受死開始,三天後復活,接下來升上高天坐在父神右邊,如今在天上為我們代求。

上個禮拜復活節剛過,我們在復活節時不但紀念主為我們死,也歡心慶祝主從死裡復活。我們的罪已經得到赦免,不再被紀念,這是他為我們罪,所獻上的贖罪祭。他救贖的工作不停留在受死,主耶穌也從死裡復活了。祂的復活是我們得勝的盼望,因為他的復活正表明了,祂所獻上的贖罪祭,已經得到父神的悅納。父神以大能讓祂從死裡復活,表明他正是神的兒子,祂勝過死亡的權勢,祂為我們所做的救贖工作是有效的,這就是我們得稱義的基礎。正如羅馬書第四章結尾所說的:「耶穌被交給人,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

主耶穌不止為我們受死復活,這是在歷史上已經成就的工作。如今主耶穌仍在天上我們向父神代求,為要保證祂所做的救贖之工在我們身上得以成全。主繼續不斷的為我們代求,讓我們對自己的救恩有穩定的確據。我們只要繼續在基督裡不偏離,主總不會離棄我們,這是主給我們的保證。

在教會的歷史上有許多反對神的勢力,向基督徒發出控告。最常見到的是嘲笑基督徒:「像你這樣子的人,也敢說自己得救,你沒有救了,你的主也救不了你。」這是反對神的人對基督徒的控告。你常聽到嗎?許多犯下滔天大罪的死刑犯,死前信了主。在世人的眼中,他們是在逃避自己的罪咎。他們死有餘辜,死前還要靠著信主求心安。有人甚至說出:「如果這種人在天堂,我寧可下地獄。」會有這種想法的人,是從世俗的眼光來看待神審判的標準。事實上,在神的眼中,我們全都是達不到神的標準的罪人,就連最正直的人,在神面前也無可自誇。還好神不是按照世俗的標準來定審判我們,祂看的是我們對祂的心。我們得救,不是靠著行出好行為、滿足道德的要求,因為世上無人能達到這要求。我們都是蒙恩的罪人,本不配得救,但是當我信靠主,我們就得到主的赦免。主為我們付上的代價,是我們得救的根基。

在這段經文中,主已經向我們發出確實的保證,決不會離棄信靠祂的人,我們是否信主的話呢?有的人擔心教導得救的確據,會讓人放膽犯罪。反正不會滅亡了,盡情放縱私慾也沒關係。這種賴恩犯罪的想法是撒旦欺騙的詭計。撒旦在人高傲的時候,讓人不要怕神,以謊言引誘人放心犯罪。但是在人犯罪之後,為罪疚所困之時,撒旦就在人心中控告:「你沒救了,神不要你了,你還信祂作什麼?」這種控告讓很多為罪所困的人,活在痛苦絕望中,甚至最終離開神。

主耶穌的作法不一樣,與撒旦的作為正好相反。主耶穌在我們高傲時警告我們,不要犯罪墮落,謹防我們輕忽神的憤怒,而掉進撒旦的陷阱。但是當人為罪咎所困的時候,祂是讓聖靈保惠師在我們心中動工,把我們從罪的網羅中拉回來。讓我們不要沉溺罪咎中,因悔恨而絕望,斷絕了與神和好的關係。你看到了兩者的差別了吧?猶大與彼得就是最好的對比,他們都曾墮落,背棄了主。猶大從頭就不信,當他為了錢賣主耶穌後,被罪咎所纏繞,在撒旦的控告中、悔恨自殺。從他的結局,我們就看出,他不是屬主的。但是彼得不一樣,彼得雖然在耶穌被抓時害怕,不敢承認主的名。但是主的眼神望向他,他想起了主早先預言他要不認主的話,聖靈責備他,他出去為自己的罪痛哭。他是屬主的人,主沒有放棄他。他悔改了之後接受主的託付,繼續牧養主的羊。從一個人在犯罪後的態度,就知道這個人是否是真正屬主的人。屬主的人主絕對不會放棄。因為主愛祂的羊,在約翰福音10章27-29節,主應許他們:「 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著我。我又賜給他們永生;他們永不滅亡,誰也不能從我手裡把他們奪去。 我父把羊賜給我,他比萬有都大,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裡把他們奪去。」與此段的經文相呼應:「誰能控告神所揀選的人呢?有神稱他們為義了。」主堅定的愛是我們的得救最大的保證。

主的愛永不與我們隔絕
「35 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 36 如經上所記:我們為你的緣故終日被殺;人看我們如將宰的羊。 37 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 38 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 39 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 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

最後一個問題是整段經文的中心:「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基督已經藉著他的死向我們發出贖罪的大愛。我們接受了他的赦罪之恩的人,就因著信住在祂裏面。主所作成救恩是極為穩妥的、不會動搖的。基督徒的一生必然會遭遇許多信仰上的打擊。保羅在這裏列出了七樣可能破壞我們與神關係的事:「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這些苦難一個比一個嚴峻,一個比一個厲害,最可怕的是最後的刀劍、也就是死亡。他們要斷絕我們與神的的關係。這些不是誇張的描述,是保羅親身的經歷。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中,記載了自己在傳道的路上,遭遇了種種困難:挨餓、受凍、被打、被關、被嘲笑、被圍攻、被盜匪搶劫、被剝奪了一個普通人應當有的自由。保羅甚至被送進監獄多次,最後在尼祿皇帝的判決下被砍頭。這些都是保羅所經歷的患難。然而他自己寫下的書信卻勉勵人,不要為了這些患難喪失了信心,魔鬼想要利用患難打擊我們的信心,叫我們失望離開主,但是沒有一樣患難能夠讓我們與神的愛隔絕,神的愛永遠與我們同在。

保羅引用了詩篇44篇22節:「如經上所記:我們為你的緣故終日被殺;人看我們如將宰的羊。」來勉勵當時的基督徒,不要因在信仰上受逼迫而退縮。舊約時的以色列人,為了神的緣故,被外邦人逼迫,陷入被殺戮的痛苦之中。他們並沒有離開神的道路,也沒有違背神的約。他們之所以受外邦逼迫,是為了對神忠心的緣故。因此他們向神發出呼求,求神施恩拯救。保羅在此安慰陷在困苦中的基督徒,我們也同樣會為信仰而受苦,這是對神忠心的人都可能經歷的,也是神允許的,我們不必為遭遇此事而驚訝。

保羅說出了我們的希望在哪裡?「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保羅在此轉為希望的語氣,我們之所以不害怕,因為我們確信神的愛永遠都不會離開我們。我們雖然遭遇這些苦難,卻不能被打敗,反能能得勝有餘。這句話動詞是「得勝有餘」是現在式,表示現在我們就可以經歷這得勝的生活、而不是將來才成就的。這句話陷在苦境的基督徒很難說出來。明明身陷痛苦,何以能稱自己是得勝者呢?這是保羅從自身經歷所說出來的,他自己陷在監獄當中多年,到處被敵人逼迫。然而他卻靠著主能有得勝的盼望。憑什麼他能做到?藉著主的愛。他在監獄中,主的愛沒有離開他,他甚至發出喜樂的讚美。他在受敵人逼迫當中,主的愛安慰他,他說出了四面被困卻不喪膽。他在死亡的威脅中,同樣經歷主的愛。主的愛是為我們受死的愛,是堅定的愛,不像人間喜怒無常的愛。我們的希望是建立在主對我們堅定的愛上,不是建立在自己的感覺上。我們的心容易變化、容易隨流飄蕩。如果我們與主的關係是建立在自己心中善變的感覺上,我們就永遠沒有得救的確據,永遠在懷疑主是否會拋棄我。但是保羅確知自己永不會被主拋棄,他的確據在於他深信基督的愛永不離開他。
保羅在8:38節說出了:「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這裏保羅表示自己深信一件事,神的愛永不與他隔絕。深信是完成式被動語態,意思是他已經被這信念說服了,這是他心中確立的、不變的信念。沒有任何事物能將主的愛與他隔絕。無論是死、是生、是靈界的力量、不管在時間上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在空間上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或是任何一切其他的事物。一能夠阻隔神對我們的愛。他的確信不是自己對神的愛,因為人的愛可能會因軟弱而失敗,但神永不失敗。神對我們的愛是在耶穌基督裡的,祂已經將愛子耶穌基督為我們捨了,這贖罪的救恩永不改變。我們得救的確據是建立在神永不改變的愛上。也是因著對神不變的愛的信靠,我們能以堅守信心到底。得救的確據是兩方面的,先有神對我們堅定不移的愛。我們才能在祂的保護下,忠心住在基督裡面,至死不偏離。

基督徒不是不會經歷信仰的考驗,生活中所遭遇的困難、如生病、貧窮、受苦、甚至死亡的威脅,都會動搖我們的信心,要讓我們離開主。世界對基督徒的排斥、嘲笑也會讓我們害怕。這些事情的發生,都是試圖將我們與神的愛分離。然而我們靠什麼能守住對主的信心呢?靠著我們從神那裡經歷的愛,他為愛我們賜下了他的兒子,神又應許永不離開我們。
六零年代末期發生的文化大革命,就如一爐試煉的爐火,考驗著當時中國的基督徒。當時教會受打擊大的逼迫,倪柝聲弟兄、與倪師母正在這滾滾洪流中,以自己的生命做出美好的見證。倪弟兄早在解放初期就已經人在香港服事。1951年他接到上海來的電報,要他回上海處理教會所面對的新形勢。他不顧眾人極力的勸阻,堅持回到上海「與弟兄姊妹一同受苦」,他很清楚神為他定的道路。他說:「我的結局,不是被提,就是殉道。」回國後不久就被捕,被打成「反革命份子」,被判刑十五年。如果當年他留在海外,他可能是海外華人教會影響力最大的領袖。然而他卻願意走一條與弟兄姊妹同受苦的道路。

1967年刑期已滿,本可以放出來,但是他因為不肯放棄信仰,繼續被關在勞改農場裡。他與師母身體都很不好,都有嚴重的高血壓、心臟病。但自始至終,他們一直堅心仰望主。師母在倪柝聲被關的二十年內,因丈夫是反革命,受盡欺負。文革時紅衛兵逼她放棄信仰,拉到台子上鬥爭,帶著高帽遊街,任何過路人,包括小孩子,都可以隨意過去打她、吐她唾沫,因為她是眾人所唾棄的反革命份子。甚至有人勸她與倪柝聲離婚、劃清界線以求自保,她都嚴詞拒絕。在所有的逼迫中,她總是在批鬥她的台上一直不停地默默禱告,始終是靠主站住,沒有羞辱主的名。有一次在鬥爭大會之後,倪師母對媳婦說:「聖經上早就命定了:我們成了一台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在她過世的最後一年,流著淚對著離家到農村勞改的媳婦說:「主耶穌是我們最寶貴的救主,你無論如何總要牢牢跟著主。」

1971年倪師母病重,在獄中的倪柝聲似乎有預感,不斷寫信詢問師母的身體情況,信中十分迫切的想早點出來與師母團聚,彌補師母因他受連累的虧欠。他曾說:「我的刑期像是與我妻子的生命在賽跑,如果我能在她還在世的日子出去,就可以好好服侍她,她為我受了許許多多苦。」師母中風過世後,倪柝聲非常難過,悲痛多日。1972年五月底,他的心臟病發作非常厲害,他知道自己時日不多,連續寫了六封信給親人。他與大姊的的信中說:「我病中,心仍喜樂,請你不必掛心,我仍盡力促使自己,不要因病痛难過。」發信後不久,就因心臟病發作,在前往醫院的途中,死在顛簸震動的拖拉機上。臨死前,他留下一張紙在枕頭下面,那是用非常顫抖的手寫下的幾行大字:『基督是神的兒子,為人贖罪而死,三日復活,這是宇宙間最大的事實,我信基督而死。倪柝聲』他與師母用一生的經歷,活出了自己所堅信不疑的真理。
我們在看到他們的見證時,可能會思想到,倪弟兄與師母在受苦的時候,可曾懷疑神對他們的愛,為何他們不管受到何種苦難,都絕不否認主?因為他們對主有絕對的信心。即使在被眾人逼迫,受盡冤屈、病痛纏身、甚至生命都被奪去時,他們都不懷疑神的愛。因為他們都經歷了基督為他們捨身所表現的愛。「主從不離棄我們、我們怎可以背叛祂呢。」這句話在教會歷史上,在眾多的殉道者口中說出。人生最可怕的就是死,然而,即使死亡也不能把我們與神的愛隔絕。在永恆中,我們仍然活在主的愛裡。弟兄姊妹們,你願意確信神對你的愛永不離開你嗎?

結論
從這段經文我們看到了,主對我們堅定不移的愛。世間許多的患難、痛苦發生在我們身上,要打擊我們的信心、甚至要讓我們懷疑神的愛、破壞我們與神的關係。然而保羅在此卻用五個問題回答了我們對神的疑惑。世界要與我們敵對,神向我們保證,會站在我們這一邊。我們的生活會經歷缺乏,然而神卻說祂已將最大的福分賞賜給我們了,就是愛子耶穌基督。魔鬼會控告我們、神說耶穌已經為我們成就了稱義的救恩。仇敵想要定我們的罪,神卻說基督已經為我們死了,也在天父右邊為我們祈求。苦難想要讓我們懷疑主的愛,神卻向我們保證,即使再大的困境,神的愛也永遠不與我們分離。你讀完了這段經文心中的感受是什麽呢?你懷疑神的愛嗎?你感受不到神愛你嗎?還是你堅信主的話,祂說出的應許絕不後悔。我們只要肯定自己是信靠他的人,住在基督裏。就永遠不會與神的愛分離,這愛是在主耶穌基督裡的。這愛也是為我們這群屬主的人預備的。讓我們信靠神的應許,一生永不動搖。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轉帖] 人生危機處處有 -- 基督徒如何伸出援手

蓋瑞.柯林斯(Gary R. Collins) 著/龐慧修 譯

人生總會有遇到危機的時刻,不論是遭逢親人的去世、畸形嬰兒的出生、婚姻的破裂、入學申請的被拒、車禍的發生等等,都會動搖我們的生活,使我們感到驚嚇、焦慮、混亂和抑鬱。在定義上,「危機」是指任何一件 事或一連串的情況,威脅到一個人的幸福,影響到他正常生活的步調。危機之所以會帶給人壓力,乃是因為它干擾了我們的生活,而且它會帶來長期性的影 響,以致我們不得不去作一些以前沒有作過的改變,好應付它的出現。其實對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或挑戰,我們通常都有解決的辦法。然而一旦遇到自己從來沒有經歷過的,和令我們驚嚇的事發生,是用以前的方法所無法解決的,那麼突然間,我們就被迫要尋找全新的、沒有嘗試過的方法來處理所面對的緊張和壓力。學習進一步了解危機對人的影響,與學會以憐憫的心幫助在危機中掙扎求生的人,對基督徒來說是很重要的。
危機不全是一樣的

1. 危機的種類
危機通常可分兩大類,一類是可預期的,另一類是突發性的。可預期的危機是發生在生命中某些特定的階段,例如第一天上學、青少年期的來臨、婚姻生活的開始、邁入中年、從職場退休等等,這些都可以算是危機,需要個人及其家庭付出額外的努力來處理,雖然這類的危機對當事人來說可能很嚴重,但它們都是事前可以預期到的,而且是可以藉著學習適應新階段的生活得以解決。突發性的危機則是很少能預期到的,因此帶來的衝擊力很大。例如無預警地被公司裁員、得知友人在車禍中喪生、未婚妻突然取消婚約等等,這些事件都需要當事人作出很大的改變,因而使他產生很大的疑惑,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

2. 面對危機的反應
在危機發生的時刻, 大部分的人通常仍是用他們原來處理問題的方法來面對,但是他們很快就會發現,過去可行的辦法此時卻不管用,不但危機所帶來的壓力不減,還產生了因無法處理問題而有的挫折、迷惑等感受。這時,一個人內心長期儲存的各種資源就開始運作,使得他在嘗試錯誤中不斷地變換新的方法,用盡全力要使自己接受或改善所發生的、無可改變的狀況。如果最後他所用的所有方法仍然無效,問題依然繼續存在,那麼這個人的身體或心理或二者就會崩潰,成為我們所謂的精神崩潰。這時,他因再也沒有資源或精力來應付這個壓力,就只好在疲憊中放棄。有些人最後會退縮到一個幻想的世界,或持續不合理的行為,以便隱藏或否認問題的存在。

3. 危機的獨特性
每一件危機都是非常獨特的。危機對人會產生什麼影響,牽扯到許多層面, 包括客觀的環境、當事人的個性和心理狀態、有沒有人來支持與幫助他、他個人處理危機的經驗(或缺乏經驗)、危機的嚴重性等等。當危機的壓力變得很大時,有些人幾乎身體和心理上立即就崩潰,但也有些人卻發現他們內在儲存的資源很多,足以面對長期的重壓。不過有些特徵是每位經歷危機的人都有的,例如,焦慮幾乎是必然出現的現象,有時焦慮會嚴重到使人無法清楚地思考問題,或造成不當的行為,甚至作出錯誤的決定,反而增加了更多的問題。此外,無助感也是常見的現象,在危機中的人因為不知該怎麼處理危機,而感到羞恥,因為覺得自己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倚賴別人也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現象,但這也常因此造成新的問題。有時遭逢危機的人會因為過於依賴別人而感到羞恥,或因無法作出決定而有挫折感,也可能因別人主導他的生活而感到憤怒。整體而言,這些反應可統稱為失去自信心,因為他感到易受傷害、失去掌控的能力。對整件危機感到憤怒也是常見的情緒反應,不過這怒氣有時是隱藏在心裡的,但也常會轉移到那些想要幫助他的人身上。在危機中的人因為有很深的挫折感,卻又不知該對誰生氣,因此就把怒氣發洩在那些和他最親密、最不會因其發怒而遠離他的人身上。有時在危機中的人也會對神生氣,但接著又產生罪惡感。此外,在危機中的人還有一個特徵,那就是處理日常生活的效率降低,因為他會反覆思考問題所在,擔心未來會發生的事,不斷地自問事情為什麼會發生,這些都會耗盡他的時間、精力和注意力,以致在日常生活的事物上逐漸停擺。

輔導人處理危機
其實, 危機對人的影響不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產生一些壓力和乾擾而已,更多的時候它會造成我們生活方向的改變,而我們對它的反應也會影響到自己未來的調適和心理的健康。如果能夠應付所臨到的危機,適應新發生的狀況,或是找到有效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那麼我們就能夠得到更大的自信心和更豐富的經驗,因此也更能應付未來可能發生的別種危機。反之,如果一個人無法應付現在的危機,那麼挫敗感和無力感就會持續到下一個所面臨的危機,而他自己也就變得更無法應付未來所發生的狀況。

在危機發生時, 我們都會盡可能運用心中所儲存的各種方法和資源,有時也會尋求專業輔導者的幫助,然而最能幫助我們的,常常是那些我們已經認識、尊崇和敬愛的人。如果輔導者和麵臨危機的人愈親近,癒了解真實的狀況,那麼他就會愈願意被求助者所傳喚,也更願意主動介入處理危機的過程。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幫助在危機中的人呢?讓我們先來看看下表的內容,此表列出一般人處理危機的健康和不健康 的方法。

A. 健康的方法
(1) 承認問題的存在。
(2) 嘗試更全面地了解狀況。
(3) 與親友、牧師或其他能提供幫助的人坦承討論。
(4) 面對負面的情緒,如罪惡感、焦慮、憤怒等等,願意採取行動或改變思考方式,以處理這些情緒。
(5) 分析可改變與無法改變的狀況。接受那些無法改變的事實,並尋找可改變狀況的解決辦法,且逐步實行出來。
(6) 即使問題的出現​​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但接受自己應有的責任,就是要面對和處理危機。
(7) 為危機事件禱告,誠實地向神傾訴心中的感受。謹記神不但知道我們面臨的危機,祂也關心我們的一切。

B. 不健康的方法
(1) 否認問題的存在。
(2) 忽視或隱藏問題,借酒或藥物逃避問題。
(3) 拒絕或不尋求幫助。遠離親人和朋友。
(4) 隱藏傷心、憤怒、罪惡感等情緒。
(5) 不思考實際可行的處理方法。
(6) 責怪別人造成問題,或期待有人為之負全責。把自己看成是無助的受害者,都是因別人的錯誤而受害,除了受苦以外,別無他法。
(7) 拒絕向神禱告。認定危機是神懲罰或是神厭棄自己的證據。

當人面臨疾病、死亡、財務損失、婚姻衝突或其他危機時,身為輔導者我們的目標是幫助求助者避免不健康的思想、感覺或行為,而專注於健康和具建設性的思想、感覺或行為。要能有效達成此目標,輔導者和求助者的實際距離要近(雖不是不可能遠距離地幫助人,但是非常困難),也必須肯立即幫助(即使是在半夜),隨時行動(因為可能要到對方那裡),有彈性地運用各種方法。最符合這些條件的人,是親人、朋友、鄰居、教友與牧師。教會的朋友和牧師是危機中最好的友誼型輔導者,因為對絕望和恐慌中的人來說,他們象徵盼望和屬靈的穩定。究竟我們要如何幫助陷入危機中的人呢?通常這時的輔導者就需要採取主動,他要盡力理清狀況,提供資訊和安慰,有時也要建議可行的辦法。在危機中的人常常感到混亂,不知該怎麼辦,因此需要有一位能真正關心他的輔導者,在不操縱他的情況下,提供支援和方向,直到他能夠自己處理為止。雖然這世上可能沒有一套辦法能夠幫助所有陷入危機的人,但以下所提供的原則卻適用於絕大多數的情況:

1. 盡快聯絡
雖然基督徒相信, 我們可以藉著禱告幫助人,不管他在何方。我們的確不可小看這一點。然而,我們也應該盡可能地藉著陪伴、當面的交談、溫暖和願意傾聽的態度,來表達我們個人的關懷。如果我們能愈快進入對方的危機狀況,就愈能幫助他們,當然,如果能繼續地保持聯絡,也會對他們有所助益。

2. 降低焦慮
這不是說要鼓勵面臨危機的人去想些不相干的事。有時候我們因為想要降低自己在交談中的焦慮,就試著改變談話的方向,其實這對陷入危機中的人並沒有什麼幫助,因為他們想要談、和需要談的,是整件危機的情況,事情的發展,回憶危機未發生前的快樂時光,並且自由地表達他們的情緒,例如哀傷、悲痛、悔恨和憤怒等等。當困在危機中的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時,關懷輔導者一定要表達出平靜、關懷和接納,用聖經中的話安慰他,並且和他一起禱告,而不要阻礙求助者繼續表達他們的傷痛和感受
如果我們對危機的情況所知不多,那麼就要試著去了解危機是如何開始的, 以及在危機發生之前的情況是如何。當我們這樣作的時候,可能會發現到問題的癥結,那時就要開始處理那個癥結。舉例來說,如果求助者說:「本來一切都好好的,直到我出去上班以後情況就變了。 」這時我們就可以假定,上班可能是造成某些危機的起因。有時候為了降低危機中人的焦慮,關懷輔導者要忍受對方所發洩的怒氣,幫助他們更清楚地看見問題所在,並且提供正面的、處理危機的建議,好使他們感受到情況不是全然令人絕望的。不過,關懷輔導者若不謹慎或對求助者的反應不夠敏銳, 也會產生反效果, 例如,我們若隨意引用羅馬書8章28節的話:「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可能會引起求助者的憤怒,特別是當他們認為關懷輔導者對全局沒有真正了解的時候。如果牽扯在整件危機中的不只是一個人,那麼我們最好先處理那位焦慮最深的人,而暫時遣散其他好奇的旁觀者。多年前我們家目睹了一件車禍,一位男孩被車子撞了,因為我太太是個護士,於是她立即為男孩作了急救處理,並且冷靜地和男孩的母親談話。不久之後,這個男孩的哥哥過來,用著十萬火急的態度大聲問道:「媽媽,媽媽,弟弟會不會死掉? 」當下氣氛立時變得沉重起來,於是我太太向這位哥哥保證他的弟弟會好起來,並且對他說,待會媽媽在救護車上可能會冷,叫他去拿一件衣服給媽媽披上,於是他就暫時離開,整個氣氛才又平靜下來。

3. 針對問題
在危機出現的時候,很容易讓人注意到許多已經發生的事,或未來可能發生的事,還有許多「智多星」所出的各種意見,這一切都令危機中的人倍感壓力。作為一個關懷輔導者,我們這時可以作幾件事:首先,可以請他藉著描述自己的感受、想法、計劃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有的話),來釐清實際的狀況。這樣的過程可以使他逐漸找出一個一個的問題,並且看出哪個問題最嚴重,也了解到他已經作了什麼,或是他可以再作些什麼,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有時候我們還需要幫助危機中的人縮小檢視的範圍,找出問題真正的癥結在,列出可用以解決問題的資源(包括金錢、能力、人脈、機會等),問出當事人還有什麼其他可行的方法,並且幫助他加以評估。如果陷入危機中的人無法提出任何解決辦法,那麼關懷輔導者就應該幫他找出一些辦法來,並和他一起討論哪項辦法是實際可行的、真正可以解決問題的、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多年前我去過一個城市, 那裡有許多的房屋被颶風吹倒, 其中有一家的房子全部被摧毀,只剩下一面牆還站立著。在那面牆的壁紙上,我看到幾個大大的黑字寫著:「李家一定會再蓋起來! 」在面臨危機之後,他們已經決定了解決的辦法!

我們要記住, 陷入危機的人常常很容易接受別人的建議,所以我們要小心,不要催逼他們接受我們所提出的辦法。危機中的人最怕的一件事就是再次經歷失敗,這種恐懼常使得他們不敢輕舉妄動,因此,我們不但要幫助他們知道下一步該怎麼作,也要鼓勵他們勇敢地下決心去行動。此外,我們還要知道,關懷輔導者可以努力的範圍,並不需要只限於危機受害者,我們還可以在教會或社區中推動人們對他的幫助,大量的代禱不但可以支持他個人度過危機,更可以證明大家對他的關愛。除了禱告之外,我們還可以加上一些實質的幫助。雅各書說:「若是弟兄或是姊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 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 『平平安安的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什麼益處呢? 」(雅2: 15-16) 基督徒對耶穌基督的信心和對祂的委身,可以藉著對人的關愛而表現出來,而這關愛的行動可能是實際上金錢的幫助、物資的供應、孩童的照顧等等。

4. 鼓勵行動
有時候處在危機中的人會靠自己或靠關懷輔導者而決定一些行動的方向, 但後來卻因害怕而裹足不前,這時關懷輔導者就要鼓勵他按照計畫採取行動, 如果需要學習一些新技能的話,我們也要鼓勵他去學。關懷者要注意,不要事事都替他做,因為當人面臨危機時,很容易變得退縮,等著別人來為他做事,然後又抱怨事情做得不好,因此關懷輔導者要幫助他學習自助。他所決定的每一項行動都應該和關懷輔導者一起討論並評估,如果先前的計畫沒有效果,就必須嘗試不同的或更好的方法。我們在這裡所說的一切,都是假定只有陷入危機中的人和他的關懷輔導者在處理當前的危機事件,但我們不要忘記,大部分的危機都是開始於一連串和環境有關的事件或狀況,因此最有效的處理危機的行動通常是換一個環境,​​例如幫助他換一個工作、發動社區為他另造一間房屋或提供醫療費用、與那些最可能導致他受壓的親友協談等等,都是改變環境以降低危機衝擊力的方法。

5. 接受事實
接受的態度通常是解決重大問題的重要步驟。有些危機會造成永久性的損失,例如親人的死亡、產業的毀壞、致命的疾病等,要處理這些危機必須先有接受的心態,否則就是忽視事實,否認問題存在,延遲解決問題。然而, 接受事實就和接受醫療一樣,需要花時間,這常常意味著清醒而痛苦的思考、個人感受的表達、生活方式的更改調適、新關係的建立、對未來的計劃等等,這也常常會造成新的危機和失敗。對陷入危機中的人來說,最能夠幫助他接受事實的情境就是被一群誠懇、有耐心、樂於助人的朋友圍繞,並且相信救贖主所應許的:「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太11: 28)這樣他就可以經歷到平安和引導,進而得到真正的盼望和穩妥(詩32: 8; 55: 22)。請記住,當人將他的重擔卸給主的時候,祂一定會藉著其他的人來支持這個陷在危機中的人。

(選錄自《友誼型輔導DIY》第7章,更新傳道會出版,2009年5月,120-128頁)

2011年3月2日 星期三

[轉帖] 生命的檔案室

以下文章名為「生命的檔案室」,描述一位因意外早逝年輕人,對信仰的體驗,引人深思,特譯於下:

在清醒與夢鄉之間,我走進一個房間。房間中沒有可辨識之物,只有一面牆上滿滿都是小卡片的檔案標籤。就像圖書館裡按字母順序,登記書名、作者與主題的卡片。但是這些檔案從地板直到天花板,兩端一直延伸似無止境,上面標示著各種不同的項目標題。當我走近這面檔案牆時,最先註意到的檔案標籤是寫著:「我喜愛過的女孩」的那個抽屜,我打開抽屜,翻過一張張卡片來看時,我大吃了一驚,忍不住將抽屜猛然關了起來。因為上面的每個名字我都認得,我突然知道自己在哪裡了。在這個沒有生命的房間中,正裝滿了記錄我生命各樣事情的原始檔案!有著我的每一個或大或小的舉止動作,細節清楚到遠勝我的記憶力。驚訝之情夾雜著好奇心,還有些許恐怖感在我心中迴盪,我開始隨意打開一些檔案,看看其中的內容。有些是甜蜜喜悅的回憶,也有些讓我後悔與羞於見人,我不禁回頭看看是否還有別人在場。

屋中有個檔案抽屜名叫「朋友們」,旁邊另一個抽屜叫「我背叛過的朋友們」。從一般常用的名稱,到特殊奇怪的都有。 「我讀過的書」、「我說過的謊」、「我給別人的安慰」、「讓我大笑的笑話」……有些準確到令人捧腹:「讓我對兄弟大吼的事」,也有些讓我笑不出來:「我在憤怒中作過的事」、「我對父母嘟囔過的話」,總有些內容使我驚訝不已,而有些卡片比我想像的要多許多,也有時比我希望的要少。
為著所活過所作過這麼多的事,我感概不已……我真的有這麼多內容,可以填滿成千上百萬張卡片嗎?可是每張卡片都確認了是事實,因為其上都有我的親筆筆跡,有著我的簽名。當我打開名為「看過的電視」的檔案時,發現檔案中擠滿了卡片,在翻過長達八、九呎的卡片之後,還沒有止盡。我深感慚愧地關上抽屜,不是因為節目的品質,而是這些檔案顯出我居然花這麼大量的時間看電視。當我來到名叫「色慾念頭」的檔案抽屜前時,不禁打了個冷顫,把檔案抽屜只打開一吋,不想看它的數量。抽出一張卡,它的內容細節讓我發抖,居然有這樣的時刻被記錄下來,讓我極為難過,我裡面爆發了彷彿野獸般的憤怒。

我的腦中只想到:「不可以讓人看到這些卡片!絕不可讓人看到這個房間!我要摧毀它們! 」在瘋狂似地爆怒中,我把檔案抽了出來,不管多少,我要將這些卡片倒空燒個乾淨。可是當我把抽屜拉出,卻無法移動任何一張卡片。我急切地想要將它們全抽出來撕掉,卻發現每張卡片都強韌地像塊鐵片。我極為挫敗,全然無助地把檔案抽屜放回原位。我把額頭靠在牆上,發出長長一聲自憐的嘆息。

然後我看到了那個名叫「我傳過福音的人」檔案抽屜。它的把手比旁邊的都亮都新,幾乎沒有使用過。我拉開把手,拿出一個不超過三吋長的小盒子,只要一隻手就可以算出其中所有的卡片。眼淚湧了出來,我開始深沉地啜泣,直哭到裡面開始在痛,從腹中蔓延到全身。我雙膝跪下開始大聲哀哭,為著我的羞恥,鋪天蓋地的恥辱而哭。在淚眼中一排排的檔案架旋轉……千萬不可以讓人知道這個房間,我一定要把它鎖起來,把鑰匙藏起來。

但就在我抹乾眼淚時,我看到了祂。不!可不要是祂啊……不要在這裡,千萬不要是耶穌啊!我無助地看著祂打開每個檔案,抽出卡片來看。我無法面對祂的反應……就在這時刻,我見到了祂的面孔,祂的憂傷遠超過我。祂自覺地走到那最糟糕的盒子前,為什麼祂必須細看每張卡片?最後祂從房間那頭轉向我,滿眼憐憫地看著我,走過來雙手環繞我。雖有很多可講的話,但是祂不發一言,只是安靜地與我一同流淚。然後祂站起身來,回到牆上的檔案櫃前,開始把檔案一個個拿出來,在每張卡片上簽名。 「不要啊!」我吶喊著沖向祂,「不!不!」是我唯一能說的話。我把卡片從祂手中搶過來,祂的名字不可以寫在這些卡片上。可是鮮紅色粗大字體已經生動地寫上了,耶穌的名字蓋過了我的,是用祂的血寫的。祂溫柔地把卡片拿了過去,露出憂愁的笑容,繼續在卡片上簽名。我無法明白祂怎能簽得這麼快,一眨眼間,祂就結束了最後的檔案,走回我的身旁,把手放在我的肩膀上,嘆口氣說:「成了!」我的眼淚湧了出來,這不是在十字架上最後的話嗎?

祂站了起來,帶我走出房間,回頭看看房間裡抽屜中還有許多空白的卡片,將要寫下我人生將來的記錄,我對祂說:「請你留下來,與我同寫以後的人生記錄。 」這位年輕人的生命雖已結束,但他的禱告,也可以成為你我的禱告,讓更多人生檔案從黑暗污穢,轉成光明潔淨。你願意嗎?

(呂允智牧師譯)

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按摩西榜樣設定服事成長目標

1. 順服神的呼召(出3:5 ~ 4:18)
摩西在曠野牧羊四十年。神呼召他帶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進入迦南地。他知道自己的弱點,也知道這事的困難。在神給他印證之後,終於願意順服神的呼召。在我服事神的十幾年中,許多次遇到服事的邀請。有些正是我的弱點,如羞於與陌生人交談,直覺的就想推掉。但神憐憫我,當我硬著頭皮接下時,才知道神賜下的能力大過我的軟弱。
服事目標: 當呼召臨到時,先判斷是否合神心意。若仍疑惑,就努力尋求神的印證,若清楚是神的旨意,就義無反顧的接受。當擔心自己能力不足時,求神加添力量。當害怕別人批評時,求神使我剛強,以神的工作為首要考量。

2. 遵守神的命令(出7:6, 14:26~27, 35:1)
帶領一群為奴多年的百姓脫離法老的轄制,面對前有大海後有追兵的困境,仍憑信心舉仗,完成這些困難的工作需要極大的勇氣。在曠野物質缺乏之下,仍具細靡遺的按神指示的計畫建成會慕。按人的小信早就退縮了,摩西看重神的命令,盡心盡意完成神所吩咐的任務。是忠心管理神家的好榜樣。
服事目標:我常會對一些困難的工作心生畏懼,想替神找一些容易的出路。如傳福音時擔心被拒絕,就略過神的審判,單講神的恩典。這是因為我在乎人的看法重於神的看法。當學習在神的命令上不打折扣,謹守遵行。

3. 忠心傳講神的律法(出19:7, 24:3)
律法是神子民行為的依據,以色列民有別於外邦人乃是因為他們有律法。摩西在西乃山從神那裡領受律法,他回到山下就忠心的向百姓陳明,並要求他們遵行。神子民蒙福或遭禍全看他們是否遵守律法。基督徒的成長也是看他們是否重視神的話。
服事目標:我在教會中教主日學已有七年。發現自己偏重整理重點,傳遞知識。對學生是否有所啟發,對他們靈理是否得到激勵並不重視。我願在神的話語上更下工夫,將神的話解開,讓信徒得供應。更能思考神話語對自己的衝擊,鼓勵弟兄姊妹愛主愛人,起身行道。

4. 為軟弱的百姓代求(出32:11~13, 32:30~32, 34:9)
摩西在以色列民犯罪時,按神的應許向神求饒恕。他的心中毫無自義,反倒是體會神憐憫的心為百姓代求。期望百姓得到赦免,神的名得到榮耀。
服事目標:我對軟弱的弟兄姊妹常會缺乏憐憫,而存論斷的心。看到不合自己想法的人,批評往往多於代禱。我願操練愛人的心,多為自己的弟兄姊妹代禱。當他們得到復興,大家一同建造教會時,神的心才能得喜悅。

5. 親近神求見神的榮耀(出33:18~23)
摩西能與神像朋友一般,乃是他看重靈修,與神相遇等的機會,而且懇求神與他們同行。與神之間親密的關係,是信心增長的根源,也是服事的動力。摩西在強大的壓力下仍能堅守神的託付,因他親自與神說話,親眼見過神的榮耀。
服事目標:我在服事的過程中常會落入僵化的陷阱。敬拜神按程序進行,卻少了敬畏的心。禱告也失去了味道。求主助我操練每日親近神。禱告能自然而真誠,避免習慣性的重複話語。

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神拯救的堅定心意


(羅馬書8章26-30節)
在上一次講道中我們提到了盼望這個主題,大家應該還記得我們是用智利礦工的例子,來表明一個人能忍耐痛苦,他力量的來源就是對結局心存盼望。

我們活在一個廣告充斥的時代,每一個廣告都給你一種盼望。有個賣健康食品的廣告,代言人都是健康漂亮的俊男美女,我們看到了就想像,自己吃了這種食品之後就會和他們一樣。買車的廣告就出現了一個西裝筆挺、風度翩翩的高尚人士,開著性能優越的新車,當車子停下來,一位美女走進車門。這給我們這些平凡人一些想像,一旦買了這種高檔車,人也變得高人一等了。廣告的策略是滿足人對自己的理想的期待,我要更健康、更美麗、更聰明、更得人尊敬。他不斷地給人盼望,雖然這些盼望很可能只是一廂情願的空想。大我們看透了這些廣告了之後,在聽到一些美麗的應許,心裡大概都麻痺了,又在開空頭支票了。當我們信主了之後,我們也聽到了許多將來的盼望。我們心中對這些盼望的感受是什麼?會不會也是聽多了也就麻痺了?耶穌應許我們將來接我們要進入祂的國度,要賜給我們榮耀、要與祂同在,不再有痛苦、眼淚、死亡。我們對於這些應許,心存盼望嗎?還是把他們當成是商業廣告一樣,當成是幻想。你對主的應許的態度,就是你今生所採取的人生觀。你如果不信這些會成就,你就會努力掌握把今生能得到的利益。如果你真的相信主的話是不會騙人的,也必然會實現的,你的人生就會積極按照神所命令的話去行。因為這一切是神必定要完成的計劃,我們就在祂的計劃中。
我們心中所有的問題是:「神所應許的基督徒將來的榮耀,是必然會實現的嗎?」為什麽我們今天卻看到,幾乎每個基督徒在地上都還有許多勞苦愁煩?而且得救之後還在無止境的與罪掙扎。我們知道,走成聖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成聖的過程中,常要與貪愛罪惡的肉體對抗。這個過程是相當辛苦的。雖然自己已經得到耶穌基督的救贖,然而我們仍然活在一個彎曲悖謬的世代。屬世的風俗似乎是與我們的信仰相反。處處我們都會遇到環境的挑戰、罪惡的引誘、世俗的牽絆。我們活在世上常常心中掙扎,正如保羅所喊出來的:「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我們現在的景況就是,正在經歷「現在的苦楚」。然而這苦楚並不是沒有希望。正如18 節所說的:「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在這種困難的環境中,讓我們撐下去的力量就是「得贖的盼望」。這盼望讓我們知道:我們要往何處去?我們將來的結局如何?

當我們知道自己要去哪裡之後,我們最想知道的是:要靠著什麼讓我們能一步一步走下去?現今雖然經歷苦楚,有幸的是我們走成聖的道路,有聖靈保惠師相伴。祂從起頭到末了是我們的保護、是力量的泉源、是隨時的安慰、也是我們最終得榮耀最大的保證。整個第八章就告訴我們這個盼望是實在的,也是確實能達成的。聖靈保惠師在我們身上成就了什麽呢:
祂使我們稱義:(4 節)「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
祂給我們力量治死肉體:(13節)「若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必要活著。」
祂讓我們知道自己是天父的兒女:(16 節)「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 神的兒女。」
祂讓我們預嘗將來屬天的基業:(23節)「就是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自己心裡歎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
今天我們要講的主題就是,神對我們拯救的旨意。是確定會成就的、是堅定不移的。我們按照神的心意走下去,是永不會失望的。我們要從三個方向來看,第一(26-27節)即使我們不知道如何向神祈求,聖靈在我們心中替我們按著神的心意,向神發出禱告。第二(28節)神使萬事運作完成神的心意,就是讓所有愛祂的人得益處。最後,(29-30節)的心意要如何成就?愛祂的人得的益處是什麼呢?就是:祂一步一步讓屬祂的子民效法祂兒子的模樣,從稱義開始、直到祂旨意的成全,到就是神子民最後能得到屬天的榮耀。整段經文圍繞著神的心意這個主題。什麼是神的心意?就是我們這群蒙神拯救的人,他必要拯救到底。我們看到環境的困難,失敗的打擊,然而神的心已超過這一切,他要拯救他的子民,勝過這一切失敗,最終進入祂的國度中。這是必然要實現的、信靠祂的人不致失望。接下來我們會一段一段研讀。

聖靈照神的旨意替我們祈求
「26 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 27 鑒察人心的,曉得聖靈的意思,因為聖靈照著 神的旨意替聖徒祈求。」

前面的經文與本節一共提到三個嘆息, 天地萬物一同嘆息勞苦、我們活在嘆息中、聖靈為我們代禱發出嘆息。他們嘆息的原因是什麼?這三者又有何關係呢?我們一起來看。
萬物的嘆息:(羅8:20-22)「因為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不是自己願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 21 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 22 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嘆息勞苦,直到如今。」萬物嘆息是因為人類墮落後,萬物同受咒詛,服在虛空之下,這虛空就是罪的影響,使生存成為沒有意義的。它們也想脫離這命運,但沒有辦法。
基督徒的嘆息:(羅8:23) 「不但如此,就是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自己心裡嘆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我們為何會嘆息?因為我們是活在一個地位已得救贖,然而生活上還要與罪惡對抗的景況。我們雖然罪得赦免、然而身體尚未得贖。活在救恩已然得到,但又未完全實現的中間階段。每日與肉體掙扎,接受環境的試煉。這就是我們為何會軟弱的原因。然而我們在軟弱之中,經常向神發出呼求。主知道我們的苦況。聖靈保惠師親自來幫助我們。

這節經文就提到了聖靈的嘆息:「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原來的意思就是:聖靈伸出手來幫助我們離開軟弱。這是聖靈主動的行動,他一見我們軟弱,不願我們陷在其中,祂及時伸出援手,拉我們一把,助我們脫離困境。當我們軟弱的時候,常會有種自我哀嘆的心理,反正我就是不行。但是我們不需要沉溺在軟弱中,聖靈保惠師是我們的幫助,祂隨時願意助我們一臂之力。祂如何做呢?

在我們禱告時常會有不知如何禱告的情形。因為我們是活在有限的能力中,我們不知道別人怎麼想、不知道萬事將來如何演變。然而神是知道萬事的,祂知道什麽是對我們最好,祂在我們身上有祂的計劃。我們不知道他的計劃,又如何能夠按照祂的心意來禱告呢?會不會神的心意是要我去東、而我卻拼命禱告向西呢。如果憑著我們自己的想法禱告確實會如此。
在我剛信主的時候,曾問一個問題:「我怎麼知道神會垂聽我的禱告呢?會不會是我自己心理作用,自己向自己講話?」一位屬靈的長者就用這句經文回答我。「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是的。我們真的不知如何禱告。但是神卻知道我們的困難,他也知道我們在摸索人生方向的時候的迷茫。

26節後半說:「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聖靈保惠師住在我們每個基督徒的心中,他深知我們的困難。我們的嘆息祂全明白,所以祂也用說不出來的嘆息替我們禱告。我們嘆息、祂也與我們一同嘆息。我們不知說什麽,但祂替我們把心中說不出的禱告向神說出來了。這裡讓我們知道神對我們的關注,在我們願意向神發出禱告時,三一神全然參與在其中。聖靈保惠師在我們心中運行,感動我們、為我們向神發出我們本來說不出的話。聖子耶穌基督在天上父神的右邊,為了我們向神代求,神父在天上垂聽我們的禱告。我們是何等渺小的人,我們所能發出的禱告,在神的全智中,是何等的幼稚。然而神願意聽我們的禱告。而且三一身全部一起行動,為了讓我們的禱告達到服面前。聖靈為我們發出說不出的嘆息、主耶穌為我們代求、天父垂聽我們禱告。我們真是一群蒙主大愛的人。因著神的愛,祂這麼看重我們,三一神全心聽我們向祂發出不完全的祈求。當我們知道,禱告時神在垂聽,我們還能忽略禱告嗎?

按神心意的禱告
我們都知道禱告的重要,然而禱告也是基督徒最需要操練的功課。我們必須承認,自己花在禱告的時間,遠遠低於花在其他活動的時間。為什麽禱告是個最難學的功課呢?因為我們太靠自己了。我們總想把萬事握自己手中,一切的行為、一切計劃、全部在自己掌控之下。而禱告卻是要我們放下自己,聽從神的聲音。禱告不是將我的想法告訴神,讓祂批准。那是單向的報告,不是雙向的禱告。禱告除了將自己的需要傾心吐意的告訴神,並要順服在神面前,讓祂直接向我們的心說話。這節經文提到的:「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也就是聖靈按照神的心意來替我們代求。我們不明白神的心意,我們可能自己的意見很強,要神成就我們所求所想的。然而神卻是讓聖靈住在我們心中,教導我們如何按照神的心意求。當我們有順從聖靈的心時,我們所求的就不是讓神成就自己的心意,而是讓神的心意成就在我們的身上。

27節說:「鑒察人心的,曉得聖靈的意思,因為聖靈照著 神的旨意替聖徒祈求。」神能看透我們心中的隱情,祂知道什麽對我們最好。聖靈保惠師明白父神的旨意,祂在我們心中動工,讓我們服在神的引導之下,教導我們按照神的心意求。所以我們在禱告的時候,一面想到的是自己的需要、自己想要成就的事。但是這些想法,在我們禱告之後,卻會被神修正。把其中不合神心意的拿掉。我們在禱告中也一步一步接受聖靈的引導,明白神的心意。

從上面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看到神對我們拯救的心意。當我們走在成聖的道路上,雖然我們仍活在嘆息勞苦中,但是主親自介入我們的生命,他差聖靈來幫助我們,按他的旨意祈求。雖然經歷環境的考驗,神卻讓我們知道,最終榮耀遙遙在望。從這裡可以看出祂對我們的愛。祂既拯救我們,就定意成就這救贖的工作,直到我們得到最終的榮耀。所以我們知道:成聖必經痛苦、但卻能心存榮耀盼望。

神運行萬事讓愛祂的人得益處
「 28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 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
本句開頭的「我們曉得」即表示所說的,是個普遍接受的道理,就如前面曾出現的(22 節)「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什麽事大家都接受呢?就是萬事互相效力的這句話。這句經文是我們相當熟悉的經文,也是很多人喜歡的經文。我們常用這句話來安慰陷在困難中的基督徒,萬事都有神的美意。我們感到疑問的是:這句話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它的前文後理是什麼?前段經文講到信徒在勞苦嘆息中,主賜聖靈幫助他能按神的心意禱告。這裡怎麼會轉到萬事互相效力呢?兩句經文相通的觀念就是,神為了成就在聖徒身上的心意,直接介入聖徒的生命中。前句是聖靈在我們心中動工,按神的心意為我們祈求。後一句神在萬事上動工,促使一切發生的事,成就聖徒的益處。整段經文是連貫在「神必要成就拯救聖徒的心意」這主題上。

我們先看28節,原文的順序是這樣的:「為了我們這群愛神的人的好處,神使萬事互相效力,也就是為了這群是按他的旨意被選召出來的人。」首先我們必須注意的是,這句話的主詞雖然有的版本沒有寫出來,但是非常明顯,能按神的心意選召人的,必然是神自己。這裏得益處的基督徒,保羅用兩個句子形容。一是愛神的人、另一是按祂旨意被選召的人。兩個動詞「愛」、「是按神心意被選召」都是現在式。表示這群人對神有持續的愛,也一直是按神心意被選召的人,沒有改變。這裡也告訴我們,一個是神所選召的人,必定也是持續愛神的。神也一直動工興起萬事,讓這些人得到益處。他們得到什麽益處?神怎麼樣讓他們得益處呢?不是平安幸福、不是萬事順利。這裏的益處不是在講這些世人所求的好處。這裏的益處與整段經文有關,整段經文在激勵屬主的人,明白神在拯救他們的事工上的心意。也就是雖然他們在今生,經歷18節所說的「現在的苦楚」雖然在盼望身體得贖前,會遭遇與罪的掙扎。但是這一切都不能阻擋我們這群信靠主的人,將來得到主要給我們的榮耀。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許多時內心的軟弱、外在的打擊在動搖我們的信心,想要把我們從主的手中奪去。然而主的話讓我們知道,他對我們拯救的心意是如此清楚。既然我們已經跟隨祂了,祂不會放棄我們的。不管我們一生發生了什麽事,這一切都有神的美意。對於活在困難中的肢體,要接受這個教導是不容易的。有的時候我們用這句話來安慰人的時候,如果我們不是出於愛心,有時還會有反效果。受傷的人聽到安慰的話,甚至會問:「我受到了這麼大的傷害,得了什麽益處?你說這話很輕鬆,聽在我心裡就像刀割一樣。」在神面前我們真的要小心,只有神才能安慰人的心。不要太快告訴人苦難的答案,我們不明白為什麼,就必須承認我們不明白。先站在他的立場一同向神禱告求問。讓神進入他的心中安慰他。
有一個故事,講到一個自閉症的小孩,名叫尚恩。他的動作笨拙、反應遲鈍,在運動比賽上,是個拒絕往來戶。哪一隊只要有他就必輸無疑。雖然如此,他仍然對運動充滿了興趣。每次興沖沖地跑去參加都被打回票。看在父親的眼裡,心中充滿了傷痛:他曾發出疑惑:「神所創造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可是,我的孩子尚恩卻不能像其他正常小孩一樣,自由快樂的學習;他的理解力遠不如人。我想問神:在我孩子身上,祂到底有什麼計畫?」

有一天,尚恩與父親一同散步到公園裡,看到了兩隊小朋友在玩棒球。尚恩興奮地衝過去,但是他又害怕不敢開口要求,因為他已經被人拒絕怕了。身為爸爸的,就挺身而出向雙方隊長提出商量,讓尚恩打一次好嗎?兩位隊長面有難色,然而耐不住尚恩爸爸的懇切要求,其中一隊就勉為其難的答應了。尚恩被派在外野,通常是沒有什麽球被打過去的,然而尚恩戴著棒球手套,興奮地為自己的對貢獻力量,雖然他的力量微不足道。

打到最後一局時雙方的分數是9:6尚恩的隊輸了三分。輪到他們進攻,這是最後反攻的機會,好不容易三個人已經上壘了,只要打出安打就能送人回來得分。在這個關鍵時刻,竟然輪到尚恩打擊,隊長天人交戰,想把尚恩換下來。然而他看到了尚恩爸爸可憐的眼神,實在不忍心。他搖搖頭,輸就輸吧!尚恩不知道自己在這個時刻竟然身負全隊輸贏的重任。拿著棒球棍,有模有樣地站上打擊區。對方投手朝著尚恩投出了一記又直又慢的球,擺明了就是讓尚恩打的。隊友喊著「尚恩!打!打!」尚恩大棒一揮,竟然揮了個空。要小心三次揮空就要出局了,勝利就無望了。第二球,對方投手投出個更好打的球,簡直就是放水要讓他打的,尚恩連這樣的球也揮了個空。最後一球,大家已經知道沒希望了,好戲就等著結束了。對方投手竟然叫尚恩舉出棒子,他則朝著尚恩的棒子投出去。球觸到了棒子,反彈出來,滾!滾!滾到對方投手的面前。隊友大叫:「尚恩!快跑一壘,你打出去了。」尚恩還傻乎乎的,慢慢跑向一壘
對方投手撿起球來,本來該向一壘傳過去,將尚恩封殺的。沒想到他竟然往右外野用力一丟,一壘手根本接不到。尚恩這輩子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上過一壘。他撲倒在一壘壘包上,睜大了眼睛,一臉不敢置信的樣子。

隊友高呼:「尚恩,快跑!跑二壘。」尚恩也興奮的拼命跑。右外野手明白了隊長的意思,本來該投向二壘的球,卻投向更遠的左外野。「尚恩!再跑。」對方全隊似乎有個默契了,都是越丟越遠,連接都接不到。尚恩就這樣一路跑回了本壘。他的隊一口氣得了四分。當他跑回來的時候,全場歡聲雷動。他的隊友們隊員衝出來,在本壘把尚恩高高的舉起來。「我們贏了!我們贏了!尚恩是英雄!」因為他擊出了再見安打,並且為自己這隊贏得了勝利。

父親興奮地掉下眼淚,他跑去兩個隊長的面前說:「謝謝!謝謝!尚恩這一生還沒有這麼快樂過,你們真是尚恩身上的天使。神使用你們實現了祂在尚恩身上的計畫。」

兩個隊長感恩地回答:「叔叔,我們本來就應該如此的。只是我們以前只顧贏球,不讓尚恩參加。今天有這個機會,讓我們看到人生有比贏球更有意義的事,我們還要感謝尚恩呢。」

是的,人生有比成功更有意義的事。這兩隊小朋友合作無間,讓尚恩知道人性純真而美麗的一面。他們就是神差來鼓勵尚恩的天使。尚恩也是神所安排的天使,讓小朋友們學會愛與分享。萬事在神的手中,讓愛祂的人都得到益處。我們能不能從神興起的萬事中得到益處呢?我們是不是愛神的人呢?

神的旨意是讓我們效法他兒子的模樣
「 29 因為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使他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 30 預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們來;所召來的人又稱他們為義;所稱為義的人又叫他們得榮耀。」

本節經文開頭有個因為,表示是前一句經文的原因。為什麼神讓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的益處呢?就是因為神的旨意就是要屬他的人,一步一步地蒙拯救,活出神所預定要我們活出的生命來。這個生命就是基督完全的形象。這與我們墮落之後的生命景況是相反的,我們原本有神的形象,卻在犯罪後失去了,但是神卻要藉著基督救贖的工作,一步一步恢復原有的神的形象。所以祂預定我們在祂的救贖計劃中,效法基督完美的模樣,最終得到榮耀的身體。救贖的計劃就是一個恢復、或再造的過程。其中提到神的行動有:預知、預定、呼召、稱義、最終得榮耀。這就是神整個拯救的計劃,也就是神的旨意。本節與前一節的關係在於:神對於屬他的人有一個拯救的心意,因為祂要成全這個心意。因此就配合萬事萬物,讓所有按神旨意被召的人,最終能完成祂所期待的結局,也就是最終得到祂所賜給我們的榮耀。

讓我們從兩方面看這句經文。第一這群神所預知、預定、呼召、稱義、得榮耀的人是誰?
從上下文來看非常清楚。27節說聖靈保惠師按神的旨意為誰祈求?「聖靈照著 神的旨意替聖徒祈求。」神在聖徒的身上有祂最終的旨意。28節說:神要使誰得益處?按祂旨意被召的人、也就是愛神的人。這節經文把聖徒描述的更清楚:就是按神的旨意被呼召的人、也就是愛神的人。這些人在神的計劃中會如何得拯救呢?29節描述,首先神是預知這些人的,這預知不是臨時知道的,是在永恆之中。這正與保羅在以弗所書1章4-5節中說的:「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裡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又因愛我們,就按著自己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 兩邊的意思是相合的。又與彼得前書1章2節對基督徒的描述:「就是照父 神的先見被揀選,藉著聖靈得成聖潔,以致順服耶穌基督,又蒙他血所灑的人。」兩邊說法也相合。神所預知的人就是一群屬神的人。預知這個字所強調的不是神全知全能,所以人要怎麼做神全都知道,以此提供神預定的根據。這說法似乎過多的遷就神學。新約中知道某人,是特別指與某人有特別的關係。舉個例子(羅11:2)「神並沒有棄絕他預先所知道的百姓。」 不是在講神預先知道這百姓會不會對祂忠心。而是強調這群百姓與神有關係,是神的選民。 再舉個例子(林前8:3)「若有人愛 神,這人乃是 神所知道的。」 這節不是在講神知道誰會愛他,而是說愛神的人,與神有種特別的關係。所以說:「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重新翻譯就是:神預定這群他所預知的人,去效法他兒子的模樣。誰被神預定?就是神所預知的人,定他們什麽?就是效法基督的模樣。這些人是哪些人呢?就是前面一路下來所說的:聖徒、愛神的人、按神的旨意被召的人,
這些人在萬世以前被神所預知,是屬祂的人,這群人也被預定去效法基督的模樣。接下來一連串的行動的受詞,全部都是這群人。也就是說神的拯救行動,是一步一步成全在這群人身上。這群人是誰,就是屬神的人、也就是基督徒、也就是持續愛神到底、按照神旨意被召的人。我們不去妄加猜測這些人是誰?神知道誰是屬祂的人,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知道的是:如果我一直愛祂、一直信靠祂到底,我就是這群人。反之,如果我最終不愛他、離棄祂,我就不是他所預知、預定屬神的人。

我們這裡不想強調預定論,只是把經文重要的意義講出來,不要讓人誤解。8:29-30這兩句話是講得很確定的,從哪裡看出來呢?首先保羅使用希臘文的不定式,來描述神在聖徒身上的行動。希臘文的不定式的意義,就是一次成就、不再繼續的行動。雖然這行動有些還沒有完成,但是在神的眼中,這都是已經完成的事。我們會覺得奇怪,我們已經得稱義了、但是還沒有得榮耀啊?那是未來的事,為什麼使用不定式呢?因為神在這群人身上的拯救計劃是如此確定,以致雖然還沒有得榮耀,在神眼中已經是確定會發生了。這讓所有活在今天彎曲悖謬世代的基督徒,心中抱著堅定的盼望。今天雖然必須忍受與罪惡鬥爭的痛苦,但是將來的盼望必然會實現。因為救恩的成全,是在神的旨意當中。

我們在這段經文中看到了神在聖徒身上確定的拯救計劃。我們看到了會有什麽想法呢?有的人會生出輕忽的想法,反正我們已經被神預定最終得榮耀了,我們就放心的敗壞吧!有這種想法的人,是保羅嚴重警告的。他在羅馬書發出兩個警告:「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麼? 斷乎不可!」、「我們在恩典之下,不在律法之下,就可以犯罪麼?斷乎不可!」有這種賴恩犯罪想法的人,保羅是嚴重的警告,因為他們濫用了神的恩典。這種人是不是神所預知、預定最終得榮耀的人?我們要看他是不是一直有愛神的心、與不變的信心,走完神拯救的道路。變節的人我們可以從他的表現,知道他不是神預先知道的人。

那這句話對我們又有何意義呢?我們知道神的計劃是要我們效法祂兒子的模樣。我們現在已經接受神的呼召、從罪中得稱義,但是這只是個開始。神的計劃是完整的拯救,也就是稱義、成聖、得榮耀,我們每一步都不能輕忽。應該要順服聖靈的引導、治死肉體、盼望最終身體得贖。這是神在我們身上的計劃,我們屬神的人應該活出神在我們身上的心意來。知道神拯救的堅定心意、知道這世界暫時的苦楚必要過去,就要堅定信心、效法基督完美的形象,積極的活出神的心意來。

看到同一節經文,竟然會生出有兩種不同的態度。屬神的人應該非常明白,那一種心態才是正確的。救恩的確據不是讓我們濫用來輕忽神公義的審判,而是讓我們這群得到救恩的人,更加警醒、堅守真道,不要害怕現今的困難而放棄。稱義只是救恩的開始,我們還要靠著神走成聖的道路,千萬不要半途而廢。最終得榮耀是確實的,到那日我們都能身體得贖,得到神賜給我們的榮耀。這個榮耀的盼望支持著我們,活在今天這個悖逆神的世代中,堅定信念、不致喪膽。

這裏一連串提到神拯救的作為,強調這一切完全是神主動、計劃的作為。是出於祂的恩典,把人的功勞完全排除在外。他在我們還懵懂無知、不認識他的時候就預知、預定我們效法他兒子的模樣。祂在我們還遠離祂的時候,就讓福音的呼召臨到我們。祂在我們願意承認自己的罪,接受救恩時,稱我們為義。在我們順服祂的引領走完成聖的道路時,使我們得到最終的榮耀。救恩出於神主動的恩典,這不單是聖經明白說出的話語。也是我們信主之人普遍的經驗。我們當中大多數是出生在不信主的家庭,從不信到信的過程,經歷神主權的介入,超過我們所能預料的。

我說一個見證,我在大學團契時,有一位學姊帶領我認識主,她的父親原是一個地痞流氓,當地的人稱他為「土皇帝」。他練過功夫,所以常常仗著自己身手矯健,把人打的頭破血流。有一次在賭場見到老闆詐賭,他路見不平當場拆穿、翻了人的賭桌。賭場老闆花錢雇了幾個打手,將他的腳筋幾乎砍斷。他滿心憤恨、咬牙切齒,發誓病好了之後一定報仇。但主的救恩臨到了他,這個十惡不赦的流氓,竟然因禍得福。他為了治病被轉到基督教醫院。他在那裏遇到了一位原本也當流氓的朋友,這朋友與他原來都看不慣基督教,曾經結夥到福音布道會中攪局。當時他們設下計謀:別人佈道,他們就衝上去辯論,讓人傳不下去。如果辯不贏,則罵髒話,讓傳教士難堪。然而當這姊妹的父親遇到這老朋友時,朋友已經不當流氓了,竟成了基督教醫院的義工,謙卑地為著病人處理排泄物,倒尿壺。原本脾氣暴躁、趾高氣昂的流氓,竟然完全變了個人,姊妹的父親就好奇問他轉變的經過,原來他明白了耶穌的愛,相信自己是個罪人,從此改過自新。姊妹的父親覺得驚訝,深受感動,願意將基督接收到自己心中。他回到家後把頭剃光表示自己改換一新,並把原本在廟前拉的胡琴丟掉,表示再也不去拜偶像了。神從此改變了他的生命,他遇到了當年把他腳砍斷的仇家,那些人膽戰心驚,本預計他會回來報仇。沒想到他的父親,卻告訴他們,過去的恩怨,一筆勾銷、不再追究。當她父親在被一個小孩子罵髒話侮辱的時候,願意忍氣吞聲,不動火氣。這在他不信主的時候,早就衝上去把他打得人仰馬翻,如今卻俯首甘為孺子牛。一個流氓的生命被主改變了,這是誰造成的?不信主的人可以說是人自己一時想不開,被迷信給騙了。但是我們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是主的手動工將我們的心徹底改變了。

保羅對自己被主改變的經歷更是記憶深刻,他這一個頑固不化的法利賽人、到處逼迫基督徒的教會敵人,竟然在一次事件中,被基督完全改變了。成為一位為主所差遣的使徒,為傳福音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生命。這個轉變的經歷太戲劇性了,他不認為自己有這個能力來改變自我。而將一切蒙恩得救的原因歸於神的作為。這段經文所強調的正是如此。我們同樣反省自己得救的過程,很多人是在拜偶像的家庭中長大,也有很多弟兄姊妹是從小在無神論的熏陶之下長大。聽到福音,先天就有種反感。有的人曾經嘲笑基督徒、甚至於基督徒辯論。然而主沒有放棄我們,將我們剛硬的心軟化,在我們原本已死的生命中注入願意悔改的新生命。所以我們同保羅有著類似的經歷,當談到自己得救的過程的時候,許多人都歸功於神。若不是祂改變我們,我們仍然抱持不信的心態,活在神毀滅的命運中。這一切只能歸功於神主動地尋求我,改變了我的命運。當我們回顧自己歸信的歷程,才知道自己原本在祂拯救的計劃裡。我本是那流離失所的羊,是祂將我尋回祂的羊圈。

結論
綜合今天所講的內容,我們得到幾個結論。我們這群蒙恩的人,是活在神拯救的旨意當中。主的旨意是要救我們,從一個悖逆的人,回轉變成效法主耶穌樣式的人。祂的作為顯在三方面:(1)在我們軟弱的時候,聖靈在我們心中動工,幫助我們按照神的旨意禱告。(2)祂配合萬事讓我們這群愛祂的人得益處。(3)他從頭到尾按著他的心意拯救我們,在我們身上成就祂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效法基督的模樣,最終得到天上得榮耀。

我們活在神的心意中的人該有什麼態度呢?我們遇到痛苦挫折的時候,不要失望到放棄信心。主既然拯救我們,祂拯救的手不會離開我們。他不放棄我們,我們怎麼能自暴自棄呢?神所應許的必然會成就,主所給我們的應許就是最終得榮耀的盼望,這不是空頭支票、不是空洞不實的廣告。主說出的話必然成就。既然主在我們信主的人身上,有祂要完成的心意。我們當義無反顧跟隨祂、順服祂,最終活出他的計劃來。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