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弗所書4:1~16
教會是許多的信徒組成的,這群不同的人如何能夠合作,建造合一的教會?保羅在以弗所書中有清楚的說明。
合一的實踐:愛心行事
「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 2 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 3 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4:1~3)
以弗所書是保羅被囚時所作,被稱為獄中書信。在獄中,他牽掛著親手建立的以弗所教會,寫這封書信談到神建立教會所要成就的事。本書前面1-3章寫出神對教會的心意。接下來這章,保羅進入生活實踐的主題。我們應在生活見證上行事為人與蒙召的恩相稱,使神的心意得以滿足。 我們這群蒙召的人,如何活出與蒙召的恩相稱的生活?首先要求的是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4:24),然後是肢體的合一(弗4:3)。肢體之間應如何搭配?以下是五點原則:
(1)謙虛:不誇耀自己,不輕視別人。腓立比書中說:「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2:3)
(2)溫柔:有柔軟性格,卻不屈服,不輕易發怒,但也不懦弱。加拉太書中提到勸誡的態度就是溫柔。「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加6:1)
(3)忍耐:保羅書信中,忍耐與溫柔常連在一起。願意忍受別人無理的挑戰,自我約束,化解了許多可能引發的爭執。
(4)用愛心互相寬容:人總是嚴以待人,寬以律己。只有發自心中對人的愛,才可能包容別人的缺失。
(5)用和平彼此聯絡:維持合一必然要相互尊重。彼此溝通了解,和平相處。
以上提到的五點肢體搭配的原則,應用在教會之中,目的是要維持肢體之間的和諧,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合一是聖靈所賜,我們不能輕易破壞它。
合一的根基:同信一神
「4 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 5 一主,一信,一洗, 6 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 (弗4:4~6)
教會組成份子複雜,各有各的背景,各有各的個性,如何能夠保持合一?我們之所以要竭力保守合一的原因是:
(1)身體只有一個:人的身體能夠合一運行,是因為各個肢體能合作無間。如果個別肢體不配合,全身的功能就無法正常發揮出來。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唯有合一,身體才能成長。
(2)聖靈只有一個:信徒在基督裏由聖靈而生,而能進入神的家,成為神家中的一份子。住在我們心中的是同一個聖靈,我們同感一靈,理當有合一的心。
(3)一主、一信、一洗:信徒只有一個主就是耶穌基督,我們都是祂的門徒;我們相信真理的內容一致,即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並三日後復活;我們奉父、子、聖靈的名而受洗,歸入耶穌基督名下,並與基督同死同復活。
(4)一神:所有合一的根源是出於一神。在神家中,凡重生得救的人都是神的兒女,父神是超越眾人之上的,聖子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聖靈以祂的大能在我們裏面作工,也就是我們同屬三位一體的神。我們與神的生命連結,眾弟兄姊妹也是如此,是不能分離的。四分五裂、離心離德的事,不應該在神的家發生。
合一的展現:恩賜建造
「7 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 8 所以經上說:他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 9 (既說升上,豈不是先降在地下嗎? 10 那降下的,就是遠升諸天之上要充滿萬有的。) 11 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 12 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弗4:7~12)
7~12節講到神賜給每個信徒不同的恩賜,藉著恩賜的配搭與合一共同建立基督的身體,也就是教會。保羅引用詩篇68篇:「他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說到十字架上的得勝,是基督賞恩賜的根據。9~10兩節經文是解釋8節中的他是指耶穌基督,基督的道成肉身就是下降,升上高天則是指基督的復活。從這裏可以看到每個人的恩賜是基督所量給各人的,祂知道什麼恩賜能造就教會,就把它賜給願意服事祂的人。得了恩賜就當用來服事神。否則就像那個不忠心的僕人一樣,把主人交待的銀子埋在土裏。是虧負了主的托付。
11-12節講到四種恩賜,「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它們同時也是教會的職份。神把恩賜給教會,使教會得以建立。教會需要這四種恩賜:
1. 使徒:是基督的使者,來往各地傳遞基督的教訓、見證基督的復活、開創教會。因為使徒是基督的復活親眼見證者,是初代教會建造的根基,聖經也都是使徒及他們的助手所記,所以在歷史上的地位很高,不能被取代。在這個意義上,現今已不再有使徒。
2. 先知:是領受神的啟示,成為神話語的出口。「作先知講道的,是對人說,要造就、安慰、勸勉人。」(林前14:3)領受神的啟示,具有權威,能被記下成為聖經的先知,現今已經沒有了。因聖經的啟示已經完備,不能加添。當今的講道者只有領受聖靈的感動,解明聖經的啟示權威。任何話語不能超過聖經的範圍,否則就是加添神明文的啟示,是很嚴重的事。
3. 傳福音的:是佈道者,有神所賜的口才與膽量,向未信的人傳揚福音的信息。使人悔改歸正,接受福音。他不見得是在公眾的講台佈道,也可能是一對一個人談道,也可能利用文字、媒體傳揚福音信息。
4. 牧師和教師:這是同一恩賜的兩個方面。如當今教會的牧者,他有牧人的愛心能關顧群羊的需要,又能解明聖經的真道,教導眾信徒明白。是當今教會建造相當重要的恩賜之一。
各個職份、恩賜重點不同,但建造教會的目的則是一致的。神的目的與心意是:
成全聖徒:裝備聖徒的生命、知識、與才幹。使聖徒被建造成為神國精兵。
各盡其職:每個人被揀選都有神的目的,沒有一個人是一無恩賜。當各人被建造成合神使用的器皿,就能發揮自己的功能來事奉神。
建立基督的身體:基督的身體是眾肢體組成的。當肢體互相搭配,活出合一的見證,就能同心建立教會。
合一的目標:長大成人
「13 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14 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 15 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 16 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3~16)
13-14節講到聖徒必須在真道上裝備自己,其目的是要因著認識真道而同歸於一,在基督的信仰上一致。在認識神的兒子基督上,更加長進。如此才能「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一個成熟的基督徒在信心上是堅定不移,不會被異教、異端的教導搖動,飄來飄去,輕易隨從,被異端擄去。尤其當今之世,異端橫行,似是而非的謬論,混亂真道,信心軟弱的羊整群被擄去。信徒在真道上的建造刻不容緩。有教導恩賜的弟兄姊妹,要出來為真道爭戰。
15-16節講到在連於元首的重要。教會的元首是基督、真理的源頭是基督,我們要緊緊的連在基督身上。每日讀主的話語、切實服從主的命令。用愛心說出真理,這裏的「誠實話」不是老實話,而是神的真理。以愛心說出才能免去人的抗拒,使人心悅巨服地接受。當我們願意在愛中操練諸般恩賜,就能和諧配搭、合作無間。如果我們都連於元首基督,就能免去紛爭,活出肢體合一的見證。用愛心說真理、與基督聯合是我們能合一的重要關鍵。
神把我們招聚在一起成為肢體,不是相互競爭,求個人的表現。而是合而為一,彼此合作,見證主的榮光。在當今之世,異端橫行、紛擾叢生,弟兄姊妹們,讓我們「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2007年10月28日 星期日
2007年10月27日 星期六
願那靈火復興我
他們唱的詩歌其中一首就是:「願那靈火復興我」,正描寫他們此時的心境。
「1.願那復興我的靈火,重新再來一次復興我;
起初的信心何處失落?我願意悔改重新再得著。
在明媚的春光裡,在幸福的生活中,
我們陶醉、我們歡樂、早把主恩典忘記。
2.願那復興我的靈火,重新再來一次復興我;
起初的希望何處失落?我願意悔改重新再得著。
在穩妥的事業裡,在迷人的笑聲中,
我們遊戲、我們沉迷、早把主恩典忘記。
3.願那復興我的靈火。重新再來一次復興我;
起初的愛心何處失落?我願意悔改重新再得著。
在艱苦的歲月裡,在百般的試煉中,
我們禱告、我們警醒、毋把主恩典忘記。
4.願那復興我的靈火,重新再來一次復興我;
起初的信望愛何處失落?我願意悔改現在就得著。
起初的信望愛何處失落?我願意悔改現在就得著。」
看到他們殷切的眼神,渴慕尋求真理。也看到他們迷惘的眼神,面對著不定的將來。這世界的生存競爭,會來奪取他們的心。忙碌、繁重的工作會壓在他們肩上。現實社會的爭名奪利,會佔據他們的注意力。他們的信心會淹沒在洪流之中,還是能站穩腳步,不隨波逐流。我在這裏,只能為他們禱告。
很快的一年就過去,我又要回到他們當中。心中充滿了期待,要把最好的信息分給他們。另一方面也充滿了未知數。他們所住的地方,局勢瞬息萬變。今年情勢尤其特別,很多的連絡都暫時停下來。四、五個月沒有聯繫,完全不知道對方的需要,以及明年的計劃。我們這裏有一群有心的同工,但完全施不上力。大家問我,明年還去嗎?我說當然,但不知道去哪裏。國內有上千個學生團契,有的已經有人帶,但更多的是一群學生,摸著石頭過河。我不知道他們在哪裏?也不知道怎麼與他們建立聯繫的管道。畢竟學生是主,我們是客。我們只能被動的等待他們提出邀請,適時作出回應。不能到處主動推銷。而且安全的因素是很大的考量,一旦被阻,就前功盡棄。
我身為教會推展學生培訓事工的連絡人,心中的思慮是相當重的。這麼大一片土地,我們像一滴水滴進去,轉眼消失無蹤。這麼做下去值得嗎?如果做不下去了,怎麼轉換方向?連續做二十年,期待看到什麼樣的結果?這些問題一直在我心頭翻轉。我邊走邊望著天禱告:「主啊!這是你要我做的嗎?」
這首歌再度在我心中響起,學生們唱歌的眼神再度浮現在我心中。「願那復興我的靈火,重新再來一次復興我。」壇上的火從來沒有熄滅,一代接一代、一棒接一棒。福音的異象是一直往下傳遞不輟。那群學生是主興起的人。他們或許稚嫩,比起當年的我們,卻是成熟的多了。他們在看著我們,這群比他們大二十多歲的大哥、大姊們如何盡忠地跑完主的道路。就如我們看著吳勇長老、趙天恩牧師一樣忠心服事了這世代的人,就息了勞苦歸回天父的懷中。
再次唱起這首歌「起初的信望愛何處失落?我願意悔改現在就得著。」我是曾有疑惑,但主把我喚起,不要失去了起初的異象。悔改求主加心力,願那愛主的火重新在我心中燃起。
2007年10月26日 星期五
[轉貼] 兩個復興傳統與中國教會的成熟
文/林慈信
我們應該如何定義「敬虔」?「愛主」的標準是什麼?「復興」指的又是什麼?我們可以努力爭取以達成教會的復興嗎?
文/林慈信
傳統的問題
今天的中國教會,是20世紀中國教會靠上帝的恩典所結出的果子,是那時候教會的屬靈後代,繼承了那時的很多傳統。今天的教會在演變和發展中應該建立和向下傳遞怎樣的傳統,特別是屬靈傳統呢?我們應該如何定義“敬虔”?“愛主”的標準是什麼?“復興”指的又是什麼?我們可以努力爭取以達成教會的復興嗎?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從第1世紀開始,教會就表現出對主基督的愛慕與敬拜。兩千年來,歷代主的教會,忠心的信徒們都渴望與主有更親密的交通、更直接的經歷,都祈求主賜給教會更廣大的追求敬虔的意願。這是每一位重生得救的基督徒的願望。對於這種與主親密聯合的理想境界,不同的教會傳統有不同的名稱:清教徒稱之為“得救的確據”,約翰•衛斯理稱之為“無罪完全” [1] ,凱錫克運動[2] 稱之為“得勝”,靈恩派則稱之為“靈洗”,如此等等。這些說法有沒有可能其實是一回事?巴刻(J.I. Packer)認為是。[3] 筆者認為,這些名稱不同的理想就算內容不完全一致,也至少是朝著同一個方向的追求。
基督徒渴求敬虔和復興本身無可厚非,這完全合乎聖經的教導,且在主的眼中被看為寶貴。沒有對敬虔的追求,信徒的生命是干枯的;教會也不能走向成熟。加爾文的巨著《基督教要義》的書名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正確的中文翻譯應該是《關於敬虔的教導》,因為英文單詞religion原初的意思就是“敬虔”(godliness)。
但是,在不同的教會歷史時期,這種追求敬虔與復興的意願往往走了極端,以致偏離聖經教導,或者說偏離了“正統”的路線。有的時候,一些忠心的信徒會把真理與愛心,教義與敬虔,教會與神學,知識與實際,學術與傳福音,信仰與事奉等對立起來,以致教會不能全面發展,走向成熟。又有些時候,我們愛主的心願是正確的,可是所採取的屬靈操練方法,卻受到東方宗教和異教的影響——今天比較流行的則是混合了東方神秘主義和西方個人主義的“新紀元運動”——使愛主的信徒在不知不覺中被屬世的觀念所迷惑 。 [4]
傳統本身沒有什麼不對。我們在教會中,只要把一件事用同樣方法作兩三次,一個新的傳統就被發明了!問題是,怎樣的屬靈傳統才算是合乎聖經的呢?
有意思的是,今天福音派流行的屬靈用語,諸如靈命、靈性、靈修、培靈、破碎、門徒訓練、小組、默觀等等,往往在聖經找不到。與此相對,聖經描述信徒為上帝所喜悅的心時,比較多用是諸如聖潔、敬畏上帝、敬虔、敬拜、贊美、信心、悔改、等候、智慧這樣的詞匯,或者是“遵行上帝的道”(律例),以耶和華為樂、以救主為指望、仰望上帝和他的殿等類表達。 [5] 這些在教會圈子中有時卻被忽略。
當然,用聖經以外的名詞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妥,否則我們每天從早到晚只要誦讀聖經就可以了,這當然不實際。我們是活在現實中的人,必然會使用到聖經以外的詞匯,包括用來表達我們的信仰。可是要注意,我們所使用的那些詞匯,往往有它們背後的世界觀,反映出某一種(或多種)可能與主的教導不同的價值觀念。我們需要思考,聖經本身是怎樣審核這些世界觀的?我們所用的詞匯,反映出聖經所教導的世界觀(教義系統)了嗎?我們在追求敬虔和教會的復興的時候,有沒有按照聖經的標準來檢驗我們所使用的詞匯及其所代表的觀念呢?
今天福音派教會對“復興”的定義是從19世紀傳下來的,可稱為“復興主義”(revivalism),它有別於更早的“復興”(revival)傳統。 “復興主義”是華人教會比較熟悉的;而“復興”的觀念卻是有待發掘的寶藏,是我們需尋求的“舊路”(seek the old paths)。 [6]
兩種復興的不同
復興主義以芬尼 [7] 與慕迪的講道事工為代表。它的一個特點是:傳道人走出教會建筑,向教會以外的人布道、傳福音。當時的英美正處在工業革命和都市化過程中;城市裡聚集了成千上萬的勞工有待聽到耶穌基督救贖的福音。另一個特點是:講道家用大眾傳播的方法向這些教會外的群眾布道。那個時代不像今天,葛培理(Billy Graham)可利用電台、電視、人造衛星、互聯網以及籌款信等手段開展事工;而當時的講員要靠自己的好嗓子,再加上一些對當時來說是新穎的布道技巧,特別是聚會結束之前,呼吁聽眾作實時的決志。
這就是復興主義運動的第三個特點:決志禱告。很多我們今天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做法,都是當時演變出來的:講道人在台上呼召,鼓勵人回應,做出即時的歸信行動;有的地方要決志者舉起手帕搖一搖;有的請他們走到講台做決志禱告;有的地方則請人填寫和簽署決志卡,如此等等。筆者不是反對在布道中進行呼召或者做決志,只是要指出,這些技巧是近世紀浮現的傳統,它可能對很多人信主有幫助,但並非不變的聖經真理。 [8]
第四個特點是:復興主義在傳播福音的過程中,比較忽略對教義的系統教導。相比之下,較早的復興運動(清教徒運動)則是一場極力教導聖經真理的運動。
有學問的牧師把深奧的教義講得簡潔、清晰,令人容易明白,這是一回事。不做出充分的準備(當然,有時候是缺乏條件,這是能理解的),把真理講得簡陋、片面則是另外一回事。比如約翰•衛斯理,他雖然不算是清教徒,甚至在某些神學觀點上與清教徒相左,但他自己是一位滿有學問的牧師,他的長處,就是把系統的教義用簡單的方法準確地傳達給信徒。
而在19至20世紀復興主義運動的發展過程中,恰恰是系統教義的傳講越來越受到忽視。教會要麼就是放棄一些宗教改革以來公認的教義(比如,亞當的罪歸算在全人類身上,人類都是罪人,完全被玷污),要麼就是認為教義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廣傳福音。這樣理解和定義“傳福音”,乃是把福音約化為一種“最低的共同點”(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 [9] 。福音的本義和內容不僅包括“耶穌愛你,你若接受他為你的救主,就可以得到永遠的生命與福樂”這麼一點點而已,我們所要向世人傳講和作見証的,還有神的聖潔與公義、人的敗壞和神的憤怒、十字架救恩的功效、以及人切實地認罪悔改,按著神的心意徹底地更新自己的必要性與緊迫性,等等。這些不能只在人為著得到福樂而接受耶穌以後再告訴人,它們本身就是福音的內容。
復興主義傳統還有一個特點值得我們留意,就是決志者的流失率非常高(超過90%流失)。筆者不是批評所有的布道會,不過確實有一些所謂大型的聯合布道會,特別是那些不強調向人心傳講系統、全面、豐富教義的布道會,其歷史意義可能更多在於超宗派的合作——包括天主教、主流基督新教、福音派、靈恩派等的合作 ——而多於真正的福音收割。
相對於復興主義運動的傳統,華人教會值得考慮向較早的復興運動學習。這種類型的教會復興比較全面,觀點和做法比較成熟,決志者的流失率與後期的復興主義運動差不多正好相反!
這種復興運動模式的代表包括宗教改革運動本身,改教後期的英國清教徒運動和18世紀的“大覺醒運動”(The Great Awakening)。代表人物包括威廉•波金斯、 [10] 理查德•巴克斯特 [11] 、愛德華茲 [12] 和懷特菲德 [13] 等。他們絕大部分都是改革宗信仰的(巴克斯特和衛斯理除外),都相信人的完全墮落,唯獨依賴上帝的恩典才能得救;上帝藉基督在十字架的死,完全成就了救恩,而不僅是讓得救成為人的可能;聖靈大能地、主權地改變、重生人,借著上帝的道打動人心,使人扎心知罪,悔改信靠基督。他們對復興的觀念,值得今天的教會重新溫習,發揚光大。
聖經裡有沒有復興?有!以斯拉和尼希米所帶領的就是復興:他們重新發現了上帝的律法,誦讀、教導以色列民;百姓聽到上帝的話,就哭了。復興是什麼?是上帝與他的百姓立約之後,百姓離開上帝,後來上帝賜下悔改之恩,再次與他的百姓立約,而百姓則向上帝悔改,再次與上帝立約。“復興”就是約的更新,或重新立約(covenant renewal)。
復興是什麼?是上帝親自按他主權的美意臨到教會(sovereign presence),彰顯他的大能,改變人心。這樣,復興就不是人能制造的,不是人能計劃和準備的;人可以籌辦“培靈奮興大會”,但卻不可制造復興。 [14] 教會可以做的,乃是傳講純正的教義,呼吁百姓悔改,教導百姓敬拜、仰望和順服主。清教徒的心願,就是將聖經中純正的道理——高舉十字架,敬拜三位一體真神,呼吁人認罪悔改的真理——傳播到英國大大小小的城鎮與鄉村。
教會成熟之道
1570年的英國,雖已經離開天主教的統治,是個基督新教國家,雖然法律規定教會的會友必須做禮拜,但是絕大部分信徒從未聽過純正的聖經道理。他們不知道認罪悔改和信靠基督十字架的大能是得救必須的道路。大部分的牧師(以前的神甫)不懂得如何作解經式的講道(expository preaching)。清教徒的使命,就是去到城市、鄉村,有系統、有耐心地講解新舊約聖經,闡釋教義(doctrine),呼吁人悔改,並以聖經的真理醫治人的靈魂(cure of souls)[15] 。
今天福音派教會的處境類似英國清教徒時代的光景嗎?我們看見,今天的教會中存在著種種問題:信徒鮮有聽到系統的教義教導,不懂如何系統地解經,而有意無意地單單追求個人化的靈命經歷,追求生活上的得福與成功;牧師所接受的訓練與裝備,不足以使他們作系統的解經講道和教義教導;信徒個人牧養方面,世俗心理學和市場學技巧大行其道;雖然不是全部,不少福音派的神學院已經離開了解經講道的傳統,全力推廣“教會增長”觀念 [16] ,等等。
今天的福音派,是否需要清教徒式的復興或者說“宗教改革”呢?
16世紀70年代是開荒時期。理查德•格林涵 [17] 在劍橋附近的小村干德雷頓(Dry Drayton)的牧養工作雖然非常出色,很多牧師們都來請教他,接受他的輔導,可是他自己的教會卻很少人悔改——按照巴刻的說法,英國在1570年還沒有回轉歸主呢(England in 1570 was not yet converted)!而70年後,1641-1660年間,巴克斯特在基德敏斯特的事奉就不一樣了。這時的清教徒運動已到大豐收時期,巴氏的教會擴建了五次,差不多每一個家庭都有悔改、敬虔的信徒。清教徒運動在1710年結束。 [18] 到了1730年,北美洲的愛德華茲(公理會)和西奧多•弗裡林海森 [19] ,分別向會眾傳講悔改。聖靈賜下悔改的心,復興開始了。到了1740年和1741年,懷特菲德從英國到北美各殖民地講道,悔改(復興)就達到高潮。
當神所賜下的、真正的復興來到,教會裡越來越多的信徒悔改的時候,有見識之士會問:這樣的悔改,這樣復興的火該如何燒下去?他們所關心的,不是方法,不是組織,不是錢能買到、人能計劃出來的事物,而是有素質的“工人”的問題。他們知道,復興若要持續下去,必須訓練出整整一代既有敬虔,又有學問——包括聖經、神學、文史哲等各方面學問——的牧師(a godly ministry)。當今教會在這個方面的認識非常不足。早在1710年,威廉•田奈特 [20] 就提出過一個警告:他的一篇講道的題目是The Dangers of an Unconverted Ministry,意思是,沒有真正歸主得救牧師對教會帶來的危險。
為了延續復興傳統,神學教育必須更新(大覺醒時期,新成立了近五十間神學院)。教會需要的,是合乎聖經教導,篤信聖經,鼓勵傳講悔改、十字架道理的神學教育。這樣,教會內外的聽眾,才能聽到聖經的解釋、教義的教導,才能分辨怎樣的屬靈經驗是蒙上帝悅納的,以及怎樣應付來自非信徒知識分子的攻擊、批評、恥笑。愛德華茲就是這樣的一位牧師,所以他是美國第一位偉大的哲學家。 [21]
不錯,聖經與教義的教導,若沒有與敬虔和悔改結合,必定帶來冷酷、高傲和自義,教會必然沒有生命。但是反過來,敬虔和復興若沒有聖經的系統講解和教義的嚴謹教導為根基,必然是膚淺的敬虔和復興,會容易被異端邪說所蠶食和引誘,走向偏差。聖靈同時賜下牧師和教師,就是為了這個原因(弗4:11-16)。我們對兩者都應注重,對兩種偏差都應摒棄。筆者近年有機會拜訪韓國的“合同神學研究院”(Hapdong Theological Seminary),從校舍大廳可以看到辦公室內一副橫額,上面寫著:“敬虔,知識”。這恰恰就是清教徒的理想,是跟進大覺醒復興運動的路線。教會真正的成熟,也一定要有敬虔與知識的平衡與結合。
筆者認為,大覺醒運動的理想,有一方面值得補充:除了敬虔的牧師(a godly ministry)之外,21世紀的教會也需要訓練出大批有知識又敬虔的平信徒(a godly and learned laity),以至於他們可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本職工作中,在社會上或者宣教工場上作光、作鹽,見証神的榮耀。
21世紀的中國(華人)教會到底該往哪裡走?到底什麼是屬靈?我們需要怎樣的復興?現在是反思和檢討這些觀念的時候了;是繼承教會的復興傳統,宣講悔改,教導聖經教義的時候了;是鼓勵對傳道人和平信徒進行正統教義和神學教育的時候了。
注釋:
1、衛斯理相信,基督徒在悔改信主以外還有第二次“憑恩典的更新”,神會除去基督徒內心一切的犯罪動機,使人以他全部的心智和情感為神而活,是為“無罪完全”。這是一個頗有誤導性的名詞,巴刻認為,衛斯理對“完全”的理解並不是律法式的,而是目的性的,他的意思其實是指信徒更深地奉獻自己,保守自己常在基督的裡面。——編者注
2、凱錫克(Keswick)是英格蘭坎布裡亞郡(Cumbria)的一個小鎮,自從1875年起,“更豐盛基督徒生活”(Higher Christian Life)靈修營會每年在此舉行,成為英國“豐盛生命運動”(Higher Life movement)的催化劑和焦點。中國教會所熟悉的慕安德烈和戴德生等人都曾為該營會的講員。凱錫克運動神學被巴刻稱為“一種修正版本的衛斯理觀點”,強調聖靈充滿和滿有聖靈的基督徒生活,相信重生得救是不完全的,基督徒重生後需要更深的屬靈經歷。這種觀念對五旬節派“聖靈洗”的教義有深刻影響。——編者注
3、關於這些不同的名稱和其實質,參看:巴刻,《活在聖靈中》,宣道出版社,1989。
4、參看:“中國基督徒需要批判心理學”(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和Christian Witness to a Pagan Planet(CWIPP,www.cwipp.org)兩個網站。
5、參看:約拿單•愛德華滋,《宗教情操真偽辨》,台北,基001。另:中國致公出版社2001年以《信仰的深情——上帝面前的基督徒稟性》的書名亦出版了此書。——編者注
6、參Ian Murray,Revival and Revivalism: The Making and Marring of American Evangelicalism, 1750-1858,Banner of Truth Trust,1994。
7、芬尼(Charles G. Finney, 1792-1875),美國近代奮興布道運動的初始者,“第二次大覺醒”的代表人物之一。首創在布道會上呼召聽眾來到講台前做決志禱告的方法。——編者注
8、和芬尼事工同時代的普林斯頓神學院教授Albert B. Dod博士評論說:“一個人搜索教會歷史的諸卷志,將會發現,在1820年之前是找不到這種‘祭壇呼召’的例子的。” 這種以做決志禱告為目標的傳福音方式可能導致的負面結果是,它使人注重聽福音者外在的、即時的回應行動而不是內心改變的過程,使教會傳福音事工脫離了聖禮和聖道的事奉,並傾向於以統計決志者數字為衡量事工成效的標準。參見本期文章《新布道運動:一百多年前開始的偏差》——編者注
9、“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通常譯作“最小公分母”,即一組分數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數。——編者注
10、威廉•波金斯(William Perkins,1558-1602),英國清教徒運動領袖,教牧神學家。——編者注
11、理查德•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1615-1691),英國基德敏斯特﹙Kidderminster﹚長老會牧師。其著作包括《心意更新的牧師》(The Reformed Pastor)等。——編者注
12、約拿單•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1703-1758),美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牧師和神學家,同時也被視為美國哲學思想的開拓者。其最著名的講道為《落在憤怒神手中的罪人》(Sinners in the Hands of an Angry God)。這篇道極其震撼,愛德華滋只是平和、穩定地照著稿子宣講,並無情感的大起大落,但聖靈大大動工,會眾不能自已地懊悔、哭泣,有的抱住座椅或教堂的柱子,恐怕即時墜入地獄,眾人皆願全然委身於神。——編者注
13、喬治•懷特菲德(George Whitefield,1714-1770),英國循道運動領袖,著名布道家。因為堅信揀選的教義(Doctrine of Election)而與約翰•衛斯理立場相左,但是為著“傳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雙方並未選擇決裂。——編者注
14、在這一點上,清教徒與芬尼的看法是相反的。芬尼否認復興是神跡,認為是人運用恰當途徑便能產生的天然結果。參Charles Finney, Lectures on Revival, Bethany House Publishers, 1989。
15、這與今天一些教會中流行的“心靈醫治”或者稱“內在醫治”(inner healing)完全是兩碼事。
16、教會增長運動(the church growth movement)於1960年代末,隨著“普世宣教學院及教會增長中心” (School of World Mission and Institute for Church Growth)的建立而興起,該機構的創辦人馬蓋文(Donald McGavran)即為教會增長運動最初的領袖。此後的支持者包括Peter Wagner和Ralph Winter。該運動以及相關的“教會增長學”的特點在於:1)強調信徒數量增長和教會規模擴大的重要性;2)運用社會科學研究手段,尤其是市場營銷的觀念分析教會傳福音和宣教工作;3)相信通過發現“同質群體”(homogeneous units)——即“對福音反應較好”的,具有同樣文化背景、血緣關系以及其他姻親關系的人群和地區——並重點向這類群體布道和投入宣教資源的方法,可以使教會在數量上更快速地增長。進入21世紀,“教會增長”更多被“教會健康”(church health)的理念所代替,林慈信牧師則稱之為“教會成熟”(churchhood),正如許多人所意識到的:數量的增長必須要伴隨著質量的增長。—— 編者注
17、理查德•格林涵(Richard Greenham,1540–1594),16世紀英國最卓越的牧師之一,在干德雷頓這個只有250人的小村莊事奉達20年之久。——編者注
18、參J.I. Packer, A Quest for Godliness : The Puritan Vision of the Christian Life, Wheaton, Illinois: Crossway Books, 1990.
19、西奧多•弗裡林海森(Theodorus Jacobus Frelinghuysen,1691 – c. 1747),生於荷蘭,1720年移民美洲。新澤西瑞麗坦河谷(Raritan River Valley)荷蘭改革宗教會牧師。——編者注
20、威廉•田奈特(William Tennent,1673 – 1746),費城長老會牧師。他警覺到在當時的傳道人中,居然有些人在得救上有問題,於是設立了一間訓練傳道人的學校,以小組的形式,在群體生活中開展學術訓練。被反對者戲稱為“木屋學院”(The Log College)。——編者注
21、不幸,有學者說他也是美國最後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因為後來的牧師鮮有注意教義、哲學和護教的,同時,哲學家又鮮有信仰純正的。
(本文轉自:https://www.churchchina.org/no070901)
我們應該如何定義「敬虔」?「愛主」的標準是什麼?「復興」指的又是什麼?我們可以努力爭取以達成教會的復興嗎?
文/林慈信
傳統的問題
今天的中國教會,是20世紀中國教會靠上帝的恩典所結出的果子,是那時候教會的屬靈後代,繼承了那時的很多傳統。今天的教會在演變和發展中應該建立和向下傳遞怎樣的傳統,特別是屬靈傳統呢?我們應該如何定義“敬虔”?“愛主”的標準是什麼?“復興”指的又是什麼?我們可以努力爭取以達成教會的復興嗎?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從第1世紀開始,教會就表現出對主基督的愛慕與敬拜。兩千年來,歷代主的教會,忠心的信徒們都渴望與主有更親密的交通、更直接的經歷,都祈求主賜給教會更廣大的追求敬虔的意願。這是每一位重生得救的基督徒的願望。對於這種與主親密聯合的理想境界,不同的教會傳統有不同的名稱:清教徒稱之為“得救的確據”,約翰•衛斯理稱之為“無罪完全” [1] ,凱錫克運動[2] 稱之為“得勝”,靈恩派則稱之為“靈洗”,如此等等。這些說法有沒有可能其實是一回事?巴刻(J.I. Packer)認為是。[3] 筆者認為,這些名稱不同的理想就算內容不完全一致,也至少是朝著同一個方向的追求。
基督徒渴求敬虔和復興本身無可厚非,這完全合乎聖經的教導,且在主的眼中被看為寶貴。沒有對敬虔的追求,信徒的生命是干枯的;教會也不能走向成熟。加爾文的巨著《基督教要義》的書名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正確的中文翻譯應該是《關於敬虔的教導》,因為英文單詞religion原初的意思就是“敬虔”(godliness)。
但是,在不同的教會歷史時期,這種追求敬虔與復興的意願往往走了極端,以致偏離聖經教導,或者說偏離了“正統”的路線。有的時候,一些忠心的信徒會把真理與愛心,教義與敬虔,教會與神學,知識與實際,學術與傳福音,信仰與事奉等對立起來,以致教會不能全面發展,走向成熟。又有些時候,我們愛主的心願是正確的,可是所採取的屬靈操練方法,卻受到東方宗教和異教的影響——今天比較流行的則是混合了東方神秘主義和西方個人主義的“新紀元運動”——使愛主的信徒在不知不覺中被屬世的觀念所迷惑 。 [4]
傳統本身沒有什麼不對。我們在教會中,只要把一件事用同樣方法作兩三次,一個新的傳統就被發明了!問題是,怎樣的屬靈傳統才算是合乎聖經的呢?
有意思的是,今天福音派流行的屬靈用語,諸如靈命、靈性、靈修、培靈、破碎、門徒訓練、小組、默觀等等,往往在聖經找不到。與此相對,聖經描述信徒為上帝所喜悅的心時,比較多用是諸如聖潔、敬畏上帝、敬虔、敬拜、贊美、信心、悔改、等候、智慧這樣的詞匯,或者是“遵行上帝的道”(律例),以耶和華為樂、以救主為指望、仰望上帝和他的殿等類表達。 [5] 這些在教會圈子中有時卻被忽略。
當然,用聖經以外的名詞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妥,否則我們每天從早到晚只要誦讀聖經就可以了,這當然不實際。我們是活在現實中的人,必然會使用到聖經以外的詞匯,包括用來表達我們的信仰。可是要注意,我們所使用的那些詞匯,往往有它們背後的世界觀,反映出某一種(或多種)可能與主的教導不同的價值觀念。我們需要思考,聖經本身是怎樣審核這些世界觀的?我們所用的詞匯,反映出聖經所教導的世界觀(教義系統)了嗎?我們在追求敬虔和教會的復興的時候,有沒有按照聖經的標準來檢驗我們所使用的詞匯及其所代表的觀念呢?
今天福音派教會對“復興”的定義是從19世紀傳下來的,可稱為“復興主義”(revivalism),它有別於更早的“復興”(revival)傳統。 “復興主義”是華人教會比較熟悉的;而“復興”的觀念卻是有待發掘的寶藏,是我們需尋求的“舊路”(seek the old paths)。 [6]
兩種復興的不同
復興主義以芬尼 [7] 與慕迪的講道事工為代表。它的一個特點是:傳道人走出教會建筑,向教會以外的人布道、傳福音。當時的英美正處在工業革命和都市化過程中;城市裡聚集了成千上萬的勞工有待聽到耶穌基督救贖的福音。另一個特點是:講道家用大眾傳播的方法向這些教會外的群眾布道。那個時代不像今天,葛培理(Billy Graham)可利用電台、電視、人造衛星、互聯網以及籌款信等手段開展事工;而當時的講員要靠自己的好嗓子,再加上一些對當時來說是新穎的布道技巧,特別是聚會結束之前,呼吁聽眾作實時的決志。
這就是復興主義運動的第三個特點:決志禱告。很多我們今天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做法,都是當時演變出來的:講道人在台上呼召,鼓勵人回應,做出即時的歸信行動;有的地方要決志者舉起手帕搖一搖;有的請他們走到講台做決志禱告;有的地方則請人填寫和簽署決志卡,如此等等。筆者不是反對在布道中進行呼召或者做決志,只是要指出,這些技巧是近世紀浮現的傳統,它可能對很多人信主有幫助,但並非不變的聖經真理。 [8]
第四個特點是:復興主義在傳播福音的過程中,比較忽略對教義的系統教導。相比之下,較早的復興運動(清教徒運動)則是一場極力教導聖經真理的運動。
有學問的牧師把深奧的教義講得簡潔、清晰,令人容易明白,這是一回事。不做出充分的準備(當然,有時候是缺乏條件,這是能理解的),把真理講得簡陋、片面則是另外一回事。比如約翰•衛斯理,他雖然不算是清教徒,甚至在某些神學觀點上與清教徒相左,但他自己是一位滿有學問的牧師,他的長處,就是把系統的教義用簡單的方法準確地傳達給信徒。
而在19至20世紀復興主義運動的發展過程中,恰恰是系統教義的傳講越來越受到忽視。教會要麼就是放棄一些宗教改革以來公認的教義(比如,亞當的罪歸算在全人類身上,人類都是罪人,完全被玷污),要麼就是認為教義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廣傳福音。這樣理解和定義“傳福音”,乃是把福音約化為一種“最低的共同點”(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 [9] 。福音的本義和內容不僅包括“耶穌愛你,你若接受他為你的救主,就可以得到永遠的生命與福樂”這麼一點點而已,我們所要向世人傳講和作見証的,還有神的聖潔與公義、人的敗壞和神的憤怒、十字架救恩的功效、以及人切實地認罪悔改,按著神的心意徹底地更新自己的必要性與緊迫性,等等。這些不能只在人為著得到福樂而接受耶穌以後再告訴人,它們本身就是福音的內容。
復興主義傳統還有一個特點值得我們留意,就是決志者的流失率非常高(超過90%流失)。筆者不是批評所有的布道會,不過確實有一些所謂大型的聯合布道會,特別是那些不強調向人心傳講系統、全面、豐富教義的布道會,其歷史意義可能更多在於超宗派的合作——包括天主教、主流基督新教、福音派、靈恩派等的合作 ——而多於真正的福音收割。
相對於復興主義運動的傳統,華人教會值得考慮向較早的復興運動學習。這種類型的教會復興比較全面,觀點和做法比較成熟,決志者的流失率與後期的復興主義運動差不多正好相反!
這種復興運動模式的代表包括宗教改革運動本身,改教後期的英國清教徒運動和18世紀的“大覺醒運動”(The Great Awakening)。代表人物包括威廉•波金斯、 [10] 理查德•巴克斯特 [11] 、愛德華茲 [12] 和懷特菲德 [13] 等。他們絕大部分都是改革宗信仰的(巴克斯特和衛斯理除外),都相信人的完全墮落,唯獨依賴上帝的恩典才能得救;上帝藉基督在十字架的死,完全成就了救恩,而不僅是讓得救成為人的可能;聖靈大能地、主權地改變、重生人,借著上帝的道打動人心,使人扎心知罪,悔改信靠基督。他們對復興的觀念,值得今天的教會重新溫習,發揚光大。
聖經裡有沒有復興?有!以斯拉和尼希米所帶領的就是復興:他們重新發現了上帝的律法,誦讀、教導以色列民;百姓聽到上帝的話,就哭了。復興是什麼?是上帝與他的百姓立約之後,百姓離開上帝,後來上帝賜下悔改之恩,再次與他的百姓立約,而百姓則向上帝悔改,再次與上帝立約。“復興”就是約的更新,或重新立約(covenant renewal)。
復興是什麼?是上帝親自按他主權的美意臨到教會(sovereign presence),彰顯他的大能,改變人心。這樣,復興就不是人能制造的,不是人能計劃和準備的;人可以籌辦“培靈奮興大會”,但卻不可制造復興。 [14] 教會可以做的,乃是傳講純正的教義,呼吁百姓悔改,教導百姓敬拜、仰望和順服主。清教徒的心願,就是將聖經中純正的道理——高舉十字架,敬拜三位一體真神,呼吁人認罪悔改的真理——傳播到英國大大小小的城鎮與鄉村。
教會成熟之道
1570年的英國,雖已經離開天主教的統治,是個基督新教國家,雖然法律規定教會的會友必須做禮拜,但是絕大部分信徒從未聽過純正的聖經道理。他們不知道認罪悔改和信靠基督十字架的大能是得救必須的道路。大部分的牧師(以前的神甫)不懂得如何作解經式的講道(expository preaching)。清教徒的使命,就是去到城市、鄉村,有系統、有耐心地講解新舊約聖經,闡釋教義(doctrine),呼吁人悔改,並以聖經的真理醫治人的靈魂(cure of souls)[15] 。
今天福音派教會的處境類似英國清教徒時代的光景嗎?我們看見,今天的教會中存在著種種問題:信徒鮮有聽到系統的教義教導,不懂如何系統地解經,而有意無意地單單追求個人化的靈命經歷,追求生活上的得福與成功;牧師所接受的訓練與裝備,不足以使他們作系統的解經講道和教義教導;信徒個人牧養方面,世俗心理學和市場學技巧大行其道;雖然不是全部,不少福音派的神學院已經離開了解經講道的傳統,全力推廣“教會增長”觀念 [16] ,等等。
今天的福音派,是否需要清教徒式的復興或者說“宗教改革”呢?
16世紀70年代是開荒時期。理查德•格林涵 [17] 在劍橋附近的小村干德雷頓(Dry Drayton)的牧養工作雖然非常出色,很多牧師們都來請教他,接受他的輔導,可是他自己的教會卻很少人悔改——按照巴刻的說法,英國在1570年還沒有回轉歸主呢(England in 1570 was not yet converted)!而70年後,1641-1660年間,巴克斯特在基德敏斯特的事奉就不一樣了。這時的清教徒運動已到大豐收時期,巴氏的教會擴建了五次,差不多每一個家庭都有悔改、敬虔的信徒。清教徒運動在1710年結束。 [18] 到了1730年,北美洲的愛德華茲(公理會)和西奧多•弗裡林海森 [19] ,分別向會眾傳講悔改。聖靈賜下悔改的心,復興開始了。到了1740年和1741年,懷特菲德從英國到北美各殖民地講道,悔改(復興)就達到高潮。
當神所賜下的、真正的復興來到,教會裡越來越多的信徒悔改的時候,有見識之士會問:這樣的悔改,這樣復興的火該如何燒下去?他們所關心的,不是方法,不是組織,不是錢能買到、人能計劃出來的事物,而是有素質的“工人”的問題。他們知道,復興若要持續下去,必須訓練出整整一代既有敬虔,又有學問——包括聖經、神學、文史哲等各方面學問——的牧師(a godly ministry)。當今教會在這個方面的認識非常不足。早在1710年,威廉•田奈特 [20] 就提出過一個警告:他的一篇講道的題目是The Dangers of an Unconverted Ministry,意思是,沒有真正歸主得救牧師對教會帶來的危險。
為了延續復興傳統,神學教育必須更新(大覺醒時期,新成立了近五十間神學院)。教會需要的,是合乎聖經教導,篤信聖經,鼓勵傳講悔改、十字架道理的神學教育。這樣,教會內外的聽眾,才能聽到聖經的解釋、教義的教導,才能分辨怎樣的屬靈經驗是蒙上帝悅納的,以及怎樣應付來自非信徒知識分子的攻擊、批評、恥笑。愛德華茲就是這樣的一位牧師,所以他是美國第一位偉大的哲學家。 [21]
不錯,聖經與教義的教導,若沒有與敬虔和悔改結合,必定帶來冷酷、高傲和自義,教會必然沒有生命。但是反過來,敬虔和復興若沒有聖經的系統講解和教義的嚴謹教導為根基,必然是膚淺的敬虔和復興,會容易被異端邪說所蠶食和引誘,走向偏差。聖靈同時賜下牧師和教師,就是為了這個原因(弗4:11-16)。我們對兩者都應注重,對兩種偏差都應摒棄。筆者近年有機會拜訪韓國的“合同神學研究院”(Hapdong Theological Seminary),從校舍大廳可以看到辦公室內一副橫額,上面寫著:“敬虔,知識”。這恰恰就是清教徒的理想,是跟進大覺醒復興運動的路線。教會真正的成熟,也一定要有敬虔與知識的平衡與結合。
筆者認為,大覺醒運動的理想,有一方面值得補充:除了敬虔的牧師(a godly ministry)之外,21世紀的教會也需要訓練出大批有知識又敬虔的平信徒(a godly and learned laity),以至於他們可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本職工作中,在社會上或者宣教工場上作光、作鹽,見証神的榮耀。
21世紀的中國(華人)教會到底該往哪裡走?到底什麼是屬靈?我們需要怎樣的復興?現在是反思和檢討這些觀念的時候了;是繼承教會的復興傳統,宣講悔改,教導聖經教義的時候了;是鼓勵對傳道人和平信徒進行正統教義和神學教育的時候了。
注釋:
1、衛斯理相信,基督徒在悔改信主以外還有第二次“憑恩典的更新”,神會除去基督徒內心一切的犯罪動機,使人以他全部的心智和情感為神而活,是為“無罪完全”。這是一個頗有誤導性的名詞,巴刻認為,衛斯理對“完全”的理解並不是律法式的,而是目的性的,他的意思其實是指信徒更深地奉獻自己,保守自己常在基督的裡面。——編者注
2、凱錫克(Keswick)是英格蘭坎布裡亞郡(Cumbria)的一個小鎮,自從1875年起,“更豐盛基督徒生活”(Higher Christian Life)靈修營會每年在此舉行,成為英國“豐盛生命運動”(Higher Life movement)的催化劑和焦點。中國教會所熟悉的慕安德烈和戴德生等人都曾為該營會的講員。凱錫克運動神學被巴刻稱為“一種修正版本的衛斯理觀點”,強調聖靈充滿和滿有聖靈的基督徒生活,相信重生得救是不完全的,基督徒重生後需要更深的屬靈經歷。這種觀念對五旬節派“聖靈洗”的教義有深刻影響。——編者注
3、關於這些不同的名稱和其實質,參看:巴刻,《活在聖靈中》,宣道出版社,1989。
4、參看:“中國基督徒需要批判心理學”(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和Christian Witness to a Pagan Planet(CWIPP,www.cwipp.org)兩個網站。
5、參看:約拿單•愛德華滋,《宗教情操真偽辨》,台北,基001。另:中國致公出版社2001年以《信仰的深情——上帝面前的基督徒稟性》的書名亦出版了此書。——編者注
6、參Ian Murray,Revival and Revivalism: The Making and Marring of American Evangelicalism, 1750-1858,Banner of Truth Trust,1994。
7、芬尼(Charles G. Finney, 1792-1875),美國近代奮興布道運動的初始者,“第二次大覺醒”的代表人物之一。首創在布道會上呼召聽眾來到講台前做決志禱告的方法。——編者注
8、和芬尼事工同時代的普林斯頓神學院教授Albert B. Dod博士評論說:“一個人搜索教會歷史的諸卷志,將會發現,在1820年之前是找不到這種‘祭壇呼召’的例子的。” 這種以做決志禱告為目標的傳福音方式可能導致的負面結果是,它使人注重聽福音者外在的、即時的回應行動而不是內心改變的過程,使教會傳福音事工脫離了聖禮和聖道的事奉,並傾向於以統計決志者數字為衡量事工成效的標準。參見本期文章《新布道運動:一百多年前開始的偏差》——編者注
9、“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通常譯作“最小公分母”,即一組分數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數。——編者注
10、威廉•波金斯(William Perkins,1558-1602),英國清教徒運動領袖,教牧神學家。——編者注
11、理查德•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1615-1691),英國基德敏斯特﹙Kidderminster﹚長老會牧師。其著作包括《心意更新的牧師》(The Reformed Pastor)等。——編者注
12、約拿單•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1703-1758),美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牧師和神學家,同時也被視為美國哲學思想的開拓者。其最著名的講道為《落在憤怒神手中的罪人》(Sinners in the Hands of an Angry God)。這篇道極其震撼,愛德華滋只是平和、穩定地照著稿子宣講,並無情感的大起大落,但聖靈大大動工,會眾不能自已地懊悔、哭泣,有的抱住座椅或教堂的柱子,恐怕即時墜入地獄,眾人皆願全然委身於神。——編者注
13、喬治•懷特菲德(George Whitefield,1714-1770),英國循道運動領袖,著名布道家。因為堅信揀選的教義(Doctrine of Election)而與約翰•衛斯理立場相左,但是為著“傳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雙方並未選擇決裂。——編者注
14、在這一點上,清教徒與芬尼的看法是相反的。芬尼否認復興是神跡,認為是人運用恰當途徑便能產生的天然結果。參Charles Finney, Lectures on Revival, Bethany House Publishers, 1989。
15、這與今天一些教會中流行的“心靈醫治”或者稱“內在醫治”(inner healing)完全是兩碼事。
16、教會增長運動(the church growth movement)於1960年代末,隨著“普世宣教學院及教會增長中心” (School of World Mission and Institute for Church Growth)的建立而興起,該機構的創辦人馬蓋文(Donald McGavran)即為教會增長運動最初的領袖。此後的支持者包括Peter Wagner和Ralph Winter。該運動以及相關的“教會增長學”的特點在於:1)強調信徒數量增長和教會規模擴大的重要性;2)運用社會科學研究手段,尤其是市場營銷的觀念分析教會傳福音和宣教工作;3)相信通過發現“同質群體”(homogeneous units)——即“對福音反應較好”的,具有同樣文化背景、血緣關系以及其他姻親關系的人群和地區——並重點向這類群體布道和投入宣教資源的方法,可以使教會在數量上更快速地增長。進入21世紀,“教會增長”更多被“教會健康”(church health)的理念所代替,林慈信牧師則稱之為“教會成熟”(churchhood),正如許多人所意識到的:數量的增長必須要伴隨著質量的增長。—— 編者注
17、理查德•格林涵(Richard Greenham,1540–1594),16世紀英國最卓越的牧師之一,在干德雷頓這個只有250人的小村莊事奉達20年之久。——編者注
18、參J.I. Packer, A Quest for Godliness : The Puritan Vision of the Christian Life, Wheaton, Illinois: Crossway Books, 1990.
19、西奧多•弗裡林海森(Theodorus Jacobus Frelinghuysen,1691 – c. 1747),生於荷蘭,1720年移民美洲。新澤西瑞麗坦河谷(Raritan River Valley)荷蘭改革宗教會牧師。——編者注
20、威廉•田奈特(William Tennent,1673 – 1746),費城長老會牧師。他警覺到在當時的傳道人中,居然有些人在得救上有問題,於是設立了一間訓練傳道人的學校,以小組的形式,在群體生活中開展學術訓練。被反對者戲稱為“木屋學院”(The Log College)。——編者注
21、不幸,有學者說他也是美國最後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因為後來的牧師鮮有注意教義、哲學和護教的,同時,哲學家又鮮有信仰純正的。
(本文轉自:https://www.churchchina.org/no070901)
2007年10月23日 星期二
與神同在
弟兄姐妹們,你曾經害怕過嗎?是什麽叫你害怕?戰爭疾病、痛苦傷害、前途未卜、危險死亡。這些事都會叫人害怕。幾乎沒有一個人,在一生當中平平順順,無災無難。害怕是我們共同的經驗。我再問你們一句話:當害怕的時候,你怎麽辦?俗話説:「窮則呼天,痛則呼娘。」這是人性當中最軟弱的時刻。這時已經沒有可以倚靠的,只有呼天喚地,祈求幫助了。
詩篇十六篇中,描寫大衛害怕的經歷。他在害怕的時候,向誰來尋求幫助?在痛苦、危險抓住他的時候,他向神大聲呼求。當他知道神樂意幫助他,並與他同在的時候,恐懼的心情不再能威脅他,他的心情也由害怕轉爲喜樂。神的同在是人最大的保障。我們的平安不是依靠世界的事物,而是在神手中。只有知道我們是活在神面前,我們的心中才能有真正的平安。
今天我們要從詩篇十六篇,一起來來看三個主題:與神同在的重要、與神同在的好處、與神同在的喜樂。
與神同在的重要
「1 神啊,求你保佑我,因為我投靠你。2 我的心哪,你曾對耶和華說:你是我的主;我的好處不在你以外。3 論到世上的聖民,他們又美又善,是我最喜悅的。4 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他們的愁苦必加增;他們所澆奠的血我不獻上;我嘴唇也不提別神的名號。 」(詩篇16:1~4)
1. 呼求神的同在(v. 1~2):本篇詩篇主要是談到神同在。可以從幾節經文當中看出來。第八節:「他在我右邊,我便不致搖動」,第十一節:「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這幾節經文重覆出現「神同在時」,詩人心中所有的保障。在本詩一開始,大衛就求告神說:「神啊!求你保佑我。」他遇到了什麼困難呢?可能拜異教偶像者對他的引誘(詩16:4),或是敵人對他生命的威脅(詩16:10)。他到了走投無路的景況,只有求告耶和華。在我們人生當中,一樣也有遭遇到危險困難的時候。在危險來臨時怎麼辦? 我們只有大聲地向神呼求。當我們祈求投靠神時,內心就會有極大的平安。大衛思念到過去,他的心曾向神呼喊:「你是我的主;我的好處不在你以外。」在這危急患難來臨的時候,大衛知道神一直是他人生的主宰,無論安危,他都全心投靠神。神是信實的,過去神曾經拯救他,今天也要拯救他。大衛思念到一生的經歷,所有的福份都是從神而來,不在神以外。所以更他堅定了一生住在神裏面的心志,以神作為他人生價值的標準。
2. 享受與聖民團契的美善(v. 3):
在第三節提到:「論到世上的聖民,他們又美又善,是我最喜悅的。」這裡的「世上的聖民」是指誰?大部份的解經書都認為是:屬神的聖徒的團契。爲何在一篇提到神同在的經文,會提到聖徒的團契?他們有何關係?我認為大衛在這裡將「聖民」與「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拿出來對比,他們有何不同:
a. 敬拜的對象:聖民敬拜耶和華,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拜偶像。
b. 敬拜者的特質:聖民又美又善,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他們的愁苦必加增。
c. 他對敬拜者的態度:聖民是我最喜悅的。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他們所澆奠的血我不獻上。
大衛在這裡寫出:他願與聖民在一起,也不願與拜偶像者為伍。所以這節經文的的應用就是:愛神的人,必愛神的百姓。當我們越親近神,我們也越願意親近主内的肢體。基督徒可以藉著與神百姓的團契,經歷與神同在的生活。約翰一書中說:「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裡面。」(約壹4:12)神是如此看重,肢體之間彼此相愛的團契生活。團契的意思是靈裡相交、生命交流。這在新約中出現20次,大部份是用在,弟兄姐妹的相交,也用於神與人相交。我們之所以能有生命的相交,是因為我們都先與神有生命的相交。如果團契當中沒有神的同在,那就是社團,不是團契了。
在聖經中,也常看到「弟兄姐妹相交」、「神與人相交」 同時出現的經文:「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使你們與我們相交。我們乃是與父並他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約壹1:3) 「凡愛生他之神的,也必愛從神生的。」(約壹5:1) 在與弟兄姊妹團契的生活中,我們能經歷神同在的美善。詩篇一三三篇中說:「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我們周圍的弟兄姐妹是神賜給我們的福分,讓我們經歷彼此相愛的生活。請珍惜與耶和華的聖民同在的時間,那正是神與我們同在的時刻。
3. 不與拜偶像者同行(v. 4):與聖民對比的是「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人,這表示詩人周圍可能有祭拜異教偶像的引誘。別神表示是當時的偶像,任何事物取代了神的地位,就成了我們的偶像。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也常會出現吸引我們的事物,不管是財富、美色、名聲、權位、的誘惑,只要我們的心被他們吸引,離開了神。以他們為我人生的中心,就等於是把他們當成偶像、陷於拜偶像的罪了。拜偶像者的命運就是愁苦必定加增。偶像不能保護人,它給人暫時的利益,最終卻帶領人走向一條死亡之路。面對周圍拜偶像的人向他發出的引誘,他警告自己,絕不要同他們一同拜偶像,一同走向死亡之路,以免陷入愁苦之中。
小結:神是我患難中唯一的保障,偶像帶來的只是空虛失望。與聖民團契必享喜樂,與拜偶像者同行必遭愁苦。與神同在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與神同在的好處
「5 耶和華是我的產業,是我杯中的分;我所得的,你為我持守。 6 用繩量給我的地界,坐落在佳美之處;我的產業實在美好。 7 我必稱頌那指教我的耶和華;我的心腸在夜間也警戒我。 8 我將耶和華常擺在我面前,因他在我右邊,我便不致搖動。」(詩篇16:5~8)
1. 因神賜的產業得滿足(v. 5~6):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有自己的產業,有產有業讓我們心中安穩。我們心目中的產業是財產、田地、衣食。這裏大衛卻說:「耶和華是我的產業,是我杯中的分。」神怎麽能成爲我們的產業呢?舊約中耶和華對亞倫說:「我就是你的分,是你的產業。」(民18:20) 不是耶和華「給我們產業」,而是耶和華「就是我們的產業」。什麽能比神自己成爲我們的產業,更讓我們有保障?田產會失去、錢財會用完。倚靠短暫的財富是最不可靠的了。我們卻不是如此,我的滿足不在乎家道豐富,而是主的同在。我曾去一家新竹的科技公司應徵,進門的時候看見這句經文貼在公司大門的把手上:「耶和華是我的產業,是我杯中的分;我所得的,你為我持守。」這公司的總經理是位主內弟兄,它選的這句話用得真好。辛辛苦苦工作所得來的產業,是神賞賜給他的。有神為他持守,他還擔心什麽呢?他每次出入公司必看到這句經文,提醒他這個公司是神給他的產業。因而心中生出感恩:「我的好處不在耶和華以外」。你是不是有同樣的心志,能夠向人說出:「耶和華就是是我的產業」呢?
2. 因神的指教得警戒(v. 7):人生的道路充滿險惡,走錯一步全盤皆輸。我們如何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呢?大部份的人都把人生的方向盤,緊緊的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決定了,再叫神祝福。這裏大衛卻不是這樣。他說:「我必稱頌那指教我的耶和華;我的心腸在夜間也警戒我。」他知道神是他生命的導師,願意指教他人生的方向,既使在孤單的黑夜,摸不到方向時,他仍然心存警戒,聽神的教導。他是個時常警醒順服神的人。我們也要學習大衛,虛心領受神的教導。我們雖然會走錯路,但神是信實的,衪必指教我們人生的道路。
3. 因神的保護得安全(v. 8):人生常有風浪,意外、災害、生病、窮乏,隨時都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信主的人與不信的人,都可能遭遇這些不幸的事件。那我們信主有什麽差別呢?我們的保障在哪裏呢?大衛將耶和華常常擺在他的面前,或出或入,他都要仰望神的心意。這叫他心裏有十足的安穩,他說:「因他在我右邊,我便不致搖動。」我們信主的人,雖然也會遭遇不幸,但我們人生方向是清楚的,主在我們身上的目的是確定的。不管發生何事,都在主的手中。衪不會離棄我們,衪會一直留在我們右邊。有神在身邊是最穩妥的。衪常在我身邊,我感到安全無比。雖遭遇人生的風浪,也不致害怕、不致動搖。
小結:神藉著產業、保護、指教與我同在,衪是我的產業,使我不致缺乏。他指教我,讓我不迷失方向。他保護我,讓滿有安全感。與神同在,實在美好無比。
與神同在的喜樂
「9 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原文是榮耀)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 10 因為你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也不叫你的聖者見朽壞。 11 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篇16:9~11)
1. 因信神的同在而滿有喜樂(v. 9):想到這裏,大衛心中充滿了喜樂。雖然身處患難中,但内心的平安讓他禁不住要發出歡呼,他說:「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這是因為神是他的保障。同大衛一樣,我們也從這句詩中得到安慰。神賜我產業、保護我、指教我,這是心中歡喜快樂的泉源。
2. 信神必不離棄我(v. 10):這句經文被彼得與保羅引用來證明,主耶穌的復活正應驗了本句詩對彌賽不會死亡的預言。「因為你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也不叫你的聖者見朽壞。」這是個拯救的信息,我們雖遭死亡的威脅,但仍充滿信心,神必不離棄我,必救我脫離死亡的陰影。這也是個復活的信息,神以大能叫主耶穌從死裏復活。我們這些與主同死的人,也必然要經歷神復活的大能,讓我們能夠與主同活,活出基督的新生命來。
3. 信神必指示我生命之道(v. 11):最後一句話總結了大衛心中充滿喜樂的原因。因為他走在神所指示他的生命道路中、他活在神的面前、有神的右手扶持著他。我們也如同大衛一樣,能夠經歷這樣的喜樂。我們決心走在他的道路中、活在神的面前、也把自己交托在衪手中。神有生命之道,我們永遠不致遭害。因衪的同在,我們的生命充滿了滿足與喜樂。
小結:因神的同在,我有充足的信心。神必不離棄我,衪必指示我生命之道。與神同在,人生充滿了喜樂。
結論
人生充滿了困難險阻,異教的引誘、安全的威脅。但是我的保護是從神而來。只有安居在神的同在中,我們才能有充足的信心,面對每日的挑戰。神必賞賜豐富的產業,不致缺乏;神必保護,脫離危險;神必指教,遠離無知。讓我們活在神的面前,享受與神同在的喜樂。
2007年10月22日 星期一
順從聖靈而活
(羅馬書第八章1~13節)
當我們提到聖靈時,常會有種模糊的概念。一方面我們知道聖靈是三位一體神其中的一位。但是相對於聖父與聖子,聖靈卻是我們所最不熟悉的一位。再加上近幾十年來靈恩運動的興起,造成了一些教會中的混亂,有些教會盡量避免談靈恩,附帶的也少談到聖靈的議題。
這造成了教會界兩極化的現象,有的人提到聖靈就想到屬靈恩賜、或特殊的靈恩現象。有的人渴慕這些特殊經歷,對追求某些屬靈恩賜趨之若騖。另外一些人為避免靈恩運動對教會造成的衝擊,對聖靈的工作避之唯恐不及。這些對教會來説都並不是很健康的態度。
那我們該怎麽看待聖靈的議題呢?我認爲面對聖靈這方面的議題,基督徒不應該因噎廢食,與其避開它不講,不如正面的看待它。將聖經中與聖靈相關的經文找出來,深入探討,正確的將真理傳講出來。爲了避免信徒被似是而非的謬論所迷惑,就應該將認識聖靈的基礎穩固地紮在聖經當中,好好的研經,好好的思想、好好的傳講。只有正確的認識聖靈,我們才能經歷聖靈的大能,而不至造成負面的影響。靈恩運動造成的負面影響值得我們警惕,同時我們應該強調有關聖靈正面的真理。只有正面的被強調,才能將負面的影響減少到最低。
那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認識聖靈呢?其實聖靈全面的參與在我們生活中,從得救、悔改、潔淨、禱告、讀經、甚至每日生活的引導,無不在經歷聖靈的能力。這些都是聖靈在我們生活中的工作,也是從正面的角度看待聖靈的真理。羅馬書第八章正是一篇論到「靠聖靈而活」的重要經文。全章提到聖靈十八次,足見其重要性。今天我們要藉著羅馬書第八章1~13節,一起來思考:如何讓聖靈帶領我們每日的生活,從生活中經歷聖靈的大能。
依靠聖靈脫罪律
「1 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2 因為賜生命聖靈的律,在基督耶穌裡釋放了我,使我脫離罪和死的律了。3 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4 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羅馬書8:1~4)
1. 未信時被罪與死的律所轄制(v.2):羅馬書第七章正描述保羅在歸向基督前,在罪中掙扎,卻勝不過的景況。這個強大的力量轄制住他,讓他苦不堪言。這就是人陷在罪中的共同景況,罪與死的律擄掠人,進入死的權勢底下,至終面對死亡的結局。他過去是靠著律法而活,卻發現自己憑著律法,在與罪爭戰的時候毫無果效,他陷在極大的失敗當中,呼叫:「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這也是我們在未信主之前常有的經歷。如果羅馬書就停在這裏,保羅只是指出了人類普遍的問題,卻沒有給出解決之道。那人類的命運還是失望,知到自己不對,卻無力更改。
還好保羅沒有停在這裡,他在第七章的最後一節指出了一線生機,這是整個第七章最大的轉折點。我們悲慘的景況並非毫無希望,他說:「感謝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羅7:25)。因基督的代贖我們可以從良心與情欲的爭戰中逃出來,從肉體的轄制中得釋放。這是痛苦失敗的保羅,唯一的希望。也是我們這些陷在良心與私欲爭戰中的人唯一的希望。
2. 因基督的代贖得釋放(v.3):我們希望的在於基督為我們付上了贖罪的代價。神知道我們因肉體軟弱,不能行出律法的義,祂就差遣自己的兒子主耶穌為我們捨己,成爲罪身的形狀,代替了我們成爲贖罪祭。他本無罪,卻為我們受了罪的刑罰。我們的罪被擔在祂身上,不再算為我們的罪。因此我們在神的面前,罪得以赦免,被稱爲義。這些全都是主耶穌為我們付上贖罪的代價,我們才得以從罪中得釋放。
3. 律法的義得成就(v.4):我們原來按自己的力量,行不出律法要求的義。在律法上,都應該為自己所犯的罪接受刑罰。但如今卻因基督的受死,得以被神稱爲義。我們按著自己的力量達不到義的標準,但神將基督的義算成我們的義。藉著歸信主耶穌,使律法所要求,但我們卻做不到的義,成就在我們身上。我們在神眼中被看成義人。也讓我們在實際的生活上,經由治死肉體、隨從聖靈,而真正活出義的生活來。
我們常常難以理解,爲何主耶穌必須要替我們受死,我們的罪才得赦免。因為神是公義的神,斷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如果祂隨便赦免人的罪,那祂當初對始祖所發出不可犯罪的警告就像開玩笑一樣了。我們身為父母也常常警告小孩不要做壞事,否則要受罰。如果小孩違反了規定,爲人父母是不是應該照當初所聲明的警告來處罰呢?如果隨隨便便就赦免他了,那不是愛小孩,反而是害了他。因為從父母的作爲,讓小孩學到了:做壞事沒關係。這是鼓勵他是非不分、繼續犯錯。然而神知到犯罪的刑罰,我們承受不住,祂就差遣祂自己的兒子來為我們受罰。這表現出神是何等愛我們,到一個程度,願意以祂的愛子來代替我們受罪。爲的是要挽回我們。以下我以一個故事來説明基督為我們受死的意義。
有一個韓國的學校,裏面收容的都是最頑劣的學生,已經好幾位校長被學生氣得辭職。一次來了一位新校長,決心整頓學生的紀律,就集合了全校學生在操場上,宣佈新的規則。凡是違反校規的一律打手心一下,說到做到。學生聽到了校長的宣布,故意要跟校長作對,當場在底下嘲笑。當校長吩咐老師叫違規的學生上台接受處罰之時,底下的學生聯合起來,到處亂跑。讓老師一個也抓不到,無計可施。校長此時抓不到學生、但處罰的規定已經公開宣佈了,不能收回,說到一定要做到。在這兩難的情況下,他叫老師上台,伸出手來,替學生挨打。老師遲疑不敢動手,學生好奇圍觀。校長的決心已定,叫老師用力打他的手,一個學生犯規打一下,台下幾百個學生,就為他們挨上幾百下。老師遵命開始打,才十下校長的手就腫起來,二十下流出血來,老師打不下去。校長堅持,他宣佈的的命令不能違反,繼續打。三十下不到,校長已經昏倒在地上,叫救護車送去醫院。
學生從驚訝轉爲羞愧、開始哭泣。他們知道校長真的愛他們,他們卻故意違反校規,得罪校長。學生感到非常後悔,從此他們之間彼此約定,不要再犯規,讓校長受處罰了。神的愛就像這位校長,祂知道我們受不了罪的刑罰,但祂也不能違反祂公義的本性。所以祂以自己的愛子基督來為我們受刑罰,爲了要從罪中挽回我們。天父的慈愛是何等浩大。
我們領受了神的救贖大恩之後,如何來對付自己犯罪的本性呢?
體貼聖靈克肉體
「 5 因為隨從肉體的人體貼肉體的事,隨從聖靈的人體貼聖靈的事。 6 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 7 原來體貼肉體的,就是與神為仇;因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 8而且屬肉體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歡。9 如果神的靈住在你們心裡,你們就不屬肉體,乃屬聖靈了。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是屬基督的。」(羅馬書8:5~9)
1. 老我隨從肉體的本性(v.7):按我們的本性,原來都是隨從肉體、體貼肉體。肉體(sarx)與聖靈相對,是泛指一種人内心犯罪的本性,在我們心中引誘我們追求私慾的滿足、不服神、與神為敵。在我們不信主時,我們就是體貼肉體的事、隨從肉體的喜好去行。曾經多少次在肉體與良心的鬥爭中跌倒,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的痛苦經歷。從這失敗之中我們深切體會:靠著自已的力量,想要與肉體抗衡,是注定是要失敗的。
2. 新我隨從聖靈的引導(v.5~6):雖然肉體的力量頑強,但聖靈的力量能夠勝過它。唯一能夠克制肉體的就是聖靈。只有靠著聖靈賜下的能力,我們才可能抵擋肉體的情慾對我們的攻擊。體貼肉體的相反的就是體貼聖靈。凡事順服聖經中的教導,倚靠聖靈的帶領而行。如此就能與主建立和諧的關係,這就是平安喜樂的泉源。
有人誤會這裡的「體貼肉體」的意義,以爲聖經教導我們禁慾。保羅從不鼓勵用守戒律、或禁制飲食、性慾的方式來討神的喜悅。身體的需要,如口腹的滿足、夫妻之間性的滿足,並不是壞事。凡神所造的,應存著感恩的心領受。但是這裡提到「體貼」和「隨從」,意思是被它所控制。整個生命以它爲中心,人生的目標就爲了千方百計的來滿足它。身體的需要是神所賜給人的福分,我們可以享受它,也可以使用它,可是我們不可以被它控制,以它來代替神的地位。有些人把人世間的慾望、當作我們膜拜的對象。盡一切的手段爭奪世間的名利、活在聲色犬馬的追逐當中。甚至爲了肉體的滿足,做出了作奸犯科的勾當。這就是濫用了神給我們的恩賜,做出「體貼肉體」的行爲。
3. 屬靈的人才能討神喜悅(v.8):「體貼肉體」與「體貼聖靈」是相反的概念,它們之間是水火不相容的。體貼肉體的人就無法體貼聖靈,他也不能討神的喜悅。但是屬靈的人不是這樣,他不追求肉體的享受,卻是追求體貼神的心意。馬太福音中,耶穌說:「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33)當我們體貼聖靈、順服聖靈的引導、與神建立了和好的關係,就能夠凡事討神的喜悅。也才能領受神所賜的真正平安喜樂。
4. 聖靈住在我們心裏:(v.9)這節經文中,不但提到生命歸屬的問題,也同時提到聖靈内住的問題。首先我們先要知道我們是屬基督的,基督住在我們裏面。屬基督的也就是屬靈的,聖靈也住在我們裏面。我們的生命主權歸屬於誰?基督,聖靈。我們的生命與祂相連,不能分開。證據是什麽?因為有聖靈住在我們裏面,就足以證明我是屬聖靈的,也是屬基督的。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是屬基督的。但我們有神的靈住在我們心裏,如此我們就有充分的把握,我們是屬基督的,我們的生命與基督相連。因此我們不能再隨從肉體,做出體貼肉體、得罪神的事。聖靈的内住把神的同在活化在我們的心中,隨時可以領受心中聖靈的引導、抵擋肉體的引誘。
順從聖靈得復活
「10 基督若在你們心裡,身體就因罪而死,心靈卻因義而活。 11 然而,叫耶穌從死裡復活者的靈若住在你們心裡,那叫基督耶穌從死裡復活的,也必藉著住在你們心裡的聖靈,使你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 12 弟兄們,這樣看來,我們並不是欠肉體的債去順從肉體活著。 13 你們若順從肉體活著,必要死;若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必要活著。」(羅馬書8:10~13)
1. 身體雖會死亡,心靈卻因義而活(v.10):因著罪,我們的身體都會死亡,但基督在我們心裏,我們生命的歸屬已經不一樣了。它不是屬肉體的,會隨著肉身的死亡而滅亡。我們是屬主的,我們的靈不會隨肉身死亡而消滅。我們的生命能與神相連,永不分離。
2. 基督復活的大能(v.11):神以大能叫主耶穌從死裏復活,同樣的祂也必藉著這復活大能,叫我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因這有大能、使主復活的聖靈住在每個屬靈人的心中,這能力能夠叫我們抵擋罪惡勢力的誘惑。叫我們也與主一樣從死裏活過來。
3. 順從聖靈就是治死身體的惡行(v.12~13):我們屬靈人的生活,不能隨從肉體,而要順從聖靈而活。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基督徒每日所能經歷的。每日的生活我們都要順從聖靈的帶領。聖靈沒有一刻離開我們,時時在激勵、警告、引導我們。我們不要輕忽聖靈在内心微小的聲音,這常是聖靈向我們説話。就如同打網球時的雙打,經驗豐富的隊友負大的責任,經驗不足的要盡量配合經驗豐富者。我們今天就好像與神配搭打網球,不要忘了身邊有一位經驗豐富的隊友,靠著一人的能力,就自己打了起來。我們乃是與神同隊,他是高手,我是配角。他能夠帶領我、幫助我,比我自己一人打得還好。凡事看他的旨意,順著他的吩咐行事總沒錯。順著聖靈而活就是如此,甘願當一位網球雙打中的配角,讓主角發揮他的能力。如果我強要出頭,要搶著當主角,聖靈就退居幕後,讓我自己嚐嚐苦頭了。
結論
今天我們從這段聖經當中聽到了三個重點:
依靠聖靈脫罪律:我們原來被罪捆綁,基督為我們贖罪。聖靈釋放了我們脫離罪與死的律。如今得以與基督相連。
體貼聖靈克肉體:當我們願意順從聖靈時,肉體的敗壞就不能再來轄制我們了。因為我們生命的源頭已經不一樣了,我們乃是屬主的,有聖靈住在我們裏面。
順從聖靈得復活:聖靈也住在我們心中,使我們得以與神相合,經歷與基督一樣從死裏復活的能力,得享永遠的生命。
順著聖靈而活不是口號,而是個相當實際的經驗,能夠在我們每日的生活中經歷到。我們是不是有顆謙卑受教的心、有顆敏感順服的心呢?如果是必能經歷聖靈的引導,活出充滿靈力的生活。
2007年10月20日 星期六
[靈修筆記] 靈肉的爭戰
加拉太書5:13~26
不管我們何時信主,應該都經歷過良心與情慾的交戰。事實上在我們心中爭戰的兩個力量就是:肉體的罪性、與聖靈的力量。他們是如何在我們心中爭戰呢?
自由卻不放縱
「弟兄們,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 14 因為全律法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 15 你們要謹慎,若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滅了。」(加5:13~15)
對遵守了一千多年律法的猶太人,一下子告訴他們:「但你們若被聖靈引導,就不在律法以下。」不靠律法,如何活出合乎道德的生活呢?這是歸信主的猶太人、甚至受律法主義影響的外邦人都有的疑惑。離開了律法的約束,豈不是放任人縱情私慾了嗎?保羅在13節已經告訴這些信徒:「弟兄們,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加5:13) 蒙召得救所得的自由,不是讓我們隨心所欲地做壞事。反而我們更要行出律法總綱中的『愛人如己』的生活。
不在律法以下,卻又要活出律法要求的精神,這相互矛盾嗎?一點也不。14節說:「因為全律法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加5:14)羅馬書中也說:「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羅13:18b)活出愛人如已的生活,就滿足了律法的要求。這就是律法的真精神所在。
所以神差主耶穌來並不是把律法廢棄掉,而是祂知道,「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羅8:3~4)主耶穌為我們捨己,使我們罪得赦免。藉著歸信主耶穌,使律法所要求,但我們卻做不到的義,加在我們身上。我們在神眼中被看成義人。也讓我們在實際的生活上,經由治死肉體、隨從聖靈,而真正活出義的生活來。
順著聖靈而行
「 16 我說,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慾了。 17 因為情慾和聖靈相爭,聖靈和情慾相爭,這兩個是彼此相敵,使你們不能做所願意做的。 18 但你們若被聖靈引導,就不在律法以下。」(加5:16~18)
「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慾了。」這句話何等重要。然而憑著守律法的心態要克制肉體的私慾,簡直比登天還難。保羅說:「你們若被聖靈引導,就不在律法以下。」要活出5:22~23所描述的,結出聖靈果子的生命,靠律法是沒有功效的。只有靠著「順聖靈而行」才可能達成。讓住在我們心中的聖靈來引導我們每日的行事為人,祂能感動我們行善、制止我們行惡、給我們能力抵擋私慾的誘惑。雖邪惡的勢力仍然會引誘我們犯罪,我們也偶爾也會為過犯所勝。但罪不能控制我們,在我們心中它毫無權柄。我們有聖靈住在心中。只要我們順服聖靈的引導,斥責撒但的誘惑,牠必要遠離我們而去。
當我們願意「順聖靈而行」時,如何分辨何為聖靈的引導,何為主觀的感覺。被聖靈的引導的人需要願意聽從神的話,就是記在聖經中明白的教訓;還要有敏感的心能分辨自己的感覺或聖靈的引導。如果某種感覺與聖經的教導不合,或是背後的動機是滿足自已的私慾,這明顯就不是從聖靈來的引導。順服聖靈需要每日操練,把神的話放在心裏,並常在心中向神求問,在作道德判斷的時刻求聖靈作主,若還有疑惑就繼續禱告,求聖靈賜下實際的印證,不把自己的有疑惑的感覺硬去執行。這些太概就是學習順服聖靈的初步。
17節中提到肉體的情慾與聖靈相爭,是在我們心中對抗的兩種敵對的力量。肉體的情慾就是我們犯罪的本性,在我們心中引誘我們追求私慾的滿足、背離神、與神為敵。在我們信主之前,都嚐過良心與它鬥爭的經歷。多少人在肉體與良心的鬥爭中跌倒,如果我們要自已的力量,想要與它抗衡,注定是要失敗。雖然肉體的力量頑強,但聖靈的力量能夠勝過它。唯一能夠克制肉體的就是聖靈。只有靠著聖靈賜下的能力,我們才可能抵擋肉體的情慾對我們的攻擊。
情慾的事
「 19 情慾的事都是顯而易見的,就如姦淫、污穢、邪蕩、 20 拜偶像、邪術、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爭、異端、 21 嫉妒(有古卷在此有:兇殺二字)、醉酒、荒宴等類。我從前告訴你們,現在又告訴你們,行這樣事的人必不能承受神的國。」(加5:19~21)
情慾的事的源頭就是肉體犯罪的本性,這是一種背逆神的力量,切不可輕忽。世上有許多人對情慾的事掉以輕心。甚至不把轄制人的罪當作一回事。將神的標準當作相對的,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道德標準,你不能說我錯,我也不能說你錯。這樣的結果就是世間沒有一套放之四海皆準的道德規範。只要個人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保羅不是這麼認為,他說:「情慾的事都是顯而易見的。」這些罪大家心裏都很明白,不用為它們找藉口。本段經中提到十五樣,可以把它們大略分成幾類:
1. 性方面的罪:姦淫就是婚外的性行為。污穢就是思想上的邪情私慾。邪蕩就是縱情性享樂的強烈的慾念。這些都是性方面不道德的罪。
2. 信仰的上罪:拜偶像者把偶像當神,是屬靈上的不忠貞;邪術是與外邦宗教的神祉或邪靈相交,求取私利。二者都是極端得罪神的。
3. 內心對人仇恨的罪:仇恨他人是殺人的起點。爭競就是爭吵不合。忌恨就是見不得人比自己強、見自己原有的優勢被威脅而爭風吃醋。惱怒就是控制不住的怒氣。
4. 團體中的罪:結黨源於自私的野心、借結黨來壯大勢力。紛爭就是分門別類、彼此鬥爭。異端就是自以為本身的小團體是唯一正確、其他人都錯誤。嫉妒源自於得不到別人對自己的肯定而心生惱恨。
5. 貪心放蕩的罪:醉酒就是縱情狂飲。荒宴就是狂歡宴樂。
保羅在這裏用很嚴重的話警告他們:「行這樣事的人必不能承受神的國。」為什麼呢?並不是因為他們曾犯過這些罪。而是他們放任自已陷在罪中,忽略神對他們的警告,拒絕處理自己所犯的罪行。他們不願順服聖靈的引導,反順從肉體的罪性。行這樣事的人表示他們並沒有真正相信主的救恩、接受聖靈的內住、得到重生的生命。像這樣的人是不能承受神的國的。
聖靈所結的果子
「 22 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 23 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 24 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慾同釘在十字架上了。 25 我們若是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 26 不要貪圖虛名,彼此惹氣,互相嫉妒。」(加5:22~26)
順服聖靈的人卻不會像前面所說放蕩的樣子。接受聖靈的內住,順從聖靈在自已身上作工就能結出聖靈的果子。這些是基督所有的品格,也是住在基督裏的人,從連於基督的生命中長出來的產品。有基督生命的人,一定能結出聖靈的果子。而後有基督生命的人,是無論如何也結不出來的。
我們應如何看待聖靈的果子?保羅並不是開出了一個品格的清單叫大家照著這行為規範去做,這種想法無異是把聖靈的果子當成另一套律法。保羅在加拉太書,費了許多篇幅來闡述,律法不能真正幫助我們脫離肉體的私慾,不會在這裏又拿另一套道德標準來代替律法。基督徒信主之後不再追求守律法,而是順著聖靈而行。聖靈的果子正是從聖靈而生出來的品格。這裏將九種果子的特質列舉如下:
仁愛(love):「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5:5)
喜樂(joy):「要常常喜樂,」(帖前5:16) 在基督裏的生命、靠聖靈而活的生命、就是喜樂的生命。
和平(peace):「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4:3)
忍耐(patience):「照他榮耀的權能,得以在各樣的力上加力,好叫你們凡事歡歡喜喜的忍耐寬容。」(西1:11)恆久忍耐表達愛的被動面。
恩慈(kindness):「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西3:12)恩慈表達愛的主動面。化除了自我中心的自私驕傲,向他人顯出神的慈悲。
良善(goodness):「弟兄們,我自己也深信你們是滿有良善,充足了諸般的知識,也能彼此勸戒。」(羅15:14) 良善落實在生活中就是行善。
信實(faithfulness):信實的意思是人完全信靠神。「惟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加5:6b) 真實的信心一定能生出「愛人如已」的心。
溫柔(gentleness):「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加6:1)只有溫柔的勸誡才能,挽回跌倒的弟兄。
節制(self-control):聖靈能夠釋放我們被貪心所轄制的心。讓我們能為別人的緣故克制肉體的私慾。
聖靈所結的果子與前面所列的放縱私慾的行為成為對比。沉溺於敗壞的行為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國。而結出聖靈的果子「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這些果子全是因順服聖靈的生命所自然結出來的。不是靠著行律法,與律法完全無關。
「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慾同釘在十字架上了。」如今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內心的一切邪情私慾都已經在我們信主時與肉體一同被釘死。如果它還在我們生命中存著一口氣息,我們還是努力治死它,不給它留一點地步。
弟兄姊妹們,你愛主嗎?你順服住在你心中的聖靈嗎?不要讓肉體在我們身上有任何地步。「我們若是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讓聖靈每日與我同行,讓我們真正成為一個順服祂心意的人。
[詩歌] 千萬人中之第一人
一、 你的靈豈非已見過祂?你的心曾否被祂所奪?
你當認祂為人中第一人,歡喜選那上好的福分。
副 你是千萬人中之第一人!哦,求你開我眼,
並奪我心,摔碎眾偶像,
並歡然加冠,你為千萬人中之第一人!
二、 世界的一切虛榮、珍寶,盡都是偶像,使人顛倒;
鍍過金,使人不容易淡泊,浸過蜜,使人真難超脫。
三、 什麼會使地上的偶像,失去牠那美麗的模樣,
並不是灰心、失望或勸勉,乃是『無價之寶』的一現!
四、 並不是甚麼本分催促,就會使偶像化成灰土;
乃是祂榮耀美麗的傾投,並祂心裡柔愛的流露。
五、 有誰願熄滅他的燈光,若非早晨的日已在望?
又有誰願意收藏他寒衣,若非炎夏的風已興起?
六、 惟有彼得所見的淚眼,司提反所仰望的榮臉,
陪著馬利亞同哭的慈心,會使我脫離地的吸引。
七、 哦,求你來施情並吸引,直等到你充滿了這心;
我們蒙救贖,是你的同伴,與偶像還有甚麼相干!
不管我們何時信主,應該都經歷過良心與情慾的交戰。事實上在我們心中爭戰的兩個力量就是:肉體的罪性、與聖靈的力量。他們是如何在我們心中爭戰呢?
自由卻不放縱
「弟兄們,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 14 因為全律法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 15 你們要謹慎,若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滅了。」(加5:13~15)
對遵守了一千多年律法的猶太人,一下子告訴他們:「但你們若被聖靈引導,就不在律法以下。」不靠律法,如何活出合乎道德的生活呢?這是歸信主的猶太人、甚至受律法主義影響的外邦人都有的疑惑。離開了律法的約束,豈不是放任人縱情私慾了嗎?保羅在13節已經告訴這些信徒:「弟兄們,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加5:13) 蒙召得救所得的自由,不是讓我們隨心所欲地做壞事。反而我們更要行出律法總綱中的『愛人如己』的生活。
不在律法以下,卻又要活出律法要求的精神,這相互矛盾嗎?一點也不。14節說:「因為全律法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加5:14)羅馬書中也說:「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羅13:18b)活出愛人如已的生活,就滿足了律法的要求。這就是律法的真精神所在。
所以神差主耶穌來並不是把律法廢棄掉,而是祂知道,「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羅8:3~4)主耶穌為我們捨己,使我們罪得赦免。藉著歸信主耶穌,使律法所要求,但我們卻做不到的義,加在我們身上。我們在神眼中被看成義人。也讓我們在實際的生活上,經由治死肉體、隨從聖靈,而真正活出義的生活來。
順著聖靈而行
「 16 我說,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慾了。 17 因為情慾和聖靈相爭,聖靈和情慾相爭,這兩個是彼此相敵,使你們不能做所願意做的。 18 但你們若被聖靈引導,就不在律法以下。」(加5:16~18)
「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慾了。」這句話何等重要。然而憑著守律法的心態要克制肉體的私慾,簡直比登天還難。保羅說:「你們若被聖靈引導,就不在律法以下。」要活出5:22~23所描述的,結出聖靈果子的生命,靠律法是沒有功效的。只有靠著「順聖靈而行」才可能達成。讓住在我們心中的聖靈來引導我們每日的行事為人,祂能感動我們行善、制止我們行惡、給我們能力抵擋私慾的誘惑。雖邪惡的勢力仍然會引誘我們犯罪,我們也偶爾也會為過犯所勝。但罪不能控制我們,在我們心中它毫無權柄。我們有聖靈住在心中。只要我們順服聖靈的引導,斥責撒但的誘惑,牠必要遠離我們而去。
當我們願意「順聖靈而行」時,如何分辨何為聖靈的引導,何為主觀的感覺。被聖靈的引導的人需要願意聽從神的話,就是記在聖經中明白的教訓;還要有敏感的心能分辨自己的感覺或聖靈的引導。如果某種感覺與聖經的教導不合,或是背後的動機是滿足自已的私慾,這明顯就不是從聖靈來的引導。順服聖靈需要每日操練,把神的話放在心裏,並常在心中向神求問,在作道德判斷的時刻求聖靈作主,若還有疑惑就繼續禱告,求聖靈賜下實際的印證,不把自己的有疑惑的感覺硬去執行。這些太概就是學習順服聖靈的初步。
17節中提到肉體的情慾與聖靈相爭,是在我們心中對抗的兩種敵對的力量。肉體的情慾就是我們犯罪的本性,在我們心中引誘我們追求私慾的滿足、背離神、與神為敵。在我們信主之前,都嚐過良心與它鬥爭的經歷。多少人在肉體與良心的鬥爭中跌倒,如果我們要自已的力量,想要與它抗衡,注定是要失敗。雖然肉體的力量頑強,但聖靈的力量能夠勝過它。唯一能夠克制肉體的就是聖靈。只有靠著聖靈賜下的能力,我們才可能抵擋肉體的情慾對我們的攻擊。
情慾的事
「 19 情慾的事都是顯而易見的,就如姦淫、污穢、邪蕩、 20 拜偶像、邪術、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爭、異端、 21 嫉妒(有古卷在此有:兇殺二字)、醉酒、荒宴等類。我從前告訴你們,現在又告訴你們,行這樣事的人必不能承受神的國。」(加5:19~21)
情慾的事的源頭就是肉體犯罪的本性,這是一種背逆神的力量,切不可輕忽。世上有許多人對情慾的事掉以輕心。甚至不把轄制人的罪當作一回事。將神的標準當作相對的,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道德標準,你不能說我錯,我也不能說你錯。這樣的結果就是世間沒有一套放之四海皆準的道德規範。只要個人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保羅不是這麼認為,他說:「情慾的事都是顯而易見的。」這些罪大家心裏都很明白,不用為它們找藉口。本段經中提到十五樣,可以把它們大略分成幾類:
1. 性方面的罪:姦淫就是婚外的性行為。污穢就是思想上的邪情私慾。邪蕩就是縱情性享樂的強烈的慾念。這些都是性方面不道德的罪。
2. 信仰的上罪:拜偶像者把偶像當神,是屬靈上的不忠貞;邪術是與外邦宗教的神祉或邪靈相交,求取私利。二者都是極端得罪神的。
3. 內心對人仇恨的罪:仇恨他人是殺人的起點。爭競就是爭吵不合。忌恨就是見不得人比自己強、見自己原有的優勢被威脅而爭風吃醋。惱怒就是控制不住的怒氣。
4. 團體中的罪:結黨源於自私的野心、借結黨來壯大勢力。紛爭就是分門別類、彼此鬥爭。異端就是自以為本身的小團體是唯一正確、其他人都錯誤。嫉妒源自於得不到別人對自己的肯定而心生惱恨。
5. 貪心放蕩的罪:醉酒就是縱情狂飲。荒宴就是狂歡宴樂。
保羅在這裏用很嚴重的話警告他們:「行這樣事的人必不能承受神的國。」為什麼呢?並不是因為他們曾犯過這些罪。而是他們放任自已陷在罪中,忽略神對他們的警告,拒絕處理自己所犯的罪行。他們不願順服聖靈的引導,反順從肉體的罪性。行這樣事的人表示他們並沒有真正相信主的救恩、接受聖靈的內住、得到重生的生命。像這樣的人是不能承受神的國的。
聖靈所結的果子
「 22 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 23 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 24 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慾同釘在十字架上了。 25 我們若是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 26 不要貪圖虛名,彼此惹氣,互相嫉妒。」(加5:22~26)
順服聖靈的人卻不會像前面所說放蕩的樣子。接受聖靈的內住,順從聖靈在自已身上作工就能結出聖靈的果子。這些是基督所有的品格,也是住在基督裏的人,從連於基督的生命中長出來的產品。有基督生命的人,一定能結出聖靈的果子。而後有基督生命的人,是無論如何也結不出來的。
我們應如何看待聖靈的果子?保羅並不是開出了一個品格的清單叫大家照著這行為規範去做,這種想法無異是把聖靈的果子當成另一套律法。保羅在加拉太書,費了許多篇幅來闡述,律法不能真正幫助我們脫離肉體的私慾,不會在這裏又拿另一套道德標準來代替律法。基督徒信主之後不再追求守律法,而是順著聖靈而行。聖靈的果子正是從聖靈而生出來的品格。這裏將九種果子的特質列舉如下:
仁愛(love):「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5:5)
喜樂(joy):「要常常喜樂,」(帖前5:16) 在基督裏的生命、靠聖靈而活的生命、就是喜樂的生命。
和平(peace):「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4:3)
忍耐(patience):「照他榮耀的權能,得以在各樣的力上加力,好叫你們凡事歡歡喜喜的忍耐寬容。」(西1:11)恆久忍耐表達愛的被動面。
恩慈(kindness):「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西3:12)恩慈表達愛的主動面。化除了自我中心的自私驕傲,向他人顯出神的慈悲。
良善(goodness):「弟兄們,我自己也深信你們是滿有良善,充足了諸般的知識,也能彼此勸戒。」(羅15:14) 良善落實在生活中就是行善。
信實(faithfulness):信實的意思是人完全信靠神。「惟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加5:6b) 真實的信心一定能生出「愛人如已」的心。
溫柔(gentleness):「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加6:1)只有溫柔的勸誡才能,挽回跌倒的弟兄。
節制(self-control):聖靈能夠釋放我們被貪心所轄制的心。讓我們能為別人的緣故克制肉體的私慾。
聖靈所結的果子與前面所列的放縱私慾的行為成為對比。沉溺於敗壞的行為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國。而結出聖靈的果子「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這些果子全是因順服聖靈的生命所自然結出來的。不是靠著行律法,與律法完全無關。
「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慾同釘在十字架上了。」如今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內心的一切邪情私慾都已經在我們信主時與肉體一同被釘死。如果它還在我們生命中存著一口氣息,我們還是努力治死它,不給它留一點地步。
弟兄姊妹們,你愛主嗎?你順服住在你心中的聖靈嗎?不要讓肉體在我們身上有任何地步。「我們若是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讓聖靈每日與我同行,讓我們真正成為一個順服祂心意的人。
[詩歌] 千萬人中之第一人
一、 你的靈豈非已見過祂?你的心曾否被祂所奪?
你當認祂為人中第一人,歡喜選那上好的福分。
副 你是千萬人中之第一人!哦,求你開我眼,
並奪我心,摔碎眾偶像,
並歡然加冠,你為千萬人中之第一人!
二、 世界的一切虛榮、珍寶,盡都是偶像,使人顛倒;
鍍過金,使人不容易淡泊,浸過蜜,使人真難超脫。
三、 什麼會使地上的偶像,失去牠那美麗的模樣,
並不是灰心、失望或勸勉,乃是『無價之寶』的一現!
四、 並不是甚麼本分催促,就會使偶像化成灰土;
乃是祂榮耀美麗的傾投,並祂心裡柔愛的流露。
五、 有誰願熄滅他的燈光,若非早晨的日已在望?
又有誰願意收藏他寒衣,若非炎夏的風已興起?
六、 惟有彼得所見的淚眼,司提反所仰望的榮臉,
陪著馬利亞同哭的慈心,會使我脫離地的吸引。
七、 哦,求你來施情並吸引,直等到你充滿了這心;
我們蒙救贖,是你的同伴,與偶像還有甚麼相干!
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一條往前走的路?為了今日和明日的聖靈
本文是戈登.費依這本《認識保羅的聖靈觀》的最後一章。作者指出教會歷史中,漸漸忽略聖靈應有的地位這毛病,總結全書中所談到的保羅對聖靈的認識,提出今後教會應努力的方向:恢復聖靈在引導基督徒生活的關鍵地位,要被聖靈充滿、靠著聖靈而活。
內容:每一章的標題與重點
1. 保羅對聖靈的認識:一個結論:
a. 基督徒經驗的關鍵:在保羅的經驗中,以及他對福音的認識裏,聖靈扮演核心的角色,祂成全了神的救贖工作,也是信徒屬靈生活的主導者。
b. 神介入我們的生命:聖靈一直用「動態的、可經歷的」方法進入教會、和信徒的生命中。祂能夠賜給人能力、又是個能被人所經歷的實體。
c. 末日的證據和榮耀的保證:保羅從末世的情境來理解聖靈論。聖靈的來臨,成就了聖經的應許,神的國雖然「尚未」成全,但聖靈「已經」給了我們最後實現的確切保證,證明未來已經開始發動了。
d. 神住在我們裏面,又住在我們中間:人經歷應許的聖靈,代表神親自與人同在,神重新住在祂百姓的心裏。
e. 聖靈就是神:保羅神學的基礎就是三位一體神的概念。神是獨一的,是有位格的。聖靈是神的靈,也是有位格的。但聖靈與聖父卻是不同位格,不相混淆。忽略聖靈的位格,也導致我們忽略聖靈在當今教會該有的地位。
f. 救恩帶出果效:救恩是神的行動,聖父依照祂永恆的目的,主動開始。救恩也是聖子藉著死與復活完成。同時聖靈充滿在信徒的生命裏。三位一體的神在救恩中,扮演著不可分割的角色。
g. 召喚一群百姓:神為祂的名建立一群屬祂的百姓,是透過基督受死與復活、及聖靈降在他們當中所組成的。這群屬神的子民,在末世要藉著聖靈的大能,見證神的榮光。
h. 公義成為可能:信徒住在基督裏,依靠聖靈生活、隨從聖靈的管制行事為人、受聖靈引導、結出聖靈的果子。所以基督徒生活的準則,是被聖靈所規範。倫理的實踐也因聖靈成為可能。
i. 基督徒敬拜的關鍵:在信徒的軟弱中,聖靈為他們代求、住在他們心中、以說不出來的嘆息為他們禱告、並賜給他們信心、賜下屬靈恩賜、幫助他們形成一個敬拜神的團體。聖靈是建造信徒敬拜生活的關鍵。
2. 聖靈在後來的教會裏:一個對比:隨著教義的學術化、及教會的制度化,教會越來越不重視聖靈當有的地位。因此在基督徒的生命中,普遍的失去了活潑地經歷聖靈的這種生命經驗。這是作者所指出的當今教會常見的缺失。
3. 一條往前面的路:首先我們需要在現今的制度、禮儀、和神學中,注入聖靈的生命。其次應從研經與教導中,重新掌握保羅對聖靈真正的觀念。反抗相對主義、世俗主義、個人主義。靠著聖靈所賜的能力,透過效法基督的榜樣,過著榮耀神的生活。最後恢復聖靈在教會中活潑、動態的工作,可以產生更有果教的福音事工,聖靈彰顯了祂自己,吸引人進入教會,帶領人進到基督的面前。
評估和比較:
1. 本文的優點:
a. 本篇文章總結了全書的論點,指出了當今教會界對聖靈忽視的問題,並提出了教會應該採取的進路。結構上很完整,立論十分中肯,確實是當今教會應該認真思考、謀求改進的地方。
b. 結尾的呼籲發人深省。期待今日教會認真從研經中發掘,保羅在書信中所敘述的聖靈觀。是超過當今教會所領受及操練的。他並期待教會能夠預備一個環境,在敬拜上,屬靈恩賜上,有個容讓聖靈自由工作的空間。使初代教會中聖靈活潑的工作,再度運行在今日教會當中。
2. 本文的缺點:書中254頁,「對聖靈飢渴的生命,就是登山寶訓所講論的内容。並且登山寶訓第一個前提就是,在神面前凡認識自己是「靈裏貧窮」的人,他們就是神國的繼承人。」這裡似乎把Blessed are the poor in spirit這裡的靈、與聖靈混在一起。這裡的靈裏貧窮,顯然不是指在聖靈裏貧窮,而是人的心靈感受到缺乏。登山寶訓中沒有直接文字提到對聖靈飢渴。
3. 作者的目的達到了嗎?作者指出當代教會忽視聖靈的缺失。他並提出呼籲,要更重視保羅在書信中所描述的聖靈觀。所有的論點都有完整的聖經基礎。是當今基督徒很好的警惕。
結論
本文主要是針對當今福音派教會對聖靈觀過於狹窄提出建言。他期待教會更重視聖靈在信徒中動態的工作,例如讓聖靈活潑的運行在敬拜的會眾之中,賜給信徒屬靈恩賜、能運用在教會的建造、屬靈的復興、及福音的工作中。我們對聖靈的理解不在是教義上的,更是實際經歷上的。不再只限於倫理的規範,更是服事的動力。使的信徒被聖靈更新成長、潔淨完全,成爲末世神國度的子民。
內容:每一章的標題與重點
1. 保羅對聖靈的認識:一個結論:
a. 基督徒經驗的關鍵:在保羅的經驗中,以及他對福音的認識裏,聖靈扮演核心的角色,祂成全了神的救贖工作,也是信徒屬靈生活的主導者。
b. 神介入我們的生命:聖靈一直用「動態的、可經歷的」方法進入教會、和信徒的生命中。祂能夠賜給人能力、又是個能被人所經歷的實體。
c. 末日的證據和榮耀的保證:保羅從末世的情境來理解聖靈論。聖靈的來臨,成就了聖經的應許,神的國雖然「尚未」成全,但聖靈「已經」給了我們最後實現的確切保證,證明未來已經開始發動了。
d. 神住在我們裏面,又住在我們中間:人經歷應許的聖靈,代表神親自與人同在,神重新住在祂百姓的心裏。
e. 聖靈就是神:保羅神學的基礎就是三位一體神的概念。神是獨一的,是有位格的。聖靈是神的靈,也是有位格的。但聖靈與聖父卻是不同位格,不相混淆。忽略聖靈的位格,也導致我們忽略聖靈在當今教會該有的地位。
f. 救恩帶出果效:救恩是神的行動,聖父依照祂永恆的目的,主動開始。救恩也是聖子藉著死與復活完成。同時聖靈充滿在信徒的生命裏。三位一體的神在救恩中,扮演著不可分割的角色。
g. 召喚一群百姓:神為祂的名建立一群屬祂的百姓,是透過基督受死與復活、及聖靈降在他們當中所組成的。這群屬神的子民,在末世要藉著聖靈的大能,見證神的榮光。
h. 公義成為可能:信徒住在基督裏,依靠聖靈生活、隨從聖靈的管制行事為人、受聖靈引導、結出聖靈的果子。所以基督徒生活的準則,是被聖靈所規範。倫理的實踐也因聖靈成為可能。
i. 基督徒敬拜的關鍵:在信徒的軟弱中,聖靈為他們代求、住在他們心中、以說不出來的嘆息為他們禱告、並賜給他們信心、賜下屬靈恩賜、幫助他們形成一個敬拜神的團體。聖靈是建造信徒敬拜生活的關鍵。
2. 聖靈在後來的教會裏:一個對比:隨著教義的學術化、及教會的制度化,教會越來越不重視聖靈當有的地位。因此在基督徒的生命中,普遍的失去了活潑地經歷聖靈的這種生命經驗。這是作者所指出的當今教會常見的缺失。
3. 一條往前面的路:首先我們需要在現今的制度、禮儀、和神學中,注入聖靈的生命。其次應從研經與教導中,重新掌握保羅對聖靈真正的觀念。反抗相對主義、世俗主義、個人主義。靠著聖靈所賜的能力,透過效法基督的榜樣,過著榮耀神的生活。最後恢復聖靈在教會中活潑、動態的工作,可以產生更有果教的福音事工,聖靈彰顯了祂自己,吸引人進入教會,帶領人進到基督的面前。
評估和比較:
1. 本文的優點:
a. 本篇文章總結了全書的論點,指出了當今教會界對聖靈忽視的問題,並提出了教會應該採取的進路。結構上很完整,立論十分中肯,確實是當今教會應該認真思考、謀求改進的地方。
b. 結尾的呼籲發人深省。期待今日教會認真從研經中發掘,保羅在書信中所敘述的聖靈觀。是超過當今教會所領受及操練的。他並期待教會能夠預備一個環境,在敬拜上,屬靈恩賜上,有個容讓聖靈自由工作的空間。使初代教會中聖靈活潑的工作,再度運行在今日教會當中。
2. 本文的缺點:書中254頁,「對聖靈飢渴的生命,就是登山寶訓所講論的内容。並且登山寶訓第一個前提就是,在神面前凡認識自己是「靈裏貧窮」的人,他們就是神國的繼承人。」這裡似乎把Blessed are the poor in spirit這裡的靈、與聖靈混在一起。這裡的靈裏貧窮,顯然不是指在聖靈裏貧窮,而是人的心靈感受到缺乏。登山寶訓中沒有直接文字提到對聖靈飢渴。
3. 作者的目的達到了嗎?作者指出當代教會忽視聖靈的缺失。他並提出呼籲,要更重視保羅在書信中所描述的聖靈觀。所有的論點都有完整的聖經基礎。是當今基督徒很好的警惕。
結論
本文主要是針對當今福音派教會對聖靈觀過於狹窄提出建言。他期待教會更重視聖靈在信徒中動態的工作,例如讓聖靈活潑的運行在敬拜的會眾之中,賜給信徒屬靈恩賜、能運用在教會的建造、屬靈的復興、及福音的工作中。我們對聖靈的理解不在是教義上的,更是實際經歷上的。不再只限於倫理的規範,更是服事的動力。使的信徒被聖靈更新成長、潔淨完全,成爲末世神國度的子民。
2007年10月16日 星期二
繼續的爭戰—聖靈對抗肉體
前面已經貼出了兩篇Gordon Fee有關聖靈文章的讀書心得,分別討論聖靈的位格、和聖靈在教會中的工作。本篇是另一篇文章:「繼續的爭戰—聖靈對抗肉體」。本篇文章主要在處理羅馬書七章13到25節中,聖靈與肉體的爭戰到底是指什麼?是信主的人心中仍存在良心與情欲兩方面的內在衝突,還是信徒還活在一個肉體仍然活躍的世界。雖然聖靈已經進入我們心中,仍成聖仍未全然達成,仍然是活在已然而未然的末世張力之中。作者以末世的角度來看待這段經文,指出聖靈裏的生命是一個逐漸生長,最終能有基督長成的身量的生命。
內容:每一章的標題與重點
1. 前言:羅馬書七章中生動地描寫一個人良心與情慾激烈地爭戰。這是每個人生活常有的經歷。如果我們只把聖靈、肉體的爭戰,看成是個人內心的掙扎。結果是相當絕望的,因為憑著個人的能力來與內心的情慾對抗,在這鬥爭上是注定要失敗。一個經歷聖靈重生的基督徒,已經是被基督的寶血洗淨,有聖靈的內住。如果還是靠自己的力量在掙扎,那永遠都不能脫離罪的纏繞,也看不到任何聖靈在找們身上的工作的機會。我們應把這裏的經文放在末世的情境來理解。雖然我們的身體仍會遇到誘惑,但我們的生命已經脫離了律法、和肉體的轄制。我們的生命乃是隨從聖靈、被聖靈所更新、能夠經歷聖靈的幫助。雖不完全,可是能得到神的赦免及復原。
2. 保羅書信中「肉體」的意義:「肉體」在舊約的意義是指血肉之體,這詞被延伸用來表達人的脆弱與被造。在保羅書信中,「肉體」代表了人性,不單是人的受造性,更代表了人墮落之後的本性,完全與神為仇。所以常被翻譯成罪性。保羅在經文中使用「肉體」這詞,有兩個基本意義:「人的脆弱」與「人的墮落」(林後10:2~4)節強調的是前者。而作者更感興趣的是後者。就是人因墮落,使肉體在道德上變成負面的狀態,行事為人與神相敵。這是人在信基督之前,不靠聖靈行事時所發生的事。
3. 保羅書信中聖靈/肉體的對比:在保羅眼中肉體是屬於過去的東西,遵守律法也已經過時了。肉體與聖靈是基督徒信主前後,影響他們的兩種力量。肉體吸引我們去追求能力、財富與智慧。而在基督裏的人新的生活模式是十字架:能力不在於外在的條件,乃是在聖靈裏的更新。
4. 羅馬書七章13~25節中的掙扎:本段經文保羅描述聖靈與肉體激烈的掙扎。這是他個人內心的衝突嗎?從三點可以看出其實不然,就是:上下文、保羅真正說了什麼、及他並沒有說的。上下文提到律法在基督徒生命之中的位置。信徒與律法沒有任何關係。藉著基督的死,我們在律法上是死了,在肉體上也是死了。律法是喚起罪的天性,叫人陷入死中。生活在律法下的人,沒有經歷聖靈的恩典,脫離不了罪和肉體的捆綁。所以本段完全是人活在律法下的光景。知道罪,卻無力勝過罪。
5. 上下文當中的加拉太書五章17節:在本段經文中,保羅指出加拉大教會中存在的弊病,把在基督裡的自由當作放縱肉體的機會。在教會中相咬相吞。這些不敬虔的行為正是隨從肉體的結果。保羅要他們「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欲了。」屬靈人活得像罪的奴僕是不可能的,基督受死與聖靈的恩賜已經給肉體致命的打擊了,我們在肉體上事已經被治死了。這個致命的打擊已經使肉體不再能轄制我們。在末日基督再臨時,肉體要徹底的敗亡。我們活在聖靈裏的生命應該將眼光放在:主已經為我們成就的來感謝、讚美祂,而不是專看自己在律法上的跌倒與失敗。
評估和比較:
本文的優點:本文解明了許多人對羅馬書第七章的誤解。將保羅所述的聖靈與肉體的爭戰,當成是基督徒信主之後,内心中仍然存在的鬥爭。如果住在主裏的人,還在靠自己的力量克制罪的引誘,還在因行不出律法而苦惱。那與不信之時,沒有兩樣。而且靠者意志來抵擋罪惡注定要失敗。作者的觀點是,末世的百姓應認清自己已有基督的救贖、與聖靈的更新。不再是停留在個人内心中,良心與肉體情欲的掙扎。而是能看到自己是活在基督已得勝、肉體勢力必要消亡的末世之中。我們在順服聖靈、與順服肉體兩股勢力的鬥爭中,應該要專注在神已經為我們成就的事上。這是本文所清楚提出的觀點。
本文的缺點:作者強調保羅在這段經文中對,聖靈與肉體的爭戰正確的理解。但對於信主的基督徒内心經歷類似的掙扎,並未多作解釋。我們知道住在主裏的信徒應該靠聖靈的力量,勝過罪的引誘。但信主前、和信主後所經歷的類似聖靈與肉體的爭戰,怎麽分別將他們定位。是肉體殘餘的勢力呢?還是自己仍然沒有完全順服聖靈的管制呢?這與信主前靠自己良心約束,行出道德標準,有什麽差別?作者似乎並沒有太多著墨。
作者的目的達到了嗎?本文澄清一些常有的對聖靈與肉體的混淆。給我清楚的概念,能夠正確面對自己内心仍然存在對罪的爭戰。他的目的達到了。
結論
這是個經常被問到的問題,也是基督徒常會友的疑惑。保羅在羅馬書第七章中生動地描述聖靈與肉體的爭戰,是只他信主以前,還是信主後。要解答這問題,不只要符合上經文字義的解釋,還要顧到神學上的一致性,又要能夠應用在生活,解釋基督徒經歷中所遇到的情境,確實不容易。讀完這篇文章,有個較清楚的概念。也知道該怎麽面對生活中,罪與聖靈爭戰的問題。
內容:每一章的標題與重點
1. 前言:羅馬書七章中生動地描寫一個人良心與情慾激烈地爭戰。這是每個人生活常有的經歷。如果我們只把聖靈、肉體的爭戰,看成是個人內心的掙扎。結果是相當絕望的,因為憑著個人的能力來與內心的情慾對抗,在這鬥爭上是注定要失敗。一個經歷聖靈重生的基督徒,已經是被基督的寶血洗淨,有聖靈的內住。如果還是靠自己的力量在掙扎,那永遠都不能脫離罪的纏繞,也看不到任何聖靈在找們身上的工作的機會。我們應把這裏的經文放在末世的情境來理解。雖然我們的身體仍會遇到誘惑,但我們的生命已經脫離了律法、和肉體的轄制。我們的生命乃是隨從聖靈、被聖靈所更新、能夠經歷聖靈的幫助。雖不完全,可是能得到神的赦免及復原。
2. 保羅書信中「肉體」的意義:「肉體」在舊約的意義是指血肉之體,這詞被延伸用來表達人的脆弱與被造。在保羅書信中,「肉體」代表了人性,不單是人的受造性,更代表了人墮落之後的本性,完全與神為仇。所以常被翻譯成罪性。保羅在經文中使用「肉體」這詞,有兩個基本意義:「人的脆弱」與「人的墮落」(林後10:2~4)節強調的是前者。而作者更感興趣的是後者。就是人因墮落,使肉體在道德上變成負面的狀態,行事為人與神相敵。這是人在信基督之前,不靠聖靈行事時所發生的事。
3. 保羅書信中聖靈/肉體的對比:在保羅眼中肉體是屬於過去的東西,遵守律法也已經過時了。肉體與聖靈是基督徒信主前後,影響他們的兩種力量。肉體吸引我們去追求能力、財富與智慧。而在基督裏的人新的生活模式是十字架:能力不在於外在的條件,乃是在聖靈裏的更新。
4. 羅馬書七章13~25節中的掙扎:本段經文保羅描述聖靈與肉體激烈的掙扎。這是他個人內心的衝突嗎?從三點可以看出其實不然,就是:上下文、保羅真正說了什麼、及他並沒有說的。上下文提到律法在基督徒生命之中的位置。信徒與律法沒有任何關係。藉著基督的死,我們在律法上是死了,在肉體上也是死了。律法是喚起罪的天性,叫人陷入死中。生活在律法下的人,沒有經歷聖靈的恩典,脫離不了罪和肉體的捆綁。所以本段完全是人活在律法下的光景。知道罪,卻無力勝過罪。
5. 上下文當中的加拉太書五章17節:在本段經文中,保羅指出加拉大教會中存在的弊病,把在基督裡的自由當作放縱肉體的機會。在教會中相咬相吞。這些不敬虔的行為正是隨從肉體的結果。保羅要他們「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欲了。」屬靈人活得像罪的奴僕是不可能的,基督受死與聖靈的恩賜已經給肉體致命的打擊了,我們在肉體上事已經被治死了。這個致命的打擊已經使肉體不再能轄制我們。在末日基督再臨時,肉體要徹底的敗亡。我們活在聖靈裏的生命應該將眼光放在:主已經為我們成就的來感謝、讚美祂,而不是專看自己在律法上的跌倒與失敗。
評估和比較:
本文的優點:本文解明了許多人對羅馬書第七章的誤解。將保羅所述的聖靈與肉體的爭戰,當成是基督徒信主之後,内心中仍然存在的鬥爭。如果住在主裏的人,還在靠自己的力量克制罪的引誘,還在因行不出律法而苦惱。那與不信之時,沒有兩樣。而且靠者意志來抵擋罪惡注定要失敗。作者的觀點是,末世的百姓應認清自己已有基督的救贖、與聖靈的更新。不再是停留在個人内心中,良心與肉體情欲的掙扎。而是能看到自己是活在基督已得勝、肉體勢力必要消亡的末世之中。我們在順服聖靈、與順服肉體兩股勢力的鬥爭中,應該要專注在神已經為我們成就的事上。這是本文所清楚提出的觀點。
本文的缺點:作者強調保羅在這段經文中對,聖靈與肉體的爭戰正確的理解。但對於信主的基督徒内心經歷類似的掙扎,並未多作解釋。我們知道住在主裏的信徒應該靠聖靈的力量,勝過罪的引誘。但信主前、和信主後所經歷的類似聖靈與肉體的爭戰,怎麽分別將他們定位。是肉體殘餘的勢力呢?還是自己仍然沒有完全順服聖靈的管制呢?這與信主前靠自己良心約束,行出道德標準,有什麽差別?作者似乎並沒有太多著墨。
作者的目的達到了嗎?本文澄清一些常有的對聖靈與肉體的混淆。給我清楚的概念,能夠正確面對自己内心仍然存在對罪的爭戰。他的目的達到了。
結論
這是個經常被問到的問題,也是基督徒常會友的疑惑。保羅在羅馬書第七章中生動地描述聖靈與肉體的爭戰,是只他信主以前,還是信主後。要解答這問題,不只要符合上經文字義的解釋,還要顧到神學上的一致性,又要能夠應用在生活,解釋基督徒經歷中所遇到的情境,確實不容易。讀完這篇文章,有個較清楚的概念。也知道該怎麽面對生活中,罪與聖靈爭戰的問題。
2007年10月13日 星期六
[靈修筆記] 差異中的合一
哥林多前書12:12~27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使我們的心隔離,我們都喜歡跟志同道合的人為伍。背景相近的人使我們感到親切,同鄉、同學、同道、同志、遠親近鄰、只要能拉得上的一點關係都要試著拉一下。知道我們都是一家人,距離一下子減少了好多。
一個身子,許多肢體
「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 13 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 14 身子原不是一個肢體,乃是許多肢體。」 (林前12:12~14)
人的天性喜歡和相近的人來往,這是個長處也是弱點。好處是容易拉近彼此的關係。弱點是物以類聚,不熟悉的陌生人、或背景相異的人打不進圈子,永遠疏離在外圍。這種現象在教會中也同樣會出現,教會中分成一組一組的小圈子。分門別類、互不往來。這是破壞教會合一的因素之一。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中以基督的身子來比喻教會:「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我們弟兄姊妹之間的關係就如同一個身子上的肢體,雖然各不相同,卻都連在同一個身子上,相互依靠、不能分離。
我們原來都有不同的成長背景,來自不同的地方,如同猶太人,與希臘人一樣互不來往。我們的社會地位高低也有不同,如同經上說的有的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但這不能阻止我們成為一個身體,因為我們「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聖靈住在我們中間是能夠合一的基礎。靈裏的合一,能夠打破種族、省籍、地域、階級的差異。任何人為的障礙,都不能攔阻我們彼此合一。
不分高低,彼此需要
「15 設若腳說:我不是手,所以不屬乎身子;它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 16 設若耳說:我不是眼,所以不屬乎身子;它也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17 若全身是眼,從那裡聽聲呢?若全身是耳,從那裡聞味呢? 18 但如今,神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了。 19 若都是一個肢體,身子在那裡呢? 20 但如今肢體是多的,身子卻是一個。 21 眼不能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林前12:15~21)
教會之中常見的爭執是從個性、看法的差異而來。就是所謂的黨同伐異。有的時候會因為意見與人不同、或受到排擠而生出離異的心,正如經上所比喻的:「設若腳說:我不是手,所以不屬乎身子;…設若耳說:我不是眼,所以不屬乎身子。」但無論如何都不能改變他們是身體一部分這個事實。不管是手或腳,是耳或眼,彼此不應有高低之分,也不應該有相互排斥的想法。
「神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了。」神就是要造出彼此不同的肢體,這才能發揮身體的功能。神不會造出全身是眼,或全身是耳的怪物。神也不會讓教會中所有的人都有同一個恩賜。一個充分發揮功能的教會,一定是具備有多重恩賜的人才,彼此配合,在各方面彰顯神的榮耀。全身是眼,無法聽聲,或全身是耳,無法聞味的身體一定不是個正常的身體。我們也可以這麼說,全教會都追求講道,或全教會都追求方言,卻忽略恩賜平衡的,也不能算是健康的教會。
教會中另一種常見的現象是,不同恩賜的肢體之間彼此輕視。就好比眼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恩賜既然是聖靈所賜下的,就沒有可以廢棄的。不同恩賜的弟兄姊妺,如果互相爭風吃醋、彼此輕視,最能破壞身體的合一。如果某個肢體,因為被輕視而停擺,整個身體的健康就會出現問題。
體貼軟弱,甘苦與共
「 22 不但如此,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 23 身上肢體,我們看為不體面的,越發給它加上體面;不俊美的,越發得著俊美。 24 我們俊美的肢體,自然用不著裝飾;但神配搭這身子,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 25 免得身上分門別類,總要肢體彼此相顧。 26 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 27 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林前12:22~27)
就如身子上總會有軟弱的肢體,教會中也會有一些跑得慢、跑不動的弟兄姊妹。那要怎麼來對待他們呢?是逼他們、排斥他們,讓他們羞愧,還是幫助他們、拉他們一把,期望他們跟上?聖經中說:「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身上肢體,我們看為不體面的,越發給它加上體面;不俊美的,越發得著俊美。」軟弱肢體的存在,就是神考驗健壯肢體愛心的機會。我們若不能愛自己的弟兄,主耶穌的愛仇敵的命令更是不可能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頭疼過,疼起來簡直這個頭也不想要了。可是不可能,沒頭全身就活不下去了,此刻不是去責怪頭,為什麼疼得讓全身都無法做事?而是為了頭疼能夠痊癒,其他肢體暫時放下一切的工作,去吃藥、去休息。先把頭疼治好再說。等到頭不疼了,馬上全身又可以動起來,像生龍活虎一樣。就如經上所說的:「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
無論高興不高興,我們教會的弟兄姊妹已經被聖靈連在一個身體之上,就是基督的身體,是要順服基督的心意,要完成基督的工作。我們不可能選擇離開這個身體,也不能因為不喜歡其他的肢體而排斥他。肢體難免有磨擦的時候,只要我們仍然有連於一體的認識,聖靈一定能在各肢體中動工,維持大家的合一。在合一中,卻又尊重彼此的差異。因為肢體差異的存在,正是神的美意。祂要大家在聖靈中合而為一,同心見證聖靈的大能。
[詩歌] 基督的身體
我們聚集成為基督的身體,
我們敬拜祂,同聲敬拜;
祂不住在泥土、石造、磚瓦房。
祂住在我們心,在我們心;
我是那手、是那腳、是那耳、是那眼;
祂是頭,因祂愛我得滿足;
我們彼此互相連接,永遠不能再分離;
我們是祂肢體,要表彰祂榮耀。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使我們的心隔離,我們都喜歡跟志同道合的人為伍。背景相近的人使我們感到親切,同鄉、同學、同道、同志、遠親近鄰、只要能拉得上的一點關係都要試著拉一下。知道我們都是一家人,距離一下子減少了好多。
一個身子,許多肢體
「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 13 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 14 身子原不是一個肢體,乃是許多肢體。」 (林前12:12~14)
人的天性喜歡和相近的人來往,這是個長處也是弱點。好處是容易拉近彼此的關係。弱點是物以類聚,不熟悉的陌生人、或背景相異的人打不進圈子,永遠疏離在外圍。這種現象在教會中也同樣會出現,教會中分成一組一組的小圈子。分門別類、互不往來。這是破壞教會合一的因素之一。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中以基督的身子來比喻教會:「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我們弟兄姊妹之間的關係就如同一個身子上的肢體,雖然各不相同,卻都連在同一個身子上,相互依靠、不能分離。
我們原來都有不同的成長背景,來自不同的地方,如同猶太人,與希臘人一樣互不來往。我們的社會地位高低也有不同,如同經上說的有的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但這不能阻止我們成為一個身體,因為我們「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聖靈住在我們中間是能夠合一的基礎。靈裏的合一,能夠打破種族、省籍、地域、階級的差異。任何人為的障礙,都不能攔阻我們彼此合一。
不分高低,彼此需要
「15 設若腳說:我不是手,所以不屬乎身子;它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 16 設若耳說:我不是眼,所以不屬乎身子;它也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17 若全身是眼,從那裡聽聲呢?若全身是耳,從那裡聞味呢? 18 但如今,神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了。 19 若都是一個肢體,身子在那裡呢? 20 但如今肢體是多的,身子卻是一個。 21 眼不能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林前12:15~21)
教會之中常見的爭執是從個性、看法的差異而來。就是所謂的黨同伐異。有的時候會因為意見與人不同、或受到排擠而生出離異的心,正如經上所比喻的:「設若腳說:我不是手,所以不屬乎身子;…設若耳說:我不是眼,所以不屬乎身子。」但無論如何都不能改變他們是身體一部分這個事實。不管是手或腳,是耳或眼,彼此不應有高低之分,也不應該有相互排斥的想法。
「神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了。」神就是要造出彼此不同的肢體,這才能發揮身體的功能。神不會造出全身是眼,或全身是耳的怪物。神也不會讓教會中所有的人都有同一個恩賜。一個充分發揮功能的教會,一定是具備有多重恩賜的人才,彼此配合,在各方面彰顯神的榮耀。全身是眼,無法聽聲,或全身是耳,無法聞味的身體一定不是個正常的身體。我們也可以這麼說,全教會都追求講道,或全教會都追求方言,卻忽略恩賜平衡的,也不能算是健康的教會。
教會中另一種常見的現象是,不同恩賜的肢體之間彼此輕視。就好比眼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恩賜既然是聖靈所賜下的,就沒有可以廢棄的。不同恩賜的弟兄姊妺,如果互相爭風吃醋、彼此輕視,最能破壞身體的合一。如果某個肢體,因為被輕視而停擺,整個身體的健康就會出現問題。
體貼軟弱,甘苦與共
「 22 不但如此,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 23 身上肢體,我們看為不體面的,越發給它加上體面;不俊美的,越發得著俊美。 24 我們俊美的肢體,自然用不著裝飾;但神配搭這身子,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 25 免得身上分門別類,總要肢體彼此相顧。 26 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 27 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林前12:22~27)
就如身子上總會有軟弱的肢體,教會中也會有一些跑得慢、跑不動的弟兄姊妹。那要怎麼來對待他們呢?是逼他們、排斥他們,讓他們羞愧,還是幫助他們、拉他們一把,期望他們跟上?聖經中說:「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更是不可少的。身上肢體,我們看為不體面的,越發給它加上體面;不俊美的,越發得著俊美。」軟弱肢體的存在,就是神考驗健壯肢體愛心的機會。我們若不能愛自己的弟兄,主耶穌的愛仇敵的命令更是不可能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頭疼過,疼起來簡直這個頭也不想要了。可是不可能,沒頭全身就活不下去了,此刻不是去責怪頭,為什麼疼得讓全身都無法做事?而是為了頭疼能夠痊癒,其他肢體暫時放下一切的工作,去吃藥、去休息。先把頭疼治好再說。等到頭不疼了,馬上全身又可以動起來,像生龍活虎一樣。就如經上所說的:「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
無論高興不高興,我們教會的弟兄姊妹已經被聖靈連在一個身體之上,就是基督的身體,是要順服基督的心意,要完成基督的工作。我們不可能選擇離開這個身體,也不能因為不喜歡其他的肢體而排斥他。肢體難免有磨擦的時候,只要我們仍然有連於一體的認識,聖靈一定能在各肢體中動工,維持大家的合一。在合一中,卻又尊重彼此的差異。因為肢體差異的存在,正是神的美意。祂要大家在聖靈中合而為一,同心見證聖靈的大能。
[詩歌] 基督的身體
我們聚集成為基督的身體,
我們敬拜祂,同聲敬拜;
祂不住在泥土、石造、磚瓦房。
祂住在我們心,在我們心;
我是那手、是那腳、是那耳、是那眼;
祂是頭,因祂愛我得滿足;
我們彼此互相連接,永遠不能再分離;
我們是祂肢體,要表彰祂榮耀。
聖靈和神的百姓
這是另一篇戈登.費依論聖靈的文章:「歸在祂名下的百姓—聖靈和神的百姓」本篇的主題是:在相對主義、世俗主義、個人主義盛行的當今世代。教會也逐漸走向以滿足個人信仰的需要為主要目的,忘卻了教會是一群「歸在神名下的百姓」,是基督所贖回,聖靈所呼召出來,使他們合而為一的。聖靈賜下恩賜、教會同飲於一位聖靈。祂是神百姓組成的關鍵。
內容:每一章的標題與重點
1. 前言:聖經中除了強調歸入主名,在個人認信層面上的意義之外,同時聖經也重視神的百姓是神所呼召出來的一個群體。
2. 保羅與神的百姓:保羅稱基督徒為「聖徒」,乃是指他們是一群被神所呼召出來、「分別為聖」的百姓。神為了自己的榮耀,在基督裏拯救我們這群屬祂的子民,也就是教會。保羅特別重視,教會會友間相互對待的關係,他們互為肢體、互相建立、互相寬容、互相擔重擔、彼此相顧、彼此相愛、彼此親熱、彼此同心。聖靈是他們結合的關鍵,也是他們團體裏生活和崇拜的樞紐。
3. 聖靈與信徒團體:聖靈除了活在個別信徒內在生命中,祂也在信徒的團體裏動工。因為聖靈運行在神的子民當中,成為他們共同的、豐盛的經歷,他們都同在聖靈裏受洗,同飲於一位聖靈,就在基督裏的成為一個身體。
4. 保羅描述屬靈的團體所用的意象:
a. 神的家:神是父,信徒是兄弟姊妹。聖靈在我們心裏用耶穌,神兒子使用的語言,感動我們向天父呼叫:「阿爸父!」
b. 神的殿:神在教會當中設立祂的居所,我們被建造成為聖靈所居住的靈宮。
c. 基督的身體:以弗所書中提到聖靈使信徒成為一個身體,他們彼此有不同的功能,卻又能合而為一。這是聖靈的工作,聖靈繼續與教會同在,讓這個身體完全長大成熟。
評估和比較:
1. 本文的優點:本文針對信徒對救恩個人化的誤解提出澄清,神不是只拯救個別不同的人,預備他們上天堂。更是為自己的名,建立一群百姓。神住在他們中間,彰顯祂的心意與性情。教會在合一中存有差異性,這完全是聖靈的工作。各種信徒有不同個性、不同種族文他隔閡、不同的利害關係。若非聖靈住在教會之中,不可能合一。聖靈也運行在各肢體之間,使不同的部門協調一致,使整體的功能發揮。作者此文強調聖靈在教會中扮演的關鍵性角色,就是合一中的差異。是本文最特別的重點。
2. 本文的缺點:
a. 本文104頁提到:「哥林多前書十二章的核心主要在於,教會是一個為敬拜而聚集的團體」。據本人觀察,哥林多前書十二章主要是提到各類恩賜在身體中的功用,而聖靈能協調各種恩賜,不爭競、不歧視,在同一個身體中合而為一。似乎看不出作者所說的核心主題。
b. 本文104頁另一段提到:「神藉著聖靈住在他們中間,…有聖靈各樣的作為彰顯在其間,包括了行異能(加3:5),和先知的講論(林前14:24~25);外面的人驚訝的說,神真是在你們中間了。」作者以靈恩的表現,如異能的彰顯,先知講論揭露不信者心中的隱情,使不信者驚訝稱:「神真是在你們中間了」。為神在教會中間的明證,這說法太過片面。除了在異能上吸引外邦人驚訝之外。神在教會中間有許多方面的意義。敬拜時神的臨在,禱告時聖靈在眾人心中動工,傳道時聖靈降下恩膏,叫聽道的人扎心。這些都是神與教會同在的方式,作者在此卻沒有提到。
3. 作者的目的達到了嗎?本文的目的是要強調聖靈在神的子民中扮演的角色,祂住在信徒中間,使不同的恩賜彼此配搭,合而為一。這點講得很清楚,目的應達到了。
結論
教會是信徒結合而成的團體,我們與世人的分別不單是我們個別得到基督的拯救,更是我們,歸屬於神的家、成為聖靈居住的殿、及因聖靈合一而為基督的身體。神在教會中與我們同在,這是神的子民與世人最大的分別。
內容:每一章的標題與重點
1. 前言:聖經中除了強調歸入主名,在個人認信層面上的意義之外,同時聖經也重視神的百姓是神所呼召出來的一個群體。
2. 保羅與神的百姓:保羅稱基督徒為「聖徒」,乃是指他們是一群被神所呼召出來、「分別為聖」的百姓。神為了自己的榮耀,在基督裏拯救我們這群屬祂的子民,也就是教會。保羅特別重視,教會會友間相互對待的關係,他們互為肢體、互相建立、互相寬容、互相擔重擔、彼此相顧、彼此相愛、彼此親熱、彼此同心。聖靈是他們結合的關鍵,也是他們團體裏生活和崇拜的樞紐。
3. 聖靈與信徒團體:聖靈除了活在個別信徒內在生命中,祂也在信徒的團體裏動工。因為聖靈運行在神的子民當中,成為他們共同的、豐盛的經歷,他們都同在聖靈裏受洗,同飲於一位聖靈,就在基督裏的成為一個身體。
4. 保羅描述屬靈的團體所用的意象:
a. 神的家:神是父,信徒是兄弟姊妹。聖靈在我們心裏用耶穌,神兒子使用的語言,感動我們向天父呼叫:「阿爸父!」
b. 神的殿:神在教會當中設立祂的居所,我們被建造成為聖靈所居住的靈宮。
c. 基督的身體:以弗所書中提到聖靈使信徒成為一個身體,他們彼此有不同的功能,卻又能合而為一。這是聖靈的工作,聖靈繼續與教會同在,讓這個身體完全長大成熟。
評估和比較:
1. 本文的優點:本文針對信徒對救恩個人化的誤解提出澄清,神不是只拯救個別不同的人,預備他們上天堂。更是為自己的名,建立一群百姓。神住在他們中間,彰顯祂的心意與性情。教會在合一中存有差異性,這完全是聖靈的工作。各種信徒有不同個性、不同種族文他隔閡、不同的利害關係。若非聖靈住在教會之中,不可能合一。聖靈也運行在各肢體之間,使不同的部門協調一致,使整體的功能發揮。作者此文強調聖靈在教會中扮演的關鍵性角色,就是合一中的差異。是本文最特別的重點。
2. 本文的缺點:
a. 本文104頁提到:「哥林多前書十二章的核心主要在於,教會是一個為敬拜而聚集的團體」。據本人觀察,哥林多前書十二章主要是提到各類恩賜在身體中的功用,而聖靈能協調各種恩賜,不爭競、不歧視,在同一個身體中合而為一。似乎看不出作者所說的核心主題。
b. 本文104頁另一段提到:「神藉著聖靈住在他們中間,…有聖靈各樣的作為彰顯在其間,包括了行異能(加3:5),和先知的講論(林前14:24~25);外面的人驚訝的說,神真是在你們中間了。」作者以靈恩的表現,如異能的彰顯,先知講論揭露不信者心中的隱情,使不信者驚訝稱:「神真是在你們中間了」。為神在教會中間的明證,這說法太過片面。除了在異能上吸引外邦人驚訝之外。神在教會中間有許多方面的意義。敬拜時神的臨在,禱告時聖靈在眾人心中動工,傳道時聖靈降下恩膏,叫聽道的人扎心。這些都是神與教會同在的方式,作者在此卻沒有提到。
3. 作者的目的達到了嗎?本文的目的是要強調聖靈在神的子民中扮演的角色,祂住在信徒中間,使不同的恩賜彼此配搭,合而為一。這點講得很清楚,目的應達到了。
結論
教會是信徒結合而成的團體,我們與世人的分別不單是我們個別得到基督的拯救,更是我們,歸屬於神的家、成為聖靈居住的殿、及因聖靈合一而為基督的身體。神在教會中與我們同在,這是神的子民與世人最大的分別。
2007年10月9日 星期二
神聖的那一位?聖靈是個位格
維真神學院新約教授戈登.費依(Gordon Fee)寫了一本《認識保羅的聖靈觀》,其中有一篇「神聖的那一位?聖靈是個位格」。對於對聖靈位格有疑惑的基督徒讀者,提出許多討論與澄清。
本文的主題是:很多基督徒相當不了解聖靈是個位格的意義,以為聖靈只是信經中的一條教義,對祂只有模模糊糊的概念。作者以此文澄清,聖靈的位格正如聖父、聖子的位格一樣,是住在信徒心中,又發出行動的力量。祂實際參與神與的人同在、賜下宣道的能力,完成基督的救贖的工作之中。我們不單在信經中宣告祂,更要在實際的生活中經歷祂。
內容:每一章的標題與重點
1. 聖靈是個位格:許多人視聖靈為不具位格的媒介,但保羅用中介的角度論聖靈時,也同時平行地談到基督(林前6:11)。可見聖靈與基督都同具位格。其次,聖靈是許多動詞的主詞,必須是個有位格的行事者。如「參透」萬事、「知道」神的事、「解釋」福音內容、「住」在信徒裏面、「運行」一切的事、叫人活、「呼叫」阿爸父、「引導」我們行神的路、等…。這說明了聖靈是具有位格的個體,並非只是無位格能力或影響力。
2. 聖靈與神格:
a. 聖靈:保羅使用不同名字來稱呼聖靈,有神的靈、基督的靈、主的靈、神兒子的靈等。説明他認識到聖靈特別的地位,這些名字,各有不同的強調,但是都是指同一的聖靈。
b. 聖靈是神的靈:保羅對聖靈主要的稱呼是神的靈。不管是賜下聖靈、聖靈澆灌或、差遣聖靈,主詞總是神。唯有靠者聖靈才可能參透神深奧的事,因為聖靈與神之間獨特的關係,使得祂成爲啓示出神智慧的靈。
c. 「神的/基督的」靈:當保羅說到「神的靈」,或「基督的」靈時,特別強調神或基督的工作藉著聖靈傳給使徒。這個修飾詞是爲了表達,神和基督與聖靈之間的關係。聖靈被稱爲基督的靈,乃是強調基督的工作,信徒因接受了神兒子的靈,以至於能以神兒子的心向神説話。信徒成爲神的百姓的依據是,基督的靈住在他們心裏。
d. 聖靈是基督的靈:保羅對聖靈的教義是以基督為中心的,從基督在信徒身上的工作,我們能認識到聖靈在我們身上的工作。他又澄清友人把基督的位格與聖靈混淆,以爲「主就是那靈」(林後3:17),這是猶太解經的一種用法,爲了要用17節的「主就是那靈」來重新認識16節:「他們的心幾時歸向主,帕子就幾時除去了。」中的「主」。新約的信徒因聖靈的同在得以除去帕子,見到主的榮光。
評估和比較:
1. 本文的優點:
a. 本文提出的問題切中時弊,論點也相當平穩。正說出了某些基督徒對聖靈位格模糊不清的缺憾。也就是把聖靈限制在教義與信條當中,忽略了聖靈與聖父、聖子一樣都是有位格的神,都必須憑著信心來順從,也都能夠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帶出能力。不能將三位一體的神分開對待。這一點值得我們深切思考。
b. 作者指出主耶穌與聖靈位格的分別、工作方法也不同。但二者卻關係密切。「我在基督裡說真話,並不謊言,有我良心被聖靈感動,給我作見證;」(羅9:1)中,「在基督裡」,「被聖靈感動」功用完全不同,但在同一句話中,見證保羅的話為真。另一處經文是:「因為聖靈照著神的旨意替聖徒祈求。」(羅8:27) 「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神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羅8:34) 聖靈與耶穌都為我們祈求,但一個在我們心中,另一在天上父神面前。在此看到了:三位一體的神在聽聖徒祈求一事,一同行動,一同作工。這段將三一神位格有別,心意卻合一寫得相當好。
2. 本文的缺點:本文作者雖然引經據典,分析保羅書信中聖靈的位格、與三一神緊密的關係。但結論的重點還是在,傳統福音派信徒對聖靈能力,缺乏經歷,也缺乏信心。但他並未在聖靈能力上多作解釋。與當今靈恩教會所追求的相關嗎?勝過罪惡,或是結出聖靈果子,能否算是聖靈能力的彰顯。在知道作者靈恩的背景之後,聖靈能力的定義,似乎更有必要解釋清楚。
3. 作者的目的達到了嗎?本文的目的十分明顯,是要澄清許多人對聖靈模糊的觀念。尤其把聖靈教義化,而失去了對有位格聖靈的信靠。應對許多人會有啟發性。
結論
作者本篇文章可以看出他提出,傳統福音派中常見的,對聖靈位格的忽視。承認聖靈是三位一體的一位。但在對聖靈信心,與聖靈能力的經歷上卻相當貧乏。作者提出保羅書信中經文的討論,強調聖靈的工作,正是行出父神、與基督所要行的旨意。聖靈的內住,正是父神、與基督藉著聖靈住在我們心裏。
本文的主題是:很多基督徒相當不了解聖靈是個位格的意義,以為聖靈只是信經中的一條教義,對祂只有模模糊糊的概念。作者以此文澄清,聖靈的位格正如聖父、聖子的位格一樣,是住在信徒心中,又發出行動的力量。祂實際參與神與的人同在、賜下宣道的能力,完成基督的救贖的工作之中。我們不單在信經中宣告祂,更要在實際的生活中經歷祂。
內容:每一章的標題與重點
1. 聖靈是個位格:許多人視聖靈為不具位格的媒介,但保羅用中介的角度論聖靈時,也同時平行地談到基督(林前6:11)。可見聖靈與基督都同具位格。其次,聖靈是許多動詞的主詞,必須是個有位格的行事者。如「參透」萬事、「知道」神的事、「解釋」福音內容、「住」在信徒裏面、「運行」一切的事、叫人活、「呼叫」阿爸父、「引導」我們行神的路、等…。這說明了聖靈是具有位格的個體,並非只是無位格能力或影響力。
2. 聖靈與神格:
a. 聖靈:保羅使用不同名字來稱呼聖靈,有神的靈、基督的靈、主的靈、神兒子的靈等。説明他認識到聖靈特別的地位,這些名字,各有不同的強調,但是都是指同一的聖靈。
b. 聖靈是神的靈:保羅對聖靈主要的稱呼是神的靈。不管是賜下聖靈、聖靈澆灌或、差遣聖靈,主詞總是神。唯有靠者聖靈才可能參透神深奧的事,因為聖靈與神之間獨特的關係,使得祂成爲啓示出神智慧的靈。
c. 「神的/基督的」靈:當保羅說到「神的靈」,或「基督的」靈時,特別強調神或基督的工作藉著聖靈傳給使徒。這個修飾詞是爲了表達,神和基督與聖靈之間的關係。聖靈被稱爲基督的靈,乃是強調基督的工作,信徒因接受了神兒子的靈,以至於能以神兒子的心向神説話。信徒成爲神的百姓的依據是,基督的靈住在他們心裏。
d. 聖靈是基督的靈:保羅對聖靈的教義是以基督為中心的,從基督在信徒身上的工作,我們能認識到聖靈在我們身上的工作。他又澄清友人把基督的位格與聖靈混淆,以爲「主就是那靈」(林後3:17),這是猶太解經的一種用法,爲了要用17節的「主就是那靈」來重新認識16節:「他們的心幾時歸向主,帕子就幾時除去了。」中的「主」。新約的信徒因聖靈的同在得以除去帕子,見到主的榮光。
評估和比較:
1. 本文的優點:
a. 本文提出的問題切中時弊,論點也相當平穩。正說出了某些基督徒對聖靈位格模糊不清的缺憾。也就是把聖靈限制在教義與信條當中,忽略了聖靈與聖父、聖子一樣都是有位格的神,都必須憑著信心來順從,也都能夠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帶出能力。不能將三位一體的神分開對待。這一點值得我們深切思考。
b. 作者指出主耶穌與聖靈位格的分別、工作方法也不同。但二者卻關係密切。「我在基督裡說真話,並不謊言,有我良心被聖靈感動,給我作見證;」(羅9:1)中,「在基督裡」,「被聖靈感動」功用完全不同,但在同一句話中,見證保羅的話為真。另一處經文是:「因為聖靈照著神的旨意替聖徒祈求。」(羅8:27) 「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神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羅8:34) 聖靈與耶穌都為我們祈求,但一個在我們心中,另一在天上父神面前。在此看到了:三位一體的神在聽聖徒祈求一事,一同行動,一同作工。這段將三一神位格有別,心意卻合一寫得相當好。
2. 本文的缺點:本文作者雖然引經據典,分析保羅書信中聖靈的位格、與三一神緊密的關係。但結論的重點還是在,傳統福音派信徒對聖靈能力,缺乏經歷,也缺乏信心。但他並未在聖靈能力上多作解釋。與當今靈恩教會所追求的相關嗎?勝過罪惡,或是結出聖靈果子,能否算是聖靈能力的彰顯。在知道作者靈恩的背景之後,聖靈能力的定義,似乎更有必要解釋清楚。
3. 作者的目的達到了嗎?本文的目的十分明顯,是要澄清許多人對聖靈模糊的觀念。尤其把聖靈教義化,而失去了對有位格聖靈的信靠。應對許多人會有啟發性。
結論
作者本篇文章可以看出他提出,傳統福音派中常見的,對聖靈位格的忽視。承認聖靈是三位一體的一位。但在對聖靈信心,與聖靈能力的經歷上卻相當貧乏。作者提出保羅書信中經文的討論,強調聖靈的工作,正是行出父神、與基督所要行的旨意。聖靈的內住,正是父神、與基督藉著聖靈住在我們心裏。
2007年10月7日 星期日
「以賽亞書中的聖靈」讀書心得
在《聖靈古今論》一書中收錄了,吳獻章老師的文章「以賽亞書中的聖靈」。本篇文章適合一般基督徒閱讀,特別是對先知書神學主題有興趣者。文章的主題是:從聖靈的角度來看以賽亞書,主要是從以賽亞書中有關聖靈的部分加以歸納分析。聖靈的工作貫穿在全書之中,與創造論、救恩論、教會論、末世論都習習相關。特別是聖靈參與在預言的彌賽亞的工作上,包括救贖神的子民,末世的審判。與新約中預言的應驗相互對照。
內容:每一章的標題與重點
1. 以賽亞書中「靈」的字義研究:在以賽亞書中希伯來文「靈」這個字出現許多次,卻在不同的經文有不同的字義,包括風、人的氣息或心靈、乖謬的靈、偶像的靈、神的氣、及聖靈。幾乎包含了這字在舊約中的全部字義。
2. 以賽亞書的聖靈論:
a. 聖靈的來源是神:聖靈的根源在於神,以賽亞書有多處用耶和華的靈、神說:「我的靈」、主耶和華的靈、主的聖靈。這正指出聖靈與神的關係,神是聖靈的根源。二者相連,密切不可分。
b. 聖靈參與了神的創造:在以賽亞書40章12~26節描寫神對萬物的創造。其中一節:「誰曾指示耶和華的靈,或作他的謀士指教他呢?」(賽40:13) 就指出神的靈參與了創造的大工。人的被造也在其中。
c. 聖靈光照了外邦的虛無:耶和華警告猶大倚靠外邦軍力而不倚靠神的靈。猶大與外邦結盟,卻不由於主的靈。而外邦的軍力不過是血肉,並非從神的靈而來。倚靠他們實在虛妄。
d. 聖靈光照了外邦偶像的虛無:耶和華警告猶大人民敬邦偶像的盡都虛空。因為偶像「不知道,也不思想;因為耶和華閉住他們的眼,不能看見,塞住他們的心,不能明白。」(賽44:18)
e. 上帝藉著祂的聖靈涉入人間歷史:從過程神學所以為的神在自然界中隨時間一同演化。及自然神學所認學的神與萬物互不相涉為起點。引用以賽亞書駁斥兩種神學的謬誤。神藉聖靈創造了萬有,也藉著聖靈涉入了人類的歷史。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神的靈要審判人類的罪。
f. 上帝藉著聖靈引領神百姓的領袖:以色列歷史上,先知領袖的興起都是因為神的靈的引導。神引導人盼望耶西的根,提到他有耶和華的靈在身上。興起古列使被擄的人歸回,提到耶和華膏立他。都與聖靈相關。
g. 聖靈是聖徒更新的管道:耶和華對他百姓的建立不是物質的國度,而是屬靈的更新。「名為聖者的如此說:我住在至高至聖的所在,也與心靈痛悔謙卑的人同居;要使謙卑人的靈甦醒,也使痛悔人的心甦醒。」(賽57:15) 神住在痛悔謙卑的子民之中,與新約中耶穌的登心寶訓,「聖靈親近虛心、哀慟的人」相呼應。
h. 聖靈工作的重心在印證基督:本段為整篇文章重點。以賽亞書55到66章,整段是個大交叉型架構。交叉的中心是61章1~11節,聖父、聖子、聖靈的國度及工作。神國的建立,中心是基督進入人類歷史,從敗壞的國度中呼召屬神的子民。以賽亞書61章1~3節正是,主耶穌開始事奉時的宣告,以賽亞書預言中彌賽亞國度的實現正應驗在主耶穌的身上。
評估和比較:
1. 本文的優點:本文是以歸納的方式分析聖靈在以賽亞書之中的工作,是一篇以聖經神學的方法,從以賽亞書中整理出聖靈論的很好文章。本文最重要的部分是最後一段,聖靈工作的重心在印證基督。三位一體的神共同成就了神在人類身上的工作。藉聖子在十字架上的救贖,使彌賽亞國度被興起、神的子民被建立、末日審判的權柄被確定在基督身上。本文的結論:聖靈工作是貫穿人類創造,及救贖的歷史,與基督的救贖、神子民靈性的復興、末日神公義的審判密不可分。全文通俗而不失深度。
2. 本文的缺點:
a. 在107頁,聖靈參與了神創造人的過程,作者提到創世記二章七節:「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這裏的「生氣」應是指人的氣息,或是指人的靈。這使人與萬物有別。但這吹在他鼻孔裡的「生氣」或「靈性」與聖靈有何關係,似乎並沒有說明。當然聖靈參與了神創造萬物的全程,但萬物未從神那裏領受「生氣」,使人與萬物有別。這裏特別提到,吹在人鼻孔裡的「生氣」或「靈性」是從聖靈來的,但未詳述其間的關係。何以特別突顯聖靈賜人「生氣」這段,來支持聖靈參與了神創造萬物這主題。
b. 在108頁,整段似乎在描述猶大倚靠外邦軍力而不倚靠神的虛妄。整段是耶和華說,未提到聖靈光照。題目應可以從「聖靈光照了外邦的虛無」改為「神光照不倚靠聖靈而只靠外邦的虛無」。
c. 在110頁,所引用的(賽44:9~17)、及112頁引用的(賽41:21~24)。整段是耶和華對猶大人民的警告:敬邦偶像的虛妄。整段並未提到聖靈。作者指出:「在聖靈的光照之下,外邦與他的偶像一同顯為虛無。」似乎找不到經文直接的關聯。
3. 作者的目的達到了嗎?本文的主題涵蓋面很大,單最後一段就足以用一篇專文來分析。但作者可能顧及主題能包括全本以賽亞書,不在單一段落著墨過多。在概括性的論及各段有關聖靈的主題,是很成功的一篇文章。
結論
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是以經文歸納為主,全面來探以賽亞書與聖靈有關的經文。再綜合各分段的討論,而得出結論:在以賽亞書中聖靈工作,包含相當廣泛的層面,而基督十架的救贖,是一切神學的中心。
內容:每一章的標題與重點
1. 以賽亞書中「靈」的字義研究:在以賽亞書中希伯來文「靈」這個字出現許多次,卻在不同的經文有不同的字義,包括風、人的氣息或心靈、乖謬的靈、偶像的靈、神的氣、及聖靈。幾乎包含了這字在舊約中的全部字義。
2. 以賽亞書的聖靈論:
a. 聖靈的來源是神:聖靈的根源在於神,以賽亞書有多處用耶和華的靈、神說:「我的靈」、主耶和華的靈、主的聖靈。這正指出聖靈與神的關係,神是聖靈的根源。二者相連,密切不可分。
b. 聖靈參與了神的創造:在以賽亞書40章12~26節描寫神對萬物的創造。其中一節:「誰曾指示耶和華的靈,或作他的謀士指教他呢?」(賽40:13) 就指出神的靈參與了創造的大工。人的被造也在其中。
c. 聖靈光照了外邦的虛無:耶和華警告猶大倚靠外邦軍力而不倚靠神的靈。猶大與外邦結盟,卻不由於主的靈。而外邦的軍力不過是血肉,並非從神的靈而來。倚靠他們實在虛妄。
d. 聖靈光照了外邦偶像的虛無:耶和華警告猶大人民敬邦偶像的盡都虛空。因為偶像「不知道,也不思想;因為耶和華閉住他們的眼,不能看見,塞住他們的心,不能明白。」(賽44:18)
e. 上帝藉著祂的聖靈涉入人間歷史:從過程神學所以為的神在自然界中隨時間一同演化。及自然神學所認學的神與萬物互不相涉為起點。引用以賽亞書駁斥兩種神學的謬誤。神藉聖靈創造了萬有,也藉著聖靈涉入了人類的歷史。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神的靈要審判人類的罪。
f. 上帝藉著聖靈引領神百姓的領袖:以色列歷史上,先知領袖的興起都是因為神的靈的引導。神引導人盼望耶西的根,提到他有耶和華的靈在身上。興起古列使被擄的人歸回,提到耶和華膏立他。都與聖靈相關。
g. 聖靈是聖徒更新的管道:耶和華對他百姓的建立不是物質的國度,而是屬靈的更新。「名為聖者的如此說:我住在至高至聖的所在,也與心靈痛悔謙卑的人同居;要使謙卑人的靈甦醒,也使痛悔人的心甦醒。」(賽57:15) 神住在痛悔謙卑的子民之中,與新約中耶穌的登心寶訓,「聖靈親近虛心、哀慟的人」相呼應。
h. 聖靈工作的重心在印證基督:本段為整篇文章重點。以賽亞書55到66章,整段是個大交叉型架構。交叉的中心是61章1~11節,聖父、聖子、聖靈的國度及工作。神國的建立,中心是基督進入人類歷史,從敗壞的國度中呼召屬神的子民。以賽亞書61章1~3節正是,主耶穌開始事奉時的宣告,以賽亞書預言中彌賽亞國度的實現正應驗在主耶穌的身上。
評估和比較:
1. 本文的優點:本文是以歸納的方式分析聖靈在以賽亞書之中的工作,是一篇以聖經神學的方法,從以賽亞書中整理出聖靈論的很好文章。本文最重要的部分是最後一段,聖靈工作的重心在印證基督。三位一體的神共同成就了神在人類身上的工作。藉聖子在十字架上的救贖,使彌賽亞國度被興起、神的子民被建立、末日審判的權柄被確定在基督身上。本文的結論:聖靈工作是貫穿人類創造,及救贖的歷史,與基督的救贖、神子民靈性的復興、末日神公義的審判密不可分。全文通俗而不失深度。
2. 本文的缺點:
a. 在107頁,聖靈參與了神創造人的過程,作者提到創世記二章七節:「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這裏的「生氣」應是指人的氣息,或是指人的靈。這使人與萬物有別。但這吹在他鼻孔裡的「生氣」或「靈性」與聖靈有何關係,似乎並沒有說明。當然聖靈參與了神創造萬物的全程,但萬物未從神那裏領受「生氣」,使人與萬物有別。這裏特別提到,吹在人鼻孔裡的「生氣」或「靈性」是從聖靈來的,但未詳述其間的關係。何以特別突顯聖靈賜人「生氣」這段,來支持聖靈參與了神創造萬物這主題。
b. 在108頁,整段似乎在描述猶大倚靠外邦軍力而不倚靠神的虛妄。整段是耶和華說,未提到聖靈光照。題目應可以從「聖靈光照了外邦的虛無」改為「神光照不倚靠聖靈而只靠外邦的虛無」。
c. 在110頁,所引用的(賽44:9~17)、及112頁引用的(賽41:21~24)。整段是耶和華對猶大人民的警告:敬邦偶像的虛妄。整段並未提到聖靈。作者指出:「在聖靈的光照之下,外邦與他的偶像一同顯為虛無。」似乎找不到經文直接的關聯。
3. 作者的目的達到了嗎?本文的主題涵蓋面很大,單最後一段就足以用一篇專文來分析。但作者可能顧及主題能包括全本以賽亞書,不在單一段落著墨過多。在概括性的論及各段有關聖靈的主題,是很成功的一篇文章。
結論
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是以經文歸納為主,全面來探以賽亞書與聖靈有關的經文。再綜合各分段的討論,而得出結論:在以賽亞書中聖靈工作,包含相當廣泛的層面,而基督十架的救贖,是一切神學的中心。
2007年10月6日 星期六
[靈修筆記] 福音要傳什麼?
哥林多前書2:1~2
面對今日受後現代思潮所籠罩的世界,我們要如何向世人傳福音呢?我們要將福音包裝、美化,來吸引眾人的目光。還是堅守福音的精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
宣道的重心:高言大智v.s.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
「弟兄們,從前我到你們那裡去,並沒有用高言大智對你們宣傳神的奧祕。 2 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林前2:1~2)
哥林多城位於希臘半島與亞該亞的連接處,地處海陸交通中心,控制各地的商業通輸。城市繁華而世俗化,居民追求肉體的享受、和智性上的滿足。與今天世代,居住在繁華都會的階層類似。對於這群人,保羅要如何向他們傳福音呢?
在第二次旅行佈道時,保羅到了哥林多,在當地建立了教會。這個教會可以說是間題重重,分門結黨、訴訟紛爭、生活糜爛、卻又醉心追求持別的屬靈恩賜。保羅在本書中向他們發出警告的信息。
從第一節看出,可能教會當中有人誤解了福音的重心,好用高言大智來吸引人的注意。人的心都對聳人聽聞的言論充滿好奇。而傳道者為招徠聽眾,也樂於迎合眾人的口味,傳出變質的福音。然而福音的中心,既不新奇、也不高超。完全是平平凡凡的信息,就是「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保羅寧可不受歡迎,也不願扭曲福音的真諦。他曾下定了決心,在哥林多中間不傳別的話,只傳主耶穌基督為救贖我們,被釘十字架。「猶太人是要神蹟,希利尼人是求智慧」,十字架的道理在他們聽來是愚拙而,惹人生厭的。而保羅寧可被人厭棄,也不敢離開福音的本質。
離開了「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福音就不成福音了。因為這就是陷在罪中的人唯一的出路,除了因信接受耶穌的救恩,別無拯救。「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是福音的重心,也是我們傳道的重點。這就是為什麼今日的佈道會,不管從哪一點切入,最從都要回歸到「十字架」的重心。
宣道的憑藉:智慧委婉的言語v.s. 聖靈和大能的明證
「 3 我在你們那裡,又軟弱又懼怕,又甚戰兢。 4 我說的話、講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 5 叫你們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林前2:3~5)
保羅素來是個勇敢的人,從他信主之前,為迫害基督徒大發熱心,可以看出他是個維護猶太教傳統的狂熱份子。信主之後他的個性改變了,他說:「我在你們那裡,又軟弱又懼怕,又甚戰兢。」保羅怎麼一反過去,成了一個軟弱、戰兢的人了。他因何而軟弱,他又怕什麼。他這裏並不是說靈性軟弱,而是被褔音的重擔壓得,身體幾乎承受不了。他在哥林多後書中說自己:「受勞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飢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體。還有為眾教會掛心的事,天天壓在我身上。有誰軟弱,我不軟弱呢?有誰跌倒,我不焦急呢?」(林後11:27~29)他的軟弱是為了承擔教會受的逼迫,牽掛弟兄跌倒。我們可曾因著福音的緣故,分擔他人的軟弱呢?
保羅並不因自已的軟弱而自怨自艾,他不停留在軟弱中顧影自憐。他緊接前面的經文,提到耶穌基督的大能:「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人的軟弱竟然成了耶穌基督施恩的機會。因為基督的恩典夠我用,祂的能力覆庇我。使得我們哪裏軟弱,就在哪裏顯得完全。
所以保羅無論說話、講道,不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不要讓華麗的言詞奪去了福音的光彩。讓人的心完全因聖靈動工而信主。不是因個人的言詞或風釆。人的心能夠服在神的道之下,不靠講得多麼生動,完全是聖靈的大能。若非如此,剛硬的心何以能被幾句話就說服呢?
我們今天傳道的同工也當以此為警惕。我是為自己聚斂名聲呢,還是單單為了主的榮耀。我是因著自我的表現來吸引人呢,還是單單吸引人到主面前。這並不是說講道的時候不必準備,就隨聖靈感動信口而說。而是不以自己的準備、口才為倚靠;應該全心把自已交在神面前,順服聖靈的掌管,讓自己成為神話語的出口。
宣道的內容:世上的智慧v.s. 神奧祕的智慧
「 6 然而,在完全的人中,我們也講智慧。但不是這世上的智慧,也不是這世上有權有位、將要敗亡之人的智慧。 7 我們講的,乃是從前所隱藏、神奧祕的智慧,就是神在萬世以前預定使我們得榮耀的。 8 這智慧世上有權有位的人沒有一個知道的、他們若知道,就不把榮耀的主釘在十字架上了。」(林前2:6~8)
保羅並不是有反智的心態,只是所追求的智慧與世俗智慧的標準不同。他在「完全的人」中也講智慧,但不是這世上有權有位、將要敗亡之人所追求的智慧。這裏的完全人是指成熟的基督徒。保羅在他們中間也談智慧。但這智慧不是世人風糜的,求名聲、求財富、求權勢、求享受的智慧。這些智慧都只能使人得到短暫的滿足,它只能使人今生得到風光。但不能存到永久,注定要隨著肉身消失而敗亡。
成熟的基督徒所追求的不是這些。我們所聽、所講的是神永恆的智慧。這智慧是從前所隱藏、神奧祕的智慧。是舊約時代的人所無法想像的,卻在基督來臨之後向人類顯明。也就是神在萬世以前就已經預定了,要使我們因著基督的救恩,而得蒙拯救,成為神的兒女。我們因信得以成為新造的人,使得我們能以生命的見證來榮耀神的名。
世人無法理解這智慧的奧妙,若不然他們就不會把主釘在十字架上了。他們看重的只是短暫注定滅亡的智慧。而不願接受基督的福音。站在普世滔滔反對福音的逆流之中,我們能站穩嗎?我們仍能以神的智慧為寶貴,不被世俗的洪流所演沒嗎?基督徒們站穩腳跟,以堅定的信心繼續傳揚。就如保羅所說的,我們今天也說:「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
[詩歌] 我愛傳揚主福音
1. 我愛傳揚主福音,傳揚天上事情,
傳揚耶穌的慈愛,傳揚耶穌光榮。
我愛傳揚主福音,因這福音是真,
它能滿足我渴望,遠超世間金銀。
副歌 :我愛傳揚主福音,歷久長新的福音,
傳揚耶穌的慈愛,傳揚主救罪人。
2. 我愛傳揚主福音,因它奇妙非常,
勝過一切黃金夢,勝過千般奇想。
我愛傳揚主福音,主寶血為我流,
因此我今傳給你,願你也得拯救。
3. 我愛傳揚主福音,越傳越覺歡心,
每次從頭說一遍,倍覺甘甜清新。
我愛傳揚主福音,因有多人未聞,
聖經中寶貴應許;慈愛赦罪救恩。
4. 我愛傳揚主福音,已信福音的人,
仍願與他人同聽,滿足飢渴的心。
將來在榮美天家,唱新歌至萬代,
仍是那古舊福音,是我當初所愛。
面對今日受後現代思潮所籠罩的世界,我們要如何向世人傳福音呢?我們要將福音包裝、美化,來吸引眾人的目光。還是堅守福音的精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
宣道的重心:高言大智v.s.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
「弟兄們,從前我到你們那裡去,並沒有用高言大智對你們宣傳神的奧祕。 2 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林前2:1~2)
哥林多城位於希臘半島與亞該亞的連接處,地處海陸交通中心,控制各地的商業通輸。城市繁華而世俗化,居民追求肉體的享受、和智性上的滿足。與今天世代,居住在繁華都會的階層類似。對於這群人,保羅要如何向他們傳福音呢?
在第二次旅行佈道時,保羅到了哥林多,在當地建立了教會。這個教會可以說是間題重重,分門結黨、訴訟紛爭、生活糜爛、卻又醉心追求持別的屬靈恩賜。保羅在本書中向他們發出警告的信息。
從第一節看出,可能教會當中有人誤解了福音的重心,好用高言大智來吸引人的注意。人的心都對聳人聽聞的言論充滿好奇。而傳道者為招徠聽眾,也樂於迎合眾人的口味,傳出變質的福音。然而福音的中心,既不新奇、也不高超。完全是平平凡凡的信息,就是「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保羅寧可不受歡迎,也不願扭曲福音的真諦。他曾下定了決心,在哥林多中間不傳別的話,只傳主耶穌基督為救贖我們,被釘十字架。「猶太人是要神蹟,希利尼人是求智慧」,十字架的道理在他們聽來是愚拙而,惹人生厭的。而保羅寧可被人厭棄,也不敢離開福音的本質。
離開了「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福音就不成福音了。因為這就是陷在罪中的人唯一的出路,除了因信接受耶穌的救恩,別無拯救。「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是福音的重心,也是我們傳道的重點。這就是為什麼今日的佈道會,不管從哪一點切入,最從都要回歸到「十字架」的重心。
宣道的憑藉:智慧委婉的言語v.s. 聖靈和大能的明證
「 3 我在你們那裡,又軟弱又懼怕,又甚戰兢。 4 我說的話、講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 5 叫你們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林前2:3~5)
保羅素來是個勇敢的人,從他信主之前,為迫害基督徒大發熱心,可以看出他是個維護猶太教傳統的狂熱份子。信主之後他的個性改變了,他說:「我在你們那裡,又軟弱又懼怕,又甚戰兢。」保羅怎麼一反過去,成了一個軟弱、戰兢的人了。他因何而軟弱,他又怕什麼。他這裏並不是說靈性軟弱,而是被褔音的重擔壓得,身體幾乎承受不了。他在哥林多後書中說自己:「受勞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飢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體。還有為眾教會掛心的事,天天壓在我身上。有誰軟弱,我不軟弱呢?有誰跌倒,我不焦急呢?」(林後11:27~29)他的軟弱是為了承擔教會受的逼迫,牽掛弟兄跌倒。我們可曾因著福音的緣故,分擔他人的軟弱呢?
保羅並不因自已的軟弱而自怨自艾,他不停留在軟弱中顧影自憐。他緊接前面的經文,提到耶穌基督的大能:「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人的軟弱竟然成了耶穌基督施恩的機會。因為基督的恩典夠我用,祂的能力覆庇我。使得我們哪裏軟弱,就在哪裏顯得完全。
所以保羅無論說話、講道,不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不要讓華麗的言詞奪去了福音的光彩。讓人的心完全因聖靈動工而信主。不是因個人的言詞或風釆。人的心能夠服在神的道之下,不靠講得多麼生動,完全是聖靈的大能。若非如此,剛硬的心何以能被幾句話就說服呢?
我們今天傳道的同工也當以此為警惕。我是為自己聚斂名聲呢,還是單單為了主的榮耀。我是因著自我的表現來吸引人呢,還是單單吸引人到主面前。這並不是說講道的時候不必準備,就隨聖靈感動信口而說。而是不以自己的準備、口才為倚靠;應該全心把自已交在神面前,順服聖靈的掌管,讓自己成為神話語的出口。
宣道的內容:世上的智慧v.s. 神奧祕的智慧
「 6 然而,在完全的人中,我們也講智慧。但不是這世上的智慧,也不是這世上有權有位、將要敗亡之人的智慧。 7 我們講的,乃是從前所隱藏、神奧祕的智慧,就是神在萬世以前預定使我們得榮耀的。 8 這智慧世上有權有位的人沒有一個知道的、他們若知道,就不把榮耀的主釘在十字架上了。」(林前2:6~8)
保羅並不是有反智的心態,只是所追求的智慧與世俗智慧的標準不同。他在「完全的人」中也講智慧,但不是這世上有權有位、將要敗亡之人所追求的智慧。這裏的完全人是指成熟的基督徒。保羅在他們中間也談智慧。但這智慧不是世人風糜的,求名聲、求財富、求權勢、求享受的智慧。這些智慧都只能使人得到短暫的滿足,它只能使人今生得到風光。但不能存到永久,注定要隨著肉身消失而敗亡。
成熟的基督徒所追求的不是這些。我們所聽、所講的是神永恆的智慧。這智慧是從前所隱藏、神奧祕的智慧。是舊約時代的人所無法想像的,卻在基督來臨之後向人類顯明。也就是神在萬世以前就已經預定了,要使我們因著基督的救恩,而得蒙拯救,成為神的兒女。我們因信得以成為新造的人,使得我們能以生命的見證來榮耀神的名。
世人無法理解這智慧的奧妙,若不然他們就不會把主釘在十字架上了。他們看重的只是短暫注定滅亡的智慧。而不願接受基督的福音。站在普世滔滔反對福音的逆流之中,我們能站穩嗎?我們仍能以神的智慧為寶貴,不被世俗的洪流所演沒嗎?基督徒們站穩腳跟,以堅定的信心繼續傳揚。就如保羅所說的,我們今天也說:「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
[詩歌] 我愛傳揚主福音
1. 我愛傳揚主福音,傳揚天上事情,
傳揚耶穌的慈愛,傳揚耶穌光榮。
我愛傳揚主福音,因這福音是真,
它能滿足我渴望,遠超世間金銀。
副歌 :我愛傳揚主福音,歷久長新的福音,
傳揚耶穌的慈愛,傳揚主救罪人。
2. 我愛傳揚主福音,因它奇妙非常,
勝過一切黃金夢,勝過千般奇想。
我愛傳揚主福音,主寶血為我流,
因此我今傳給你,願你也得拯救。
3. 我愛傳揚主福音,越傳越覺歡心,
每次從頭說一遍,倍覺甘甜清新。
我愛傳揚主福音,因有多人未聞,
聖經中寶貴應許;慈愛赦罪救恩。
4. 我愛傳揚主福音,已信福音的人,
仍願與他人同聽,滿足飢渴的心。
將來在榮美天家,唱新歌至萬代,
仍是那古舊福音,是我當初所愛。
2007年10月5日 星期五
「聖靈在講道事奉中的地位」讀書心得
華神的白嘉靈老師,多年在傳播學、教牧學、講道學上之造就了許多教牧人才。他針對有心認識講道事奉、或有與趣學習之基督徒。寫了一篇專文「聖靈在講道事奉中的地位」。此文主要談到:聖靈在講道的每一個過程中都扮演決定性的角色,從起頭啟示道的內容,到宣講的過程、到最終聽道的會眾所領受的程度,都是在聖靈的保護與掌管之下。
內容:每一章的標題與重點
1. 聖靈與上帝話語的關係:
a. 聖靈藉著說話創造:在太初,神藉著「道」,也就是藉著「說話」來創造萬物(約1:2)。神同時也發出祂的「靈」使萬物受造(詩104:30) 。創造是神能力的發出。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三位一體的神一同說話來施行創造的工作。
b. 聖靈啟示上帝的話: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預言是先知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從約翰福音耶穌被捕之前的說話就可以看出,聖靈來要讓門徒想起耶穌所說過的一切話、引導門徒明白一切真理、並為耶穌作見證,聖靈的啟示與新約聖經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c. 聖靈保守上帝的話:聖靈在賜給先知預言之外,也感動先知發出責備,駁斥假先知的假預言,使得混亂真道的偽經被排除正典,不得流傳。
2. 聖靈與講道者的關係:
a. 聖靈教導人為真理說話:從使徒行傳彼得被聖靈充滿,放膽傳講耶穌復活的道。及保羅在受審之時,勇敢向人見證基督。可以看到聖靈能賜下話語給為主宣道的門徒。
b. 聖靈差遣人為真理說話:為神傳講真理的人,原是受到聖靈的差遣,先知以西結受差遣時,聖靈進入他裏面。先知撒迦利亞被聖靈感動,為神向以色列人發出警戒。講道的人有必要確定自己是受聖靈差遣,成為神話語的出口。
c. 聖靈賜人講道的恩賜:神對傳講真理之人口才上的需要,是願意負責的。神賜給講道者準確而清晰的話語、熱情的口語表達被巧、產生感染力的果效。這些恩賜可以用來造就教會,是應該羨慕而追求的。
d. 聖靈充滿講道者並賜與能力:從使徒行傳中看到,聖靈充滿講道者,使他們大有能力、熱忱、智慧、膽量來講出有震撼力的信息。講道者若被聖靈充滿,傳出的信息必然能感動人心。
e. 聖靈造就講道者並賜與愛德:若只有講道恩賜卻沒有愛是不會產生影響力的。講道者心中一定要存著對聽道者的愛,以真誠的愛來講道。
3. 聖靈與聽道者的關係:
a. 聖靈看重飢渴慕義的心:渴慕真道的心神必不輕看,聖靈必然會引導渴慕真理的人遇到傳道的使者。哥尼流遇見彼得,埃提阿伯太監遇見腓利都是聖靈在作撮合的工作。
b. 聖靈鑑察叫人知罪扎心:人聽見了道會為自已的罪扎心,原是聖靈的工作。講道時聖靈會在聽道的人心裏動工,將悔改赦罪的心賜給聽道的人。
c. 聖靈能光照人明白上帝的話:聖靈引導人明白一切真理,不單在讀經時發生,也應該在聽道時發生。神向我們啟示屬靈的事,也只有屬靈的人才能明白,也就順服心中聖靈的光照,叫我們明白所傳講的道。
d. 聖靈能更新造就聽道者的生命:基督徒重生是得到一個屬天的新生命。這生命能成長,完全是聖靈在動工。聖靈一直著著祂的話作工,使他的話成就在人身上。使在罪惡過犯中死的人,重新活過來。
評估和比較:
1. 本文的優點:
a. 本文的論述相當完整,包含聖靈在講道上前後三方面的工作。文章結構清楚,循序漸進。讀起來非常平實易懂。
b. 引用聖經支持論點,每段都講到現今講道的應用,並附上條例式的小結。很容易就掌握重點。
2. 本文的缺點:本文論到聖靈在講道中的工作,可說是一篇範圍很大的文章。作者可能有意兼願學術性與實用性,每段並不是講得很深入。而且最後一段似乎是點到為止,未如前面幾段一樣完整。最後只附了一個圖表,未給出結論,似乎與文中所宣稱的,向聽道者發出行動的感召不符。
3. 作者的目的達到了嗎?與其說本文是學術性的論文,它更像一篇結構完整的講章,對於一般基督徒,或實際講道的牧者,都能有所啟發。
結論
講道是神所交付的神聖的事工。神話語的宣講是主日崇拜、或團契聚會的中心活動。神的靈一直與神的道同在,祂啟示真道,充滿傳道的人,也激動聽講者的人。聖靈是我們領受神的話,並能生命成長最大的推動者。
內容:每一章的標題與重點
1. 聖靈與上帝話語的關係:
a. 聖靈藉著說話創造:在太初,神藉著「道」,也就是藉著「說話」來創造萬物(約1:2)。神同時也發出祂的「靈」使萬物受造(詩104:30) 。創造是神能力的發出。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三位一體的神一同說話來施行創造的工作。
b. 聖靈啟示上帝的話: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預言是先知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從約翰福音耶穌被捕之前的說話就可以看出,聖靈來要讓門徒想起耶穌所說過的一切話、引導門徒明白一切真理、並為耶穌作見證,聖靈的啟示與新約聖經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c. 聖靈保守上帝的話:聖靈在賜給先知預言之外,也感動先知發出責備,駁斥假先知的假預言,使得混亂真道的偽經被排除正典,不得流傳。
2. 聖靈與講道者的關係:
a. 聖靈教導人為真理說話:從使徒行傳彼得被聖靈充滿,放膽傳講耶穌復活的道。及保羅在受審之時,勇敢向人見證基督。可以看到聖靈能賜下話語給為主宣道的門徒。
b. 聖靈差遣人為真理說話:為神傳講真理的人,原是受到聖靈的差遣,先知以西結受差遣時,聖靈進入他裏面。先知撒迦利亞被聖靈感動,為神向以色列人發出警戒。講道的人有必要確定自己是受聖靈差遣,成為神話語的出口。
c. 聖靈賜人講道的恩賜:神對傳講真理之人口才上的需要,是願意負責的。神賜給講道者準確而清晰的話語、熱情的口語表達被巧、產生感染力的果效。這些恩賜可以用來造就教會,是應該羨慕而追求的。
d. 聖靈充滿講道者並賜與能力:從使徒行傳中看到,聖靈充滿講道者,使他們大有能力、熱忱、智慧、膽量來講出有震撼力的信息。講道者若被聖靈充滿,傳出的信息必然能感動人心。
e. 聖靈造就講道者並賜與愛德:若只有講道恩賜卻沒有愛是不會產生影響力的。講道者心中一定要存著對聽道者的愛,以真誠的愛來講道。
3. 聖靈與聽道者的關係:
a. 聖靈看重飢渴慕義的心:渴慕真道的心神必不輕看,聖靈必然會引導渴慕真理的人遇到傳道的使者。哥尼流遇見彼得,埃提阿伯太監遇見腓利都是聖靈在作撮合的工作。
b. 聖靈鑑察叫人知罪扎心:人聽見了道會為自已的罪扎心,原是聖靈的工作。講道時聖靈會在聽道的人心裏動工,將悔改赦罪的心賜給聽道的人。
c. 聖靈能光照人明白上帝的話:聖靈引導人明白一切真理,不單在讀經時發生,也應該在聽道時發生。神向我們啟示屬靈的事,也只有屬靈的人才能明白,也就順服心中聖靈的光照,叫我們明白所傳講的道。
d. 聖靈能更新造就聽道者的生命:基督徒重生是得到一個屬天的新生命。這生命能成長,完全是聖靈在動工。聖靈一直著著祂的話作工,使他的話成就在人身上。使在罪惡過犯中死的人,重新活過來。
評估和比較:
1. 本文的優點:
a. 本文的論述相當完整,包含聖靈在講道上前後三方面的工作。文章結構清楚,循序漸進。讀起來非常平實易懂。
b. 引用聖經支持論點,每段都講到現今講道的應用,並附上條例式的小結。很容易就掌握重點。
2. 本文的缺點:本文論到聖靈在講道中的工作,可說是一篇範圍很大的文章。作者可能有意兼願學術性與實用性,每段並不是講得很深入。而且最後一段似乎是點到為止,未如前面幾段一樣完整。最後只附了一個圖表,未給出結論,似乎與文中所宣稱的,向聽道者發出行動的感召不符。
3. 作者的目的達到了嗎?與其說本文是學術性的論文,它更像一篇結構完整的講章,對於一般基督徒,或實際講道的牧者,都能有所啟發。
結論
講道是神所交付的神聖的事工。神話語的宣講是主日崇拜、或團契聚會的中心活動。神的靈一直與神的道同在,祂啟示真道,充滿傳道的人,也激動聽講者的人。聖靈是我們領受神的話,並能生命成長最大的推動者。
2007年10月3日 星期三
「中國波初探」 讀書心得
陳濟民老師針對有興趣認識靈恩運動的基督徒,寫了一篇文章:「中國波初探-從東西方教會的經歷看靈命問題」。此篇文章主要從:西方教會的屬靈經驗、華人教會的背景、聖經神學的教導、教會事奉的實況這四方面,來討論靈恩問題,希望經由對這議題的反省,找出當今教會的可行之道。
內容:每一章的標題與重點
1. 從西方教會經驗看靈恩問題:西方教會經過第一、二、三波的靈恩運動。靈恩教會已迅速增長。傳統上從神學角度看福音派或靈恩派的差別,主要是看他們如何看待屬靈恩賜中的醫病、趕鬼、方言、預言等,是否支持這超自然現象仍在今日發生。經過時間的演變,如今教會界關注的問題已從超自然現象的可能性,轉移到能力的表現與意義、苦難與死亡的地位、預言的準確性和應用這三個議題。
2. 從華人教會經驗看靈恩問題:華人社會的世界觀與西方理性主義的世界觀不同,因此影響了華人對靈恩現象的態度。超自然的現象、神靈的存在似乎在華人傳統思想是較容易接受的。大陸家庭教會宣教的經歷也顯示,即使在極度缺乏正統教義教導的地方,信徒對神的忠心、與對福音的火熱卻不因比而減損。大陸教會的幾項特點是:重視傳福音與悔改之道、在傳福音的過程,有很多神蹟奇事伴隨著、重視感情投入、從慘痛經驗中體會到聖經真道的重要。這些特點有別於西方教會,是聖靈工作的另一種模式,是不該忽略的現象。
3. 從聖經神學的思考靈恩的課題:作者從聖經神學的角度來探討第一段的三個問題。
a. 他的主要論點是:神的救恩不該被侷限在精神寄托的層面,而是要具體地表現在消滅疾病、苦難、罪惡、及死亡的行動上。從約翰福音中看到神蹟是為了要見證基督。聖靈的大能是顯明在遭受「苦難與死亡」的人身上,是為了見證基督的救恩。所以陷在苦難中的人,不該只是消極的逃避或忍受,也不是強求神的醫治,而是在苦難中體驗神救恩的大能。
b. 第二大問題是:先知預言是否今日仍存在,它的權威性能否到達聖經的程度?作者的論點是預言之所以造成混亂是因為假預言出現,聽者應以聖經明載的基要真道來察驗、明辨。隨意聽從假預言,聽者也要負盲從的責任,這是華人個性中將權威的話語當聖旨的一個弱點。
4. 在教會生活中體驗聖靈的運作:本章處理病得醫治的問題。在重病中的人祈求神醫治,常會期待神告知自已能不能得醫治。作者的態度是:首先一面接受醫學治療,一面尋求神施行醫治。若一旦感到神可能不醫治時,還是求神施展大能,讓他體會神的恩典夠用。作者對宣告醫治的建議是,採取謹慎的說法,以免事與願違時,怪罪到神的話無效。
評估和比較:
本文的優點:
a. 這篇文章探討的問題很大,都是靈恩運動中最常出現的疑問。作者不規避這些可能的質疑,直接點出問題的核心,也提出他個人的論點。可以看出他對靈恩的態度是謹慎而寬容的,不以情緒化的態度否定、或制止靈恩的追求。但也明白的指出現有靈恩運動明顯的弊病。在保守的華人教會界,站在這立場有可能受到一些反對靈恩者的批評,要有相當的勇氣。
b. 作者從教會歷史、聖經神學、及教會實際經驗出發。立論中肯,不流於情緒。所提出的觀點,值得探討靈恩問題的基督徒仔細思考。
本文的缺點:作者的立場似乎是:在現今教會廣為接受的聖靈工作上,找到靈恩運動的空間。他先站穩了福音派教會普遍接受的立場,再進一步提示他們對靈恩問題有所忽略的部份。文中一段話:「神的救恩不該被侷限在精神寄托的層面,而是要具體地表現在消滅疾病、苦難、罪惡、及死亡的行動上。」事實上,傳統福音派教會也從不把神的救恩侷限在精神寄托的層面而已。相信神能消滅疾病、苦難、罪惡、及死亡可以應用在禱告、信心、或愛心救助的實際行動上。不必然如作者所暗示的,接受靈恩運動中的宣告醫治、神蹟治病、斷開罪根等作法。耶穌基督所傳的福音信息中對失喪靈魂的救贖,與對苦難疾病的醫治,其中並沒有必然的關聯。基督徒關心苦難、疾病中的人,但醫治疾病並不是傳福音時附帶的工作。我們可以為生病的人祈求,或是以實際行動幫助他,但把神醫與福音連在一起,似乎是混淆了福音的宗旨。
作者的目的達到了嗎?在對靈恩謹慎的華人教會,作者以聖經的支持,加上華人教會實際的經歷,為靈恩運動建議出一條較開放而謹慎路向。他的立論應該不難被接受。
結論
第三波靈恩運動進入華人教會界是差不多近二十年的事。它發展得相當迅速,引發了許多人的注意,同時也造成教會中一些分裂與混亂。教會對靈恩運動的處理相當兩極化,大部分是斥為異端而禁止。也有少部分開放追求。以聖經為基礎的討論是十分難得的,願靈恩運動能從聖經中找到堅實的基礎,一方面也從過去的弊病中自省,修正本身的缺點,澄清保守教會對靈恩的誤解。使靈恩運動帶來的真的是教會屬靈的更新,而不是更多的混亂。
內容:每一章的標題與重點
1. 從西方教會經驗看靈恩問題:西方教會經過第一、二、三波的靈恩運動。靈恩教會已迅速增長。傳統上從神學角度看福音派或靈恩派的差別,主要是看他們如何看待屬靈恩賜中的醫病、趕鬼、方言、預言等,是否支持這超自然現象仍在今日發生。經過時間的演變,如今教會界關注的問題已從超自然現象的可能性,轉移到能力的表現與意義、苦難與死亡的地位、預言的準確性和應用這三個議題。
2. 從華人教會經驗看靈恩問題:華人社會的世界觀與西方理性主義的世界觀不同,因此影響了華人對靈恩現象的態度。超自然的現象、神靈的存在似乎在華人傳統思想是較容易接受的。大陸家庭教會宣教的經歷也顯示,即使在極度缺乏正統教義教導的地方,信徒對神的忠心、與對福音的火熱卻不因比而減損。大陸教會的幾項特點是:重視傳福音與悔改之道、在傳福音的過程,有很多神蹟奇事伴隨著、重視感情投入、從慘痛經驗中體會到聖經真道的重要。這些特點有別於西方教會,是聖靈工作的另一種模式,是不該忽略的現象。
3. 從聖經神學的思考靈恩的課題:作者從聖經神學的角度來探討第一段的三個問題。
a. 他的主要論點是:神的救恩不該被侷限在精神寄托的層面,而是要具體地表現在消滅疾病、苦難、罪惡、及死亡的行動上。從約翰福音中看到神蹟是為了要見證基督。聖靈的大能是顯明在遭受「苦難與死亡」的人身上,是為了見證基督的救恩。所以陷在苦難中的人,不該只是消極的逃避或忍受,也不是強求神的醫治,而是在苦難中體驗神救恩的大能。
b. 第二大問題是:先知預言是否今日仍存在,它的權威性能否到達聖經的程度?作者的論點是預言之所以造成混亂是因為假預言出現,聽者應以聖經明載的基要真道來察驗、明辨。隨意聽從假預言,聽者也要負盲從的責任,這是華人個性中將權威的話語當聖旨的一個弱點。
4. 在教會生活中體驗聖靈的運作:本章處理病得醫治的問題。在重病中的人祈求神醫治,常會期待神告知自已能不能得醫治。作者的態度是:首先一面接受醫學治療,一面尋求神施行醫治。若一旦感到神可能不醫治時,還是求神施展大能,讓他體會神的恩典夠用。作者對宣告醫治的建議是,採取謹慎的說法,以免事與願違時,怪罪到神的話無效。
評估和比較:
本文的優點:
a. 這篇文章探討的問題很大,都是靈恩運動中最常出現的疑問。作者不規避這些可能的質疑,直接點出問題的核心,也提出他個人的論點。可以看出他對靈恩的態度是謹慎而寬容的,不以情緒化的態度否定、或制止靈恩的追求。但也明白的指出現有靈恩運動明顯的弊病。在保守的華人教會界,站在這立場有可能受到一些反對靈恩者的批評,要有相當的勇氣。
b. 作者從教會歷史、聖經神學、及教會實際經驗出發。立論中肯,不流於情緒。所提出的觀點,值得探討靈恩問題的基督徒仔細思考。
本文的缺點:作者的立場似乎是:在現今教會廣為接受的聖靈工作上,找到靈恩運動的空間。他先站穩了福音派教會普遍接受的立場,再進一步提示他們對靈恩問題有所忽略的部份。文中一段話:「神的救恩不該被侷限在精神寄托的層面,而是要具體地表現在消滅疾病、苦難、罪惡、及死亡的行動上。」事實上,傳統福音派教會也從不把神的救恩侷限在精神寄托的層面而已。相信神能消滅疾病、苦難、罪惡、及死亡可以應用在禱告、信心、或愛心救助的實際行動上。不必然如作者所暗示的,接受靈恩運動中的宣告醫治、神蹟治病、斷開罪根等作法。耶穌基督所傳的福音信息中對失喪靈魂的救贖,與對苦難疾病的醫治,其中並沒有必然的關聯。基督徒關心苦難、疾病中的人,但醫治疾病並不是傳福音時附帶的工作。我們可以為生病的人祈求,或是以實際行動幫助他,但把神醫與福音連在一起,似乎是混淆了福音的宗旨。
作者的目的達到了嗎?在對靈恩謹慎的華人教會,作者以聖經的支持,加上華人教會實際的經歷,為靈恩運動建議出一條較開放而謹慎路向。他的立論應該不難被接受。
結論
第三波靈恩運動進入華人教會界是差不多近二十年的事。它發展得相當迅速,引發了許多人的注意,同時也造成教會中一些分裂與混亂。教會對靈恩運動的處理相當兩極化,大部分是斥為異端而禁止。也有少部分開放追求。以聖經為基礎的討論是十分難得的,願靈恩運動能從聖經中找到堅實的基礎,一方面也從過去的弊病中自省,修正本身的缺點,澄清保守教會對靈恩的誤解。使靈恩運動帶來的真的是教會屬靈的更新,而不是更多的混亂。
2007年10月1日 星期一
「先知之言的默示與無誤」讀書心得
本文作者黃穎航老師在《聖靈古今論》中寫下一篇論文「先知之言的默示與無誤」。主要目的是證明先知的話不可能出錯。反對斯托姆斯(Storms)所認為先知的觀察、詮釋、應用可能會錯,僅神的啟示部份是不會錯的這想法。護衛先知之言全部出於神默示,不會錯誤的教義。
內容:每一章的標題與重點
1. 先知之言的默示與無誤:作者以經文(彼得後書1:20~21)為立論的基礎:「該知道經上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提出默示範圍包含一切口傳筆錄先知的話。作者再以(提後3:16)為證,主張如同舊約先知話語的無誤的,新約時代所有的先知之言也是受聖靈默示,是無誤的。
2. 評新約先知之言部份有誤論的基礎:斯托姆斯認為先知之言不是先知個人的洞察、直覺光照為出發,而是出於神的啟示。神的啟示是不會出錯的。但的觀察、詮釋、應用可能會錯。 而斯氐認為先知之言的要素是包含上述四項,後面三項可能會成為出錯的原因。作者不同意這說法,認為聖靈能運用影響力,使領受啟示的先知在傳達其信息的過程中,免除一切錯誤。
3. 推羅門徒事件的正解:作者不贊成斯氏以推羅的門徒領受聖靈的信息出錯,來當成支持先知會出錯個案。他認為(徒21:4)只顯示推羅的門徒在傳達聖靈感動的話時,加上了個人意見。這個意見錯了,表示並不是先知之言。無法用來證實先知之言也有錯誤 。
4. 亞迦布預言的無誤:作者用歸算論中的,以經解經、非直解主義、責任歸算來解釋亞迦布預言保羅被猶太人捆綁,被交在外邦人手裏,並沒有錯誤。來反駁新約先知預言也會出錯論。
5. 慎思明辯先知之言的必要:斯氐認為林前14章29節顯示先知的預言也要慎思明辨,可是也有可能出錯。作者認為不是分辨先知之言對錯,而是憑預言的正確或錯誤來分辨出滲入教會的假先知。
評估和比較:
1. 本文的優點:從本文看出作者的觀點較像終止論。不贊成削弱新約時代的先知預言的無誤論。而容許新約的先知也可能出有誤的話。優點是持守預言皆是出於默示,不可能出錯的說法。堅守聖經的無誤的權威,否認任何可能出錯的預言,來減低預言的權威性。在解經上較重與整體神學一致。
2. 本文的缺點:
在處理亞迦布預言時,太過於維護神學上的預言無誤論,而忽視經文中預言,未完全照字面應驗的事實。無論作者用歸算論中的,以經解經、非直解主義、責任歸算來圓解經文與神學的不一致,都還是看出了避開字面直解的痕跡。如果按非直解主義,說亞迦布用簡略隱晦的預言,不能按字面直解。那其他地方的預言是不是同理可推。用簡略隱晦方式解預言,也要經文情境的證據來支持。我們又怎麼分辨何處用直解,何處用隱晦方式解?更何以確定先知預言是絕對無誤的?
作者解釋林前14章29節的慎思明辨,是用於分辨假先知,或不是先知卻誤以為自己是先知的人。但作者並未提出新約先知職分「功能性」的定義,他們是為寫下聖經,傳遞默示而存在?或者如亞迦布一樣預測未來?他們只有暫時的功能,還是在教會中常態性的存在?作者也並未提供如何分辨何者才是真先知?是看預言的應驗,或是與其他先知之言的比較?
3. 作者的目的達到了嗎?就反對斯氏看法上,作者以經文論據,支持先知預言無誤的說法。全篇條理明晰,說服力強。作者的目的應該已達到了。
結論
1. 斯氏與作者相異的觀點,正是代表對新約先知的兩種不同看法。斯氏是持先知之言可能有誤論。在這個基礎上推論的結果就是:今日仍可以有先知出現,只是預言可能不完全正確,需要聽的人慎思明辨。
2. 作者的思路則是,要是真先知就一定不會出錯,要不然就是假先知。以這標準來看,完全無誤的預言,除了舊約時代、及新的初代教會留下聖經話語的使徒、或聖經作者,今日已經不存在這種先知了。
內容:每一章的標題與重點
1. 先知之言的默示與無誤:作者以經文(彼得後書1:20~21)為立論的基礎:「該知道經上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提出默示範圍包含一切口傳筆錄先知的話。作者再以(提後3:16)為證,主張如同舊約先知話語的無誤的,新約時代所有的先知之言也是受聖靈默示,是無誤的。
2. 評新約先知之言部份有誤論的基礎:斯托姆斯認為先知之言不是先知個人的洞察、直覺光照為出發,而是出於神的啟示。神的啟示是不會出錯的。但的觀察、詮釋、應用可能會錯。 而斯氐認為先知之言的要素是包含上述四項,後面三項可能會成為出錯的原因。作者不同意這說法,認為聖靈能運用影響力,使領受啟示的先知在傳達其信息的過程中,免除一切錯誤。
3. 推羅門徒事件的正解:作者不贊成斯氏以推羅的門徒領受聖靈的信息出錯,來當成支持先知會出錯個案。他認為(徒21:4)只顯示推羅的門徒在傳達聖靈感動的話時,加上了個人意見。這個意見錯了,表示並不是先知之言。無法用來證實先知之言也有錯誤 。
4. 亞迦布預言的無誤:作者用歸算論中的,以經解經、非直解主義、責任歸算來解釋亞迦布預言保羅被猶太人捆綁,被交在外邦人手裏,並沒有錯誤。來反駁新約先知預言也會出錯論。
5. 慎思明辯先知之言的必要:斯氐認為林前14章29節顯示先知的預言也要慎思明辨,可是也有可能出錯。作者認為不是分辨先知之言對錯,而是憑預言的正確或錯誤來分辨出滲入教會的假先知。
評估和比較:
1. 本文的優點:從本文看出作者的觀點較像終止論。不贊成削弱新約時代的先知預言的無誤論。而容許新約的先知也可能出有誤的話。優點是持守預言皆是出於默示,不可能出錯的說法。堅守聖經的無誤的權威,否認任何可能出錯的預言,來減低預言的權威性。在解經上較重與整體神學一致。
2. 本文的缺點:
在處理亞迦布預言時,太過於維護神學上的預言無誤論,而忽視經文中預言,未完全照字面應驗的事實。無論作者用歸算論中的,以經解經、非直解主義、責任歸算來圓解經文與神學的不一致,都還是看出了避開字面直解的痕跡。如果按非直解主義,說亞迦布用簡略隱晦的預言,不能按字面直解。那其他地方的預言是不是同理可推。用簡略隱晦方式解預言,也要經文情境的證據來支持。我們又怎麼分辨何處用直解,何處用隱晦方式解?更何以確定先知預言是絕對無誤的?
作者解釋林前14章29節的慎思明辨,是用於分辨假先知,或不是先知卻誤以為自己是先知的人。但作者並未提出新約先知職分「功能性」的定義,他們是為寫下聖經,傳遞默示而存在?或者如亞迦布一樣預測未來?他們只有暫時的功能,還是在教會中常態性的存在?作者也並未提供如何分辨何者才是真先知?是看預言的應驗,或是與其他先知之言的比較?
3. 作者的目的達到了嗎?就反對斯氏看法上,作者以經文論據,支持先知預言無誤的說法。全篇條理明晰,說服力強。作者的目的應該已達到了。
結論
1. 斯氏與作者相異的觀點,正是代表對新約先知的兩種不同看法。斯氏是持先知之言可能有誤論。在這個基礎上推論的結果就是:今日仍可以有先知出現,只是預言可能不完全正確,需要聽的人慎思明辨。
2. 作者的思路則是,要是真先知就一定不會出錯,要不然就是假先知。以這標準來看,完全無誤的預言,除了舊約時代、及新的初代教會留下聖經話語的使徒、或聖經作者,今日已經不存在這種先知了。
訂閱:
文章 (Atom)
讀洛克的「政府論」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心得
第一章 前言 今日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多半受到古典自由主義( classical liberalism )的影響。 無論是君主立憲,或各種類型的共和政體,政府組織運作的理念,多半源自於西方政治思想。其權利機構的設計也是以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的政治理論為基礎,進而有各樣的...
-
「衝鋒陷陣」是一部以運動為背景的勵志片。片中探討黑白族裔,如何捐棄成見,合作致勝。兩位教練在領導上所扮演的角色,值得我們學習。 空降而來的領導力的影響與情境的變化 在1970年代,正是黑人民權意識高漲的時代。位於美國中南部的維吉尼亞州,居民的觀念還是很保守。那裏的一所高中的美式...
-
兒子的與趣與我對他的期待有段差異,我期待他多讀點書,他卻非常喜歡玩Lego。我叫他過來聽我講故事,他卻叫我陪他玩Lego。我對Lego本來沒有任何成見。但兒子常常把細細小小的積木散得一地,收的時候卻要我幫他收。有時不小心一腳踩在尖尖的積木上,忍不往要罵上兩句。看著玩具箱內積滿了幾...
-
考驗對於一個產品達於完善是必須的,越加嚴格的品管,越能製造出高品質並耐用的產品。跟隨主的基督徒、在地上成為神見證的教會,同樣地也需要經過神的考驗。我們有興趣知道,對於神兒子主耶穌,難道考驗也是必要的嗎?從本段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耶穌身為神受苦的僕人所經歷的考驗。這內容出現在三卷符...